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荣祖,字继先,祖籍山西太原。他爹何瑛,在金朝贞祐年间参加考试,考了个优等生,当上了小官,后来官至明威将军,还当过巨鹿县令兼军器监主事。金朝灭亡后,他们全家搬到了广平府。何荣祖长得高大威猛,额头上有块红色的胎记,像两棵树一样,后背也比较隆起。有个算命先生说他:“你将来能位极人臣,而且长寿。”何家世代做官,何荣祖对官场的事儿特别熟悉,所以一路升迁,当上了中书省的办事员,后来又升任御史台都事。他开始认真读书,每天能写好几千字。

那时候,阿合马权倾朝野,把总仓库设在他家,收刮全国各地的财富,还起名叫“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批评阿合马这种行为,说得非常厉害。阿合马知道何荣祖参与了这件事,就奏请皇上把何荣祖调到左右司都事,想把他控制住。没过多久,御史台就提拔何荣祖当了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升任侍御史,之后又外放山东当按察使,阿合马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

有个叫帖木剌思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没办法,正好济南有人告发李唐卿,李唐卿查明这是诬告,就把告状的文书烧了。帖木剌思就抓住这个机会,诬告李唐卿纵容叛乱,把几十个人都抓了起来。这案子拖了很久都没判决,朝廷就派何荣祖跟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一起审理此案。何荣祖查明了真相,想治告状人的罪。郝祯和耿仁杰认为告状人只是胡说八道,应该判个轻罪了事,但何荣祖不同意。

没多久,何荣祖升任河南按察使,两位执政官员最终还是按照“胡说八道”的罪名杖责了告状人,牵连的人也都释放了,李唐卿的冤情终于洗清了。平凉府报告说有二十多个南方人叛逃回江南,安西行省想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正巧何荣祖来担任参政,他阻止了这件事,说:“干嘛要上报朝廷?这些人都是奴仆,现在听说江南平定了,他们逃回去是想找家人,咱们发个文书通缉他们就行了。”后来,那些逃犯都被抓住了,果然都是奴仆,按照原来的罪名交给他们的主人处理。何荣祖处理事情干脆利落,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后来他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因为母亲年老,他就辞官了。他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再次外放山东东西道按察使。

乐实和姚演开通胶州海路,朝廷下令禁止任何人阻挠,但运输粮食的船只因为暴风雨沉没很多。乐实不相信,硬逼着运输粮食的民夫赔偿损失,手段残忍暴虐,很多民夫都被逼死了。负责监督的官员害怕违抗命令,都不敢说话。荣祖说:“尽管说吧,如果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他立刻写奏章上报朝廷,皇帝下令免除赔偿。荣祖被召进京,担任尚书参知政事。

当时桑哥专权,急于盘算钱粮,百姓深受其害。荣祖请求罢免桑哥,皇帝不同意,荣祖多次恳求,才让桑哥稍微缓和了一些。但是京城附近的百姓受苦最严重,荣祖总是以此为理由上奏。他的同事劝他说:“皇上已经免除了其他地方的苛捐杂税,只是还没轮到京城,你可以暂时少说几句。”荣祖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触怒圣意也不退缩,甚至不肯在奏章上签字。不到一个月,桑哥的苛政害民的弊端就都暴露出来了,皇帝这才想起荣祖的劝谏,召见荣祖询问对策。荣祖建议在年底设立机构考核核查,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定为常例,皇帝还赏赐给他一万一千贯钱。

