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制度,那可是相当讲究的啊!你看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体系完善,通过乡里的三级教育培养人才,然后在乡里选拔,再送到司徒、司马那里评定,最后才能当官。这方法,一直延续到汉朝。汉朝的时候,有贤良方正、孝弟力田之类的考试科目,有时候还要回答皇帝的策问,跟古代的选拔方式也差不多。
到了隋唐,考试科目就多了,什么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还有的考试要考诗赋。这时候,就开始有人不务正业,只顾着考试了。宋朝的时候,特别重视文化建设,考试制度搞得很大,虽然当时选拔了不少人才,但是坏处也出来了,文章写得越来越空洞无力,读书人的风气也越来越颓废,有识之士都对此感到担忧。
辽金两朝在北方,他们那边更重视骑射,但辽景宗和道宗也搞过考试,金太宗和世宗也多次开科取士,也算选拔到了一些人才。
元朝刚建立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儿子,太宗皇帝刚得到中原地区,就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开始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后来忽必烈统一全国后,王鹗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许衡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但这些都没能真正实行。直到仁宗皇帝延祐年间,才根据以前的制度进行调整,正式实施科举考试。考试选拔人才,主要看品德行为,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那些符合要求的人才都纷纷出来应考,一个个都是优秀人才。
但是,当时的仕途之路有很多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也不完善。从学校出来的官员,有国子监毕业的,有学习蒙古文字的,还有学习阿拉伯语的,以及学医的、研究阴阳学的等等。而那些通过推荐获得官职的人,有被遗漏的贤才,有才华出众的,有善于谏言的,有擅长写作的,甚至还有小孩子。那些出身于皇室侍卫或勋贵家庭的人,可以破格提拔。在宣徽院、中书省等部门工作的人,因为靠近皇帝,地位也比较重要。此外,还有按照常规的荫官制度,以及特殊的选拔途径。从直省、侍仪等职位入仕的,也有一定的名望。负责粮仓、税收的人,通常被视为冗员。抓捕盗贼的有功者可以升官,捐献粮食的可以获得官职,甚至连工匠都能获得官位,连最普通的役夫也能提升品级。皇室的诸王、公主,可以随意任命官员,让他们世袭罔替。边疆地区,也授予当地人官职,让他们世袭。诸如此类,官员的来源真是五花八门啊!
更别说儒生还有岁贡的名额,官员还有各种补缺的途径,什么掾史、令史、书写、铨写、书吏、典吏等等,职位名称多得数不清;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什么省、台、院、部,什么路、府、州、县,入仕的途径更是难以计数。即使是高官大臣,也往往是从这些基层职位一步步升上去的,获得显赫的爵位;而那些只会写写算算的小吏,却常常凭借手中的权力,玩弄文书法规,舞弊贪污。所以,对官员的选拔考核非常严格,什么随朝、外任、省选、部选、文官、武官、考绩、资格等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规。但是,有时候又会因为各种原因,有人被破格提拔,有人被降职,有人徇私枉法,以权谋私,除非是明察秋毫的圣明之君,否则很难发现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制度繁琐,官吏作弊造成的。
现在我收集整理了以前的资料,记录在简册上,有的详细,有的简略,按照类别整理,几乎写不完,姑且保留一下当时的制度,写成《选举志》这本书。
宋太宗刚打下中原地区,中书令耶律楚材建议用儒家经典选拔人才,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九年后的秋天八月,皇帝下诏,命令断事官术忽和山西东路课税所的长官刘中,到各地去考试。考试内容分经义、词赋两科,一共考三天,每天考一科,如果有人能兼顾两科也行,但必须保证文章意思通顺才能算合格。考试合格的人,就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让他们跟各地的长官一起办公。这次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像东平的杨奂等等,好几十个,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但是,当时很多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所以这事儿后来就停了。
元世祖初期,皇帝下令让丞相史天泽去筹备一些重要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科举考试,但是后来没实行。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人又提议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他们从周朝的制度说起,然后又谈到汉、隋、唐朝的选拔人才的科目,最后还讲到辽、金两朝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以及咱们元朝太宗皇帝选拔人才的成功经验。他们认为:“现在贡举制度废除了,读书人没有做官的门路,有的就学习写写算算当个小吏,有的就当个仆人伺候官员,有的就学点技术去经商做买卖。现在看来,只有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才是最要紧的事,更何况这是以前朝代的旧制度,更应该恢复。”奏章递上去后,皇帝说:“这真是个好办法,就按这个办吧!”
