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行省管辖三十个路,一个府,两个州,以及二十六个属州和一百四十三县。 (省内陆路驿站一百八十处,水路驿站八十二处。) 这规模可不小,交通网络也相当发达。
杭州路,地位很高。唐朝初期叫杭州,后来改名叫余杭郡,又改回杭州。五代的时候,钱镠占据两浙,建立了吴越国。宋高宗南迁后,把杭州定为都城,改名为临安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平定江南后,设立两浙都督府,后来又改成安抚司,十五年又改成杭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从扬州迁到杭州,改名为江浙行省。 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户籍统计,杭州路有户口三十六万八千五百户,人口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人。 它管辖着两个司、八个县和一个州。
杭州路下设的机构有左右录事司。 宋高宗建炎三年,南宋迁都杭州,设立了九厢。元至元十四年,把九厢分成四个隅的录事司。到了泰定二年,又合并成左右两个录事司。 这机构设置变来变去的,也是挺折腾人的。
杭州路管辖的八个县分别是:钱塘县(地位很高)、仁和县(地位很高,和钱塘县一起管理城下地区)、余杭县(中等)、临安县(中等)、新城县(中等)、富阳县(中等)、于潜县(中等)、昌化县(中等)。
杭州路下辖的一个州是海宁州(中等)。唐朝以来一直是盐官县。元朝元贞元年,因为人口太多,升格为盐官州。(那一年,江南很多县都升格为州,根据户口数量来定等级,四万到五万户的是下州,五万到十万户的是中州。一共升了二十八个中州和十五个下州。)泰定四年,海宁州因为海潮被毁。天历二年,改名为海宁州。海宁东南都靠近大海,唐宋时期就经常遭受水患,元朝大德、延祐年间也受过灾害。泰定四年春天,水患尤其严重,朝廷派都水少监张仲仁去治理,在沿海三十多里处修建了四十四万三千三百多石囤和四百七十多个木柜,动用了上万民工。文宗即位后,水势才平息下来,工程才停工,所以改名为海宁。
湖州路,地位很高。唐朝改名为吴兴郡,后来又改回湖州。宋朝改名为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升格为湖州路。根据抄录的户籍,户口数有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户。(户口数缺失,这里用至顺年间的钱粮数。)它管辖着一个司、五个县和一个州。
先说说录事司的事儿。以前啊,它下面设东西南北四个厢,元朝至元十三年的时候,成立了总督四厢的机构,管着这四个厢。到十四年,又改名叫录事司了。
接下来是嘉兴路的情况。嘉兴路,级别很高,算是上等。唐朝的时候是嘉兴县,后石晋时期改成了秀州,宋朝的时候又叫嘉禾郡,后来又升格为嘉兴府。当时户口可不少,有426656户,人口2245742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一个县,还有两个州。
再说说嘉兴路里的录事司。这录事司以前是管厢的官员,元朝初期改成了兵马司,到至元十四年才又改回录事司。它管着嘉兴县(上等,紧挨着州府),海盐州(中等,唐朝时是县,宋朝沿用,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和崇德州(中等,石晋时期设立,宋朝沿用,元贞元年升为州)。
平江路,也是上等路,级别很高。唐朝初期是苏州,后来改名叫吴郡,又改回苏州。宋朝的时候是平江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升为平江路。户口466158户,人口2433700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两个县,四个州。
平江路的录事司,管着吴县(上等,紧挨着州府)和长洲县(上等,和吴县一样,紧挨着州府),还有昆山州(中等,唐朝以来一直是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常熟州(中等,唐朝以来一直是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吴江州(中等,唐朝以来一直是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和嘉定州(中等,原本是昆山县的地盘,宋朝设立的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最后是常州路,也是上等路。唐朝初期是常州,后来改名叫晋陵郡,又改回常州,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口209732户,人口1211111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两个县,两个州。
常州路的录事司管着晋陵县(中等,紧挨着州府)和武进县(中等,紧挨着州府),以及两个州。(此处原文缺失州名)
宜兴这地方啊,唐朝的时候叫义兴县,宋朝改名叫宜兴,元朝至元十五年升格成了宜兴府,过了五年又降回县,没多久,至元二十一年又重新升为府,不过还保留了宜兴县,归它管。到了元贞元年,府和县都取消了,就只剩下宜兴州了。
无锡呢,唐朝是无锡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镇江路,这地方底子厚啊,唐朝时叫润州,后来改名叫丹阳郡,再后来又叫镇海军,宋朝成了镇江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升格为镇江路,户口数量呢,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户,人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和三个县: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丹徒县紧挨着州城。
