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福,字君祥,是山西绛州人。他爸爸姚居实,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雁门关。姚天福从小就读《春秋》,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长大后,因为才能出众被朝廷征召,做了怀仁县丞。至元五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设立御史台,任命姚天福为架阁管勾,不久又升任监察御史。他经常在朝堂上弹劾那些权臣,皇帝很欣赏他的正直,还给他赐名“巴儿思”,说他就像老虎一样,不怕强权。皇帝还赏赐他很多东西来表彰他的忠诚,姚天福却说:“我的职责就是批评别人,我担心的是辜负了朝廷的恩宠,哪敢贪图厚赏,加重自己的罪过呢?”

那时候御史台设有两个大夫,互相牵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姚天福就对元世祖说:“古人说‘一蛇九尾’,头动尾巴就跟着动;但‘一蛇二首’,寸步难行。现在御史台纲纪不张,就有了‘一蛇二首’的毛病。陛下如果不赶紧解决这个问题,时间长了就会乱成一团,难以收拾。”皇帝于是下令让玉速帖木儿和孛罗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孛罗因为年纪小,自己检讨认错。

姚天福那时候正在畿内巡察,发现有个出使的人欺压百姓,收受贿赂。姚天福就乔装打扮暗中调查,掌握了证据,奏请皇帝将此人处死,以儆效尤,那些豪强势力这才老实了。至元十二年,朝廷下令撤销各地的按察司,姚天福就对大夫玉速帖木儿说:“设立按察司是为了广泛收集信息,防范意外事件,考虑得很长远,不只是约束地方官吏那么简单。”玉速帖木儿听了非常吃惊,说:“如果不是您提醒,我差点就犯了大错了!”当晚,玉速帖木儿就进宫向皇帝汇报了姚天福的意见,皇帝恍然大悟,下令恢复按察司。

一些权臣对此很不高兴,就将姚天福贬为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姚天福不肯接受这个职位。后来,他又被起用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当时北方边境战事频繁,后勤运输非常紧张,河东百姓遭受了沉重的徭役之苦。姚天福忧心忡忡,认为这是因为执政官员失策,于是弹劾了他们,奏请朝廷停止这些劳役。后来,他又被征召为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岁那年,江南平定之后,他被任命为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西地区当时正处于战乱之后,有些官员和将领蛮横霸道,欺压百姓,他把这些人全部清除掉了,老百姓非常高兴。

后来他又调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了数十位省级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上报朝廷。皇帝念在他之前有功劳,就特地赦免了他们,但把他们的同伙都流放了,州郡因此治理得井井有条。

二十岁那年,他升迁为山北道按察使。那里的百姓很少懂得耕种,他就教他们种植树木,结果大家都富裕起来了,百姓们还为他修建了祠堂,刻石立碑来纪念他。

二十二岁,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外放担任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岁,再次担任淮西按察使,查办了一个大奸臣,抄了他的家产,政绩显著。二十八岁,桑哥兵败,他负责调查其党羽,平阳地区牵涉甚广,于是他被任命为平阳总管,彻底查清此事。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因为母亲年迈,他就辞官回家侍奉母亲。

三十一岁,他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随后又担任真定路总管。真定驿站的费用,大多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他就重新制定了管理办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可是地方长官却反对。省级官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皇帝批准了他的方案,并且下令在全国推广。

大德二年,他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参政,因为生病就辞官了。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京畿地区治理得非常出色。后来担任京城府尹的人,都拿他作为楷模。六年后,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刚被任命为御史的时候,母亲告诫他说:“古人讲求公正无私,既然做了臣子,就应该尽心尽责,不要因为家里人而有所顾忌,让我能够追随先祖,死后也能像活着一样光荣。” 他也向朝廷官员请求说:“监察官的职责就是直言进谏,如有违法行为,绝不隐瞒,即使因此受到惩罚,也绝不连累家人。” 这件事有人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感叹道:“巴儿思母子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他们的忠孝节义,足以与古人相比。”

他的儿子祖舜,担任秘书监著作郎;儿子侃,担任内藏库副使。

许国祯,字进之,是山西绛州曲沃人。他爷爷许济,是金朝绛州的节度使;他爸爸许日严,是荣州的节度判官。他们祖孙三代都是医生。许国祯学问渊博,通晓经史子集,尤其精通医术。金朝灭亡后,他躲到嵩州永宁县避难。等到河南平定后,他就回到太原居住。

元世祖忽必烈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因为许国祯医术高明,就把他召到身边,让他在翰林院负责医药方面的事务。有一次,庄圣太后生病了,许国祯给她治病,很快就治好了,还按时完成了治疗。世祖非常高兴,特地赐给他座位。太后当时五十三岁,世祖还赏赐给他五十三两白银。后来,伯撒王妃眼睛有病,别的医生针灸时弄错了,弄坏了她的视力。世祖非常生气,想把那个医生处死。许国祯不慌不忙地劝说世祖说:“虽然他该死,但仔细想想,他也是因为害怕紧张,操作失误才造成的。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还敢来给您看病呢?”世祖听了他的话,消了气,还夸奖他说:“许国祯这正直的性格,可以当谏官了!”

