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德诚,字信甫,是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很感动,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当过太子率更丞。
元至大元年,他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迁到家令司当丞。仁宗皇帝觉得他做事认真谨慎,经常赏赐他酒和布帛,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下了朝之后,从来不跟别人说这事儿。他办公的厅院前面,竟然自己长出了几株粟苗,没种就长出来了,而且一棵苗结了两个穗子,大家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就升了家令。
四年后,他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他去见皇帝的时候,皇上正在吃饭,还赏了他一些剩下的饭菜。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延祐元年,他又调任京畿都漕运使。两年后,升任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上书给皇帝提了很多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加强宫禁的守卫,设立谏官来防止奸邪小人进谗言,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来应对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浪费来淳化民风,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等。 还没等他的奏章得到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在山脚下挖了个山洞,带着家人躲在里面。 山洞旁边又挖了个大洞,藏了村里一百多人,把洞口封了起来。他们准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军队。军队进来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就说:“这是个孝顺的人啊!” 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都说:“秦家的祖先保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练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条给他做成简,让他在上面写字。写完之后,他爹再把字削掉,好让他继续写。十七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入学考试,学习能力特别强,很快就考上了,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搞一些改革,起宗做事非常谨慎,从不泄露任何机密。
仁宗皇帝登基后,取消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皇帝说:“东宫的官员,主要职责是教导太子品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工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被提升为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官府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了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神通广大。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当时,蜀省的囊加台不服命令,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应该留兵防守,防止上游的敌人来犯,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坚决反对这次远征。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秦元卿(起宗当时还没被广泛知晓,幕府用此名称呼他)力劝,这次征讨八番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再也没有人敢闹事了。朝廷商量让起宗去治理蜀地,幕府官员都忘了他的名字,叫他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起宗,可见皇帝对他多么器重。他被任命为中台御史,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买官卖官,但他的弹劾没有得到回应。起宗直接去面见皇帝,跪下陈述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坚持不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太子,并下令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如果不处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你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盛大的宴会。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导致他父亲气愤而死,严重违反伦理道德,最终将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御史奏议》一卷,便是他所著。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当面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很多都荒废了,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啊!” 他后来被派去当抚州路总管。到任后,下属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他问清楚了钱从哪儿来,一个小吏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 他立刻让人把借来的东西都还回去,自己办公的桌椅板凳能凑合着用就行。从那以后,官府里官员聚会,仪式简化到最基本的程度。 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喜欢简朴节俭,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退休。一年后去世,谥号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