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有壬,字可用,祖上住在颍州,后来搬到汤阴。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据说曾经看过衡州的《净居院碑》,碑文将近一千字,他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一个字都不差。二十岁的时候,名师畅师文推荐他进翰林院,但是没成功,后来被授予开宁路学正,又升任教授,还没上任,就被调到山北廉访司当办事员。
延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辽州同知。正赶上关中地区发生战乱,邻近州县的老百姓都带着孩子逃难,路上丢弃的婴儿到处都是。只有许有壬带领着弓箭手,关闭城门坚守,最终平安无事。州里要追捕逃犯,他不允许衙役跑到村子里去搜捕,只发放信牌,让村里的役吏去喊人,老百姓都很安心,事情也办得顺利。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恶霸被他严惩,即使是已经结案的冤假错案,他也一一查清,平反昭雪,辽州因此大治。
六年,也就是己未年,他被任命为山北廉访司经历。至治元年,升任吏部主事。至治二年,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到广东巡视,因为弹劾贪污受贿的廉访副使哈只蔡衍而被罢免。到了江西,正赶上廉访使苗好谦销毁坏损的钞票,每天检查钞票的人多达一百多人,苗好谦担心有人从中作弊,就狠狠地鞭打他们。人们害怕受罪,就纷纷把真钞票改成假钞票来讨好他。从库房管理人员到普通吏员,都被鞭打得皮开肉绽,却还是没有人能交差。许有壬重新检查,发现那些都是真的钞票,于是就放过了他们。那些权贵豪绅,平时人们都怕他们像老虎和狼一样,许有壬却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依法处置,整个部门都变得井然有序了。后来,他被朝廷召回,升任监察御史。
公元1323年八月,英宗皇帝突然驾崩在南坡。那个坏家伙铁失,立马派人从上京赶来,把皇宫的仓库封锁了,还把百官的印章都收走了。有个叫有壬的官员,觉得事情紧急,赶紧跑去告诉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却说:“宫里发生的事,不关你一个小小官员的事!”有壬没办法,就写了一份奏章,把董守庸、朵尔只班和郭也先这几个家伙巴结铁失的罪行都列举出来,先留着以后再说。
到了十月,铁失被处死了。泰定帝从上都回京,御史大夫纽泽也跟着回了京城。有壬赶紧把那份奏章拿出来,递给了皇帝。等皇帝到了京城,他又上了一道奏章,说:“帖木迭儿那个儿子琐南,也参与了谋反的大事,请求皇上严惩他!还有他的兄弟们,都别让他们再进宫了。中书平章政事王毅、右丞高昉,他们都被冤枉革职了,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受的罪更是惨重,都应该给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官职!” 接着,他又提出了十条建议,来治理国家:一曰辅翼太子,宜先训导;二曰遴选长官,宜先培养;三曰通籍宫禁,宜别贵贱;四曰欲谨兵权,宜削兼领;五曰武备废弛,宜加修饬;六曰贼臣妻妾,宜禁势官征索;七曰前赦权以止变,宜再诏以正名;八曰帖木迭儿诸子,宜籍没以惩恶;九曰考验经费,以减民赋;十曰撙节浮蠹,以纾国用。皇帝采纳了他的很多建议。
1324年,刚成立詹事院的时候,他被选为中议,后来又升任中书省左司员外郎。那年京城闹饥荒,有人建议赈灾。他的同事们劝他说:“你的建议虽然很好,但国家财政怎么办啊!” 他却说:“不对!老百姓是根本,不救济老百姓,怎么反倒说是亏了国家呢!” 最后他向丞相禀报,结果朝廷拨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很多人因此活了下来。
国子监以前有个规矩,就是根据学生平时考试的积分排名来决定能不能当官。当时执政的人想废除这个规矩,改成只看德行来选拔人才,他们还找了监丞张起岩商量这事。这个人就反对说:“虽然积分制度不完美,但好歹能选拔出一些博学多才的人。如果只看德行,听起来很好,但恐怕会招来那些表面一套、内心一套,专门搞虚伪包装的人,甚至可能选到那些不识字的家伙。” 这件事争论了很久都没结果。
三年六月,他升任右司郎中,结果他的建议最终还是被采纳了,不过没过多久又被搁置了。当时抓贼有赏的政策,很多人怀疑是假的,甚至有被冤枉关了四十多年的人,跑到马厩门口告状。他说:“现在盗贼横行,你们却在这儿挑毛病,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 只要经过部门官员复核确认的,一律给官做!” 没多久,他又升任左司郎中。每当遇到公务上的讨论,他总是据理力争,处理积压的公务,几乎没有留下待处理的文件。 都事宋本曾对别人说:“这简直就是贞观、开元时期处理政务的样子啊!” 第二年,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去了。
公元1323年,他被提升为两淮都转运盐司使。之前,盐务管理很混乱,朝廷认为只有他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任命了他。他调查了各种弊端,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法规,结果国家税收大增。
