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殿上的仪仗队。

有两个端着壶的官员,负责计时,戴着学士帽,穿紫罗窄袖衫,系着金色的束带,脚穿乌靴。他们负责的漏刻就摆在御榻的南边。还有两个司香的官员,负责掌管香火,都是由宫里服侍皇帝的人(国语叫速古儿赤)来担任的,他们的帽子和衣服跟端壶的官员一样。两个香案摆在漏刻的东边和西边稍偏南一点的地方,司香的官员就站在香案旁边,东西相对而立。

接下来是酒水方面的官员,一共六十个人。其中二十个人负责酒(国语叫答剌赤),二十个人负责漱口水(国语叫郃剌赤),二十个人负责膳食(国语叫博儿赤)。他们都戴着唐帽,衣服跟司香的官员一样。盛酒的大容器摆在漏刻的南边,这些酒水官员就站在酒容器的北边。

然后是四十个护卫,都是由那些在宫里当宿卫的质子(国语叫睹鲁花)来担任的。他们戴着交角幞头,穿紫色的梅花罗窄袖衫,系着金色的束带,穿白锦的马裤,腰间佩带弓箭和佩刀,手里拿着骨朵,分列在殿宇的东边和西边。

再来说说殿下的仪仗队。

殿下的司香官员也是由宫里服侍皇帝的人来担任的,帽子和衣服跟殿上的司香官员一样。香案摆在露阶的南边,司香官员东西相对而立。殿下的护卫一共四十个人,由二十个户郎(国语叫玉典赤)和二十个质子组成,他们的服装跟殿宇下边的护卫一样,分列在台阶两侧。

大殿右边台阶下面,有六个伍长,外加一个右点检、一个右点检副手和一个左点检副手。所有负责守卫和看门的,都归他们管,比如怯薛歹、八剌哈赤、玉典赤这些人。大殿里的将军一人,所有殿内佩弓箭、佩刀的,以及各种侍卫人员都归他管,比如火儿赤、温都赤这些人。大殿外面的将军也一人,大殿外面的护卫都归他管。负责夜间值守的将军也一人,黄旗仪仗队和殿下的护卫都归他管。右边那些没有固定官职的,朝会的时候,就由地位高的近侍大臣临时负责。他们穿白帽子、白棉袄、绑腿和袜子,或者穿他们品级的朝服,正式场合就站着侍候。侍从会给他们骨朵(一种指挥棒),让他们换下笏板。具体来说,右点检用玉制的笏板,右点检副手用玛瑙的,左点检副手用水晶的,殿内将军用玛瑙的,殿外将军用水晶的,宿直将军用金的。

大殿左边台阶下面,有三个伍长,外加一个殿内将军、一个殿外将军和一个宿直将军。他们的帽子和衣服跟右边的一样,正式场合也站着侍候。侍从也给他们骨朵换下笏板,殿内将军用玛瑙的,殿外将军用水晶的,宿直将军用金的。负责报时的司辰郎两个人,一个站在左边楼上,穿六品官服,负责报时,面朝北,鸡叫的时候报时;另一个站在楼下,穿八品官服,负责报时,拿着牙牌跑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跪着禀报。露天的台阶下面,左边黄旗仪仗队内,摆着一张桌子放贡品,还有一张放礼物的桌子,还有八个舆士,每张桌子四个。前面两个人戴着金线交角幞头,穿绯红色的锦缎宝相花窄袖袄,系着涂金的束带,绑腿,穿鞋袜。后面两个人帽子衣服跟前面一样,只是袄子是青色的。

还有十个马夫,(国语叫阿塔赤),戴着唐巾,穿紫罗窄袖衫,青色锦边白锦马裤,系着铜质束带,穿黑靴子,牵着十匹仪仗马,马鞍是青色锦边绯红色锦缎的,分列左右,站在黄旗仪仗队的南边。

