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的诸侯割据变成全国统一的郡县制之后,要说哪个朝代的统治范围最大,汉朝、隋朝、唐朝、宋朝都算得上是盛世,但他们的疆域都比不上元朝。汉朝被北方的匈奴(北狄)困扰,隋朝没能完全征服东方的夷族,唐朝的麻烦来自西方的少数民族(西戎),宋朝一直被西北的敌人骚扰。而元朝呢,它发源于北方草原(朔漠),征服了西域,平定了西夏,灭掉了金朝(女真),让高丽臣服,征服了南诏,最后还打下了江南,于是全国统一了。所以元朝的疆域,北方超过阴山山脉,西方到达流沙(沙漠),东方到达辽宁的边境(辽左),南方越过海边。
咱们来算算账,汉朝东西长九千三百二十里,南北长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朝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长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朝在东南方向的疆域至少和汉朝、唐朝差不多,但在西北方向却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甚至难以用里数来衡量了。
一开始,唐太宗贞观六年(甲午年,公元632年),打败了金国,收复了中原的州郡。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七年(乙未年,公元633年),朝廷下令全国人口普查,从燕京、顺天府等三十六个路,统计出户数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户,人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人。
到了宪宗元和二年(壬子年,公元807年),又一次人口普查,户数增加了二十多万户。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再次普查,又增加了三十多万户。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平定南宋,全国版图彻底统一。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又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出户数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千多户。
这样算下来,全国户籍登记在册的总户数是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零六户,总人口是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一人。这还不包括山区、沼泽、溪谷等偏远地区的人口呢!当时设立了一个中书省,以及十一个行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分别管理各地的藩属。全国共有路一百八十五个,府三十三个,州三百五十九个,军四个,安抚司十五个,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个。
到了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户部统计的纳税户数达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千九十九户,比之前又增加了二十万户左右。这可是汉朝和唐朝鼎盛时期都比不上的啊!要知道,岭北、辽阳、甘肃、四川、云南、湖广这些地方,很多都是唐朝时所谓的“羁縻州”(即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羁縻政策管辖的州),现在都纳税服役了,跟内地一样;而高丽国也一直恭恭敬敬地守卫着东部边疆,对朝廷非常忠诚,这在古代也是少见的。
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后世的人们习惯了太平盛世,却不知道要经常操练军队、谨慎防备,久而久之就懈怠了,一旦发生变故,天下就可能无法收拾了。唉!盛极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啊!
