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贞,字周臣,是潞州长子人。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擅长写词赋。年轻的时候,凭借推荐信参加礼部考试,和他的族兄宋知柔一起被录取为太学生,两个人当时都很有名,人们称他们为大小宋。金朝灭亡的时候,潞州很乱,宋子贞就逃到了赵州、魏州一带。宋朝将领彭义斌驻守大名府,把他招募到安抚司当计议官。彭义斌去世后,宋子贞带领大家投奔了东平路行台严实。严实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招到幕府里,任命他为详议官,还兼任提举学校的官职。
在此之前,严实每次要向朝廷请求事情,都托付给皇帝身边的近侍去奏报决定,不经过中书省,所以和丞相耶律楚材闹得很不愉快。宋子贞来了以后,劝严实对丞相表示敬意,多加联络,凡是奏请的事情,都必须先向丞相禀报。耶律楚材很高兴,从此两人关系密切,严实因此更加信任宋子贞。太宗四年,严实驻守黄陵,金兵倾尽全力来进攻。战斗失利,敌人的气势很盛,曹州、濮州以南地区都人心惶惶。有从敌营逃回来的士兵说,金兵很快就要大举进攻了,老百姓都非常害怕。宋子贞向严实建议,斩杀散布谣言的人来安定各城,境内这才平静下来。
汴梁城失守后,很多饥民往北逃难,饿死的人遍地都是。宋子贞想了很多办法赈济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那些流落在外的金朝士人,他都接见并给予周济,并且推荐他们担任官职。他还提拔了张特立、刘肃、李昶等著名儒士,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工作。各地士人听说他的事迹纷纷前来投奔,所以东平府一时人才济济,比其他地方多得多。
话说七年前,唐太宗皇帝任命张子贞当了行台右司郎中这个官儿。当时中原刚刚平定,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开始,行台管辖着五十多个城池,各州县的官员,有的是从军官里提拔上来的,有的则是从老百姓中直接选拔的,大多不懂得怎么当官。更糟糕的是,有些官员就只会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把这当作本事,官吏们互相勾结,贪污受贿,害苦了老百姓。
张子贞参考以前朝代的观察采访制度,下令官员分成三组,分别负责检查监督其他官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期限,打击贪官污吏,奖励那些清廉勤政的官员,各级官府这才有了规矩,老百姓也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东平府的军官们,霸占老百姓的土地作为他们的部曲田地,叫做“脚寨”,随意征收赋税,这种“脚寨”竟然多达四百多处!张子贞请求把这些“脚寨”取消,恢复到州县管理,起初大家觉得很难办到,但张子贞据理力争,最终得到了批准,大家都觉得这样很好。
张子贞去世后,他的弟弟张子忠继承了爵位,他非常尊敬哥哥,就向朝廷请求,让张子贞的职位由他来担任,于是张子忠被任命为东平路参议,兼任提举太常礼乐的官职。张子贞生前还创建了新的庙宇和学校,聘请当时有名的进士康晔和王磐担任教官,招收了几百个学生,还拿出粮食供他们吃住,让他们学习经史子集。每到考核的时候,张子贞都亲自参加,齐鲁地区的儒家风气,因此也焕然一新了。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把张子贞叫到濮州,问他有什么好的战略方针。张子贞说:“咱们大元朝军事实力很强,但是恩德还没完全施加到百姓身上。那些不肯投降的人,其实只是怕死而已。如果咱们对投降的人不杀,对被迫跟着造反的人也不追究,那么宋朝的州县,就能用传达命令的方式轻松拿下。”忽必烈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中统元年(1260年),张子贞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抚使。没多久,他就进京朝见忽必烈,被封为右三部尚书。当时朝廷刚设立新的省部,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张子贞制定的。后来李璮叛乱,占据了济南,朝廷就让张子贞去军前行中书省帮忙出主意。张子贞一个人骑马就去了济南,观察了李璮的兵力部署,然后对丞相史天泽说:“李璮带着军队从东边过来,咱们就守着孤城,应该赶紧加筑外城,防止他们冲进来。等他们粮草用尽,援兵也断了,不用咱们动手,他们自己就垮了。”史天泽同意了他的建议,最终他们抓住了李璮。