公元1329年2月,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省参议。没过多久,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去了。公元1331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参议。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32年,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之后升任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仍然兼任御史台的职务。
当时,一个叫完卜的达鲁花赤仗着丞相的权势,在东宫胡作非为,行为非常放荡。御史们弹劾了他,完卜竟然躲藏在御史大夫家里。他亲自出马抓捕并将其处置。公元1332年九月,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并负责经筵讲学。皇帝下诏让群臣商议,要给皇太后尊号为太皇太后,他却说:“皇上对皇太后来说是儿子,如果再尊为太皇太后,那就是孙子了,这不合礼制啊!” 大家都不听他的。他又说:“现在的制度,封赠祖父母的爵位,比父母的爵位低一级,这是推恩的办法,尊亲疏远近,现在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是把她推得更远了,反而轻了,这怎么能说是尊她呢?” 但他的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
中书省平章政事彻理帖木儿因为个人恩怨,上奏要取消进士科考试,他极力在朝堂上反对,但没能阻止。于是他以生病为由告假在家,皇帝却强迫他复职,让他继续担任侍御史。 汝宁地区棒胡族叛乱,朝廷里有些大臣忌惮汉族官员,他们把叛军制作的旗帜和伪造的诏书摆在地上,问:“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他们的意思是说汉族官员不敢说实话,想以此来陷害他们。 他却说:“他们建立年号,自称是李老君的太子,还组织军队对抗官军,他们的反叛行为非常明显,还有什么好说的!” 他的话堵住了那些大臣的嘴。
朝廷想要实行古代的劓刑,还要设立枢密院,禁止汉人和南方人学习蒙古文和畏吾儿文,他也都坚决反对。
元朝初期,长芦地区的韩公溥因为家里藏着兵器,惹上了大麻烦,牵连到整个台省,很多人因此被治罪,说是贪污受贿。只有张有壬没受牵连,这更让那些嫉妒他的人恨得牙痒痒。张有壬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干脆就回老家彰德了,过了一段时间,又跑到南方,在湘江、汉江一带游玩。
元至元六年,朝廷召他回京,继续担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改元为至正,张有壬极力主张皇帝应该亲自祭祀太庙,皇后应该虚位,徽政院应该撤销,改元后的诏书应该合乎礼制,冗余的官职应该精简,钱粮应该节省开支,诸如此类,建议一大堆。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后来,他升任中书左丞。
两年后,庆善八和孛罗帖木儿提议开凿西山金口,引浑河水绕过京城,直通通州,以方便漕运。丞相脱脱大力支持这个计划,但张有壬却反对说:“浑河的水流湍急,容易决堤造成危害,河道又容易淤塞,根本无法通航;况且沿途地势高低不平,差异很大,这完全是白费人力物力啊!” 可惜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后来果然应验了他的预言。
早些时候,张有壬的父亲熙载在长沙做官的时候,创办了一所义学,教导学生。他去世后,学生们都很怀念他,就为他建立了东冈书院,朝廷还赐了匾额,并设置了官职,把它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可是,南台监察御史木八剌沙因为私人恩怨,说书院不应该设立,还编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张有壬和他两个弟弟张有仪、张有孚。张有壬没办法,只好称病回家了。
至正四年,朝廷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左丞,他又辞掉了。六年,朝廷又召他为翰林学士,他上任后又辞了。监察御史多次上奏为张有壬辩解,澄清了那些诬陷。不久,他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还没上任,就被再次召为翰林学士,还兼管经筵讲学。第二年夏天,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朝廷还赏赐了他白玉束带和御赐衣物。没过多久,他又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监察御史答兰不花一直对张有壬心存不满,抓住机会对他进行弹劾,但最终真相大白。
十二年的时候,河南闹起了盗匪,声势震动了整个黄河以北地区。有个叫有壬的人,制定了十五条防御策略,交给各郡的将领,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十三年,他被提升为河南行省左丞。朝廷派兵出征,在河南边境连营数百里,所有的军需物资都依靠他来供应。有壬却能从容不迫地处理一切事务,就像平时一样轻松。十五年,他升迁为集贤大学士,不久又改任枢密副使,再次被任命为中书左丞。当时朝廷流行“言论要谨慎”的风气,但有壬却坚持直言,力主朝廷实行安抚政策,加大赏赐力度,减轻惩罚,因为他认为将士们贪图掠夺财物妇女,没有斗志,所以他提倡招降的策略,具体内容记载不多。有个叫开的和尚,从高邮来,说张士诚要投降,大家都高兴坏了,觉得好事将成,只有有壬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儿,把和尚叫来仔细盘问,和尚果然答不上来,露馅儿了。后来他又升任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官阶做到光禄大夫。有壬在朝廷当官多年,太子对他很尊重。有一天,太子在宫里玩耍,拿着胳膊粗细的猛禽取乐,有壬赶紧叫侍卫把猛禽拿走。
