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宿卫就是皇帝的警卫部队。元朝的制度是,宿卫部队在宫内,驻防部队在宫外,内外互相配合,形成一种力量平衡,这在当时算是个好办法。成吉思汗时期,他任命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这四位大功臣为“四怯薛”,轮流负责宿卫。到了忽必烈时期,又设立了五卫,象征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这才有了侍卫亲军这种说法,还设了都指挥使来统领。后来呢,又不断增加、调整和改变,所以皇宫警卫的设置比以前复杂多了。
你看那些站岗的士兵,在宫殿里巡逻,这就是宿卫的工作,但他们的职责可不止一种。要是皇帝举行大朝会,他们就叫“围宿军”;要是举行大祭祀,他们就叫“仪仗军”;皇帝出巡,他们就叫“扈从军”;保护皇宫的宝库,他们就叫“看守军”;晚上巡逻防止意外情况,他们就叫“巡逻军”;要是漕运粮食到京城,他们就负责维持秩序,那又叫“镇遏军”。现在我们统称他们为宿卫,其他的称呼只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怯薛”呢,就是成吉思汗的四位大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掇里班曲律”,意思就是“四杰”。成吉思汗还规定,这四家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担任怯薛的首领。“怯薛”的意思就是轮流值班的宿卫部队。宿卫的轮值制度是三天一换班。申酉戌三天由博尔忽负责,这是第一怯薛,也叫“也可怯薛”。 博尔忽去世后,成吉思汗让别速部的人接替,这些人不是四杰那样的功臣,所以成吉思汗就自己挂名领这个第一怯薛。“也可”的意思就是天子自己领的。亥子丑三天由博尔术负责,这是第二怯薛;寅卯辰三天由木华黎负责,这是第三怯薛;巳午未三天由赤老温负责,这是第四怯薛。赤老温去世后,第四怯薛的领导权就一直由右丞相担任了。
话说,那些怯薛长的后代,有的因为皇帝特别信任,有的因为宰相推荐,有的就按着规矩该轮到谁就由谁继承家业,继续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虽然官职看着不大,但只要干的时间长了,都能升到一品大员。而这四个怯薛长,有时候皇帝还会另外任命大臣来统领他们,不过这也不是常设的。其他的那些在怯薛里做事,并且在宫里当差的人,就负责不同的工作,比如衣服帽子、弓箭、吃喝、文书档案、车马、帐篷、仓库、医药、占卜祭祀等等,这些活儿都是世袭的。就算他们因为有本事而被委以重任,当上了高官,权势滔天,可是一旦回到宫里,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干原来的活儿,而且子孙后代也一样,除非是皇帝特别信任的人,才能参与进来。
这些怯薛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呢?比如负责弓箭和鹰隼的,叫火儿赤、昔宝赤、怯怜赤;负责写圣旨的,叫紥里赤;负责给皇帝整理文书档案的,叫必阇赤;负责做饭给皇帝吃的,叫博尔赤;负责侍奉皇帝,拿着刀和弓箭的,叫云都赤、阔端赤;负责看门的,叫八剌哈赤;负责管酒的,叫答剌赤;负责管理车马的,叫兀剌赤、莫伦赤;负责管理内府的衣服用品的,叫速古儿赤;负责放骆驼的,叫帖麦赤;负责放羊的,叫火你赤;负责抓捕盗贼的,叫忽剌罕赤;负责演奏音乐的,叫虎儿赤;还有那些特别忠勇的,叫霸都鲁;那些勇敢无敌的,叫拔突。这些名称五花八门,但他们都是皇帝身边服侍和工作的近臣,他们轮流值班,就跟那四个怯薛长一样,都听从怯薛长的指挥。
至于那些负责宿卫的士兵,就叫做怯薛歹,他们也是三天一轮换值班。一开始人数很少,后来慢慢增加到了一万四千人。按照古代的制度,这就像皇帝的禁军一样。平时没事的时候,他们就各司其职,以备随时保护皇宫;一旦有事,就听从皇帝的指挥。跟枢密院和各卫戍部队相比,他们是最受皇帝信任的。
话说啊,这薛家四姓的侍卫,从太祖皇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用他们当贴身保镖,这护卫皇帝的差事就没断过。所以,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薛家侍卫,加起来人数可就多了去了,每年给他们的钱财,那可是以亿万计算的,国家为此花费巨大啊!
