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彧,字文卿,小字拜帖木儿,是弘州人。他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敢说话,元世祖非常器重他。
元至元十六年,他奉命和牙纳木一起去了江南,去寻找有才艺的人。
第二年,他从江南回来,首先就报告说忽都带儿根索(这个人名)在搜刮宋朝遗留下来的财物,还扰民,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崔彧说,自己身为使臣,都带着老婆孩子去了那边,沿路都被他强行索要马匹、草料和粮食。
虽然元世祖听了他的汇报,但是到底是不是真的,也没搞清楚。
十九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集贤侍读学士。他跟皇帝世祖说:“阿合马当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坏,却没一个人敢吭声;他被杀之后,一个个又都装作清白,这真是最大的欺骗啊!之前有旨意说,阿合马用过的人都得撤掉,我认为就连看门的士兵、小吏都不能留。比如参知政事阿里,他想顶替他父亲的职位,如果让他得逞,那危害就说不完了。多亏陛下英明神武,看穿了他的奸诈,拒绝了他的请求。我已经列举了他十多条罪状,请求召见阿里当面对质。”皇帝说:“我已经命令中书省了,阿合马用过的人都得罢免,彻底查办他的党羽,一点儿都不能放过。事情结束后,朕再跟你细说。”耶律楚材又请求开棺戮尸郝祯,皇帝也同意了。
随后,耶律楚材奉命审查枢密院的文书,然后从刑部尚书升任御史中丞。耶律楚材说:“御史台的官员应该监督国家政事的得失,关注百姓的安危,考察百官的邪正,即使是王公大臣,也应该受到他们的监督。现在只有御史才能说话,我认为御史台的官员都应该敢于谏言,这样才能对国家有所帮助。选拔御史台的官员,如果由中书省负责,肯定会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御史应该从御史台内部选择。现在汉人御史十六员,蒙古人御史十六员,应该互相配合,轮流巡察。”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二十年,耶律楚材又以刑部尚书的身份上疏,提出了十八条关于时政的建议:第一,要畅通言路,多选拔正直的人才,让他们轮流值班,担当皇帝的耳目,避免党派倾轧和信息阻塞。第二,阿合马专权的时候,御史台的官员没人敢纠正他的错误,等到他倒台了,才纷纷跟风附和,真是让人笑话。应该重新选拔人才,除了蒙古人需要皇帝亲自裁决之外,其他人犯了错都应该受到惩罚。第三,枢密院决定军官的升迁和赏罚,很多时候都听从阿合马的旨意,应该选择有声望的人担任枢密院的长官和副长官,这样才能使号令清晰,赏罚公正。第四,翰林院也歌颂阿合马的功劳,应该广泛征求南北各地德高望重的学者的意见,慎重选择翰林院的人才。第五,郝祯、耿仁等人虽然已经被处死了,但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罪行相同却处罚不同,舆论无法伸张,应该依次清除。第六,贵族子弟只要出身好就能当大官,从小不学习,怎么能治理国家?应该像左丞许衡那样,教导国子监的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才。第七,现在的起居注,只是记录奏章和日程而已,应该选择有声望的蒙古人和品德高尚的汉人担任起居注官,轮流值班,认真记录皇帝的言行,为后世留下典范。第八,法律条文不完善,所以奸臣无所顾忌,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的准则。第九,官员冗余,即使裁撤一个官员或一个衙门,也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制定长久的规章制度。第十,官员没有足够的俸禄来保持廉洁,责备他们贪污又太苛刻,请求增加所有官员的俸禄,没有俸禄的官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这笔钱不能从官府里出,只能从税收中增加,这样官员有了足够的收入,就不会祸害百姓,即使增加一点税收,百姓也会乐意接受。第十一,内地百姓为了躲避赋税徭役逃到江南的,已经有十五万户了,背井离乡,谁愿意呢?都是因为赋税过重,政事繁杂,才逼得他们如此。请求下诏安抚他们,让他们返回家乡,免除他们未来五年的赋税徭役,其他的欠款也一笔勾销,土地财产立即归还。官员任期满后,要根据人口增减来考核他们的政绩,那些逃到江南而不返回的人,应该和当地居民一样服役。