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童,字明德,是康里氏的人。他爷爷明里帖木儿,他爸爸斡罗思,都是封的益国公。庆童因为祖上是功臣,很早就得到了仁宗皇帝的赏识,在宫里当差,长期在皇帝身边侍卫。
后来他被任命为大宗正府的掌判,升了好几次官,最后当上了上都留守。 他又接连升迁,做了江西、河南两个行省的平章政事。之后调回朝廷当了太府卿。 又再次当上了上都留守。 然后又外放,做了辽阳行省的平章政事,他为人宽厚,辽宁百姓都很敬重他。
至正十年,他又升迁为平章政事,管辖江浙行省。 那时候正值太平盛世,他有点沉迷享乐,那些有才华但被埋没的读书人,只要是考取了校官的,他都排斥不用,所以当时很多人对他评价不高。
第二年,汝州、颍州一带爆发了盗匪起义,很快蔓延到了江浙地区。江东的饶州、信州、徽州、宣州、铅山、广德,浙西的常州、湖州、建德,到处都失守了。庆童就派手下的官员去督促军队作战,没过多久,就一个接一个地收复失地。
之后,他又让地方官吏统计人口,对于那些犯了错的人,一概不追究,招安流离失所的百姓,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家园,还发放官府的粮食赈济灾民。 很多地方的官府因为战乱被毁了,他就下令重建,让它们焕然一新。他还招募穷人做工,给他们发工钱,杭州城里靠这个活下来的百姓尤其多。
十四年,脱脱带着太师、右丞相的头衔,率领大军南征。所有军队需要的物资,包括衣服、盔甲、武器、粮食、柴草等等,都从江浙地区筹集。庆童办事有条理,陆路运输,水路运输,千里接力,朝廷全靠他呢!
第二年,常州无锡那边闹起了盗匪,大家伙儿都主张派重兵去剿灭他们。庆童却说:“老百姓不懂事,是被官府逼急了才拿起武器的。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肯定都会放下武器投降的。”盗匪们听说后,果然都扔掉了武器,请求当个老老实实的百姓。
十六年,平江和湖州失守了。义军元帅方家奴带着他的部队驻扎在杭州城北门,勾结同伙,互相煽动作恶,抢劫财物,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老百姓都怕死了他。庆童就跟丞相达识帖睦迩说:“咱们军队没有纪律,怎么打胜仗?必须把方家奴杀了才能出兵!”丞相就和庆童一起去了方家奴的军营,指责他的罪行,然后把他斩首示众,老百姓都高兴坏了。接着,苗军元帅杨完者带着他的军队驻守杭州城。丞相达识帖睦迩奉旨任命杨完者为江浙行省右丞,可杨完者因为立了功就骄傲起来,竟然想娶庆童的女儿。庆童一开始不同意,但当时苗军势力很大,达识帖睦迩又很倚重他,就强迫庆童把女儿嫁给他,庆童没办法,只好答应了。
第二年,庆童被派去镇守海宁州,离杭州一百里,那地方靠海,土地贫瘠,老百姓很穷。他在那里待了两年,盗匪平息了,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了。到这时候,庆童在江浙已经七年了,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功劳很大,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又改任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还没等他去上任,又让他继续留在江浙。
十八年,他又被提升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还没等他去上任,就被任命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还赏赐了他御衣和上等酒。当时南行台设在绍兴,管辖的地区都交通中断,联系不上。绍兴东边的明州、台州等郡县被方国珍控制着,西边的杭州、苏州等郡县则被张士诚占据着。御史台的纲纪完全无法振作,只剩下个空架子了。
二十年的时候,他被召回京城。庆童就从海路赶往京城,担任中书平章政事这个高官。没过多久,就有人诬告他儿子庆刚僧跟宫里的人有私情,皇帝一听大怒,把他儿子给杀了。庆童心里憋屈,感觉自己施展不开抱负,就装病在家待了很久,每天借酒消愁。
二十五年,皇上又任命他为陕西行省左丞相。当时李思齐在关中带兵,庆童到了陕西后,就用礼贤下士的态度对待他,相处得很融洽。三年后,关中陕西地区安定下来了。他又被召回京城。
二十八年七月,大明军队兵临城下,皇帝带着太子、后宫嫔妃以及朝廷大臣和皇亲国戚都往北逃跑了,临走前,他让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并任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辅佐他。八月二日,京城被攻破了,淮王和庆童从齐化门逃走,结果都被杀了。
也速,一个蒙古族人,长得人高马大,能力也很强,名气不小。他先是当了皇帝身边的侍卫,后来升到尚乘寺提点,又升到宣政院参议。