荣祖还整理了内外官吏的规章制度,想纠正时弊,但是桑哥压制他,不让这些制度通行。因为和桑哥意见不合,荣祖就称病告假,被特授为集贤大学士。不久,他又被起用为尚书右丞。桑哥倒台后,荣祖被改任中书右丞。他推行自己制定的《至元新格》,请求将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廉访司,并设立监察制度。他还上奏说:“国家的财政不能不足,天下百姓不能不安。现在管钱的官员不顾百姓的艰难,管事的官员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而且,需要用的人总是很多,而真正能用的人却很少。总而言之,省部是国家的根本,必须选择人才来使用。按察司虽然监督一地,但它的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安定百姓,如果做得不到位,那么中央部门也应该派官员去考察,这样才能有所改进。”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荣祖多次以年老体弱请求辞去要职,皇帝下令免除他的署理职务,只让他参与中书省的议事,并领取俸禄。后来,他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参与中书省政事,又加封为平章政事。因为发生水旱灾害,他请求辞官,但皇帝没有批准。

一开始,荣祖奉命制定《大德律令》,书写完成已经很久了,直到现在才得到皇帝的允许,召集元老大臣们一起听他讲解。结果还没来得及颁布实施,他儿子,秘书少监荣惠就去世了。荣祖于是回到广平老家,不久后也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等官职,追封为赵国公,谥号文宪。

荣祖做到这么大的官,住的房子却是租来的,平时用的酒杯都是普通的青瓷杯。皇宫里的中宫娘娘听说后,赏赐给他贵重的酒杯,还有五十两黄金、五百两白银、两万五千贯的纸币,让他置办器物,买个像样的房子,以此表彰他的清廉。他留下的著作,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等。

陈思济,字济民,是柘城人。他从小读书,就明白大道理,因为才华出众在同辈中很有名气。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召来当顾问;世祖即位后,开始设立省部,让他负责处理奏章。世祖认为京兆是国家的重镇,就派廉希宪等人到陕西设立行中书省。思济跟着一起去了,出了不少主意。

中统三年,朝廷下令诛杀王文统,召廉希宪回中书省,思济也跟着回来了,继续负责处理奏章。他处理事情一丝不苟,姚枢、许衡都很器重他。后来阿合马进入中书省,因为官位比廉希宪低,心里很不服气,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廉希宪坚持原则,没有听他的。廉希宪下台后,省里的官员早上一起办公,大家都害怕阿合马,不敢上前。只有思济一个人拿着公文先走了过去,阿合马就在廉希宪原来的座位上签字盖章,思济赶紧用手挡住说:“这不是你这种官位应该坐的地方!”阿合马瞪着眼睛看着他,大家都害怕极了,但思济却神色自若。

他被任命为右司都事,跟着廉希宪去山东行省,不久就被召回。至元五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主管百官的官员,御史台主管百官的官员,当时官员的升降任免、规章制度,很多都是他经手的。他升迁为承务郎、高唐州同知,因为政绩显著而闻名,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阿合马掌管尚书省,权力在中书省之上。思济和魏初等人弹劾阿合马的违法行为,皇帝命令近臣处理这件事。御史们依次陈述,思济却大声说:“御史是言官,不是来打官司的!”说完拂袖而去。

他被授予奉训大夫、沁州知州的职位,他为政简明扼要,不苛刻追究。后来升迁为中顺大夫、绍兴路总管府同知,负责审理案件。桐庐有个犯人瘦弱得快要死了,他就把他放回家,约定时间再来判决。犯人叩谢说:“我早就听说您的名声了,如果不能尽快判决,恐怕我活不到那一天了。”思济查看了他的案卷,把他释放了。他又调任两浙都转运司同知,当时胥吏侵吞百姓钱财,百姓受不了赋税的压迫,他都一一取消了。

他调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至元二十三年,他升任少中大夫、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当时浙西发生大水,百姓饥饿,而浙东的粮仓充足,他就调拨粮食去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百姓,并上奏中书省,得到了批准。浙东后来又干旱,他就去名山祈祷,结果大雨倾盆而下,百姓得以生存。两淮盐课不足,他就担任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他革除了各种弊端,使商人能够通行无阻,盐课也达到了标准。他又被提升为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后改任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权势很大,他搜刮金户三千,侵占百姓田地,下达了文书,思济竭力上奏章阻止他。他多次升迁,最后做到通议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佥事。大德五年冬天,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赠予他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的官衔,追封颍川郡侯,谥号文肃。