十七年,因为年老体弱多病,有壬多次请求退休,很久之后才获准,朝廷给了他俸禄让他安享晚年。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
有壬一生侍奉七位皇帝,在朝廷任职近五十年,遇到国家大事,他总是直言不讳,他的话总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又贴合实际情况。在那些当权的奸臣们骄横跋扈的时候,稍微有点不顺他们的意,就会被杀头或流放,而有壬却从不阿谀奉承,巧妙躲避,事情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据理力争,根本不考虑个人安危死活,所以很多正直的君子都很敬佩他。有壬擅长书法和写作,欧阳玄为他写的序言中说他的文章雄浑豪迈,奔放流畅,如同层层波浪,细细品味,又能感受到其深邃厚重,可见欧阳玄对他的文章评价很高。他著有《至正集》若干卷,死后被追谥为“文忠”,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祯。
宋本,字诚夫,是北京人。从小就比别的孩子聪明得多,长大后,他疯狂地学习经史子集,一句一句地琢磨,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直到完全理解为止。他曾经跟着父亲宋祯在江陵做官,江陵王奎文精通性命义理之学,宋本经常去请教,他的学问也一天天加深。他擅长写古文,文章风格独树一帜,简洁有力,又很讲究辞藻。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回到老家燕京。
至治元年,朝廷在朝堂上考查天下士子,宋本考了第一名,被赐予进士及第,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泰定元年春天,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一上任就直言上奏:“铁失那些叛贼虽然被杀掉了,但是他们的同伙、枢密副使阿散,亲身参与了谋反,却因为告密而免死,被流放到岭南,请求皇上早日下令讨伐他!” 国家的制度规定,要用黄金制作太庙的神主牌位,仁宗的亲属竟然偷走了,宋本奏道:“按照法律,老百姓丢了东西,官府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抓不到小偷也要受罚,太常寺失职,以及负责抓捕的京官,都应该被罢免。”
他又说:“中书省的宰执大臣们,天天跑到皇宫里去巴结皇上,只顾着自己享乐,十天半个月都不去中书省办公,导致政务积压,请求皇上告诫大臣们,除非值宿卫的日子,否则必须到各自的衙门去处理政务。” 可惜,这些奏章都没有得到采纳。
一个月后,我被调到国子监当丞。夏天,刮大风还地震,皇上就下令让百官一起讨论怎么消除灾害。这时候,那些从北方来的宿卫士兵,被遣送回去了,结果一百多个一群的,在桓州路上抢劫杀人。抓到他们后,旭灭杰居然奏请皇上把他们放了! 蒙古的千户跑到京城来,住在驿馆里,正好碰上老百姓朱甲的妻子和女儿坐车从驿馆门口过,这个千户看上了,就和手下的人一起把她们抢走了。朱甲哭着去中书省告状,旭灭杰却袒护他们,根本不管这事儿。
本来大家正讨论着呢,我突然站出来,大声说:“铁失的余党还没抓,仁宗皇帝的神主被盗还没破案,桓州的盗贼还没处理,朱甲的冤屈还没伸张,刑罚执行不严,老百姓怨声载道,出现这些灾害,都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我当时说得慷慨激昂,大家都被我震住了。冬天,我被调到兵部当员外郎。两年后,又升任中书省左司都事。
有一次开会,讨论招抚溪洞地区的老百姓,有个叫李牢山的家伙,他爹以前是假冒的兵部尚书,跟着王爷们带兵去郁林州征调民夫。结果这李牢山在路上纳了个妾,耽误了军期,没去郁林州,兵败后才回来。枢密副使王卜邻吉台就说:“李牢山征调民夫有功,应该升官。” 我当时就反驳说:“李牢山丢下军队娶妾,耽误了军期,应该马上治他的罪,还升什么官!”王卜邻吉台当时脸色都变了,不敢再说话了。
旭日西沉,杰死后,左丞相倒剌沙掌握大权,深得皇帝信任。他和平章政事乌伯都剌都是西域人。一些西域富商进贡了一种叫做“瓓”的珍奇异石,价值连城,朝廷可能还没付清赏赐。之前一些官员犯了错,被司宪官罢官,其中有些人还曾是倒剌沙的门下。
三年冬天,乌伯都剌从宫里出来,来到政事堂,召集了所有官员,让左司员外郎胡彝宣读圣旨。圣旨的内容是:因为出现了星孛和地震,所以大赦天下,并且要付清历朝历代进贡的物品的赏赐,还要提拔那些自英宗以来被司宪官罢官的官员。胡彝念完圣旨后,胡彝说:“现在正因为出现了灾异,才要安抚那些因为贡品赏赐没到位而心怀不满的人,这是个小事,要是被皇上知道了,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司宪官罢免有罪官员的职务,这是世祖皇帝定下的规矩,现在皇上继位后,多次下诏要效法世祖皇帝,现在却提拔这些人,这不是废除了祖宗成法,违背了先皇的诏令吗?以后要是再有奸邪贪污的人,是治罪呢,还是不问呢?” 大臣们听了胡彝的话,互相看看,都叹了口气,然后就散了。第二天,圣旨宣读完毕,胡彝就称病不出朝了。
