话说元朝刚建立那会儿,老皇帝忽必烈从河西地区找了个叫高智耀的人,让他去弄些西夏的旧乐器和乐谱来。
过了些年,到元世宗忽必烈十年十一月,一个自称是孔子第51代孙的衍圣公叫元措,来见皇帝,说现在礼乐都丢了,燕京、南京那些地方,还有不少原来金朝的乐官和礼仪书籍、乐器什么的,请求皇帝下令把这些东西都收拢起来。皇帝一听,马上就下令,让各地官员,要是找到以前金朝懂礼乐的老人们,连同他们的家人一起,都送到东平府去,让元措负责,还从当地的税收里拨款养活他们。
第二年,元措奉命到了燕京,找到了金朝的乐队负责人许政,礼仪负责人王节,还有乐工翟刚等等,一共九十二个人。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元世宗十二年四月,皇帝终于下令开始制作登歌乐,并在曲阜的孔庙里开始练习。再过四年,太常寺派许政推荐的大乐令苗兰去了东平,指导工匠们制作各种琴,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每种都做了两张。
到了元宪宗二年三月初五,皇帝又命令东平万户严忠济专门成立个机构,制作冠冕、礼服、钟、磬、以及其他祭祀用的器物,并开始练习使用。五月十三日,皇帝又把这些太常寺的乐工们叫到了日月山。八月初七,学士魏祥卿、徐世隆,还有郎中姚枢等人,带着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多位乐工,在行宫里给皇帝表演。皇帝问他们礼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徐世隆回答说:“从尧舜时代就开始兴起了。”然后李明昌他们就拿出钟、磬、笛、箫、篪、埙、笙等乐器,在皇帝面前演奏起来,一曲终了,又接着演奏,一共演奏了三遍。八月十一日,皇帝终于用这新制作的登歌乐祭祀昊天上帝,地点就在日月山。祭祀完了,皇帝又派人把乐工们送回东平。
话说三年的时候,元世祖还在当皇子呢,就让负责东平府事务的宋周臣兼管乐队和乐器工人们,经常让他们练习。他还下令让万户严忠济按照之前的旨意,好好照顾这些乐工们,别亏待了他们。“仍令万户严忠济依已降旨存恤”。
六年夏天五月,世祖皇子在滦州的时候,又下令让严忠济督促宋周臣带着那些原来就懂乐理的人好好练习,按照以前的规矩认真去做,别马虎。“六年夏五月,世祖以潜邸次滦州,下教命严忠济督宋周臣以所得礼乐旧人肄习,宜如故事勉行之,毋忽”。到了那年冬天十一月,他又下令说,那些年纪大了干不动活的乐工,就让他们的子孙顶替,要是还缺人,就从其他户籍里补充。
中统元年春天正月,世祖下令让宣抚使廉希宪他们,把太常寺的乐工们都召集到燕京来。夏天六月,他又让许唐臣他们制作乐器、官员的常服和祭祀用的礼服。到了秋天七月初七,这些东西终于做好了。七月十一日,世祖就用这些新做的乐器演奏雅乐,在中书省祭祀祖宗。“秋七月七日,工毕。十一日,用新制雅乐,享祖宗于中书省”。祭祀完了,还赏赐了参加祭祀的官员和乐工们共一百四十九人,赏赐的数额还不一样呢。“礼毕,赐预祭官及礼乐人百四十九人钞有差”。八月,他又把太常寺的乐工们送回东平去了。
到了第二年秋天九月,世祖又下令让太常寺少卿王镛负责管理东平的乐工们,经常督促他们练习,为朝廷将来用乐器演奏做准备。“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镛领东平乐工,常加督视肄习,以备朝廷之用”。
太常寺说了,自古以来,帝王功成之后都会创作新的乐舞,每种乐舞都有自己的名字,用来歌颂帝王的功德。皇上您登基以来,一心治理国家,文治武功,都想恢复承平盛世的旧制,首先下令有关部门修缮完善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祭祀郊庙之用。按照古籍记载,这些乐舞应该有个好听的名字。我们查阅历代乐舞的名字,发现黄帝的有《咸池》《龙门》《大卷》,少昊的有《大渊》,颛顼的有《六茎》,高辛氏的有《五英》,唐尧的有《大咸》《大章》,虞舜的有《大韶》,夏禹的有《大夏》,商汤的有《大濩》,周武王的有《大武》。到了近代,各个朝代的乐舞也都各有名字,宋朝总称《大晟》,金朝总称《大和》。现在我们综合大家的意见,暂定几个名字,请皇上您仔细斟酌决定。
