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颜铁木儿,字珍卿,是唐兀吾密氏的人。他性格聪明锐利,洒脱不羁,很早就担任了皇帝的侍卫,先后侍奉过武宗、仁宗、英宗三位皇帝。天历年间初期,他从太常寺丞升任监察御史,后来又升任殿中侍御史,之后不断升迁,担任过大都路达鲁花赤、都转运盐使、肃政廉访使等职务,从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升任左右丞,又升任行御史台中丞,最终官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位高权重。
至正十二年春天,蕲州、黄州的贼寇徐寿辉派兵攻陷了湖广地区,又侵犯了江东、江西,朝廷下令让卜颜铁木儿率兵讨伐。卜颜铁木儿积极招募强壮的士兵,招募到了三千名骁勇善战的士兵和三百艘战舰。当时,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江西平章政事星吉、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都率兵驻扎在太平,却迟迟不进军。卜颜铁木儿到达后,就和他们一起出兵。
贼寇聚集在丁家洲,官军突然遭遇了他们,奋勇作战,打败了贼寇,收复了铜陵县,活捉了贼寇首领,又收复了池州。随后,卜颜铁木儿分兵遣将,派万户普贤奴驻守阳陵,派王建中驻守白面渡,派闾儿讨伐无为州,而他自己则率领镇抚不花、万户明安驻守池口,以防范上游,并节制军队。没过多久,江州再次失守,星吉战死。蛮子海牙和威顺王宽彻率领普化军溃败逃往东边。安庆城被围困得越来越紧,派使者来请求救援。
其他将领都想固守自己的地盘,卜颜铁木儿却说:“怎么能说这是不忠呢!安庆和池州只隔着一条河,现在安庆坚守,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而救援的道理,我怎么能迟疑呢?况且上游的官军虽然溃败,但都是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老兵,他们缺少的只是钱粮和器械而已,我受命统帅大军,怎么能看着他们不管不顾呢!”于是,他立即拿出大量的军需物资接济他们,溃败的军队都重新聚集起来,两军的士气都振奋起来,安庆之围最终解除了。
十三年的三月,那些反贼又来攻打池州,足足有十万人,周围的县城都响应了他们。卜颜帖木儿召集众将商量说:“这些反贼里应外合,如果等到他们筑好营垒,我们再坐吃各县的粮食,想要打败他们就很难了。现在他们刚到,人困马乏,正是乘他们骄横懈怠的时候,咱们应该集中兵力,全力进攻,这样的话,一会儿就能取得胜利!”大家齐声答应。于是他们轮番出战,果然大获全胜,俘获了他们的伪首领,杀死了无数反贼,周围的县城也都恢复了平静。卜颜帖木儿乘胜追击,率领水军继续前进。
五月,在望江与敌作战,又在小孤山和彭泽交战,还在龙开河与敌交战,都把敌人打得落荒而逃。接着又收复了江州,留下军队驻守。七月,进兵攻打蕲州,活捉了他们的伪首领邹普泰,顺利攻克了蕲州城。军队继续前进,到达道士洑,烧毁了他们的营寨,一直打到兰溪口。反贼的老巢叫黄连寨,也被攻克并消灭了。又分兵平定了两巴河,至此长江水道才算打通了。十一月,与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桑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的军队会合,湖广左丞伯颜不花的军队也赶来支援。
十二月,军队分路进攻蕲水县,攻破了他们的伪都城,抓获了他们的伪将相以及其他四百多人,徐寿辉只身逃脱。因为立下大功,朝廷下诏赐给他上尊和金腰带。当时丞相脱脱正在南征,听说各路反贼都被平定了,就下令伯颜不花去征讨淮东,蛮子海牙守卫裕溪口,威顺王回到武昌,而卜颜帖木儿则独自控制着长江。十六年六月,他又率军驻守池州。十一月,他去世了。
卜颜帖木儿为人清廉正直,别人不敢向他行贿求私,他带兵打仗,所到之处从不接受礼品、宴请和犒赏,老百姓都不知道有军队的存在。他非常孝顺,从小养在叔父阿术身边,侍奉叔父如同亲生父亲一样。他经常骑着花马,所以人们称他为“花马儿平章”。
星吉,字吉甫,是河西人。他曾祖是朵吉,祖父是搠思吉朵而只,父亲是搠思吉,祖上三代都为元太祖、宪宗、世祖做过怯里马赤(元朝的一种官职)。星吉年轻的时候就在仁宗的府邸做事,因为办事精明能干而受到好评。元至治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中尚监,后来又改任右侍仪,同时兼任修起居注的官职。升任监察御史后,以正直闻名。之后十五次升迁,最终做到宣政院使,然后外放担任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
