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爸爸赵趾,当过秘书少监,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个人长得仪表堂堂,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特别刻苦,跟寒门学子一样努力。元仁宗延祐初年,他当上了兴文署丞。延祐五年,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延祐七年,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朝廷的典章制度、历史典故、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钻研过。

他办事非常聪明果断,领导们都很欣赏他。后来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公平公正,从不徇私舞弊,大家都服他。于是他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都干得很出色。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举行大祭祀,赵师鲁就上奏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诚意,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历代帝王不变的礼仪。应该遵循祖制,认真研究典礼的规程,才能达到虔诚的效果。”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宫里要放灯,还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滋生奢侈浪费;奇珍异宝会助长铺张浪费的风气。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放纵了人们的感官享受,也会影响到朝廷的清正廉洁。”他的奏疏递上去后,皇帝马上就下令取消了元宵节的宫廷灯会,还赏赐给他一壶好酒,并让御史大夫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令,不让内外官员知道。师鲁又上奏说:“古时候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会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和老臣们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执行,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而不听取大家的建议的。” 倒剌沙没理他。倒剌沙虽然很强硬,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后来,有个朝臣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掌权的人正准备答应呢,师鲁就出来反对说这不合规矩,这事儿才作罢。 之后,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枢密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又升任枢密院判官,然后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地让他回来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是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

守孝期满后,他又当上了枢密院判官。后来,他奉命去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松又严明,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请求让他回枢密院当判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外派到河间路当转运盐使。他在任上除恶务实,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官的贪污受贿,减少了州县的各种额外开支,盐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盐课收入大幅度增加。

闲暇时间,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带领僚属修缮了孔庙,还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工,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当时士人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朝廷做官,掌管金库,心里一直不太高兴,后来生病了,就辞官回京,元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辛苦,就调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过多久,就升任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让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人的欠款给平了,让他们用现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命代替皇上祭祀山川神灵。回来以后,升任中宪大夫,担任大都路都总管府同知。大都可是天子脚下,物资供应非常庞大,刘德温处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没受什么苦。

他又升任甄用少监,然后升任亚中大夫、礼部侍郎,之后又升任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朝廷下令征收粮食,老百姓因为价格问题迟迟不肯卖,都在观望,刘德温下令说:“粮食按价格收购,如果有官员敢从中作弊,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

当时要整理耕田的户籍,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刘德温想把典礼的规制好好研究一下,写成书,还没完成,就又升任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路当时正经历战乱之后,荒无人烟,刘德温上任一年,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很好。那年大旱,他祈祷后就下雨了,庄稼也因此没受影响。

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百姓刚刚逃难回来,又让他们去服徭役,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就取消了这项徭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当地有个地痞流氓,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明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痞流氓因为罪行累累而被处死了。

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公,叔齐为仁惠公,并为他们修建庙宇祭祀,但是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按照春秋时期的祭祀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作为制度沿用下来,还赐庙额为“圣清”,士大夫们都赞扬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房官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尉迟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看到后,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做到太子率更丞。元贞元年,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下了朝后却从不跟别人说起。他家里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了麦苗,而且是一根麦杆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升了家令。四年后,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皇上正吃饭呢,就赏了他一些剩下的饭菜。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了。延祐元年,他升任京畿都漕运使。两年后,又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还上书皇帝提了很多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以安定他们的心思;加强宫禁出入管理;设立谏官以防止奸邪小人进谗言;重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应对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推举贤良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化民俗;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员等等。还没等皇帝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把家人安置在里面。还在山洞旁边挖了个更大的洞,藏了村里一百多人。他们准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士兵。士兵进村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就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都说:“是秦家的祖先保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学习写字却没纸用。他父亲就削柳枝做成简,让他在上面写字学习;写完背熟了,就削掉再写新的。十七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学习成绩非常好,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当时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擅自改动政令,起宗处理公文非常严谨,从不泄露任何机密。

仁宗皇帝登基后,取消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译史,然后一路升迁,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皇帝说:“东宫官员的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学习道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工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任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当地官员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真相,人们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神通广大。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指少数民族部落)。当时,蜀地省的官员囊加台抗命不遵,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应该在那里部署兵力,以防备上游的敌人,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坚决阻止威顺王出征。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秦元卿(起宗的字)的劝谏,这次征讨八番就可能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路上再也没有人敢骚扰他们。朝廷商议派人去治理蜀地,幕府官员居然忘记了起宗的名字,称他为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回“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他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强买县官的房屋,但他的弹劾没有得到回应。起宗从台官处进入宫中,跪在地上据理力争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坚持不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太子,并下令大赦天下,起宗再次上奏:“如果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纪。”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他这样!”元旦宫廷宴会时,皇帝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盛大的宴会。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骗父亲的妾室私奔,其父因悲愤而死,严重违反伦理道德,最终将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著有《御史奏议》一卷。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直接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很多都荒废了,全靠你这位御史来整顿了!” 后来他又被派去当抚州路总管。到任后,下属官员的接待规格很高,他问清楚钱从哪儿来,一个小官儿不敢隐瞒,说:“是从老百姓那里借的。” 他立刻让人把借来的东西都还回去,自己办公的地方,能坐能用的就够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从那以后,官府里官员聚会,仪式一结束就散了,不再铺张浪费。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喜欢简朴,追求平静的生活,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然后退休。退休一年后去世了,谥号是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