建德路,这可是个上等路,唐朝的时候叫睦州,后来改严州,又改新定郡。宋朝时先叫建德军,后来又叫遂安军,最后升格为建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改成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又改成建德路。户口数量呢,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户,人口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和六个县:建德县、淳安县、遂安县、桐庐县、分水县、寿昌县,建德县紧挨着路城。
松江府,唐宋时期都属于苏州和秀州管辖。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华亭府,十五年改名叫松江府,还保留了华亭县,归它管。户口数量呢,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户(这是至顺年间的钱粮数据)。管辖两个县:华亭县和上海县。华亭县是上等县,紧挨着府城。上海县呢,原本是华亭县的地盘,因为人口太多,至元二十七年才单独设立的,也归松江府管。
江阴州,这地方级别高,唐朝初期是暨州,后来改成江阴县,归常州管。宋朝是军,元朝至元十二年,还是军,行使安抚司的职权。十四年升格为江阴路总管府,现在降格为江阴州了。户口数量呢,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户,人口三十万一百七十七人。
最后是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元朝初期在婺州办公,大德六年迁到庆元。
庆元路,以前是唐朝的鄞州,后来又叫明州,再后来又叫余姚郡。宋朝的时候升格成了庆元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改成了宣慰司,十四年又改成了庆元路总管府。户口总数是241457户,人口511113人。管辖着1个录事司,4个县,2个州。
录事司就不用多说了,下面是四个县:鄞县(靠近城墙),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还有两个州:奉化州(级别低一些),唐朝的时候是从鄮县划出来建的奉化县,属于明州管辖,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奉化州,归庆元路管辖;昌国州(级别也低一些),宋朝的时候叫昌国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州,还保留了昌国县作为它的下辖县,后来就只保留了昌国州,归庆元路管辖。
衢州路,原来是太末地区,唐朝的时候从婺州西部划出来建了衢州,后来又改名叫信安郡,后来又改回衢州。元朝至元十三年,改成了衢州路总管府。户口总数是108567户,人口543660人。管辖着1个录事司,5个县。
录事司,还是一样,下面是五个县:西安县(靠近城墙),龙游县,江山县,常山县(宋朝的时候改名叫信安,现在又改回去了),开化县。
婺州路,唐朝初期是婺州,后来改名叫东阳郡。宋朝的时候是保宁军。元朝至元十三年,改成了婺州路。户口总数是221118户,人口1077540人。管辖着1个录事司,6个县,1个州。
录事司,还是那个,下面是六个县:金华县(靠近城墙),东阳县,义乌县,永康县,武义县,浦江县。还有一个州:兰溪州(级别低一些),原来是金华西部三河戍的一部分,唐朝的时候从金华划出来建了兰溪县,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绍兴路,唐朝初期是越州,后来改名叫会稽郡,后来又改回越州。宋朝的时候是绍兴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改成了绍兴路。户口总数是151234户,人口521588人。管辖着1个录事司,6个县,2个州。录事司,还是那个,下面是六个县……(此处原文缺失)
山阴、会稽、上虞、萧山、嵊县、新昌这些地方,有的在州府的上面,有的在中间。会稽和山阴挨着州府,南边有会稽山作屏障。
余姚州和诸暨州,都在州府下面。余姚州,唐朝的时候叫余姚县,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元贞元年才升格为州。诸暨州也是一样,宋朝叫诸暨县,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温州路在上面,唐朝初期叫东嘉州,后来改名叫永嘉郡,再后来又叫温州。宋朝升格为瑞安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才改成温州路。温州路管辖的人口,户口数是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十户,总人口是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人。它下面管着一个录事司,两个县,还有两个州。
瑞安州和平阳州都在下面。瑞安州,唐朝的时候叫瑞安县,宋朝沿用,元朝元贞元年才升格为州。平阳州也是一样,唐朝叫平阳县,宋朝沿用,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台州路在上面,唐朝初期叫海州,后来改名叫台州,又改名叫临海郡,再后来又叫德化军,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又改成了台州路总管府。台州路管辖的人口,户口数是十九万六千四百一十五户,总人口是一百零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三。它下面管着一个录事司,四个县,还有一个州。
