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至元八年正月,朝廷下令在京城建立蒙古国子学,招收蒙古、汉族官员和怯薛歹官员的优秀子弟入学学习,不过当时还没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学校用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等学生学有所成后,学校会出题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决定授予什么官职。
成宗大德十年二月,国子学增加了三十名学生的伙食补贴,使总人数达到六十人。武宗至大二年,又增设了四十名伴读,从在籍学生中挑选学习成绩优异者担任。仁宗延祐二年十月,国子学学生总数达到一百人,其中蒙古族五十人,色目人二十人,汉人三十人。但实际上,来学习的百官子弟经常超过两三百人,所以朝廷决定增加伙食补贴,同时减少了一百一十四名普通百姓子弟的名额,让他们旁听学习。最终,正式注册的学生增加到一百五十人,其中蒙古族二十人,汉人三十人。这些学生的纸笔墨等学习用品,只供应给三十人,一年发放两次。
至元六年七月,在各地设立了蒙古文字学校。同年十二月,中书省制定了学制并颁布实施,命令各路府州官员子弟入学,上路府各派二人,下路府各派二人,州各派一人。此外,民间子弟也可以入学,上路三十人,下路二十五人。愿意入学的学生,可以免除徭役。学校用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也分发到各地,供学生学习。成宗大德五年十月,又对各地学生的名额做了调整,散府二十人,上、中州十五人,下州十人。元贞元年,朝廷拨出土地,为各地蒙古学生提供伙食补贴。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朝廷规定各路府州都应该设置教授,国学教授的级别高于府州教授。府州教授的级别为从八品,如果升任路教授,则为正八品,之后再回到原来的级别,如此循环。大德四年,又增设了学正一职,从国子学到州县都有设置。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翰林院的考试。此外,学官和负责翻译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翰林院。
公元1289年夏天,五月,尚书省的官员们跟皇帝说:“伊斯兰教的文字应该推广使用啊,现在翰林院有个叫益福的哈鲁丁,他精通伊斯兰文字,请求给他个学士的职位。所有达官贵人的孩子,还有富裕人家的孩子,都按照汉人的入学制度,每天去学习。”皇帝同意了。
同年八月,回回国子学正式成立了。到了仁宗皇帝延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314年四月,又改名为回回国子监,还设置了监官。因为伊斯兰文字方便用于边关的防务和统计数字,所以就沿用原来的制度,认真学习。
泰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325年春天,闰正月,因为近年来达官贵人的孩子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入学的人数多了起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加起来有五十多人,已经有二十七个人领到伙食补贴了,另外,又给一个助教和二十四名学生发放了伙食补贴。这学校建在京城,各部门需要翻译的人,都从这学校里选拔。
唐太宗贞观六年(癸巳年),冯志常被任命为国子学总教,并命令十八位大臣的子弟入学。到了元世祖至元七年,又命令十一位大臣子弟入学,其中四个年纪大的跟着许衡学习,七个年纪小的跟着王恂学习。到至元二十四年,国子学正式建立,并制定了规章制度。学校设立博士,全面负责教学事务,分教三个斋的学员,讲解经书的要义,纠正语音和训诂,上面严格要求教学方法,下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设立了助教,协助博士处理教学事务,但主要负责一个斋的教学;正、录则负责明确规章制度,督促学生的学习任务。所有学生读书的顺序是先读《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然后学习《诗经》《尚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经》。博士、助教亲自教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依次传授。讲解经书也按照阅读的顺序进行,正、录、伴读也依次传授。第二天,抽签让学生复述功课。对于对联、诗歌、经义解释、史评等,由博士出题,学生写好后先交给助教,助教审核后交给博士定稿,最后记录在课簿上,作为考核的依据。国子学学生人数定为二百人,先招收一百名学生和二十名伴读。这百名学生中,蒙古族、色目族和汉族各占一半。许衡还制定了学生入学的各种仪式和日常作息安排。至元七年,招收八十名学生入学,并规定以后都以此为标准执行。