第十二,丞相安童和很多其他官员都被阿合马排挤,或者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应该提拔他们。第十三,抄没奸党的财产,本来是国家的财产,不能当成自己的东西随意挥霍,应该充实国库,用于国家财政。第十四,大都跟上都不同,只是皇帝巡幸的地方,不应该设置留守司,这些都是阿合马用来安插党羽的。现在应该改为设置总管府。第十五,中书省有两个右丞,却缺左丞,应该把多余的右丞改任为左丞。第十六,在外地的行省,不必设置丞相、平章政事,只设置左右丞以下的官员,这样才能避免权力分散,那些说如果不提高他们的名号就不能镇压地方的人,都是奸臣的欺骗之词。第十七,阿剌海牙掌握着兵民大权,他的子侄和亲戚都占据着重要的职位,官员中八九成都是他提拔的,他的权力不亚于阿合马,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查清他的账目,即使他的党羽没有参与犯罪,也应该调离原来的岗位,不要让他们长期控制湖广地区。第十八,官员的选拔,很难判断他们的才能和品德,从现在开始,三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先召见之后才能授官。
耶律楚材的奏疏上报后,皇帝立即命令中书省执行其中几件事,其他的事情则交给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一起办理。
他说:“江南的盗贼,四处蜂起,多达两百多处,都是因为强征民工修船造船,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逼得他们造反。对日本的战争,最好暂时停止一下。还有江西等四个省的军需物资,应该根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来征收,别强求他们拿出根本没有的东西。凡是给老百姓东西,价格一定要公道;招募水手,也要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等老百姓的情绪稳定一些,我们的力量也差不多准备好了,三五年后,再东征也不迟。” 世祖觉得他的建议不切实际,说:“你说的这些,就像射箭一样,拉弓的姿势虽然好看,但射出去的箭却射不中靶心。”
他又说:“前几天中书省奉旨,派官员丈量大都府州县的土地面积,本来是为了解决权贵兼并土地的弊端,想把土地的归属弄清楚,所以不得不挨家挨户地进行核实,还顺便调查牲畜的数量。一开始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扰民,但最近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恐怕会耽误农时,请求下旨通知中书省,赶紧停止这项工作。” 他又说:“现在提建议的人很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中书省应该好好商量一下,可行的就执行,不可行的就明确告诉提建议的人,这样比较方便。”
他又说:“各地每年都要选取一些年轻女子(入宫),应该取消这项制度。”他又说:“宋朝文思院用的小型量具,出入官粮时,没有一点儿藏掖的空间,应该推广使用这种量具。” 这些建议,世祖都采纳了。
二十一年的时候,耶律楚材弹劾卢世荣不适合当宰相,触怒了皇帝,被罢官了。
二十三年,耶律楚材升任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同佥枢密院事。没多久,他又被外放到甘肃行省任右丞。后来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右丞。他和中书平章政事麦术丁一起上奏说:“最近桑哥当权四年,朝廷内外官员,很少有不靠行贿上位的。他的兄弟、亲戚、妻族,都得到了重要的官职和肥沃的土地,他们只知道欺骗皇帝,压榨百姓。应该命令两省严查,凡是桑哥党羽的,都应该清除出去。那些出使的官员和按察司官员受贿的,应该按照法律处罚,并且追回圣旨,革除他们的官职,贬为平民。”
他又上奏说:“桑哥设立的衙门,很多冗余不必要的官职,白白浪费国家的俸禄,应该让百官一起讨论,裁撤这些冗官。以后调动官员,应该按照以前的制度,避开他们的籍贯,这样才能避免徇私舞弊。还有,大都城里那些有钱的大户,大多受到桑哥的庇护,所有的徭役,都让穷人承担。以后的徭役,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平均分配,如果有人敢像以前那样行贿求庇护,就应该处罚。另外,军队和驿站的户口,每年官吏都会无故索要钱财,赋税加倍,百姓都逃跑了。请下令,以后如果没有圣旨或者省部文书,谁敢私自向百姓收取钱财或者役使工匠,就按照法律处罚。还有,忽都忽那颜籍户之后,各地不要擅自招募,太宗皇帝已经这么做了,江南的户籍已经确定了,请求按照太宗皇帝的做法办理。”这些奏章都被皇帝采纳了。
