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咱们今天来看看古代扬州路的地图和行政设置。这是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管辖的地方。

扬州这地方,历史悠久啊!唐朝初期,它先叫南兖州,后来改名叫邗州,再后来又改名叫广陵郡,最后又恢复叫扬州。到了宋朝,它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朝廷在扬州设立了大都督府,还设立了江淮等处行中书省。第二年,又改成了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又设立了淮东道宣慰司,扬州路就归它管。十九年,宣慰司被撤销了,扬州路总管府直接归行省管。二十一年,行省搬到杭州去了,淮东道宣慰司又重新设立了,只管扬州路和淮安府。这时候,扬州路管着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州五个州。第二年,行省又搬走了,宣慰司也就没了,扬州路还是老样子。后来,朝廷又设立了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把省会设在汴梁,淮东道宣慰司也重新设立了,不过高邮府被划出去了,直接归宣慰司管。当时,扬州路户口有249466户,人口1471194人,下辖一个录事司,两个县,五个州,州下面还有九个县。

接下来,我们看看具体的下辖机构。录事司就是一个办事机构。下面是两个县:江都县和泰兴县。再看看五个州:真州,五代以前属于扬州,宋朝的时候,因为皇帝来这里,就设立了建安军,后来又升格为真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又降级为州,归扬州路管辖,下辖扬子县和六合县。滁州,唐朝初期从扬州分出来,后来又改名叫永阳郡,最后又改回滁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改成了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又降级为州,归扬州路管辖,下辖清流县、来安县和全椒县。最后是泰州,唐朝的时候,把海陵县改名叫吴陵县,设立了吴州,后来又废除了。南唐的时候,升格为泰州。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了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又降级为州,归扬州路管辖,下辖海陵县和如皋县。

通州,以前是唐朝扬州的一部分。南唐在海陵东边设立了静海镇。后来周朝平定淮南,把它改成了通州。宋朝又改成了静海郡。元朝至元十五年,改成了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又改回州,归扬州路管辖。管辖着静海和海门两个县。静海县紧挨着州城,海门县中等规模。

崇明州规模较小,原本是通州海边的一个沙洲。宋朝建炎年间,有句容县的姚姓、刘姓人家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这个沙洲上居住,后来慢慢有了些人,就叫它姚刘沙。宋朝嘉定年间,这里设立了盐场,归淮东制司管辖。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崇明州。

淮安路,规模很大。唐朝时叫楚州,后来改成临淮郡,又改回楚州。宋朝时叫淮安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成了总管府,管辖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个县,还设了个录事司。二十年,升格为淮安府路,把淮安、新城、淮阴三个县并入山阳县,还管辖着临淮府、海宁、泗州、安东四个郡。盱眙、天长、临淮、虹县、五河、赣榆、朐山、沭阳这些地方都归它们各自所属的州府管辖。二十七年,取消了临淮府,把盱眙、天长划归泗州。总共九万一千二十二户,人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淮安路下辖一个司,四个县,三个州,三个州共管辖八个县。(至元二十三年,在淮安路的白水塘、黄家疃等地设立了洪泽屯田万户村。) 淮安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四个县分别是:山阳县、盐城县、桃园县、清河县。三个州分别是:海宁州。

山阳县规模很大,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淮安路,利用山阳县的马罗军寨设立了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元朝,淮安县得以保留。二十年,淮安县和新城县并入山阳县。盐城县规模很大,桃园县和清河县规模较小。清河县原本是泗州的清河口,宋朝时设立了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才改成县。

海宁州规模较小,唐朝时叫海州。宋朝时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升格为海州路总管府,又改成海宁府,不久又降格为州,归淮安路管辖。开始设立了录事司,二十年,和东海县一起并入朐山县。海宁州管辖着朐山、沭阳、赣榆三个县。

泗州,以前是下州,唐朝改名叫临淮郡,后来又改回泗州。宋朝的时候属于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以前管着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个县。十六年,把睢宁划给邳州管了。十七年,把灵壁划给宿州管,同时把五河县划到泗州来。二十一年,把淮平并入临淮县。二十七年,废除了临淮府,把盱眙、天长两个县划归泗州管。最后泗州管着五个县:临淮(下州)、虹县(下州)、五河(下州,元朝时属于临淮府,十七年划给泗州)、盱眙(上州)、天长(中州)。

