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中书省,一共设立了十一个,级别是正一品,负责管理全国的各种事务,统管各郡县,镇守边疆,和中央政府互相配合,就像内外两面一样。刚开始建国的时候,有战争,需要处理军事和民政,所以就设立了行省,还没形成固定的制度。到了中统年间和至元年间,才正式设立行中书省,根据需要设置官职,官职不一定都齐全,都是由中央的官员来负责这些事务。行省的丞相,都是由宰相兼任某个行省的事务,挂个衔头。后来觉得这样权力太大,就改成“某处行中书省”这种说法。凡是钱粮、兵器、屯田、漕运,以及国家大事,都由行省负责。至元二十四年,改名为行尚书省,后来又改回去了。至大二年,又改成行尚书省,两年后又改回去了。

每个行省都有一个丞相,正一品;两个平章政事,都是正一品;一个右丞,一个左丞,都是正二品;两个参知政事,都是从二品,甘肃和岭北两个行省各少设一人;两个郎中,从五品;两个员外郎,从六品;两个都事,从七品;还有掾史、蒙古的必阇赤、回回的令史、通事、知印、宣使等等,每个行省的设置都略有不同。以前参政下面还有佥省、同佥之类的官职,后来都取消了。丞相有时候设,有时候不设,选人非常谨慎,所以经常空缺。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是至元五年设立的。当时取消了随路奥鲁官(一种地方官职),任命参政阿里暂时代理行省事务,在河南等路设立行省。至元二十八年,因为河南、江北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且是新纳入版图的地区,所以决定在汴梁设立行省来管理,管辖河南十二路、七府。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最初叫江淮行省,治所在扬州。至元二十一年,因为地理位置和民政管理都不方便,就迁到了杭州。至元二十二年,把江北一些郡县划归河南行省,改名为江浙行省,管辖三十路、一府。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十五年,并入了福建行省。十七年,又重新在龙兴府设立江西行省,福建也单独设立行省,治所在泉州。二十二年,福建行省又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福建行省又并入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最后管辖十八路。

话说元朝的时候,为了管理地方,设立了好几个行中书省,就像现在的省份一样。先说湖广行省,元至元十一年,伯颜丞相打宋朝,行省先在襄阳办公,后来又分出一部分去鄂州,改名叫荆湖行省。到至元十三年,元军拿下潭州,行省就搬到那儿去了。后来,至元十八年,又搬回了鄂州,管着三十个路和三个府。

接下来是陕西行省。元中统元年,商挺负责秦蜀五路(四川)的事务。三年后,正式设立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省会设在京兆(今西安)。至元三年,省会搬到利州。十七年又搬回京兆。十八年,又把四川分出去,成立了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又把陕西和四川合并在了一起。二十三年,四川又设立了行枢密院。最后,陕西行省管辖着陕西四路和五个府。

再说四川行省。一开始,四川归陕西管。到至元十八年,才从陕西行省分出来,在成都设立行省,管着九个路和五个府。

辽阳行省是至元二十四年才设立的,省会设在辽阳路,管辖七个路和一个府。

甘肃行省,元中统二年,在中兴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设立了行省,但至元十年被撤销了。十八年又恢复,二十二年又被撤销,改成了宣慰司。二十三年,又把行省搬到甘州(今甘肃张掖),正式设立甘肃行省。三十一年,又分出一个宁夏行省,后来又并了回去。甘肃行省管辖七个路和两个州。

岭北行省,这名字听着就挺冷的。元朝初期,成吉思汗在哈剌和林河西边建都,那地方叫和林,设立了元昌路。中统元年,忽必烈迁都中兴府,设立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改成了和林行省,设正副丞相各一人。至大四年,撤销了右丞相。皇庆元年,改名为岭北行省,官制不变,省会设在和宁路,管辖着北边的地区。

最后是云南行省,那是古南诏的地盘。元朝初期,忽必烈征服了那地方,设郡县,还封了宗室子弟去镇守。至元十一年,才正式设立云南行省,省会设在中庆路,管辖着三十七个路和五个府。