子诚袭,荫入官,拜监察御史、朝列大夫、佥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

(子诚袭凭借祖荫做了官,官拜监察御史、朝列大夫,还担任了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

秦长卿,洛阳人。长得高大帅气,性格洒脱不羁,胸怀大志。元世祖在京兆当藩王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了。等到世祖登基后,一心想网罗天下人才,就把他这个平民百姓召进了京城。长卿为人正直,喜欢议论时政,他和刘宣一起侍奉皇帝,两人都很有骨气,互相看重。当时中书省刚刚建立,阿合马专权,长卿就上书弹劾他说:“我愚笨无能,但也看得出来,阿合马为政,随意杀人,大家都很害怕他,不敢吭声,但怨气已经很重了。他禁止不同的意见,堵塞忠言,这手段像秦朝的赵高;他私下积攒的钱财超过了国家财政,野心勃勃,这行为像汉朝的董卓。《春秋》里说臣子不能带兵,建议趁他还没造反,赶紧杀了他才好。” 这奏章被送到了中书省。阿合马这个人很会拍马屁,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且他的钱财足以收买人心,很多中贵人就帮他说话,结果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但阿合马因此对长卿恨之入骨。后来,长卿被任命为兴和宣德同知铁冶事,阿合马就诬陷他贪污了几万贯钱,把长卿抓起来,抄了他的家产充公,还指使狱卒把他杀了。狱卒用湿纸堵住他的口鼻,他就死了。没多久,王著联合众人杀了阿合马。皇帝后来明白了真相,也追究了阿合马的罪责,掘墓鞭尸,还诛杀了他的儿子,但长卿的冤屈却一直没有昭雪。

长卿的侄子山甫,做过建康府判官,听说长卿的冤情后,当天就辞官离开了,多次上书为长卿申冤,却一直没有结果,最后郁郁而终。山甫的儿子从龙,后来官至南台治书侍御史;另一个儿子从德,官至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赵与{票灬},字晦叔,是宋朝宗室的后代,曾经考中进士,做过鄂州的教授。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元朝丞相伯颜渡过长江后,赵与{票灬}带领在鄂州的宗室子弟,去元军军营上书,极力陈述不嗜杀戮就能平定天下,并且请求保全他们的宗族。后来伯颜回京师,元世祖问起宋朝宗室中有哪些贤能之士,伯颜第一个就推荐了赵与{票灬}。

至元十三年九月,元世祖派使者召赵与{票灬}到上京,他穿着便服去觐见。赵与{票灬}分析了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都是因为误用了奸臣权贵,说得非常激动人心。元世祖很欣赏他,就授予他翰林待制之职。朝廷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经常向他咨询,赵与{票灬}总是直言不讳,毫无顾忌。后来他又升任直学士,再升任侍讲。他曾经上书陈述江南赋税沉重,并且强行征收大户人家的财产,导致宋朝时期的坟墓被破坏,都是因为大臣擅自更改圣旨造成的。

至元二十七年,京师大雾弥漫,看不清方向;第二年正月甲寅日,老虎竟然跑进了南城。赵与{票灬}再次上书,指出这是权臣专权的恶果,然后回家等待处罚。没过多久,桑哥败落,平章政事不忽木向元世祖推荐赵与{票灬},说他虽然贫穷困苦,却很有节操,很有抱负。元世祖说:“是不是指责权臣如同老虎一样呢?”于是赏赐给他一万三千贯钱,每年还给他和家人提供衣粮。后来他又多次升迁,最终做到翰林学士。他的伯祖父师渊曾经跟随朱熹学习,家学渊源深厚,所以赵与{票灬}能和许衡讨论理学精义,许衡对他非常敬重。