中书省左三部和翰林学士们一起商讨制定实施方案,他们又建议说:“按照前朝的制度设立国子监,挑选蒙古各级官员的子孙一百人,专门请老师和儒生教他们学习经书,等他们学成之后再进行考核任用,这样勋贵之家就能人才辈出,方便以后提拔重用。”十一年十一月,元裕宗还在东宫的时候,朝廷的官员们又上奏说:“去年奉旨实行科举考试,现在把翰林院老臣们商议的实施方案呈报上来。”皇帝下令批准设立蒙古进士科和汉人进士科,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但这件事还没实施。
到了二十一年九月,丞相火鲁火孙和留梦炎等人说,十一月的时候中书省的官员们上奏说,现在天下学习儒家经典的人很少,而通过做抄写文书的小吏而当官的人却很多。皇帝问:“那怎么办呢?”他们回答说:“只有贡举考试选拔人才才方便。凡是蒙古的读书人和儒家学问的官员、算命先生、医生,都应该让他们参加考试,这样他们就会认真学习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奏章。接着许衡也对学校和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取消诗赋考试,重视经学考试,制定新的科举制度。虽然这件事还没来得及实行,但是科举考试的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
仁宗皇庆二年十月,朝廷大臣上奏说:科举考试这事儿,从世祖、裕宗皇帝开始就一直重视,成宗、武宗皇帝也下过旨意,现在却没动静了,会不会有人从中作梗啊?选拔人才嘛,经学才是修身治国的根本,那些词赋啊,只是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从隋唐开始,考试就特别看重词赋,所以读书人个个都变得浮夸虚伪。我们现在打算把律赋、诗歌这些题目都取消了,只设立德行和经学科目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十一月,皇帝下诏说:咱们祖宗靠着英勇武力平定了天下,世祖皇帝设立官职,选拔儒学之士,重视学校教育,创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眼光看得真远啊!我这个不肖子孙,承继了祖宗的基业,要继续完成祖宗未竟的事业,祖宗的教诲就是我的准则。你看从三代以来,选拔人才都有不同的科目,但归根结底,选人应该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考试内容应该以经学为主,词赋为辅。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不喜欢。所以,我命令中书省,参考古今,制定具体的考试制度。
皇庆三年八月,全国各郡县要选拔优秀人才,到府衙报名,第二年二月在京城进行考试,考中了,朕要亲自面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举人由本籍官府从各户籍中推荐,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以上,乡里乡亲都说他孝顺父母,朋友都信赖他讲信用,是德才兼备的人,推荐程序要合乎礼仪,各路府衙要做好保障工作。如果有人徇私舞弊,或者该推荐的人没推荐的,监察御史和肃政廉访司要调查处理。考试流程:蒙古人和色目人,第一场考经义五道题,《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里出题,用朱熹的注释本。义理精通,文章典雅的才能通过。第二场考策论一道,题目是时事,字数要超过五百字。汉人和南人,第一场考明经经义两道题,《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里出题,也用朱熹的注释本,还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字数要超过三百字;经义一道,每人选一经,诗经用朱熹的注释本,尚书用蔡沈的注释本,周易用程颐和朱熹的注释本,以上三经,都要参考古代的注释;春秋可以用《三传》和胡安国的注释本;礼记用古代的注释本,字数要超过五百字,不限格律。第二场考赋、诏、诰、章、表,赋和诏诰用古体,章和表用四六文,也可以用古体。第三场考策论一道,题目是经史和时事,不要华丽的辞藻,要实事求是,字数要超过一千字。蒙古人和色目人,如果想参加汉人和南人的考试,考中了,等级再提高一级。蒙古人和色目人一个榜,汉人和南人一个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都是正七品;第三甲以下,都是正八品,两个榜单都一样。各级官府如果耽误了考试时间,监察御史和肃政廉访司要追究责任。官员子弟的荫叙,按照旧例,如果参加考试考中了,等级再提高一级。在职官员,即使没有入流品级,也可以参加考试。如果考中的人已经有九品以上品级,再往上提一级;如果没有品级,就按照考试的成绩从优录用。乡试地点和其他事项,由中书省商议执行。
于戏!经学精通,品德高尚,才能选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风气转变,社会安定,才能达到太平盛世的景象。你们各地都要认真领会我的旨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中书省那边定了考试的流程:乡试考中了,得给考生发个合格证明,然后把考生的试卷和成绩单往上报。先报到行省,再转到中央,送到礼部去。宣慰司和各地的关口也要把这些东西报给礼部。同时,还要通知监察御史和廉访司,让他们根据这些考生的试卷和成绩单,向朝廷汇报,再由朝廷转交给中书省,作为核实考生的凭证。