那时候正是太平盛世,朝廷内外都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来处理政务,只有星吉一个人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他每次派御史出巡地方,都会严格地告诫他们,要他们认真负责。湖东佥事三宝住,是个儒生,为人清廉正直,到任后打击贪污腐败毫不留情。有些御史为了私利向他求情,被他拒绝后,就反过来诬告他。事情反映到星吉那里,星吉勃然大怒,说:“这个人贪污腐败,谁不知道?居然还敢这样污蔑我!”他立刻上奏朝廷,请求处罚诬告他的御史,并揭露了他们的谎言。执政官员对他很生气,把他调到湖广行省担任平章政事。
湖广地区与江北相连,威顺王经常在那里打猎,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威顺王还在那里兴建广乐园,聚集许多名妓和富商,从中牟取暴利,地方官员都不敢得罪他。星吉到任后,去拜见威顺王。威顺王只打开宫门的一侧小门让他进去。星吉坚持坐在王宫大门西侧的绳床上,说:“我奉天子之命来这里做官,不是你的私人臣子,怎么能走不正当的途径进入你的宫殿呢!”守门的官员害怕了,赶紧进去报告威顺王,威顺王只好命人打开宫门。星吉进去后,责备威顺王说:“王爷是皇室宗亲,是古代所说的伯父叔父辈的人物。现在您却沉迷于打猎和寻欢作乐,让百姓怨声载道,恐怕这不是积福之道啊!”威顺王赶紧握着星吉的手向他道歉,并下令停止了他之前的所有行为。
当时有个叫小住持的胡僧,身穿三品官服,仗着权势非常嚣张跋扈,经常欺压地方官府。星吉下令逮捕了他,搜出他的妻妾、歌妓等妇女十八人。案件审理完毕,小住持被判罪并抄家,从此那些豪强地主都收敛了,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公元1351年,汝州、颍州闹起了农民起义,大家一起商量对策。有人说:“有个叫郑万户的老将,经验丰富,应该启用他。” 于是星吉就下令招募士兵,加固城池,修理武器装备,加强巡逻,把这些事情都交给郑万户负责。
起义军听说后,派了两千人来假装投降。星吉和郑万户商量说:“这是个骗局,但直接拒绝他们也不合适,应该先接受他们,再仔细查清楚。” 果然查出了他们的阴谋,就把他们消灭了,把几十个首领抓起来等着处置。 结果这时朝廷来了命令,要星吉去担任大司农。
一些同僚收了起义军的贿赂,又嫉妒星吉的功劳,就诬陷郑万户有罪,把那些被抓起来的首领都放了。第二天,起义军大举进攻,内外响应,城池失守了。武昌的老百姓哭着喊着说:“大人您要是不走,我们都要被俘虏了!”
星吉进京后,详细地向皇帝汇报了这次起义的经过。皇帝很高兴,赏赐了他食物。 但是朝中的一些大臣不高兴,奏请皇帝把星吉调到江西行省任平章政事,相当于外放。星吉到了江东,朝廷又命令他去守江州。
那时江州已经被起义军占领了,起义军占据着池阳。太平府的官兵只有三百人,而起义军号称百万,大家都想逃跑。星吉说:“害怕敌人而逃跑,不是勇敢;坐等敌人进攻,也不是聪明。你们都有妻子儿女和家产,就算逃跑了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他向富人借钱,招募士兵。
之前,行台招募士兵,每人给一百五十千钱,都没有人愿意来。 可是现在星吉招募士兵,每人只给五十千钱,大家却争先恐后地来报名,一天就招募到了三千人。 他准备好船只,直接攻打铜陵,攻克了铜陵。 又打败了起义军在白马湾的军队。
起义军溃败逃窜,星吉分兵追击,追到了白湄。起义军走投无路,回过头来抵抗官军,官军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了起义军,抓住了他们的首领周驴,缴获了六百艘船只,军威大振,于是收复了池州。 然后星吉命令各路将领分头讨伐起义军,收复了石埭等县。
起义军再次来攻,星吉命令王惟恭列阵迎敌。战斗一开始,星吉就派出了小船从侧面攻击,大败了敌人,然后进驻清水湾。 有人报告说,敌人的船队从上游来了,顺风扬帆,数量是我们的几十倍,众将士都变了脸色。
星吉说:“没事,风势这么大,他们仓促之间肯定停不了船,我们只要躲在横港里,放下旗帜等待,等他们过去之后再攻击,一定能打胜仗。” 果然,风急浪高,敌人的船队呼啸而过,星吉就下令升起旗帜,扬帆鼓噪,猛烈攻击敌人。官军奋勇作战,风反而帮了我们,又一次大败了敌人。