赵与{票灬}年老之后,元成宗特别任命他的儿子孟实为官,让他尽孝道。大德七年,赵与{票灬}因病去世。家里贫穷,无力安葬,元成宗下令拨给五千贯钱,并提供船只和军队,把他送回台州黄岩安葬。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天水郡侯的官职,谥号为文简。

姚天福,字君祥,是山西绛州人。他爸爸姚居实为了躲避战乱,搬去了雁门关。姚天福小时候就读《春秋》,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长大后,因为才能出众被朝廷征召,担任怀仁县丞。至元五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设立御史台,任命姚天福为架阁管勾,不久又升任监察御史。他经常在朝堂上弹劾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皇帝很欣赏他的正直,还给他赐名巴儿思,意思是说他像老虎一样不怕强权。皇帝还赏赐他很多东西来表彰他的忠诚,但是姚天福说:“我的职责就是批评和纠正错误,我唯恐辜负了朝廷的恩宠,哪敢贪图厚赏,加重自己的罪过呢?”

那时候御史台设有两个大夫,管理工作混乱,没有统筹规划。姚天福就跟元世祖忽必烈说:“古人说‘一条蛇九个尾巴,头动尾巴就跟着动;一条蛇两个头,寸步难行’。现在御史台的纲纪不严,就好像一条蛇有两个头一样,无法有效运作。陛下如果不赶紧解决这个问题,时间长了就会乱成一团,难以收拾。”皇帝于是下令让玉速帖木儿和孛罗来听取姚天福的意见,孛罗因为年纪小,自己检讨认错。

姚天福当时正在畿内巡视,发现有出使的官员欺压百姓,贪污受贿。姚天福就乔装打扮暗中调查,掌握了他们的罪证,上奏朝廷将他们处死,以儆效尤。那些权贵们这才老实了。至元十二年,朝廷下令撤销各地的按察司。姚天福就对大夫玉速帖木儿说:“设立按察司是为了广泛收集信息,防范意外事件,这是深谋远虑的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地方官员而已。”玉速帖木儿很吃惊地说:“如果不是你提醒,我差点就犯了大错了!”当晚,玉速帖木儿就进宫向皇帝汇报了姚天福的意见,皇帝恍然大悟,下令恢复按察司。那些权臣对此很不高兴,就将姚天福贬为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但是姚天福没有接受这个任命。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

当时北方边境战事频繁,后勤运输非常紧张,河东百姓饱受徭役之苦。姚天福非常担忧局势动荡,于是弹劾执政官员决策失误,奏请朝廷停止那些劳民伤财的徭役。之后,他被征召为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岁那年,江南平定之后,他被任命为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西地区当时正处于战乱之后,有些官吏蛮横霸道,欺压百姓,他把这些害民的家伙都给收拾了,老百姓可高兴坏了。

后来他又调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了数十个省级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皇帝念在他之前立过功,就特地饶恕了他们,但把他们的同伙都给流放了。在他治理的地方,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

二十岁那年,他升任山北道按察使。那里的老百姓很少懂得农业耕作,他就教他们种植树木,结果大家都富裕起来了。老百姓还为他建了祠堂,刻石立碑来纪念他。

二十二岁,他被调回京城,担任刑部尚书,没多久又外放担任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岁,再次担任淮西按察使,查处了一个大贪官,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政绩显著。

二十八岁那年,桑哥叛乱失败,他负责调查叛乱的同伙,平阳地区牵涉甚广,于是他被任命为平阳总管,彻底查清了此事。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但因为母亲年迈,他就辞去了这个职位。

三十二岁,他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任真定路总管。真定驿站的费用,常常给老百姓带来负担,他就想出了新的办法,既能保证驿站的运转,又不扰民。一些地方官员反对他的做法,上奏朝廷,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将他的办法推广到全国。

大德二年,他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参政,因为生病就辞去了。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京畿地区在他的治理下大治。后来的京城官员,都拿他作为楷模。六年后,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刚做御史的时候,他母亲告诫他:“古人讲求公正无私,既然做了臣子,就应该尽心尽责,不要因为家里人而有所顾虑,让我即使死了也能像活着一样光荣。” 他还向长官请求:“监察官的职责就是直言进谏,如有违法犯罪行为,决不隐瞒,即使因此受到处罚,也绝不牵连家人。” 这件事有人告诉了皇帝,皇帝感叹道:“巴儿(天福的小名)母子,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他们的忠义之言,堪比古人啊!”