第一个是《大成》,《尚书》里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里说“王者功成作乐”,《诗经》里也说“展也大成”。第二个是《大明》,《白虎通》里说,像唐尧那样的德行,能够大明天下之道。第三个是《大顺》,《易经》里说“天之所助者顺”,又说“顺乎天而应乎人”。第四个是《大同》,《乐记》里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之谓大同”。第五个是《大豫》,《易经》里说“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象》辞里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中书省最后决定用《大成之乐》这个名字,然后上表向皇上祝贺。奏折上说:太阳高悬中天,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盛世的景象;雷声震动大地,我们又听到了正大光明的声音。神灵与人合一,祖先也来保佑了。皇上您功业辉煌,天下太平,您从龙邸潜邸的时候就敬重凤仪的演奏,登基之后,您又命令有关部门制作乐舞,虽然已经有了陈堂上的登歌,但是庭前的佾舞还缺失。举行重大祭祀的时候,必须要有相应的音乐和舞蹈。皇上您下令之后,春官的官员们都聚集在一起。我们这些臣子学识浅薄,实在惭愧。我们四处寻找以前的乐工,查阅历朝历代的典籍,按照图样制作乐器,反复琢磨乐曲的音律,在细微之处调整钟律,在断弦之后重新调弦。用金属铸造,用石头雕琢,竖立虡,横放笋,使八音和谐,经过三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乐舞的队列排列整齐,乐器也制作精良,一扫过去的靡靡之音,这真是伟大的成就。乐器制作完成了,但是还没有取名字。
自轩辕黄帝以来,历代帝王的乐舞都有《咸》《云》之类的名称,《茎》、《英》、《章》、《韶》用来象征德行,《夏》、《濩》、《武》、《勺》用来表达功绩。我们大朝代,承蒙上天眷顾,国土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年年丰收。所以应该符合古籍的记载,将乐舞命名为《大成之乐》。汉朝的乐官聚集在一起商议,希望能出现像夔一样优秀的乐官;舜帝时代演奏乐曲,希望能像百兽朝拜一样盛大。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十一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金朝时期遗失的乐器。之前,在燕京(今北京)搜集到了钟、磬等乐器三百九十九件,翟刚负责鉴定和估价。
到了这个时候,大兴府(今北京)又送来了十件钟、磬乐器。太常寺(掌管祭祀和音乐的官署)就说:“金朝遗失的乐器,如果只在燕京搜集,好像还不够彻底,应该在全国各地寺庙和老百姓家里搜集,这样可以节省重新铸造的费用。”于是,就下令各地的宣慰司(元朝的行政机构)进行搜集。结果搜集到钟三百六十七件,磬十七件,錞(一种乐器)一件,都送到了太常寺。
此外,中都(今北京)、宣德府(今河北宣化)、平滦路(今河北卢龙)、顺天府(今北京)、河东路(今山西南部)、真定路(今河北正定)、西京路(今陕西西安)、大名路(今河北大名)、济南路(今山东济南)、北京路(今河北保定)、东平路(今山东东平)等地,也搜集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九件。其中完好的有:景钟两件,镈钟十六件,大声钟十件,中声钟一件,小声钟二十七件,编钟一百零五件,编磬七件;损坏的有:景钟四件,镈钟二十三件,大声钟十三件,中声钟一件,小声钟四十五件,编钟二百五十一件,编磬十四件。