二十八年,耶律楚材从中书右丞升任御史中丞,他上奏说:“太医院使刘岳臣,曾经在宋朝做过官,精通政事,最近被任命参与议政,大家都赞扬他。请求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参与朝政。”他又说:“行御史台报告:建宁路总管马谋,因为抓捕盗贼牵连到平民,拷打致死很多人;他还抢劫财物,强迫处女,受贿一百五十锭银子。案件还没审理完毕,就赶上大赦。按照我们的意见,马谋因为非罪杀人,不在大赦的范围内。”应该命令行台审问,明确定罪。“他又说:“以前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周祚,弹劾尚书省官员忙兀带、教化的、纳速剌丁灭里贪污受贿;纳速剌丁灭里反过来诬告周祚有罪,派人到尚书省告发桑哥。桑哥含糊其辞地报告了这件事,把周祚流放到憨答孙,他的妻子、家产都被没收。周祚在和林遇到战乱,逃回京城。桑哥又派他到云南去清算钱粮,以此来赎罪。现在他从云南回来,我和省里的官员查看了他的供词,他的罪过很轻微,应该恢复他的妻子和家产。”这些建议也都得到了采纳。
二十九年,耶律楚材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等人一起上奏说:“四方百姓,来到京城,都来上奏章,干预朝政。国家官职,品级高低,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中书省和枢密院,应该尽快进行选拔,符合条件的就任命,不符合条件的就明确告诉他们原因,让他们离开。还有,上奏的事情有对错,应该尽快详细审查。对的,就讨论施行;如果所陈述的事情需要详细调查取证的,就让当事人详细说明,否则就打发他们走。”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他又上奏说:“纳速剌丁灭里、忻都、王巨济,是桑哥的党羽,为非作歹,纸币、官员选拔、盐税、酒税,没有一样没有被他们更改扰乱。他们奉命去江南,清算积欠的赋税,期限很紧,官吏追捕百姓,一半死在路上,百姓甚至卖妻卖女,祸及亲邻,维扬、钱塘受害最惨,无缘无故死了五百多人。最近阇里审问他们,他们都认罪求死,百姓才知道圣天子仁爱百姓,而把他们逼到这个地步的,确实是桑哥和他的同伙,大家都想吃他们的肉。我们建议:这三个人既然已经认罪,应该命令中书省、御史台按照法律处罚他们,向天下谢罪。”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他又说:“河西人薛阇干,领兵做宣慰使,他的下属到廉访司告发他三十六条罪状,廉访司发公文问讯。而薛阇干率领士兵抓捕告发者,侮辱他们,并且抢走告发者的东西。我的建议是:从行台选派御史去审问薛阇干,并且先革除他的职务。”他又说:“行台官员报告:去年桑哥失败后,从上京来的使臣,有的不带诏书,口头传达圣旨,释放罪犯,擅自抄没人家,真伪难辨。我们建议:以后凡是使臣,必须下发诏书,省、台、院各部门,必须盖印信文书,以杜绝欺诈。”皇帝说:“谁敢这样做?”回答说:“咬剌也奴、伯颜察儿,曾经口头传达圣旨,释放罪犯。”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奏章。他又上奏说:“松州达鲁花赤长孙,自己说不愿意做钱粮官,愿意在廉访司任职,让木八剌沙上报。圣旨到达御史台,特别命令委任他,御史台官员应该执行。但是他直接上奏,而且曾经有过罪过,应该区别对待。”皇帝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应该仔细处理。”他又上奏说:“江南李淦弹劾叶李有过失,被命令到京城辩解,现在叶李已经死了,有些事情不需要辩解了。李淦本来是儒生,请求授予他教官的职位,表彰他直言敢谏。”他又上奏说:“鄂州一道,以前有按察司,要束木讨厌它妨碍自己,让桑哥奏请罢免了它。我认为鄂州等九个郡,地域也很广阔,应该恢复设置廉访司。行御史台以前在扬州办公,现在扬州隶属南京,行御史台迁到建康;淮东廉访司以前在淮安办公,现在应该迁到扬州。”他又上奏说:“官员受贿,在朝中就在御史台自首,在外地就在按察司自首,已经有成例了。自从桑哥当权以来,受贿的官员不去宪台宪司自首,而到其他部门自首,所以反复拖延,事情很久不能解决。我认为应该按照以前的规定,只在本台、行台和各道廉访司自首,其他部门不得接受。还有监察御史塔的失言:女真人教化的,去年东征,谎称用一千石米
三月的时候,中书省的大臣们上奏,建议任命崔彧为右丞。元世祖说:“崔彧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但是让他负责处理言论方面的事情还是可以的。”