乡试考试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八月二十号,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经义,五道题;汉人和南人考明经,两道题,再加一道经义。二十三号,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策论一道;汉人和南人考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题。二十六号,汉人和南人再考策论一道。
会试呢,省部按照乡试的流程,第二年二月初一考第一场,初三考第二场,初五考第三场。
御试,也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三月初七举行。考试前,要先安排好考试官、监察御史和阅卷官,各两名,进宫考试。
每个考生都得配一个怯薛歹看守。汉人和南人考策论一道,字数要超过一千字;蒙古人和色目人考时务策一道,字数要超过五百字。
选考试官的流程是:行省、宣慰司以及各路,凡是有行台和廉访司的地方,都要和台宪官一起商量着选人。上都和中都的考试官,则从省部里选,还要派一名监察御史或廉访司官员去监考。每个考点都要安排考试官和副考试官各一名,从那些在职或退休的、有德望和文才的官员里选。弥封官和誊录官也要选廉洁、有文资的官员担任。所有试卷的誊录和文件传递,都要用朱砂,还要加盖印章,防止舞弊。省部组织的会试,则由中书省选派知贡举、同知贡举各一人,考试官四人,监察御史二人,以及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监门官各一人。
乡试考试的地点,行省有十一个:河南、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宣慰司有两个:河东、山东。直隶省部路分四个:真定、东平、大都、上都。
全国选拔合格的考生有三百人参加会试,从中录取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别考试,每组二十五人。蒙古族录取合格的七十五人,具体分配如下:大都十五人,上都六人,河东五人,真定等路五人,东平路等五人,山东四人,辽阳五人,河南五人,陕西五人,甘肃三人,岭北三人,江浙五人,江西三人,湖广三人,四川一人,云南一人,征东一人。
色目人录取合格的七十五人,具体分配如下:大都十人,上都四人,河东四人,东平路等四人,山东五人,真定等路五人,河南五人,四川三人,甘肃二人,陕西三人,岭北二人,辽阳二人,云南二人,征东一人,湖广七人,江浙十人,江西六人。
汉人录取合格的七十五人,具体分配如下:大都十人,上都四人,真定等路十一人,东平路等九人,山东七人,河东七人,河南九人,四川五人,云南二人,甘肃二人,岭北一人,陕西五人,辽阳二人,征东一人。
南人录取合格的七十五人,具体分配如下:湖广十八人,江浙二十八人,江西二十二人,河南七人。
乡试和会试,只允许携带《礼部韵略》,其他任何文字资料都不允许携带。会安排一名专门搜查携带违禁物品的官员,每名考生由一名士兵看守,没有士兵的地方,就由巡逻士兵负责。
要安排一位廉洁的官员负责检查考场,安排考生的座位,务必保证考生座位之间距离足够远。而且,从考官进场开始,就要一直值守,看管考场大门。
乡试和会试的弥封、誊录、对读等工作,由各衙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负责。
考卷不看格式,如果犯了忌讳,或者出现文字错误、涂改超过五十字的,都不予评阅。誊录人员要将试卷用朱砂誊抄一遍,仔细统计涂改字数,核对无误后,将朱卷逐一送交考场。如果朱卷上有涂改,也要标明字数,并由誊录官员签字盖章。等考卷评阅合格,录取人数确定后,抄录考生的编号,找到原卷,请监考官、主考官、同考官对号开拆。
古代参加考试,得自己准备三场考试的卷子,还有草稿,一共十二张,在卷子开头写上祖宗三代的名字、籍贯和年龄,考试前半个月送到指定的收卷的地方。收卷的地方登记造册,盖章缝好,再把卷子还给考生。
考试当天,天还没亮就不能进考场了,天黑了就要交卷。收卷的官员把卷子送到密封的地方,写上考生的编号,密封好之后,再送到誊抄的地方。
科举考试结束后,如果各地送来的贡生和被推荐的读书人的资料到了官府,就要让他们回原籍参加考试。
戏班子的人,还有残疾人、犯了十恶不赦罪行的人,都不允许参加考试。
考生在考场里,不许大声喧哗,违反规定就要处罚,并且往后推迟两次考试资格。
考生的直系亲属(五服以内)是考试官的,考生自己必须回避,并且让另一个考试官来批改他的卷子。如果应该回避却没主动说明的,就往后推迟一次考试资格。
乡试和会试,如果有人作弊或者找人代考,汉人、南方人穿着丧服参加考试的,都往后推迟两次考试资格。
国子监的学生和伴读,按照以前的规定,愿意参加考试的可以参加。考中了,在国子监的待遇会更好。
其他地方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如果在北京或者上都有固定的房产,而且住的时间比较长,就由两京的官府按照上面的规定推荐他们参加考试,其余冒充籍贯的人要处罚。
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以下的官员,都聚集到公堂,一起商量考试的具体事宜。