三年的时候,皇上要在太庙举行祭祀典礼,表演宫县乐、文武二舞。 一开始,东平府万户严忠范上奏说:太常寺的乐器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宫县乐和文武二舞的人员还没到位,总共需要四百一十二人,请求用东平府的漏籍户口来补充,乐器由朝廷负责准备。皇上批准了,并下令中书省官员商议执行。
于是中书省就命令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在兴禅寺设立一个办事机构,委派杨天祐和太祝郭敏负责这件事,让大乐正翟刚负责检查乐器的音律,并负责接收乐器。丞相耶律铸又说:“现在要制作宫县大乐,需要十二套编磬,应该在各地挑选合适的石材来制作。”太常寺收到新招募的宫县乐工和文武二舞的四百一十二人,他们都没学过,就派大乐令许政去东平府教他们。大乐署又说:“乐舞官员和乐工们需要衣服、帽子、鞋子等东西,请求制造。”中书省礼部就让太常博士商议确定制度,然后下令制造。
宫县乐器做好了以后,大乐署郭敏上报了乐器数量:编钟、磬一共三十六套,树鼓四面(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面,路鼓二面,鼗鼓二面,相鼓二面,雅鼓二面,柷一面,敔一面,笙二十七支(包括巢和竽),埙八个,篪、箫、籥、笛各十支,琴二十七张,瑟十四张,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纛各两件,另外还新铸造了编钟一百九十二套,灵壁石磬也相应地增加了数量。 大臣们说:“太庙的殿堂已经建好了,宫县乐器也准备齐全了,请求把东平府的乐工召集到京城来学习,以便到时候在太庙祭祀时使用。”皇上批准了。
秋天七月,新的乐舞服装做好了,乐工们也从东平府来到了京城,皇上命令翰林院编写八室乐章,大乐署负责编排舞蹈动作,让乐工们学习。
十一月份,我在太庙办事,宫廷乐队、歌舞、文武两支舞蹈队都准备好了。迎接和送别神灵的乐曲分别是:《来成之曲》、《开成之曲》、《武成之曲》、《文成之曲》、《弼成之曲》、《协成之曲》、《明成之曲》、《熙成之曲》、《威成之曲》。 初献、升降用《肃成之曲》;司徒奉献祭品用《嘉成之曲》;文舞退场、武舞进场用《和成之曲》;亚终献、酌献用《顺成之曲》;撤去祭品用《丰成之曲》。文舞是《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是《内平外成之舞》。这套祭祀乐舞,第一套歌颂的是灭掉王罕的战功,第二套歌颂的是击败西夏的战功,第三套歌颂的是战胜金国的战功,第四套歌颂的是收复西域、平定河南的战功,第五套歌颂的是夺取西蜀、平定南诏的战功,第六套歌颂的是征服高丽、使交趾臣服的战功。(详情见《乐舞篇》)
十二月,从京畿地区征调了三百八十四户儒户充当乐工。在此之前,曾征调东平府的乐工四百一十二人。后来中书省考虑到东平府路途遥远,只留下九十二户,其余全部遣送回乡,恢复民籍。
十一年八月,我下令创作内廷的乐舞。中书省则将皇帝的册宝作为依据,令太常寺和太乐署搜集整理无射宫的《大宁》等乐曲,以及上寿乐曲的谱子。(当时曾有人建议在宫廷里使用雅乐,但后来没有实行。)
十三年,因为京畿地区的乐户大量逃亡,只剩下四十二户,我又再次征调了东平府的乐工。十六年十月,我命令太常卿忽都于思召集太常寺的乐工。十一日,大乐令完颜椿等人带着乐工在香阁表演,文舞演员魏英表演了迎神用的黄钟宫乐曲,武舞演员安仁表演了亚献用的无射宫乐曲。十八年十月,昭睿顺圣皇后要合葬庙中,我下令创作昭睿顺圣皇后室的乐舞。
十九年的时候,王积翁上奏,请求把宋朝失传的乐器征集到京城,放在八作司保管。
二十一年,大乐署说应该把这些乐器交给他们保管,中书省就下令把乐器从八作司移交给大乐署。一共收到了镈钟二十七个,编钟七百二十三个,特磬二十二个,编磬二十八个,铙六个,单铎、双铎各五个,钲、錞各八个。