临海、仙居、宁海、天台这四个县,有的在州府上面,有的在中间。黄岩州在下面,唐朝的时候是县,宋朝沿用,元朝元贞元年才升格为州。处州路在上面,唐朝初期叫括州,后来改名叫缙云郡,再后来又叫处州,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处州路总管府。处州路管辖的人口,户口数是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户,总人口是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二人。它下面管着一个录事司,七个县。
丽水、龙泉、松阳、遂昌、青田、缙云、庆元这七个县,有的在州府中间,丽水县挨着州府。宁国路在上面,唐朝的时候叫宣州,后来改名叫宣城郡,再后来升格为宁国军。宋朝升格为宁国府,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宁国路总管府。宁国路管辖的人口,户口数是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户,总人口是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人。它下面管着一个录事司,六个县。
咱们先说说宣州府的情况。以前宣州府下辖四个厢,元朝至元十四年的时候,取消了这四个厢,改成了现在的建制。
宣州府管辖六个县:宣城县(上等县,紧挨着州城),南陵县(中等县),泾县(中等县),宁国县(中等县),旌德县(中等县),太平县(中等县)。
再来说说徽州路。徽州路以前是唐朝的歙州,宋朝改名叫徽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徽州路。当时徽州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一户,人口是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口。徽州路管辖一个录事司,五个县,以及一个州。
徽州路的录事司,以前也设有四个厢,至元十四年改成了现在的建制。
徽州路管辖的五个县分别是:歙县(上等县,紧挨着州城),休宁县(中等县),祈门县(中等县),黟县(下等县),绩溪县(中等县)。
此外,徽州路还管辖一个州:婺源州(下等州)。婺源州原本是休宁县的回玉乡,唐朝时从休宁县分出来设立了婺源县,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接下来是饶州路。饶州路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当时叫鄱阳郡,后来改名为饶州,宋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至元十四年,饶州升格为饶州路总管府。当时的户籍登记显示,饶州路有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户,人口高达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口。饶州路管辖一个录事司,三个县和三个州。
饶州路的录事司,以前设有三个厢,至元十四年改成了现在的建制。
饶州路管辖的三个县是:鄱阳县(上等县,紧挨着州城),德兴县(上等县),安仁县(中等县)。
饶州路管辖的三个州分别是:余干州(中等州),浮梁州(中等州),乐平州(中等州)。这三个州以前都是县,到元朝元贞元年才升格为州。
最后,别忘了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集庆路,哎,说起来话长了。唐朝武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这地方是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后来又变成蒋州,行台撤了,扬州府搬到了江都,金陵改名叫白下,归润州管。贞观年间,又把白下改名叫江宁。到了至德年间,设立了江宁郡。乾元年间,又改名叫升州。后来杨氏家族占了这块地,改名叫金陵府。南唐李氏又改回江宁府。宋朝灭了南唐之后,又改回升州。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升王在这里建国,就改名叫建康军。宋高宗的时候,又改名叫建康府,还当过行都,后来又是沿江制置司的治所。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顺了朝廷。十四年,升格为建康路。
一开始御史台设在扬州,后来搬到杭州,又搬到江州,又搬回杭州;二十三年,才从杭州搬到建康。天历二年,因为是元文宗的潜邸,所以把建康路改名叫集庆路。户口呢,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户,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口人。管着一个录事司,三个县,两个州。这三个县分别是上元县(中等规模,靠近城墙),江宁县(中等规模,靠近城墙),句容县(中等规模)。两个州是溧水州(中等规模,唐朝以来都是县,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和溧阳州(中等规模,唐朝以来都是县,元至元十六年升格为溧阳路,二十七年又降回县,后来又升格为州)。
太平路,规模比较小。唐朝的时候叫南豫州,宋朝的时候叫太平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太平路。户口七万六千二百二户,四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一口人。管着一个录事司(以前设四个厢,至元十四年改成了一个录事司),三个县。这三个县分别是当涂县(中等规模,靠近城墙),芜湖县(中等规模),繁昌县(规模较小)。
池州路,规模也比较小。唐朝的时候在秋浦县设立了池州,后来废除了,秋浦县归宣州管,没过多久又恢复了池州。宋朝的时候还是池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路。户口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户,三十六万六千五百六十七口人。管着一个录事司,六个县。这六个县分别是贵池县(规模较小,靠近城墙,就是以前的秋浦县,吴国的时候改名叫贵池),青阳县(规模较小),建德县(规模较小),铜陵县(规模较小),石埭县(中等规模),东流县(规模较小)。