张子贞回来后,上书提出了十条建议,大概意思是:官爵是皇帝的权力象征,选拔官员的制度应该完全交给吏部;律法是国家的根本,应该尽快修订完善;监司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现在用人不太合适,应该根据民意,选拔廉洁有才能的人来担任;现在州县官员世袭,导致非法征税,百姓苦不堪言,应该改变这种制度。他还建议设立国学教育子弟,命令州郡进行考试选拔人才,三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忽必烈下令中书省按这些建议逐步执行。到至元二年(1265年),终于取消了州县官员世袭的制度。
忽必烈派张子贞和左丞相耶律铸去山东整顿官员队伍。回来后,张子贞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参与中书省政事。他还建议制定官员俸禄和职田制度,皇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张子贞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他又提出了十二条重要的施政建议。皇帝忽必烈有点后悔,觉得当初应该早点重用张子贞。
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年纪大了想退休。皇帝说:“你身体还行,再帮我干几年吧,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处理好,等各部门都井井有条了,再让你休息。”三年十一月,他又恳切地请求退休,这才批准了。皇帝还特别下令中书省,凡是有重要的事情,都要去他家问问他的意见。他退休在家,每当听说朝廷有什么不妥当的事,就一定写奏折上奏,始终爱戴皇帝,忧虑国家,不管自己是不是在朝为官,这份心意始终如一。他去世时八十一岁。他生病的时候,家人给他送药,他拒绝了,说:“生死有命,我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吃什么药呢!”病危的时候,他的儿子们想听他留下遗言,他说:“我平时教你们的已经够多了,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儿子子渤,字齐彦,很有才名,做到集贤学士的官职。
另一个儿子商挺,字孟卿,是曹州济阴人。他们家祖上姓殷,为了避宋朝皇帝的讳改了姓。他父亲商衡,是陕西行省的员外郎,在战场上战死了。商挺二十四岁那年,汴京破了,他往北逃难,投奔冠氏的赵天锡,还和元好问、杨奂一起交往。东平的严实聘请他做儿子的老师。严实去世后,他的儿子严忠济继承了他的爵位,又聘请商挺做经历,后来又让他出任曹州判官。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经历,帮助严忠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1633年,世祖还在藩邸的时候,分到了京兆府的地盘。听说过张挺的名声,就派人把他从盐州请来。张挺进宫面圣,回答得合乎圣意,只字不提自己的名字。有一次在宴会上聊天,世祖说:“你刚来的时候,李璮攻打朐山,东平府应该向他输送一万石粮食。可是从东平到朐山,十石粮食大概只能运到一石,而且路上还可能因为下雨而耽误时间,延误了就会被处死。不如把粮食送到沂州,让李璮的军队从那里取粮,这样方便得多。”世祖听了说:“你这么爱护百姓,我怎么能不重用你呢!”
后来,杨惟中被任命为关中宣抚使,张挺就做了他的郎中。因为战乱,关中八州十二县,户口不到一万,大家都很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张挺协助杨惟中,提拔有才能的人,罢免贪官污吏,明确上下尊卑的等级,解决积压的问题,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好账簿,印制纸币,发放俸禄,鼓励务农,减轻赋税,疏通物资流通。不到一个月,百姓就安定下来了。他还诛杀了一个大恶霸,其他的官吏都害怕了。他还请求减少关中常年赋税的一半。
