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辛苦,就调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过多久,升任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派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的粮食给买了,然后让老百姓用钱来抵税,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命代替朝廷祭祀山川河岳。回来后,升任中宪大夫,担任大都路都总管府同知。大都可是天子脚下,各种物资供应非常庞大,刘德温管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没受什么苦。
后来他又升任甄用少监,然后是亚中大夫、礼部侍郎,接着又升任嘉议大夫,担任上都留守司同知。朝廷下令征收粮食,老百姓因为价格不合适,都在观望,刘德温就下令说:“粮食按规定价格收购,官员要是敢从中作弊,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当时要整理农业方面的典籍和仪式,刘德温想把这些典礼考证清楚,写成书,还没完成,就被任命为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
永平路当时正经历战乱后的恢复时期,田野里都没什么人住,刘德温上任一年,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那年大旱,他祈祷后就下雨了,那年收成也很好。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老百姓刚从战乱中逃难回来,又让他们去服劳役,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他就取消了这项劳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
当地有个地头蛇,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清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头蛇因为罪行累累被处死了。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叔齐为“仁惠”,并为他们修建了庙宇祭祀,但是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下令,让有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按照祭祀的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个做法定为制度,还赐庙额为“圣清”,士大夫们都赞扬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尉迟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看到后,很感动,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做到太子率更丞。元贞元年,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出了宫门就从不跟别人说起。他家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来了一些粟苗,没种就长出来了,而且一棵苗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就升了家令。四年后,他又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皇上正在吃饭,就赏了他一些剩下的饭菜。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延祐元年,他升任京畿都漕运使。延祐二年,又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还上书给皇帝提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以稳定他们的心思;加强宫禁出入管理;设立谏官以远离奸佞小人;重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应对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化民风;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员等等。还没等他的奏章得到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带着家人住在里面。他还把村里一百多人藏在山洞旁边的一个大洞里。他摆上牛酒,出来迎接士兵。士兵进村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说:“这是个孝子啊!”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说:“秦家老爷子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练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枝做成简,给他写字练字;写完背熟了,再削掉重新写。十七岁那年,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考试成绩特别好,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搞一些变动,起宗做事非常谨慎,从不泄露任何消息。
仁宗皇帝登基后,撤销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皇帝说:“东宫的官员,主要负责太子品德教育,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职责。”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任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当地官员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了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神通广大。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少数民族部落)。当时,四川省的官员囊加台拒绝执行命令,还没平息。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应该做好防御上游敌军进攻的准备,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坚决反对这次远征。后来威顺王面见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秦元卿(起宗的字)的劝谏,这次征讨八番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也没有人敢骚扰他们。朝廷讨论派谁去治理四川,幕府官员竟然忘记了起宗的名字,称他为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回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强买民宅,但他的弹劾没有得到回应。起宗从台官那里入宫面见皇帝,跪下陈述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不肯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太子被立为储君,朝廷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你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宫廷盛宴。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他父亲气愤而死,这是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最终将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著有《御史奏议》一卷。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直接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很多都荒废了,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了!” 后来他又被派去当抚州路总管。到任后,下属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他问清楚了钱从哪来,一个小官儿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 他立刻让人把借来的东西都还给老百姓,自己办公的桌椅板凳就只够用而已。从此以后,政府官员聚会宴请,就都简朴多了,只按规矩来。 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喜欢简单朴素的生活,最重视安定平静,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干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退休了。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退休。一年后去世,谥号是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