信州这地方啊,以前唐朝乾元元年以前,是衢州、饶州、抚州、建州这四个州的地盘。乾元元年,才把衢州的玉山、常山,饶州的弋阳,还有抚州、建州的一部分划出来,成立了信州。宋朝沿用了这个设置。元朝至元十四年,信州升格成了路。户口数是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户,人口六十六万二千二百五十八人。管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
这五个县分别是:上饶(上等县,紧挨着州城)、玉山(中等县)、弋阳(中等县)、贵溪(中等县)、永丰(中等县)。
广德路呢,地位比信州低一些。唐朝初期,用绥安县设立了桃州,后来桃州撤销了,绥安改成了广德县。宋朝的时候是广德军。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路。户口数是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三户,人口三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人。管辖一个录事司和两个县。
这两个县是:广德(中等县,紧挨着州城)、建平(中等县)。
铅山州,中等州,原本是建州、抚州的地盘,那地方盛产铜和铅。后来唐朝从上饶、弋阳划出五个乡镇,设立了铜场,后来又升格为县,归信州管辖。宋朝沿用这个设置。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又从上饶的乾元、永乐两个乡,弋阳的新政、善政两个乡划出来,归属铅山,铅山也升格为州,直接隶属于行省。户口数是两万六千三十五户(这是至顺年间的钱粮统计数据)。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是大德元年设立的。
福州路,地位很高。唐朝的时候是闽州,后来改成福州,又改成长乐郡,还改成威武军。宋朝的时候是福建路。元朝至元十五年,改称福州路。十八年,泉州行省迁到福州。十九年,又迁回泉州。二十年,又迁回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户口数是七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户,人口三百八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七人。管辖一个录事司、九个县和两个州,每个州管辖两个县。
录事司,至元十五年,行中书省在城里十二个厢里分四个区域设立了录事司。十六年,把两个录事司合并成东西两个司。二十年,又合并成一个。
九个县分别是:闽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候官(中等县,紧挨着州城)、怀安(中等县)、古田(上等县)、闽清(中等县)、长乐(中等县)、连江(中等县)、罗源(中等县)、永福(中等县)。 还有两个州。
福清这地方啊,以前呢,唐朝的时候,从长乐县分出来八个乡,设立了万安县,后来又改名叫福唐县,再后来又改名叫福清县。元朝元贞元年的时候,才升格为州。
福宁州呢,地位比较高。唐朝的时候叫长溪县,元朝的时候才升为福宁州,管着两个县:宁德县和福安县,这两个县地位都差不多。
建宁路,地位比较低。唐朝初期是建州,后来改成了建安郡。宋朝的时候升格为建宁军,元朝至元二十六年才升为路。当时户口数是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户,人口是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和七个县:建安县、瓯宁县(跟建安县一样,都紧挨着州治)、浦城县、建阳县、崇安县、松溪县和政和县,其中松溪县和政和县地位比较低。
泉州路,地位比较高。唐朝的时候叫武荣州,后来改名叫泉州。宋朝的时候是平海军。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了行宣慰司,兼管征南元帅府的事务。十五年,把宣慰司改成了行中书省,泉州路也升格为总管府。十八年,行省搬到了福州路,十九年又搬回泉州,二十年又搬回福州路,真是折腾。当时户口数是八万九千六十户,人口是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和七个县:晋江县(紧挨着州治)、南安县、惠安县、同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和德化县,其中惠安县、同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和德化县地位比较低。 至元十五年的时候,还设立了南北两个录事司,十六年又合并成一个了。
兴化路,地位比较低。宋朝的时候叫太平军,后来改名叫兴化军,先在兴化府治,后来搬到了莆田。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兴化路。当时户口数是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户,人口是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和三个县:莆田县(宋朝的时候是兴化军,后来迁治到莆田,元朝至元十三年的时候,把左右厢都划给了录事司,县的建制没变)、仙游县和兴化县(兴化军原本的治所,后来迁到莆田,这个县就成了兴化路的属县)。
邵武路,地位比较低。唐朝的时候叫邵武县,属于建州。宋朝的时候设立了邵武军。元朝至元十三年升格为邵武路。当时户口数是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户,人口是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它管着一个录事司和四个县。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福建几个地方的行政区域划分和人口统计啊!先说邵武、光泽、泰宁、建宁这几个地方,都是中等规模的。