元朝的时候,在征讨日本的过程中,设立了征东行省,让高丽国王负责管理军队和后勤。等战争结束后,行省就撤销了。后来,元朝大德三年又重新设立了行省,用中国的管理制度来治理高丽。但高丽王觉得这样不合适,就上奏朝廷,请求取消行省,恢复高丽自己的管理方式。元朝就同意了,按照高丽的习惯来治理。到了至治元年,行省又重新设立了,这次让高丽王兼任丞相,可以自己任命属下官员,管辖沈阳,下辖两个府、一个司和五个道。

接下来,咱们看看行省下属各个部门的官员设置。检校所设检校一人,从七品,还有两个书吏;照磨所设照磨一人,正八品;架阁库设管勾一人,正八品;理问所设理问二人,正四品;副理问二人,从五品;还有个知事和一个负责管理文书的官员。都镇抚司设都镇抚一人,副都镇抚一人。宣慰司负责管理军民事务,分道管理各个郡县,行省有命令就下发到下面,郡县有请求就上报到行省。如果有边境战争,宣慰司就兼任都元帅府,如果没有战争,就只做元帅府。在边远地区,还有招讨使、安抚使、宣抚使等等,他们的品级和人数各有不同。

宣慰使司的级别是正二品。每个宣慰使司设宣慰使三人,都是正二品;同知一人,正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正九品。一共六个道: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设立);河东山西道(大同路设立);淮东道(扬州设立);浙东道(庆元路设立);荆湖北道(中兴路设立);湖南道(天临路设立)。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级别也是正二品,设使三人,同知二人,副使二人,经历二人,知事二人,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此外,还有广东道(广州设立),大理、金齿等地,蒙庆等地。这两个府的官员设置和上面说的差不多,只是蒙庆府的官员人数要少一些,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一人,经历、都事各减一人。

广西两江道(静江路设立),海北海南道,福建道,八番顺元等地,察罕脑儿等地,这五个府的宣慰使都元帅三人,副都元帅、佥都元帅事各二人,其他官员设置和上面一样。

宣慰使兼管军万户府,每个府里都有三个宣慰使,还有一个同知、一个副使,一个经历,两个都事,还有一个照磨兼管勾。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万户府的管理人员配置挺复杂的。

曲靖等路,罗罗斯,临安广西道元江等地,这些地方都归他们管。 这范围还挺广的,从曲靖到广西,跨了好几个地方。

都元帅府,每个府里有两个都元帅,两个副元帅,一个经历,一个知事。 这都元帅府的领导班子也不小,级别看着挺高的。

北庭(隶属土番宣慰司),曲先塔林(都元帅三员),蒙古军,征东(两个府,每个府一个都元帅,一个副元帅)。 北庭这地方是土番宣慰司管的,曲先塔林那边都元帅更多,蒙古军队负责东征。

元帅府,官职是正三品,每个府里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元帅,一个经历,一个知事。 元帅府的级别很高,是正三品。

李店文州,帖城河里洋脱,朵甘思,常阳,岷州,积石州,洮州路,脱思马路,还有十八族,这些地方都归元帅府管辖。 这管辖范围涉及到很多地方和民族。

右九府,只有李店文州增加了同知和副元帅各一人;其他八府都隶属于土蕃宣慰司,官职设置都一样。 九个府里,只有一个府的配置不一样。

宣抚司,官职也是正三品,每个司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宣抚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一个佥事,一个计议,一个经历,一个知事,还有一个管档案的。 人员配置更复杂了,各种各样的官员都有。 有些地方的配置会略有不同,后面会详细说明。

广南西道(不设副使、佥事),丽江路(以上隶属于云南省),顺元等处,播州,思州(以上隶属于湖广省),斜南等处(隶属于四川行省,不设佥事、计议)。 这些地方的官职设置又有些不一样,有的缺这个官,有的缺那个官。

安抚司,官职也是正三品。每个司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安抚使,一个同知,一个副使,一个佥事,一个经历,一个知事。 和宣抚司差不多,但是有些地方的设置会有所不同,后面会说明。

师壁洞(不设达鲁花赤),永顺等处,散毛洞(以上隶属于四川省),罗番遏蛮军(不设达鲁花赤),程番武盛军,金石番太平军,卧龙番南宁州,小龙番静蛮军(不设同知、副使),大龙番应天府,洪番永盛军,方番河中府,芦番静海军(不设知事),新添葛蛮(以上隶属于湖广省)。 这些地方的官职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又做了调整。

招讨司,官职也是正三品,每个司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 招讨司的设置相对简单一些。

