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字仲渊,是晋州人。他爷爷高揖,在州里当个小官,负责执法,为人公正廉洁,办事公平。他爸爸高汝霖,在真定廉访司当照磨,后来奉命去东平,路过高唐的时候,不幸遇上强盗,被杀害了。
高源从小就努力学习,非常孝顺母亲。后来,他考取了县吏的职位。元世祖中统年间,他被提升为卫辉路的知事,之后又升迁为齐河县尹。他在齐河当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于他离任十年后,老百姓还给他立碑颂扬。之后,他又被调到行台当都事,兼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的差事。
在任上,他弹劾了常州路的达鲁花赤马恕侵占百姓田地以及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马恕害怕了,就赶紧跑去贿赂权臣阿合马,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诬陷高源。高源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奇怪的是,有一天,高源突然被释放了,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啊,高源住的地方邻居很多都是阿合马的亲戚,他们都知道高源非常孝顺母亲。高源被冤枉入狱的消息传开后,这些邻居都跑到阿合马那里去求情,说:“高源是个大孝子,不光我们知道,上天也一定知道!况且那些指控他的罪名根本就是假的,如果您冤枉杀了他,那可是违背天意,会带来灾祸的!” 阿合马被他们感动了,最终没有杀高源。
不久后,高源被任命为河间等路都转运副使。他治理地方很有办法,那些逃走的灶户都重新回来务农,每年除了完成正常的税赋外,还多上缴了几十万缗钱。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江东道劝农营田使;至元二十八年,又升迁为都水监。他开通了惠河,从文明门往东七十里,与会通河连接起来,还修建了七座闸门和十二座桥梁,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匪浅。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高源七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留下了三个儿子:高梦弼、高良弼、高公弼。
杨湜,字彦清,是河北正定藁城人。他学习章程制度,擅长书法和算术,一开始当了个府里的办事员,后来升迁为负责检查法令的官员。
元世祖中统元年,他被朝廷召为中书省的办事人员,和中山的杨珍、无极的杨卞齐名,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三杨”。中书省刚建立的时候,国家财政紧张,杨湜就建议用专卖商品的方法来增加国家收入,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让他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慰司的参议官,后来又升迁为左司提控掾,还建议朝廷严格执行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元世祖至元二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大名等地行中书省的办事官员。三年,朝廷设立了专门管理全国钱粮的制国用司,杨湜被任命为员外郎,还佩戴了金符,后来又改任宣徽院参议。
杨湜对国库的钱财做了详细的登记造册,记录了每一笔收支,每个月底都向朝廷汇报,后来这成为了制度。他还被加任为诸路交钞都提举,并且上书朝廷,建议改进钞法,说平准行用库的白银收支存在贪污浪费的现象,建议将五十两白银铸成银锭,并在上面刻上“元宝”字样,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至元七年,制国用司改名为尚书省,杨湜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仍然兼任交钞提举。当时朝廷用壬子年(指某一年)的旧户籍来确定百姓的赋税高低,杨湜说:“穷人和富人情况是不一样的,时间长了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怎么能用过去的老户籍来决定现在的赋税呢?”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让他重新核定赋税的轻重,大家都认为他做得很公平。杨湜的计算能力很强,精通财政,当时所有讨论财政的人,都佩服他的才能。
他的儿子叫杨克忠,担任安丰路总管;孙子叫杨贞。
吴鼎,字鼎臣,是北京人。元裕宗当太子的时候,也就是至元十七年,见到了吴鼎,就让他到东宫当侍卫。后来,在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礼部尚书、宣徽副使这么高的官位。
大德十一年,山东很多地方闹饥荒,朝廷派吴鼎去赈灾。朝廷计划拨发四万石粮食,再用纸币兑换一万石粮食。吴鼎跟一起去的官员说:“老百姓拿到纸币,上哪儿去换粮食呢?”那位官员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没法改了。”吴鼎说:“人命难道比粮食还轻吗!”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向朝廷上奏,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大元年,吴鼎被任命为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当时皇太后想前往五台山,有人建议开辟保定西边五回岭的道路,作为捷径。朝廷就派吴鼎去查看地形,估算工程费用。吴鼎说:“那地方是荒山野岭,很久没有人迹了,根本不适合皇太后走。”他把情况汇报上去,皇太后很高兴,于是取消了开路的计划。
三年后,吴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当时两浙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归中政院管辖,数额巨大。以前去两浙做官的人,大多中饱私囊,吴鼎到任后,却一点私心都没有。两浙有两个非常有钱的家族,朱家和张家,他们借了很多钱给老百姓,后来两家被抄家灭族,那些已经还清债务的欠条,也被官府收走了,官府只管查验欠条收钱,老百姓受不了了。吴鼎竭力为他们辩解,最终才让他们免于受罚。
四年后,吴鼎调任京畿澧运使。皇庆二年,朝廷特旨让他再次担任佥宣征院事;四月,他又升迁为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吴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蓟国公,谥号孝敏。
梁德圭,字伯温,是北京良乡人。一开始他在昭睿顺圣皇后的宫里当差,负责学习宫廷语言,并负责传达奏章。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见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中书省左司员外郎,没多久就升了郎中,然后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参议尚书省事。
至元三十一年,大臣们去给皇帝汇报工作,皇帝问到事情的细节,他们却答不上来。这时梁德圭在一旁帮忙解释,说得清楚明白,皇帝非常高兴,就让他当了参知政事。他在尚书省工作了很久,凡是关于钱粮的收支制度、官员的选拔任免、对藩王的赏赐等等,只要有紧急情况,来不及看文件,其他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梁德圭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说清楚。有时候遇到疑难问题,他就说:“这件事应该按照某某法令处理,某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指示”,查证后都完全正确。
有一次北京发生地震,皇帝看各地报上来的囚犯人数很多,觉得奇怪,就问当时在右司的梁德圭怎么回事。梁德圭回答说:“因为当权者急于征收赋税,所以到处抓人,才导致这种情况。”皇帝听了很受启发,就下令大赦天下所有欠税的人,老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到了大德年间,元成宗即位,他沿袭了元世祖的统治方法,朝廷以安定为首要任务,那些想升官的人都没能实现他们的野心,于是结党营私,互相怨恨,就抓住机会中伤梁德圭。正赶上皇帝生病,一些人气势汹汹地指责他,梁德圭因为位高权重,不肯受他们的欺辱,就慷慨地承担责任,请求离开朝廷,被安置到湖广。皇帝病好后,得知此事,就把他召回,恢复了他的官职。梁德圭回到朝廷后,皇帝问他:“你这段时间去哪儿了?”梁德圭哭着说不出话来。皇帝赐给他酒菜,让他回家去看看母亲,梁德圭借口身体不好,请求退休。大德八年九月,梁德圭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