然后是延平路,规模比较小。五代十国的时候,这地方叫延平镇,王延政当家的时候,把它改名叫镡州。南唐的时候又改名叫剑州。可是宋朝的时候,利州路也有个剑州,为了避免混淆,就把这个叫南剑州。元朝至元十五年,升级成了南剑路,后来又改名叫延平路。当时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户,人口总数是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人。延平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南平(中等规模,靠近州府城)、尤溪、沙县、顺昌、将乐(这些都是中等规模的县)。
接下来是汀州路,规模也比较小。唐朝的时候,在开福州和抚州的山区里设立了一个州,治所设在新罗,后来改名叫临汀郡,又改回汀州。宋朝的时候,汀州归属福建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升格为汀州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户,人口总数是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人。汀州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六个县:长汀(中等规模,靠近州府城)、宁化(中等规模)、清流(规模较小)、莲城(规模较小)、上杭(规模较小)、武平(规模较小)。对了,汀州路还有二百二十五顷的屯田呢!
然后是漳州路,规模也比较小。唐朝的时候,从闽州的西南地区划出来建州,后来改名叫漳浦郡,又改回漳州。宋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至元十六年,升格为漳州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户,人口总数是十万一千三百六人。漳州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龙溪(规模较小,靠近州府城)、漳浦(规模较小)、龙岩(规模较小)、长泰(规模较小)、南靖(规模较小,以前叫南胜,后来改了名字)。漳州路也有二百五十顷的屯田。
最后,咱们看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的整体情况。这个省份管辖十八个路,九个州,十三個属州,七十八个县。此外,还有八十五处马站和六十九处水站。
龙兴路啊,这地方,(上等)唐朝初期是洪州,后来又叫豫章郡,后来又改回洪州了。宋朝的时候升格成了隆兴府。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行都元帅府和安抚司,管辖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分宁、武宁这八个县,还设了个录事司。十四年,元帅府改成了江西道宣慰司,龙兴路成了总管府,还设立了行中书省。十五年,又设立了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把行中书省搬到了赣州。十六年,行中书省又搬回了隆兴。十七年,并入了福建行省,只留下了宣慰司。十九年又重新设立了行中书省,但取消了宣慰司,归皇太子管辖。二十一年,隆兴府改名叫龙兴。二十三年,丰城县升格为富州,武宁县也升格为宁州,管辖武宁和分宁两个县。到了大德五年,又以分宁县设立宁州,武宁县则直接隶属于龙兴路。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户籍统计,户数是三十七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人口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七百四十四人。龙兴路下辖一个司、六个县、两个州。
录事司,(宋朝的时候,南昌、新建两个县分别设立了九个厢,元朝至元十三年,城里那六个厢取消了,改成了录事司。)
六个县分别是:南昌,(上等,紧挨着城墙。至元二十年,把录事司管辖的城外两个厢和东南两关划给了南昌。)新建,(上等,紧挨着城墙。)进贤,(中等。)奉新,(中等。)靖安,(中等。)武宁。(中等。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宁州,武宁县就挨着城墙了。大德五年,在分宁县设立了宁州,武宁县直接隶属于龙兴路。)
两个州分别是:富州,(上等。)本来是丰城县,也叫丰城。唐朝的时候,从丰水西边搬到章水东边,就是现在的治所。宋朝的时候属于隆兴府。元朝至元十九年,归皇太子管辖。二十三年,升格为富州。
宁州,(中等。)唐朝的时候是分宁县。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在武宁县设立了宁州,武宁县就成了挨着城墙的县。大德八年,武宁县直接隶属于龙兴路了,宁州的治所就搬到了分宁。
吉安路,以前唐朝的时候叫吉州,也叫庐陵郡。宋朝的时候升格为上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吉州路总管府,设立了录事司,管辖一个司、八个县。元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个县升格为州,吉州改名为吉安路。户籍人口总数是四十四万四千八十三户,二百二十二万四千一百十五人。管辖一个司、五个县、四个州。(大德二年,吉州和赣州设立了屯田机构。) 录事司管辖着五个县:庐陵(上等县,紧挨着州治)、永丰(上等县)、万安(中等县)、龙泉(中等县)、永宁(下等县,至顺年间,从永新州分出来)。