哎,考试纪律可严了!要是有人在弥封处打听考生的卷子、姓名,或者泄露考题,那可是要受罚的!要是考题还没发下来就泄露了,允许别人举报。那些负责读卷子的官员,不能偷懒让手下代劳,要是读卷子的时候弄错了,影响了考试结果,也要受罚。誊写卷子的人,要是字写得不好或者写错了,影响了考试结果,那可是要狠狠地处罚的!要是官吏故意放任考生把试卷带出考场,或者工作人员知情还帮忙传递,也允许别人举报。监考官负责考场的事务,不能插手阅卷。考场里的官员,不许和考场外的官员说话。闲杂人等不许随便进考场。考生要是诽谤主考官,或者闹事,不服从管理,也要受罚。考生参加考试,不戴帽子或者乱换座位,或者和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却不主动说明,或者找人代笔作弊,统统都得赶出去!撕毁试卷封皮的,也要追究责任。考生在试卷上写其他无关内容的,卷子作废;要是写了诽谤的话,也要追究责任。考试期间,给考生传递文书或者收受贿赂的,允许别人举报。考生在草稿纸上写东西的,也要把名字从榜上撤掉。考卷里不许写自己家境如何辛苦,这得誊写的人仔细检查,要是违反了规定,就不誊写,直接报考试院,把名字从榜上撤掉。冒名顶替考试,或者收钱给人代笔作弊的,也允许别人举报。考试没过还乱告状的,也要受罚。看守考场大门的官员要仔细检查出入的东西,该收的东西得打开检查清楚。巡逻的官员和士兵,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偷看考卷,不许放任考生随意进出,没有公务,不许和考生私下说话。试卷弥封盖章后,要用“三不成”三个字做标记,还要在涂注乙处盖章。
接下来是第二段:
总而言之,这考试啊,规矩多着呢!从考生到工作人员,各个环节都得严格遵守规定,稍有违反,就得接受处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这些规定必须得执行到位! 从监考官到看门的,从阅卷的到誊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都得认真负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这“三不成”的印章,也真是个细节,可见当时对考试的重视程度。 总之,一句话,考试纪律,必须严格! 谁要是敢违反,就等着受罚吧! 这套规矩,看起来挺繁琐,但仔细想想,也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每考取一个举人,就给他配一个巡军看守,晚上举人进考场,住在指定的房间。考试当天,会敲钟来报时。第一次敲钟,考场里的官员都去洗漱;第二次敲钟,监考官打开考场大门,举人入场,搜身检查完毕后,把检查证明交给考官。礼生喊:“举人再拜!”,举人向贡举官(主考官)隔着帘子行一拜,贡举官回一拜;再向试官(副考官)行一拜,试官回一拜。第三次敲钟,发试卷,大家开始答题。中午,供应考试的饭菜。交卷的时候,举人走到收卷处行礼后就退下,不许说话。收卷官在考生的名单上登记,举人行礼后离开,巡军也跟着出去。晚上,敲钟一次,锁上考场大门。第二场考试,举人进场,还是先搜身检查,每十个人编成一组,依次排列在公堂下,行礼完毕后,发试卷答题。第三场考试,程序和前面一样。
收卷官把收到的试卷,依次交给封卷官,把考生的家世背景草稿和试卷用腰封封好,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方人分别整理试卷,用三个不成字的组合作为卷号。每位考生每场考试都用同一个卷号,主考官要在试卷和名单上都写上这个卷号。然后把名单交给誊录官,誊录官分派抄写员,用朱砂墨誊抄试卷正文,并记录原文和誊抄的字数,卷末写上抄写员的姓名,誊录官签字盖章,封好后送交对读处。翰林院的官员统计誊抄完毕的试卷总数,呈报给监察御史。对读官亲自核对原文和誊抄件,无误后签字盖章,呈交贡院,原文送回封卷处。所有传递文件都用朱砂墨书写,试卷按照原来的卷号登记造册。
试官们开始阅卷,贡举官坐在中间,试官们相对而坐,一起评阅试卷,把试卷分成三等,每一等又分成上、中、下三等,用墨笔批注。评阅完毕后,保管试卷的官员在号簿上写上分数,贡举官、同考官、监察御史、封卷官一起,根据卷号打开试卷,贡举官在试卷和考生家世背景上写上省试的名次。拆号完毕后,所有的试卷送交礼部存档,贡举官员离开考场。中书省把录取的举人分成两榜,分别贴在省门左右。
三月初四,中书省批准了考试安排,决定初七在翰林国史院举行殿试,还确定了监考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初五,各位官员都到考场报到了。初六,考题拟好了,呈给皇帝过目,等皇帝选定。初七,工作人员在殿前摆好考场,把考题放在上面。考生入场,搜查完毕后,蒙古族考生一组,按顺序站好,礼生引导他们到殿前,对着皇宫方向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领到考题,再行两次跪拜礼,之后各自到座位答题。色目族考生一组,汉族和南方考生一组,流程都一样。每个考生旁边都安排一个蒙古族侍卫监督。中午,发放午餐。考生交卷后离开考场。监考官和阅卷官一起阅卷,根据考卷内容评定高下,分成三甲,然后上报结果。制作了两份榜单,用黄色的敕纸书写,贴在内廷红门左右。
考试前一天,礼部通知录取的进士们,第二天要到皇宫前谢恩。有关部门准备好了香案,侍仪舍人唱名,进士们依次谢恩,然后公布榜单。之后选个日子在翰林国史院举行隆重的庆功宴,中书省的官员负责主办,所有参与考试的官员和进士们都参加宴会。参加宴会的官员和进士们都穿着盛装。之后再选个日子,进士们要到殿廷向皇帝谢恩,呈上谢恩表。第二天,进士们要去中书省拜见各位官员。之后还要选个日子,所有进士去先圣庙举行祭祀仪式,第一名进士要主持仪式并撰写祝文,并在国子监刻石留名。