第二年,杨惟中离职,廉希宪来接替他,张挺被提升为宣抚副使。1636年,朝廷征调京兆府一万匹布、三千石米、三千段帛以及相应的器械,运往平凉军。时间紧迫,京兆府的人都很害怕。张挺说:“其他的东西都好办,但运送粮食千里,会耽误我们的春耕和夏收。”郿县有个姓王的县令,是平凉人,张挺把他叫来商量,王县令说:“不用官府运输,我家有存粮,可以用我的粮食代替。”张挺非常高兴,付给他相应的价钱,其他的物资也按时送达。后来,张挺又兼任怀孟地区的行政长官,当地治理得很好。1637年,宪宗任命阿蓝答儿为河南、陕西地区的会计官。1638年,宣抚司被撤销,张挺回到了东平。
唐宪宗皇帝亲自带兵打蜀,元世祖忽必烈正率领大军要进军鄂州和汉阳,军队驻扎在小濮的时候,忽必烈召见张挺询问军事情况。张挺直接就说:“蜀地的道路险峻遥远,皇帝的车驾怎么能轻易行动呢?”忽必烈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说:“你说的正合我意。”
后来唐宪宗死了,元世祖就往北回师,路上派张文谦去和张挺商量事情。张挺说:“军队里一定要严格执行符信制度,以防奸诈小人作乱。”张文谦赶紧追上去把这话告诉了忽必烈。忽必烈这才恍然大悟,骂道:“竟然没有人提醒我这件事,如果不是你张挺,我的大事就要失败了!”他立刻派人到军队里去下达命令,严格执行军令。
没过多久,阿里不哥派来的使者到了军营,张挺直接把使者抓起来杀了。然后忽必烈又召张挺北上开平,张挺和廉希宪一起秘密商议大事。
元世祖刚登基,张柔就直言上奏说:“南边的军队应该回京护卫皇帝,西边的军队应该就地驻扎,方便作战。”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然后任命廉希宪和张柔分别负责安抚陕西和四川地区。中统元年夏五月,张柔到达了京兆(今西安)。哈剌不花,是征讨四川时有名的将领,浑都海曾经做过他的副将,当时驻扎在六盘山,正准备响应阿里不哥的号召。
张柔对廉希宪说:“对付驻扎在六盘山的哈剌不花,我有三个策略。最好的办法是集中精锐部队,直接杀奔京兆;中等策略是集中兵力在六盘山,伺机而动;最差的办法是全副武装北撤,去支援和林。”廉希宪问:“他们会怎么做呢?”张柔回答说:“他们一定会选择最差的办法。”结果还真如张柔所料。于是,他和廉希宪商量好对策,命令八春和汪良臣带兵去抵挡他们,具体情况记载在《廉希宪传》里。
六盘山的军队北撤后,阿蓝答儿却从和林带兵南下,在甘州与哈剌不花、浑都海相遇。哈剌不花因为和阿蓝答儿意见不合,就率兵北上了,阿蓝答儿于是就和浑都海合兵南下。这时,诸王合丹率领骑兵和八春、汪良臣的部队会合,分成三路拦截他们。战斗开始后,刮起了大风,黄沙漫天。汪良臣命令士兵下马,用短兵器攻击敌军左翼,然后绕到敌军后方,击溃了敌军的右翼,杀出重围;八春则直捣敌军中军;合丹则率领精锐骑兵堵截敌军的退路。在甘州东面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阿蓝答儿和浑都海都被杀死了。
这件事上报后,皇帝非常高兴,说道:“商鞅和孟尝君,都是古代的良将啊!” 然后,皇帝下令将宣抚司改名为行中书省,并提升廉希宪为右丞,张柔为行省佥事。
两年后,他升职了,当上了参知政事。当时,宋朝将领刘整带着沪州投降,还带来了好几百个之前投降宋朝的人。军队里的官员想把这些人杀了,杀鸡儆猴。但他坚持上奏,把这些人给放了。
兴元府的判官费寅犯了罪,害怕被杀,就借着修城墙的事,在朝廷上告他的状,还把同僚希宪也扯了进去。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你在关中和怀孟两地都干得很出色,怎么诽谤你的话却这么多呢?是不是你的同僚故意在背后使坏?还是你升官后就懈怠了?这几年,夸赞王文统的人很多,你却一句话也不说。” 他回答说:“我一向了解王文统这个人,以前还和赵璧讨论过他,我想陛下应该还记得。我在秦地待了三年,犯了不少错误,有些事是权宜之计。但要是事情成功了就全部归功于自己,事情失败了就推卸责任给别人,我绝对不敢这么做,请您杀了我吧!” 他说完就出去了。皇帝看着驸马忽剌出、枢密副使合答等人,数了数他的功劳,足足有十七件,然后感叹道:“他功劳这么大,还自己说有罪,这样的人,还有谁愿意为朕卖力呢!你们都记着点!”
