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古孙良桢,字干卿,祖上几代都沾了父亲的光,有很好的家世背景。他天资聪颖,非常喜欢读书。至治二年,他凭借荫补做了江阴州判官,不久后父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后,调任婺州武义县尹,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他调任漳州路推官,遇到一些疑难案件,他都一一查明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昭雪。他还上书皇帝说:“法律规定,犯了徒刑的不用打板子,现在却既打板子又判徒刑,这不是体恤犯人的意思,应该增加徒刑的年限,减少打板子的数量。”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执行。他调任泉州后,政绩更加出色,后来又升任延平判官。
接着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他弹劾辽阳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卖国不忠,还引用“汉高帝斩丁公”的故事,来阐明臣子的忠义大节。他还弹劾御史中丞胡居祐奸邪,结果这两人都被罢免了,朝野上下都为之震动。 升任都事后,因为直言进谏不被采纳,他就辞职了。
后来他又被起用为监察御史。良桢认为皇帝正忙于处理政务,必须辅佐贤臣才能有所作为,于是连续上书皇帝说:“天历年间,朝政败坏,国力衰弱。皇上英明圣智,继承大统,但是西宫(太后)执政,奸臣当道,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十多年了。现在皇上亲政,拨乱反正,这是顺应天意,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关键在于皇上要修身养德。现在经筵讲官多是些官吏,每次讲课时间很短,而那些阿谀奉承的小官却总是侍奉在皇上身边,对您的圣德毫无益处。我希望皇上能延请像许衡这样的儒臣,让他们在宫中侍奉,经常用唐虞三代的治国之道来启迪您的圣心,日新其德,这才是万世之福啊!”
他还上书说:“现在的风俗,父亲死了,妻子要服侍公公;兄弟死了,妻子要服侍兄嫂;而父母死了,却没有人规定子女要如何服侍。这不行!纲常伦理都是天理,不能改变。那些制定法律的官员却说,百姓不必遵守这些礼仪,各个民族可以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办事。这是什么道理?难道汉人、南方人要遵守纲常,而北方各民族的人就不必遵守吗?表面上说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陷害他们;表面上是尊重他们,实际上是侮辱他们。说到底,他们对待北方各民族的态度,不如对待汉人和南方人的态度好。我请求皇上命令礼部官员和朝中在职的进士们一起讨论,从天子到百姓,都要遵守礼制,继承历代圣君没有完成的伟业,确立万世不变的准则。” 他还上书推荐隐士刘因,说他的学问和品德可以比肩许衡,应该把他配享在孔庙里。但这些奏疏都没有得到回应。
御史台需要新的风气,他又上书陈述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以举荐贤才为首要任务,并提出要改良风俗、平均赋役、严格审理案件、裁减冗官、选拔优秀的县令、派出使者、平均分配公田等目标,他的奏疏直言不讳,即使触犯忌讳,也毫不顾忌。 宦官们经常霸占别人的妻妾,甚至杀害妻妾,用妻妾的肉喂狗,他上书请求严惩这些宦官,并指出宦官结党营私,与朝臣勾结,扰乱朝政,应该将他们清除出去。 那些奸邪小人对他恨之入骨。
1344年,他被朝廷召进京,当上了刑部员外郎,后来又调到御史台当都事。第二年,他又调到中书省左司当都事,然后外放,到江东道肃政廉访司当副使。没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了。1346年,朝廷任命他为平江路总管,但他没接受。1348年,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右司员外郎。1349年,他升了郎中,接着又升迁为广东道肃政廉访使,还没等出发,就被调回当郎中,然后又改任福建道肃政廉访使,结果在半路上就被召回京城,参与中书省政事,还兼任经筵官。1351年,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升为中书参知政事,同时兼任同知经筵事。1353年,他升任左丞,还兼任大司农卿,继续兼任同知经筵事。
那时候,中书省用人不太公正,很多事情处理起来都和他的想法不太一样,让他很无奈。正赶上军饷供应不上,他就建议和右丞悟良哈台一起负责屯田,每年增加二十万石粮食收入。东宫一直没建成,他多次向皇帝进言,最后皇帝才到上都,正式册立了皇太子。为了加强太子教育,他还建议设立詹事院,并被朝廷紧急召回担任副詹事。每次在端本堂值班的时候,他就向皇太子讲解“正心诚意”的道理,以及“亲君子,远小人”的处世之道,皇太子都很赞赏他的教诲。
