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赓,字熙载,是洺水人。他家祖上五代之前的刘逸,当过县里的官吏,办案很公正,做了不少好事。他爷爷刘肃,当过左三部尚书,那是相当高的官职。刘赓从小就有名气,文采斐然,还拜了翰林学士王磐为老师,妥妥的学霸一枚。
元至元十三年,有人推荐他,他就当上了国史院编修官,开始在朝廷里工作了。到了至元十六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应奉翰林文字。后来,他还被调到司徒府当长史,并且兼着应奉翰林文字的职务,真是官运亨通。之后他又外放,去德州当同知,工作完成得很好,升迁到了太庙署丞和太常博士,最后还当上了监察御史。那时候,御史中丞崔彧脾气很大,其他御史去拜见他,他都爱理不理的,唯独对刘赓特别客气,把他当成上宾对待,可见刘赓的本事和人品都相当不错。
大德二年,刘赓升任翰林直学士。六年的时候,朝廷派他去陕西宣抚,安抚当地百姓。之后他又从侍讲学士升为学士。到了至大二年,他升任礼部尚书,还兼着翰林学士。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侍御史。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翰林院,当上了学士承旨,还兼着国子祭酒。国子监有个规矩,伴读生轮流出去当官,大家都抢着先出去。有一次,有个伴读生家里很穷,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他照顾,而他排在名单后面。他找到刘赓说:“我年纪比较轻,请让我排在后面。”刘赓说:“谦让,是美德的表现啊。”于是刘赓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还专门写信推荐了他。朝廷反而优先任用了这个人。从此以后,国子监的人都明白了谦让的美好品德。
皇庆元年,刘赓升任集贤大学士,还兼着国子祭酒。延祐元年,他又当上了承旨;六年,被任命为太子宾客;七年,他又回到集贤院当大学士;很快他又回到翰林院当承旨。泰定元年,他被加封为光禄大夫。有一次朝廷要讨论给皇帝上尊号的事,刘赓一个人坚决反对,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天历元年,刘赓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
刘赓长期掌管文书,当时很多重要的文章都是出自他手。因为他年纪大,德高望重,一直受到朝廷的器重。
耶律有尚,字伯强,是辽东丹王的后代,具体是第十世孙。他爷爷以前在金朝的时候,在东平府做过官,所以他们家就住在东平。
耶律有尚这人的见识和才华非常出众,特别热爱学习,是许衡先生的学生,而且是许衡先生特别看重的得意门生。他的学问造诣很深,尤其注重诚信为本,为人处事、言谈举止都非常得体,无论认识他的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敬佩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元至元八年,许衡辞去中书左丞的职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负责教导全国的学子。他推荐了十二个学生担任斋长,协助他教学,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十年后,许衡请求退休回乡,朝廷就让耶律有尚他们继续担任助教,接替许衡负责国子监的教学工作。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监丞,之后又外放去蓟州做州官,他治理地方非常宽厚简便,深受百姓爱戴。
元裕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把他召来担任詹事府的长史。耶律有尚离开国子监后,国子监的教学工作一度荒废,朝臣们都认为只有耶律有尚才能继承许衡的事业,于是就让他担任国子司业。当时国子监的学舍还没建好,老师和学生都住在老百姓的房子里,耶律有尚多次向朝廷反映这个问题。
到了至元二十四年,朝廷终于下令大兴土木,建造国子监的学舍,设立监官,并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国子监的学风因此大为振兴。至元二十七年,因为父母年迈,耶律有尚辞官回乡侍奉双亲。大德年间改元后,朝廷又召他回朝,再次担任国子祭酒。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同时兼任国子祭酒。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太常卿,后来又再次担任集贤学士。
至元八年,他回乡下葬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想启用这位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家,派车马去他家请他出来做官,他推辞了好几次,最后还是被朝廷请回,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官阶为中奉大夫。