然后咱们说说右卫。元中统三年,皇帝任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董文炳兼任山东东路经略使,让他统领武卫的军事。还下令让益都行省大都督撒吉思,按照壬子年已经登记在册的人口,以及李鋋统计的军队人数,从每千户里挑选两个身手好的士兵充当侍卫,还包括海州、东海、涟州这三个地方的军队。到了元至元元年,把武卫改名叫侍卫亲军,分成左右两翼,设立都指挥使。八年的时候,又改成了左、右、中三卫,主要负责保护皇帝,顺便还管着屯田,国家要是有大事,就调他们去帮忙。
左卫和中卫啊,都是至元八年从侍卫亲军里分出来的。
前卫呢,是至元十六年,从侍卫亲军里新设立的前卫和后卫,也负责保护皇帝,顺便管屯田,国家要是有大事,也调他们去帮忙,还设了个都指挥使。
后卫,也是至元十六年设立的。
再来说说武卫。元至元二十五年,尚书省上奏说,让那海那的率领一万汉军,就像上都设立的虎贲司一样,负责屯田,修城墙。二十六年,枢密院官员暗伯又上奏,说把六卫的六千人,塔剌海孛可掌管的大都屯田三千人,还有近路迤南万户府的一千人,一共一万人,设立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主要负责修城墙和京师内外工程这些事。
最后是左都威卫。至元十六年,世祖皇帝把新招募的一万户侍卫亲军拨给了东宫,设立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三十一年,又把这支军队拨给了皇太后,改名叫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到了至大三年,从中挑选了八百个手艺精湛的士兵,设立了一个千户所和八个百户翼来管理他们,专门负责各种制造工作。皇庆元年,又把王平章以前管辖的一千士兵,用来屯田。到了至治三年,就把这个匠军千户所给撤销了。
话说元朝刚建立那会儿,木华黎奉成吉思汗的命令,把剌儿、兀鲁、忙兀、纳海这四个投下(相当于军事单位)收编到一起,又让按察儿、孛罗、笑乃、不里海拔都儿、阔阔不花五个人带着探马赤军(侦察部队)四处巡逻。金国灭亡后,这支军队就驻扎在各地维持治安。中统三年,忽必烈皇帝把这五个投下的探马赤军,组建成了蒙古探马赤总管府。到了至元十六年,这支军队被撤销了,士兵们都回到原来的投下服役。十九年,又重新把他们编成军队。二十一年,枢密院建议把这五个投下的探马赤军都划归东宫(太子管辖),并且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设置。二十二年,改名为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三十一年,又改名为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
接下来说说唐兀卫。至元十八年,阿沙和阿束上奏说:“今年春天,我们奉命统领河西的三千军队,但是随军携带虎符金牌的人太多了,这征战的责任重大,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怎么保证安全呢?”枢密院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于是就设立了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来管理他们。
贵赤卫是在至元二十四年设立的。
西域亲军呢,是在元贞元年设立的,设立的模式跟贵赤卫和唐兀卫一样。
最后是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至元元年,元世祖忽必烈招募了一百三十五名控鹤(负责宫廷仪仗的卫队),到了三十一年,徽政院又增加了六十五名控鹤,并设立了卫候司来管理他们,同时还负责管理宫廷的金银器物。元贞元年,皇太后又把一百名晋王校尉(晋王的卫队)划归到卫候司。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二百名怀孟从行控鹤(随侍皇后的卫队),卫候司也升格为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至大元年,又增加了百名控鹤,总人数达到了六百人,还设立了六个百户所(相当于连队)作为下属机构。到了至治三年,这个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被撤销了。四年后,六百三十名控鹤又重新被划归到皇后名下,后来又重新设立了这个机构。
元朝至元九年,皇上刚开始设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后来又招募了三千多阿速正军,还从阿速揭只揭了温怯薛丹军里挑了七百人,让他们保护皇上的车驾,负责守卫京城,顺便还在潮河和苏沽两条河边开荒种地,供应军队所需物资。到了至元二十三年,阿速军南下攻打镇巢,伤亡惨重,于是就把镇巢七百户人家划给了阿速军,加上之前的军队,一共有一万户,归属前后两个卫队。到了至大二年,才正式改名为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
左阿速卫也是在至大二年改立的,这事儿跟右卫差不多。
隆镇卫的来历就比较长了。睿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在居庸关设立了南北两个屯兵点,负责巡逻抓盗贼,每个点都设了一个千户所。到了至元二十五年,把南北两个千户所合并起来管理。至大四年,又把千户所改成了万户府,从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和左右阿速几个卫队里抽调了三千人,加上南北口和太和岭旧隘的六百九十三名汉军,分驻东西四十三处地方,设立了十个千户所,并设立了隆镇上万户府来统管他们。皇庆元年,才正式改名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二年,又把哈儿鲁军千户所划归隆镇卫。到了至治元年,还给隆镇卫的蒙古人和汉军做了登记造册。
至大元年,皇上命令用中卫的一万人马设立卫率府,归属东宫。当时仁宗还是太子,他说:“世祖皇帝设立了五个卫队,象征着五行,这制度就像中书省的六部一样,很难轻易改变。”于是就命令江南行省万户府,挑选一万精锐汉军,作为东宫的卫兵,设立了左卫率府。延祐四年,左卫率府改名为中翊府,没过多久又改名为御临亲军都指挥使司,后来觉得“御临”这个词不符合古制,又改名为羽林。延祐六年,英宗当了太子,左卫率府又重新归属东宫。
右卫率府的设立是在延祐五年。皇上把詹事秃满迭儿管辖的速怯那儿万户府,以及迤东和女直两个万户府,还有右翼屯田万户府的兵力合并起来,组成了右卫率府,归属太子。
元朝武宗至大三年的时候,正式确定了康礼卫的军籍登记制度。凡是自称是康礼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人,都要被分别甄别出来,清除出去。只有经过严格审查,证明身份属实的人,才能被登记入籍。当时,诸侯王阿只吉和火郎撒手下的探马赤(一种骑兵)中,有一些人属于康礼氏,朝廷就命令康礼卫派人乘坐驿站的快马,去把这些人登记入籍。
元至元二十九年,朝廷开始设立屯田府。到了大德十一年,增加了军队数量,并设立了大同等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至大四年四月,皇太后修缮五台山寺庙,于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被划归徽政院管理,同时还增加了三千京兆军编入其中。延祐元年,改名为中都威卫使司,仍然隶属于徽政院。到了至治元年,才最终改名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至治二年,右丞相拜住上奏说:“以前脱别铁木叛乱的时候,没收了亦乞列思人的一百户,加上现在收缴的蒙古子女三千户,还有清州的彻匠(一种工匠)二千户,一共五千户人马,我想设立宗仁卫来统领他们。”于是朝廷任命右丞相拜住为宗仁卫的总管,并赐予虎符和牌面,规格与右卫率府相同,还设立了行军千户所隶属于宗仁卫。
至元二十三年,朝廷参照河西等卫的建制,设立了钦察卫。到了至治二年,钦察卫被一分为二,设立了左右两卫。天历二年,左右钦察卫都归属大都督府管辖。
左钦察卫也是在至治二年设立的。最初在至元年间设立钦察卫的时候,下辖十九个行军千户所和三个屯田千户所。大德年间,又增设了只儿哈郎和铁哥纳两个千户所。至大元年,又增设了四个千户所。直到至治二年才正式分为左右两卫,同样隶属于大都督府。
天历元年十二月,设立龙翊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并将左钦察卫的唐吉失等九个千户所划归其管辖。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东路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女直侍卫亲军万户府。
话说,当时啊,高丽人和女真人,都在万户府当侍卫亲军,归万户府管辖。 海口的驻军,归镇守海口侍卫亲军屯储都指挥使司管。还有宣镇侍卫。
元世祖中统元年四月,皇上给各路管军万户下令说,以前跟着三哥西征的老兵,都让他们回京当防城军。具体人数是:忙古部319人,严万户部1345人,济南路军140人,脱赤剌部149人,糺查剌部145人,马总管部144人。
三年十月,皇上又给益都大小管军官和士兵们下旨说:“以前李鋋怀造反,蒙蔽了朝廷,利用你们为他卖命。虽然你们立过功劳,但一直没得到赏赐,这可不是你们不忠,而是李鋋怀的错!现在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董文炳把情况详细地奏报上来了,说你们都愿意为朝廷出力,这说明你们一直忠心耿耿啊!现在任命董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把你们都召集起来,直接听命于朝廷,充当武卫军近侍。等你们上任后,主要负责守卫南边,防备外敌入侵,这样国内的军民才能安居乐业。你们要更加尽心尽力,为朝廷立功!”