首先,有两位侍仪使,一位引进使,一位通班舍人,一位尚引舍人,一位阅仗舍人,一位奉引舍人,还有一位先舆舍人。负责纠正仪式的官员一共四位,分别是尚书一位,侍郎一位,监察御史两位。还有三位知班官员,负责观察队伍中有没有人违反礼仪,一旦发现就向纠仪官汇报并执行处罚。所有人员都面向东方,站在右边仪仗的东侧,北边为尊位。

接下来,是两位侍仪使,一位引进使,一位承奉班都知,一位宣表目舍人,一位宣表修撰,一位宣礼物舍人,一位奉表舍人,一位奉币舍人,一位尚引舍人,一位阅仗舍人,一位奉引舍人,还有一位先舆舍人。负责押送礼品的官员两位,分别是工部侍郎一位和礼部侍郎一位。负责纠正仪式的官员一共四位,分别是尚书一位,侍郎一位,监察御史两位。还有三位知班官员,负责观察队伍左右两侧的辇路(皇帝乘坐的轿子所走的路)。此外,还有一位宣赞舍人,一位通赞舍人,还有两位户郎,他们负责在席位前传达信息。这些人全部面向西方,站在左边仪仗的西侧,北边为尊位。所有侍仪使、引进使、尚书、侍郎、御史都穿着自己品级的官服;承奉班都知和舍人们则穿着四品官服;知班官员戴着展角幞头,穿着紫罗窄袖衫,系着涂金束带,穿乌靴。

负责警戒的护卫三十人,由在宿卫的质子(诸侯国的王子作为人质)担任,他们站在大明门门槛外,穿着与宫内护卫相同的服装。

负责传达信息的承传人员两人,由控鹤卫士担任,站在大明门门柱之间,负责向外传递信息。他们的服装与警跸(皇帝出行时的仪仗)相同,手里拿着金柄小骨朵。

殿下黄麾仗

(黄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分布于丹墀左右,各五行。)

最前面一排,两人执大盖,两人执华盖,两人执紫方盖,两人执红方盖,两人执曲盖。他们戴着展角幞头,穿着绯红色絁绸宝相花袍,系着勒帛,穿乌靴。

第二、三排,每排八人,分别执朱团扇、大雉扇、中雉扇、小雉扇、朱团扇。他们戴着武弁,穿着与前面执盖者相同的服装。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前面几排,一共十个人一组,举着黄旗的,穿的是绿色的、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绿色的带子,黑靴子;举着红旗的,穿的是红色的、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红色的带子,黑靴子;还有举着黄、白、紫旗的,衣服都一样,只是颜色不同。

接下来几排人更多了,每排四十个人。举着华盖的,穿的是红色的、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带子,黑靴子;举着仪仗斧的穿黄袍子;举着小戟的穿青袍子。左边也一样,都是北边在上。队伍里还有四个押仗的,负责检查队伍,他们的衣服跟负责警戒的差不多。

接下来是殿下的大旗!总共有五百二十八个人护卫着这些旗子,左右两边各一半。左边第一排,最前面是“天下太平”旗,然后是“牙门”旗,每面旗子一个人举着,四个护卫,大家都戴着五彩的头巾,穿着五彩的、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带子,云头靴,举旗的佩剑,护卫的带着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红色的头盔,穿红色的盔甲,云头靴。

左边第二排,是“日”旗和“龙君”旗,每面旗子一个人举着,四个护卫,后面也跟着五个人,衣服和装备跟第一排一样。右边第一排和第二排跟左边差不多,“皇帝万岁”旗和“牙门”旗在前面,“月”旗和“虎君”旗在后面,人员配置和服装也一样。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你看,左边第三列,第五面旗是青龙旗,拿旗的一个人,戴着黄色的丝绸头巾,穿着一身黄色的丝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丝带,穿着绣花靴,还佩着剑。保护他的人有两个,戴着红白两色丝绸头巾,穿红白两色丝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也系着丝带,穿着绣花靴,佩着剑,还带着弓箭。