这时起义军长期围困安庆,听到这个捷报,赶紧烧毁营寨逃跑了。星吉又收复了湖口县,攻克了江州,留下军队驻守。 他命令王惟恭守卫小孤山,自己则驻守番阳口,扼守长江要冲,准备收复失地。
湖北、江西都已经被敌人占领了,浙江、江苏也乱糟糟的,根本没有援兵,时间久了,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都快要饿死了。有人提议说:“东南地区还算富庶,为什么不赶紧运送粮食,准备再次出兵呢?” 星吉却说:“我奉命守卫江西,一定要死在这里。” 大家都不敢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敌人开着好多大船,一起攻打我们的军队,他们用芦苇编成大筏子,堵住河上下游,还放火烧。我们的军队拼死抵抗,几乎全军覆没。星吉的侄子伯不华和几十个亲兵都战死了。星吉却依然稳稳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敌人射箭射中了星吉,他昏倒了。敌人本来就听说过星吉的大名,不忍心杀他,把他抬到一个隐蔽的房间里,等到天亮他才醒过来。敌人纷纷向他下跪,争着给他送吃的。星吉斥责他们,于是就不再吃东西了。过了七天,他才自己站起来,朝北磕了两个头说:“我的力量已经耗尽了。”说完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星吉为人正直清廉,果断决绝,在军队里,他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用忠义感动人心,所以才能以少胜多,让士兵们为他卖命。
福寿,是元朝人。他从小就聪明俊秀,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应对。长大后,他进入宫廷侍卫,因为工作出色,被授予长宁寺少卿,后来又担任引进使,升任侍仪使,最后升为正使。他被外派到饶州路担任达鲁花赤,之后升任淮西廉访副使。回到朝廷后,他担任工部侍郎,兼任太常礼仪院事,之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改任户部侍郎,然后升任尚书,之后外放担任燕南廉访使,最后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至正十一年,颍州发生了叛乱,当时皇帝在北方上都,朝廷上的人都不敢做决定,想等皇帝下旨再处理。只有福寿认为:“等到奏报请示再回话,事情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调派五百兵力,派卫官哈剌章、忻都、怯来前去讨伐,然后再向朝廷汇报。顺帝很欣赏他处理事情果断妥当,第二年,就提升他为也可札鲁忽赤。没过多久,他又被外派担任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濠州、泗州都已经失守,军队长期没有取得战果。福寿到达后,督促作战非常紧迫,但上游敌人的势力非常强大,福寿就计划在石头城筑城,切断江面,防守有方,大家都很依赖他,觉得有了保障。
十五年的时候,他升迁到江南行台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之前,集庆府曾经发生过紧急情况,阿鲁灰当时担任湖广平章政事,带兵来支援,事情平息后,他的军队就驻扎在扬州。可阿鲁灰带兵没啥纪律,苗蛮士兵本来就凶悍,每天都在杀戮抢掠,根本管不住他们。没多久,苗军就杀了阿鲁灰叛变了,集庆府的支援也就断了。高邮、庐州、和州等地接连失守,集庆府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人心惶惶,而且仓库里也没啥存粮,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老百姓都愿意拿起武器自卫。
福寿就下令,家底殷实的人家都得拿出粮食和钱财支援军队,他激励将士们,想办法坚守城池。朝廷知道他的辛苦,多次赏赐他东西。十六年三月,大明军队包围了集庆府,福寿多次督促士兵出战,他下令关闭所有城门,只开东门方便出入,但城里的情况已经撑不住了,城破了。所有官员都逃散了,福寿一个人坐在胡床上,坐在凤凰台下,指挥着身边的卫兵。有人劝他逃跑,他呵斥道:“我身为国家的重臣,城池还在我就活着,城池破了我就死,还能去哪儿呢!”达鲁花赤达尼达思看到他独自一人坐着,好像在等待什么,就过去问他打算怎么办,然后留了下来,没有离开。