至元二年十二月,皇上又增加了侍卫亲军一万人,其中女真军三千,高丽军三千,阿海部三千,益都路一千。每千人设一个千户,一百人设一个百户来管理。还挑选了强壮精锐的士兵服役。
三年五月,皇上对枢密使说:“侍卫亲军,没有我的命令,不准派去做苦力!琼华岛修建工程的士兵,马上放他们回去!”
四年七月,皇上又给东京等路宣抚司下令,让他们在管辖的户籍里,以十等为标准,从上往下数第三等户里,挑选一千八百名侍卫亲军。如果第三等户不够,就在第二等户里补充。还规定了千户、百户、牌子头,以及他们的家属,都要一起到中都服役。
公元1277年五月,咱们用蒙古兵和汉兵一起,负责京城内外和万寿山的守卫工作,还是让也速不花负责这事儿。
公元1278年五月,总管胡翔请求把侍卫军送回去。之前,宿州、蕲县等万户府有一百个士兵,皇上命令他们充当侍卫军。后来跟着佥省严忠范去征讨西川,西川的嘉定、重庆、夔府都打下来了,忠范回师,把部队留在了西边。胡翔上奏说,同意把侍卫军送回去。九月,又把总管张子良藏起来的2232个士兵,补充到侍卫军里。
公元1280年四月,从扬州新归顺的军队里挑选了两万人,充当侍卫亲军,连他们的家属一起,都迁到京城来了。公元1308年十月,总帅汪惟和挑选了他手下的一千精兵,请求让他兄弟中的一个人来统领他们,以备侍卫,皇上也同意了。
元成宗元贞四年八月,皇上下了道旨:“蒙古侍卫管辖的探马赤军人的子弟,投奔到诸王手下当差的,都按照世祖皇帝的旧例,把他们送回原来的军队。”公元1310年二月,调动一万蒙古侍卫等军队,去官山过夏天。
元仁宗延祐六年九月,枢密院事塔失铁木儿说:“汉人不能参与点选围宿军队的人员,军队的人数记录,即使是御史也不得过问,这是国家的制度。最近,负责围宿的官员说,中书省的司计李处恭巡视仓库的士兵,发现有偷懒的,就惩罚他们,以此来警示其他人,别偷懒。但是李处恭擅自查军队人数,还打士兵,这违反了法律。我们商量了一下,应该由中书省和枢密院派人调查此事,查明真相后报告皇上。”皇上批准了。七年六月,因为红城中都威卫掌管军务的机构归属徽政院不方便,命令恢复旧制,让枢密院统管。
公元1290年七月,命令大都侍卫军中,再抽调一万人去上都,以备守卫。
元成宗元贞二年十月,枢密院的官员们说:“以前大朝会的时候,皇城外面没有城墙,所以只能用军队包围皇城,以防万一。现在城墙已经修好了,南、北、西三面都能驻扎军队,只有酒库西边地方太小,放不下军队。我们和丞相完泽商量了一下,决定每个城门都安排蒙古军队站岗,并在周桥南边修建一座戍楼,以便日夜警戒。”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元武宗至大四年正月,朝廷官员传达了皇太子的命令,要调动三万蒙古和汉军士兵在大朝会期间负责皇城的警戒和守卫,同时还派人去山东、河北、河南、淮北等地调兵进京。 另外,还命令都府、左右翼、右都威卫整顿武器装备和战车马匹。六月,因为诸侯王和驸马们要来朝见皇帝,朝廷又命令从各个卫调拨八百二十六名色目人和汉军士兵到上京,并任命指挥使也干不花统领他们。
元仁宗皇庆元年六月,朝廷命令卫率府的士兵负责大朝会的警戒和守卫,保护隆福宫内外宫门。十一月,枢密院的官员们说:“皇太后有旨意,要加强宫门的守卫。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增加一名百户,并从钦察、贵赤、西域、唐兀、阿速等卫调拨九十名士兵,加强各宫门的守卫;同时,再任命一名千户,统领一名百户,负责巡逻。”皇帝同意了。延祐三年十月,因为诸侯王要来朝见,朝廷下令将负责警戒的士兵从六千人增加到一万人;并任命也了干和秃鲁分别统领左右两部分士兵。十一月,朝廷下令除了原有的警戒士兵外,再增加一万名色目士兵,加强皇宫的守卫。十二月,枢密院的官员们说:“负责警戒的士兵数量不够,那些从各地调来的士兵,路途遥远,可能赶不上时间,我们可以先调动负责割草和在青塔寺做工的士兵来临时守卫。此外,还可以从各地卫所已经回家的士兵中再调拨两万五千人,让他们准备好车辆、马匹和武器装备,一起到京城来。”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六年闰八月,朝廷任命知枢密院事众嘉负责警戒工作,并调动五卫的士兵替换羽林军士兵,同时任命两名千户、十名百户,挑选二百名精锐士兵协助他们。
话说英宗皇帝在至治元年正月,去石佛寺上香,结果发现寺庙的围墙破破烂烂的,于是就命令副枢密使温台和佥院阿散带着驻守在那儿的士兵,加强巡逻,维护寺庙安全。到了八月,皇宫东内又建了二十五间宿卫房,安排了五卫内摘军二百五十人住进去,以加强皇宫的守卫力量。
到了文宗皇帝天历二年二月,枢密院的官员跟皇帝汇报说:去年奉旨调兵驻守皇宫,结果各路军队都出征打仗去了,有的部队还溃散了,所以按计划调兵的事儿没办成,最后只从右翼侍卫和右都威卫抽调了一千一百二十六名士兵来守卫皇宫。今年皇上要出巡,我们商量着从河南和山东两地抽调一千零三名士兵,负责皇上出行的安全保卫工作。皇帝批准了。到了五月,枢密院的官员又来汇报说:之前奉旨放士兵回家,按照惯例,三月一日放假,六月一日回来。可现在放假的时间晚了,建议把士兵回营的时间改到八月一日。皇帝也同意了。
到了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十二月,皇帝接受了新的尊号,并接受了册宝,然后举行祭祀天地和宗庙的仪式,就从左、右、中三卫抽调了五十名士兵,负责清扫仪仗队伍经过的街道。
武宗皇帝至大二年十二月,皇帝接受了新的尊号,百官都来朝贺,枢密院调了一千名士兵负责仪仗队的护卫工作。三年十月,皇上给皇太后加尊号,举行册宝仪式,动用了内外仪仗队和负责防护的二百名五色甲马军。四年二月,举行祭祀天地、太庙和社稷的仪式,动用了清扫街道和守卫宫门的一百八十名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从驻守皇宫的军队里抽调的,仪式结束后就都回去了。七月,为了迎接武宗皇帝玉册祔庙,又用了一百五十名清扫街道的士兵,还配备了一名管军千户和一名管军百户。九月,祭祀太庙,又用了一百五十名清扫街道的士兵,同样配备了一名管军千户和一名管军百户。