四个州分别是:吉水州(中等州,以前是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安福州(中等州,唐朝初期曾作为县设立颍州,后来废除,又恢复为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太和州(下等州,唐朝初期曾设立南平州,后来废除成为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永新州(下等州,唐朝时是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瑞州路,以前唐朝的时候,建成县改名为高安县,就在这块地方设立了靖州,后来又改名为筠州。宋朝的时候叫高安郡,后来又改名为瑞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瑞州路,管辖一个司、三个县。元贞元年,新昌县升格为州。户籍人口总数是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二户,七十二万二千三百二人。管辖一个司、两个县、一个州。录事司(至元十四年才设立)。两个县是:高安(上等县,紧挨着州治)、上高(中等县)。一个州是:新昌州(下等州,唐朝时是建成县,属于靖州,后来被并入高安县。宋朝时,从高安、上高两县划地,把盐步镇升格为新昌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袁州路,以前唐朝的时候叫袁州,也叫宜春郡。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管辖四个县,设立了录事司,隶属于湖南行省。十九年,升格为路,隶属于江西行省。元贞元年,萍乡县升格为州。户籍人口总数是十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三户,九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人。管辖一个司、三个县、一个州。录事司(至元十三年,设立兵马司;十四年,改为录事司)。三个县是:宜春(上等县,紧挨着州治)、分宜(上等县)、万载(中等县)。一个州是:萍乡州(中等州,以前是县,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话说临江路,以前唐朝的时候改建成了高安,而萧滩镇其实就在高安境内。后来南唐把萧滩镇升格为清江县,属于洪州管辖,后来又划归筠州。到了宋朝,清江县就升级成了临江军,归属江南西道。元朝至元十三年,它归属江西行都元帅府。十四年,又改名为临江路总管府。元贞元年,新淦县和新喻县都升格为州了。当时临江路户籍人口一共是十五万八千三百四十八户,七十九万一千七百四十口人,管辖一个录事司、一个县和两个州。
这个录事司啊,宋朝的时候归都监司管。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兵马司,十五年又改成了录事司。 临江路下辖的县只有一个,就是清江县,以前是县治,宋朝的时候升格为临江军。元朝至元十四年,临江军又升格为路,清江县就成了倚郭县了。 还有两个州,一个是新淦州,唐朝以来就是县,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另一个是新喻州,也是唐朝以来就是县,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再说抚州路,唐朝初期是抚州,后来改名叫临川郡,之后又改回抚州。元朝至元十二年,又恢复了抚州的名称。十四年,升格为抚州路总管府。户籍人口是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五户,一百九万二千二百七十五口人,管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这个录事司是至元十四年,废除宋朝的三厢后设立的。抚州路下辖的五个县分别是临川、崇仁、金溪、宜黄和乐安。
最后是江州路,唐朝初期是江州,后来改名叫浔阳郡,之后又改回江州。宋朝的时候是定江军。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归属扬州行省。十四年,撤销了大都督府,升格为江州路,归属龙兴行都元帅府,后来又归属行中书省管辖。十六年,又归属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再次归属行省。户籍人口是八万三千九百七十七户,五十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口人,管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这个录事司,宋朝的时候归都监司管。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兵马司,十四年设立了录事司。江州路下辖的五个县分别是德化、瑞昌、彭泽、湖口和德安。
南康路,以前是唐朝的江州地界。宋朝的时候设立了南康军,治所在星子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南康路,归属江淮行省管辖。到至元二十二年,又划归江西省,管辖一个录事司、三个县。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户,人口总数是四十七万八千三百九十人。它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两个县和一个州。
录事司。
县:星子县(南康路的治所)、都昌县。
州:建昌州(唐朝初期设立为南昌州,后来废除,属于洪州。宋朝时属于南康军,元朝元贞元年升格为州)。
赣州路,以前唐朝初期是虔州,后来也叫南康郡,之后又改回虔州。宋朝改名为赣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赣州路总管府。十五年,设立了录事司,管辖一个录事司、十个县,隶属江西省。至元二十四年,把龙南县并入信丰县,安远县并入会昌县。大德元年,宁都县和会昌县升格为州,瑞金县划归会昌州管辖。至大三年,又重新设立了龙南县和安远县,隶属宁都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七万一千二百八十七户,人口总数是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四十八人。它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五个县和两个州,州下面管辖三个县。(这个路里屯田五百一十多顷)。