临淮、虹县、五河都是下州,盱眙宋朝时是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设招信军安抚司,管着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个县。第二年,升格为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名叫临淮府。十七年,因为五河县在淮河以北,所以又划回泗州管。二十年,把招信并入盱眙。二十七年,废除了临淮府,改成盱眙县。天长是中州。安东州是下州。

高邮府,唐朝的时候是个县,宋朝升格为军。元朝至元十四年,升格为高邮路总管府,管着录事司以及高邮、兴化两个县。二十年,废除了安宜府,把宝应县划过来,又把录事司并入高邮府,改高邮路为高邮府,属于扬州路。现在属于宣慰司。(户口数目没记录,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是五万九千零八户。)高邮府管着三个县:高邮(上州)、兴化(中州)、宝应(上州,以前是宝应军,至元十六年改称安宜府。二十年,废府改县,划给高邮府管)。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管辖的中兴路(上州),唐朝是荆州,后来又叫江陵府。宋朝是荆南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改称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因为文宗在此地藩王,所以改名为中兴路。户数十七万六千八百二十二,人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管着一个录事司和七个县:江陵(上州)、公安(中州)、石首(中州)、松滋(中州)、枝江(下州)、潜江(中州)、监利(中州,宋朝末年因为战乱,百姓四散,后来才恢复了原样)。

峡州,以前叫夷陵郡,后来又叫峡州。宋朝的时候属于荆湖北路,后来又把治所迁到了江南。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十七年升格为峡州路。户口数是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户,人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人。管辖四个县:夷陵县(中等)、宜都县(下等)、长阳县(下等)、远安县(下等)。 夷陵县在宋朝末年,因为随州迁治,所以它也跟着不稳定,归顺元朝后,又回到了江北原来的治所。

安陆府,以前是唐朝的郢州,后来改名叫富水郡,又改回郢州。宋朝的时候属于京西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十五年升格为安陆府。户口数是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户,人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人。管辖两个县:长寿县(中等)、京山县(中等)。京山县因为兵乱,治所搬到了汉滨,到至元十三年才回到原来的地方。

沔阳府,以前是唐朝的复州,后来改名叫竟陵郡,又改回复州。宋朝端平年间,把州治迁到了沔阳镇。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改名为复州路,十五年升格为沔阳府。户口数是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户,人口三万九百五十五人。管辖两个县:玉沙县(中等,紧挨着州城)、景陵县(中等)。景陵县因为兵乱,治所搬来搬去,归顺元朝后才回到原来的地方。

荆门州,以前是唐朝的一个县。宋朝升格为军,端平年间把治所迁到当阳县。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顺元朝,十四年升格为府,十五年迁府治到古城,又降格为州。户口数是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户,人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人。管辖两个县:长林县(上等)、当阳县(中等)。

德安府,以前是唐朝的安州,后来改名叫安陆郡,又改回安州。宋朝的时候是德安府,咸淳年间把治所迁到汉阳。元朝至元十三年迁回原来的治所,隶属于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宣慰司撤销,直接隶属于鄂州行省,成为一个散府,后来才划归到其他地方。户口数是一万九百二十三户,人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人。管辖四个县和一个州,这个州还管辖两个县。四个县分别是:安陆县(下等)、孝感县(下等)、应城县(中等)、云梦县(下等)。

话说随州这地方啊,历史可悠久了。(下。)唐朝初期的时候叫随州,后来又改名叫汉东郡,过了一阵子又改回随州了。到了宋朝,一会儿叫崇信军,一会儿又叫枣阳军,总之因为老打仗,老搬家,地方老变来变去的。直到元朝至元十二年才安定下来,归顺朝廷了。第二年,也就是至元十三年,把州政府搬到了黄仙洞。那时候,随州大概有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户人家,总人口五万二千六十四。下面管着两个县:

随县,(下。)还有应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