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李,字太白,又叫舜玉,是杭州人。从小就特别有天赋,在太学博士、义乌人施南学那里学习,后来考中了京师的国子监学生。
宋景定五年,天上出现了彗星,理宗皇帝就下诏书自我批评,并且请求大家直言进谏。那时候,元世祖南下攻宋,军队驻扎在长江边上,宋朝派贾似道带兵抵抗。正巧这时宋理宗死了,元世祖就撤兵了,鄂州之围也解除了。贾似道就自己吹嘘说是他的功劳,又重新当了宰相,更加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还搞了个什么“公田关子”的玩意儿,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朝里朝外都没人敢吭声。
叶李就和他的同学康棣还有其他82个人一起,跪在皇宫门口上书,痛斥贾似道,书的大概意思是:“天象异常,都是因为宰相的过错!贾似道误国殃民,扰乱朝纲,残害百姓,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这是要遭天谴啊!”
贾似道一听,气得火冒三丈,知道这奏章是叶李写的,就指使他党羽、临安知府刘良贵,诬陷叶李在斋房门匾上用了僭越的金饰,给他安了个罪名,把他发配到漳州去了。后来贾似道倒台了,叶李才得以自由。
等到南宋灭亡后,叶李就隐居在富春山。江淮行省和宣慰司、宣抚司都争着要聘请他,还让他当苏、杭、常等州的教授,但他一个都没答应。
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御史大夫相威去江南考察,顺便寻找一些隐居的才士,李攻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名单上。早些时候,李攻写过一篇类似于奏章的文章,文章结尾写着“前年的大战,多亏上天保佑,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样的话。世祖忽必烈听说过这篇文章,每次读到都拍手称赞。现在李攻的名字被推荐上来,世祖非常高兴,立刻任命他为奉训大夫,浙江西道儒学提举。李攻听说后,想逃走,但使者带来了丞相安童的信,信里说:“先生您在宋朝的时候,就以忠诚的言论和正直的批评而闻名,皇上一直记着您。现在授予您五品官职,士大夫应该根据时势选择隐居还是出仕,您就应该认真考虑,好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李攻听了之后,立刻面向北方恭敬地拜了两拜说:“做官能实现我的理想,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我怎敢违抗圣旨!”
1280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在江南搜寻人才。世祖忽必烈还特意嘱咐他:“这次一定要把叶李(指李攻)带回来。”李攻到了京城后,被安排在集贤大学士阿鲁浑撒里馆的院子里居住。过了几天,世祖召见他在披香殿,关切地问他:“您从江南来,一路辛苦了吧?”又说:“我早就欣赏您以前写的那篇类似奏章的文章了。”然后又问他治理国家的道理从何而来。李攻就详细地讲述了古代帝王兴衰成败的原因,世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还让他坐下一起吃饭,并且命令他每五天来一次参与议事。当时各地的儒学机构都因为各种原因被撤销了,李攻于是上奏说:“我看到先帝的诏书,在创业时期,军务繁忙,尚且招揽人才。如今陛下已经统一全国,能够偃武修文,更应该培养人才,弘扬治国之道。各地的儒学提举和郡县的教授,是地方风化的关键,不应该撤销。请求重新设立提举司,专门负责管理学校,考核学生,讲授治国之道,并将优秀人才推荐到太学,以便录用。所有儒生的徭役,请求全部免除。”世祖批准了他的奏章。
话说当时,乃颜在北方叛乱,皇帝下令李庭出兵讨伐。可是那些将领校尉大多是用皇帝的亲戚朋友,或者是他自己关系好的,彼此见面寒暄几句,就放下武器不打了,磨磨蹭蹭地往后退。皇帝为此很着急。
李密就进言说:“用兵的关键在于出奇制胜,不在于人多,面对敌人应该用计谋取胜。那些将领既然都是您的亲戚朋友,谁会全力以赴呢?白白浪费您的军费,各地运输也十分辛苦。我建议,先用汉军在前面列阵作战,然后用大车把他们的后路截断,摆出要跟他们拼命的架势。他们平时就轻视我们,肯定不会做好准备,我们再用大军压上去,一定能打胜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告诉了那些将领,结果军队果然取得了胜利。