当时,各地盗贼四起,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下令一定要彻底剿灭。但是,他却认为:“平定盗贼的关键在于安抚民心,从而改变天意,滥杀无辜不是正道。”于是,他建议朝廷大赦天下以安定民心。
十四年,他升迁到淮南行省左丞的职位。一开始,泰州的贼寇张士诚投降后又叛变,杀了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攻占了高邮和六合。太师脱脱奉命率领诸王军队南征,而他就跟着脱脱,还有参议龚伯璲、刑部主事庐山等人一起去了。攻下六合后,眼看就要拿下高邮了,结果朝廷下诏罢免了脱脱的兵权。后来有人告发龚伯璲等人劝脱脱率兵北上,朝廷就调查这件事,牵连到他,尽管审问,也没找到什么证据。当天他就回到了中书省左丞的职位,被派去彰德分省负责调拨军粮。在彰德待了半年,又回到了中书省。
十六年,他升为荣禄大夫,还赏赐了一条玉带。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大司农。第二年,升任右丞,同时兼任大司农,他推辞了,但没被批准。他还建议废除因为牵连到叛贼而株连的命令。有个恶少诬告宜兴州知州张复通勾结贼寇,中书省要抄没他的家产,官员拿着案卷请他签字。他说:“我的手可以砍掉,但这个案子我不能签字!”和他一起办公的人都吓变了脸色,最后他也没签字。
他从左曹升到政府要职后,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建议。比如,他建议停止福建、山东的盐税,浙江东西的长生牛租,以及沿海受灾地区的田赋,老百姓都很感激他。他还曾经论证《至正格律》轻重不分,导致官吏钻空子作奸犯科,于是他推荐了几位精通明律的人,参考古今律法,重新修订律书,律书写完后,他就离职了。在家的时候,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说:“我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只是待人真诚,别人也真诚待我,你们应该记住这一点。”晚年身体不好,经常请假,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去世了。他自号约斋,留下诗文奏议若干卷,都保存在家里。
贾鲁,字友恒,是河东高平人。从小就很有志气,长大后,谋略超群。延祐、至治年间,两次以明经科考中乡试。泰定初年,朝廷恩赐他担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来又担任宪史,历任行省掾,被任命为潞城县尹,选为丞相东曹掾,升迁为户部主事,还没上任。有一天,他感到心慌,收到了父亲的来信,看到父亲颤抖的笔迹,他就辞官回家了。等他回到家,父亲已经中风了,不久就去世了。
鲁某人守孝期满后,开始在太医院担任都事。赶上朝廷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和宋史,鲁某被召去参与《宋史》的编纂工作。书稿完成后,他被选派到燕南山东道担任宣抚使幕僚,考核成绩名列前茅,升迁为中书省检校官。他上书皇帝说:“十八个河仓近年来损失官粮一百三十万斛,这其中的弊端在于富人兼并土地,穷人流离失所,应该先丈量土地,恢复田亩的正规界限。但是这件事非常重大,如果不周全地处理好,就不能轻易行动。”这封奏疏长达数万字,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首先提出御史的奏章应该直接呈报皇帝,不应该让台臣先进行审核。之后升任台都事,再升迁为山北廉访副使,又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工部郎中,上奏了关于改进工程建设的十九条建议。
至正四年,黄河在白茅堤决口,又决开了金堤,附近的州县都被洪水淹没,百姓家园被毁,青壮年男子四处逃亡。皇帝对此非常担忧,派遣使者实地考察,同时督促大臣们寻找治理黄河的策略,并特别任命鲁某人担任都水监。鲁某人沿着黄河巡视,考察地形,往返行程数千里,详细了解了黄河的险要之处,然后绘制地图,向朝廷上奏了两条治理黄河的策略:一是建议修筑北堤,以抵御黄河的横向溃决,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二是建议疏通河道和堵塞决口同时进行,引导黄河向东流,恢复原来的河道,其功效将是前者的数倍。这时他被调任右司郎中,治理黄河的方案还没来得及实施。在右司任职期间,他又上奏了关于时政的二十一条建议,这些建议大多都被采纳执行了。后来他被调任都漕运使,他又就漕运事务上奏了二十条建议,朝廷采纳了其中的八条:一是京畿地区粮食的收购,二是优待漕运司原有的漕户,三是连续委派官员,四是通州总督应该预先确定委派官员,五是船户受苦于坝夫,海运受损于坝户,六是疏浚运河,七是临清运粮万户府应该隶属于漕运司,八是宣忠船户应该由漕运司节制。这些建议并没有全部被采纳执行。不久,黄河水向北侵蚀安山,冲入运河,波及济南、河间地区,眼看就要冲毁两漕司的盐场,严重威胁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话说九年的时候,太傅兼右丞相脱脱大人再次担任宰相,他想着黄河决堤,百姓受苦,心里着急啊,就顶着圣上的旨意,召集朝中大臣一起商量对策,大家七嘴八舌,说法不一。鲁昌站出来说:“黄河必须得治理!”然后他又提出了两套方案,丞相大人选了第二套,并且把这事儿全权交给了鲁昌。鲁昌推辞,丞相说:“这事儿除了你,没人能办成!”于是鲁昌就进宫面圣,把方案跟皇上好好说了说,皇上很满意。