延祐二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56人,其中包括护都答儿、张起岩等,授予官职各有不同。五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50人,包括护都达儿、霍希贤等。
至治元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64人,包括达普化、宋本等。
泰定元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86人,包括捌剌、张益等。
四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86人,包括阿察赤、李黼等。
天历三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97人,包括笃列图、王文烨等。
元朝元统癸酉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考试,录取了李齐等考生,还额外增加了名额,一共录取了一百多人。考试制度有点变化,左右榜各录取了三个人,都赐予进士及第,其余的人根据情况分别授予官职。这届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是元朝历次科举考试中最多的。三年后,这个考试制度就取消了。又过了七年,科举考试又恢复了,不过考试程序稍微改动了一下,减少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名额,增加了本经义的考试内容;汉人和南人第一场考试的《四书》疑义一道题改成了本经疑义,第二场考试增加了古赋,在诏诰、章表考试中又增加了一道题。这就是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大概情况。
说起来,那些会试考试没考上的考生们,从延祐年间科举制度刚开始的时候,丞相帖木迭儿、阿散和平章李孟等人就上奏说:“会试落榜的考生,七十岁以上的,授予从七品流官,让他们退休;六十岁以上的,授予教授的职位;那些以前有官职的,在原有的品级上再往上提一提;那些以前没有官职的,就授予山长、学正的职位。这是特例,以后别再这样做了。现在有一些考生因为来晚了没赶上考试,还没安排他们呢,请皇上旨意。”皇帝说:“按照落榜考生的恩典来处理,不要把它定为制度。”
泰定元年三月(公元1324年三月),中书省的官员又上奏说:“会试落榜的考生,仁宗延祐年间,朝廷曾经命令中书省授予他们教官的职位,以安慰他们。现在改元了,应该恩泽广布。蒙古人和色目人,三十岁以上并且考了两次都没考上的,授予教授的职位;三十岁以下的,授予学正、山长的职位。汉人和南人,五十岁以上并且考了两次都没考上的,授予教授的职位;五十岁以下的,授予学正、山长的职位。那些以前有官职的,再往上提一提;那些不愿意做官的,就让他们到国子监当个学员。以后不要再把这个当作制度了。”皇帝同意了。其他的落榜考生,可没这么好的运气,偶尔会有一些人通过考试补录为书吏而走上仕途。只有在科举考试废除后又恢复之后,制度才有所改变,落榜的考生都授予路府学正或者书院山长的职位。还增加了乡试的备榜,也授予郡学录和县教谕的职位。这样一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人才济济,盛况空前。
元世祖至元八年正月,朝廷正式下令在京城设立蒙古国子学,招收蒙古族、汉族官员和怯薛歹官员的优秀子弟入学学习,不过当时还没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学校用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等学生学有所成后,再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授予官职。
成宗大德十年二月,国子学增加了三十名学生的伙食补贴,使得学生总数达到了六十人。武宗至大二年,又增设了四十名伴读,由在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仁宗延祐二年十月,国子学学生总数达到一百人,其中蒙古族五十人,色目人二十人,汉人三十人。但实际上,前来学习的百官子弟经常超过两三百人,所以朝廷决定增加伙食补贴,同时减少了一百一十四名普通百姓子弟的名额,让他们旁听学习。最终,国子学正式学生一百名,另增设五十名旁听生。元朝规定,蒙古族学生二十名,汉人学生三十名,只有三十名学生能领到纸笔墨等学习用品,每年发放两次。
至元六年七月,各地都设立了蒙古文字学校。同年十二月,中书省制定了学制并下发执行,命令各路府州官员子弟入学,上路府各选两人,下路府各选两人,州各选一人。此外,民间子弟也可以入学,上路三十人,下路二十五人。愿意入学的学生,可以免除徭役。当时,朝廷将翻译成蒙古语的《通鉴节要》发放各地,供学生学习。到了成宗大德五年十月,朝廷又规定了各地的学生名额:散府二十人,上、中州各十五人,下州十人。元贞元年,朝廷拨出土地,为各地蒙古学生提供伙食补贴。
至于学校的教职人员,至元十九年,朝廷规定路、府、州都应该设置教授,国子学教授的级别最高。府州教授为从八品,如果升任路教授,则为正八品,之后再回到原来的级别,以此类推。大德四年,又增设了学正一职,从国子学到州县都有设置。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翰林院的考试,那些精通翻译的学官,还可以被选拔为史官。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天五月,尚书省的大臣们上奏说:“回回文字(亦思替非)应该推广使用,现在翰林院的益福的哈鲁丁精通回回文字,请求授予他学士的职位。所有达官贵人和富人的孩子,都按照汉人的入学制度,每天学习。”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章。