元成宗大德八年十二月,正式确定国子学生名额,蒙古族、色目族、汉族每三年各推荐一人入学。大德十年冬闰十月,国子学确定蒙古族、色目族、汉族学生各一百人,每三年各推荐两人入学。
元武宗至大四年秋闰七月,确定国子学生人数为二百人。同年十二月,重新制定了国子学考试和贡举制度,蒙古族学生考试及格授予六品官职,色目族学生授予正七品官职,汉族学生授予从七品官职。蒙古族学生的考试应该宽松一些,色目族学生的考试应该严格一些,汉族学生的考试则完全按照科举考试的制度进行。
元朝仁宗延祐二年秋天八月,国子学增加了100个生员和20个陪堂生名额。招生考试办法,是根据集贤学士赵孟頫和礼部尚书元明善等人的建议修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升斋制度。国子学设六个斋舍,东西相对。最下面的两个斋,左边叫“游艺斋”,右边叫“依仁斋”,学习内容主要是诵读、讲解、小学、对对子之类的。中间两个斋,左边叫“据德斋”,右边叫“志道斋”,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和诗词格律。最上面的两个斋,左边叫“时习斋”,右边叫“日新斋”,学习内容主要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经书,以及明经义之类的文章。每个斋的人数不一样,每个季度都要考试,考经书学习情况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根据成绩依次递升。
第二,考试制度。汉人参加“日新斋”和“时习斋”的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参加“志道斋”和“据德斋”的考试。在学堂里待满两年,没有犯过错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考试。在学堂里待满三年,才可以参加贡举考试。汉人的考试,正月考经义疑难问题一道,二月考经义一道,三月考策问、表章、诏诰各一道。蒙古人和色目人,正月二月各考明经一道,三月考策问一道。考试中,辞藻和道理都好的为一等,得一分;道理好辞藻一般的为二等,得半分。每年年底,把全年的分数加起来,满八分以上就可以升为高等生员,名额共40个,其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各10个,汉人20个。年终考试,名额不一定都用完,主要看实际能力。如果分数相同而名额不够,就按在学堂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那些没达到标准的,以及虽然达到标准但名额已满的,当年的分数就不算,第二年再重新计算。每月初二一大早,学生们行完礼后,博士和助教们就会坐在那里,把考生带到座位上,发给他们试卷,按规定出题考试。不准作弊,不准找人代写,必须用发给的试卷,用真楷书写。学正和录事负责密封、誊抄试卷,其余步骤都按照科举考试的程序进行。第二天,监考官复查试卷,把每个人的分数记在名册上,然后交给国子学保存,等到年底统一考试成绩。
第三,奖惩制度。参加考试的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或违反规章制度,第一次犯错扣一分,第二次犯错扣二分,三次犯错就开除。学正和录事有责任举报,如果他们知道却没举报,也要受罚。已经升为高等生员的学生,如果违反规章制度,第一次犯错就推迟一年参加考试,第二次犯错就开除。学正和录事也要负责举报,如果他们知道却没举报,也要受罚。学生在学堂学习不满半年就开除。除了法定的假期外,其他的请假都不算数。每年年底,学正和录事要对学生进行考核。除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另有规定外,汉人学生如果三年内学不会一经或不肯努力学习,就勒令退学。其他的处罚,都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
泰定三年夏天六月,考试制度又改成了贡举制,沿袭了世祖皇帝以前的老规矩。贡试的具体办法,是按照监学官员拟定的方案来的,大体上和以前的差不多,只是在防范作弊方面更加严格了。以前负责考试的本学正、录事各两人,司乐一人,典籍两人,管勾一人,以及侍仪舍人,都是从积分生员里选拔的。后来积分制取消了,就从上斋里挑选三十岁以上、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担任本学正、录事;精通音律、学业优异的担任司乐;办事能力强的担任典籍和管勾。至于侍仪舍人,则从上、中斋里挑选那些熟悉礼仪、声音洪亮、曾经主持过春秋释奠、每月告朔明赞,并且在这方面能力突出的人担任。