四年后,皇帝赐给他金符,让他去四川担任行枢密院事。
元至元元年,他又当上了参知政事。他向皇帝提出了修订辽史和金史的建议,还推荐了王鹗、李治、徐世隆、高鸣、胡祗遹、周砥等人来负责这件事,皇帝非常赞同。第二年,他被派去河东地区处理政务,不久就被召回了。第三年,皇帝开始重视经学,他跟姚枢、窦默、王鹗、杨果一起编纂了《五经要语》,一共二十八类,然后献给了皇帝。第六年,他升任同佥枢密院事。第七年,又升任佥书。第八年,升任副使。他负责管理军队伙食,确定军官的等级,发放军吏的俸禄。他还安排四千人屯田,开垦了三万亩地,把收成的粮食用来供应禁军。他还裁撤了三万户战斗力不足的军队,那些只有一丁壮劳力的户也一并裁撤了;对于那些丁壮多而产业少,或者产业多而丁壮少的,他则将他们的财力进行整合,组成一支军队。
话说九年的时候,皇上封皇子忙阿剌为安西王,还给他建立了王府,并且任命挺担任王相(相当于宰相)。
十四年,皇上命令安西王北上征战。安西王对挺说:“关中地区要是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都可以全部改改。”挺就建议说:“延安有几千民兵,应该让李忽兰吉去训练他们,以防万一。”没过多久,秃鲁就造反了,安西王就用延安的这些兵去打仗,果然派上了大用场。挺还给安西王上了一份十策,内容分别是:睦邻友好,安定民心,顺应民意,防患于未然,改善民生,统一权力,澄清吏治,谨慎治理,巩固根本,体察民情。安西王高兴地设宴款待了他。
后来安西王去世了,王妃就让挺去朝廷请求让她的儿子阿难答继承王位。皇上说:“他还太小,祖宗的教诲还没学到,你就先继续管理王相府吧。”
一开始,运使郭琮和郎中郭叔云跟王相赵炳不对付。有人告发赵炳犯法,皇妃下令把他关进六盘狱,结果赵炳死在了里面。朝廷怀疑是郭琮和郭叔云私自杀了他,就把他们抓起来审问,他们也承认了罪行,这事儿都记载在《赵炳传》里。一开始,这事儿跟商挺一点关系都没有。
只有王府的女仆奚彻彻,因为参与了郭琮和郭叔云的阴谋,在临刑前为了求活,才含糊其辞地牵扯上了商挺和他儿子商谳。皇帝一听就火了,把商挺叫来,搜查赵炳的家,还把商谳关进了监狱。皇帝问赵炳的儿子:“商孟卿,是个老书生,可以让他和其他的儒生一起评判商挺的罪行。”吏部尚书青阳梦炎上奏说:“臣是宋儒,不知道商挺过去的功劳能不能抵消现在的罪过?”皇帝不高兴地说:“这是同类互相帮忙的说辞啊!”符宝郎董文忠奏道:“梦炎不知道商挺是什么样的人,我来说说他以前拥戴朝廷的功劳吧。”皇帝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董文忠回答说:“我亲眼没看见,但确实听说过,杀人的计划,商挺没参与。”皇帝没说话。
十六年春天,皇帝下旨:不能完全说商挺无罪就放了他,要抄了他的家。那年冬天,商挺和商谳才被释放。二十年,商挺又当上了枢密副使,不久因为生病就辞官了。二十一年,赵炳的儿子又告状说他父亲冤枉,商挺再次被抓,关了百余天才放出来。二十五年,皇帝问中丞董文用:“商孟卿今年多少岁了?”董文用回答说:“八十了。”皇帝很惋惜他年纪大了,又感叹他身体还这么硬朗。那年冬天十二月份,商挺去世了。他写了一千多首诗,尤其擅长隶书。延祐初年,追赠他为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号文定。他有五个儿子:商琥、商璘、商瑭、商瓛、商琦。
琥字台符,元朝至元十四年,因为姚枢和许衡的推荐,他被任命为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那时候建康有个士兵,因为贪图汤家财物,竟然把武器扔到汤家门口,诬陷汤家造反。琥察明真相后,认定是士兵诬陷,于是治罪了那个士兵,放了汤家。后来,华亭蟠龙寺有个和尚思月图谋叛乱被抓,他的同伙还放火抢劫,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琥迅速地抓住了叛乱的领头人,平息了事端。 有些文官觉得琥擅自处决了思月,违反了法律程序。但行台中丞张雄飞却说:“江南地区刚刚经历战乱,到处都是盗贼,这时候还拘泥于常规做法,那还要御史台做什么?” 