他的儿子,祖舜,担任秘书监著作郎;侃,担任内藏库副使。

许国祯,字进之,是山西绛州曲沃人。他爷爷许济,是金朝绛州的节度使;他爸爸许日严,是荣州的节度判官。他们祖孙三代都是医生。许国祯自己呢,学问非常广博,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医术。金朝乱了以后,他就躲到嵩州永宁县去了。等到河南平定之后,他又回到太原住下了。

元世祖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因为许国祯医术高明,就把他请到自己身边,让他负责管理医药。后来,庄圣太后生病了,许国祯给她治病,很快就治好了,还按时完成了治疗。世祖很高兴,就赏赐他座位。太后当时53岁,世祖又赏了他53锭白银。 这可是个大赏赐啊!

后来,伯撒王妃眼睛有毛病,别的医生给她针灸,结果弄坏了她的视力。世祖大发雷霆,想把那个医生处死。许国祯赶紧劝世祖说:“虽然那个医生该死,但仔细想想,他也是因为害怕紧张,手忙脚乱才犯的错。要是把他杀了,以后谁还敢大胆地来给您看病呢?”世祖一听,气消了一大半,还夸奖许国祯说:“许国祯这么正直,可以当谏官啊!” 这可是对许国祯医术和人品的高度肯定。

宗王昔班多次想把许国祯要到自己手下做事,但世祖都不同意。后来世祖想把许国祯调走,许国祯就说:“皇上您提拔了我,我发誓要尽心报答您,不敢轻易更换工作。” 所以世祖最后也没把他调走。

有一次,世祖骑马喝多了水,得了脚病。许国祯开的药很苦,世祖不肯喝。许国祯就说:“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结果,世祖的脚病又犯了,赶紧把许国祯叫来。世祖说:“我不听你的话,结果病又犯了。”许国祯回答说:“良药苦口您都知道了,那忠言逆耳也请您多留心吧!” 世祖非常高兴,赏了他七副宝马鞍。这可是非常珍贵的赏赐!

公元1253年,我跟着皇帝去云南打仗,很多机密的事情我都参与了,每天都跟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有时候我有什么话要禀报,皇帝有时会不高兴。

到了1260年,元世祖带兵围攻鄂州,抓了好多宋朝人,几百个呢!那些将领都想把他们全杀了,但许国祯极力劝说,只杀了那些凶恶的,其他的都放了。等军队撤回的时候,有几十万老百姓投降了,路上饿死累死的到处都是。许国祯在蔡州调集军粮救济他们,救活了很多人。

世祖皇帝登基后,记着许国祯之前的功劳,授予他荣禄大夫的官职,让他主管太医院,还赐给他金符。公元1266年,又给了他金虎符。1274年,他升任礼部尚书。

许国祯曾经上书给皇帝,建议:要谨慎管理财政,禁止奢靡浪费,要明确法律条文,加强军事防备,设立谏官,平均分配卫兵,兴办学校,规范朝廷礼仪。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他推荐的人才,个个都是有名的能人,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皇帝跟身边的近臣谈起那些有功劳的大臣,就对许国祯说:“我当年出征的时候,一起经历艰苦的人,只有你这样少数几个人啊!”于是,皇帝就封他为集贤大学士,还升官为光禄大夫。每次许国祯去见皇帝,皇帝都叫他“许光禄”,连名字都不用叫,所以朝里朝外,大家都叫他“许光禄”。后来他又升任翰林集贤大学士。他76岁去世。