文宗天历二年春天三月,关于伴读人员的数量,最初是二十人每年选拔两人,后来在大德七年确定为四十人每年选拔六人,到了至大四年又改为四十人每年选拔四人,延祐四年改为每年选拔八人,因为之前的人数不够。既然已经确定了四十个名额,就应该安排四人担任部令史,四人担任路教授。之后,又规定贡举的生员,每次大规模的选拔人才时,都要和全国的考生一起参加礼部的考试,并在殿廷上进行策论考试,还增加了备榜和进一步筛选的环节。
建国初期,燕京刚平定,宣抚使王楫建议把金枢密院改建成宣圣庙。太宗六年,设立了国子监总教官和提举官,命令达官贵人的子弟入学学习。宪宗四年,世祖皇帝还在藩邸的时候,就特地命令修缮殿宇;等到他即位后,又赐予玉斝作为祭祀用的器皿。至元十三年,授予提举学校官六品官印,然后改名为大都路学,署名为提举学校所。二十四年,因为迁都到北城,就在国城东边设立了国子学,于是把南城的国子学改成了大都路学,从提举官以下,都设置了相应的官职。仁宗延祐四年,大兴府尹马思忽重修了殿门、堂庑,并修建了东西两斋。泰定三年,府尹曹伟又增建了环廊。文宗天历二年,再次扩建,提举郝义恭又增建了斋舍。从府尹郝朵开始,到曹伟为止,最终确定了生员一共一百人的名额,每人每月都有伙食供应,由京畿漕运司和当地负责提供。泰定四年夏天四月,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学校里一起吃饭了。
唐太宗统一中原后,就开始考虑建立学校,并且设立考试选拔人才。元世祖中统二年,正式下令在各地设立学校管理机构,对所有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导,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国家选拔使用。
元朝至元十九年四月,皇帝下令在云南各地都建立学校,祭祀孔圣人。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皇帝在德兴府的行宫发布诏令,将江南地区学校以前拥有的田地重新发放给他们,用来供养学生。
至元二十八年,命令江南各路州府和各县的学校里都设立小学,挑选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教书。如果学生自己想找老师,或者在家接受父母兄弟的教育,也都允许。此外,那些古代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地方,以及名贤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还有那些乐善好施的人捐钱捐粮资助学生的地方,都设立书院。
朝廷任命的老师,级别高的叫“教授”,主要在路府以上的中州设立;由礼部、行省和宣慰司任命的老师,则被称为“学正”、“山长”、“学录”、“教谕”,主要在路州县和书院设立。每个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人,府以上的中州设教授一人,下州设学正一人,县设教谕一人,书院设山长一人。中原州县的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礼部任命;各省所属州县的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行省和宣慰司任命。
路府州的书院都设有“直学”管理财务,由郡守和宪府官员考核任命。“直学”考核合格后,还要考十篇文章,然后可以升任学录或教谕。学正、山长、学录、教谕,也可以由集贤院和台宪等机构推荐的人员担任。教谕和学录考核两次后,可以升任学正或山长;学正和山长考核一次后,可以升任府以上中州的教授;府以上中州的教授考核一次后,可以升任路的教授。教授之上,各省设有提举二人,正提举为五品官,副提举为七品官,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务。后来,把“直学”考核合格后任命为州吏的规定取消了,改成用落榜举人担任学正、山长,用备榜举人担任教谕、学录,如果有人推荐,也可以考虑录用。
从京师的学校到州县的学校,以及书院,所有在这些地方学习的学生,由地方长官举荐,由台宪考核,有的被选为教官,有的被选为官吏,因此人才辈出。
公元1261年夏天,也就是元世祖中统二年五月,太医院使王猷站出来说:“现在医学已经荒废很久了,后辈学医的都没地方学习,没人指导。我担心朝廷一时需要用人,却招来一些滥竽充数的庸医,那危害可就太大了!” 于是,他派副使王安仁拿着金牌,到全国各地去设立医学院。医学院的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免除一些杂役,比如当地的医疗检查之类的。每个月都会进行考试,考题都是一些疑难杂症,根据考试成绩来奖励或者惩罚他们。后来,又制定了医学院的管理制度,在各地都设立了主管机构来管理医学院。凡是宫廷、政府部门需要的医生,都从医学院里选拔,这方便了他们为百姓服务。但是,从太医院内部升迁的人,就不适用这个规定,这是为了防止走后门,强调仕途不能随意混杂。 那些在太医院工作的官员,只要奉旨出差,官职都至少能升到五品以上;其他的人,则按照原来的品级逐级升迁,他们的子孙也能享受荫庇,官职和正规官员一样。