十一年四月,皇上任命鲁昌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官升两级,还赏赐了银章,让他统领河南、河北各路军民,调集汴梁、大名十三路十五万民工,庐州等地十八翼两万士兵来帮忙,所有大小官员都听他指挥,让他看着办。当月就开始动工,七月河道就挖通了,八月把水引回原来的河道,九月船只就能通行了,十一月各种拦河的埽和堤坝都修好了,工程全部完工,黄河恢复了原来的河道,这事儿都写在《河渠志》里呢。皇上派人祭祀河伯,然后召鲁昌回京,鲁昌还献上了《河平图》。皇上正看着大臣们上奏的奏折,奏折里有人建议表彰脱脱治理黄河的功劳,皇上接着又提到了鲁昌的功劳,直接给他升官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还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还让翰林院丞欧阳玄写了篇《河平碑》,专门表彰脱脱的功劳,并且详细记载了鲁昌的贡献,还把这事儿记入史册,并且追赠鲁昌祖上三代官职。
没多久,鲁昌又升任中书左丞,跟着脱脱去平定徐州。脱脱班师回朝后,皇上命令鲁昌去追剿残余势力,分兵攻打濠州,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一起督战。鲁昌誓师说:“我奉皇上的旨意统领八卫汉军,在濠州城下已经驻扎七天了。各位将士,大家齐心协力,务必在今天午时之前攻下城池,然后才能吃饭!”鲁昌骑上马,带兵冲锋,到达城下,突然头晕,下马休息,并嘱咐士兵不要溃散。病好后,他拒绝吃药,也不肯出汗,最终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这是十三年五月壬午日的事儿。月可察儿亲自为他料理后事,挑选士兵护送灵柩回高平,皇上还下旨赐予五百锭交钞用于丧葬。鲁昌的儿子叫稹。
鲁曾,字善止,是修武人,性格刚正,精通经史。天历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后来又到御史台当差,负责处理机密事务。有一次,监察御史弹劾中丞史显夫为人傲慢,鲁曾当着大官的面,直接拆开密封的奏章说:“中丞平时为人谨慎,不太会和人打交道,御史们这是以个人感情来弹劾他,不是公正的意见。” 这件事之后,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正直的人。
后来,鲁曾升任太常博士。武宗庙里,还没有决定立哪位皇后陪祭。朝廷上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鲁曾站出来,直言不讳地说:“前朝因为武宗皇后真哥没有儿子,所以没有给她立庙。”当时,伯颜是右丞相,他认为明宗的母亲也姓乞列氏,可以陪祭。徽政院传达了太后的旨意,说文宗的母亲唐兀氏可以陪祭。伯颜就问鲁曾:“前朝既然因为真哥皇后没有儿子,没有给她立庙,那现在要立的是明宗的母亲呢,还是文宗的母亲呢?”鲁曾回答说:“真哥皇后在武宗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玉册,是名正言顺的武宗皇后,而明宗和文宗的母亲,本来就是妾。现在因为没有儿子,就不给正宫皇后立庙,却把妾室追封为皇后,这等于做臣子的废了先君的皇后,做儿子的追封先父的妾室,不合礼制。再说,燕王朱棣登基后,废了他原来的皇后,立他生母为皇后,陪祭先王,这成了千古笑柄,我们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集贤大学士陈颢,一向嫉妒鲁曾,这时站出来说:“唐太宗册封曹王明的母亲为皇后,那也是两位皇后啊,怎么就不行呢?”鲁曾反驳道:“尧的母亲是帝喾的庶妃,尧当了皇帝后,也没听说过册封她为皇后,让她陪祭帝喾。皇上是大元天子,不应该效仿尧舜,却要去效仿唐太宗吗?” 大家都被他的论证说服了,伯颜也认可了他的意见,最后决定以真哥皇后陪祭武宗。
我再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然后弹劾了答失海牙、阿吉剌太尉、巩卜班右丞、兀突蛮刑部尚书、吉当普监察御史、哈剌完者、月鲁不花院使和吕思诚郎中,把他们都给撸了职务。这八个人里,只有吕思诚的过错比较轻,但也违反了祖宗传下来的选官制度,其他人都是伯颜那伙儿的,朝廷一下子就清净多了。
后来我被任命为枢密院都事,然后我就上奏说:“以前伯颜专权乱杀大臣,他的党羽们就利用他们的老婆孩子,巧妙地栽赃陷害别人。现在不管官儿大小,只要犯了罪,就只处罚他自己,不能牵连他的老婆孩子。郯王就是被伯颜陷害的,他的老婆孩子流离失所,应该为他平反昭雪,并且补偿他的子孙。”皇上同意了我的建议。