公元1354年,河南的贼寇芝麻李占据了徐州,也速跟着太师脱脱一起南征。徐州城池坚固,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脱脱采用了也速的计策,用巨石当炮弹,日夜不停地猛攻,敌人被困得没办法,快要撑不住了。后来,也速又攻破了徐州城南关外的外城,芝麻李的军队只好逃跑了。因为这次立功,也速被提升为同知中政院事。
接着,他又跟着他父亲太尉月阔察儿去淮西征讨贼寇。碰巧遇到贼寇包围了安丰城,他就赶紧去救援。当时过淮河没有船,他就直接骑着马试探水深,然后直接趟水过去了!贼寇被吓了一大跳,赶紧撤围跑了。之后,他们又攻打濠州,但朝廷下令班师回朝,他们就回去了。也速被提升为将作院使。
后来,他又跟着他父亲再次出征,这次是淮东,他们攻下了盱眙。也速被提升为淮南行枢密院副使,后来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在讨伐海州的贼寇时,也速大获全胜,把贼寇打得落花流水。贼寇逃跑后,又乘船去袭击山东,占领了山东的大片土地。也速料到贼寇一定会趁胜北犯,就赶紧带兵北返,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收复了滕州、兖州两州,以及费县、邹县、曲阜、宁阳、泗水五个县,贼寇的势力开始衰退。
没过多久,他又收复了泰安州以及平阴、肥城、莱芜、新泰四个县,还有安水等五十三座寨子。也速被提升为知枢密院事。之后,他又讨伐了蒲台的贼寇杜黑儿,把杜黑儿抓到京城处死了。东昌的贼寇将领北犯,路过陵州,也速在景州设伏,把他们杀得差不多了,还收复了阜城县。朝廷命令也速率军驻扎在单家桥,以切断贼寇北上的道路。贼寇转而攻打长芦,也速前去迎战,结果被流矢射中了左手,但他全然不顾,继续冲锋陷阵,杀死了五百多名贼寇,缴获了三千多匹战马。之后,他分兵攻打山寨,老百姓都争着前来投降。
我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后来又调到淮南行省。雄州、蔚州的贼寇接连作乱,我很快就把他们平定了。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的手下士兵抢掠怀来、云州,想造反,我也迅速派轻骑兵消灭了他们的首领,其余人等都投降了,归入我的麾下。
贼寇攻陷了大宁府,朝廷下令我去讨伐。贼兵在侯家店扎营,我立刻和他们交战,从傍晚打到天亮,他们一会儿溃散,一会儿又重新集结。我派出一支骑兵绕到贼寇背后,前后夹击,贼寇大败。于是攻克了大宁府,活捉了首领汤通、周成等三十五人,把他们都处死了。朝廷召我进京觐见,赏赐非常丰厚,还把我提升为金紫光禄大夫、枢密院事。
没过多久,贼寇雷帖木儿不花、程思忠等人攻陷了永平府,朝廷又下令我出兵,结果我收复了滦州和迁安县。当时辽东的郡县只有永平府没有被战火波及,那里储存了十万石粮食,草料堆积如山,百姓富裕安康。贼寇乘虚而入,加固城墙,利用河流作为护城河,坚守不出,很难攻克。我就在城外筑起大营,切断他们的樵采,多次和他们作战,俘获了他们的伪帅二百多人,平定了数十座山寨。我又收复了昌黎、抚宁两县,活捉了雷帖木儿不花,押解到京城。贼寇情况危急,就向参政彻力帖木儿求饶,让他向朝廷求情。朝廷答应了,命令我撤兵。
我估计贼寇一定是故意示弱,麻痹我们,所以就严加戒备,派人侦察。程思忠果然弃城而逃,我立刻追击到瑞州,杀敌无数。贼寇逃到金复州。朝廷下令我回京。我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左丞相,知行枢密院事,负责抚慰安抚辽东的军民,并给予我便宜行事之权,在永平府设立行省,继续统领军队。金、复、海、盖、乾、王等地的贼寇同时起兵,向西侵犯兴中州,暗中又想从海路攻打永平府,听说我设立行省后,他们才停止了行动。我赶紧分兵防守,防止他们冲突。贼寇于是转而攻打大宁府,却被守将王聚打败,首领被斩杀,其余溃散,都向西逃跑了。
我担心贼寇会袭击上都,就调动右丞忽林台率兵保护上都,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追击贼寇。贼寇果然袭击了上都,忽林台打败了他们,贼寇再次溃败。永平府、大宁府这才最终平定。我便分派官员,慰劳安抚百姓,让他们互相结成什伍,从事耕种,百姓们还立碑歌颂我的功德。
公元1344年,孛罗帖木儿跟右丞相搠思监和宦官朴不花闹掰了,他带兵冲进皇宫,把这俩人抓走了。然后,也速就升官了,当上了中书左丞相。到了七月,孛罗帖木儿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大同,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又杀回京城。北京城里一下就炸锅了,所有官员都跟着皇帝在城里死守,太子带兵去清河迎敌,还命令也速的军队驻扎在昌平。结果,孛罗帖木儿的先锋部队已经过了居庸关,直逼昌平。也速的军队一点儿斗志都没有,还没打仗就溃败了。太子赶紧逃回城里,然后又逃到了太原。孛罗帖木儿顺利进京,当上了中书右丞相,具体情况可以看《孛罗帖木儿传》。