至于掌管药物的人,可以升到都监、直长,甚至御药院副使、大使,考绩合格后,还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正常的程序升迁。医学院的教授,都由太医院来推荐任命,各地的医学院主管也和教授一样,都是九品官。所有在朝廷当差的太医,以及医官的子孙,还有各地州县的学官,都需要参加考试。各地名医撰写的医书,都要经过审核;各种药物的产地、药性、真伪,都要经过鉴定。每个医学院每年都要出13道疑难病症的考题,上报给太医院,再由太医院下发给各地医学院,让学生们练习,年底再把练习结果上交,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优劣。
公元1291年夏天,也就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六月,朝廷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阴阳学。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如果发现精通阴阳之术的人,地方官就要详细调查,按照儒学和医学的模式,每地设立教授来教授阴阳学。那些精通术数的人,每年都要向省府汇报,然后到京城参加考试,如果真的有特殊才能,就可以在司天台担任近侍。到了元仁宗延祐年间,朝廷规定阴阳学的人,也像儒学和医学一样,在各地州府设立教授,管理阴阳学的人,都归这个教授管辖,而教授则归太史局管辖。
皇帝要找那些隐居的、有才能的人才,提拔那些杰出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元世祖中统年间,就征召了许衡,让他当怀孟路教官,让他在怀孟等地挑选优秀的孩子来教育。同年,又下诏征召金朝的进士李冶,让他当翰林学士。还征召刘因当集贤学士,但是刘因没来。又因为平章咸宁王野仙的推荐,征召萧渼,萧渼也没来,于是直接任命他为陕西儒学提举。
到了元至元十八年,皇帝下诏寻找前朝圣贤的后代,还有精通儒学、医学、占卜、天文历算的,以及隐居山林的人才。二十年,再次召见刘因,拜他为右赞善大夫,刘因推辞了,皇帝不同意。没多久,刘因因为父母年迈,请求回家尽孝,不要俸禄。后来皇帝派使者到他家授命,刘因以生病为由推辞,没有赴任。至元二十八年,皇帝再次下诏寻找隐居的人才,让有关部门把这些人的名字报上来。
元成宗大德六年,征召隐居临川的吴澄,让他当应奉翰林文字,吴澄领命后就回家了。九年,皇帝下诏寻找山林间有德行、有学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派使者去征召萧渼,还说:“即使你不愿意做官,也可以来试试,和我聊聊,然后送你回家。”至大三年,再次召见吴澄,让他当国子司业,吴澄因为生病回去了;延祐三年,又召他当集贤直学士,因为生病没去;至治三年,又召他当翰林学士。武宗、仁宗多次征召萧渼,让他当集贤学士、国子司业,萧渼都没去,后来改任他为集贤侍讲学士。又以太子右谕德的职位征召他,萧渼这才到京城,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的职位也保留着。
元仁宗延祐七年十一月,皇帝下诏说:“这些年来,我们设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还是担心那些高尚的人才隐居在乡野,无法被我们发现。各地如果有隐居、有德行、有才华、懂得治国之道,并且不求名利的人,各地的官府都要把他们的名字报上来,上报到本道的廉访司,再呈报上来,以便我们录用。”皇帝还多次下诏征求下面的意见,让大家可以向皇帝进言,即使是批评时政,也不会受到责罚,皇帝往往会采纳他们的意见,任用他们,给他们安排官职,以图治国安邦的大业。其他那些著书立言、有益于教化、启迪后人的,也会根据情况录用,并把它作为常例。
话说这童子科考试啊,是从唐宋时期就开始有的,不过呢,也没个固定的名额。元成宗大德三年,考中了杨山童和海童两个孩子。五年后,大都提举学校考中了安西路的张秦山,江浙行省考中了张升甫。武宗至大元年,考中了武福安。到了仁宗延祐三年,江浙行省考中了俞傅孙和冯怙哥。六年,河南路考中了张答罕,学士完者不花考中了丁顽顽。七年,河间县考中了杜山童,大兴县考中了陈聃。英宗至治元年,福州路连江县考中了陈元麟。至治三年,河南行省考中了张英。泰定四年,福州考中了叶留畊。文宗天历二年,考中了杜夙灵。至顺二年,考中了答不歹子买来。
这些孩子啊,一个个天赋异禀,都比同龄人强得多。有的能背诵经文,写一手好字;有的能写文章,讲经史。考中了之后,都送到国子监去学习。其中,张秦山尤其擅长篆书,陈元麟对理学很有研究,叶留畊呢,别人问他《四书》的大义,他就回答说:“事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要鞠躬尽瘁。” 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