第六面是天王旗,拿旗的也一个人,穿戴跟刚才那个一样;保护他的人两个,戴着青白两色丝绸头巾,穿青白两色丝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其他的也一样,也是丝带、绣花靴、佩剑和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红色的头盔,穿着红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第七面是风伯旗,拿旗的一个人,护卫两个人,后面也跟着五个人,穿戴和天王旗的那些人一模一样。第八面是雨师旗,拿旗的一个人,护卫两个人,后面也跟着五个人,穿戴跟青龙旗的那些人一样。

第九面是雷公旗,拿旗的一个人,穿戴跟前面那些差不多;护卫两个人,戴着青紫两色丝绸头巾,穿青紫两色丝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其他的也是丝带、绣花靴、佩剑和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第十面是电母旗,拿旗的一个人,护卫两个人,后面也跟着五个人,穿戴跟风伯旗的那些人一样。最后是第十一面,吏兵旗,拿旗的一个人,护卫两个人,穿戴跟雷公旗的那些人一样;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黄色的头盔,穿着黄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第三列,白虎旗在第五位,扛旗的一个人,戴着黄色的丝绸头巾,穿着黄色的丝绸绣着漂亮图案的长袍,系着丝带,脚穿绣花靴,还佩着剑。保护他的人有两个,戴着青色和朱红色的丝绸头巾,穿着青红两色丝绸绣花长袍,也系着丝带,穿绣花靴,佩剑,还带着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红色的头盔,穿着红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

第七列是江渎旗,扛旗的一个人,保护他的两个人,后面跟着五个人,他们的帽子、衣服、佩饰都跟扛天王旗的人一样。第八列是河渎旗,扛旗的一个人,帽子、衣服、佩饰都跟前面一样;保护他的人有两个,戴着青紫两色的丝绸头巾,穿着青紫两色丝绸绣花长袍,系着丝带,穿绣花靴,佩剑,还带着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黄色的头盔,穿着黄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第九列是淮渎旗,扛旗的一个人,帽子、衣服、佩饰都跟前面一样;保护他的人有两个,戴着青红色丝绸头巾,穿着青红两色丝绸绣花长袍,系着丝带,穿绣花靴,佩剑,还带着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帽子、衣服、佩饰都跟白虎旗的队伍一样。第十列是济渎旗,扛旗的一个人,帽子、衣服、佩饰都跟前面一样;保护他的人有两个,戴着红白色丝绸头巾,穿着红白两色丝绸绣花长袍,系着丝带,穿绣花靴,佩剑,还带着弓箭;后面跟着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青色的头盔,穿着青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第十一列是力士旗,扛旗的一个人,保护他的两个人,后面跟着五个人,帽子、衣服、佩饰和拿的东西都跟河渎旗的队伍一样。

这二十二面旗帜里,还有两个拱卫直指挥使,分别站在左右两边,穿着朝服,拿着玉斧。接下来是一列瓜,一列瓜(估计是摆放方式不同),一列丝绸,他们都戴着特定样式的头巾,穿着红色的锦缎绣花窄袖袄,系着涂金的荔枝纹束带,穿着行縢(护腿),还有袜子和鞋子。然后是一列灯笼,一列武器,一列佩剑,这些也都分列左右,他们戴着特定样式的头巾,穿着青色的锦缎绣花窄袖袄,系着涂金的荔枝纹束带,穿着行縢(护腿),还有袜子和鞋子。

你看啊,队伍一共分了四列,第一列是朱雀旗,一共十三个人。领旗的一个人,戴着黄色的絁纱巾,穿着一身黄色的絁纱宝相花袍,腰间束着勒帛,脚蹬花靴,还佩着剑。他旁边还有两个护卫,戴着青白两色的絁纱巾,穿的也是青白两色的絁纱宝相花袍,打扮跟领旗的一样,也佩剑,还额外配备了弓箭。后面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士兵,戴着红色的兜鍪,穿着红色的盔甲,脚穿云头靴。