唐朝以前,国家行政区域就只有郡和县两级。到了元朝,就多了路、府、州、县四级了。一般来说,路管着州,州管着县,但有些地方也可能是路管府,府管州,州管县。还有些府和州不归路管,直接归中央政府管,这些情况都详细记载在书里了,不过这行政区域的变迁,追溯起来也就到唐朝就结束了。我写了一本《地理志》。 (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访司,亦止低于省一字。各路录事司与路所亲领之县与府、州之隶路者,低于路一字。府与州所领之县,低于府与州一字。府领州、州又领县者,又低于县一字。路所亲领之县若府若州,曰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与州所领之县,则曰若干县,所以别之也。)
简单来说,就是元朝的行政级别,省最高,然后是路,再往下是府州县。直接归中央政府管的府州,级别也和路一样,都比省低一级。 那些宣慰司、廉访司之类的机构,级别也和路一样,比省低一级。各路录事司,还有路直接管辖的县、府、州,级别都比路低一级。府和州管辖的县,级别比府州低一级。如果出现府管州,州又管县的情况,那县的级别就更低了。 路直接管辖的县、府、州,就写成“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而府州管辖的县,就只写“若干县”,这样就能区分开了。
中书省管辖着山东西、河北地区,我们管这些地方叫“腹里”,一共设了二十九个路,八个州,三个府和九十一个州直接隶属于路,还有三百四十六个县。 (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也就是说,中书省管辖的这块地方,行政区域非常复杂,设立了大量的路、府、州、县,为了方便管理,还设立了一百九十八个驿站。
大都,最早是唐朝的幽州范阳郡,辽朝改名叫燕京,金朝迁都到这里,叫大兴府。元朝太祖十年攻下燕京,一开始叫燕京路,管辖大兴府。到了太宗七年,才开始登记户口。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的大臣们说:“开平府是元朝的旧都,应该加个‘上都’的称号,燕京也应该改个正式的名字。”于是改名叫中都,大兴府的名字还是没变。四年后,元朝就在中都东北方向修建了新的城池,然后迁都到这里。
这京城啊,东边靠着太行山,西边对着大海,北边紧挨着居庸关,地处北方要塞。城墙周长六十里,有十一座城门:正南门叫丽正门,南边右边是顺承门,南边左边是文明门,北边东边是安贞门,北边西边是健德门,正东门是崇仁门,东边右边是齐化门,东边左边是光熙门,正西门是和义门,西边右边是肃清门,西边左边是平则门。皇城北边、万寿山脚下有个海子,以前叫积水潭,汇聚了西北方向很多泉水,流进城里,最后都到这里来了,水很大,就像大海一样,所以老百姓就叫它海子。老百姓想在海子里捕鱼捞虾都没人管,就像周朝的灵沼一样自由。
九年后,又改名叫大都。十九年,设立了留守司。二十二年,又设立了大都路总管府。根据至元七年的人口统计,大都有户口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户,人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人。大都管辖着两个院、六个县和十个州,十个州下辖十六个县。
这两个院分别是右警巡院和左警巡院。最开始设了三个警巡院,到至元四年的时候,减少了一个,只剩下左右两个院,分别管理城里的坊市和老百姓的事务。
六个县分别是:大兴县(直辖)、宛平县(直辖,和它分管城里的居民区,金水河发源于玉泉山,流进皇城,所以叫金水河)、良乡县(属州)、永清县(属州)、宝坻县(属州,至元十六年,在县里设立了屯田所,收的粮食都送到太仓和醴源仓)、昌平县(属州)。
十个州分别是:涿州(属州,唐朝的时候叫范阳县,后来又改回涿州,宋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元太宗八年,设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又改回涿州),下辖两个县:范阳县(属州,紧挨着大都城墙)、房山县(属州,金朝时叫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改成现在的名字)。
霸州,以前是唐朝的幽州,周朝的时候就设立了霸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永清郡,金朝的时候是信安军,元朝又恢复叫霸州。霸州管辖四个县:益津县,它紧挨着州城,中统四年的时候被撤销了,到了至元二年又重新设立;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这个县在至元二年被并入益津县,四年后又重新设立。
通州,唐朝的时候叫潞县,金朝改名为通州,因为漕运在这里经过,所以取名“通济”,寓意漕运畅通,这里有丰备仓、通济仓、太仓来供应京城。通州管辖两个县:潞县,它紧挨着州城;三河县。