土番、剌马刚这些地方,还有天全、倴州这些地方,都派人去管辖,沿着边境的溪谷,每个地方都设一个副使,没有达鲁花赤。唆尼、诸番征讨沔州,长河西里管军,檐里管军,脱思马田地也需要管理。

接下来是各级万户府的设置:上万户府,管辖七千名士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都是正三品,佩带虎符;副万户一人,从三品,也佩带虎符。中万户府,管辖五千名士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都是从三品,佩带虎符;副万户一人,正四品,佩带金牌。下万户府,管辖三千名士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都是从三品,佩带虎符;副万户一人,从四品,佩带金牌。这些官职都是世袭的,有功劳就能升官。每个万户府都设有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还有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一人。

镇抚司设镇抚二人,由蒙古人和汉人担任。上万户府的镇抚是正五品,中万户府的是从五品,都佩带金牌;下万户府的是正六品,佩带银牌。上千户所,管辖七百名士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都是从四品,佩带金牌;副千户一人,正五品,佩带金牌。中千户所,管辖五百名士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都是正五品,佩带金牌;副千户一人,从五品,佩带金牌。下千户所,管辖三百名士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都是从五品,佩带金牌;副千户一人,正六品,佩带银牌。弹压官二人,由蒙古人和汉人担任。上千户所的弹压官是 从八品,中下千户所的弹压官是正九品或从九品,由朝廷任命。上百户所设百户二人,一人是蒙古人,一人是汉人,都是从六品,佩带银牌。下百户所设百户一人,从七品,佩带银牌。

儒学提举司,官职为从五品。各行省管辖的地方,都设一个儒学提举司,负责管理各路、府、州、县的学校,以及祭祀、教养、钱粮等事务,还要考核和呈报学校的著述和文章。每个儒学提举司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先说蒙古时期有个叫“提举学校”的官职,级别是五品。这官儿呢,一个正提举是五品,还有一个副手,叫同提举,是七品。这个官职是元朝至元十八年才设立的,而且只在江浙、湖广、江西这三个省份有,其他地方都没有。

然后是“官医提举司”,这个官职是六品。它下面有正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三个职位,主要负责管理医疗、户籍、差役和诉讼这些事。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只有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个省份有,其他省份都没有。

再来说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这个可是个大官,正三品!一开始,两淮地区归顺朝廷后,就由提举马里范章负责管理盐税。到至元十四年,才正式在扬州设立了这个机构。这个机构人不少,有两个正三品的盐使,两个正四品的同知,一个正五品的副使,两个正六品的运判,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一个从八品的知事,还有一个从九品的照磨。后来,元朝大德三年,把盐司都撤了,改成了场官。到了大德四年,又在真州、采石等地重新设立了批验所。

盐场呢,一共有二十九个,每个盐场都有一个从七品的司令、一个从八品的司丞和一个从九品的管勾,具体负责的事情不太一样。这二十九个盐场分别是:吕四场、余东场、余中场、余西场、西亭场、金沙场、石塂场、掘港场、丰利场、马塘场、拼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河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白驹场、刘庄场、五祐场、新兴场、庙湾场、莞渎场、板浦场、临洪场、徐渎浦场。

每个批验所呢,都有一个正七品的提领、一个正八品的大使和一个正九品的副使,主要负责检查盐引。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也和两淮那个差不多,也是正三品,也有盐使、同知、运判、经历、知事和照磨这些职位。至元十四年在杭州设立。大德三年,规定了产盐的地方和盐场的规模,还在杭州、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地设立了四个检校所,专门检查盐袋,不让超重。

两浙的盐场有三十四个,每个盐场也和两淮一样,都有司令、司丞、管勾三个职位。

哎,这地名,听得我脑壳都大了!仁和场、许村场、西路场…… 一个个念下来,感觉像是绕口令似的,全是浙江那边的盐场吧?还有下沙场、青村场、表部场…… 这得有多少盐场啊!浦东场、横浦场、芦沥场…… 光听名字就感觉海风阵阵,全是沿海地区的盐场。 鲍郎场、西兴场、钱清场…… 这地名,听着就感觉历史悠久。三江场、曹娥场、石堰场…… 这名字,一听就很有意境。鸣鹤场、清泉场、长山场…… 感觉像是诗情画意的地方。穿山场、岱山场、玉泉场…… 这名字,听着就感觉很壮观。芦花场、大嵩场、昌国场、永嘉场…… 这都是些地名,听起来就感觉很古老。双穗场、天富南监、长林场、黄岩场、杜渎场、天富北监、长亭场、龙头场…… 这地名,听着就感觉很复杂。