接下来是第二列,木星旗,也是十三个人。领旗的穿着打扮跟朱雀旗的一样。护卫俩人,戴的是青红色絁纱巾,衣服也是青红色的絁纱宝相花袍,其他装备也跟朱雀旗的护卫一样,弓箭也带着。后面五个士兵,戴青色兜鍪,穿青色盔甲,脚穿云头靴,拿着长矛。

第三列是荧惑旗,也是十三个人,领旗的穿着打扮跟前面都一样。护卫俩人,戴的是青紫色絁纱巾,衣服是青紫色的絁纱宝相花袍,其他装备也一样,弓箭也带着。后面五个士兵,穿着打扮跟朱雀旗的士兵一模一样。

第四列,土星旗,也是十三个人。领旗和护卫的穿着打扮跟荧惑旗的一样。后面五个士兵,戴黄色兜鍪,穿黄色盔甲,脚穿云头靴,拿着长矛。

第五列,太白旗,也是十三个人,领旗和护卫的穿着打扮跟木星旗的一样。后面五个士兵,戴白色兜鍪,穿白色盔甲,脚穿云头靴,拿着长矛。

第六列,水星旗,也是十三个人,领旗和护卫的穿着打扮跟太白旗的一样。后面五个士兵,戴紫色兜鍪,穿紫色盔甲,脚穿云头靴,拿着长矛。

最后是第七列,鸾旗,也是十三个人。领旗的穿着打扮跟前面都一样。护卫俩人,戴的是朱白两色的絁纱巾,衣服是朱白两色的絁纱宝相花袍,其他装备也一样,弓箭也带着。后面五个士兵,穿着打扮跟木星旗的士兵一模一样。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第四列,玄武旗那边,一共十二个人。领旗的一个人,戴着黄色的绸子头巾,穿着黄色的绸缎绣花袍子,腰上系着丝带,脚蹬花靴,还佩着剑。他身边还有两个护卫,戴着红白两色的绸子头巾,穿着红白两色绸缎绣花袍子,打扮跟领旗的差不多,也系着丝带,穿花靴,佩剑,还额外配备了弓箭。后面还跟着五个人,戴着紫色头盔,穿着紫色盔甲,脚穿云头靴,手里拿着长矛。

接下来是第十三面旗,东岳旗。领旗的一个人,护卫两个人,他们的打扮和玄武旗那边的一模一样。后面也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人,他们戴着青色头盔,穿着青色盔甲,脚穿云头靴。

第十四面旗是南岳旗,领旗的一个人,打扮跟前面一样。两个护卫,戴着青白两色绸子头巾,穿着青白两色绸缎绣花袍子,其他的装备也跟玄武旗的护卫一样,弓箭也带着。后面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人,戴着红色头盔,穿着红色盔甲。

第十五面旗是中岳旗,领旗的一个人,打扮还是跟前面一样。两个护卫,戴着紫青两色绸子头巾,穿着紫青两色绸缎绣花袍子,装备也跟前面一样,弓箭也带着。后面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人,戴着黄色头盔,穿着黄色盔甲,脚穿云头靴。

第十六面旗是西岳旗,领旗的一个人,打扮还是跟前面一样。两个护卫,戴着红青两色绸子头巾,穿着红青两色绸缎绣花袍子,装备也跟前面一样,弓箭也带着。后面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人,戴着白色头盔,穿着白色盔甲。

最后是第十七面旗,北岳旗,领旗的一个人,两个护卫,他们的打扮跟南岳旗的一样。后面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人,他们的打扮跟玄武旗后面的人一样。第十八面旗是麟旗,领旗的一个人,两个护卫,后面跟着五个拿着长矛的人,他们的打扮都跟西岳旗那边的一样。