最后,到了仁宗皇帝皇庆元年三月,举行天寿节的仪式,动用了内外仪仗队共计一千名士兵。
公元1264年(英宗至治元年)十一月份,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挑选控鹤卫的士兵,以及色目人和汉军士兵,来准备皇帝出行的仪仗队。到了十二月份,仪仗队的编制就定下来了,一共两千三百三十个士兵,还有四十五个万户、千户、百户级别的军官。同时,又计划再招募一千九百五十个士兵,以及五十九个万户、千户、百户级别的军官,以备不时之需,继续充实仪仗队。
公元1265年(致和元年)六月份,因为要祭祀太庙,所以动用了清扫街道的仪仗队一百人,还有看守祭祀用具(糁盆)的一百人,以及一个千户和一个百户级别的军官。九月份,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动用了蒙古和汉军一千人来负责仪仗队的擎执工作。
公元1324年(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份,皇帝亲自去祭祀太庙,内外仪仗队加五色甲马(一种彩绘的仪仗马)一共一千六百五十人,还任命指挥青山和洪副使临时担任折冲都尉,负责仪仗队的调遣。第二年(天历二年),元旦举行仪式,动用了仪仗队一千人;祭祀太庙时,又用了清扫街道的一百人和看守祭祀用具的一百人,以及一个千户和一个百户级别的军官;天寿节的仪式,也用了仪仗队一千人;皇后册宝仪式上,负责擎执仪仗的队伍有一千二百人,以及四个军官。
公元1281年(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份,调动了忙古和抄儿赤率领的河西军士兵,以及阿鲁黑手下二百人,来充实皇帝出行的扈从队伍。
公元1310年(武宗至大二年),太后要前往五台山,徽政院的官员请求调兵护送。朝廷大臣们讨论说:“以前大太后去五台山的时候,从住夏探马赤的军队和汉军中,各抽调了三百人护送,现在就按照以前的惯例办吧。”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十一月份,枢密院的官员又说:“去年六卫的汉军,因为各地兴建工程需要,所以调了六千人去上都。我们建议,明年皇帝出行的时候,再调六千骑兵,负责准备车马和器仗,另外再配两千步兵护送。”皇帝也批准了这个建议。
公元1288年11月,我被派去守卫大都城外的粮仓。一开始,城里的粮仓都有军队看守,但城外的丰闰仓、丰实仓、广贮仓和通济仓却没人守。后来收的粮食越来越多,丞相桑哥提了个建议,就按照城内粮仓的规矩,每个城外粮仓派五名士兵看守。到了12月,中书省又说枢密院办公的地方后面有个粮仓,也需要派五个人看守,皇上就同意了。
公元1308年2月,调了500个士兵去新浚河边看管水闸。
公元1320年6月,皇帝在大安阁,枢密院的官员奏报说:以前皇上曾经下令,各个城门都要派兵防守。我们觉得探马赤军离驻地太远,士兵们赶不过来,建议调拨阿速军和唐兀军,和汉军一起,每个城门派50个人守卫。皇上批准了。
公元1324年闰三月,隆禧院的官员说:以前世祖皇帝的画像是有士兵看守的,现在武宗皇帝的画像放在大崇恩福元寺,也应该按照规矩派兵看守。皇上同意了。公元1326年2月,岭北省请求派兵看守仓库,皇上就从丑汉所属的万户三千探马赤军中,抽调了300人给他们。
公元1328年,增加了太庙围墙的守卫士兵。之前,是卫士和士兵一起守卫,所以只用了400个蒙古兵。现在改成卫士守内墙,外墙只用士兵,所以增加了到800人,还任命佥院哈散和院判阿剌铁木儿负责指挥。四月,皇上又下令,搠思吉斡节儿八哈失寺要常年派5个士兵看守。
公元1331年3月,丞相铁木迭儿奏报说:每年皇上都去上京,每次都要从各宿卫中留下370个卫士巡逻,今年盗贼很多,应该增加100人加强戒备。皇上批准了,还命令枢密院和中书省分别负责管理。公元1334年5月,皇上又下令,让留守司和虎贲司的官员亲自率领士兵夜间巡逻。
话说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的三月闰月,枢密院的官员上奏说:中书省报告说,今年江浙地区春季要运送八十三万六千二百六十石粮食,走海路运到直沽,请求预先调派军队维持秩序。皇帝就批准了,按照惯例调了一千名士兵,并任命右卫副都指挥使伯颜去负责维持秩序。
三年四月,海运的粮食到了直沽,枢密院的官员又上奏说:今年的兵力不够,请求再调派五百名士兵巡逻驻守。皇帝也同意了。到了七年四月,又调派了一千名士兵维持海运秩序,跟以前一样。
元朝刚建立的时候,靠武力统一全国,各地驻守的军队也很多。但是从一开始看,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相继征服西域和中原,打仗的时候,驻扎兵力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制度也难以考证。到了忽必烈皇帝时期,全国统一了,这才命令宗室王公带兵镇守边疆要塞,而像河洛、山东这些腹地,则用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驻扎在大城市里。至于淮河以南,一直到南海,就由各个藩镇,用汉军和新归附的军队驻守。这些都是忽必烈皇帝的宏伟计划和长远谋略,是他和大臣们共同商议的结果,抓住了军事的关键,考虑到了地理的因素,足以给后世留下借鉴。所以后来江南三行省,曾经因为调动驻军的事情说过话,当时谁也不敢改变这个制度,正是因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轻易更改。但是,毕竟太平盛世持续很久了,将士们骄横懒惰,军政也不修整,全国的局势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难道是制度不好吗?其实,法令久了就会出现弊端,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现在我把这些调兵驻守的制度记录下来,列成镇戍制度。