蓟州,唐朝设立的,后来改名叫渔阳郡,又改回蓟州。宋朝的时候叫广川郡,金朝的时候是中都。元朝太祖十年,确定了蓟州的地界,又恢复叫蓟州。它管辖五个县:渔阳县,它紧挨着州城;丰闰县,至元二年被并入玉田县,四年后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又重新设立,到了至元二十一年,设立了丰闰署,管辖八百三十七户屯田户;玉田县;遵化县;平谷县,至元二年被并入渔阳县,十三年后又重新设立。
漷州,辽朝和金朝的时候叫漷阴县。元朝初期属于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升格为漷州,从大兴府划拨武清县和香河县过来归它管辖。漷州管辖两个县:香河县;武清县。顺州,唐朝初期改名为燕州,后来又改回归德郡,再改回顺州,又改成归顺州。辽朝的时候叫归化军,宋朝的时候叫顺兴军,金朝又改回顺州,并设立了温阳县。元朝废除了温阳县,只保留了顺州。
檀州,唐朝的时候改名为密云郡,后来又改回檀州。辽朝的时候叫武威军,宋朝的时候叫镇远军,金朝又改回檀州,元朝沿用了这个名字。东安州,唐朝以前叫安次县。辽朝和金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初期属于大兴府。元太宗七年,划归霸州管辖。中统四年,升格为东安州,属于大都路。
固安州,唐朝沿用隋朝的旧名,叫固安县,属于幽州。宋朝属于涿水郡,金朝属于涿州。元宪宗九年,属于霸州,后来又改属大兴府。中统四年,升格为固安州。
龙庆州,以前唐朝的时候叫妫川县,金朝的时候叫缙山县。元朝至元三年,被并入怀来县,五年后又重新设立,当时属于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元仁宗在这里出生。延祐三年,缙山和怀来被划归大都管辖,缙山县升格为龙庆州,管辖怀来县。
上都路,唐朝的时候是奚族和契丹的地盘。金朝平定契丹后,设立了桓州。元朝初期是札剌儿部和兀鲁郡王的营地。元宪宗五年,元世祖被安排住在这里,这里成了重要的军事重镇。第二年,元世祖命刘秉忠在桓州东边、滦水北边的龙冈选址建城。中统元年,这里被设置为开平府。五年后,因为元朝的宫廷(阙庭)设在这里,所以加号为上都,元朝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一次。至元二年,设立了上都留守司。五年后,升格为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又升格为上都留守司,同时兼管上都路总管府的事务。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一千六十二户,人口有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口。上都路下辖一个警巡院,一个县(开平县),一个府(顺宁府),四个州,这四个州下辖三个县,顺宁府下辖三个县和两个州,这两个州下辖六个县。
顺宁府,唐朝的时候叫武州,辽朝的时候叫德州,金朝的时候叫宣德州。元朝初期叫宣宁府。元太宗七年,改名为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名为宣德府,隶属于上都路。至元三年,因为地震,又改名为顺宁府。顺宁府管辖三个县和两个州。这三个县分别是宣德县(倚郭,至元二年,顺宁府的录事司和龙门县被并入宣德县;至元二十八年,龙门县又被划归云州管辖)、宣平县和顺圣县(原属弘州,现在划归顺宁府)。两个州是保安州(唐朝叫新州,辽朝改名为奉圣州,金朝叫德兴府,元朝初期沿用旧名,原先管辖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个县;至元二年,矾山县并入永兴县;至元三年,缙山县并入怀来县,保安州改名为奉圣州,隶属于宣德府;至元五年,缙山县又重新设立;延祐三年,缙山县和怀来县又划归大都管辖;至元三年,因为地震,保安州改名)和另一个州(此处缺失州名)。保安州管辖永兴县(倚郭)。
蔚州,这地方啊,历史可悠久了。唐朝的时候,先改名叫安边郡,后来又改成兴唐县,最后又改回蔚州。辽朝的时候叫忠顺军,金朝又改回蔚州了。元朝至元二年,把州给撤了,改成了灵仙县,归弘州管。可同年,又恢复了蔚州,归宣德府管。蔚州管着五个县:灵仙县、灵丘县、飞狐县、定安县和广灵县。
兴州,唐朝的时候是奚族的地盘。金朝初期,叫兴化军,归北京管,后来才改成兴州。元朝中统三年,归上都路管。兴州管着两个县:兴安县(至元二年才设立的)和宜兴县(也是至元二年设立的)。
松州,原本是松林南边的地方,辽朝的时候设立了松山州。金朝的时候改成了松山县,归北京路大定府管。元朝中统三年,升格为松州,县也还保留着。到了至元二年,县被并入州里了。