很快,乱兵涌来,福寿最终遇害身亡,尸体不知所踪,达尼达思也死在那里了。同时遇难的还有治书侍御史贺方。达尼达思字思明;贺方字伯京,是晋宁人,以文学闻名。
事情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福寿为金紫光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国,追封卫国公,谥号忠肃。
这位道童,是高昌人,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石岩。他性格沉稳,话很少。因为家族背景的关系,他当上了官,先是在直省当舍人,后来官越做越大,一直都很有声望。他被调到信州当总管,后来又去了平江,在哪儿都因为政绩好而有名声。到了至正元年,他升迁到元大都当达鲁花赤,之后又外放江浙行省当参知政事,没多久又被召回中书省当参政,过了一阵子,他又被外放到江浙行省当右丞,最后升任平章政事。至正十一年,朝廷又让他以平章政事的身份去江西行省。这一年,蕲州、黄州那边起义军造反了,平章政事秃坚里不花带兵去守江州。
可是后来土匪到处都是,道童根本不懂军事,急得团团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手下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说:“现在贼兵来势汹汹,城里一点准备都没有,万一城破了,怎么办?有个叫章伯颜的左丞,现在退休住在抚州,他很懂军事,咱们应该按照礼仪请他来,让他暂时代理本省左丞的职务,专门负责调兵遣将,这样也许还有点希望。”道童听从了他的建议,章伯颜也欣然答应,说:“这正是我的报国时机啊!”他到了之后,就和普颜不花一起商量怎么打仗,想了很多办法。
第二年正月,湖广失守了,秃坚里不花从江州逃跑了。二月,普颜不花带兵去江州,到了石头渡,结果和贼兵打仗输了。道童听说后吓坏了,立刻带着省里的印信逃跑了。普颜不花回来后,和章伯颜一起商量怎么守城。过了几天,道童才从南昌老百姓家里回来。于是他们商量好,分头守城,准备迎敌。三月,贼兵来围城了。城里设立了各厢的官吏和各条巷子的巷长,日夜坚守,大家齐心协力。道童平时很体恤百姓,又很会用人,有功劳的一定要赏,没功劳的也不轻易惩罚,所以大家都愿意为他卖命。
贼兵围城两个月,老百姓都没想过要逃跑。道童秘密召集了几千名死士,脸上涂成青色,额头上绑黄布,穿黄衣服,作为先锋部队;又另外挑选了几千精兵作为中军;还招募了一些人马殿后。他命令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统领这些军队。半夜,他们打开城门,埋伏在城门外的栅栏下面。黎明时分,战鼓齐鸣,他们突然袭击贼兵,贼兵吓得以为是神兵天降,溃不成军,逃跑了。道童他们乘胜追击,捣毁了敌人的营地,又分兵消灭了其他的残余势力。这时候,章伯颜、普颜不花的功劳最大。章伯颜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朝廷因为道童守城有功,升他为大司徒、开府,还赏赐了他龙袍和御酒。
秋天到了,朝廷任命亦怜真班担任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当左丞,两人一起带兵来到江西。没过多久,亦怜真班就死了,道童(指火你赤)负责平定富州和瑞州,分别驻守在那里。
那一年正好大旱,官府和百姓都缺粮少盐,道童就给江浙行省写信求援,借了几十万石粮食和几十万引盐。他规定,每家每户三天内可以到官府领一斗米,交两贯钱;三天内也可以买十斤官盐,也交两贯钱。老百姓都觉得这个办法挺好。所以,江西地区依然安定,土匪也不敢来犯。
十八年夏天四月,陈友谅又来攻打江西城。这时候火你赤已经升官了,当上了平章政事,还被封为营国公,可以自行决断,掌握兵权。但是,他平时跟道童关系不好,而且为人贪婪残暴,不得将士拥戴。眼看着城池就要失守了,他竟然趁着夜色逃跑了。
道童也放弃了江西城,退守抚州路,想集合各县的义兵反攻,但是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他叹息说:“我作为元朝的大臣,官位已经做到最高了,现在城池失守,我却没能守住,还有什么脸面再见人呢!” 正巧陈友谅的追兵赶到了,道童想要迎敌,正要渡过河,还没上岸,敌人就蜂拥而至,结果被杀害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他“忠烈”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