录事司。
县:赣县(州治所)、兴国县、信丰县、雩都县、石城县。
州:宁都州(唐朝时是县,元朝大德元年升格为州,管辖龙南县和安远县;龙南县,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三年重新设立;安远县,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会昌县,至大三年重新设立)、会昌州(原属雩都地界,唐朝时属于虔州。宋朝时把九州镇升格为会昌县,后来又升格为军。元朝大德元年升格为州,管辖瑞金县;瑞金县,以前属于虔州,大德元年划归会昌州)。
建昌路,以前是南城县,属于抚州。南唐时升格为建武军。宋朝时升格为建昌军。元朝至元十四年,改名为建昌路总管府,从南城县划出一部分设立录事司。至元十九年,南丰县升格为州,直隶行省。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户,人口总数是五十五万三千三百三十八人。它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和三个县。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设立)。
县:三个县。(具体县名未列出)
南城、新城、广昌这三个地方,都是中等规模的城镇。
南安路呢,以前唐朝的时候,大庾镇被升格为县,属于虔州管辖。宋朝的时候,又把这个县升格为南安军。元朝至元十四年,改成了南安路总管府。十五年,从大庾县城里划出四个坊,设立了一个录事司。十六年,又把这个录事司给撤销了。当时南安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五万六千一百一十一户,人口总数是三十万三千六百六十六人。南安路管辖着三个县:大庾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城墙)、南康县(中等规模)、上犹县(规模较小,南唐时期叫上犹县,宋朝改名叫南安县,元朝至元十六年又改名叫永清县,后来又改回上犹县)。
南丰州规模较小,唐朝的时候是南丰县,属于抚州管辖。宋朝的时候,改隶属于建昌军。元朝至元十九年,升格为州,直接隶属于行省。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二万五千七十八户,人口总数是十二万八千九百人。
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着广州路。广州路,唐朝的时候,是岭南五府节度五管经略使的治所,后来又改名叫南海郡,之后又改回广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帅府。元朝至元十三年的时候,广州地区归顺元朝,后来又叛乱。十五年,元朝军队攻克了广州,设立了广东道宣慰司,同时设立了总管府和录事司。元朝时期,广州路管辖着八个县,其中怀集县被划给了贺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十七万二千一百十六户,人口总数是一百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人。广州路下辖一个司和七个县:南海县(中等规模)、番禺县(规模较小,与南海县一样紧挨着城墙)、东莞县(中等规模)、增城县(中等规模)、香山县(规模较小)、新会县(规模较小)、清远县(规模较小)。至元十六年,设立了一个录事司,管辖着广州城东城、西城、子城以及番禺县、南海县城里的居民户籍。
韶州路规模较小,唐朝初期叫番州,后来改名叫东衡州,又改名叫韶州,又改名叫始兴郡,最后又改回韶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不久广州人又叛乱,十五年才平定。之后设立了总管府和录事司。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九千五百八十四户,人口总数是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人。韶州路下辖一个司和四个县:曲江县(中等规模,元朝初期,城西厢地和城外三厢地区划归录事司管辖)、乐昌县(规模较小)、仁化县(规模较小)、乳源县(规模较小)。
惠州这地方,历史可长了。唐朝的时候叫循州,宋朝改名叫惠州,后来又改成博罗郡,最后又改回惠州。元朝至元十六年,又改成了惠州路总管府。当时户口数是一万九千八百三十户,人口九万九千一百十五人。管辖着四个县:归善县、博罗县、海丰县和河源县。
南雄路呢,最早是始兴县。唐朝初年属于韶州。五代十国的时候,刘氏割据韶州的浈昌、始兴两县,设立了雄州。宋朝因为河北也有个雄州,就改名叫南雄州了。元朝至元十五年,改成了南雄路总管府。户口数是一万七百九十二户,人口五万三千九百六十人。管辖着两个县:保昌县(以前叫浈昌县,宋朝改的这个名字)和始兴县。
潮州路的情况比较复杂。唐朝初年是潮州,后来改成潮阳郡,又改回潮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才归顺朝廷,十六年改成总管府,由孟招讨镇守。没过多久,孟招讨被调到漳州去了,当地土豪就各自占据地盘,乱成一团。到了至元二十一年,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带兵来招抚。至元二十三年,朝廷派江西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兼广东道宣慰使来镇守,才算安定下来。当时的户口数是六万三千六百五十户,人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至元二十二年才设立的)和三个县:海阳县、潮阳县和揭阳县。