桓州,以前是上谷郡的地界,金朝的时候设立了桓州。元朝初期废除了,到了至元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云州,古时候叫望云川,契丹人设立了望云县。金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中统四年,把县升格为州,州治设在望云县。至元二年,州保留了,县却撤销了。到了元朝二十八年,又把宣德的龙门镇升格为望云县,归云州管。云州就管着一个望云县。
兴和路,唐朝的时候属于新州。金朝的时候设立了柔远镇,后来升格为县,又升格为抚州,归西京管。元朝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格为隆兴路总管府,还建了行宫。这地方户口有八千九百七十三户,人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人。它管着四个县和一个州。
这四个县分别是:高原县(倚着城墙,中统二年归宣德府管,三年又归兴和路管)、怀安县(元朝初期归宣德府管,中统三年归兴和路管)、天成县(元朝初期归宣德府管,中统三年归兴和路管)和咸宁县(元朝初期归宣德府管,中统三年归兴和路管)。
它管的那个州是宝昌州,金朝的时候叫昌州。元朝初期归宣德府管,中统三年归兴和路管,还设立了盐使司。延祐六年,改名为宝昌州。
永平路,原来是唐朝的平州,辽朝的时候叫卢龙军,金朝的时候叫兴平军。元朝太祖十年,改成了兴平府。中统元年,升格为平滦路,设立了总管府和录事司。大德四年,因为水灾,又改名叫永平路。当时永平路户口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户,人口三万五千三百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四个县和一个州,这个州下面还有两个县。
接下来是具体管辖范围:录事司;四个县分别是卢龙县(倚郭,就是紧挨着城墙),迁安县(至元二年被并入卢龙县,后来又恢复了),抚宁县(至元二年和海山县一起被并入昌黎县,三年后又恢复,四年后又和海山县一起被并入昌黎县,七年后又恢复,并且把昌黎县和海山县都并入抚宁县,十一年后昌黎县又恢复,归属滦州管辖,现在昌黎县归属抚宁县),昌黎县(至元十一年恢复,并且把海山县并入,具体情况和抚宁县一样)。
然后是一个州,就是滦州,位于卢龙塞的南边,金朝的时候管辖着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个县。元朝至元二年,义丰县被并入滦州,三年后又恢复,之前石城县被并入乐亭县,同年又并入义丰县,四年后马城县也被并入。所以最后滦州管辖着两个县:义丰县(倚郭,至元二年被并入滦州,三年后恢复)和乐亭县(元朝初期曾经在乐亭县设立过漠州,后来废除了,又恢复为乐亭县,隶属于滦州)。
接下来是德宁路、净州路、泰宁路、集宁路、应昌路、全宁路、宁昌路,这七个路,每个路都只管辖一个县,分别是德宁县、天山县、泰宁县、集宁县、应昌县、全宁县、宁昌县。还有一个砂井总管府,管辖着砂井县。以上这七个路、一个府、八个县的情况,资料缺失。
保定路,原来是清苑县,唐朝的时候属于鄚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保州,金朝的时候改名为顺天军。元朝太宗十一年,升格为顺天路,设立了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名为保定路,设立了录事司。户口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户,人口十三万九千四十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八个县和七个州,这七个州下面管辖着十一个县。接下来是保定路的具体管辖范围:录事司;八个县……
清苑,是州府所在地。满城,也是州府所在地。唐县,以前是下辖县,金朝时属于定州,后来划归保定府。庆都,以前也是下辖县,元朝初期属于真定府,元太宗十一年才划归保定府。行唐,是下辖县。曲阳,是州府所在地,以前是恒州的地盘,唐朝时叫曲阳县,宋朝属于中山府,金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初期改名为恒州,设立元帅府,把阜平、灵寿、行唐、庆都、唐县都划归恒州管辖。后来元帅府迁到归德府,曲阳又划回中山府,重新叫曲阳县,后来又划归保定府,北岳恒山就在这儿。新安,以前是下辖县,金朝时设立新安州渥城县。元朝至元二年,州和县都撤销了,改成了新安镇,归信县管辖。四年后,划归容城县。九年后,又重新设立新安县,划归保定府。博野,以前是下辖县,元朝至元三十一年才设立。