四年春天,胡彝升任礼部郎中。天历元年冬天,升任吏部侍郎。第二年,又改任礼部侍郎。这一年,文宗皇帝修建了奎章阁,设立了艺文监,胡彝被任命为检校书籍,职位超过了大监。至顺元年,升任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第二年冬天,他被外放为河东廉访副使,还没出发,就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三年冬天,宁宗皇帝驾崩,顺帝还没到,皇太后住在兴圣宫。元旦的时候,大家商议按照惯例,去大明殿朝贺,胡彝说:“应该上表到兴圣宫朝贺,不应该去大明殿。” 大家都同意了他的意见。元统元年,他兼任经筵官,冬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但他没就任,继续留在奎章阁学士院担任承制学士,还兼任经筵官。第二年夏天,他升任集贤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继续兼任经筵官。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他的官阶从承务郎一直升到太中大夫,一共升了十级。
这个人啊,天生骨气硬朗,说话做事都特别正直,清清白白的,从不徇私枉法,但是对朋友却特别仗义,感情深厚得像铁一样。别人有一点儿好,他都大力称赞,从不吝啬。他尤其以振兴文化为己任。你知道吗,他主持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足足有上百人;当阅卷官的时候,他还特意把一甲人数增加到三人。他父亲做官在南方,家境贫寒,为了供他读书,甚至卖掉了房子。他做官清廉谨慎,生活简朴到有时连饭都吃不饱。还没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教书,赚钱养家,足足二十年,虽然后来做了高官,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他死的时候,家里几乎拿不出钱来办丧事,送葬的人却有两千多人,全是达官显贵、学生故吏和国子监的学生,没有一个闲杂人等,当时的人们都很敬佩他。他写了一部《至治集》,四十卷,流传于世。死后被追谥为“正献”。
他弟弟宋褧,字显夫,在泰定元年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后来官至翰林直学士,死后被追谥为“文清”。宋褧曾经做过监察御史,在朝廷政事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他的文学成就和他哥哥齐名,人们称他们为“二宋”。
谢端,字敬德,是四川遂宁人。南宋末年,很多四川人都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江陵,谢端一家也因此在那里安家。谢端从小就聪明过人,五六岁就能吟诗,十岁就能写赋。年轻的时候,他和尚书宋本拜同一个老师学习,精通理学,擅长写古文,还一起在江陵城里教书,文学成就相当,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谢宋”。荆南的史杠宣慰使多次邀请他,还把他推荐给了姚燧。姚燧当时可是以文章闻名天下,很少认可别人,他把谢端写的文章拿来一看,谢端立刻就指出了文章的用意所在,姚燧非常赞赏,感叹地说:“像谢端这样的才子,二十年后也很难再找到啊!”于是推荐谢端做校官,但是没被采纳。科举考试恢复后,谢端在河南行省参加考试,考中了,但是因为家里有丧事,没能参加会试。到了延祐五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乙科。被授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任期满了之后,回到朝廷做了国子博士,后来升迁为太常博士。后来太庙失窃,第八室的黄金丢失了,谢端因为是礼官,被牵连罢官。其实按照规定,他是不应该被追究责任的,但他也没解释。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后来升为待制,又选为国子司业,最终官至翰林直学士,官阶为太中大夫。
谢端这个人,做官很正派,后来到湘阴当官。那些奸猾的官员吓得不敢耍花招,那些横行霸道的富户也躲得远远的。 巡视各地的官员,遇到其他郡县积压的案件,都推给谢端来审理。谢端处理案件迅速果断,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他的文章严谨规范,从不追求华丽辞藻,简洁明了。
他在翰林院待了很久,从至顺年间到元统年间,国家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追封先帝尊号,加封先帝父母的尊号,很多相关的诏书都是他起草的。他还参与了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的修撰,以及历代功臣列传的编写,当时的人都说他有史学家的才华。 当初,文宗皇帝修建奎章阁,广纳天下人才,还曾经跟阿荣说:“现在文人才子很多,但我还没见过谢端呢!” 可惜没多久文宗就去世了,谢端也没能被重用。
谢端还和赵郡的苏天爵一起写了《正统论》,对金朝和宋朝正统问题的论述非常详尽,这本书流传很广。 元至正六年,谢端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元朝四川有名的文人,一个是虞集,另一个就是谢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