宗王昔班多次请求世祖把许国祯调到他手下做事,但世祖很重视许国祯,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后来,世祖想把许国祯调走,许国祯就说:“皇上您提拔了我,我发誓要尽心尽力报答您的恩情,不敢轻易更换工作。”所以世祖最终没有把他调走。有一次,世祖喝多了马奶酒,得了脚病。许国祯开的药很苦,世祖不肯喝。许国祯就说:“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后来,世祖的脚病又犯了,他又把许国祯叫来给他看病。世祖说:“我不听你的话,结果真的病了。”许国祯回答说:“您既然知道良药苦口,那也请您记住忠言逆耳的道理吧。”世祖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七副宝马鞍。

公元1253年,我跟着皇上出征云南,很多机密的事情我都参与其中,每天都跟在皇上身边,寸步不离。有时候我提出一些建议,皇上却不太高兴。到了1260年,皇上带兵包围了鄂州,抓获了好几百个宋朝人,那些将领都想把他们全部杀掉,但我极力劝说皇上,只杀那些凶恶的,其他的都放了。等军队回来的时候,有几十万老百姓投降,他们又累又饿,倒在路边到处都是,我赶紧向皇上请求,从蔡州调拨粮食救济他们,救活了不少人。皇上登基后,记着我的功劳,封我为荣禄大夫,主管太医院,还赏赐给我金符。公元1266年,又换成了金虎符。公元1274年,我升任礼部尚书。

我曾经给皇上上奏章,建议他:要谨慎对待赋税,禁止奢靡的服饰,要明确法律条文,加强军事防备,设立谏官,平均分配卫兵,兴办学校,制定朝廷的礼仪。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我推荐的人才,都是有名望的贤士,大家也都非常敬重我。皇上有一次跟身边的臣子谈起那些有功劳的老臣,就对我说:“朕当年出征的时候,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只有你几个人啊!”于是,皇上就封我为集贤大学士,还升官为光禄大夫。每次我去见皇上,他都叫我“许光禄”,不直呼其名,所以朝中内外,大家都叫我许光禄。后来我又升任翰林集贤大学士。我76岁去世。那时候,大臣们除非是皇上特别赏识的有功之臣,很少能得到追封谥号的,皇上破例追封我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忠宪”,大家都觉得很荣耀。后来又追封我为推诚广德协恭翊亮功臣、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追封蓟国公。

我母亲韩氏,因为医术高明,曾经侍奉庄圣太后,而且她很擅长调配饮食,深得太后欢心。凡是各地进贡的珍馐美味,都由她掌管。太后体恤她的辛苦,赏赐给她真定的一处宅院,还终身供应衣物和粮食,我家就因此而安顿下来。我只有一个儿子,叫许扆。

忽鲁火孙,字扆字君黼,他跟着他爹国祯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伺候着了。为人做事稳重,世祖很喜欢他,就赐给他现在的名字。后来让他跟着许衡学习,然后进了宫里当侍卫,做事忠诚谨慎,小心细致。有一次因为什么事得罪了皇上,皇上想治他的罪,后来又后悔了,就对身边的贴身侍卫帖哥说:“我本来想处罚忽鲁火孙,你为什么不劝劝我?从现在开始,你们俩结拜为兄弟,以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要互相劝谏。”然后皇上把酒倒进金杯里,让两个人喝,算是结拜盟誓。

那时候裕宗在东宫当太子,皇上又对忽鲁火孙说:“如果太子要处罚你,你该找谁说情呢?”于是又让东宫的官员庆山奴也一起喝了这金杯里的酒。没多久,忽鲁火孙就被提拔为礼部尚书,还兼管太医院的事务,皇上还赏赐给他两件绣着日月龙凤的华丽衣服。每当有外国使臣来访,皇上都让他去跟使臣谈话,忽鲁火孙说话条理清晰,辩才无碍,没有一个使臣不被他的才华折服。后来他又被改任为太医院的尚医太监。皇上还曾经让画师画了他的画像,赏赐给他。之后他又升任正议大夫,继续兼管太医院的事务。

有一次,有人偷了大安阁祭祀用的钱财,要处死他,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忽鲁火孙一个人站出来劝谏说:“尊敬神灵是好事,但是因为这件事就处死人,恐怕神灵也不会接受祭祀。”皇上听了他的话,就下令释放了那个人。忽鲁火孙和丞相安童关系很好,在国政方面也经常互相帮助,桑哥嫉妒他们,多次在皇上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但是皇上不相信。后来桑哥倒台了,被关押在左掖门,皇上让忽鲁火孙去朝桑哥脸上吐口水,忽鲁火孙不肯,皇上夸他仁厚,赏赐给他一条白玉带,并且对他说:“你为人清廉正直,就像这块白玉一样,所以我才赏赐给你。”成宗皇帝即位后,忽鲁火孙被提升为中书右丞,兼任太常卿。他极力推辞,最后皇上就让他以中书右丞的身份代理太常卿的事务。不久后,他又被调任陕西行中书省右丞。

那时候关中地区闹饥荒,有人建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他的同僚们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命令,不能擅自行动。忽鲁火孙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现在他们都饿成这样了,如果等到朝廷下令,就来不及了。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于是他就下令大规模地开仓放粮,没过几天,朝廷的命令也下来了。第二年又闹旱灾,他去终南山祈祷,结果就下雨了,那一年五谷丰登,老百姓都画了他的画像来供奉他。

忽鲁火孙这个人啊,啥正经营生都不干,他家的田地房子都是皇上赏赐的。他脚有毛病,走不动路。仁宗皇帝念他是前朝的老臣,特意下令给他安排个小轿子,让他进宫来,聊聊以前的事儿。

后来,他的腿脚越来越不行了,连出门都困难。每当国家有什么大事,皇帝就派近侍到他家里去请教他。皇上还特别任命他为荣禄大夫、大司徒,让他终身享有俸禄。死后,皇上又追赠他“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这些官衔,还追封他为赵国公,谥号“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