左边第五列到第十列,分别是角宿旗第十九面、亢宿旗第二十面、氐宿旗第二十一面、房宿旗第二十二面、心宿旗第二十三面、尾宿旗第二十四面、箕宿旗第二十五面。每一面旗帜,都有一个人拿着,他戴着黄色的絁绸头巾,穿着黄色的絁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穿着花靴,还佩着剑;旁边还有两个人保护他,他们戴着青色和朱红色的絁绸头巾,穿着青红相间的絁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穿着花靴,佩着剑,还带着弓箭;后面则有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青色的头盔,穿着青色的盔甲。

右边第五列到第十列,分别是奎宿旗第十九面、娄宿旗第二十面、胃宿旗第二十一面、昴宿旗第二十二面、毕宿旗第二十三面、觜宿旗第二十四面、参宿旗第二十五面。每一面旗帜,都和左边一样,由一个人拿着,他戴着黄色的絁绸头巾,穿着黄色的絁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穿着花靴,还佩着剑;旁边也一样有两个护卫,戴着青色和朱红色的絁绸头巾,穿着青红相间的絁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穿着花靴,佩着剑,还带着弓箭;后面则有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盔甲。

左边第六列到第十二列,分别是斗宿旗第二十六面、牛宿旗第二十七面、女宿旗第二十八面、虚宿旗第二十九面、危宿旗第三十面、室宿旗第三十一面、壁宿旗第三十二面。每一面旗帜,也和前面一样,由一个人拿着,他戴着黄色的絁绸头巾,穿着黄色的絁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穿着花靴,还佩着剑;旁边保护他的两个人,戴着朱红色和白色的絁绸头巾,穿着红白相间的絁绸绣着漂亮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穿着花靴,佩着剑,还带着弓箭;后面则有五个人拿着长矛,戴着紫色的头盔,穿着紫色的盔甲。

首先,队伍右翼有六列旗手,分别是井宿旗、鬼宿旗、柳宿旗、星宿旗、张宿旗、翼宿旗和轸宿旗,一共七面旗帜。每面旗帜由一人手持,他们都戴着黄色丝绸头巾,穿着黄色丝绸绣着精美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脚穿绣花靴,腰佩宝剑;每面旗帜旁边还有两人护卫,他们戴着红白两色丝绸头巾,穿着红白两色丝绸绣着精美图案的袍子,系着勒帛,脚穿绣花靴,腰佩宝剑,并配备弓箭;每面旗帜后方还有五人护卫,手持长矛,戴着红色盔帽,穿着红色铠甲。

接下来是宫内仪仗队。带路的警跸人员三人,都是控鹤卫士,并排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鞭子,用来维持秩序。(他们的服装前面已经描述过了。)还有两人负责掌管天武,手持金钺,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他们戴着金盔,穿着金甲,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腰系金带,脚穿绿色的靴子。

然后是两位舍人,穿着四品官的服装。接下来是三十位负责皇帝服饰和仪仗的官员(速古儿赤也)。其中两人拿着骨朵,两人拿着幢,两人拿着节杖,他们都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另有:一人左手拿着金盆;一人右手扛着金椅子;一人左手拿着金水瓶和鹿卢;一人右手拿着毛巾;两人分别捧着金香球,两人分别捧着金香盒,他们都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一人左手捧着金唾壶;一人右手捧着金唾盂;四人拿着金拂尘;十人拿着升龙扇,他们都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这些官员都戴着交角幞头,穿着紫罗窄袖衫,系着涂金束带,脚穿乌靴。

中间位置是执掌劈正斧的官员一人,走在队伍中央,由一位地位显赫的大臣担任。还有四位侍仪使,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

此外,还有十位佩弓箭的官员(国语称火儿赤),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的外围,他们的服装与负责皇帝服饰和仪仗的官员相同。另有十位佩带宝刀的官员(国语称温都赤),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他们戴着凤翅唐巾,穿着紫罗辫线袄,系着金束带,脚穿乌靴。

最后是中宫的仪仗队伍。两位舍人,两位引进使,两位中政院判,两位同佥中政院事,两位佥中政院事,两位中政院副使,两位同知中政院事,两位中政院使,他们都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穿着各自品级的官服。还有两位内侍,分别走在队伍左右两侧,穿着四品官的服装。