同年八月,正式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到了仁宗延祐元年四月,又设立了回回国子监,设置了监官,因为回回文字方便用于关防和统计数字,所以命令沿用旧制,认真学习掌握。泰定二年春天闰正月,因为近年来达官贵人的子弟和普通百姓的孩子入学的人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有五十多人,已经有二十七个人领到了伙食补贴,另外还给一位助教和二十四位学生发放了伙食补贴。
学校设在国都,各部门和各府衙门里需要翻译的人,都从这所学校里选拔。
唐太宗贞观六年(癸巳年),冯志常被任命为国子学总教,同时命令十八位大臣的子弟入学。到了元世祖至元七年,又命令十一位大臣子弟入学,其中四个年纪大的跟着许衡学习,七个年纪小的跟着王恂学习。到至元二十四年,正式设立国子学,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国子学设立了博士,全面负责学校事务,分教三个斋的学员,讲解经书的含义,纠正语音和训诂,上面严格教导学习方法,下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设立了助教,协助博士处理学校事务,并且专门负责一个斋的教学;正、录(职务名)则负责明确规章制度,督促学生学习。所有学生读书的顺序是先读《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然后学习《诗经》《尚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经》。博士、助教亲自教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依次传授。讲解的时候也按照读书的顺序进行,正、录、伴读也依次传授。第二天,抽签让学生复述功课。至于对对子、写诗、解释经书、评论史书,则由博士出题,学生写好稿子先交给助教,助教审核后交给博士定稿,最后记录在课簿上,作为考核的依据。国子学学生人数定为二百人,先让一百名学生和二十名伴读入学。这百名学生中,蒙古族、色目族和汉族各占一半。许衡还编写了《诸生入学杂仪》和日常作息安排。七年后,规定每年招收八十名学生入学,并以此为永久的制度执行下去。
元成宗大德八年冬十二月,正式确定国子学生名额,蒙古族、色目族、汉族每三年各推荐一人入学。十年冬闰十月,国子学正式确定蒙古族、色目族、汉族学生各一百人,每三年各推荐两人入学。
元武宗至大四年秋闰七月,确定国子学生人数为二百人。同年冬十二月,重新制定了国子学考试录取制度,蒙古族学生授予六品官职,色目族学生授予正七品官职,汉族学生授予从七品官职。考试蒙古族学生的标准较为宽松,色目族学生略微严格一些,汉族学生则完全按照科举考试的制度进行。
元朝仁宗延祐二年秋天八月,国子学增加了100个生员和20个陪堂生名额。学习制度参考了集贤学士赵孟頫和礼部尚书元明善等人的建议,重新制定了考试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升斋制度。国子学设六个斋舍,东西相对。最下面的两个斋舍,左边叫“游艺斋”,右边叫“依仁斋”,学习内容包括诵读、讲解、小学、对对子等等。中间两个斋舍,左边叫“据德斋”,右边叫“志道斋”,学习内容包括《四书》、诗歌和律诗。最上面的两个斋舍,左边叫“时习斋”,右边叫“日新斋”,学习内容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经书,以及明经义和程朱理学。每个斋舍的学生人数不一样。每个季度都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学生可以逐级升迁。
第二是私试制度。汉人参加“日新斋”和“时习斋”的考试,“蒙古”和“色目”人参加“志道斋”和“据德斋”的考试。在同一个斋舍学习满两年,并且没有犯过错误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学习满三年才能参加贡举考试。汉人的考试,正月考经义疑难问题一道,二月考经义一道,三月考策问、表章、诏诰各一道。蒙古和色目人,正月和二月各考明经一道,三月考策问一道。考试中,辞藻和道理都优秀的为上等,得一分;道理优秀但辞藻一般的为中等,得半分。每年年底,统计全年的分数,满八分以上者可以升为高等生员,名额共40人,其中蒙古和色目各10人,汉人20人。年底的贡举考试,名额不一定都用完,主要看实际能力。如果分数相同而名额不足,就按在斋舍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那些没达到标准的,或者达到标准但名额已满的,当年的分数就不算,要到下一年再重新计算。每月初二清晨,学生们行完礼后,国子学的博士和助教就会在座位上,挨个叫学生来考试,发给他们印有试题的考卷。考试过程中,不允许作弊和请人代笔,必须用发放的考卷,用真楷书写。国子学的正录和录事负责封存和誊录考卷,其他程序都按照科举考试的流程进行。第二天,监考官复核考试结果,把每个学生的得分记录在名册上,国子学保存这些记录,等待年底进行总评。