所以,那些文官的指责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都昌出现了一个叫杜万一的妖贼,他自立为王,到处作乱。行台命令琥去调查此事。 杜万一的同伙很多都被抓了起来,琥仔细查问后,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被胁迫的,于是就把他们都放了。 虽然杜万一的党羽还有不少人在逃,但琥张贴告示招安,结果没过三天,很多人就主动投降了。 至元二十七年,琥被征召,担任中台监察御史。 那年地震,琥上书说:“汉文帝时也发生过地震,但并没有什么灾祸,这大概是因为他施行仁政,以德化民的结果吧。” 接着,他列举了汉文帝时期的治国方略。他还说:“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立法和用人这两点。法律不能只制定,还要有人去执行;人不能滥用职权,必须选拔贤能之士。” 然后,他推荐了十几个天下名士。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把这些人全部召来任用,并给予了他们优厚的待遇。至元三十年,琥升任国子司业,不久后去世,留下《彝斋文集》。
瑭字礼符,当过右卫屯田千户。 一年多后,他以身体抱恙为由辞官,回家侍奉父母,那时他才三十二岁。 后来回到家乡,盖了一座房子,取名为“晦道堂”,这是因为他家七世祖宗弼,在宋仁宗时期做过太子中舍人,五十岁时辞官也盖过一座同名的房子。
琦字德符,元朝大德八年,成宗皇帝召他入宫侍卫。 仁宗皇帝在东宫时,他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 后来调任大名路治中,但他没去。 皇庆元年,他被任命为集贤侍讲学士。 延祐四年,升任侍读官,通奉大夫,还赏赐了他两万五千贯钱。 泰定元年,他升任秘书卿,后来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久后去世了。琦擅长画山水画,曾经出使蜀地,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清廉自守,从不贪污受贿。
赵良弼,字辅之,是女真人。他本来姓术要甲,因为读音变了,就改姓赵了。他爸爸赵悫,是金朝的威胜军节度使,死后被追谥为忠闵;他爸爸的大儿子赵良贵,是嵩汝招讨使;他爸爸的孙子赵谠,是许州的兵官;他爸爸的堂兄弟赵良材,守卫着太原。他们一家人都为国捐躯了。
赵良弼聪明敏捷,很有才略,一开始考中了进士,在赵州当老师。元世祖在当藩王的时候,就召见过他,赵良弼的回答很合世祖的心意。后来设立邢州安抚司,世祖就提拔赵良弼当幕僚长。邢州长期以来都找不到好官,而且地处要冲,各种使者络绎不绝,老百姓都逃跑了。赵良弼很有办法,遇到棘手的事情,他就去藩王府请求指示,两年时间里,他来回跑了六次,请求的事情都得到了批准。后来,有个叫脱兀脱的人当了邢州的断事官,他的手下互相勾结,陷害别人,互相掣肘,搞得一团糟。元世祖当时正在征讨云南,赵良弼赶紧快马加鞭地把这事儿禀报上去,结果脱兀脱被罢官了,他的那些手下也被撤职了,邢州一下子就治理好了,人口翻了一倍。
元世祖当藩王的时候,管辖着关陕地区,上奏朝廷让廉希宪、商挺负责陕西的宣抚事宜,并让赵良弼参与其中。后来阿蓝答儿掌权了,他害怕元世祖的才能,就在宪宗皇帝面前说世祖的坏话。结果阿蓝答儿被任命为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当了参知政事,他们俩一起查抄京兆府的钱粮,严刑拷打犯人,死了二十多人,大家都吓得不敢吭声。赵良弼据理力争,语气恳切,阿蓝答儿和刘太平最终也没能陷害世祖,所以宣抚司也没受到牵连。
1649年7月,世祖(顺治帝)南征,召我当参议元帅,还兼任江淮安抚使。皇上亲自擂鼓指挥,冲锋陷阵,打了五仗,全胜! 他下令禁止烧杀抢掠,对降民秋毫无犯,走到哪儿都宣扬恩德,老百姓都安居乐业。 大军过了长江,正准备攻打鄂州,突然传来消息说宪宗(崇祯帝)驾崩了,世祖就立刻回师北上。