公元1345年,太子在太原跟扩廓帖木儿商量着怎么平定内乱,他自作主张调集甘肃、岭北、辽阳、陕西等地的诸王军队来讨伐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就派御史大夫秃坚帖木儿带兵去攻打那些支持太子的上都人,同时用兵抵御岭北的军队,还调遣也速带兵去南方抵挡扩廓帖木儿手下的将领竹贞、貊高等人。也速的军队到了良乡就停下了,他跟手下商量,大家都觉得孛罗帖木儿的行为太嚣张跋扈了,简直是要亡国,全国上下都恨透了他。于是,也速就率兵回永平,又跟在太原的扩廓帖木儿联络,还跟在辽阳的也先不花国王取得联系,他的声势一下子壮大起来了。
孛罗帖木儿这下慌了,派他的部将、同知枢密院事姚伯颜不花带兵去讨伐也速。军队到了通州,结果白河水涨了过不去,只好在虹桥驻扎,修筑工事等待时机。姚伯颜不花平时看不起也速,觉得他没啥本事,所以也没怎么准备。也速看穿了他的心思,偷袭打败了他的军队,还抓住了姚伯颜不花。孛罗帖木儿吓坏了,亲自带兵去打也速,到了通州,结果下了三天大雨,只好退兵。孛罗帖木儿之前因为部将保安不服他,把他杀了,现在又失去了姚伯颜不花,这两个人都是骁勇善战的将领,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他心里非常难受。事情败露后,孛罗帖木儿最终被处死了。
公元1347年,皇上任命也速担任中书右丞相,负责山东地区的政务。第二年,明朝军队攻占了山东。闰七月,也速带着他的部将哈剌章、田胜、周达等人,在莫州抵抗明军,结果军队溃败,他们干脆把莫州剩下的老百姓都抢掠一空,然后逃跑了。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后裔。他祖父累积立下不少战功,他们家是西域的大族。彻里帖木儿从小就沉稳果敢,很有抱负,很早就进入宫中担任侍卫,后来升迁为中书省直省舍人,之后又当上了监察御史。当时,右丞相帖木迭儿权倾朝野,生杀予夺大权都在他手里,大家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彻里帖木儿却敢于直言,公开指责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帖木迭儿就想陷害他。正巧赶上山东的水、盐税收大幅减少,他就把彻里帖木儿调到山东转运司当副使。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彻里帖木儿就补齐了所有亏空。
之后,他升任刑部尚书,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都很怕他,不敢违法乱纪,那些虽然犯了错,但罪不至死的,他也尽量让他们免受刑罚。天历二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任中书平章政事,然后外放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水清了,官员们认为这是祥瑞,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却说:“我认为臣子忠诚、子女孝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祥瑞,其他的有什么用呢?”那一年闹饥荒,彻里帖木儿建议赈灾。他的下属认为必须按照程序,先向上级报告,层层审批。彻里帖木儿却很生气地说:“老百姓都饿死了,还要按那些死板的规矩来吗?等上报完了,老百姓都死光了!那些官员就是怕担责任,想把责任推给朝廷,我才不干!”他马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结果因此被指控擅权。皇上听说后很高兴,赏赐了他龙袍和珍贵的酒器。
公元1330年,云南的伯忽造反了,朝廷派彻里帖木儿带兵去平叛。他带兵打仗,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一点损失都没有。叛乱平定后,朝廷赏赐很多东西,但他都分给了将士们,自己回到驻地后,只带了简单的洗漱用品。之后,他被任命为上都留守。
之前上都的官府欠了商人的钱,一直没给,导致很多商人回不去家,甚至冻饿而死。彻里帖木儿就为这事儿向皇帝求情,皇帝下令拨款四百万贯给那些商人。后来,他又被调到江浙行省当平章政事,他做事很严格,整个部门都井然有序。没多久,他又被调到中央当御史中丞,朝廷的人都怕他,风气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公元1331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这是朝廷最高的官职之一。他第一个提议就是废除科举考试,还想把太庙的祭祀次数从四次减到一次。监察御史吕思诚等人就列举了他的罪状弹劾他,但是皇帝没同意,还让彻里帖木儿继续上班。当时废除科举的诏书已经写好了,还没盖章,参政许有壬就站出来反对。
