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晦,字明道,是孔子第54代孙。他为人端庄稳重,性格比较内向,从小读书就很有理解力。长大后,他师从导江张先生学习,钻研儒家义理,对辞章之类的文学技巧不太重视。他家境贫寒,靠自己耕田养活自己,即使是酷暑严寒,也从不间断学习。附近的人都争着请他当孩子的老师。元大德年间,他去京城游历,祭酒耶律有尚想推荐他做官,但他因为母亲年迈而辞官回家。母亲生病时,他亲自服侍,端药喂药,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五天滴水未进。元至大年间,他被举荐为茂才,担任范阳儒学教谕。元延祐初年,他又调任宁阳学教谕。之前,这两个县的校官因为俸禄太低都待不下去,而孔思晦生活简朴,教学有方,前后几任教谕走了,学生们都舍不得他离开。

于是,孔氏族人商量说:思晦是嫡长子,又非常贤能,应该继承衍圣公的爵位,负责祭祀孔子。他们把这件事上报朝廷,但这事还没决定下来。元仁宗皇帝在位时,非常推崇儒家道统,有一天,他问大臣:“孔子的后代现在传到多少代了?谁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大臣们回答说:“还没确定呢。”皇帝亲自翻阅孔氏族谱,说:“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规矩,应该由思晦继承爵位,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于是皇帝特授予孔思晦中议大夫的官职,袭封衍圣公,每月俸禄一百缗,后来加到五百缗,还赐给他四品官印。泰定三年,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奏说:“袭封衍圣公,官阶却只有四品,这等级不匹配,有损尊崇之意。”第二年,孔思晦被提升为嘉议大夫。至顺二年,朝廷又改赐给他三品官印。

孔思晦觉得宗族祭祀责任重大,一直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每次祭祀,他都非常恭敬谨慎。最初,孔庙被战火毁坏,后来虽然勉强修缮,但角楼和围墙都还没修好,孔思晦尽力筹划,恢复了孔庙的旧貌。金丝堂毁坏后,他又重新修建。祭祀用的器物和礼服,也都重新整理了一遍。他又考虑到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所以那里也有一座孔庙,但这座庙已经毁坏多年,百姓们在祭田里耕种已经超过百年了,孔思晦把祭田收回来,并且请求在尼山设立书院,并列入官学,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三氏学(孔子的后代设立的学校)以前有三千亩田地,被豪强霸占;子思书院以前有一万缗的营运资金,借给百姓收取利息,用来供奉祭祀,时间长了,百姓不还利息,还欠着本金,孔思晦都一一追回。孔子的父亲以前被封为齐国公,孔思晦向朝廷奏请说:“宣圣孔子被封为王,而父亲的爵位却只是公,希望朝廷能够提高他的爵位。”于是朝廷下诏,追封孔子的父亲为启圣王,母亲为王夫人。

话说孔子的后代,在五季时期一度没落,后来才慢慢兴盛起来。可偏偏有些人想用假的来冒充真的,差点儿把孔子的后代都给害绝了。到了思晦这一代,又有人想冒充孔子的后代。思晦觉得这事儿不能拖,要是拖久了,真假就更难辨认了。这些人跟咱们根本就是不死不休的仇敌,居然还想跟咱们列在同一个族谱里,一起在孔庙拜祭,这成什么话?

于是,思晦召集了族人,翻阅典籍,驳斥那些冒充者的说法。他还让人把家谱刻在石头上,这样孔氏家族的传承就更加清晰明了了。思晦在元统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死的那天,一百多只鹤在他家屋顶上盘旋飞翔,还看到一道神光从东南方向落到他家北边。到了至正年间,朝廷追赠了他官职,并赐谥号为“文肃”。

思晦的儿子孔克坚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官阶也一路升迁,从嘉议大夫升到了通奉大夫。至正十五年,他被朝廷召去担任太常礼仪院同知,后来又出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之后升任国子祭酒,最后又升任山东肃政廉访使,但他没去赴任。后来,他的儿子孔希学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