从那以后,皇帝对李密更加欣赏,每天早朝结束后,都要召见他讨论政事。二十四年,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御史中丞,还兼管商议中书省的事务。李密推辞说:“我本来就是个外地来的,承蒙您的看重和信任,让我参与顾问,我当然会尽我所能。但是御史台负责监察全国政务,我愚笨,担当不起这个重任。再说,我以前在瘴气弥漫的地方待过,落下个脚疾,这几年越来越严重了。”皇帝笑着说:“你的脚走不动,难道你的心也走不动吗?”李密再次推辞,皇帝才同意。
李密于是叩头谢恩说:“我现在虽然不担任这个职务了,但是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日常事务可以随时向您汇报。至于监察御史的奏章、西南两台的报告,凡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百姓利益的,都应该允许他们直接奏报,以便广泛了解情况,不应该事事都拘泥于条文格式。我请求下令允许台臣们实封奏事,这样就太好了。”他又说:“监察官员的职责是纠正错误,匡正偏差,如果自己不检点,又怎么能去纠正别人呢!那些贪婪腐败的人,应该交给法司,增加罪名处罚,以惩治欺骗蒙蔽的行为。”皇帝下令:“准奏!”从此,御史台官员可以实封奏事。
皇上任命李复担任尚书省的左丞,李复推辞说:“论资历,我还达不到这个位置。”皇上说:“商朝重用伊尹,周朝重用姜太公,难道他们都是按规矩来的吗?!尚书省掌管着天下的大事,朕想让你来负责,你可别推辞了!” 皇上还赏赐给他大小车各一辆,允许他坐小车进宫,并且准许他乘坐扶梯上殿。
之后,李复制定了至元钞的货币制度,又建议设立太学。有一次,皇上到柳林,李复上奏说:“好的政策不能光说不练,人才也不能一下子就培养出来,必须用道德和义理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学习《诗经》和《书经》,了解古代圣贤的行事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培养出贤良的人才,惠泽天下百姓。唐虞时代和夏商周三代都有学校,汉朝和唐朝的明君也经常去辟雍(古代的学校),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而已啊!” 于是,他推荐了周砥等十个人担任祭酒等官职,还详细地制定了庙学(祭祀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皇上想要把江南宋朝的宗室和一些大姓人家迁到北方去,李复趁机劝谏说:“宋朝已经归顺了,百姓们都安居乐业。现在无缘无故地要迁徙他们,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和恐惧,万一有坏人乘机作乱,对国家可没什么好处啊!”皇上听了恍然大悟,这件事就搁置了。 后来,李复升任尚书右丞,又升为资德大夫。
那段时间,淮河和浙江地区闹饥荒,粮食价格飞涨,李复上奏请求减免江淮地区的赋税一半,并且从湖广和江西调运十七万石粮食到镇江,赈济灾民。皇上想要攻打交趾(今越南),召见李复商议,李复说:“攻打遥远的蛮夷之地,就算打赢了也没什么好处,一旦开战,耗费的钱财将是天文数字。现在山路又那么险峻,深入敌境作战,万一失败了,岂不是丢了咱们大国的威风?” 皇上听了他的话,打消了这个念头。
二十五年的时候,李固升任平章政事,他请求辞官,皇上准了。皇上还赏赐给他玉带,待遇相当于一品大员,并且给了他平江四千亩田地。
之后,桑哥当上了尚书丞相,独揽大权,一心想着捞钱,把老百姓都害苦了,具体情况可以看《桑哥传》。虽然李固和桑哥是同事,但他也没办法纠正桑哥的所作所为。后来桑哥倒台了,牵连了不少和他一起做官的人。过了很久,李固才因为生病,请求回南方老家。
扬州儒学正李淦上书弹劾李固,说:“叶李(李固)本来是个犯过罪的黥徒,皇上却重用他,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啊!但他却首先推荐了桑哥,这简直是昏招;他还禁止近臣直言进谏,无缘无故杀了参政郭佑和杨居宽;逼得御史中丞刘宣自杀,囚禁了治书侍御史陈天祥,罢免了御史大夫门答占和侍御史程文海,还杖责监察御史;他更改钞法,克扣学田粮饷,征收军官俸禄,减少士兵口粮;又设立行司农司、木绵提举司,增加盐酒醋的税收,官民都受害。更让人痛心的是,要束木在湖广为祸,沙不丁在江淮为祸,灭贵里在福建为祸。他还大肆追缴钱粮,导致民怨沸腾,盗贼四起,老天震怒,地震频发,水灾接连不断。还好皇上英明,及时改变了政治局面。大家都知道桑哥的罪行,却不知道叶李举荐桑哥的罪过。虽然叶李已经辞去了相权,但没有受到处罚,天下人都私下议论纷纷,应该斩杀叶李来平息民愤!”