闰六月,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又和别人一起上奏说:“最近耿熙告发:河间盐运司的官员盗窃官库的钱,省里和台里派人跟告发的人一起调查,总共亏空两万两千多锭,已经追回八千九百多锭,还欠一万三千一百多锭。运使张庸,曾经把妹妹献给了阿合马,得到宠幸;阿合马死后,他又用官婢侍奉桑哥,又得到宠幸。所以张庸凭借这些关系,长期担任漕司官员,自己就盗窃了三千一百锭。我们认为:应该命令台省派官员,和廉访司一起加倍追回。” 他们还说:“月林伯察江西廉访司官员术儿赤带和河东廉访司官员忽儿赤,纵容盗贼,侵占百姓田地,贪污受贿,无法无天。这个月林伯正好来京城办事,应该立刻传唤他来审问。” 他们又说:“扬州盐运司收受贿赂,多给了商人食盐,总共价值应该有二万二千八百锭,我们认为应该尽快追回,把税收归还省里,赃款归还台里,再根据情况定罪,以清除这些蛀虫。” 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奏章。
他们还上奏说:“江西的詹玉,一开始是靠妖术获得集贤院的官职。桑哥执政的时候,派他去江西搜刮学粮,贪婪残暴,横行霸道,学校因此荒废。最近他跟我们说:撒里蛮、答失蛮传达圣旨,说江南有谋反的人,让他快马加鞭去审问;第二天,我们查明这是秃速忽、香山欺骗皇上而派他去的。詹玉在京城,还敢这样欺骗皇上,应该立刻把他抓回来审问。” 皇帝说:“这家伙真是个坏蛋,派他去的人,朕根本不知道。赶紧把他抓回来!”
三十年的时候,崔彧说:“大都百姓的粮食都依靠外地运来,最近因为官府扣押商船,运输货物,导致贩卖粮食的人少了,米价飞涨。我们认为:不要让官府扣押商船,这样比较方便。” 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张简,就是宝泉提举,和他儿子乃蛮带,告发我收受了邹道源和许宗师一万五千两银子。他儿子张知微还告发我十多条违法的事情。皇上下了旨,让我到中书省去对质。我事先把张简父子告我的那些东西,都整理好装在袖子里,等他们告状的时候再看。结果,张简父子告我的那些事,一条也查证不了,都被关进了监狱。张简在狱中死了,家产也被抄没,连他一个女儿都被充入官府为奴。他儿子乃蛮带和张知微则都被判了杖刑,革职查办。
三十一年,成宗皇帝登基了。之前,我在故臣扎剌氏家里得到了一方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我把它献给了徽仁裕圣皇后。等到成宗皇帝即位的时候,皇后亲手把玉玺交给了他。我因为在宪台(肃政廉访司)工作时间长了,就请求皇上让我调到别的部门去,皇上没同意。成宗皇帝对我说:“你要是辞官避事,还有谁敢直言进谏呢?”我说:“肃政廉访司负责审理案件,而总管府又负责监察,这安排不合适啊!”成宗皇帝说:“我知道这很难办,当时都是些小人乱奏造成的,我会改的。”
大德元年,我又向皇上提出了关于台宪(肃政廉访司)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后来都得到了采纳和实施。
崔彧在御史台待了很久,因为为人正直,得罪了不少人。有个监察御史叫斡罗失剌,就弹劾他说:“中丞崔彧的哥哥以前在先朝犯过罪,现在却把家产还给他,这不合适!”成宗皇帝觉得斡罗失剌胡说八道,生气地把他打了板子赶走了。
十一月,御史台又上奏说:“大都路总管沙的贪污了官款五千三百缗,按律当杖一百七十下,不予录用。但考虑到他以前立过功,所以请求从轻处罚。”成宗想只是停了他的职就算了,但崔彧和御史大夫只而合郎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处罚太轻了。过了一阵子,御史台又上奏说:“崔彧担任中丞已经十年了,也该换人了。”崔彧就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成宗皇帝劝他说:“你辞职的想法我能理解,但是我希望你能再为朕多留一段时间。” 到了闰十二月,崔彧又兼任了侍仪司事。他和太常卿刘无隐一起上奏说:“新年朝贺,按照惯例应该在大万安寺举行。”成宗皇帝说:“去年因为兀都带下雪,朝贺改了地方,今年又遇到这种情况。凡是不到场或仪节不周的,都由殿中司和监察御史一起查处。”
第二年,崔彧被加封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不久,他又和御史大夫秃赤一起上奏说:“世祖皇帝的圣训是,所有在籍的儒士都要恢复他们的家产。现在时间久了,年纪大的都去世了,年轻的又不爱学习,应该遵守先前的制度,让廉访司多加鼓励。”成宗皇帝很认同他们的意见,就命令崔彧和不忽木、阿里浑撒里一起,和翰林院、集贤院的人商议,特地颁布诏令,制定措施培养人才,为国家选拔人才做准备。崔彧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去世了。