福建那边的盐务管理机构,级别可不低,是正三品官,叫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这机构里头,使、同知、运判都有好几个,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元朝至元十四年,才开始设立市舶司,负责盐的煎制和税收。后来又改来改去,二十四年改成盐运司,二十九年又给撤了,改成提举司。大德四年又恢复成盐运司,九年又撤了,并到元帅府里管。十年后,又重新设立都提举司。至大四年,又升格为盐运司,直接归行省管辖。 一共设了七个盐场。每个盐场都有司令、司丞、管勾各一人,品级分别是七品、八品、九品。

这七个盐场是海口场、牛田场、上里场、惠安场、浔美场、浯洲场、丙洲场,都是福建那边的。

广东那边呢,至元十三年才开始在广州煎盐,收盐税。十六年,归到江西盐铁茶都转运司管。二十二年,又并到宣慰司去了。二十三年,又设立了市舶提举司。大德四年,又改成了广东盐课提举司。这广东盐课提举司的官职设置是:提举(五品)、同提举(六品)、副提举(七品)。 它下面管着十三处盐场,每个盐场也跟福建那边一样,都有司令、司丞、管勾各一人,品级也是七品、八品、九品。

这些盐场分别是:靖康场、归德场、东莞场、黄田场、香山场、矬峒场、双恩场、咸水场、淡水场、石桥场、隆井场、招收场、小江场。 啧啧,光听这些地名,就感觉这盐业管理,也是一波三折啊!

四川的茶叶和盐的运输管理,一开始比较乱。成都附近就有95个盐井,散落在各个郡的山里。元朝至元二年,才设立了兴元四川转运司,专门负责盐的熬制和税收。不过,八年后就撤销了。十六年又重新设立,十八年又并入了四道宣慰司,十九年再次设立,改名叫陕西四川转运司,管辖范围更广了。到了至元二十二年,才正式设立了四川茶盐运司,级别很高,是正三品,下设好多官员,比如同知、副使、运判、经历、知事、照磨等等,职位一个比一个低。

盐场呢,一共十二个,每个盐场都有司令、司丞、管勾,官职也都是从七品、从八品、从九品,级别依次递减。这十二个盐场分别是:简盐场、隆盐场、绵盐场、潼川场、遂实场、顺庆场、保宁场、嘉定场、长宁场、绍庆场、云安场、大宁场。

负责海盐税收的广海盐课提举司,是至元三十一年才设立的,专门管盐税,级别是正四品。里面也有好几个职位,都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知事、提控案牍,官职也是一个比一个低。

还有个市舶提举司,负责管理海上的贸易和税收。至元二十三年,它隶属于广东宣慰司。至元三十年,又在海南设立了一个类似的机构,叫海南博易提举司。不过,至大四年就取消了,还禁止了外国船只来往。到了延祐元年,又重新开放,在泉州、广东、庆元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每个市舶提举司的设置也和广海盐课提举司差不多,都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知事等官员。

为了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至元二十年设立了海道运粮万户府,级别是正三品,专门负责每年从海上运输粮食到北京。这个机构的官员也很多,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照磨、镇抚,职位等级不一。 它下面还有一些海运千户所,级别是正五品,也设有达鲁花赤和千户等官员。这些海运千户所分布在温州、庆元、绍兴、杭州、嘉兴、昆山、崇明、常熟、江阴等地,一共有五个,平江府还有一个专门运送香米和糯米的海运千户所。

总管府这玩意儿,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就有了。过了二十年,他们规定,管辖十万户以上人口的叫上路,十万户以下的叫下路。要是地处战略要地,就算人口不到十万户,也算上路。上路管事的级别是正三品,有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都是正三品,还得兼管农业生产,江北的还要管军队,另外还有个同知、治中、判官,各一个。下路级别是正三品,没治中这个职位,同知就相当于治中的级别,其他的都跟上路一样。元朝二十三年的时候,又加了两个推官,专门管刑狱,下路就一个。还有个经历、一个或者两个知事,一个照磨兼管文书档案,司吏的人数没固定,根据事情多少来定;翻译和联络官各一个。

