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瑞,字昌国,大家都叫他昌国,是陕西临潼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读书读懂了好多道理。有一次,他被抓走了,逃到太原,给金国的将军当了个小职员,跟着守卫阎漫山寨。后来,蒙古国王木华黎攻下了很多城堡,金国的将军们都跑了,李邦瑞就带着大家投降了蒙古,又回到了太原。太原的守将很欣赏他的才能,给他配了马匹和鞍具,派他去蒙古朝廷。朝廷官员知道了他的名字,觉得他很不错。
庚寅年,他奉命出使南宋,到了宝应,结果宋朝不让进。没过多久,他又接到命令再次出使,这次还派了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的李全护送他,可宋朝还是拒绝了他。他又一次奉命出发,途径蕲州和黄州的时候,宋朝派了个低级官员来迎接他,李邦瑞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官员骂走了。宋朝这才换了个高级官员来接待,这才按照约定让他回去了。蒙古太宗皇帝慰劳了他,赏赐了他车马、皮衣、衣服和十锭银子。李邦瑞趁机上奏说:“现在战乱不断,我的家人四散各地,我想回家找找他们。”皇帝就下令让速不台、察罕、忽必烈等将领帮忙,让李邦瑞快马加鞭赶往南京,寻找他的亲戚,如果有人被编入各部,也要把他们都找回来。
甲午年,他跟随诸位王爷阔出一起到河南去平定叛乱,走遍了河北、陕西四十多个州县城池,还绘制了地图献给朝廷。朝廷授予他金符,任命他为负责军队粮草的官员。乙未年夏六月,他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叫荣。
杨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他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向的阳光照射到自己身上,旁边还有个神仙给他母亲递了一支笔。后来杨奂出生了,他父亲觉得这是文明的象征,所以给他取名“奂”。杨奂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就像个成年人一样。
金朝末年,杨奂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于是写了一万字的策论,指出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弊病,都是别人不敢说的事情。策论还没来得及上呈朝廷,他就回家乡教书了。癸巳年,金朝元帅崔立率领汴京投降,杨奂穿着便服北渡黄河。冠氏帅赵寿之立刻把他请去,待他如同老师和朋友一样。有些学生从京城带回书籍,杨奂就借此机会和他们一起阅读。
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打听他的行踪,但杨奂始终没有去拜访他。戊戌年,元太宗下诏,让宣德税课使刘用之主持各路进士考试。杨奂在东平参加考试,赋和论两科都考了第一名。他跟着监考官北上,拜见了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向朝廷推荐了他,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任廉访使。
杨奂将要上任时,对耶律楚材说:“我能力有限,蒙受了不该有的重用,让我这个书生去管理财政税收,这已经不是我的专长了。更何况河南经历了战乱之后,百姓所剩无几,‘杀鸡取卵’的比喻,正是今天的写照。如果急于扰民,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我希望能够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慢慢抚慰百姓的创伤,为朝廷储备力量,哪怕只有一点点贡献。”耶律楚材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杨奂到任后,招募当时的名士和他一起商议政务,处理政务都力求简便。他亲自到各地巡视,询问盐务的月度税收是多少,难易程度如何。有人建议增加税额,杨奂责备他说:“你这是欺下瞒上,你想让我这样做吗?”于是他把原先的税额减少了四分之一,让官府和百姓都受益。不到一个月,政务就有了成效,当时的舆论一片赞扬,认为以前负责漕运的官员从未做到这样。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十年,然后请求退休,回到燕京的行台。
壬子年,元世祖还在潜邸的时候,就派人紧急召见杨奂,让他参与京兆宣抚司的事务。杨奂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最终得到了批准。乙卯年,杨奂病重,他像平时一样安排后事,饮酒大笑而死,享年七十岁。朝廷赐谥号为“文宪”。
张奂啊,记忆力超强,读书看得多,写文章特别讲究,绝对不落俗套,从不抄袭古人,这让他很骄傲。朝廷里那些老前辈们,都特别欣赏他,和他称兄道弟。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济济,但名气能超过张奂的还真没有。张奂自己不怎么经营家业,家里连十两黄金都没有,但他特别乐于助人,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尽力而为。别人有一点儿好事,他就极力赞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是别人犯了小错误,他就耐心劝说,根本不在乎别人会不会记恨他。《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这些都是他写的书,流传于世。
