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廉,字介甫,祖上是洛阳人,魏朝的时候因为家族势力强大而迁徙到云中,最后在东胜州安家落户。他父亲程恒,在元朝初期担任过朝廷要职,拿着金符,做过沿边监榷规运使和解州盐使。程思廉因为太保刘秉忠的推荐,得以在裕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在他身边做事,因为他做事谨慎认真而受到赏识。后来被任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在河南行省办事时,程思廉被署任为都事。丞相史天泽对他非常器重。

当时正准备攻打襄樊,程思廉被派去负责运输军粮,建造城池和粮仓来储存粮食。运输粮食的人和老百姓争抢道路,粮食运送不及时。程思廉就命令运输队伍走不同的路线。粮食运来了,很多都露天堆积着,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程思廉却安然睡觉,没起来查看。有人去朝廷报告,朝廷官员就问他为什么。程思廉说:“这里离敌军很近,半夜里要是大家乱动,肯定会引起恐慌,说不定还会出别的乱子。就算粮食淋湿了,也不过是军队一天的粮食而已。”大家听了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至元十二年,程思廉被调任淇州同知,后来又调到东平路任判官,之后进入中央任监察御史,因为弹劾权臣阿合马而被关进监狱。阿合马的同党们想方设法陷害他,但程思廉始终泰然自若,最终他们也没能害到他。程思廉后来升迁,做了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一次经过彰德,他听说黄河两岸闹饥荒,朝廷却加紧催收赋税,他想阻止这件事。主管官员说,这事必须向朝廷上报请示才能解决。程思廉说:“那样的话,老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于是他就直接下令停止征税,后来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至元二十年,河北再次发生大饥荒,很多流民渡过黄河寻找食物,朝廷派人来集合官员,命令他们阻止流民渡河。程思廉说:“老百姓实在没办法才出来找吃的!天下都是一家,河北河南都是咱们的大元子民啊!”他立即下令放行流民,并且说:“就算因此被处死,我也绝不后悔!”他把奏章上报朝廷,朝廷最终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卫辉、怀孟地区发生大水灾,程思廉亲自前往视察,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百姓。水灾中,只有几块城墙没有被淹没,他就立刻组织人力加固堤防,夜以继日地督促施工,最终阻止了水患,卫辉的老百姓都感激他。后来他被提升为陕西汉中道按察使,因为母亲年迈,他没有赴任,不久之后母亲去世,他便丁忧守制。

公元1252年,思廉大人被任命为云南行御史台的官员,重新启用他担任御史中丞。刚到云南,蛮夷首领就来祝贺,嘴上说着恭维的话,心里却很傲慢。思廉大人奉旨安抚边疆百姓,既要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恩威,又要让他们明白轻重缓急,那些蛮夷首领听了,都吓得服服帖帖的。云南以前虽然有学校,但是礼教并不兴盛,思廉大人大力振兴学校,这才有了很多人开始学习礼仪。

后来,成宗皇帝登基,思廉大人被任命为河东、山西的廉访使。当时太原每年要供应给诸王十四千多匹驼马,思廉大人请求减少到一千匹。平阳等郡每年都要把税收运送到北方,老百姓苦不堪言,思廉大人又请求允许他们就近运送到河东的仓库。以前,处理公务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权力掌握在官吏手里,思廉大人则直接在公文后面写上“某人应判处某罪”,那些官吏都只能乖乖听话。

思廉大人多次担任风宪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说话直言不讳,比如他建议早点立储君、寻找贤才、整顿车服制度、议定谥号、加强军队实力、完善法令制度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紧急的事情。他与人交往始终如一,如果有人生病或去世,他会亲自去慰问并给予帮助,即使要跑几百里路也不觉得辛苦,还会帮他们料理家务,照顾他们的子孙后代。他对自己的家族更是关爱有加。他很乐意推荐人才,有人说他好名,思廉大人说:“如果因为害怕别人说我爱出风头,那谁还敢做好事呢?”最后,思廉大人62岁去世,谥号为敬肃。