元世祖中统元年五月,皇帝下令,让各个万户从他们管辖的新旧军队里挑选士兵,配备好盔甲武器,然后派官员带他们到燕京附近驻扎。具体来说,史天泽万户一万四百三十五人,张马哥二百四十人,解成一千七百六十人,糺叱剌四百六十六人,斜良拔都八百九十六人,扶沟马军奴一百二十九人,内黄铁木儿一百四十四人,赵奴怀四十一人,鄢陵胜都古六十五人,都得去。
十一月,皇帝又命令右三部尚书怯烈门和平章政事赵璧率领蒙古军队和汉军,在燕京附近驻扎;平章塔察儿率领一万武卫军,驻扎在北山;汉军、质子军以及那些登记在民间、投靠过来的军队,则驻扎在西京和宣德。 皇帝还任命怯烈门为大都督,负责统领所有军队,并把达达军分成两路,一路去宣德和德兴,一路去兴州。那些万户率领的汉军,则被命令去潮河驻守。后来,兴州的达达军又合并到了德兴和宣德,皇帝又下令让所有万户率领的汉军都去怀来和缙山一带驻扎。
三年十月,皇帝下令让田德实管辖的固安质子军九百十六户,以及平滦州刘不里剌管辖的质子军四百户,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驻扎。
到了至元七年,八百金州军被划归东川统军司,然后返回成都,忽朗吉军则驻守东川。至元十一年正月,一万一千名忙古带等新旧军队士兵被派去戍守建都。同时,从襄阳府调来六百名生券军和四百名熟券军,到京兆府镇守鸭池,并由金州招讨使钦察部统领。十二月,西川王安抚和杨总帅的军队与火尼赤的军队合并,和丑汉、黄兀剌一起镇守合答之城。
至元十二年二月,皇帝下令,因为东川新修建的城寨靠近夔府,担心南方的军队来入侵,就从巩昌路调来三千名补签军驻守那里。三月,海州丁安抚等人投降,朝廷挑选了五州四千名青壮年,守卫海州和东海。
十月十三,皇上突然下令,让别速和忽别列八都儿两人分别担任都元帅,带领两千蒙古兵和一千河西兵,去守卫斡端城。
十五年三月,皇上把扬州行省的兵分派到隆兴府去了。一开始,设立行省的时候,兵力分派到各地,江西省的兵最少。因为江西以南地广人稀,山高水险,所以皇上就命令铁木儿不花带一万人马过去,跟元帅塔出一起,负责那边的防卫。四月,皇上又下令,让伯颜和阿术调回的三千河南新招募的士兵,去守庐州。六月,皇上命令荆湖北道宣慰使塔海调遣夔府的军队。七月,皇上又下令,把塔海征讨夔州后回来的士兵,还有扬州、江西的水军,都交给水军万户张荣实统领,负责长江的防卫。八月,皇上命令江南各地的驻军,都散回各自所属的万户营地驻守。之前,咱们打下长江以南的城池后,就派各万户的士兵去驻守,时间久了,逃亡、伤亡的人很多,后来补充的士兵又很多没有编入队伍,所以这次就让他们都回各自的营地,以备将来驻守。安西王相府说:“川蜀平定后,大小城池、山寨、洞穴一共八十三处,其中渠州、礼义城等三十三处应该派兵驻守,其余的都可以撤兵了。”皇上同意了。九月,皇上又下令,从东京、北京抽调四百士兵,去驻守应昌府,而原来驻守应昌府的士兵,也都让他们散回去了。
十一月,皇上确定了军民分属的制度,以及蒙古军队驻扎的地点。之前,因为李鋋叛乱,军民分属,各管各的。后来平定江南后,军官开始兼管民政,就一直沿用这个办法。一般来说,一个千户管一个郡,就带着手下的士兵一起管理,百户也是这样,很不方便。所以这次,皇上就下令军民分开管理,恢复原来的制度。士兵以万户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地方驻扎,那些分散在南北,或者回到各自部落的蒙古士兵,也都集中了起来。皇上命令四万户的兵力驻扎在河北,阿术率领两万户的兵力驻扎在河南,以备调遣。其余的人,都登记造册,编入军队,让他们都有所属的单位,一旦有战事,就可以随时调动。
二月,皇帝下令让万户孛术鲁敬带着他原来手下的士兵去守湖州。之前,唐州、邓州、均州三个州的288个士兵归孛术鲁敬管,后来调到江陵府去了,现在又调回来了。
四月,决定上都的驻军就用本路(上都地区)的本地士兵。国家的制度是,各郡县的驻军都要轮换,所以每年都用其他郡的士兵到上都驻守,士兵们都苦于来回奔波。现在好了,用上都本地人当兵的有四千人,每年让他们轮流驻守,不用再调其他郡的兵了。
六月,碉门、鱼通以及黎州、雅州等地的人民不服从国家法律,决定派兵去驻守那些地方。于是派出了新附军500人、蒙古军100人、汉军400人去驻守。
七月,把西川的蒙古军七千人和新附军三千人交给皇子安西王。命令阇里铁木儿把杭州驻军690人送到京城,再调两淮招讨司的蒙古军,以及从北方回来的探马赤军来替换他们。
八月,调动江南新附军五千人驻扎太原,五千人驻扎大名,五千人驻扎卫州。又派出一万探马赤军,以及夔府招讨使张万之的新附军,让四川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统领他们,去驻守斡端。
十七年正月,皇上发话,让不罕继续守卫建都,布吉继续守卫长河西地区,不准他们调动。三月,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张铎上奏说:“江南的驻军军官制度不合理,应该定期轮换。” 按照国家的制度,江南平定后,军队就驻扎在各个城池里,这些军官都是世袭的,不会调动。所以他们很多人跟富人勾结,抢夺百姓的田地房屋,扰乱官府的政务,危害非常大。张铎在奏章里说,这些都是因为军官不轮换造成的,建议改变制度,规定几年轮换一次,这样新归附的百姓才能安心生活。