至大元年七月,朝廷追赠他为推诚履正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号忠肃。
叶李,字太白,又叫舜玉,是杭州人。从小就很有天赋,在太学博士、义乌人施南学那里学习,后来考中了京师的学生。宋景定五年,天上出现了彗星,理宗皇帝下诏书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请求大臣们直言进谏。那时候,元世祖南下攻宋,军队驻扎在长江边上,宋朝派贾似道带兵抵抗。正好赶上宋理宗去世,元世祖就撤兵了,鄂州之围也解除了。贾似道就自己吹嘘说是他的功劳,又重新当了宰相,更加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还搞了个什么“公田关子”的玩意儿,这政策害苦了老百姓,朝中上下谁也不敢吭声。
叶李就和他的同学康棣还有其他82个人一起,跑到皇宫门口跪着上书,痛批贾似道,书里大概意思是:“天象异常,都是宰相的错!贾似道乱政,破坏法纪,残害百姓,老天爷和人都很生气,这是要遭天谴啊!”贾似道一听就火冒三丈,知道这奏章是叶李写的,就指使他的党羽、临安知府刘良贵,诬陷叶李在斋堂的牌匾上用了金子装饰,给他安了个罪名,把他发配到漳州去了。后来贾似道垮台了,叶李才得以自由。等到宋朝灭亡后,叶李就隐居在富春山。江淮行省和宣慰司、宪司都争着要他去做官,还请他担任苏州、杭州、常州等地的教授,但他一个都没答应。
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御史大夫相威去江南考察人才,重点寻找那些隐居不仕的读书人,其中就包括李攻。早些时候,李攻写过一篇类似于奏章的文章,里面有“前年那场战争,多亏上天保佑,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样的话。世祖忽必烈听说过,每次听到都拍手称赞。现在李攻的名字被推荐上来,世祖非常高兴,立刻就授予他奉训大夫的官职,让他担任浙西道的儒学提举。李攻听说后,想偷偷跑掉,结果朝廷派人送来了丞相安童的信,信里说:“先生您在宋朝的时候,就因为忠诚的言论和正直的批评而闻名,皇上一直记得您。现在给您授予五品官职,读书人嘛,该出来就出来,该隐居就隐居,这要看情况而定。您就安心接受这份殊荣,好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吧!”李攻听了之后,立刻向北跪拜,说:“做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我从小的愿望,我一定遵从圣旨!”
1280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在江南搜寻人才。世祖忽必烈还特意嘱咐他:“这次一定要把叶李(指叶李二人)找来。”李攻到了京城后,被安排住在集贤大学士阿鲁浑撒里在院子里为他安排的住所。过了几天,世祖在披香殿召见了他,关切地问:“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辛苦了吧?”又说:“你以前写的那篇类似奏章的文章,朕一直很欣赏。”然后,世祖又问他治理国家的道理从何而来。李攻就详细地讲述了古代帝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世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还让他坐下一起吃饭,并且命令他每五天都要来参加议事。当时,各地的儒学机构大多都被撤销了,李攻就上奏说:“我看到先帝的诏书,在创业时期,军务繁忙,尚且还要招揽人才。现在陛下统一了全国,能够偃武修文,更应该培养人才,来弘扬治国之道啊!各地的儒学提举和郡县教授,是教化百姓的关键,不应该撤销。请求恢复提举司,专门负责管理学校,考核学生,讲授治国之道,把优秀人才推荐到太学,以便录用。所有儒生的徭役,请求全部免除。”世祖批准了他的奏章。
话说,那时候,乃颜在北方叛乱,皇帝下令李庭带兵去讨伐。可是,那些将领校尉大多是用皇帝的亲信和关系户,他们一见面就互相寒暄,放下武器不打仗,磨磨蹭蹭地就撤退了。皇帝为此很头疼。
李密就进言说:“打仗要讲究策略,而不是光靠人多,面对敌人应该用计谋取胜。那些将领都是您的亲信,谁会拼死作战呢?这样只会白白浪费您的军费,各地运输也十分辛苦。我建议您先用汉军在前面冲锋陷阵,然后用大车截断敌人的后路,摆出一副要死战到底的架势。他们之前一直轻视我们,肯定不会做好准备,我们再用大军压上去,一定能打胜仗!”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告诉了那些将领,结果军队果然取得了胜利。