两个押送官员,戴着交角幞头,穿着紫罗窄袖衫,系着金色的束带,脚蹬乌靴。九个小内侍跟着,其中两个拿着骨朵,四个拿着仪仗用的盖子,分列左右;一个打着伞,走在中间;两个拿着金盆走在左边,两个抬着金椅子走在右边。他们也穿着紫罗团花窄袖衫,戴的帽子、束带和鞋子都跟押送官员一样。

中间走着一位中政使,捧着外办的象牌,穿着朝服。

接下来是二十二个宫女。其中一个右边拿着水瓶和金鹿卢,一个左边拿着擦金的净巾。两个捧着金香球,两个捧着金香合,分列左右。一个左边捧着金唾壶,一个右边捧着金唾盂。四个拿着金拂尘,十个拿着雉扇,都分列左右行走。她们戴着凤翅缕金帽,穿着销金绯罗袄,系着销金绯罗结子,腰间系着销金绯罗带,里面穿着紫罗衫,手里拿着五色嵌金黄云扇,腰间束着瓘玉带。

然后是进献册宝的队伍。

两个清道官和两个警跸官,分列左右,都是摄官,穿着朝服。

接下来是乐队,乐队指挥两个人,分列左右。前面是两支戏竹,然后是四支排箫,四支箫管,两面板,四个唱歌的,都分列左右。前面是二十支琵琶,然后是十六支筝,十六支箜篌,十六支瑟,八支方响,二十八支头管,二十八支龙笛,一共是三十三重奏(重奏部分四人)。然后是三十面杖鼓,八重奏。然后是八面板,四重奏。板内还有两个大鼓,两个鼓手,八个人抬着。乐队人员的服装都跟仪仗队一样。法物库使两个人,穿着朝服。然后是八把朱红色的团扇,二重奏。然后是八把小雉扇,八把中雉扇,八把大雉扇,分列左右,十二重奏。然后又是八把朱红色的团扇,二重奏。然后是两把大伞,两顶华盖,两把紫色的方伞,两把红色的方伞,两顶曲盖,都分列左右。拿着伞和扇子的人,服装都跟仪仗队一样。

中间走着一个人,抬着围子。然后是八个人,分列左右抬着围子。他们的服装跟仪仗队一样。

首先,安和乐这支乐队,乐队指挥两个人,穿规定的制服。乐器摆放是这样的:六面札鼓,分成两组,前面四面,后面两面;然后是一面和鼓,放在中间;接下来是两面板,分别放在左右两边;然后是四支龙笛,再是四支头管,也分成两组;接着是两支羌管,两支笙,也分别放在左右两边;然后是一面云璈,放在中间;最后是两面緌,分别放在左右两边。乐工的服装和仪仗队里的一样。

接下来说伞,一把伞,放在中间,伞的左边是椅子,右边是脚踏,拿伞的人戴着皂巾,穿大团花绯锦袄,系着金涂铜束带,穿着行縢和鞋袜。

然后是拱卫使,一个人,穿规定的制服。

接着是两位舍人,然后是两位引宝官,他们分别站在左右两边,穿四品官服。

香案放在中间,八个舆士抬着鹤形的装饰物,他们的服装和仪仗队里负责抬案子的那些人一样。两个侍香的人分别站在左右两边,穿四品官服。

宝案放在中间,十六个舆士抬着鹤形的装饰物,服装和香案的舆士一样。三十个方舆官夹在香案和宝案之间,分别站在左右两边行走,走到殿门的时候,抬鹤的舆士就退到一边,方舆官抬着案子进去。他们的服装是唐巾、紫罗窄袖衫、金涂铜束带和乌靴。