第三是奖惩制度。参加私试并获得分数的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或违反规章制度,初犯罚一分,再犯罚两分,三次犯规就除名。国子学的学正和录事有责任举报违规行为,如果他们知道却没举报,也要受到处罚。已经升为高等生员的学生,如果违反规章制度,初犯者延缓一年参加殿试,再犯者除名,学正和录事也要负责举报,如果他们知道却没举报,也要受到处罚。在校学生,如果年底在斋舍学习时间不满半年,也要除名。除了法定的假期外,其他请假都不算学习时间。学正和录事每年年底都要考核在校学生。除了蒙古和色目学生另有规定外,汉人学生如果三年内不能通读一部经书或不肯努力学习,就勒令退学。其他处罚措施,都沿用旧的规定。
元朝泰定三年夏天六月,考试制度改革了,改用贡举制,沿袭了世祖皇帝以前的旧制度。考试的具体方法,是由监学官拟定的,大体上和以前差不多,但是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了。 负责考试的官员,包括学正、录事各两名,司乐一名,典籍两名,管勾一名,以及侍仪舍人。以前这些官员都是从积分合格的生员中选拔的,后来因为积分制取消了,就从上斋中挑选三十岁以上、品学兼优的优秀学者担任学正和录事;精通音律、学业优良的人担任司乐;办事干练的人担任典籍和管勾。至于侍仪舍人,则从上、中斋中挑选那些熟练礼仪、声音洪亮、曾经主持过春秋释奠、每月告朔明赞等祭祀活动的优秀人员担任。
文宗天历二年春天三月,关于伴读人员的数量,最初是二十人每年选拔两人,后来在大德七年确定为四十人每年选拔六人,到至大四年又改为四十人每年选拔四人,延祐四年每年选拔八人,因为人数不够,就增加了名额。既然已经确定了四十个名额,其中应该有四人担任部令史,四人担任路教授。后来,又规定被选拔的贡生,每次大规模的选拔人才时,都要和全国的考生一起在礼部参加考试,在殿廷参加策论考试,还增加了备榜和进一步筛选的环节。
元朝初期,燕京刚刚平定,宣抚使王楫建议把金枢密院改建为宣圣庙。太宗六年,设立了国子监总教官和提举官,并命令皇亲国戚子弟入学学习。宪宗四年,世祖皇帝还在潜邸的时候,就特别下令修缮宫殿;即位后,又赐予玉斝作为祭祀用的器皿。至元十三年,授予提举学校官六品官印,并且把学校改名为大都路学,署名为提举学校所。至元二十四年,元朝迁都到北城后,在国城东边建立了国子学,于是把南城原来的国子学改为了大都路学,从提举官以下,都设置了相应的官员。
仁宗延祐四年,大兴府尹马思忽重修了国子学的大门、殿堂和房屋,并建造了东西两斋。泰定三年,府尹曹伟又增建了环廊。文宗天历二年,又进行了扩建,提举郝义恭又增建了斋舍。从府尹郝朵到曹伟,最终确定了国子学学生一百人的名额,每个学生每月都有伙食,由京畿漕运司和当地政府负责供应。泰定四年夏天四月,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学校里一起吃饭了。
唐太宗统一中原后,就开始考虑要建立学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到了元世祖中统二年,正式下令在各地设立学校和学校官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导,力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备将来选用。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四月,命令云南各地都兴建学校,祭祀孔圣人。至元二十三年二月,元世祖在德兴府的行宫发布诏令,下令恢复江南地区学校原有的学田,用以供养学生。至元二十八年,命令江南各路州县学里都设立小学,选拔德高望重的人来教书,如果有人自愿当老师,或者在家接受父母兄长的教育,也都允许。此外,那些古代圣贤教化过的地方,名贤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以及那些乐善好施的人捐钱捐粮资助办学的地方,都建立了书院。
朝廷任命的老师,级别高的叫教授,主要在路府以上的中州设置;由礼部、行省和宣慰司任命的老师,则被称为学正、山长、学录、教谕,主要在路州县和书院设置。每路设置教授、学正、学录各一人,散府以上的中州设置教授一人,下州设置学正一人,县里设置教谕一人,书院设置山长一人。中原地区的州县的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礼部任命;各省所属州县的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行省和宣慰司任命。
路府州的书院,都设有直学,负责管理学校的钱粮,由郡守和宪府官员考核后任命。直学考核合格后,还要考十篇文章,然后可以升为学录或教谕。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这些职位,也可以由集贤院、御史台等机构推荐的人员担任。教谕和学录考核两次后,可以升为学正或山长;学正和山长考核一次,可以升为散府以上中州的教授;中州的教授考核一次,可以升为路教授。教授之上,各省还设有提举,正提举为五品官,副提举为七品官,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务。后来,直学考核合格后改任州吏,规定落榜的举人可以担任学正或山长,备取的举人可以担任教谕或学录,如果有人推荐,也可以考虑录用。
从京师的学校到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有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由地方长官推荐,御史台考核,有的被选为教官,有的被选为官吏,因此人才辈出。