接着我被任命为刑部员外郎,我认真地为那些被伯颜冤枉的人平反昭雪。之后我升迁为宗正府郎中,又外放到辽阳行省做左右司郎中,后来又担任山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最后回到中央,做了礼部郎中。
到了至正十二年,丞相脱脱去讨伐徐州的贼寇,因为官兵不适应当地的水土,他就招募沿海的盐丁当兵。于是,我被破格提拔为资善大夫、淮南宣慰使,负责征讨徐州贼寇,并带领五千盐丁参战。徐州攻克后,我又继续率领我的部队去讨伐淮东的叛军,最后在军中去世了。
贡师泰,字泰甫,是安徽宣城人。他爹贡奎,可是个有名的文学家,元朝延祐、至治年间在京城当官,做到集贤直学士,后来去世了,追封谥号为“文靖”。贡师泰年轻时在国子监学习,是个秀才。元泰定四年,他参加考试及格,当上了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改任徽州路歙县丞。后来江浙行省把他招过去当幕僚,但他觉得自己是当地人,怕被人说闲话,就主动辞职了。
后来,一些大臣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推荐他做了翰林院的应奉文字。他母亲去世后,他又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绍兴府有个疑难案件,贡师泰认真调查,仔细审理,最终把案子弄清楚了,判决都很公正。山阴白洋港发生了一件事:一艘大船漂到岸边,船上有二十个船员,他们到海边捡柴火,发现船上没人,就拿走了船上的桨和橹。船上还有两个死人。有个叫徐乙的人觉得奇怪,船上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却有两个死人,就说这二十个船员抢劫杀人。这二十个船员在富人高丙家干活,结果高丙也被牵连进来了。船员们虽然承认了罪行,高丙也被抓了。贡师泰秘密调查后发现,原来是当地人沈丁把货物运到杭州后回来,渔民在海上撒网捕鱼时,偷了渔民网里的鱼,被渔民打死了。这二十个船员根本没杀人抢劫,高丙也不知道这件事,他们的冤屈都被贡师泰洗清了。
有个巡盐的官吏徐裕,借巡盐的名义,在农村横行霸道。有一天,他遇到几个诸暨商人,抢了他们的钱,把人打死了,扔到水里,然后跑到县里报告说:“我抓到一个贩私盐的,他畏罪跳水自杀了。”官府验尸后,发现死者身上有伤,觉得可疑,就把案子搁置了。贡师泰重新调查,查清了徐裕杀人的事实,并将他绳之以法。余姚有个叫孙国宾的人,因为受贿,放走了制造假钞的姚甲,却抓了高乙和鲁丙,诬陷他们也参与制造假钞。高乙曾经为姚甲办事,但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制造假钞;孙国宾放走了姚甲后,就加罪于高乙,而鲁丙和孙国宾有仇,所以也被牵连。其实鲁丙和高乙根本不认识。贡师泰觉得高乙等人的口供前后矛盾,就质问孙国宾,孙国宾的谎言被揭穿了。于是,贡师泰释放了鲁丙,并以制造假钞的罪名判处高乙有罪,姚甲被处死,孙国宾也被绳之以法。像这样的冤假错案,贡师泰查清了很多。因此,当地百姓都觉得他很公正,他的政绩在各郡中名列第一。
考试及格后,他又回到了翰林院,当上了应奉,参与编写后妃和功臣的传记。事情办完后,他升迁为宣文阁授经郎,后来又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为礼部郎中,再次升迁到吏部,最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自从元世祖以后,省台的职位,南方人很少被启用,直到这个时候,才恢复了旧制,南方人才重新有机会担任省台的要职。从师泰开始,大家普遍认为朝廷选对了人。
至正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发生兵变,京城粮食供应不足,师泰奉命去浙江地区收购粮食,竟然弄来了百万石粮食,解决了京城的燃眉之急。之后,他又升迁为兵部侍郎。朝廷发现从京城到上都的驿站非常破败,于是让师泰去巡视整顿。师泰到了之后,仔细调查了驿站衰败的原因,核实了各个驿站的富裕程度,然后平均分配徭役,几十个郡的百姓因此得到了些许缓解。一些权贵因为师泰的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对他非常嫉恨,但又找不到任何可以攻击他的把柄。恰逢朝廷想要再次在浙江西部收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
至正十五年,庸田司被撤销,师泰被提拔为江西廉访副使,还没等他上任,就被调任福建廉访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当时平江府缺一位知府,朝廷商议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师泰又被选中,担任平江路总管。那年冬天,他刚到任,张士诚就率领大军从高邮渡江,直逼城下,对平江府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第二年春天,守将无法抵挡,打开城门逃跑了。