二十二年冬天,十一月份闰月,太常卿忽都于思上奏说:“现在用的石磬,音律不协调啊。查阅古籍,发现泗滨的磬石最好,女真那边以前也没弄到过这种石材。现在泗州在我们境内,应该去那里采石制作磬。”皇上同意了。于是,就选派精通音律的大乐正赵荣祖和擅长辨别磬石的工匠牛全,去泗州采石。他们采到了九十块磬石璞,制作出了二百三十个编磬。然后让大乐令陈革他们挑选,最终选出了音律准确的一百零五个。
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上奏说:“太庙的乐器,编钟、笙、匏这些,时间长了都坏了,音律也不准了。” 所以就又补铸了八十一个编钟,其中音律准确的有五十个,还制作了三十四个笙和匏。
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卿香山又请求采石增加编磬的数量,派孔铸快马加鞭地赶到泗州,采到了五十八块磬石璞,制作了九十个磬。大乐令毛庄他们检验后,发现其中音律准确的有五十八个,这样编磬才算齐全了。
公元1300年夏天,六月,刚建好社稷坛,就命令大乐署的许德良负责谱曲,翰林院国史馆负责写歌词。祭祀结束送神的时候用的是《镇宁之曲》,其他的仪式,比如初献、盥洗、上坛、下坛、望瘗位这些环节,都用的是《肃宁之曲》。给正配位摆上玉币的时候用的是《亿宁之曲》;司徒(官名)拿着祭品上供的时候用的是《丰宁之曲》;正配位敬酒的时候用的是《保宁之曲》;最后献祭的时候用的是《咸宁之曲》。 (注:祭祀社稷、先农坛以及大德六年祭祀天地和五方帝,乐章都沿用旧名。祭祀孔子也沿用宋朝的旧制,详情见《乐章篇》。)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01年,世祖和裕宗被祔庙(合葬太庙),又命令大乐署编排乐曲和舞蹈,翰林院负责写歌词。世祖的祭祀乐章叫《混成之曲》,裕宗的祭祀乐章叫《昭成之曲》。
到了成宗大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309年,新建的郊坛完工了,又命令大乐署编排乐曲和舞蹈,翰林院负责写歌词。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圜丘(天坛)祭天的时候就用上了这些新的乐章。迎送神的时候用的是《天成之曲》;初献祭品和玉币的时候用的是《钦成之曲》;敬酒的时候用的是《明成之曲》;上上下下坛的时候用的是《隆成之曲》;最后一次敬酒的时候用的是《和成之曲》;上供和撤下祭品的时候用的是《宁成之曲》;望燎(古代祭祀仪式)和上下坛一样,都用黄钟宫的调子。文舞是《崇德之舞》,武舞是《定功之舞》。
大德十年,也就是公元1310年,命令江浙行省制作祭祀孔子的乐器,请宋朝的老乐工施德仲检查乐器是否合乎音律,然后运到京城。秋天八月,这些乐器就用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上了。之前让翰林院重新写了歌词,让乐工们练习。送神的时候用的是《凝安之曲》;初献、盥洗、上殿、下殿、望瘗这些环节都用的是《同安之曲》;献上祭品的时候用的是《明安之曲》;上供的时候用的是《丰安之曲》;敬酒的时候用的是《成安之曲》;最后一次献祭的时候用的是《文安之曲》;撤下祭品的时候用的是《娱安之曲》。这些曲子其实都是老曲子,新写的歌词最后没用上。
话说元武宗即位那年,十一月份,他祭告天地,命令大乐署的人演奏并伴舞“大吕宫”这支曲子,翰林学士们则负责创作相应的乐章,这支曲子好像当时没取名字。到了九月,武宗又把顺宗和成宗两位皇帝的牌位一起供奉到太庙里,于是又让大乐署的人编排乐谱和舞蹈,翰林学士们写乐章。顺宗的叫《庆成之曲》,成宗的叫《守成之曲》。