再说说总管府下面的人员配置:儒学教授一个,九品官,各路都设一个,还有个学正和学录。那些州府,上州和中州也设个教授,下州设个学正。蒙古语教授一个,正九品;医学教授一个;阴阳学教授一个;司狱司,有个司狱和个丞;平准行用库,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个;织染局,局使、副使各一个;杂造局,大使、副使各一个;府仓,大使、副使各一个;惠民药局,提领一个;税务部门,提领一个,大使、副使各一个。

录事司,正八品。每个路和府都设一个,管城里百姓的事。中统二年,朝廷查验人口,确定了录事司的人数:两千户以上,设录事、司候、判官各一个;两千户以下,就省去判官。元朝二十年,又加了个达鲁花赤,把司候给撤了,判官兼管抓贼的事,还加了个典史。要是城里人少,就不设录事司了,归附近的县管;在两京,就归警巡院管。杭州例外,一开始设了四个司,后来减到两个,一个左司,一个右司。

散府,正四品,有达鲁花赤一个,知府或者府尹一个,管农业和军队,跟路差不多;还有个同知、判官、推官、知事、一个管案卷的。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隶属于各路,有的隶属于宣慰司、行省,有的直属于中央,有的管辖州县,有的不管辖州县,所以机构设置也不一样。

话说元朝中统五年的时候,全国各地州县都设立了,但级别还不一样。到了至元三年,才正式规定:一万五千户以上的是上州,六千户以上的是中州,六千户以下的是下州。江南平定后,过了二十年,又重新规定:五万户以上的是上州,三万户以上的是中州,不到三万户的是下州。 这样一来,就一口气把四十多个县升格成了州。不过,户口很多但隶属于路府的县,级别没变。上州的官员是:达鲁花赤、州尹(从四品)、同知(正六品)、判官(正七品);中州的官员是:达鲁花赤、知州(都是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的官员是:达鲁花赤、知州(都是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判官还要兼管抓捕盗贼的事。其他的辅助官员:上州有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中州有吏目、提控案牍各一人;下州有一个或两个吏目。

至元三年,北方州县合并了一波。六千户以上的是上县,二千户以上的是中县,不到二千户的是下县。二十年后,江南地区也按户数重新划分等级:三万户以上的是上县,一万户以上的是中县,一万户以下的是下县。上县官员的级别是正六品,设达鲁花赤一人,县尹一人,县丞一人,县簿一人,县尉一人,典史二人;中县是正七品,不设县丞,其他官职和上县一样;下县是正七品,官职设置和中县一样,如果地方小、事情少,县簿可以兼任县尉。后来又单独设置了县尉,专门负责抓捕盗贼,还另有印信。典史一人。巡检司是九品,设巡检一人。

军队方面,只有边远地区才设有军队,都归属各县管辖,级别和下州一样,官职设置也一样。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每个溪洞都设立长官司,级别和下州一样,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这些官员多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拔。

各地的脱脱禾孙,负责查处使臣的欺诈行为。正职从五品,副职正七品。

最后是勋位等级,一共十级:

上柱国(正一品) 轻车都尉(从三品)

柱国(从一品) 上骑都尉(正四品)

上护军(正二品) 骑都尉(从四品)

护军(从二品) 骁骑尉(正五品)

大家好,我来说说古代的官职。古代的官职分文武,等级森严,咱们先说说文官。

最高的是正三品的轻车都尉,还有从五品的飞骑尉。爵位呢,也分好几等,分别是:王(正一品)、郡侯(从三品)、郡王(从一品)、郡伯(正四品)、国公(正二品)、郡伯(从四品)、郡公(从二品)、县子(正五品)、郡侯(正三品)、县男(从五品)。 那些厉害的勋爵,比如上柱国、郡王、国公,有时候会直接任命官职,其他的就只封个爵位意思意思了。