良弼这老兄,上书陈述了十二条时务,条条都说到点子上了。到了卫辉府,世祖派我到京兆府去调查一下陕西和四川的情况,看看老百姓的想法。 不到一个月,我就把情况调查清楚,回京复命了,我的报告里说:“宗王穆哥没啥坏心思,应该把西南六盘山一带都交给他管。 浑都海在六盘山屯兵,兵强马壮,个个都想回北方,万一他们闹出点啥事来,可就麻烦了。纽璘统领陕西、四川的蒙古军队,深得当地百姓拥戴,他年轻力壮,又勇猛善战,而且很灵活,应该给他封个高官,赶紧把兵权交给他。刘太平、霍鲁怀现在在尚书省办事,表面上说是筹集粮饷,实际上却有吞并陕西、四川的野心。百家奴、刘黑马、汪惟正兄弟几个,都领过皇上的恩惠,现在正等着皇上发号施令呢。” 我的这些建议,皇上都采纳了。
公元庚申年,良弼五次上书劝皇帝登基,说:“现在内外都希望大王您赶紧登基,安定天下,形势就是这样,哪能停止呢?社稷安危,刻不容缓!” 皇上很欣赏他。良弼登基后,设立了陕西、四川宣抚司,又任命廉希宪、商挺为正副使,良弼为参议。
良弼先出发,跟八位断事官商议说:“现在浑都海日夜想着北逃,纽璘磨磨蹭蹭的不肯马上出发,应该先派使者奉上皇上的旨意,催促纽璘进京,让刘太平赶紧回京兆府。” 八位断事官都同意他的意见。到了之后,纽璘果然转移营地准备进入泾州,刘太平正要前往六盘山,听到命令后就停下了。后来浑都海果然叛变北逃,良弼和汪惟正、刘黑马两位宣抚使商量后,决定逮捕浑都海的同党元帅乞台不花、迷立火并处决他们。
廉希宪和商挺担心被说成擅自杀人,就派人进京请罪。良弼把一份密奏交给使者,说:“一开始派人抓捕那两个元帅的时候,只是下令囚禁等待朝廷回复,我私下认为这样张皇失措不方便,应该赶紧处决他们,擅自杀人的责任在我,不在宣抚司,如果皇上怪罪廉希宪他们,请使者把这份奏章呈上去。”皇上最终没有追究,使者把奏章呈给朝廷,大家都认为良弼是个长者。于是,良弼被提升为陕西省事参议。
四川人费寅因为私人恩怨诬告廉希宪、商挺在京兆府有异心,列举了九条罪状,并把良弼也牵扯其中。皇上召见良弼质问,良弼哭着说:“两位大臣忠心耿耿,绝不可能有这种心思,我愿意剖开我的心来证明!”皇上还是不相信。恰逢平定了李璮的叛乱,得到了王文统的密信,更加怀疑廉希宪和商挺,严厉责备良弼,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甚至想割掉他的舌头。良弼誓死不改,皇上这才解气,费寅最终因为反叛被处死。
1270年,朝廷派良弼去高丽负责屯田,但是良弼觉得屯田不方便,就坚决拒绝了。 后来,朝廷就派他出使日本。之前元朝几次派使者去日本,都没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所以良弼主动请缨。皇上看他年纪大了,不太想让他去,但良弼坚持请求,最后皇上就让他担任秘书监,前往日本。良弼还上奏说:“我父亲和三个哥哥都为金国战死,请皇上允许翰林院的官员为他们写碑文,这样即使我死在异国他乡,也没有遗憾了。”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朝廷给他配备了三千士兵护送,但他都拒绝了,只带了24个书状官同行。
船到了金津岛,岛上的人看到使船,就想举刀攻击。良弼下船上岸,向他们说明来意。金津岛的守将把良弼带进了一间木屋,用士兵包围起来,还熄灭了灯火大声喧哗,但良弼依然镇定自若。第二天早上,日本太宰府的官员在四面山上摆开阵势,询问使者的来意。良弼列举了他们无礼的罪状,同时又向他们表示善意。太宰府官员感到羞愧,请求得到国书。良弼说:“必须先见到你们的国王,才能把国书交给你们。”
过了几天,他们又来请求国书,还说:“我们国家从太宰府往东,古代的使臣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现在大元朝派使者来到这里,却不把国书交给我们,怎么能显示你们的诚意呢!”良弼说:“隋文帝派裴清来日本,你们的国王还出郊迎接,唐太宗和高宗时期,派来的使者都能见到你们的国王,为什么大元朝的使者就不能见你们的国王呢?”他们仍然不停地索要国书,双方争论了几次,甚至用兵力威胁良弼。但良弼始终不肯交出国书,只是给他们看了一些书信的副本。后来他们又声称,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来索要国书。良弼说:“如果见不到你们的国王,你们可以拿我的脑袋回去,国书是绝对拿不到的!”