乌古孙泽,字润甫,是临潢人。他的祖先是女真乌古部,所以就以此为姓。他的祖父乌古孙璧,在金朝做官,官至明威将军、资用库使,跟随金主迁都汴京。汴京城破后,他们辗转迁居到大名府。他的父亲乌古孙仲,为人豪迈,很有气节,生活在金朝灭亡的时期,心中愤懑却无处发泄,他常常发表一些危言耸听的话,行为也十分危险,朋友们都躲着他,他于是借酒消愁,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但对子女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孙泽为人刚毅,读书只求领会大意,不拘泥于字句,才能出众,超过常人。

忽必烈要打江南,派人把钱运到淮南给军队发饷。丞相阿术觉得这个人不错,就把他安排到淮东大都督府当小官。元朝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带兵攻打福建和浙江。唆都见了他,俩人聊得很投机,就让他到元帅府当个管文书的。当时宋朝的广王占据着福州,还改元号叫“炎兴”,眼看着元军就要来了,他就跑海里去了,还带着兵在甲子门集合。宋将张世杰攻打泉州,兴化府的守将陈瓒直接投降了。文天祥在南剑州设立了都督府,守将张清负责府里的事,正计划着收复建宁府呢。福建很多州县反复倒戈,跟着宋朝,江东地区也乱糟糟的。

唆都当时在浙江东部打仗,建宁、信州告急,唆都跟大家商量:“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这个人说:“宋军占据着福建和广东,咱们却去浙江,这策略不对。就像砍树一样,要先砍掉树根,应该先打南方。” 正好行省下令让唆都和左丞塔出兵攻打甲子门,于是他们就带兵攻打福建关口,打了八仗,到了南剑州,杀了守将张清,宋军就撤退了。 十月,元军收复了福州,又攻打兴化府,攻下来了。唆都因为老百姓反复无常,下令屠城,这个人多次劝说,但唆都不听。他又上前劝说:“张世杰没想到咱们这么快就来了,正忙着攻打泉州,想巩固自己的势力。咱们刚拿下泉州,民心还没安定,说不定明天就丢了。等咱们拿下兴化,整顿兵马再往南打,张世杰的势力就更稳固了。不如放开城门,让老百姓逃往泉州南部,去煽动张世杰,张世杰就会害怕逃跑。这样咱们不用打仗就能保住泉州,比咱们带兵去救援还快。”

唆都听了很高兴,打开南门放老百姓走,因此救了不少人。张世杰看到逃难的百姓,知道兴化府丢了,就解了泉州之围走了。唆都到了泉州,安排其他将领,造大船去甲子门,自己带兵攻打漳州,军队驻扎在海丰,和塔出一起带精兵。十二月,攻下广州。十五年正月,又攻打潮州,守将马发抵抗得很顽强。这个人说:“潮州之所以守不住,是因为城外有很多据点,互相支援。只要先打掉这些据点,潮州就完了。”于是分兵攻打了一个大据点,攻破了,其他的据点都逃跑了,二十天后潮州就攻下来了,马发战死了。后来文天祥的军队在江西溃败,广王和张世杰死在了海里,唆都就带兵回福建了。

五月,朝廷下令在福建设立行中书省,任命唆都担任行参知政事,任命泽担任行省都事。泽从京城出发,被任命为兴化军知军,还赏赐了他金织衣,这是表彰他谋略出众啊。

后来,兴化军升格为路,泽被任命为行总管府事。老百姓夹道欢迎,又唱又跳,高呼:“他是我们百姓的再生父母啊!”他们高兴得哭了。当时郡里因为战乱刚刚恢复,到处都是白骨,泽下令掩埋白骨;他还给流离失所的百姓提供衣食,对于那些被遗弃在路上的孩子,则登记在慈幼曹,妥善抚养他们。

兴化郡里有些年轻人喜欢做坏事,他们花钱买官当兵,希望能日后立功受赏。官吏们害怕激化矛盾,不敢追究,泽却把他们授予的官职全部取消,还把那些特别恶劣的家伙杀了,贪官污吏这才老实了。当初陈瓒响应张世杰起兵,很多百姓战死,到了现在,官吏们想照例没收他们的财产,泽对官吏们说:“朝廷仁慈,只诛杀了陈瓒,跟随陈瓒的人都被赦免了,百姓们又怎么会连坐呢!”他立刻下令:“那些不幸被误导跟随陈瓒而被杀害,或者战死没有后人的百姓,他们的田地房屋和财产都应该交给他们的亲属,官府不得干涉。”官吏们不敢违抗,只好作罢。