保定府下辖七个州。易州,是州府所在地。唐朝时改名叫上谷郡,后来又改回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划归顺天府。至元十年,划归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又划回保定府。易州管辖三个县:易县,是州府所在地,紧挨着州城。元朝初期,易州保留,易县被撤销,至元三年又重新设立。涞水,是下辖县。定兴,是下辖县,金朝时属于涿州,现在划归易州。
祁州,是州府所在地。唐朝时叫义丰县,属于定州。宋朝改名叫蒲阴县。金朝在蒲阴县设立祁州,属于真定路。元朝至元三年,设立了紧挨着州城的蒲阴县,并且把束鹿、深泽两个县划归祁州管辖,属于保定府。祁州管辖三个县:蒲阴,是州府所在地,紧挨着州城。深泽,是下辖县,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至元三年又重新划归祁州。束鹿,是州府所在地。
雄州,是下辖州。唐朝时叫归义县。五代时期是瓦桥关,周世宗攻克了三关,在瓦桥关设立雄州。宋朝时叫易阳郡。金朝时叫永定军。元太宗十一年,雄州的三个县划归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至元十二年,顺天路改名为保定路,至元二十三年,雄州又划归保定路。雄州管辖三个县:归信,是下辖县。容城,是下辖县,金朝时属于安肃州,现在划归雄州。新城,太宗二年改名为新泰州,七年后又改回县,属于大都路。十一年后,属于顺天路。至元二年,属于雄州。十年后,属于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又划回雄州。
安州,以前是唐朝的唐兴县,属于鄚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顺安军。金朝改名为安州,治所在渥城县。元朝初期,州治迁到了葛城。元至元二年,安州被废除,并入高阳县,后来又恢复了安州的建制,隶属于保定。安州管辖两个县:葛城县和高阳县,葛城县紧挨着州城。
遂州,以前是唐朝的遂城县,属于易州。宋朝改名为广信军。金朝又把它改回遂城县,隶属于保州。元至元二年,遂州被并入安肃州,成为一个镇,后来又恢复了州的建制,但县被废除了,隶属于保定。
安肃州,原本是易州宥戎镇的地盘,宋朝建立了静戎军,后来又改名为安肃军。金朝改名为安肃州。元朝时隶属于保定。
完州,以前是唐朝的北平县,属于定州。宋朝升格为北平军。金朝改名为永平县,后来又改回完州。元至元二年,改回永平县,后来又恢复了完州的建制。
真定路,唐朝的时候叫恒山郡,后来改名为镇州。宋朝的时候是真定府。元朝初期设立了真定路总管府,管辖中山府以及赵州、邢州、洺州、磁州、滑州、相州、浚州、卫州、祁州、威州、完州这十一个州。后来,磁州和威州划归广平路,浚州和滑州划归大名路,祁州和完州划归保定路,邢州并入顺德路,洺州并入广平路,相州并入彰德路,卫州并入卫辉路;此外,还增加了冀州、深州、晋州、蠡州四个州归真定路管辖。真定路户籍人口共计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户,总人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人。真定路下辖一个录事司,九个县,一个府,五个州。府管辖三个县,州管辖十八个县。
真定路下辖的九个县分别是:真定县(县城在州治附近);藁城县(县城在州治附近,太宗六年,曾被升格为永安州,管辖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七年后又降格为县,隶属真定);栾城县;元氏县(县城在州治附近);获鹿县(县城在州治附近,太宗在当皇子的时候曾改名为西宁州,即位后七年又改回获鹿县,隶属真定);平山县;灵寿县;阜平县;涉县(元朝初期曾是崇州,隶属真定路,后来州被废除,恢复了涉县的建制,至元二年,被并入磁州,后来又重新划归真定路)。真定路下辖一个府,即中山府。
话说中山府,以前是唐朝的定州,宋朝的时候改叫中山郡,金朝又改回中山府,元朝一开始沿用这个名字。以前中山府管着祁州和完州两个州,但是元太宗十一年的时候,这两个州被划给了顺天府管辖,后来中山府就成了个没啥实权的府,归真定府管。中山府下辖三个县:安喜县(中等)、新乐县(下等)、无极县(中等)。
接下来说说赵州,它在唐朝的时候叫赵州,宋朝改名叫庆源军,金朝又改成了沃州,元朝又改回赵州了。以前赵州管着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个县,可是元太祖十五年的时候,栾城和元氏两个县被划给了真定府管。所以赵州就只剩下平棘(中等)、宁晋(下等)、隆平(下等)、临城(中等)、柏乡(下等)、高邑(下等)、赞皇(下等)七个县了。值得一提的是,赞皇县在至元二年并入了高邑县,到了至元七年才重新设立。