到了至大二年,元武宗亲自去太庙祭祀。进门的时候演奏《顺成之曲》,盥洗、上殿的时候演奏至元时期就有的《肃成之曲》,这支曲子也叫《顺成之曲》;进出小殿的时候演奏《昌宁之曲》;迎接神灵的时候演奏至元时期就有的《来成之曲》,后来改名叫《思成之曲》;初献祭的时候,以及太尉盥洗、上殿的时候演奏《肃宁之曲》;给太祖皇帝的牌位敬酒时,用的还是老曲子,不过改名叫《开成之曲》(这《开成之曲》原本是至元时期烈祖的曲子,但歌词却是太祖时期就有的);睿宗皇帝的牌位,用的也是老曲子,改名叫《武成之曲》(这支曲子也是至元时期太祖的曲子,不过歌词里“神祖创业”以下的部分还是老样子)。皇帝饮福酒、登歌台的时候演奏《釐成之曲》(这是新创作的曲子);文舞退场、武舞上场的时候,用的还是老曲子,改名叫《肃宁之曲》(以前叫《和成之曲》,歌词里“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的部分是一样的);亚终献祭和敬酒的时候,用的也是老曲子,改名叫《肃宁之曲》(以前叫《顺成之曲》,歌词里“幽明精禋”以下的部分是一样的);撤下祭品的时候演奏《丰宁之曲》(以前叫《丰成之曲》,歌词也不一样);送神的时候演奏《保成之曲》;皇帝离开太庙的时候演奏《昌宁之曲》。
《太常集礼》里记载说:“乐章都是根据孔思逮的记录编写的。元朝的乐章都用‘成’字,凡是用‘宁’字的都是金朝的旧曲。元朝初期,礼乐方面的事务,大多沿用前朝的旧制,沿袭旧俗,所以有些曲子沿用下来了。也有不用原来的歌词,却沿用旧名的,比如郊祀和先农祭祀的乐曲就是这样。”
十二月的时候,开始制作祭祀先农神的乐章,由太常寺的官员带领乐队演奏祭祀。在此之前,就下令要以演奏音乐的方式祭祀先农神,跟祭祀社稷的仪式一样。大乐署说,《礼记》里记载祭祀先农神跟祭祀社稷一样,于是就选用了祭祀社稷时用的《镇宁》等乐曲,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乐曲。
三年冬十月,在曲阜的孔庙也开始演奏祭祀的音乐。一开始,孔子第54代孙,一个叫思逮的官吏说:孔子的祖庙,很久没有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了,祭祀时穿的衣服和演奏的音乐,都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如果能请江浙行省拨款,从各地学堂的余粮中,制作祭祀用的乐器和祭服,就能完成祭祀的仪式了。中书省同意了他的请求,发文给江浙地区去制作。到了这个时候,乐器做好了,运到了曲阜孔庙使用。
十一个月后,皇帝下令在二十三日冬至那天,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太祖皇帝作为配享,并命令大乐署制作配享和皇帝亲祭的乐谱舞曲,翰林院撰写乐章。皇帝进出宫殿时演奏黄钟宫调的乐曲两首,洗手时演奏黄钟宫调的一首,登殿时演奏大吕宫调的一首,敬酒时演奏黄钟宫调的一首,饮福时演奏大吕宫调的一首,进出内宫时演奏黄钟宫调的一首。(这些乐曲都没有名字。)
四年夏天六月,武宗皇帝的牌位入祀太庙,命令乐正谢世宁等人编排乐谱舞曲,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写乐章,乐曲的名字叫《威成之曲》。
仁宗皇帝皇庆二年秋天九月,用演奏音乐的方式祭祀太上皇(睿宗皇帝)于真定玉华宫。从那一年开始使用这种祭祀方式,一直到延祐七年春天三月才停止。延祐五年,命令各地的府县孔庙停止演奏雅乐,挑选擅长演奏古代音乐的乐师来教导学生,为春秋两季的祭祀做准备。六年秋天八月,讨论在各地设立三皇庙并演奏祭祀音乐的事,但最终没有实行。七年,仁宗皇帝的牌位入祀太庙,命令乐正刘琼等人编排酌献的乐谱舞曲,翰林院撰写乐章,乐曲的名字叫《歆成之曲》。
英宗皇帝在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十月冬天,在太庙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音乐演奏会。同一个月,英宗皇帝的牌位被放入太庙,皇帝下令让大乐署的人员编排乐谱和舞蹈动作,翰林学士们则创作了乐章,这支乐曲的名字叫做《献成之曲》。后来,到了文宗皇帝的天历二年(公元1348年)三月春天,明宗皇帝的牌位也入庙了,皇帝又下令大乐署编排乐谱和舞蹈,翰林学士们创作了乐章,这支曲子叫做《永成之曲》。