江南地区还没完全平定,到处都有盗贼,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到天下太平,行省打算把这些自卫队编入军队,上下议论纷纷,泽向行省解释说:“国家军队并不缺少兵力,现在却要征召百姓充军,这不是安抚民心的办法。而且要征召的人数众多,百姓们心里可能会产生别的想法。” 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了。泽还兴办学校,邀请长者和学生们一起讲授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附近的郡县都听说后纷纷效仿。兴化郡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读书人都非常敬仰泽,把他和常衮、方仪的画像一起供奉在学官里。

1274年,我被调到永州当判官。当时湖广的平章政事要束木,是个贪婪残暴、鱼肉百姓的家伙,搜刮民脂民膏没完没了。听说,当初永州刚归顺元朝的时候,州县官员、吏员和富人纷纷上交白银给朝廷,银子都准备好了,这事儿却突然停了。要束木一听,立刻下令让老百姓自己说实话,派出一大堆使者,到处设狱,牵连一大片人,手段极其残酷,被拷打折磨死的人多得数不清,满街都是,他搜刮来的钱财也堆积如山,要束木把这些钱财都据为己有。

后来有个使者来到永州,我特意嘱咐下属好好招待他,准备丰盛的酒菜,尽量让他高兴。使者被我的诚意打动了,不好意思再为难我们,我趁机跟他讲明利害关系,这才让永州平安无事。那一年,宝庆、武冈等地(都是永州附近的郡县)发生盗匪作乱,行省派我去平叛,抓获了五百多名匪徒,从中挑出150多个犯错较轻的,上报朝廷,处死了31个罪大恶极的首犯,其余的都减轻了刑罚。

1279年,丞相桑哥提议全国清查钱粮,天下大乱。我唉声叹气地说:“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然后我就直接去行省自首了。要束木一听勃然大怒:“各地的钱粮都增加了,为什么只有永州没有?这分明是孙府判(指我)仗着自己有点本事就怠慢我,快把他抓起来,不弄死他决不罢休!” 第二年,桑哥倒台,要束木也被处死了,我才被释放。

二十九岁那年,湖广平章政事阔里吉思推荐乌古孙泽有将帅之才,于是他以行省员外郎的身份跟随军队征讨海南黎族。黎族平定后,军队凯旋,乌古孙泽因功被授予广南西道宣慰副使。

秋七月,朝廷将左右两江道划归广西宣慰司,并设立都元帅府,乌古孙泽被任命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两江地区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疾病流行,而且与当地少数民族百夷接壤,他们不懂礼法。乌古孙泽为此制定了《司规》三十两章,循序渐进地教化当地百姓,直到今天,当地人还在遵守这些规章。他还设立了二十二个马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那年闹饥荒,乌古孙泽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田租,并从象州、贺州调拨三千五百石官粮赈济灾民。粮食发放完毕后,他才上报此事。当时行省平章哈剌哈孙了解到他一片赤诚,爱民如子,并没有因为他的擅自行动而追究他的责任。邕州管辖的边境地区,蛮族经常侵扰,乌古孙泽巡视边境,发现险要之处,便规划部署防务,招募四千六百多户强壮的百姓,在雷留那扶设立十个屯,修建营堡来防守。他还开挖水渠,垦荒种田,修建八个水闸来调节水量,开垦出许多稻田,每年收获大量的粮食作为军队的储备,边境百姓也因此受益。

海北元帅薛赤干贪污受贿的事情败露,行省命令乌古孙泽前去查办。乌古孙泽迅速赶到雷州,查清了薛赤干的所有罪行,追回了被掠夺的四百八十二口男女,以及数千头牛和大量的金银财物。海北百姓为此欢欣鼓舞,庆祝贪官落网。