然后是冀州,它等级比较高(上等)。唐朝的时候先改名叫魏州,后来又改回冀州。宋朝的时候升格为安武军,元朝又改回冀州。冀州管着五个县:信都县(中等,元朝初期和冀州录事司一起被撤销,后来又恢复,至元三年录事司被撤销并入冀州,成为冀州的治所)、南宫县(上等)、枣强县(中等)、武邑县(中等)、新河县(中等,元太宗四年设立)。
最后是深州,等级比较低(下等)。唐朝的时候改名叫饶阳郡,后来又改回深州。元朝初期,深州归河间管辖,还设立了帅府。元太宗十年,深州归真定路管辖,管着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个县。后来安平、饶阳、武强三个县被划给了晋州,束鹿县划给了祁州,而冀州的衡水县划给了深州。所以深州最后只剩下静安县(中等)和衡水县(下等)两个县了。
最后是晋州,唐朝和宋朝的时候都叫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名为晋州。元太宗十年,设立了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又改回晋州,管辖四个县:(以下省略,因为原文到这里就结束了)
鼓城,在州府的中心位置,紧挨着城墙。饶阳,也在州府中心。安平,地位较低。元太祖十九年,设立南平州,安平县归属南平州,设立千户总管府来管理。元太宗七年,安平又恢复为县,隶属于深州。元宪宗在潜邸时,安平隶属于鼓城等地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设立晋州,安平县又归属晋州。武强,地位较低。元朝初期设立东武州,管辖武邑、静安两县。元太宗六年,东武州被撤销,武强县恢复县制,隶属于深州。十一年后,武强县划归祁州。元宪宗在潜邸时,武强隶属于鼓城等地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设立晋州,武强县归属晋州。
蠡州,地位较低。唐朝时设立。宋朝改为永宁军。金朝又恢复为蠡州。元朝初期隶属于真定路,管辖司候司和博野县。至元三年,司候司和博野县并入蠡州。至元十七年,蠡州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至元二十一年,又重新隶属于真定路。
顺德路,地位较低。唐朝时是邢州。宋朝时是信德府。金朝时又恢复为邢州。元朝初期设立元帅府,后来改为安抚司。元宪宗时,把洺水一半的人口和户籍划给武道镇,设立总管府。五年后,在武道镇设立广宗县,并入顺德路管辖。中统三年,升格为顺德府。至元元年,洺州、磁州归顺德路管辖。至元二年,洺州、磁州自成一路,顺德路改为顺德路总管府。户籍三万五千一百户,人口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人。管辖一个司和九个县。
录事司。
县九:邢台(州府中心,紧挨着城墙)、钜鹿(州府中心)、内丘(州府中心,至元二年,唐山县并入内丘,后来唐山县又重新设立,和内丘县并存)、平乡(州府中心)、广宗(州府中心,元宪宗五年设立,中统三年后隶属顺德府,至元二年并入平乡县,后来又重新设立,隶属顺德路)、沙河(地位较低,至元二年,南和县并入沙河县,后来南和县又重新设立,和沙河县并存)、南和(地位较低)、唐山(地位较低)、任县(地位较低,至元二年,并入邢台县,后来又重新设立)。
话说这广平路啊,(下等),它在唐朝的时候叫洺州,后来又叫广平郡。元朝太宗八年,设立了邢洺路总管府,管辖邢州、磁州和威州。到了宪宗二年,改名叫洺磁路,只管磁州和威州了。元朝至元十五年,又升格为广平路总管府,当时户口有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户,人口六万九千八十二人,管着一个录事司、五个县和两个州,这两个州下面还管着六个县呢。
接下来看看具体情况。先说录事司,这个不用多解释了。然后是五个县:永平县(中等,紧挨着州城),曲周县(中等),肥乡县(中等),鸡泽县(下等,元朝初期并入永年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广平县(下等)。再来说说那两个州,磁州(中等),唐朝的时候就叫磁州,宋朝改名叫滏阳郡,金朝的时候归彰德府管。元朝太祖十年,升格为滏源军节度,归真定路管。太宗八年,又归邢洺路管。宪宗二年,邢洺路改名叫洺磁路。至元二年,真定府的涉县和成安县并入滏阳县,武安县并入邯郸县,磁州就只剩下滏阳、邯郸两个县和录事司了。后来涉县又还给了真定府,磁州管辖的范围又恢复了,包括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四个县和录事司。至元三年,录事司并入滏阳县。至元十五年,洺磁路改名叫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然归它管,下面管着四个县:滏阳县(中等,紧挨着州城),武安县(中等),邯郸县(下等),成安县(下等)。