德庆路,唐朝初年叫南康州,也叫康州,后来又改成晋康郡。宋朝升格为德庆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元军攻打广东,先占领了广州,但德庆府还没拿下。十四年,广西宣慰司派兵攻克了德庆府,把它划归广西道管辖。十七年,又设立了德庆路总管府,后来又重新划归广东道。户口数是一万二千七百五户,人口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七人。管辖着两个县:端溪县和泷水县。
肇庆路,以前是下路。唐朝初期是端州,后来改名叫高要郡,又改回端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肇庆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广东大部分地区都归顺了元朝,就只有肇庆没投降。十六年,广南西道宣慰司才平定肇庆,所以肇庆就归属广西了。十七年,又改成了下路总管府,不过还是属于广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户,人口有五万五千四百二十九人。下辖两个县:高要县(中等规模,靠近州府城墙),四会县(中等规模)。
英德州,以前也是下路。唐朝的时候叫洭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把它改名为英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英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元朝。十五年,设立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级为散州。大德四年,又恢复为路。 (这地方以前一直是土匪窝。大德四年,达鲁花赤脱欢察儿这一年招降了二千多户土匪,所以英德升格为路,并且任命脱欢察儿为达鲁花赤兼万户来镇守。)至大元年,又降级为州。下辖一个县:翁源县(大德五年设立)。
梅州,以前也是下路。唐朝的时候是程乡县,属于潮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设立了敬州。宋朝改名为梅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元朝。十六年,设立总管府。二十三年,降级为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千四百七十八户,人口有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人。下辖一个县:程乡县。
南恩州,以前也是下路。唐朝的时候叫恩州,后来也叫齐安郡。宋朝改名为南恩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降级为散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 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户,人口有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人。下辖两个县:阳江县(下路),阳春县(下路)。
封州,以前也是下路。唐朝的时候改名为临封郡,后来又改回封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元朝。第二年,广东人造反,广西宣慰司派兵平定叛乱,所以封州就归属西道了。十六年,设立封州路总管府,后来又降级为散州,不过还是属于东道。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千七十七户,人口有一万七百四十二人。下辖两个县:封川县(下路),开建县(下路)。
话说啊,新州,以前的事儿咱就不说了,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新昌郡,后来又改回新州。元朝至元十六年,设立了新州路总管府,十九年的时候又降级成散州了。当时人口统计,户口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户,总人口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人。它下面管着一个县,那就是新兴县,其他的咱们也就不细说了。
接着说桂阳州,以前的事儿咱也略过,它本来是桂阳县,唐朝和宋朝都是这么叫的。元朝至元十三年才归顺朝廷,十九年的时候,把桂阳县升格为散州,还从连州划了阳山县过来,这地儿是蒙古忽都虎郡王的领地,元朝先划归湖南道宣慰司管辖,后来又划归广东道了。户口统计是六千三百五十六户,总人口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五人。它下面管着一个县,那就是阳山县,其他的咱也不说了。阳山县啊,唐朝的时候属于连州,宋朝也是,至元十九年才划归桂阳州。
再来说连州,以前的事儿咱也省略,唐朝的时候改名叫连山郡,后来又改回连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直接隶属于行中书省。十七年的时候,安抚司撤销了,连州升格为连州路总管府,隶属于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的时候,又降级成散州,隶属于广东道了。户口统计是四千一百五十四户,总人口七千一百四十一。它下面管着一个县,那就是连山县,其他的咱们就不多说了。
最后是循州,以前的事儿咱也略过,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海丰郡,后来又改回循州。宋朝的时候叫博罗郡。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总管府。二十三年的时候,降级成散州了。户口统计是一千六百五十八户,总人口八千二百九十人。它下面管着三个县:龙川县,兴宁县,还有长乐县,其他的咱们就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