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字诚夫,是北京人。从小就比别的孩子聪明得多,长大后,他疯狂地读经史子集,一个字、一句话都要彻底弄明白才罢休。他曾经跟着父亲宋祯去江陵做官,江陵有个叫王奎文的人,精通性命义理之学,宋本就经常去请教他,学问一天比一天深。他擅长写古文,文章风格独特,简洁有力,又很讲究细节。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回到老家燕京。
至治元年,朝廷在朝堂上考选天下人才,宋本考了第一名,被授予进士及第,当上了翰林修撰。泰定元年春天,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马上就上奏说:“虽然叛贼铁失等人已经被处死了,但是他们的同伙,枢密副使阿散,亲身参与了谋反,却因为告密而免死,被流放到岭南,请求皇上早日下令讨伐他。” 国家的制度规定,要用黄金制作太庙的神主牌位,仁宗的亲戚竟然偷走了,宋本又上奏说:“按照法律,老百姓丢了东西,官府在规定期限内抓不到小偷也要受罚,太常寺失职,以及负责在京城抓捕盗贼的官员,都应该被罢免。”
他还上奏说:“中书省的宰执大臣们,天天跑到皇宫里去巴结皇上,只顾着自己享乐,十天半个月都不去中书省处理政务,导致政务积压,请求皇上告诫这些大臣,除非是值宿卫的日子,否则必须到各自的衙门去办公。” 可惜,这些奏章都没得到采纳。
一个月后,我被调到国子监当丞。夏天,刮大风又地震,皇上就下令让百官一起讨论消除灾祸的办法。这时候,那些从北方来的宿卫士兵,被遣送回去了,结果一百多个士兵成群结队地在桓州路上抢劫杀人。抓到他们以后,旭灭杰居然奏请皇上把他们放了。
蒙古的千户到京城来,住在驿馆里。正好有个叫朱甲的人,他老婆孩子坐车从驿馆门口经过,这个千户看上了朱甲的老婆孩子,就和他的手下把他们抢走了。朱甲哭哭啼啼地到中书省告状,旭灭杰却袒护他们,根本不管这事儿。当时大家正在讨论这事儿,我忍不住站出来大声说:“铁失的余党还没杀干净,仁宗皇帝的神主被盗还没破案,桓州的强盗还没抓,朱甲的冤屈还没伸,刑法执行不严,民怨沸腾,出现这些灾异,都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当时说得慷慨激昂,大家都听得目瞪口呆。
冬天,我被调到兵部当员外郎。两年后,又升迁到中书省左司都事。有一次开会,讨论招抚溪洞地区的老百姓的事儿。有个叫李牢山的家伙,他老子以前是假冒兵部尚书,跟着王爷们带兵去郁林州征收徭役,结果这李牢山在路上纳妾,耽误了军期,兵败后才回来。枢密副使王卜邻吉台说:“李牢山平定徭役有功,应该升官。”我立刻反驳道:“李牢山丢下军队去娶妾,耽误了军期,应该立刻处罚他,还升什么官!”王卜邻吉台当时脸色就变了,不敢再说话了。
旭日西沉,杰出人物去世了。左丞相倒剌沙掌握朝政,深得皇帝信任,他和平章政事乌伯都剌都是西域人。当时,西域富商进献了一种叫做“瓓”的珍奇异石,估价高达百万,但朝廷可能还没付钱。 之前,一些官员因为有过错被司宪部门罢官,其中有些人还曾是倒剌沙的门下。
三年冬天,乌伯都剌从宫里出来,来到政事堂,召集了所有官员,让左司员外郎胡彝宣读圣旨草稿。圣旨内容是:因为出现星孛和地震,特大赦天下,并且要支付之前历朝历代进献的各种贡品的费用,还要提拔那些从英宗皇帝到如今被司宪部门罢官的人。胡彝读完圣旨后,胡本(指胡彝)说道:“现在正值灾异发生,却因为担心那些进献贡品的人因为没收到钱而怨恨,这只是个小事,如果被写进圣旨,一定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司宪部门罢免有罪官员,这是世祖皇帝定下的规矩,现在皇上继位后,多次下旨效法世祖皇帝,如今却提拔这些人,岂不是废除了祖宗成法,而且也违背了之前的圣旨?以后再有奸邪贪污的人,是治罪呢?还是不问呢?” 各位官员听了胡本的话,都面面相觑,叹息着散去了。第二天,圣旨发布后,胡本就称病不出朝了。
四年春天,胡本升迁为礼部郎中。天历元年冬天,升任吏部侍郎。第二年,又改任礼部侍郎。同年,文宗皇帝开设奎章阁,设立艺文监,胡本被任命为检校书籍,官职超过大监。至顺元年,升任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第二年冬天,他被外派担任河东廉访副使,还没出发,就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三年冬天,宁宗皇帝驾崩,顺帝还没到达京城,皇太后在兴圣宫。元旦这天,大家商议按照惯例在大明殿举行朝贺仪式,胡本说:“应该向兴圣宫上表,取消在大明殿朝贺。”大家一致同意了他的建议。元统元年,胡本兼任经筵官,冬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但他没有就任,又回到奎章阁学士院担任承制学士,仍然兼任经筵官。第二年夏天,他升任集贤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继续兼任经筵官。同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胡本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的官阶从承务郎升迁到太中大夫,一共升了十级。