话说元世祖中统二年夏天五月,太医院使王猷站出来说了:“咱们这医学啊,荒废太久了,后辈都没老师教,这可不行!万一朝廷随便找个不会医术的人来当官,那后果可太严重了!” 于是,他派副使王安仁拿着金牌,到全国各地去设立医学院校。 录取的学生,可以免除一些杂役,等他们学有所成后,每个月都要考试,考题都是些疑难杂症,根据考试成绩来奖惩。后来,又制定了医学院的规章制度,在各地都设立了主管机构来管理。宫里、朝廷需要用到的医生,都从医学院里选拔,这算是条正经的仕途,不过从太医院内部升迁的,就不适用这个规定,这意思是说,当官不能走捷径。 那些已经得到朝廷任命的太医院官员,都和文武官员一样,可以升到五品以上,其他人就按原来的品级逐步升迁,子孙也能继承官职。掌管药材的官员,可以升到都监、直长,甚至御药院副使、大使,考评合格后,还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调任地方。各医学院的教授,都由太医院推荐,各地的主管官员也推荐一些教授,都定为九品官。所有在朝廷服务的太医,以及太医的子弟,还有各地学校的老师,都必须参加考试。各地名医写的医书,都要进行审核;各种药材的产地、药性、真伪,都要进行鉴定;各地的医学院,每年都要出13道疑难杂症的考题,上报给太医院,再发到各地医学院,让学生们学习,年底还要总结成绩,上报主管部门,评定优劣。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夏天六月,又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阴阳学,也就是研究天文历法的学校。在北方和江南地区,如果发现精通天文历法的人,各地的官员都要仔细考察,按照儒学和医学的模式,每个地区都设立教授来教导他们。那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人,每年都要向省府汇报,然后到京城参加考试,如果真的有本事,就可以到司天台工作,在朝廷做官。到了延祐年间,又规定,天文历法方面的人才,也和儒学、医学一样,在各地设立教授,管理所有天文历法方面的人才,归太史局管辖。
皇帝想找一些隐居的、有才能的人才,所以就下令四处寻找。元世祖中统年间,他找到了许衡,任命他当怀孟路的教官,让他去怀孟等地挑选优秀的孩子来教育。同年,又下令征召金朝的进士李冶,让他当翰林学士。还征召刘因当集贤学士,但是刘因没来。又因为平章咸宁王野仙的推荐,征召萧渼,萧渼也没来,于是直接任命他为陕西儒学提举。
元至元十八年,皇帝下令寻找前朝圣贤的后代,还有精通儒学、医学、占卜、天文历法的人,以及隐居山林的人才。二十年,再次召见刘因,任命他为右赞善大夫,刘因推辞了,但皇帝没同意。没过多久,刘因因为父母年迈,请求回家尽孝,并且不要俸禄。后来皇帝派使者到他家授命,刘因以生病为由推辞,没接受任命。二十八年,皇帝再次下令寻找隐居的人才,让各级官员把符合条件的人的名字报上来。
元成宗大德六年,皇帝征召隐居临川的吴澄,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吴澄领命后就回家了。九年,皇帝下令寻找山林间有德行、有学问、懂治国之道的人,派人去征召萧渼,还说:“如果你不愿意做官,可以来见见我,聊聊之后再回去。”元至大三年,再次召见吴澄,任命他为国子司业,但他因为生病回去了;延祐三年,又召他当集贤直学士,但他因为生病没去;至治三年,又召他当翰林学士。元武宗、仁宗多次征召萧渼,任命他为集贤学士、国子司业,但他都没去,后来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又以太子右谕德的职位征召他,萧渼这才到京城,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的职位也保留着。
元仁宗延祐七年十一月,皇帝下诏说:“这些年来,我们设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还是担心那些高尚的人才隐居不出,我们找不到他们。各地如果有隐居、有德行、有才华、有治国才能、不求名利的人,当地官员要登记他们的姓名,上报到本道的廉访司,再呈报朝廷,以便录用。”皇帝还多次下令征求下面的意见,鼓励大家向朝廷进言,即使批评时政,也不会受到责罚,皇帝往往会采纳他们的意见,任用他们做官,让他们参与治理国家,以图治国安邦的大业。其他那些著书立言、对教化有益、启迪后人的,也会根据情况录用,并把这些作为常规制度。
话说啊,这童子举,是从唐宋时期开始有的考试,不过呢,也没固定名额。元成宗大德三年,考中了杨山童和海童两个孩子。五年后,大都提举学校考中了安西路的张秦山,江浙行省考中了张升甫。元武宗至大元年,考中了武福安。元仁宗延祐三年,江浙行省考中了俞傅孙和冯怙哥。六年,河南路考中了张答罕,学士完者不花考中了丁顽顽。七年,河间县考中了杜山童,大兴县考中了陈聃。元英宗至治元年,福州路连江县考中了陈元麟。至治三年,河南行省考中了张英。元泰定四年,福州考中了叶留畊。元文宗天历二年,考中了杜夙灵。至顺二年,考中了答不歹子买来。
这些人啊,都是因为天赋异禀,比同龄人强得多,有的能背诵经文,写一手好字,有的能写文章,讲经史。考中后,都送进国子学学习。其中,张秦山尤其擅长篆书,陈元麟通晓性理,叶留畊被问到《四书》的大义时,回答说:“不过就是尽心尽力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力罢了。”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将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