那时候,除非大臣有很大的功劳被皇帝赏识,很少能得到追封谥号的,但皇帝破例追封许国祯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忠宪”,大家都觉得很荣耀。后来,又追封他为“推诚广德协恭翊亮功臣、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还追封他为蓟国公。

一开始,许国祯的母亲韩氏,因为医术高明,侍奉庄圣太后,而且很擅长调配饮食,深得太后欢心,凡是各地进贡的珍馐美味,都由她掌管。太后体谅她的辛苦,赏赐给她真定的一处宅子,并且每年都给她提供衣物和粮食,让她终身享用,许国祯一家就因此在那里安家落户了。他只有一个儿子,叫许扆。

忽鲁火孙,字扆字君黼,他跟着他爹国祯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服侍着了。他为人做事稳重得体,世祖很喜欢他,就赐给他现在的名字。后来让他跟着许衡学习,之后进入宫中侍卫,做事忠诚谨慎,小心仔细。有一次,他因为某件事触怒了世祖,世祖想治他的罪。后来世祖后悔了,就对身边的近侍帖哥说:“我本来想处罚忽鲁火孙,你怎么不劝劝我?你们俩从今以后结拜为兄弟,以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互相劝谏。”然后,世祖把金酒倒在杯子里,让这两个人一起喝,算是结拜盟誓。那时候裕宗还在东宫,世祖又对忽鲁火孙说:“如果太子要处罚你,你找谁说理去?”于是又让东宫的官员庆山奴也一起喝了金酒。没多久,忽鲁火孙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提点太医院的事务,还赏赐了他两件绣着日月龙凤的华丽衣服。每当有外国使臣来访,世祖总是让他去跟使臣谈话,忽鲁火孙说话条理清晰,辩才无双,没有一个使臣不被他说服的。后来他又被改任为尚医太监。世祖还曾经让画师给他画像,并且把画像赏赐给他。之后他又升任正议大夫,仍然兼任提点太医院的事务。

有一次,有人偷了大安阁祭祀用的钱财,要被处死,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忽鲁火孙一个人出来劝谏说:“祭祀神灵是好事,因为这件事就处死人,恐怕神灵也不会接受祭祀。”世祖听了他的话,就下令释放了那个人。忽鲁火孙和丞相安童关系很好,在国政方面有很多好的建议,桑哥嫉妒他们,多次在世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但是世祖并不相信。后来桑哥败了,被关押在左掖门,世祖让忽鲁火孙去吐他一脸唾沫,忽鲁火孙不肯,世祖夸他仁厚,赏赐给他一条白玉带,并且对他说:“你为人清正廉洁,就像这块玉一样,所以赏赐给你。”成宗即位后,忽鲁火孙被提升为中书右丞,兼任太常卿。他极力推辞,最后才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署理太常卿的事务。不久后,他又被改任为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当时关中地区闹饥荒,有人建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他的同僚们说,这事儿还没请示朝廷,不能擅自做主。忽鲁火孙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现在他们都饿成这样了,如果等到朝廷下令,就来不及了。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于是他就下令大规模开仓放粮,没过几天,朝廷的命令也下来了。第二年,关中地区遭遇旱灾,他去终南山祈祷,结果就下雨了,那一年五谷丰登,老百姓都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忽鲁火孙这个人啊,啥正经营生都不干,田地房子都是皇上赏赐的。他脚有毛病,走不动路。仁宗皇帝觉得他毕竟是前朝的老臣,就特地派人给他弄了个小车,让他坐着进宫,聊聊以前的事儿。

后来,他的腿脚更不行了,连出门都成问题。每当国家有大事要决定,皇上就派贴身侍卫到他家去请教他。皇上还特别授予他荣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让他终身享有俸禄。死后,皇上又追赠他“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这些头衔,还追封他为赵国公,谥号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