这个人啊,天性耿直,从不屈服,说话做事都特别正直,从不徇私枉法,但对朋友却特别仗义,感情深厚,就像金子一样坚固。别人有一点儿好,他都会大力称赞,从不吝啬。他尤其以振兴文化为己任。他精通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的人数达到一百名;当阅卷官时,他还把第一名的名额增加到三个人。他父亲在南方做官,家里很穷,为了供他读书,甚至卖掉了房子。他做官清廉谨慎,生活简朴到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他还没到弱冠之年,就开始教书养家,差不多二十年,虽然官做得很大,却一直租房子住。他死后,要不是朋友们捐钱,连棺材都买不起。送葬的人将近两千人,都是达官贵人、学生和曾经的下属以及国子监的学生,没有一个闲杂人等,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他著有《至治集》四十卷,流传于世,死后被追赠谥号“正献”。
他弟弟宋褧,字显夫,在泰定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后来官至翰林直学士,死后被追赠谥号“文清”。宋褧曾经担任监察御史,在朝廷政事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他的文学成就与他哥哥齐名,人们称他们为“二宋”。
谢端,字敬德,是四川遂宁人。南宋末年,很多四川人都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江陵,谢端一家也因此在那里安家。谢端从小就聪明过人,五六岁就能吟诗,十岁就能写赋。年轻的时候,他和尚书宋本是同一位老师的学生,学习理学,擅长写古文,他们一起在江陵城里教书,文学成就齐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谢宋”。史杠担任荆南宣慰使,多次邀请谢端,并将他推荐给姚燧。姚燧当时因为文章名气很大,很少认可别人,他拿谢端写的文章给谢端看,谢端读完后,就能立刻指出文章的用意所在,姚燧非常赞赏,对别人说:“像谢端这样的才子,二十年后也很难再找到!”姚燧推荐谢端担任校官,但是没有得到批准。科举考试制度实行后,谢端在河南行省参加考试,考中了,但是因为父亲去世,没能参加会试。延祐五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乙科。被授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任期满后,他回到朝廷担任国子博士,后来升迁为太常博士。一次太庙失窃,第八室的黄金丢失了,谢端因为是礼官,被牵连罢官,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后来升任待制,又因为选拔被任命为国子司业,最终官至翰林直学士,官阶为太中大夫。
谢端这个人,做官很正派,先是在湘阴县当官。那些奸猾的官吏被他治得服服帖帖的,不敢再玩弄文字游戏、钻法律空子了;那些横行霸道的富户恶霸,也都吓得远远躲开了。 后来,上级官员巡查各地,发现其他郡县积压的案件很多,都推给谢端来审理。谢端处理案件非常迅速,判决果断,政绩显著,名声很好。
他的文章写得非常严谨,有章法,从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简洁凝练。他在翰林院待了很久,从至顺年间到元统年间,国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比如追封先帝的尊号,追封先帝父母的尊号等等,很多相关的诏书都是他起草的。他还参与了修撰文宗、明宗、宁宗三朝的实录,以及历代功臣的传记,当时的人都说他很有史学才华。
一开始,文宗皇帝修建奎章阁,广纳天下人才,还曾经对他的一个近臣阿荣说:“现在文人才子那么多,朕唯独还没见过谢端呢!” 可惜没多久,文宗皇帝就去世了,谢端最终也没能得到重用。谢端还和赵郡的苏天爵一起写了《正统论》这本书,里面详细论证了金朝和南宋正统问题,这本书在当时流传很广。谢端在元至元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当时蜀地有名的文人,一个是虞集,另一个就是谢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