五月,皇上命令枢密院调动六百兵士,去守卫居庸关的南、北口。七月,皇上下令更换广州驻军的士兵。当初,丞相伯颜等人手下两千五百名合必赤军,跟着元帅张弘范征讨广王,之后就留在了广州驻守。时间久了,他们都穷困潦倒,很多人死了。到了这个时候,皇上才下令更换他们。同时,又调动扬州行省的四万户蒙古军队,去潭州驻守。十月,派了一千名炮兵去甘州,以备战守。十二月,八番罗甸宣慰司请求增加驻军。之前,那里驻扎了三千人,后来征讨亦奚不薛,抽调走了一半。现在战争结束了,宣慰司又请求增加兵力,以备战守,皇上同意了。
十八年正月,皇上命令万户张珪率领他手下的军队去潭州,把原来他祖父管辖的亳州士兵调过去,让他一起统领。二月,调派三千合必赤军驻守扬州。十月,高丽王和行省都上奏说,金州、合浦、固城、全罗州等沿海地区,是日本入侵的要冲,应该设立镇边万户府驻军,皇上同意了。十一月,皇上命令把征东留后军分成几部分,分别驻扎在庆元、上海、澉浦三个地方,负责海上防务。
二月,皇帝下令让唐兀部在长江沿岸的州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军事据点和驻防军队,同时还通知鄂州、扬州、隆兴府、泉州等四个省份,商量用兵驻守城池的事宜。 然后把浙东宣慰司迁到温州,分兵驻守江南地区,从归州到江阴,一直到三海口,一共设立了二十八个军事据点。四月,调动扬州的合必赤军三千人去泉州驻防。潭州行省因为临川镇靠近占城,而且还有没归顺的黎洞地区,请求设立总管府,一起驻守,皇帝同意了。七月,用隆兴府和西京的士兵替换上都的驻军,让他们回到西川。之前,上都驻扎的士兵,他们的家属大多都在西川,而驻守西川的士兵,很多都是来自隆兴府和西京的,每年转运军饷,非常费力费钱,所以这次就换了。
八月,留下了一千名蒙古兵驻守扬州,其余的全部放回去了。扬州原本有九千名蒙古士兵,行省请求留下三分之一驻守。史塔剌浑说:“蒙古士兵骁勇善战,谁敢反抗?留下千人就足够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十月,调遣乾讨虏军一千人,增援福建行省的驻军。之前,福建行省因为地势险要,经常有盗匪依托险要地势作乱,兵力不足以防守,请求增派一千名蒙古和汉军。枢密院决定用刘万奴带领的乾讨虏军进行增援。
四月,皇帝下令潭州的蒙古军队也按照扬州的办法,留下千人,其余全部遣返回他们的家乡。十月,增兵镇守金齿国。因为金齿国当地百姓强悍,以前用三千汉军和新附军的士兵驻守,现在又调派了两千探马赤和蒙古兵,由药剌海率领前往。
公元1244年二月,朝廷下令把江淮、江西的元帅招讨司改成了上、中、下三万户府,把蒙古兵、汉兵和新投降的军队混合编组,一共组成了37个翼。上万户府管辖七个翼,分别是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中万户府管辖八个翼,分别是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下万户府管辖二十二个翼,分别是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每个翼都设有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听从所在行省的指挥。
1246年五月,朝廷调拨各卫的各种兵士五百人到平滦,以加强那里的驻防力量。十月,朝廷下令,因为广东地处边境,山高路险,人口稀少,加上江西、福建的盗贼经常聚集,不时越境作乱,所以就调拨江西行省忽都铁木儿手下的五千兵士去广东镇守。
1247年二月,朝廷调动扬州的省军去鄂州,替换那里的驻军。三月,朝廷下令把黄州、蕲州、寿昌等地的军队重新划归江淮行省管辖。这三处地方以前也驻扎过军队,因为靠近鄂州行省,曾经被分出去管辖过,后来军官们为此提出了意见,所以才恢复了原来的管辖关系。辽阳行省报告说,懿州紧邻贼寇的地盘,请求增兵镇守,朝廷批准了。四月,朝廷调动江淮行省下辖的一个完整万户府的军队,调到江西行省驻防。皇子脱欢的军队和刘二拔都手下的那一万士兵,都各自散归各营了。十一月,朝廷增兵戍守咸平府,因为察忽、亦儿思合说那里是边境地区,请求增兵镇守,以防万一。
1248年二月,朝廷命令万户刘得禄率领五千军队,镇守八番。
公元1261年六月,朝廷把各省的军队调到江西,以防备和镇守,等盗贼平息之后再放他们回去。九月,调元帅那怀手下的四百名士兵去守卫文州。同时,把江淮行省的万户府军队调到福建镇守。
十一月,江淮行省上奏说:“以前丞相伯颜和元帅阿术、阿塔海等人镇守行省的时候,各地驻扎的军队数量,是根据当地的轻重缓急来决定的。后来,人们改变了原来的做法,随意更换将领和士兵,实在是不妥当。现在福建的盗贼已经平定了,只有浙东地区,地处边境,而且是盗贼的巢穴,请求调回三万户军队镇守。让合剌带一支军队戍守沿海、明州、台州;让怯烈带一支军队戍守温州、处州;让札忽带一支军队戍守绍兴、婺州。宁国、徽州地区最初驻扎的士兵,后来都和盗贼勾结了,现在把他们全部迁到江北,再调高邮、泰州两万户汉军去镇守那里。扬州、建康、镇江三座城池,地处长江要冲,人口众多,繁华热闹,设立七万户府。杭州行省的各级官署和府库所在地,设立四万户府。以前水战部队只有十个营,现在选择沿海沿江的要害地区设立二十二个营,分别进行训练和侦察盗贼。钱塘扼守海口,以前只有战舰二十艘,现在增加到战舰一百艘,海船二十艘。”枢密院把奏章呈报朝廷,朝廷都同意了。
公元1262年二月,调江淮行省的探马赤军和汉军两千人,在脱欢太子附近扬州驻扎。
公元1263年,调咸平府、东京驻扎的新附军五百人,增援女直地区驻军。
