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字仲谋,是河南汲县人。他爷爷的爷爷当过官,他爷爷也在金朝做过敦武校尉。他爸爸王天铎,金朝正大年间,因为精通律法考试第一,做到户部主事。王恽很有能力,为人正直,喜欢学习,擅长写作,跟东鲁的王博文、渤海的王旭齐名,那可是当时有名的人物啊!
史天泽带兵攻打南宋,路过卫州,还特意接见了他,可见王恽当时就很有影响力。元世祖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在东平府当宣抚使,就请王恽去做详议官。当时元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刚建立,要各路推荐精通财政的官员到京城,王恽就被选上了。他到京城后,还上书给皇帝,谈论当时的政事,后来他和渤海人周正一起被提拔为中书省详定官,这可是平步青云啊!第二年春天,他又升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还兼任国史院编修官,没多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管钱粮、选拔人才、制定典礼、考订制度,这些他都擅长,同事们都很服他。
元世祖至元五年,朝廷设立御史台,王恽第一个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敢说真话,上奏弹劾的奏章有一百五十多篇。当时主管水利的刘晸,跟权贵们关系密切,权力很大,还贪污了四十多万石官粮,王恽就弹劾了他,揭露了他的罪行,惹得那些权贵们对他很不满。他还说:“刘晸修缮太庙后升官受赏,可才几年,梁柱就坏了,这可是大不敬,应该依法处置!”结果刘晸因为这事忧惧而死。王恽任期满了,陈天祐、雷膺两位大人又向朝廷推荐了他。
九年后,他被任命为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早些时候,山西绛州太平县有个陈家人杀了自己的哥哥,还花钱贿赂官府拖延审理,牵连逮捕了三百多人,五年都没审理完。朝廷就派王恽去审理这个案子,他审讯了一次就查清了真相,把所有被捕的人都放了。当时绛州闹旱灾,他审完案子那天晚上就下了一场大雨,真是天助他也!十三年,他奉命去河南考试儒生。十四年,他升任翰林待制,又做了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后来改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巡视各郡,很多贪官污吏都被他罢免了。十八年,他被任命为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但他没去赴任。
朱祐樘(裕宗)还在东宫的时候,恽某人进献了一本书,书名叫《承华事略》。这本书一共二十篇,分别讲了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这些方面。
朱祐樘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里讲到汉成帝废除驰道,唐肃宗把绛纱衣服改成朱红色的朝服,心里特别高兴,就说:“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我也会这么做的。” 他又看到书里讲到邢峙阻止齐太子吃一种叫“邪蒿”的菜,就问身边的侍臣:“就因为菜的名字叫‘邪蒿’,就能把人变坏吗?” 詹事丞张九思赶紧回答说:“大臣们防微杜渐,本来就是应该的嘛!”太子觉得张九思说的很有道理,还赏了他酒,安慰了他。 后来,朱祐樘还让所有的皇孙们都传阅这本书,夸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
十九年春天,他升职了,当上了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 在那个位置上干了一年,因为生病就回老家休养去了。
到了二十二年春天,他又被朝廷召回,担任左司郎中。当时右丞卢世荣靠着搜刮民脂民膏才升官的,朝廷多次催促他赴任,但他一直没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能力小却承担大的责任,剥削百姓来满足私欲,我还没听说过能善终的。离他远远的都怕受到牵连,更何况和他走近呢!”后来,卢世荣果然垮台了,大家都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二十六年,他被任命为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上任后,他罢免了数十个贪污腐败的官员;审查那些冤假错案,把被冤枉关押的人放了;他还规定驻军士兵不准住在老百姓家里,并为他们修建营房。他总是说治理的根本在于选拔人才,于是向朝廷上奏说:“福建管辖的郡县有五十多个,地处山区沿海,是重要的边防地区。但是百姓的民风轻浮反复,自从平定叛乱以来,官员贪婪残暴,所以山贼经常聚集,老百姓也跟着起哄,抢劫村庄,官兵去讨伐,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根本不是朝廷一心为民的本意啊!现在虽然不能个个都选拔好县令,但是行省的官员,比如平章、左丞都空缺着,应该特别选拔那些名望很高、深受皇上信任、文治可以安抚百姓、武力可以抵御外敌的人来担任,让他们安定局面,这样才能指望社会安定啊!”
当时行省正在讨伐大盗钟明亮,但一直没有效果,他又上书朝廷分析利害关系说:“福建投降的百姓几百万户,黄华起义时,十户就跑了四五户。现在这个大盗比黄华起义还要凶残,怎么能用一般的盗贼来看待呢?何况他的地盘有山川险阻,东打西跑,神出鬼没,招降不行,攻打也打不赢,应该选拔精兵强将,明确号令,专门委派一位重臣统帅,用计策来讨伐他,让他穷途末路,这样才能把他拿下!”
我二十八岁那年,被朝廷召到京城。第二年春天,我在柳林行宫见到了皇帝,然后就递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详细地陈述了当时的政事。之后,我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的官职。成宗皇帝登基后,我又献上了十五篇《守成书鉴》,里面所有的论述都依据经典的道理。
元贞元年,我的官职升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编纂《世祖实录》,同时还编撰了六卷的《圣训》并呈献上去。大德元年,我又升为中奉大夫。两年后,皇帝赏赐了我万贯钱。我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批准。五年后,我又再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这才同意,并任命我的儿子公孺为卫州推官,让我方便养老,还把我的孙子笴任命为秘书郎。
大德八年六月,我去世了。朝廷追赠我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的官职,追封我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定。我的著作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还有其他的诗文集,加起来一共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