从那以后,皇帝对李密更加欣赏,每天早朝结束后,都要召见他讨论政事。到了贞观二十四年,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御史中丞,还让他兼管中书省的事务。李密推辞说:“我本来就是个漂泊在外的人,承蒙您的看重和信任,让我参与顾问,我当然会尽我所能。御史台负责监察全国政务,我愚笨,担当不起这个重任。再说,我以前在瘴气弥漫的地方待过,落下个脚疾,这几年病情还加重了。” 皇帝笑着说:“你的脚走不动,难道你的心也走不动吗?” 李密再次推辞,皇帝才准许。
于是李密叩头谢恩说:“我现在虽然不担任这个职位了,但是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日常事务可以随时向您汇报。至于监察御史的奏章、西南两台的报告,这些事关国家大事,关系到百姓利益的,应该允许他们直接向您汇报,这样才能广泛了解情况,不应该事事都拘泥于条文格式。我请求您下令允许台臣们直言进谏,并且允许他们密奏,这样就太好了。”他又说:“监察官员的职责是纠正错误,如果他们自己不检点,又怎么能去纠正别人呢!如果遇到贪污腐败的人,应该交给司法部门,增加罪名处罚,以此来惩治欺骗行为。” 皇帝下令:“准奏!” 从此御史台官员就可以密奏直言了。
皇上任命李复担任尚书省的左丞,李复推辞说:“论资排辈,我还当不上这个官儿。”皇上说:“商朝重用伊尹,周朝重用姜太公,难道都要按规矩办事吗?!尚书省掌管着天下的大事,朕就拜托给你了,你可别再推辞了!”皇上还赏赐给他大小车各一辆,允许他坐小车进宫,还特批让他可以乘坐扶梯上朝。
之后,李复制定了至元钞的货币政策,又建议设立太学。有一次,皇上到柳林,李复上奏说:“好的政策不能光说不练,人才也不能一下子就培养出来,必须用道德义理教育他们,让他们学习《诗经》和《书经》,让他们懂得古代圣贤的行事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培养出贤才,惠及百姓。唐虞三代以及汉朝、唐朝的明君,都重视学校教育,经常去辟雍(古代皇家大学),可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啊!”于是,李复推荐了周砥等十个人担任太学的祭酒等职务,还详细地制定了庙学(祭祀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皇上想要把江南宋朝宗室和一些大姓人家迁徙到北方,李复趁机进言说:“宋朝已经归顺了,百姓都安居乐业。现在无缘无故地要迁徙他们,他们一定会疑神疑鬼,万一有坏人乘机作乱,对国家可没什么好处啊!”皇上听了恍然大悟,这件事就搁置了。李复后来升任尚书右丞,又升任资德大夫。
那段时间,淮河和浙江地区闹饥荒,粮食价格飞涨,李复上奏请求减免江淮地区的赋税一半,并从湖广和江西调运十七万石粮食到镇江赈济灾民。皇上想要攻打交趾(今越南),召见李复商议,李复说:“攻打那么远的地方,就算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而且打仗要花很多钱,现在山路又那么险峻,深入敌境,万一失败了,反而会降低咱们的威信。”皇上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二十五年的时候,李固升任平章政事,他请求辞官,皇上准了。皇上还赏了他玉带,待遇跟一品官员一样,还给了他平江四千亩田地。
之后,桑哥当上了尚书丞相,独揽大权,一心想着钱财,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具体情况可以看《桑哥传》。虽然李固和他共事,但也没办法纠正他的行为。后来桑哥倒台了,牵连了不少和他一起做官的人。过了很久,李固才因为生病,请求回南方老家。
扬州儒学正李淦上书说:“叶李本来是个犯过罪的人,皇上却重用他,这可是千载难逢的事啊!但他却推荐桑哥当第一要员;还禁止近侍官员直言进谏,并且无缘无故地杀了参政郭佑、杨居宽;逼得御史中丞刘宣自杀,囚禁了治书侍御史陈天祥,罢免了御史大夫门答占、侍御史程文海,还杖责监察御史;他更改了钞法,克扣学田粮饷,征收军官俸禄,减少士兵的粮饷;又设立行司农司、木绵提举司,增加盐酒醋的税收,官民都受害。更让人痛心的是,要束木在湖广作乱,沙不丁在江淮作乱,灭贵里在福建作乱。他还大规模追查钱粮,导致民怨四起,盗贼蜂拥而至,天怒人怨,地震频发,水灾接连不断。还好皇上圣明,及时改变了政治局面。大家都知道桑哥的罪行,却不知道叶李推荐桑哥的罪过。叶李虽然已经辞去相权,但还没受到惩罚,天下人都私下议论纷纷,应该斩杀叶李来平息民愤!”