师泰带领义军出战,但敌不过张士诚的军队,也只好丢下印信,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张士诚攻下平江府后,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凭借自己的权力,任命师泰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铲除了盐务中的积弊,疏通了盐运的渠道,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充实了国库。丞相又越权任命师泰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二十年,朝廷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让他负责福建地区的户部事务,用福建的盐来换取粮食,再通过海路运送到京城,总共运送了数十万石粮食,朝廷因此受益匪浅。至正二十二年,朝廷召他回京担任秘书卿,他在前往杭州海宁的途中,染病去世了。
师泰啊,为人洒脱不羁,长得又高大威猛,不仅文章写得好,在政事上更是很有本事,走到哪儿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他特别喜欢提携后辈,只要是贤才,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大力推荐,所以大家都敬重他,名声特别好。他留下了不少诗文,流传于世。
周伯琦,字伯温,是饶州人。他父亲周应极,在至大年间,仁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被召见,献上了《皇元颂》,仁宗又向武宗推荐了他,于是他做了翰林待制。后来,他在皇太子身边当说书先生,每天都侍奉在东宫。仁宗即位后,周伯琦升任集贤待制,最终做到池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周伯琦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官场混,在京城游历,进入国子监学习,成为上舍生,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凭借荫庇,他被授予将仕郎、南海县主簿的官职,三次升迁,最终成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朝廷把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把艺文监改名为崇文监,周伯琦被任命为宣文阁授经郎,负责教导皇亲国戚和大臣子弟。他每次讲课,都深得皇帝喜爱,而且皇帝经常向他咨询问题。皇帝觉得周伯琦书法很好,就让他篆刻“宣文阁宝”,还让他题写宣文阁的匾额;并且让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刻在宣文阁里。从此以后,他不断升迁,都在宣文阁和崇文监之间辗转,而且皇帝对他的器重也越来越高。皇帝经常直接叫他“伯温”,连名带姓都不叫了。
后来,御史弹劾说风纪监察应该用朝廷近臣,于是皇帝特地任命周伯琦为广东廉访司佥事。八年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待制,参与修撰后妃和功臣的列传,后来又升任直学士。至正十二年,朝廷下令允许南方士子都能在中央任职。周伯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和贡师泰一起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他们两人都是南方士子的骄傲,一时之间风光无限。当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率领大军南征,结果违反军纪,兵败身亡,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人联名上奏弹劾了他。周伯琦却弹劾刘希曾等人越权干预,结果刘希曾等人被降职,改任郡判官,所以周伯琦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话说,这位官员在十三岁那年,升迁为崇文太监,还兼任经筵官,负责祭祀天妃。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就暂时离开了官场。十四岁那年,他又重新被任命为江东肃政廉访使。结果,宁国府被叛军攻陷了,他跟手下的人慌慌张张地逃到了杭州。朝廷本来打算让他当兵部尚书,但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派去当浙西肃政廉访使了。 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上奏弹劾他失守宁国,应该受到处罚。