公元1264年正月,朝廷下令西征的探马赤军八千人,留下其中一千或两千人,其余放他们回去。皇子奥鲁赤、大王术伯言担心军队散了会出乱子,建议留下四千人,放回四千人,朝廷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五月,命令思播、黄平、镇远三地搜捕逃亡的南宋逃避徭役的士兵,用来增加镇守力量。七月,调四川行省的新附军一千人,去戍守松山。
公元1295年7月,枢密院的官员上奏说:“刘二拔都儿说,当初在鄂州安置军队的时候,南面只到潭州等地,后来又收复了广西的海外四州和八番洞蛮等地,疆域变得辽阔,驻军不足,所以又增加了四万人马。现在要从原来属于本省的四翼万户军中分兵,军力就减少了。我们认为刘二拔都儿说得有道理,虽然江南平定的时候,沿江的军队是伯颜、阿术、阿塔海、阿里海牙、阿剌罕等人,以及当时的近臣月儿鲁、孛罗等枢密院官员一起商议安置的。请求派懂军事、熟悉地理的人,一起商议增减驻军,这样以后就不会出问题了。”皇上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两年后的五月,江浙行省上奏说:“最近我们把镇守建康、太平保定万户府的全翼军队七千二百一十二人调到了湖广省,请求从淮河两岸的驻军中分拨一部分军队,到我们省的沿海地区驻守。”枢密院的官员们商议后说:“沿江的军队,是伯颜、阿术安置的,不能随便改动,就从本省原来管辖的千户、百户军队中,抽调军队去镇守吧。”皇上也同意了这个方案。九月,朝廷下令,广西海外四州的城池驻军,每年轮换一次,来回奔波很辛苦,所以要给他们发放足够的俸禄,还要选派好医生,去给他们治病。后来又下令改为三年轮换一次。
公元1297年二月,调动扬州翼邓新万户府的全翼军队,分驻在蕲州和黄州。
大德元年三月,陕西平章政事脱烈伯带着三千军队去抓捕西番回族叛乱的人。朝廷下令留下百名总帅府的军队,以及阶州原来的军队和秃思马军各二百人驻守阶州,其余军队回到元翼。湖广省请求用保定翼的一万人马,调到郴州驻扎。枢密院官员讨论说:“这支军队是张柔将军当年征战的老部队,应该调到鄂州省驻扎,再另外调兵驻守郴州。”
七月,招募了从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两江地区的军队一千人,这是根据思明、上思等地的都元帅昔剌不花说的。十一月,河南行省报告说:“以前在扬州设立了江淮行省,在江陵设立了荆湖行省,各自统领军队,互相配合镇压叛乱。后来江淮行省迁到杭州,荆湖行省迁到鄂州。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汴梁旧地设立了河南江北行省,统管江淮、荆湖两省元朝原来的地盘。最近军队合并,统一管理,其中长江流域最为重要,两淮地区地势险要,百姓也比较顽固,宋朝灭亡后才归顺。当时长江沿岸,根据情况轻重缓急,一共安置了三十一翼军队镇压,后来调走了十二翼到江南,还剩下十九翼,内部调动后,只保留了原编制十分之一二。况且两淮、荆襄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虽然现在平静了,但也要防患于未然。请求按照长江沿岸原来部署军队的数量,从调往江南的军队中调回一些,并且把各省占用本省的军队都送回原部队,继续镇压。”
省院官员讨论后认为,关于长江沿岸部署三十一翼军队的说法,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于是询问河南省官员孛鲁欢,河南省也没有枢密院的文书,只记载至元十九年,伯颜、玉速铁木儿等人共同商议,在这个地区部署三万二千军队,后来又增加了二千,一共三万四千人,现在只要让各省归还占用和逃亡的士兵,就能凑齐了。孛鲁欢又说,去年伯颜视察河南省时,看到有五万二千多军队,如果再把占用和逃亡的士兵都归还,那总共有七八万人。除了这些,脱欢太子手下还有一千探马赤和一千汉军,阿剌八赤等哈剌鲁也在那里,万一发生紧急情况,都可以调用。根据各省占用的军队统计,总共有军官和士兵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一名,其中军官二百九名,士兵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二名,汉军五千五百八十名,新归附的军队八千零二十八名,蒙古军队六十四名。江浙省占用军官和士兵四千九百五十七名,湖广省占用军官和士兵七千六百三名,福建省占用军官和士兵一千二百七十二名,江西省出征抓捕叛乱,还没回来的新归附军队四十九名,都应该归还。
江浙省也报告说:“河南行省占用本省的军队八千八百三十三名,也应该遣送回来镇压。”朝廷下令,两省各派官员到京城来辩论。
话说二年正月,枢密院那些大臣说:“阿剌、脱忽思他们带的汉人、女真人、高丽人组成的军队,一共两千一百三十六人,有的是在海上打过仗的老兵,有的在边关驻守了四五年了,人困马乏,物资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请求从六卫军里抽调一千二百人,从大同屯田军抽调八百人,从彻里台军抽调二百人,一共二千二百人,去替换他们。”皇帝批准了。
三月,皇帝下令各省合并镇守军队,福建省的军队合并后一共五十三处,江浙省的军队合并后一共二百二十七处,江西省原来驻扎的军队有二百二十六处,现在减少了一百六十二处,还剩下六十四处。
三年三月,沅州出了些土匪,到处闹事,皇帝就下令让毗阳万户府去镇守辰州,让镇巢万户府去镇守沅州和靖州,让上均万户府去镇守常德和澧州。
五年三月,皇帝下令河南省调拨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二名士兵到江浙省,除了在洪泽和芍陂屯田的之外,其他的都让他们回元翼去。
七年四月,调动碉门四川军一千人,去罗罗斯镇守。