皇上看到奏章后,非常吃惊,说:“叶李为人廉洁正直,这是朕一直都知道的,怎么会这样呢!”于是下令快马加鞭把李淦召到京城。
公元1292年二月,李南回来了,到了临清。皇帝派使者召见他,让他担任平章政事,协助丞相完泽处理政务。李南上表极力推辞。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李南死后,淦某人来了,皇帝下诏任命淦某人为江阴路教授,以此表彰他直言敢谏的精神。
皇帝曾经问兵部郎中赵孟頫,李南和留梦炎谁更优秀,赵孟頫回答说:“留梦炎更优秀。”皇帝笑着说:“不对,留梦炎虽然凭借科举考试登上了宰相的高位,却依附贾似道,祸害百姓,误国殃民,在中书省里只是个吃闲饭的,没什么作为;李南出身寒微,却敢于强烈批评贾似道,他比留梦炎强多了。然而,他性格刚直,别人难以容忍他,而朕却独独欣赏他。”李南生前皇帝赏赐的东西很多,但他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他曾经告诫他的儿子说:“我们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安于贫穷简朴,只是以忠义来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你们要清廉谨慎,不要增加我的过错。”指着那些赏赐之物说:“这些东西最终都要归还官府的。”他死后,所有赏赐的东西都上表呈交官府,一点也没有私藏。至正八年,追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号文简。
燕公楠,字国材,是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人,宋朝礼部侍郎燕肃的七世孙。他母亲雷氏曾经梦见五色巨翼飞入帐中,之后就生下了燕公楠。燕公楠十岁就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守孝三年。他两次乡试都没有考中,后来被一位地方长官聘用,经过多次升迁,最终担任赣州通判。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上级官员任命他为赣州同知。至元十四年,因为在平定广南的战役中立功,他被提升为吉州路总管府同知。至元二十二年夏天,他被召到上都,在皇帝面前的奏对让世祖很满意,世祖赐给他名叫赛因囊加带的名字,并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但他推辞了,请求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江浙行中书省佥事,不久又调任江淮。尚书省设立后,他又担任江淮行尚书省佥事。江淮地区在宋朝时是边境地区,所以有很多荒地,燕公楠请求在两淮地区设立屯田,他劝导百姓开垦荒地,方法得当,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增多。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大司农,负责领导八道劝农营田司的事务。他巡视各地郡县,兴修水利,整顿弊政,政绩显著。他还弹劾江西营田使沙不丁贪污腐败,最终将其罢免。
公元1290年,他被任命为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当时虽然桑哥已经被击败了,但是那些坏官僚的坏毛病还没改掉,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上奏朝廷,详细地说明了情况,请求朝廷进行改革,巩固国家根本。元世祖忽必烈很高兴。
正好朝廷要换一批政府大臣,就问他有哪些人合适。他推荐了伯颜、不灰木、阇里、阔里吉思、史弼、徐琰、赵琪、陈天祥等十个人。忽必烈又问谁可以当丞相,他说:“全国人民都盼望着安童当丞相。”忽必烈又问第二合适的人选是谁,他说:“完泽可以。”第二天,完泽就被任命为丞相,而他和他推荐的不灰木则被任命为平章政事,但他推辞了。之后,他被改任为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朝廷还赏赐给他弓箭和十个卫兵护送他上任。
公元1293年,他又担任了大司农,期间查出并追回了被藏匿的公私田地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每年还能多出十五万一千一百斛粮食、二千六百贯钱、一千五百匹布和二千七百斤麻丝。元贞元年(1295年),他升任河南行省右丞,整顿盐法,老百姓都从中受益。后来他被召回朝廷觐见。成宗皇帝因为他曾是先帝的旧臣,对他非常慰劳,并改任他为江浙行省右丞。第二年,他又升任湖广行省右丞。
期间,他处理了转运司判官唐申在沅州仗势欺人霸占民田,以及武昌县尹刘权杀害主簿并诬陷其家人的案件,严惩了他们的罪行。公元1298年,他被召回朝廷,不久后去世。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伤,给了他很高的赏赐,还特别命令朝廷官员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
马绍,字子卿,是济州金乡人,师从上党人张播学习。丞相安童侍奉元世祖忽必烈时,建议应该选拔儒士来讲解经史,增长见识。平章政事张启元认为马绍很合适,于是推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左右司都事。后来他出任单州知州,当地百姓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至元十年(1273年),他被任命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益都宁海地区发生饥荒,他拿出粮食救济灾民。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又被调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还没等他上任,江淮地区刚刚平定,需要官员去安抚治理,他就改任为和州路总管府同知,当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十九年的时候,皇上把隆兴府划给太子做封地,太子选他当总管,把他召到京城,还让他当了刑部尚书。 你想想,这升迁速度,杠杠的!