日本方面知道无法强迫良弼,就派了12个使者去朝见元朝皇帝,还派人把良弼送到了对马岛。1277年五月,良弼从日本回国,觐见皇帝。皇上询问事情的经过,说:“你真是不辱使命啊!” 后来,皇上打算攻打日本,三次询问良弼的意见。良弼说:“我在日本住了超过一年,了解了他们的民风民俗,他们凶狠残暴,嗜杀成性,不知道什么叫父子之情,上下尊卑之礼。他们的土地多山多水,没有可以耕种的地方,就算征服了他们的人民,也无法役使,就算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无法增加财富。况且,水师渡海,海上的风向难以预料,危险难以估量。这就好比是用我们宝贵的人力,去填补一个无底洞,我认为不应该攻打日本。”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十一月,良弼升任枢密院同佥书。当时丞相伯颜正要攻打南宋,良弼就建议说:“南宋的重兵都在扬州,咱们应该先派大军攻打钱塘(杭州)。”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他预料的那样。他还建议说:“南宋灭亡后,江南的读书人大多荒废学业,应该设立经史科来培养人才,同时制定法律法规来整治那些贪官污吏。”这些建议最终都被采纳了。
皇上有一次很随意地问良弼:“高丽虽然是个小国家,但是他们的工匠和棋艺高手都比汉人强,就连读书人也都精通儒家经典,学习孔孟之道。而咱们汉人呢,就只会忙着交税和吟诗作赋,这算怎么回事啊!”良弼回答说:“这并不是读书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提倡什么。如果国家提倡诗赋,那么人们自然就会去写诗赋;如果国家提倡经学,那么人们自然就会去学习经学。”
良弼多次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直到十九年的时候,才得到皇上的恩准,让他在怀孟(怀州和孟州)居住。良弼在温县有个庄园,有三千亩地,他把这三千亩地分成两部分,六百亩给了怀州,二十四百亩给了孟州,全部都捐献给了当地的学校,用来资助学生们学习。他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出身寒门,不忘本心。有人问他治理国家的方略,良弼说:“一定要有忍耐,才能有所成就。人的各种情绪中,最难控制的就是愤怒。一定要克制自己,才能控制住愤怒;一定要顺应道理,才能忘记愤怒。能够忍耐难以忍耐的事情,包容难以包容的人,事情就能成功了。”二十三年,良弼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为韩国公,谥号文正。他的儿子良训后来做了陕西平章政事。
赵璧,字宝臣,是云中怀仁人。元世祖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听说了赵璧的名声,把他召见,直接称呼他为“秀才”,连名字都不叫,还赏赐给他三个仆人,给他发放薪水,并且亲自为他设计衣服,看到试穿不合身,就立即修改,对他特别的宠爱,这份恩宠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世祖还派他四处奔走,聘请王鹗等名士。又让十个蒙古学生跟赵璧学习儒家经典。世祖还命令赵璧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并且经常在马上听赵璧讲解,因为赵璧讲解清晰明了,世祖对他非常欣赏。
元宪宗登基后,召见张璧,问他治理天下的方法。张璧说:“皇上,应该先诛杀那些最坏的近侍。”宪宗听了很不高兴。张璧出来后,世祖(忽必烈)对他说:“张秀才,你真是胆子够大的!我都替你捏了一把汗。” 有一天,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他的官印来问皇帝:“这是前朝赐给我的印信,现在陛下登基了,是继续用这旧印,还是换个新的?”张璧当时在旁边,立刻反驳道:“用不用你的印,那是圣上说了算,你竟然敢拿印信来问?” 他夺过牙老瓦赤的印,放在皇帝面前。皇帝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朕也做不了这个主。” 从此以后,牙老瓦赤就再也没用过那枚印信了。