御史台有人说:“乌古孙泽奉命行事,顾全大局,如同汲长孺;他为将作战,谋划周全,如同赵充国。可以委以重任。”朝廷于是提升他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按照惯例,圭田的租税要到秋天才能缴纳,后来改为每月缴纳。乌古孙泽上任三个月,百姓缴纳的租税折合米五百石,他说:“夫子说过,侍奉君主应该先尽职尽责,然后再考虑俸禄。我上任时间不长,却领了四倍的俸禄,这让我心里不安。”于是他按量领取俸禄,其余的都交给学官,用来资助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经常说:“读书人如果不节俭,就不能保持廉洁;如果不廉洁,就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他自己常年穿着布衣,妻子也过着朴素的生活,人们都称赞他,但他毫不在意。

雷州靠近大海,潮水侵蚀着它的东南面,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因此受损。而西北部地势平坦开阔,适合修建水利工程。 泽(指官员的名字,文中未提及)巡视城郊,说:“三条溪水白白流入大海,却不用来灌溉农田,这就是史书上批评西门豹的地方啊!”于是他教导百姓疏浚旧湖,筑起大坝,把三条溪水蓄积起来,修建了七个水闸,六道堤坝,用来调节水量;又开挖了二十四条渠道,用来输送河水灌溉田地。每条渠道都分别设置了水闸,安排人看守,按时开关,结果就获得了数千顷良田,靠近海边的盐碱地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百姓为此唱道:“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啊,这是孙(指泽)父(指泽的父亲,文中未提及)的教诲。渠道里的水哗哗流淌啊,滋养着我的水稻。从今以后年年丰收啊,没有旱灾也没有涝灾。”

大元至大元年,他升任福建廉访使。泽在福建任职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福建百姓都很安心。澄清堂里还长出了五彩祥芝,百姓都认为这是泽的功德所致。因为母亲年过八十,他请求回长沙奉养母亲。一年多后,母亲去世,泽因过度悲伤而死。他的妻子杜氏,因为丈夫去世,十多天不吃不喝,但最终还是活了下来,才开始吃饭。泽从承直郎做起,官至中大夫,死后被追谥为“正宪”。

他的儿子赵良祯,官至中书右丞,最终凭借功名成就一番事业。

赵炳,字彦明,是惠州滦阳人。他的父亲赵弘,骁勇善战,国初时担任征行兵马都元帅,官至奉国上将军。赵炳小时候父母双亡,由他的堂兄抚养长大。有一年闹饥荒,他去平州讨饭吃,路上遇到强盗,强盗想杀了他,他堂兄主动脱衣捆绑自己。当时赵炳才十二岁,哭着请求代替堂兄,强盗被他的举动惊住了,就放了他们。赵炳刚刚成年,凭借家族的功勋,在世祖潜邸侍奉,他勤勤恳恳,从不懈怠,因此受到世祖的赏识。世祖继位后,先后在桓州、抚州任命赵炳为州长,他把城池治理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己未年,王师伐宋。不久,北方出现警报,朝廷开始征兵敛财,燕蓟地区骚动不安。王师北还,赵炳在中途迎接,并将情况详细禀报,追回征收的兵员和多收的钱财,全部归还百姓,世祖非常赞赏他的忠诚。

127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宣抚司的负责人。当时的北京管辖着辽东地区,各种民族混杂居住,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当时主管政事的杨果担任宣抚使,听说他来了,高兴地说:“我们这下不用担心了!”

三年后,他把北京鹰坊等地的户籍丁壮编入军队,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并让他统领这支军队。这时李璮叛乱,占据了济南,他请求讨伐。朝廷军队包围了济南城,他带领一千士兵独自负责北面的防线,抓到一些俘虏后,立刻就放他们走了,说:“被胁迫的人,不值得处罚。”济南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兼任中书省断事官。当时有人带着妓女登上龙舟,他依法处罚了他们,不久,那人死了。死者的儿子因为父亲犯了法而上诉,皇帝下旨要宽恕他,但他却说:“我执行法律,尊崇君命,这是我的职责所在。”皇帝生气了,让他离开朝廷。过了一会儿,皇帝对侍臣说:“他的执法太严厉了,但也不是那种徇私枉法的人。”