接下来咱们说说乐器。金属乐器部分,有一套编钟,一共十六个钟,都是用铜铸造的。钟架,横着叫“笋”,竖着叫“虡”,上面都雕刻着树木和羽毛的图案,还涂着金漆,装饰着五对双凤,中间摆放着博山炉,十六根支撑钟的牙签,用红色的绒线系着。钟架的底座是青龙图案,下面垫着两块绿油漆的卧梯,两边各加了两块底座。钟架两端是金色的螭龙龙头,衔着鍮石做的璧和翣,五彩销金的流苏,用红色的绒线系着。还有四个铁制的支柱,用来防止钟架倾斜。原来太庙的地面是砖,为了放钟架,就把砖换成了石雕的麒麟。钟架的额头上刻着金色的篆字。敲钟的槌子是用茱萸木做的,柄是用竹子做的。所有钟在演奏前都用黄色的丝绸盖着,下雨天则用油布盖着。磬也是一样的。元朝初期,用的钟是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旧钟,上面刻着“大晟”、“大和”、“景定”字样的就是。后来又增加了新的钟,两种钟一起使用。
石乐器部分,有一套编磬,一共十六个磬,是用石头做的。用红色的绒线系着,磬架的底座是狻猊(一种类似狮子的猛兽)的形状。敲磬的槌子是用牛角做的。其他的钟架、支撑钟的牙签、树木羽毛的装饰、璧和翣、流苏等等,制作方法都和编钟一样。元朝初期,磬也是用的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旧磬。到了元朝中期,才开始用泗滨灵壁石来制作磬。
丝弦乐器部分,有十张琴,单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有两张。琴面是用桐木做的,琴底是用梓木做的,琴弦是用冰弦,琴轴是用木头做的,琴身涂着漆,琴徽是用金子做的,琴长三尺九寸。琴头宽五寸二分,从琴足到琴身中部高二寸七分,两边各高二寸;琴尾宽四寸一分,从琴足到琴身中部高二寸,两边各高一寸五分。所有的琴都用黄色的丝绸包裹着放在琴袋里。琴的支架涂着绿漆。
瑟,一共四张,底面都是梓木做的,表面涂了颜色,两头画着锦绣图案,长七尺。琴头宽一尺一寸九分,从底部到中间高四寸,两边各高三寸;琴尾宽一尺一寸七分,从底部到中间高五寸,两边各高三寸五分。琴弦用朱红色的丝线做成,一共二十五根,每根弦都设有柱子固定,琴的两头都有孔,互相贯通,用黄色的丝绸布包着装在袋子里。瑟的架子有四个,漆成绿色的,上面用金子装饰着八个凤头的图案。
箫,有两支,用竹子编制而成,每个架子上十六根管子,宽一尺六分。装饰着黑色的枪头、金色的鸾凤图案,用鍮石钉子铰合。用黄绒线系在脖子上,左右两边还垂着红色的绒线结。箫的架子是用木头做的,高一尺二寸,也叫排箫,用黄色的布袋装着。笛子,一支,用竹子截断做成,长一尺四寸,有七个孔,也叫长笛。用朱红色的丝线缠绕,垂着红色的绒线结,用黄色的布袋装着。
籥,有两支,制作方法跟笛子一样,但是只有三个孔。用朱红色的丝线缠绕,垂着红色的绒线结,用黄色的布袋装着。篪,有两支,漆的颜色像桐树叶子,有七个孔。用朱红色的丝线缠绕,垂着红色的绒线结,用黄色的布袋装着。巢笙四张,和笙四张,七星匏一只,九曜匏一只,闰余匏一只,这些都是用斑竹做的。底部漆成玄色,把管子放在匏里,簧片装在管子的末端,参差不齐像鸟的翅膀一样。大的叫巢笙,次大的叫和笙,管子都十九根,簧片也是一样的。十三簧的叫闰余匏,九簧的叫九曜匏,七簧的叫七星匏,都用黄色的布袋装着。
埙,有两个,用陶土烧制而成,周长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状像秤锤,有六个孔,上面一个,前面两个,后面三个,用黄色的布袋装着。搏拊,有两个,形状像鼓但是小一些,里面装满了糠,外面漆成朱红色,画着绿色的云纹,系着青色的绒线结。用双手演奏,一会儿敲击一会儿轻抚,用来调节歌唱的节奏。柷,一个,用桐木制作,形状像方形的桶,上面画着山,漆成粉白色,旁边是圆孔,把椎子放在里面。椎子用杞木制作,敲击它来演奏音乐。
这件乐器叫敔,是用桐木做的,形状像伏虎,上面彩绘装饰,背部刻有二十七个小孔,下面用一个盘子托着。用两尺四寸长的竹子劈成十根细竹条,叫做籈,放在敔的背部用来止住乐声。