引册的两个人,穿四品官服。

香案放在中间,八个舆士抬着鹤形的装饰物,服装和宝案的舆士一样。两个侍香的人分别站在左右两边,穿四品官服。

册案放在中间,十六个舆士抬着鹤形的装饰物,服装和宝案的舆士一样。三十个方舆官夹在香案和册案之间,分别站在左右两边行走,走到殿门的时候,抬鹤的舆士就退到一边,方舆官抬着案子进去。他们的服装和宝案的方舆官一样。

四十个葆盖人员,然后是两位阅仗舍人,穿四品官服。接下来是四十个小戟人员,四十个仪锽人员,他们夹在云和乐的伞扇之间,分别站在左右两边行走,服装和仪仗队里站岗的人一样。

两个拱卫使,穿规定的朝服。然后是十个班剑人员,十二个吾仗人员,十二个斧仗人员,二十个镫仗人员,十个列丝人员,他们都分别站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水瓶,右边是金盆。然后是十个列丝人员,十个立瓜人员。左边是金杌,右边是鞭桶;左边是蒙鞍,右边是伞手。然后是十个立瓜人员,三十个卧瓜人员。他们都夹在葆盖、小戟、仪锽之间,分别站在左右两边行走。服装都和仪仗队里的一样。

最后是两位拱卫外舍人,穿四品官服,引导册的官员们。接下来是九品以上、七品以上、五品以上的官员,他们都穿规定的朝服。

好家伙,这队伍可真庞大!负责仪仗的,先头有两个人拿着金吾折冲的旗子,每面旗子后面跟着五个人。接着是四十个拿着青色长枪的,四十个拿着红色的,四十个黄色的,四十个白色的,四十个紫色的,他们都穿着盔甲,戴着头盔,穿着靴子,枪的颜色和他们的装备颜色都一样,走在册官(负责册封仪式的人)的前面开路。

然后是册案(放册宝的地方)后面,有两个舍人,穿着四品官的衣服。接着是太尉在右边,司徒在左边站着。再后面是两个礼仪使,分别站在左右两边。接着是四个举册官在右边,四个举宝官在左边;然后是两个读册官在右边,两个读宝官在左边;最后是四个阁门使,分别站在左右两边。这些人也都穿着自己品级的官服。

还有六个知班,分列左右,穿的衣服和站岗的士兵一样,他们负责巡视,要是哪个官员仪容不整,就赶紧去罚他。

给皇帝册封用的东西,一共需要256个人!这其中有四个奉册官,四个奉宝官,两个捧宝官,两个读册官,两个读宝官,五个引册官,五个引宝官,三个典瑞官,四个纠仪官,两个殿中侍御史,四个监察御史,三个阁门使,四个清道官,五个点试仪卫,四个司香,七个备顾问,三十个代礼人员,两个拱卫使,两个押仗的,还有160个抬轿子的。

给皇太后册封,一共需要250个人。这包括一个摄太尉,一个摄司徒,四个礼仪使,两个奉册官,两个奉宝官,两个引册官,两个引宝官,两个举册官,两个举宝官,两个读册官,两个读宝官,两个捧册官,两个捧宝官,一个奏中严,十个内侍,六个阁门使,十三个内臣,四个纠仪官,四十二个代礼官,四个掌谒,十二个司香,两个折冲都尉,两个拱卫使,四个清道官,四个警跸官,以及120个抬轿子的。

给太皇太后册封,人员配置和皇太后一样。

册封皇后的时候,参与仪式的官员可真不少!光负责各种职务的官员就有180多人。其中,有代理太尉一人,代理司徒一人,主节官二人,礼仪使四人,负责捧着册宝的官员也有好几拨,比如奉册官、奉宝官、引册官、引宝官、举册官、举宝官、读册官、读宝官,每种职务各两人。此外,还有内臣职掌十人,宣徽使二人,阁门使四人,代礼官三十七人,侍香二人,清道官四人,折冲都尉二人,警跸官四人,中宫内臣九人,纠仪官四人,接册内臣二人,接宝内臣二人,还有负责抬东西的方舆官七十四人。