太师伯颜很生气,说:“你这是在背后说彻里帖木儿的坏话吗?”许有壬说:“太师您是因为彻里帖木儿立了大功才提拔他当中书平章的。御史台三十多个人都不怕您,却听我的,难道我的权力比您还大吗?”伯颜被他说服了。
许有壬接着说:“如果废除科举,天下有才能的人都会灰心丧气的。”伯颜说:“很多考生都贪赃枉法,还有假冒蒙古人和色目人身份的。”许有壬说:“科举还没开始之前,朝廷里贪污受贿的多了去了,难道都是考生干的?考生当然也有错,但比起那些人来说少多了。”
伯颜说:“考生里能用的只有你一个参政。”许有壬说:“像张梦臣、马伯庸、丁文苑这些人,都能担当大任。还有欧阳元功的文章,也很厉害啊!”伯颜说:“就算废除科举,那些想穿好衣服吃好饭的读书人,也会自己学习,难道还能当不上大官吗?”
许有壬说:“所谓的读书人,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穿好衣服吃好饭,而是为了治理国家,安定天下。”伯颜说:“现在的科举考试,实际上妨碍了人才选拔。”许有壬说:“古人说过,选拔人才没有固定的方法。科举考试,难道比那些通过通事、知印等途径当官的更好吗?现在通事等等职位全国有3325个,每年有456个空缺。玉典赤、太医、控鹤这些职位都算得上是高级官员。还有地方官吏和世袭官职,途径多种多样。今年四月到九月,白身直接被任命为官员的有72人,而科举考试一年才30多人。太师您想想,科举考试真的妨碍人才选拔吗?”
伯颜被他说服了,但是他的主意已定,不好中途改变,就温和地安慰他,还夸他口才好。许有壬说:“口才好有什么用!”这时彻里帖木儿也在场,他说:“参政,坐下,少说两句。”许有壬说:“太师说我背后说平章的坏话,我们还能坐在一起吗?”彻里帖木儿笑着说:“我根本不信这种话。”许有壬说:“既然平章您不信,如果我真在背后说您的坏话,那我说的话一定很准,而且不止这些。”大家都笑了,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第二天,崇天门宣读圣旨,特意让许有壬走在队伍最前面,以此羞辱他。许有壬害怕惹祸上身,只好照做了。治书侍御史普化嘲笑许有壬说:“参政,你真是过河拆桥啊!”许有壬觉得非常丢脸,就称病不上朝了。
一开始,彻里帖木儿在江浙的时候,正赶上要举行科举考试,他负责邀请考官,搞得排场很大,心里其实很不爽。所以,他到了中书省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想把科举考试给取消了。他先说学校里贡士的庄田租金可以用来给怯薛(蒙古武士)发放衣粮,这一下就触动了当权者,算是找到了突破口,最后终于把科举给废除了。
彻里帖木儿这人说话还很没礼貌,曾经指着武宗皇帝的鼻子骂他“那壁”(“那壁”就是“那边”的意思,等于说“你那边”)。他还把自己的妻弟阿鲁浑沙的女儿冒充成自己的女儿,骗取了好多珠袍之类的贵重物品。这下子,御史台的官员们又弹劾他的罪行。而当时的丞相伯颜也讨厌彻里帖木儿屡屡顶撞自己,想把他赶走。最后,皇帝下令把彻里帖木儿贬官到南安府去,大家都拍手称快。过了很久,彻里帖木儿死在了贬官的地方。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监察御史野仙帖木儿等人为彻里帖木儿辩冤,说应该按照寒食国公的规格追封他为王,给他定个谥号,再追赠他功臣的称号。但是,这件事儿最终也没办成。
纳麟是知曜的孙子,睿的儿子。元仁宗大德六年,因为纳麟的名声很好,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推荐他,让他进入宫中当侍卫。十年后,他升任中书舍人。到了至大四年,他又升任宗正府郎中。皇庆元年,他被提升为河南廉访司佥事。延祐初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仁宗皇帝非常生气,差点把他办了。幸亏中丞朵儿只力为他求情,才得以脱险。他还上奏说,那些拿着风纪监察的权力收受贿赂的官员,应该严惩,甚至流放。延祐四年,他升任刑部员外郎。六年后,他外放到河南行省当郎中。到了至治三年,他又回到中央,担任都漕运使。
泰定年间,他被提升为湖南、湖北两道廉访使。天历元年,他被任命为杭州路总管。他勤于政事,打击奸邪,为官清廉,百姓都非常拥戴他。第二年,他调任江西廉访使。那年南昌闹饥荒,江西行省一时难以调拨粮食救济灾民。纳麟说:“如果朝廷不批准拨粮,我就用我的家产来救济!”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粮食赈济百姓,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
