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字太虚,是乐安人。从小就聪明过人,以研习古代典籍为己任,家里藏书一万卷,他都亲自校对、整理。他的学问渊博精深,广平的程钜夫、清河的元明善、柳城的姚燧、东平的王构,还有同郡的吴澄、揭傒斯,都对他非常敬佩。至顺二年,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全岳柱聘请他到龙兴郡学做老师。第二年六月,他因病去世了。他留下的著作有《易类象》两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

同郡的危复之,字见心。南宋末年做过太学生,师从汤汉,广泛阅读书籍,喜欢读《易经》,尤其擅长写诗。元朝初年,元帅郭昂多次推荐他做儒学官,他都没接受。元朝中期,朝廷多次派奉御察罕和翰林应奉詹玉用钱财征召他,他还是不去。他隐居在紫霞山中,朋友们私下里尊称他为贞白先生。

武恪,字伯威,是宣德府人。小时候被认为是神童,到江南游学,吴澄当时是江西儒学的副提举,推荐他到国子监学习。明宗在藩邸时,选中武恪做说书秀才,后来明宗出镇云南,武恪也跟着去了。明宗想要在陕西起兵,武恪劝谏说:“太子北上,对国家来说是奉了君命,对家庭来说是奉了叔父的命令,现在如果向着京师射出一支箭,史官一定会记载为太子谋反。”旁边的人讨厌武恪的话,就说:“武秀才的母亲在京城,应该让他回去。”于是武恪就回到了京城,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教导学生。文宗知道他的名声,任命他为秘书监典簿。任期满后,他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朝廷又任命他为中瑞司典簿,之后又改任汾西县尹,但他都没有接受。有人劝他做官,武恪说:“以前是为了父母而屈就,现在父母都去世了,我不再做官了。”过了几年,朝廷选拔地方官吏,泰不华推荐武恪担任平阳沁水县尹,他也没去。朝廷近臣又推荐他做授经郎,武恪就装作哑巴,拒绝了。

老恪特别喜欢读《周易》,每天都坚持正襟危坐地学习。有人问他:“老师您学习的根本是什么呢?”老恪回答说:“以敬为本。”他写过好几卷《水云集》。跟着他学习的学生,很多都很有成就,比如佛家奴当上了太尉,完者不花当上了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很有名望的好官。

老恪这个人啊,特别认真刻苦,每天都坐在那儿读《周易》,就跟个老僧入定似的。有人就好奇地问他学习的秘诀,他只说了四个字:“以敬为本”。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道尽了他治学的精髓。他后来还写了好多卷的《水云集》,书里肯定记录了他多年的学习心得。

更厉害的是,他的学生个个都非常优秀! 你看,佛家奴和完者不花,这两个人都当了朝廷的大官,一个太尉,一个枢密院事,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名声特别好。可见老恪的教学水平有多高! 这足以证明“以敬为本”这四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