册封皇太子的时候,参与仪式的官员也很多,总共有49人。其中,有代理太尉一人,奉册官二人,持节官一人,捧册官二人,读册官二人,引册官二人,代理礼仪使二人,主当内侍六人,副持节官五人,侍从官十一人,代礼官十六人。

接下来是仪式上官员的站位安排:

首先,侍仪使要负责检查和安排好仪式现场的布置。

殿内北边两根柱子之间,摆放着两个香案。殿门里面,是殿内将军的站位,两个;殿门外,是殿外将军的站位,也是两个;殿宇下面,斜界护尉的站位,两个。轩溜前面斜出去的地方画着六朵白莲花,右边是点检的站位,三个;左边是宣徽的站位,三个。白莲花的南边一步远的地方,横着摆放着三个鸣鞭的站位。左右阶梯南边两角,是天武的站位,两个。殿宇下面左右第一、第三重,是叙界导从的站位,两个。

殿东门两侧,斜着出去的地方,导从官员分两道三层站立,每道十五人,前面五人拿着扇子,后面两人拿着宝盖。

殿东阶梯下面,每道十人,一直到东门阶梯下面,这是回倒导从的站位。

正阶梯下面二十四块砖的地方,摆放着一个香案。护尉的座位在里面,从第四个螭首纹饰的地方开始,往北,左右护尉第五个座位相对摆放,北边两个座位是宿直的。接下来是殿中,然后是典瑞,再然后是起居,每个座位的宽度都是五尺。殿前摆放着八个站位,每个站位都在左右通道内边丹墀第五块砖的地方,南北空出五丈五尺,东西各空出四丈九尺,中间摆放着四十个座位,每个座位宽九尺,还有两个护尉的站位。

话说这皇宫的辇路啊,东西方向各有五条路,每条路宽两丈一仞五寸(约合现代的4.7米)。南北方向的两条路,宽度略微超过一丈。从北边正中间那条路开始算,第一条路,北边比南边宽,北边每隔六丈就设一个标志,南边也一样。第二条路,北边从第十一丈开始设标志,每隔一丈一尺设一个,南边从第九丈开始,每隔一丈三尺设一个。第三条路,北边从第十三丈开始,每隔一丈五尺设一个,南边从第十二丈开始,每隔一丈五寸设一个。第四条路,北边从第十六丈开始,每隔一丈二尺设一个,南边从第十四丈开始,每隔九尺设一个。第五条路,北边和南边开始的位置一样,每隔八尺设一个标志,不过北边路尾拐弯的地方,每隔九尺设一个,而且这里还摆了二百二十面黄色的旗帜和兵器架。兵器架南边画着栏杆,大概一丈长,左右两边都一样,中间放着座位,还有尚厩(皇家马厩)的两个牌位。兵器架里面,丹墀(宫殿前的台阶)上横着画了十八道线,每道线宽五尺,纵向和横向都延伸三丈,中间设有九品官员的十八个牌位。尚厩南边左右两侧,各画了十八道线,每道线宽一仞,左右方向排列,设有起居室旁的三十六个牌位,里边的位置更尊贵。

大明门两根大柱子外面,斜着画了两道线,那里设有两个护卫的牌位,外面再设两个管旗的牌位。大门下左右阙(宫殿两侧的楼台)边各六丈,南北各画一道线,宽一引七丈一仞六寸(约合现代的19.7米),空出两丈一仞(约合现代的4.7米),里面横着画两引二丈五寸(约合现代的5.7米),空出三丈五尺(约合现代的7.8米)。每个兵器架后面,每隔一丈五尺就有一道屏风,长五尺,每个座位都离四面墙一丈五尺远,这里还设有七十四面牙旗和兵器架。阙下两座楼台里面各六丈,纵向各画十八道线,每道线宽一仞,左右两边设有外序班的三十六个牌位。从外序班北边进入阙的左右门边,有两排兵器架往北拐弯,西边通往月华门,东边通往日精门,中间那条路直通起居室旁,画了一道线引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