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居贞,字仲明,是河北正定获鹿人。他十五岁那年,金朝的汴京破了,他就带着母亲搬到了天平府(今江苏泰州)。刚成年,他就当上了行台(相当于临时行政机构)的办事人员。那时候法律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很多人靠行贿拉关系。有人送给他五十两黄金,他直接拒绝了。元太宗听说后非常赞赏,下令每月给他一百两白银,表彰他的清廉。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听说贾居贞很优秀,把他召来为自己办事,让他负责监督修建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城墙。工程结束后,贾居贞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守孝。

元世祖登基后,中统元年,任命贾居贞担任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相当于中书省的副部长级官员)。他跟随皇帝北征的时候,经常向皇帝讲解《资治通鉴》,即使在军营里,也从不放下书本。有一天,皇帝问他:“你每个月的俸禄是多少?”贾居贞如实回答了。皇帝觉得他的俸禄太低了,下令增加,贾居贞推辞说:“我的官职级别就是这样,不能因为我而破坏制度。”后来,刘秉忠推荐贾居贞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他又推辞说:“以后肯定会有其他郎官效仿我,要求担任执政官,那该怎么办呢?”所以,他没接受这个职位。

到了至元元年,贾居贞担任了中书省参议(相当于中书省的顾问),皇上还派他和左丞姚枢一起到河东、山西两地巡视,取消了那些世袭的侯爵,改由官员直接管理。五年后,他又被任命为中书郎中。当时阿合马权倾朝野,很忌妒贾居贞,就把他调到给事中(相当于监察官)的职位。后来,他还和丞相史天泽等人一起负责修撰国史。

公元1275年,丞相伯颜攻打南宋,耶律楚材担任宣抚使,参与行省事务。他们过了长江,攻下了鄂州和汉阳。伯颜率领大军继续东进,留下右丞阿里海涯和耶律楚材分别镇守各省。耶律楚材说:“江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宋朝廷重兵驻扎的地方。我听说宋朝将领之间不和,逃难的百姓挤满了城里,而且还都得了瘟疫,柴草都缺了,老百姓都不敢出门砍柴。我们不趁这个机会先拿下江陵,等到春天长江水涨,恐怕上游会被宋军占领,到时候鄂州就危险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上报了。

公元1276年春天,朝廷命令阿里海涯带兵攻打江陵,耶律楚材则留守鄂州,继续负责行省事务。他下令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百姓,对流落在外的宋朝宗室子弟也提供粮食,不强迫他们改换衣着,还允许他们使用宋朝的纸币。东南地区还没被攻下的州县,滞留在那里的商人旅客,他也发放路引,让他们安全回家。他还免除了商税和湖荻的禁令。耶律楚材还造了几十艘船,配备水军,把生病的百姓送去治疗。一时间,鄂州地区安定下来了。信阳的娄安邦投降了元朝,耶律楚材派人把他送去朝见皇帝,结果副将陈思聪却杀害了娄安邦全家。耶律楚材用计策把陈思聪召来,指责他的罪行,然后把他杀了。

南宋小皇帝投降后,宋朝丞相陈宜中等大臣带着两位皇子逃到了福建和广东,到处煽动百姓造反,很多人都响应了他们。蕲州发生了寇司空山起义,鄂州下面的一个县的百姓傅高也起兵响应。耶律楚材写信晓谕他们,告诉他们造反的祸福,很多人都动摇了,在官军的镇压下,起义很快就被平定了。傅高改名换姓逃跑,最后还是被抓住了,并被处死了。一开始,耶律楚材派郑万户去讨伐叛贼,郑万户说:“鄂州的大姓人家都和傅高有联系,请求先铲除他们,才能彻底解决祸根。”耶律楚材说:“傅高不过是个无知的鼠辈,很快就要被杀死了,大姓人家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我能保证他们不会参与到叛乱中来。”郑万户领兵出征后,耶律楚材留下他信任的部将,嘱咐他说:“听说我回军的时候,你就立刻在城楼上点燃烽火,内外夹击,把城里的大姓人家都杀掉。” 结果郑万户战败身亡,这件事才被揭露出来。

公元1278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湖北宣慰使,任命还没正式下达,他就闭门不出,因为那些骄横的将领和士兵密谋扰乱百姓,于是他又出来处理政务,百姓们都依靠他,不再害怕了。耶律楚材离开鄂州时,鄂州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还为他刻了石像,在泮宫为他立庙祭祀。

十五年的时候,他升迁到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这个职位,还没到任呢,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地从千里之外赶来告状,寻求他的帮助。当时抓捕那些藏匿着宋朝二王文书的人特别严厉,关押在监狱里的达官贵人就有三百多位。他到任后,就把这些人全部放了,并且把那些文书统统扔进水里烧掉。那些士兵仗着手中的武器,闯进老百姓家里,诬陷他们藏匿东西来抢钱财,甚至还有人把别人的子女抢去当奴隶当丫鬟的,他都严厉地依法惩处了。后来发大水,冲毁了很多老百姓的房子,他还赶紧打开官仓赈济灾民。

南安有个叫李梓发的造反了,他担心将领带兵去镇压会扰乱百姓,就主动请缨前去平叛。他只带了一千士兵,在城北安营扎寨,派人去劝降。那些叛军听说他来了,都吓得躲了起来,再也不敢造次了。李梓发把自己老婆孩子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自焚而死。等他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军都没杀。后来杜万又在都昌造反,他又调兵把杜万抓住了。有人递交了一份名单,上面列举了一百多位达官贵人的名字,说他们跟杜万勾结,但他却说:“罪魁祸首已经死了,还追究那些小喽啰干什么?”直接把名单烧了。

十七年,朝廷又要出兵打日本,在江南造战船。他极力劝谏说老百姓已经很苦了,再这么搞下去肯定会引起民变。他正准备进京上奏,请求朝廷停止这件事,结果还没来得及出发,就因为生病死在了任上,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并追封他为定国公。他的次子叫钧。

他儿子钧,字元播,从小就爱读书,为人沉稳内敛,很有涵养。他先是从榷茶提举做起,后来升任监察御史,又担任淮东廉访司佥事、行台都事,之后入朝担任刑部郎中,后来又改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仁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并且建议废除尚书省制定的某些法令。之后他又升迁为佥书枢密院,再次担任参知政事,朝廷还赏赐他锦衣和宝带,对他恩宠有加。他为政清廉正直,作风严谨,从不为了名声而虚张声势。皇庆元年,他跟随皇帝前往上都,结果染病,死在了家里。朝廷前后共赏赐给他三万贯钱,用于料理后事。他的儿子汝立继承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