贾居贞,字仲明,是河北真定获鹿人。十五岁那年,汴京破了,他就带着母亲去了天平。刚成年,就当上了行台从事。那时候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人靠行贿拉关系。有人送给他五十两黄金,他直接拒绝了。元太宗听说后非常赞赏,下令每月给他一百两白银,表彰他的清廉。元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知道贾居贞是个贤才,召他办事,让他负责监理上都城的修建。工程结束后,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奔丧了。元世祖登基后,中统元年,任命他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跟着皇帝北征的时候,他经常讲解《资治通鉴》,即使在军营里,也从不放下书本。有一天,皇帝问他:“你的俸禄是多少?”贾居贞如实回答了。皇帝觉得太少了,下令增加,贾居贞推辞说:“我的品级就是这样,不能因为我而破坏制度。”后来刘秉忠推荐他当参知政事,他又推辞说:“以后肯定会有其他郎官效仿我要求当执政官,那该怎么办呢?”所以他没接受。到了至元元年,他担任了中书省参议,奉诏和左丞姚枢一起到河东、山西巡视,撤销了一些侯爵的爵位,改设地方官。五年后,他又当了中书郎中,当时阿合马权倾朝野,忌妒他,就把他调到给事中。他还和丞相史天泽等人一起修撰国史。
公元1271年,丞相伯颜带兵打宋朝,耶律楚材作为宣抚使参与军务。过了长江,拿下鄂州和汉阳后,伯颜率领大军继续东进,留下右丞阿里海涯和耶律楚材分管地方。耶律楚材说:“江陵可是个战略要地啊,是宋朝重要的军事重镇,听说那里的宋军将领们互相不和,逃难的人挤满了城里,还都得了瘟疫,柴草都缺,老百姓都不敢出门砍柴。咱们要是不趁这个机会拿下它,等春天江水上涨,上游被宋军控制了,那鄂州就危险了!” 他马上就派人报告了这个情况。
公元1272年春天,朝廷命令阿里海涯带兵攻打江陵,耶律楚材留守鄂州,继续处理政务。他马上打开粮仓赈济流民,对流亡的宋朝宗室子弟也提供粮食,不强迫他们改换衣着,还允许他们继续使用宋朝的纸币。东南地区还没被攻下的州县,滞留在那里的商人,他也发放路引,让他们回家。他还免除了商税和湖荻的禁令,造了几十艘船,配备水军,把生病的百姓都送走治疗。一时间,鄂州地区安定下来了。信阳的娄安邦投降了,耶律楚材让他进京朝见,结果他的部将陈思聪却杀了他全家。耶律楚材用计策把陈思聪骗来,指责他的罪行,然后把他杀了。
宋朝小皇帝投降后,宋朝宰相陈宜中带着两位皇子逃到了福建和广东,到处煽动百姓造反,很多人响应他们。蕲州那边寇司空山造反,鄂州下面的县城有个叫傅高的也起兵响应。耶律楚材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造反的下场,很多人都动摇了,加上官军的镇压,很快平定了叛乱。傅高改名换姓想逃跑,结果被抓住了,被处死了。之前,耶律楚材派郑万户去讨伐叛贼,郑万户说:“鄂州的大户人家都和傅高有联系,要先把他们除掉,才能断绝祸根。”耶律楚材说:“傅高这种小喽啰,很快就要被处死了,那些大户人家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我能保证他们不会再造反。”郑万户带兵出征后,耶律楚材留下郑万户信任的部将,告诫他说:“如果听说我回军,你就立刻在城楼上点燃烽火,里应外合,把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杀掉。”结果郑万户战败淹死了,这件事才真相大白。
公元1274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湖北宣慰使,任命还没正式下达,他就闭门不出,因为那些骄横的将领和士兵合谋扰乱百姓,后来他又出来处理政务,老百姓都依靠他,不再害怕了。耶律楚材离开鄂州时,鄂州的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还为他刻了石像,在泮宫供奉他。
十五年的时候,他被调到江西行省当参知政事,还没到任呢,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地从几百里外赶来告状。当时抓捕持有宋朝二王(宋宁宗、宋理宗)书信的人特别严厉,关押的富豪就超过三百多人。他到了江西之后,就把这些人全部放了,并且把那些书信都扔到水里烧掉了。他还严厉惩治了那些士兵,那些士兵仗着自己是当兵的,跑到老百姓家里去,诬陷老百姓藏匿东西来抢钱,甚至还把人家的子女抢去当奴隶当丫鬟的,他都依法严惩。后来发大水,好多老百姓的房子都倒了,他还打开粮仓赈灾救济百姓。
南安有个叫李梓发的造反了,他担心军队出兵会扰民,就主动请缨前去平叛。他只带了一千士兵,在城北安营扎寨,派人去劝降。李梓发那些造反的人听说他来了,都吓得躲起来了,不敢再闹了。李梓发最后把自己老婆孩子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自焚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一个也没杀。后来杜万又在都昌造反,他又调兵把杜万抓住了。有人给他送来一份名单,上面列了一百多个富豪的名字,说这些人跟杜万有勾结,但他说了句:“罪魁祸首已经抓住了,还追究那些小喽啰干嘛?”直接把名单烧了。
十七年,朝廷又要出兵打日本,在江南造战船。他极力劝谏说老百姓都穷困潦倒了,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引起民变,准备进京上奏朝廷,把这件事给取消了。结果还没来得及去,就因为生病死在了任上,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还追封他为“定国公”。他的次子叫钧。
他儿子钧,字元播,从小就爱读书,为人沉稳内敛,很有涵养。他先是从榷茶提举做起,后来当了监察御史,又当过淮东廉访司佥事、行台都事,之后进京做了刑部郎中,后来又改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仁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还建议废除尚书省制定的某些法令。后来又升迁为佥书枢密院,再次担任参知政事,还被赐予锦衣、宝带,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他做官很正派,作风严谨,从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皇庆元年,他跟随皇帝去上都,结果在路上染病,死在了家里。朝廷前后一共赏赐给他三万贯钱,用于操办丧事。他的儿子汝立继承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