十七年的时候,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临时掌权,让这位官员担任参知政事,去招降平江的张士诚。张士诚投降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又为他辩解,说他没罪,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 但是张士诚把他留在了平江,所以他没去上任,后来又升任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就这样在平江待了十多年。等张士诚被灭掉后,他才回到老家鄱阳,不久就去世了。这位官员长得温文尔雅,就像玉一样,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却很会保护自己。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在当时非常有名。他还写过《六书正伪》和《说文字原》两本书,以及其他诗文稿若干卷。
再说吴当,字伯尚,是吴澄的孙子。他从小就继承了祖辈的良好家风,以聪明好学、踏实肯干而闻名。长大后,他精通经史子集,跟着爷爷去京城,考中了国子生。过了很久,吴澄去世了,以前跟着吴澄学习的学生,都到吴当这里来完成学业。至正五年,他因为父亲的功劳被任命为万亿四库照磨,还没上任,就因为别人的推荐,改任国子助教。他认真讲课,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史,吴当参与了编纂工作。书写完成后,他被任命为翰林修撰。七年后,升任国子博士;次年,升任监丞;十年后,升任司业;次年,升任朝林待制;又一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十三年,升任监察御史,不久又回到国子司业的职位;次年,升任礼部郎中;又一年,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
话说江南那边的战乱已经打了五年了,朝廷里有人推荐一位老兄,说他常年住在江西,对江西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而且能力也足够胜任政务。皇上一下就给这位老兄下了圣旨,任命他为江西肃政廉访使,让他和江西行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一起,去江西各郡招兵捕盗,临机处置。
朝廷的兵力毕竟有限,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接到圣旨后,立马就在浙江招募民兵,一路从浙江杀到福建。到了江西建昌地界,先安抚了新城孙塔,然后抓住了李三这个贼头子。道路打通了,就开始进攻南丰,结果那里的土匪头子郑天瑞跑了,他儿子郑原却自杀了。
到了十六年,朝廷又派检校章迪带着他的部队,和黄昭一起夹击抚州,把土匪头子胡志学给剿灭了,然后又收复了崇仁、宜黄。这下子,建昌和抚州这两个郡总算平定了。那时候,参知政事朵歹也在抚州、建昌带兵,结果好几年都没啥战功。他眼红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屡立战功,功劳都快超过他了,而且还觉得南方人不适合当大将,于是就到处散布谣言,说这位肃政廉访使和黄昭都跟土匪勾结在一起。
皇上还真信了,下令解除他们俩的兵权,把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调到抚州路当总管,黄昭去临江路当总管,继续给火你赤供给军需。结果火你赤这个家伙居然杀了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手下的官员范淳和章迪,士兵们都非常愤怒,不服气。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就劝他们说:“皇上的命令,咱们不能违抗啊!” 可火你赤又上奏朝廷说:“这两个人啊,根本不适合治理百姓。” 没多久,皇上就下旨把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和黄昭都免了总管的职务,还把他们革职查办了。
十八年前,火你赤从瑞州凯旋回龙兴府,当时,当(指当涂)和昭(指昭信)都跟着军队,不敢回去。早些时候,当和昭上报平定贼寇的战功奏章,从广东走海路还没到京城,结果火你赤他们的公文却先到了,所以朝廷责怪当和昭,都把他们贬官了。等朝廷收到当和昭的战功奏章后,才知道是有人诬陷他们,于是皇上就下诏书,任命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命昭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可是任命还没正式下来,陈友谅就已经攻占了江西好几个郡县。火你赤丢下城池逃跑了,当呢,就戴上黄帽子,穿上道士的衣服,闭门不出,每天就写书。陈友谅派人去请他出来做事,当躺在床上不吃东西,以死相抗,誓死不从。没办法,陈友谅的人只好把他的床抬上船,送到江州,把他关了一年,可他始终没屈服。后来,他就隐居在庐陵吉水县的谷坪。一年多后,因为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他写的书,有《周礼纂言》和《学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