皇上看到奏章后,非常吃惊,说:“叶李为人廉洁正直,这是朕一直都知道的,怎么会这样呢?” 然后下令用驿站快马召李淦进京。
二月二十九,李南回来了,到了临清。皇帝派使者召见他,让他担任平章政事,协助丞相完泽处理政务。李南上表极力推辞。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李南死后,淦某人来了,皇帝下诏任命淦某人为江阴路教授,以此表彰他敢于直言。
皇帝曾经问兵部郎中赵孟頫,李南和留梦炎谁更优秀,赵孟頫回答说:“留梦炎更优秀。”皇帝笑着说:“不对,留梦炎凭借科举考试的优异成绩当上了宰相,却依附贾似道,祸害百姓,误国误民,在中书省里当个吃闲饭的,没什么可取之处;李南出身寒微,却敢于强烈批评贾似道,他比留梦炎强远了。但是,他性格刚直,别人容不下他,而朕却独独欣赏他。”李南前后被皇帝赏赐的东西很多,但他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他曾经告诫他的儿子说:“我们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安于贫穷简朴,只是以忠义来报答君主知遇之恩。你们要清廉谨慎,不要让我留下过错。”他指着赏赐的东西说:“这些东西最终都要还给朝廷的。”他死后,所有赏赐都上交了官府,一点私心都没有。至正八年,追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号文简。
燕公楠,字国材,是南康府建昌县人,宋朝礼部侍郎燕肃的七世孙。他母亲雷氏曾经梦见五色巨翼飞入帐中,之后就生下了燕公楠。燕公楠十岁就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守孝三年。他两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中,后来被连帅聘用,历任多个官职,最后升任赣州通判。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帅臣推荐他担任赣州同知。十四年,因平定广南有功,升任吉州路总管府同知。二十二年夏天,他被召到上都,皇帝对他奏对非常满意,元世祖赐给他名叫赛因囊加带的名字,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但他推辞了,请求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江浙行中书省佥事,不久又调任江淮。尚书省成立后,他又担任江淮行尚书省佥事。江淮地区在宋朝时是边境地区,所以有很多荒田,燕公楠请求在两淮地区开垦屯田,他劝导得法,耕地一天天增加。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大司农,主管八道劝农营田司的事务。他巡视各地郡县,兴修水利,整顿弊政,政绩显著。他还弹劾江西营田使沙不丁贪污腐败,将他罢免。
公元1290年,他被任命为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当时虽然桑哥已经被击败了,但是官场上的腐败问题还没解决,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上奏朝廷,详细地说明了情况,请求改革来巩固国家根本。元世祖忽必烈很高兴。
正赶上朝廷要更换政府大臣,忽必烈就问他有哪些合适的人选。他推荐了伯颜、不灰木、阇里、阔里吉思、史弼、徐琰、赵琪、陈天祥等十个人。忽必烈又问谁可以担任丞相,他说:“全国人民都盼望着的人,非安童莫属。”忽必烈又问第二人选是谁,他说:“完泽可以。”第二天,完泽被任命为丞相,而他本人和不灰木则被任命为平章政事,但他坚决推辞了。后来,他被改任为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朝廷还赏赐给他弓箭和十名卫士护送他前往任所。
公元1293年,他又担任了大司农。他查处了藏匿的公私田地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每年由此增加粮食十五万一千一百斛、钞二千六百贯、布匹一千五百匹、麻丝二千七百斤。元贞元年(1295年),他升任河南行省右丞,整顿盐法,百姓从中受益。之后他被召回朝中觐见。成宗皇帝因为他是先帝(忽必烈)的旧臣,对他慰问关怀备至,并改任他为江浙行省右丞。第二年,他又升任湖广行省右丞。
期间,他处理了转运司判官唐申仗势欺人霸占民田,以及武昌县尹刘权杀害主簿并诬陷其家人的案件,都依法严惩了他们。公元1299年,他被召回朝廷,不久后去世。皇帝听说后非常悲伤,加厚了赏赐,并特别命令朝臣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