然后是文散官,一共四十二级。最高的几个是:开府仪同三司、中宪大夫、仪同三司、中顺大夫(以上都是正四品);再往下是特进、朝请大夫、崇进、朝散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朝列大夫(以上都是从四品);还有银青荣禄大夫(正一品)、奉政大夫、光禄大夫、奉议大夫(正五品)、荣禄大夫(从一品)、奉直大夫、资德大夫、奉训大夫(从五品)、资政大夫、承德郎、资善大夫(正二品)、承直郎(正六品)、正奉大夫、儒林郎、通奉大夫、承务郎(从六品)、中奉大夫(从二品)、文林郎、正议大夫、承事郎(正七品)、通议大夫、征事郎、嘉议大夫(正三品)、从事郎(从七品)、太中大夫、登仕郎、中大夫、将仕郎(正八品)、亚中大夫(从三品)、登仕佐郎、中议大夫、将仕佐郎(从八品)。

这文散官啊,一品到五品是直接宣布任命的,六品到九品是皇帝下诏书任命的。 皇帝下诏书任命的,中书省会发个文书;直接宣布任命的,就用圣旨。一品到五品穿紫色官服,六品到七品穿红色,八品到九品穿绿色,武官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官职和散官的品级是对应的,不过九品没有散官,就只说官职了,武官的杂职也是一样。

最后说说武散官,一共三十四级。最高的几个是:龙虎卫上将军、宣武将军(从四品);金吾卫上将军、武节将军、骠骑卫上将军(正二品)、武德将军(正五品)、奉国上将军、武义将军…… (以下省略)

总之,古代的官职系统非常复杂,等级分明,光听这些名字就够让人头晕的。

这段话列举了古代官职,好多将军啊,从五品到八品都有,什么辅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昭武大将军…… 名字听着就威风凛凛,不知道具体管啥,反正官阶高低不一样。 还有校尉,也分好多等级,从六品到八品都有,听着也挺厉害的。 这段主要是列举官职名称和品级,没啥具体故事。 “右武散官三十四阶,自龙虎卫上将军至进义副尉,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武官的散官有三十四个等级,从最高的龙虎卫上将军到最低的进义副尉,品级从正二品到从八品不等,任命手续都一样。

接下来是内侍的官职,一共十四个等级,从正二品的中散大夫到从八品的司引郎,也是从高到低排列的。 中散大夫、中引大夫、中御大夫……这些名字听着都挺文绉绉的,不知道具体是干啥的。 “右内侍品秩一十四阶,自中散至司引,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内侍的官职十四个等级,从正二品到从八品,任命手续都一样。

然后是司天官的官职,也是十四个等级,从从三品的钦象大夫到从八品的司辰郎,品级也是从高到低排列。 钦象大夫、明时大夫、颁朔大夫……这些名字听着都跟天文有关,估计是负责观测天象的。 “右司天品秩一十四阶,自钦象至司辰,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天官的官职十四个等级,从从三品到从八品,任命手续都一样。

最后是太医的官职,一共十五个等级,从从三品的保康大夫到正七品的成全郎,品级也是从高到低排列。 保宜大夫、保康大夫、保安大夫……这些名字听着都跟医疗有关,估计是负责看病的。 这段主要就是列举了各种官职和它们的品级,没有具体的故事内容。

哎,这上面列的是太医和教坊司官员的品级,密密麻麻的,看着就头大。先说太医,从最高的保顺大夫(从四品)到最低的医愈郎(从八品),一共十五个等级,官职一个比一个低。 保顺大夫、医候郎、保冲大夫、医痊郎、保全郎、医愈郎,这些官衔听着就挺高大上的,是不是? 反正从从三品到从八品,都有对应的官职。 这些官职的任命,都有正式的程序和手续,可不是随便就能当上的。

接下来是教坊司的官员,也是十五个等级。 从最高的云韶大夫(从三品)到最低的和节郎(从八品),同样是从从三品到从八品,依次递减。 云韶大夫、司乐郎、仙韶大夫、协乐郎、长宁大夫、和乐郎、德和大夫、司音郎、协律大夫、司律郎、嘉成大夫、和声郎、纯和郎、和节郎、调音郎…… 这一个个名字,听着就感觉挺优雅的,跟宫廷音乐有关。 跟太医一样,教坊司这些官职的任命,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云韶大夫 司乐郎(从六品)仙韶大夫(以上从三品) 协乐郎(正七品)长宁大夫 和乐郎(从七品)德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司音郎协律大夫(从四品) 司律郎(以上正八品)嘉成大夫(正五品) 和声郎纯和郎(从五品) 和节郎(以上从八品)调音郎(正六品)”,这些官名,我得好好记记,以后说不定用得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