壬子年,张璧被任命为河南经略使。河南有个刘万户,贪婪淫乱,凶暴残忍,当地人结婚嫁娶,都得先给他行贿,他收了钱才肯办事,大家都叫他“翁”(老丈人)。他的同党董主簿更是仗势欺人,强抢民女,三十多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都被他霸占了。张璧到任后,查办了他们的罪行,立刻把董主簿斩首,并将被抢的女子都送回了家。刘万户大吃一惊,当时正下着大雪,他便去拜访张璧,说是慰问辛苦,还摆酒祝贺说:“经略大人刚到任就铲除强盗恶霸,这雪就是吉兆啊!”张璧说:“像董主簿那样的人,如果还有,等全部诛杀之后,吉兆才会真正到来!”刘万户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回家后就病倒了,不久就死了,人们都说他是被吓死的。
己未年,元朝攻打宋朝,张璧被任命为江淮荆湖经略使。元军包围了鄂州,宋朝的贾似道派使者来求和,张璧请求前往谈判。世祖对他说:“你上城去谈判,一定要注意观察我的旗帜,旗帜一动,就赶紧回来。” 张璧登上城楼,宋将宋京说:“如果北军要撤兵,我们愿意割让长江以南的土地为界,并且每年进贡白银、绢匹各二十万。”张璧说:“如果你们大军在濮州的时候提出这个条件,或许还能考虑,现在已经渡过长江了,再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贾似道现在在哪里?” 这时,张璧正好看到世祖的旗帜动了,于是说:“这件事以后再议吧。” 就回去了。
元宪宗驾崩后,世祖皇帝继位。中统元年,我被任命为燕京宣慰使。当时给蜀军供应军需,国库已经空虚了,后来又要在北方用兵,我精心策划运输,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中书省成立后,我被授予平章政事,朝廷还想要给我加封答剌罕的称号,但我坚决推辞了。第二年,我跟随皇帝北征,之后被调回燕京,担任平章政事兼大都督,统领各路军队。这一年,朝廷开始制定太庙的雅乐。负责乐器制作的乐工党仲和、郭伯达,因为精通音律被选中,却因为牵涉到一起伪造货币的案件而被关进了监狱。我向皇帝说:“太庙雅乐,是祭祀时使用的,是皇上用来表达孝心、不忘根本的,怎么能因为牵连无辜而耽误雅乐的制作呢?”于是上奏请求释放他们。
中统三年,李璮在益都叛乱,我跟随亲王合必赤前去讨伐。李璮已经占领了济南,各路军队都缺粮少食,我从济河弄到粮食和牲畜供应军队,军队士气大振。至元元年,新的官制正式实行,我被加封为荣禄大夫。皇帝想要写一篇讨伐宋朝的檄文,找了好几个人执笔,都不合他的心意,于是就召见了我。我写完后,皇帝非常高兴地说:“只有秀才你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啊!”之后我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六年,宋朝的守将派人来秘密商议投降的事情,皇帝命令我前往鹿门山,到元帅阿术的营地秘密商议。同时,我还被任命为汉军都元帅府事。宋将夏贵率领五万大军,带着三千艘装满粮草的船只,从武昌逆流而上,前来救援襄阳。当时汉水暴涨,我占据险要地势设下埋伏,等待他们。夏贵果然在半夜偷偷地向上游行进,我骑马冲出鹿门,走了二十多里路,突然发动伏兵,夺取了他们五艘船只,大声喊叫:“南方的船队已经溃败了,我们的水军应该迅速前进!”夏贵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天早上,阿术到达,率领将士渡过江,去追击夏贵的骑兵,而我率领水军万户解汝楫等人追击夏贵的船队。双方在虎尾洲展开激战,夏贵大败而逃,很多士兵溺水而死,我们缴获了五十艘战舰,俘虏了三百多名将士。
高丽国王被大臣林衍赶跑了,皇上把王叫回来,升他当了中书左丞,还让他和国王头辇哥一起负责东京等路中书省的事务,顺便带兵去平壤平乱。这时候林衍已经死了,王跟皇上说:“高丽搬到江华岛好多年了,表面上虽然低三下四地进贡,实际上仗着地势险要,所以那些权臣根本不怕,竟然敢赶走国王。现在林衍虽然死了,但国王其实没犯错,如果朝廷派兵护送国王回去,让他在原来的首都复国,就能安定军队,安抚百姓,这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派人把这话告诉了皇上,皇上同意了。 同行的人分了高丽的美女,王得到了三个,后来都把她们送回去了。军队回来后,他又升了官,当了中书右丞。
冬天,祭祀太庙的时候,负责的人弄丢了黄色的幔帐,后来在神厨灶台下面找到了,已经脏得不行了。皇上听说后,大发雷霆:“太不敬了,该杀头!” 王说:“法律规定,这种事只用打板子。” 那个人这才没被杀。十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十三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元大德三年,追赠大司徒,谥号忠亮。他有两个儿子:仁荣,担任归德府同知;仁恭,担任集贤直学士。还有两个孙子:崇,担任郊祀署令;弘,担任左藏库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