马绍,字子卿,是济州金乡人,师从上党人张播学习。丞相安童侍奉元世祖时,建议应该选拔儒士讲论经史,以增长见识。平章政事张启元认为马绍符合条件,于是推荐了他,他被授予左右司都事。后来他出任单州知州,当地百姓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至元十年(1273年),他被任命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益都宁海地区发生饥荒,他拿出粮食赈济灾民。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调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还没等他上任,江淮地区刚刚平定,需要官员去抚慰治理,于是他被调任为和州路总管府同知,百姓因此得以安定。
十九年的时候,皇上下了道圣旨,把隆兴府划出来,作为太子东宫的领地。我爹被选为东宫的总管,然后就被召到京城,当上了刑部尚书。 那时候万亿库的个小吏偷了四两绒线,当时的宰相想给他定个很重的罪,我爹就说:“这东西不值钱,犯的错也不大,应该从轻发落。”最后就决定打几板子放了他。
后来,河间有个叫李移住的家伙,到处乱说话,迷惑老百姓,还图谋造反。我爹奉命去调查审问,结果救活了好几百人。二十年的时候,我爹升职了,当上了中书省参议。二十二年,又改任兵部尚书。没过多久,又回到了刑部,继续当刑部尚书。二十四年,朝廷设立了尚书省,我爹被提升为参知政事,皇上还赏赐了他五千贯中统钞。 那时候朝廷正在更换货币,用新的至元钞取代旧的。 这时,之前在信州当三务提举的杜……
(此处内容未完,请提供完整原文以便继续翻译)
杜璠因为反对元朝的钞法,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桑哥气冲冲地说:“杜璠算什么东西,竟敢反对我的钞法!” 他想要重罚杜璠。这时马绍出来说话了,他很冷静地说:“皇上鼓励大家直言进谏,说得对就采纳,说不对也不追究责任。现在要重罚他,岂不是违背了皇上的旨意吗?” 多亏马绍从中斡旋,杜璠才免于一死,后来还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有一次,驻守边疆的亲王部队伙食费超支了,有关部门向皇帝汇报,皇帝想追究责任,严惩相关人员。马绍却说:“现在正值边境用兵的关键时刻,如果严惩他们,恐怕会影响将士的士气。至于超支的部分,可以在下一年补回来就行了。”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海都叛乱,有七十多万百姓投奔朝廷,分散居住在云州和朔州一带。桑哥建议把他们迁到内地安置,马绍坚决反对。桑哥勃然大怒:“马左丞偏袒汉人,是想让他们饿死吗?”马绍不慌不忙地说:“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北方人过去容易生病。如果担心他们饿死,不如像葛洪那样计算人口,发放足够的羊马饲料,让他们回到家乡,这样那些还没投奔朝廷的人也会高兴地前来。意见有不同很正常,丞相何必动怒呢?还是请皇上裁决吧!” 皇帝听取了马绍的意见,说:“马秀才说得对!”
桑哥召集了三十位各路总管,带他们去见皇帝,想以此来评比他们上缴财赋的多寡。皇帝说:“要完成财赋的征收,不把百姓逼到绝境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的府库里,难道还缺这点钱吗?”马绍回到尚书省后,把皇帝的训诫记录下来,交给太史局存档。
有人提议增加盐税,马绍独自一人坚决反对在山东增加盐税。有人提议增加赋税,马绍说:“如果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即使增加几倍的赋税,也是不够的。” 最终,这些建议都被搁置了。
朝廷在都城开辟苜蓿地,分给居民种植,一些权贵却强占了这些土地。轮到马绍时,只分给他一块地,但他坚决不要。桑哥想向皇帝请求赏赐给他,马绍推辞道:“我能力有限却身居要职,一直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哪里敢贪图不该有的恩惠,招来祸患呢!”
桑哥倒台后,人们追查他受贿的情况,查阅他的账簿,唯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被罢黜后,悔恨地说:“如果我早点听从马左丞的建议,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 皇帝说:“马左丞忠诚正直,值得效仿,恢复他的原职吧!” 尚书省被撤销后,马绍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两年后因病辞职回家。元贞元年,他被提升为中书右丞,负责江浙省政务。大德三年,调任河南省。第二年去世,留下诗文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