金器部分:镈钟有十二架,每架一个钟,比编钟大,按照十二地支的位置分别悬挂,也叫辰钟。钟架是朱红色的,涂着金漆,彩绘着飞龙,东边是青龙,西边是白虎,南边是赤翟,北边是玄麟,还用白色丝绸做成五彩流苏。其他的制作方法都和编钟一样。编钟有十二架,每架十六个钟,制作方法见《登歌》。
石器部分:编磬有十六架,每架十二个磬,制作方法见《登歌》。钟架和镈钟的相同。
丝弦乐器部分:琴有二十七张,单弦琴有三张,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张。瑟有十二张。
竹器部分:箫、籥、篪、笛各十支。
匏器部分:巢笙十个。竽十个,用竹子做成。巢笙和竽都有十九个簧片,只是按压的方法不一样。七星匏一个,九曜匏一个,闰余匏一个。
土器部分:埙八个。
革器部分:晋鼓一个,长六尺六寸,鼓面直径四尺,周长十二尺,鼓面隆起部分占鼓面三分之一,隆起部分直径六尺六寸又三分之一寸,鼓面上画着云龙作为装饰,用朱红色漆涂在鼓的底部,下面用彩绘的底座托着,整个鼓高一丈多。在郊祀时,用马皮蒙鼓面。
树鼓四个,每棵树上三个鼓。每个鼓高六尺六寸,中间立着一根柱子,叫做建鼓。柱子顶端雕刻着飞翔的鹭鸟,下面装有小圆轮。鼓上还有重斗,方形的盖子,都用彩绘装饰。四个角上都有竿子,分别垂着璧翣流苏,下面用四个青色的狻猊作为底座。建鼓旁边有两个小鼓,一个叫鞞,一个叫应,在树乐的四个角落里悬挂着。踏床和鼓槌都涂着朱红色。
雷鼓两个,形状像鼓但比较小,用马皮蒙鼓面,拿着柄敲击,旁边还有耳状物可以自己敲击,郊祀时使用。雷鼗两个,也用马皮蒙面,由大小三个鼓组成,用柄串在一起,郊祀时使用。
这玩意儿叫路鼓,有两个,做成像雷鼓那样,就是不用马皮做的,祭祀宗庙的时候用。
还有路鼗,也是两个,大小两个鼓连在一起,旁边还有个像耳朵一样的玩意儿,用柄摇动,耳朵互相碰撞发出声音,也不用马皮,也是祭祀宗庙用的。
接下来是木头做的乐器。
柷一个,敔一个。(原文:柷一,敔一。)
还有个麾,用红色绸子做的,七尺长,上面画着升天的龙,龙头上涂金,用红色的木棍挂着。乐队指挥拿着它,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
照烛有两个,用长竿子,顶端挂着红色的纱笼,里面点着蜡烛。晚上黑,挥舞麾旗看不清,乐正(乐队负责人)拿着它,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
纛有两个,形状像旌旗,高七尺,杆子头上刻着牛头,下面用红色的绸子做成三层盖子,用来引导文舞(文舞,指比较文雅的舞蹈)。
籥(yuè)有六十四个,木头做的,形状像个管子,舞者拿着。
翟(dí)也有六十四个,木头杆子,一头刻着龙头,装饰着野鸡羽毛,还挂着流苏,舞者拿着。
旌(jīng)有两个,形状像纛,杆子头上装饰着凤凰,用来引导武舞(武舞,指比较强劲的舞蹈)。
干(gàn)有六十四个,木头做的,彩绘的,舞者拿着。
戚(qī)有六十四个,形状像剑,舞者拿着。(《礼记注》里说戚是斧子,不过现在的样式和古代不一样了。)
金錞(chún)有两个,用铜铸造的,中间是空的,鼻子像狻猊(suān ní,一种类似狮子的神兽),下面是方形的木座。两个人抬着錞,在木座上敲击。
金钲(zhēng)有两个,形状像铜盘,挂起来敲击,用来调节乐队的节奏。
金铙(náo)有两个,形状像火斗,有柄,铜做的框架,上面有很多像铃铛一样的小孔,里面有个小球。拿着柄摇动,声音叮叮当当的,用来停止鼓声。
单铎、双铎各有两个,形状像小钟,上面有柄,舌头是金子做的,用来配合武舞。两个铎共用一个柄的,叫做双铎。
雅鼓有两个,形状像漆筒,用羊皮蒙起来,旁边有两个纽扣。乐工拿着它,敲击地面来调节舞蹈的节奏。
相鼓有两个,形状像拍板,外面是皮革,里面塞着糠。拍打两端,用来配合乐舞的节奏。
鼗鼓有两个。(原文:鼗鼓二。)
表有四个,木头杆子,上面刻着方形的石头图案,用来标识舞者队列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