后来,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纳麟就上奏弹劾,把他罢免了。至顺元年,他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元统初年,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刑部尚书,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改任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不久又升任中丞。到了至元元年,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之后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随后他又外放到江浙行省任右丞,他请求退休,但朝廷没有批准,又让他担任浙西廉访使,但他坚决推辞,没有赴任。至正二年,他被任命为行宣政院使。上天竺寺的老僧弥戒和径山寺的老僧惠洲,都犯了法,纳麟都依法严惩。他还建议在宣政院设立崇教所,设置四品理问官,专门负责处理僧人的案件,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他又升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年后,他调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回到中央,担任中书平章政事。七年后,他外放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不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大夫,他推荐的御史,都是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人。八年后,他被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他请求退休,但朝廷不准,又给他加封太尉。后来,御史弹劾他,将他罢免了官职。此后,他就退隐姑苏,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十二年,江淮地区盗贼四起,皇帝任命他担任南台御史大夫。纳麟接到圣旨后立刻就出发了。皇上还让他兼任太尉,让他组建自己的班底,统领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的军队。皇帝派直省舍人海玉传达圣旨并告知他。纳麟朝北跪拜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一定尽力而为,用我剩下的时间来报答皇上!”到了之后,他就开始修筑集庆城的城墙。
这时候,江浙地区的杭州城失守了,淮南行省的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失列门带兵去救援,驻扎在采石。纳麟派人拦住他,说:“听说杭州的贼寇容易对付,不用太担心,现在宣城情况危急,应该先派兵去救宣城。”于是,他调动典瑞院使脱火赤率领蒙古军队前去救援,在堈下门大败贼军,宣州也因此安定下来。
可是没过多久,贼寇又攻陷了徽州、广德、常州、宜兴、溧水、溧阳,并且蔓延到丹阳、金坛、句容,甚至还攻占了上元、江宁,流寇甚至到达了钟山脚下,集庆城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纳麟强忍着疾病,亲自指挥军队,部署士兵,命令治书侍御史左答纳失守卫城内,中丞伯家奴驻守东郊。当时,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军队驻扎在和州,纳麟派人去请求支援。也先帖木儿说:“我奉命镇守江南北岸,不敢去支援江南东部。”纳麟又派监察御史郑郑再次催促他。
也先帖木儿这才带兵渡过采石矶,来到台城,探望纳麟的病情。纳麟很高兴,立即将此事上报朝廷。之后,也先帖木儿军队向东进军秣陵,杀死了两千多名贼寇,平定了湖熟镇,收复了上元、江宁地区,乘胜追击进入溧阳、溧水,贼寇溃逃到广德,占据龙潭、方山地区的贼寇逃往常州。这时,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右丞佛家闾也带兵前来支援。各地贼寇都被打败,州郡也都恢复了平静。
十三年的时候,纳麟主动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还让他继续保留太尉的职位。于是他就回庆元老家养老去了。
十六年九月,朝廷下令把江南行台迁到绍兴,又重新任命纳麟为御史大夫,太尉的职位也照旧保留着。第二年,朝廷把行政中心迁到了绍兴。
十八年,纳麟接到朝廷的召见,打算走海路进京。结果到了黑水洋,碰上大风,回不去了。
十九年,他又一次走海路,目标是直沽。半路上,山东的俞宝率领战舰截断了他们的粮道。纳麟就命令他的儿子安安和船上的其他人抵抗,结果在海口打败了俞宝的军队。八月,他终于到达了京城。
皇上派使者慰问他,还给了他很高的礼遇;太子也送来了酒肉之类的礼物。可是,纳麟这时候已经病得很重了,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在通州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