话说这位有尚先生,在国子监当老师前后一共干了五任,他的教学方法呢,就是把义理作为根本,要求学生认真反思,一丝不苟;把恭敬放在首位,并且要求学生言行举止都要端正诚实。那些华而不实的小技巧,什么辞藻堆砌、雕琢刻镂,凡是会妨碍圣人大道的东西,他统统都摒弃掉了。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懂得追求正统的学问,崇尚正道,把经书典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自身的品德行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个个都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总的来说,他的教学方法沿袭了衡门的旧制,但又更加勤勉认真。他做了几十年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全国的人都尊敬他,就像以前人们尊敬衡门先生一样。后来,有尚先生年纪大了,就请求朝廷让他回家养老,朝廷还特地赏赐他七千贯钱,送到他家里。他八十六岁去世,朝廷追赠他“文正”的谥号。
郝天挺,字继先,是朵鲁别族人,他家祖祖辈辈,从曾祖父开始就住在安肃州。他父亲和上拔都鲁,在太宗、宪宗时期立下不少战功,官至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郝天挺为人英勇爽朗,刚正不阿,很有才能和见识,他曾经师从元好问先生学习。因为他是功臣之后,世祖皇帝召见了他,非常欣赏他的仪表谈吐,特意下旨说:应该让他参与政事,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并让他在东宫侍卫。裕宗皇帝对他也很器重。在云南建省的时候,选拔官员,他就担任了云南行尚书省参议,后来升任参知政事,又升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回朝廷,做了吏部尚书,接着又升任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后来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和江浙行省左丞,但他都没有赴任。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他在和宰相议事的时候,如果意见不合,就会直接当面指出来。有一次,他上奏朝廷,陈述事情非常清楚明白,皇帝特地赏赐他一百两黄金,但他没有接受。皇帝说:“我不是为了巴结你,只是表彰你敢于直言啊!”
成宗皇帝驾崩后,仁宗皇帝奉太后之命,首先平定了这场巨大的危机。等到武宗皇帝从朔方回来,仁宗皇帝顺利继承皇位,掌握了大权。在这个关键时刻,天挺对稳定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
仁宗皇帝即位后,召集了天挺、少保张闾等十位老臣,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改革尚书省的弊端,最终成就了皇庆年间的盛世景象。之后,天挺出任江西、河南两省右丞,后来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他上任后,首先向皇帝陈述了维护纲纪的关键,用打猎作比喻说:“御史的职责在于打击奸邪,就像老鹰捕猎一样,弱小的猎物容易捕捉,但强壮的猎物就必须借助人力。否则,不仅会失去先前的猎物,甚至还可能伤到老鹰自己。”皇帝很欣赏他的话。天挺离开后,朝中大臣都向他表示祝贺,社会风气为之一振。他还上疏陈述了七件事:珍惜名声和爵位、抑制浮夸浪费、停止摊派田赋、长期委任使臣、表彰好事、奖励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皇帝下诏命令中书省执行这些建议。不久,天挺被外放,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河南王卜怜吉歹担任丞相,对天挺非常尊敬,如同对待老师一样,因此河南的政务得以顺利开展。
皇庆二年,天挺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为冀国公,谥号文定。天挺曾经编写了《云南实录》五卷,还注释了唐人作品《鼓吹集》十卷,这些著作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佑,字君辅,小名朵鲁别台。他从宿卫官起家,仁宗皇帝时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以清廉正直著称,深受皇帝器重。后来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又担任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字梦符,他的祖先来自辽国的乌若部,后来被金人征服,于是迁居隆安。他的父亲张之纯,是东平万户府参议,曾经梦见自己去孔庙祭拜,得到孔子赐予的嘉果,不久之后张孔孙就出生了。因此,他的父亲向衍圣公请求赐名,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张孔孙长大后,以文学才华闻名,被聘为万户府议事官。万户严忠范的哥哥担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曾想聘请张孔孙,但因为张孔孙的母亲年老,所以他没有前往赴任。