八年二月,因为江南沿海驻军太少了,就调动蕲县王万户的汉军一百人、宁万户的汉军一百人,还有新附军三百人去守庆元,同时调来乃颜带来的蒙古兵三百人去守定海。
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枢密院的大臣们又说话了:“去年日本商船烧杀抢掠了庆元,咱们的军队根本打不过他们。江浙省说,想把庆元、台州沿海的万户府新附军调到陆路去镇守,再把蕲县、宿州这两个万户府的陆路汉军调到沿海去驻守。我们觉得这事儿不能轻易决定,想当年世祖皇帝的时候,伯颜、阿术他们可是仔细考察过地形,认真研究过策略,才安置军队,哪能随便乱动啊!以前的行省忙古他们也说过,水陆军队不能随便换来换去,世祖皇帝还说过:‘忙古是不是喝醉了才说出这种话!让习惯水战的士兵去打陆战,让骑兵步兵去打水战,这怎么可能打胜仗呢?’现在要对付那些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沿海万户府的新附军里抽调三分之一,和陆路的蕲县万户府汉军一起镇守。”最后,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公元1268年(四年十月),浙江省上报朝廷说:浙江沿海地区有很多重要的关隘,紧邻外国,海盗经常出没。自从收复江南之后,已经三十多年太平无事了,军队因此骄奢怠慢,将领也选拔不当,军队驻扎安排也不合理。所以请求朝廷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驻防地点,重新调配军队进行镇守。枢密院官员们商议后认为:庆元府与日本接壤,之前还被倭寇烧毁过,所以浙江的请求可以答应。至于其他军队调动的事宜,关系到国家机密,需要另外商议后再执行。
公元1268年(十二月),云南省八百媳妇、大彻里、小彻里等地发生战乱,需要调兵镇压。朝廷于是从四川省调拨四千蒙古和汉军,由万户囊加部统领,前往云南镇守。四川省同时上奏说:四川地处东南与荆湖相接,西北与秦陇相连,山川险峻,江河纵横,靠近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边防地区,请求朝廷体恤,让军队休整六年,只调拨两千人前往云南。朝廷批准了四川的请求。
公元1271年(仁宗皇庆元年十一月),朝廷下令江西省所有瘴气地区驻扎的军队,都迁移到附近地区驻扎。
公元1314年(延祐四年四月),河南行省上报朝廷说:河南地广人多,关系重大,各万户府都驻扎在沿江沿淮地区,距离省府很远,最近的也有千里,最远的甚至超过两千里,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及时调动军队支援。况且汴梁是国家的腹心之地,设立行省后,却没有常驻军队,这与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等省份都有随省军队驻扎的情况不同,河南省一直没有得到军队调拨。枢密院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从山东河北蒙古军和河南淮北蒙古军两都万户府调拨一千人到河南。同年十一月,陕西都万户府上奏说:碉门地区的探马赤军一百五十人,已经镇守多年,请求允许他们返回元翼。枢密院官员们商议后认为:碉门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不宜放他们回去,只允许他们返回元翼,再从元翼调派一百五十人,三年轮换一次进行镇守。同时,从四川各翼调派一千汉军,镇守碉门、黎、雅等地,也实行三年轮换制度。
泰定四年三月,陕西行省上奏朝廷说:“我们奉元路设立行省和行台后,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有蒙古军都万户府,而且远在凤翔府驻扎,距离我们三百五十多里,遇到紧急情况很难调动。请求将都万户府迁到奉元路驻扎,这样对军队和百姓都有好处。” 后来,陕西都万户府又上奏说:“自大德三年,朝廷下令让我们选择合适的地方驻扎,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凤翔府距离大都、吐蕃和甘肃都各有三千里,地理位置适中,没必要搬迁。”枢密院讨论后认为:“陕西以前就没有调动过军队,况且凤翔府驻扎了三十多年,不适宜移动。”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十二月,河南行省上奏朝廷说:“我们管辖的地区,东边连接淮河和大海,南边到长江,北边到黄河,西边与关中陕西相接。经常有蛮人和盗贼出没,危害百姓。我们河南的军队都驻扎在沿海和长江边,远的距离两千多里,近的也有一千多里。请求将炮兵和弩兵分两翼,调到汴梁,并从各万户府抽调五千名士兵,在汴梁设立万户府,以镇压地方。”枢密院讨论后认为:“自至元十九年,世祖皇帝就命令地理省院的官员商议,在沿海和长江沿岸六十三处安置军队。当时汴梁并没有驻军,扬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驻扎着五个翼的军队,还有炮兵和弩兵。现在亲王脱欢太子镇守扬州,负责调动四省的军队,这些军队不宜再调动。如果河南省真的需要用兵,那么不塔剌吉管辖的四万户蒙古军队中,有三万户在黄河以南、河南省以西,一万户在河南省以南;脱别台管辖的五万户蒙古军队都在黄河以北、河南省东北;阿剌铁木儿、安童等两位侍卫统领的蒙古军队在河南省以北。总共有十一卫翼的蒙古军队驻扎在河南省周围。此外,河南省自己管辖的十九翼军队,也都驻扎在河南省以南,沿着长江部署。如果真的需要用兵,可以直接向这些军队下达调遣命令。” 皇上最终同意了枢密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