之后,他被改任为枢密院断事官。济南的暴民又作乱,朝廷赐给他金虎符,并加封他为昭勇大将军、济南路总管。他到达济南后,只处罚了为首的罪犯,其余参与者都放了。那年歉收,他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事后才向朝廷报告,朝廷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他后来被调任辽东提刑按察使,辽东的人听说他来了,那些豪强恶霸都吓得躲了起来。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觉得关中地区很重要,而且当地民风彪悍,就想派个正直刚强的老臣去管理。于是,他任命张昺为京兆路总管,还兼任府尹。当时安西王(元世祖的皇子)在秦地开府建衙,需要修建宫室,所有的事情都听张昺的安排。王府里那些官吏和士兵,要是谁蛮横霸道,欺压百姓,张昺就立刻向安西王禀报,然后依法处置。安西王还专门嘱咐他说:“以后再有类似情况,不用再来问我,你自己看着办吧!”从此以后,那些豪强恶霸都老实多了,秦地的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了。

后来,朝廷下令把解州的盐税拨给王府做经费。时间长了,积欠下来二十多万贯钱,有关部门去追讨,结果只收回了三分之一,老百姓都快受不了了。张昺偷偷地告诉安西王说:“欠了十年的税,现在一天之内就要全部要回来,谁能受得了啊!与其这样搜刮民脂民膏,还不如给老百姓一些好处呢!”安西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立刻下令免除这笔欠款。正赶上安西王要北上征战,朝廷下令用京兆府一年的税收作为军费,张昺又请求说:“追缴那些欠税已经足够应付军费了,可以免除今年的赋税,让老百姓恢复元气。”命令一下达,秦地的百姓都非常高兴。

公元1276年,张昺被加封为镇国上将军,还担任了安西王的相。安西王府冬天住在京兆,夏天搬到六盘山,年年如此。安西王北上征战的时候,六盘山的守军造反了,张昺从京兆府带兵去平叛,不到二十天,就把主要叛乱分子抓住了。公元1277年春天,六盘山又发生叛乱,张昺再次平定了叛乱。安西王从北方回来后,对张昺的战功非常赞赏,赏赐也格外丰厚。同年十一月,安西王去世了。

话说十六年秋天,我被皇帝召见到了便殿。皇上看着我,关切地说:“卿去外地好几年了,头发都白成这样了,关中那边的情况一定很糟糕吧。” 然后皇上就问我民间疾苦,我把知道的都详细地告诉了他。我接着说,自从王爷去世后,郭琮和郭叔云这两个家伙就开始专权乱政,胡作非为,简直无法无天。皇上当时正躺着听,一听这话,猛地坐了起来,激动地说:“听到你这么说,我都觉得精神多了!” 然后,皇上赏了我一杯上好的马潼酒。 他还把我升为中奉大夫、安西王相,还让我兼管陕西五路、西蜀和四川的屯田事务,其他的职务不变。 皇上立刻派我带着几个使者,去查办郭琮他们。

到了地方后,郭琮竟然假传嗣王的命令,把我抓了起来,还把我老婆孩子都关进了监狱。 后来,嗣王把我和家人流放到平凉北部的崆峒山,关押得更严了。 我儿子仁荣赶紧向皇上告状,皇上马上派了两个近侍骑快马往西边赶,把我救了出来,还把郭琮那些人给抓了起来。 可是,郭琮他们把使者灌醉了,然后偷偷派人把我毒死了,就毒死在平凉的监狱里。 那天晚上,天上星星坠落,发出像雷一样的巨响。我享年五十九岁,那是十七年三月的事了。 皇上听说后,拍着大腿叹息道:“我失去了一个好臣子啊!” 没多久,郭琮他们一百多人就被押解来了,皇上亲自审问,把事情的真相全部查清楚了。 他们都认罪了,皇上就命令我儿子仁荣在东城斩杀了郭琮和郭叔云,并且把他们的家产都给了仁荣。 仁荣说:“这俩人跟我们不共戴天,他们积攒的这些东西,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我不能接受!” 皇上很欣赏仁荣的为人,又另外赏了他两万两千五百缗钱,还给他置办丧事用品。 这在朝廷以前是没有的,算是皇上破例恩赐了。 六月,皇上为我平反昭雪,追赠我为中书左丞,谥号忠愍。

我有六个儿子:仁显,早夭了;然后是仁表、仁荣、仁旭、仁举、仁轨。仁荣后来当上了中书平章政事;其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做了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