北宋汴梁城破之后,负责宫廷音乐的乐师们流落到东平,以前的乐谱大多丢失了,只剩下登歌这一章。 那时候,世祖皇帝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曾经把这些乐师叫到日月山去演奏给他听。后来,徐世隆向皇帝建议,应该增加宫廷乐队的编制,再创作一些文舞武舞,好为以后的大典做准备。
于是皇帝就封徐世隆当了太常卿,让孔孙这个奉礼郎当他的副手,负责管理乐师们,让他们好好练习,把新的乐舞献给朝廷。 孔孙在朝廷里当差,廉希宪当宰相的时候,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后来安童当了宰相,更是很器重他,升他做了户部员外郎,又外派他到南京总管府当判官。
那时候朝廷正准备攻打襄樊,急需兵力。孔孙就建议说:“现在因为越境走私而被判刑的人,动不动就几千个,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上战场杀敌赎罪。”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他被任命为四川道提刑按察司官员,不久又升任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他在巴陵巡视的时候,碰上了一起涉及三百多人的案件。 因为龚乙建议开征银子利息,激怒了当地百姓,百姓们竟然掘开了他的坟墓,还烧了他的家,结果烧死了三个人。 当地官员认为这是为了抢钱杀人,要重判他们。孔孙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罪不至死,就为他们减轻了处罚。 后来,他又升任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接着又改任保定路总管府同知,没多久就升任侍御史,代理御史台的职务。
公元1285年,安童又当上了宰相,他对皇帝说:“阿合马专权十年,那些和他关系好、巴结他的人,都飞黄腾达,占据着重要的职位;只有刘宣和张孔孙两个人,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始终如一。”于是,皇帝就提拔刘宣当了吏部尚书,张孔孙当了礼部侍郎。没多久,张孔孙又升任礼部尚书,接着又升任燕南提刑按察使。
1289年,提刑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张孔孙仍然担任使职,在今河北大名一带做官。他把查抄来的赃款买了五千斛粮食救济灾民。后来,他被任命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佥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兼任府尹,并且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有人把三百多里的旧河堤献给了太后,张孔孙就上奏章说应该把这些河堤全部还给老百姓,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之后,他被提升为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在审理盐场案件时,他为民尹执中兄弟平反昭雪,原来他们被诬陷为强盗。张孔孙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丞相完泽去世后,张孔孙和陈天祥一起上奏章,推荐和礼、霍孙担任宰相。
话说,那年地震了,皇帝就问大臣们怎么才能避免灾祸。孔子的后代孔孙,就提出了八条建议,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别老是跟蛮夷小国打仗;那些滥竽充数的官员,别再重用了;赏罚要分明,别老是轻易赦免;那些贿赂、走私的活动,必须严厉打击;供奉佛祖没啥用,别再浪费钱了;上上下下都得节俭,不能铺张浪费;官吏太多,冗员太多,必须精简;太庙里的神主牌位,祭祀一定要隆重。皇帝觉得他说的都对,高兴地赏了他五千贯钱。
孔孙又连续上书,提出了更多建议:那些七十岁退休的官员,应该再给他们升一级;那些因为父母去世而丁忧的官员,应该等他们服丧期满后马上复职;那些滥竽充数的禁卫军,必须清除出去;州郡的官员,必须精挑细选;那些长期担任达鲁花赤的官员,应该考虑给他们升迁;还要增加官员的俸禄;修缮京城的庙宇和学校,招收国子监的学生,并且拨款给曲阜孔庙安排洒扫人员;宰相的职位,应该让儒臣参与,不能只用文官;那些曾经担任过宰相的安童、伯颜、和礼霍孙和廉希宪等人,都应该追赠谥号。 后来,孔孙请求退休回家,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让他退休,集贤大学士的职位依旧保留。大德十一年,孔孙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孔孙本来就以文学闻名,而且擅长弹琴,还会画山水和竹石,骑射技术更是特别好。他当官的时候,那些正直的言论和好的建议,都非常有见地,大家都很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