有一次,万亿库的个小吏偷了四两绒线,当时的宰相想狠狠地处罚他。 结果,他却说:“这东西不值钱,偷得也不多,就别太较真了,从轻处理吧!” 最后,那个小吏只是挨了几下板子就放了。 你看,他多宽厚!
后来,河间有个叫李移住的家伙,到处乱说话,蛊惑人心,还图谋造反。 皇上派他去调查,结果他救活了好几百人。 这说明啥? 他不仅有能力,而且心肠好,不滥杀无辜!
二十年的时候,他升任参议中书省事。 两年后,又当了兵部尚书。 没过多久,他又回刑部当尚书了。 这官场上的变动,也是真够频繁的。
二十四年,朝廷设立了尚书省,他被提升为参知政事,皇上还赏了他五千贯中统钞。 那时候,朝廷正在更换货币,用新的至元钞取代旧的中统钞。 当时有个叫杜…… (此处内容未完待续)
杜璠因为反对元朝的钞法,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桑哥气冲冲地说:“杜璠是什么人,竟然敢反对我的钞法!” 他想要重罚杜璠。这时马绍出来说话了,他说:“国家鼓励大家说话,说得对就采纳,说不对也不要治罪。现在要重罚他,这不是违背圣旨吗?” 多亏马绍从中斡旋,杜璠才免于一死,后来还被提升为尚书左丞。
接下来,边境亲王军队里的士兵克扣了军粮,这件事被上报给皇帝,皇帝想严惩他们。马绍却说:“现在正是边境打仗的关键时刻,如果严惩他们,恐怕会影响军心。那些多领的粮食,可以从下一年的军粮里扣除就行了。”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宗亲海都造反,有七十多万百姓投奔朝廷,分散居住在云州和朔州地区。桑哥建议把他们迁到内地安置,马绍坚决反对。桑哥生气地说:“马左丞偏袒汉人,是想让他们饿死吗?” 马绍不慌不忙地说:“南方气候温暖,北方人去了容易生病。如果担心他们饿死,不如按照人口计算,给他们足够的羊马饲料,让他们回到家乡,这样那些还没投奔过来的人也会很高兴。意见有不同很正常,丞相何必生气呢?应该请皇帝裁决。” 皇帝最终采纳了马绍的建议,说:“马秀才说得对。”
桑哥召集了三十个各路总管,让他们觐见,想以此来比较他们上缴财赋的多少,以此来评判他们的功过。皇帝却说:“财赋的多少,如果百姓不竭尽全力,是办不到的。但是我的府库里,难道还缺这点钱吗?” 马绍回到尚书省后,把皇帝的话记录下来,交给太史局存档。
有人提议增加盐税,马绍独自一人坚决反对增加山东的盐税。有人提议增加赋税,马绍说:“如果不节约冗余的开支,即使增加几倍的赋税,也是不够的。” 最终,这些提议都被搁置了。
都城开辟了种植苜蓿的地,分给居民种植,一些权贵却强占了这些土地。也分给马绍一块地,但他坚决不要。桑哥想向皇帝请求赏赐马绍,马绍推辞说:“我能力不足却身居高位,一直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哪里敢贪图不该有的好处,从而招致灾祸呢!”
桑哥后来败落了,人们追查他收受贿赂的情况,翻阅他的账册,唯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失败后感叹道:“如果我早点相信马左丞的话,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 皇帝说:“马左丞忠诚正直,值得敬佩,恢复他的原职吧!” 尚书省被撤销后,马绍改任中书左丞,两年后因病辞职回家。元贞元年,他被提升为中书右丞,负责江浙省政务。大德三年,他调任河南省。第二年去世,留下诗文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