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那边,唐朝的时候,把它定为岭南五府节度使和五管经略使的治所,后来又改名叫南海郡,之后又改回广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帅府。元朝至元十三年的时候归顺了,后来又叛乱了。十五年的时候元朝才攻克了广州,设立了广东道宣慰司和总管府以及录事司。元朝管辖着八个县,但是怀集县被划给了贺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十七万两千一百十六户,人口是一百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人。管辖着一个宣慰司和七个县。

录事司是至元十六年设立的,管辖着广州城里的东城、西城、子城,还有番禺和南海两个县城里的居民户籍。

这七个县分别是:南海县(中等规模),番禺县(规模较小,和南海县一样紧挨着广州城),东莞县(中等规模),增城县(中等规模),香山县(规模较小),新会县(规模较小),清远县(规模较小)。

韶州那边,唐朝初期叫番州,后来改名叫东衡州,又改名叫韶州,之后又改名叫始兴郡,最后又改回韶州。元朝至元十三年的时候归顺了,没过多久广州那边的人又叛乱了,十五年才平定下来,设立了总管府和录事司。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九千五百八十四户,人口是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人。管辖着一个宣慰司和四个县。

录事司是韶州的。

这四个县分别是:曲江县(中等规模,元朝初期,把县城西边的地和城外三块地划给了录事司管辖),乐昌县(规模较小),仁化县(规模较小),乳源县(规模较小)。

惠州那边,唐朝的时候叫循州。宋朝的时候改名叫惠州,后来又改名叫博罗郡,之后又改回惠州。元朝至元十六年,改成了惠州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九千八百三户,人口是九万九千一十五人。管辖着四个县:归善县(规模较小,紧挨着惠州城),博罗县(规模较小),海丰县(规模较小),河源县(规模较小)。

南雄那边,原来是始兴县。唐朝初期属于韶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氏割取了韶州的浈昌和始兴两个县,设立了雄州。宋朝因为河北也有个雄州,所以改名叫南雄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改成了南雄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七百九十二户,人口是五万三千九百六十人。管辖着两个县:保昌县(规模较小,原来叫浈昌县,宋朝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始兴县(规模较小)。

潮州这地方啊,(下辖。)唐朝初期是潮州,后来改名叫潮阳郡,又改回潮州了。元朝至元十五年才归顺朝廷。十六年,改成了总管府,派孟招讨来镇守,没多久又调到漳州去了,当地土豪们就各自占据地盘。到了二十一年,广东道宣慰使月迷失带兵来招降。二十三年,朝廷又派江西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兼任广东道宣慰使来镇守,这才安定下来。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三千六百五十户,人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人。管辖一个司和三个县。

录事司,(至元二十二年才设立的。)

三个县分别是:海阳(下辖,靠近州府城),潮阳(下辖),揭阳(下辖)。

德庆路,(下辖。)唐朝初期叫南康州,也叫康州,后来又改名叫晋康郡。宋朝时升格为德庆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朝廷攻打广东,广州很快拿下,但德庆一直没投降。十四年,广西宣慰司派兵攻下德庆,把它划归广西管辖。十七年,设立德庆路总管府,后来又归属广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 一万二千七百五户,人口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七人。管辖两个县:端溪(下辖),泷水(下辖)。

肇庆路,(下辖。)唐朝初期叫端州,后来改名叫高要郡,又改回端州了。宋朝时升格为肇庆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朝廷攻打广东,就肇庆没投降。十六年,广南西道宣慰司攻下它,于是归属广西。十七年,改成下路总管府,又归属广东了。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户,人口五万五千四百二十九人。管辖两个县:高要(中等规模,靠近州府城),四会(中等规模)。

英德州,(下辖。)唐朝时叫洭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时叫英州。宋朝时升格为英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朝廷。十五年,设立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级为散州。大德四年,又恢复为路。(这个州向来是盗匪的窝藏地。大德四年,达鲁花赤脱欢察儿这一年招降了两千多户盗匪,于是英德升为路,任命脱欢察儿为达鲁花赤兼万户来镇守。)至大元年,又降级为州了。管辖一个县:翁源(大德五年设立)。

梅州,说白了,唐朝的时候叫程乡县,属于潮州管辖。五代十国的时候,南汉国把它改成了敬州。到了宋朝,又改回梅州了。元朝至元十三年,梅州归顺了元朝。十六年,元朝设立了梅州总管府。二十三年,又把它降级成散州。当时梅州大概有两千四百七十八户人家,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口人。下面管着一个县:程乡县。

南恩州,唐朝时叫恩州,也叫齐安郡。宋朝改名叫南恩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又降级成了散州。户口数呢,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户,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人。管辖着两个县:阳江县和阳春县。

封州,唐朝的时候改名叫临封郡,后来又改回封州了。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第二年,广东有人造反,广西宣慰司派兵平定了叛乱,于是封州就归属西道了。十六年,设立了封州路总管府,后来又降级成了散州,不过这次又回到了东道。户口数是两千七十七户,一万七百四十二人。管辖着两个县:封川县和开建县。

新州,唐朝时改名叫新昌郡,后来又改回新州。元朝至元十六年,设立了新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级成了散州。户口数是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户,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人。管着一个县:新兴县。

桂阳州,原本是桂阳县,唐朝和宋朝都是这么叫的。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十九年,把桂阳县升格为散州,还从连州划了阳山县过来,归属忽都虎郡王管辖,元朝先把它划归湖南道宣慰司管,后来又划归广东道。户口数是六千三百五十六户,两万五千六百五十五人。管辖着一个县:阳山县。(阳山县,唐朝的时候属于连州,宋朝也一样。至元十九年才划归桂阳州。)

连州,唐朝时改名叫连山郡,后来又改回连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直接隶属于行中书省。十七年,安抚司被撤销,升格为连州路总管府,隶属于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又降级成了散州,隶属于广东道。户口数是四千一百五十四户,七千一百四十一口人。管辖着一个县:连山县。

循州啊,(以下省略)。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海丰郡,后来又改回循州了。宋朝的时候叫博罗郡。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总管府。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又降级成了散州。那时候,户口数是一千六百五十八户,人口是八千二百九十人。它管辖着三个县:

龙川县,(以下省略)。兴宁县,(以下省略)。长乐县,(以下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