最后是威州(中等),这个州以前没有,是金朝才设立的。元朝太宗六年,划归邢洺路管辖,并把洺水县划给了它。宪宗二年,归洺磁路管,州治也迁到了洺水县。威州管着两个县:洺水县(中等,紧挨着州城,太宗八年属洺州,定宗二年改属威州,宪宗二年威州州治迁至此),井陉县(下等,威州原来的州治,宪宗二年州治迁到洺水县后,井陉县就成了威州的属县了)。
彰德路,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一带。唐朝的时候叫相州,后来又改名叫邺郡。石晋朝的时候升格为彰德军,金朝又升格为彰德府。元朝太宗四年,设立了彰德总帅府,管辖卫州和辉州。后来宪宗二年,卫州和辉州被划走了,彰德府就成了个散府,归真定路管。到了至元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彰德总管府,管辖怀州、孟州、卫州、辉州四个州,还有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五个县。四年后,怀州、孟州、卫州、辉州又被划走了,但总管府还在,林虑县升格为林州,辅岩县也重新设立,归林州管。六年后,辅岩县又并入安阳县。当时彰德路户籍人口是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户,八万八千二百六口人,下辖一个录事司,三个县和一个州。
这三个县分别是安阳县(上),至元六年辅岩县并入安阳;汤阴县(中);临漳县(中)。这一个州是林州(下),它本来是林虑县,金朝的时候升格为州。元朝太宗七年,一度只设县事,宪宗二年又恢复为州。至元二年,又降为县,并且辅岩县并入,没过多久又恢复为州,后来辅岩县并入安阳,林州仍然隶属于彰德路。
大名路,地位比较高(上),在唐朝的时候叫魏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改名为大名府。金朝改称安武军。元朝沿用旧名,设立大名府路总管府。户籍人口是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户,十六万三百六十九口人,下辖一个录事司,五个县和三个州,州下辖六个县。
这五个县分别是:元城县(中,紧挨着大名府城),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来又重新设立;大名县(中,紧挨着大名府城),太宗六年设立县治,宪宗二年县衙搬到府城里,至元二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后来又把大名县和元城县分开;南乐县(中);魏县(中);清河县(中,本来是恩州的地盘,太宗七年改成清河县,归大名路管)。
这三个州分别是:开州(上),唐朝时叫澶州,宋朝升格为开德府,金朝改称开州。元朝的时候,把开封府的长垣县和曹州的东明县划归开州管辖,开州下辖四个县:……
濮阳在东边,以前是州治所在地。(上。倚郭。)东明在中间,唐太宗七年划归大名府管辖,元至元二年才划归开州。(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长垣也在中间,最初属于大名府,元至元二年才开始属于开州。(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清丰也在中间。(中。)
滑州在中间,唐朝改名为灵昌郡,宋朝改名为武成军,元朝又恢复了滑州的名称。滑州管辖两个县:白马县,在东边,是州治所在地;内黄县。(中。)唐改灵昌郡。宋改武成军。元仍为滑州。领二县:白马,(上。为州治所。)内黄。
浚州在西边,唐朝设置了黎州,后来废除了。石晋建立了浚州。宋朝时先是叫通利军,后来又改名为平川军。金朝又恢复了浚州的名称。元朝初期属于真定府,元至元二年才划归大名府管辖。(下。)唐置黎州,后废。石晋置浚州。宋为通利军,又改平川军。金复为浚州。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在西边,唐朝叫怀州,后来改名为河内郡,又恢复了怀州的名称。宋朝升格为防御使。金朝改名为南怀州,后来又改名为沁南军。元朝初期又恢复了怀州的名称。元太宗四年,开始管理怀州和孟州的事务。元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的时候,把怀州和孟州封为汤沐邑。七年,改名为怀孟路总管府。元至元元年,怀孟路归属彰德路管辖。二年,怀孟路又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路。延祐六年,因为仁宗在潜邸时居住在此,改名为怀庆路。户籍人口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户,总人口十七万九千二百二十六人。管辖一个录事司,三个县,一个州,这个州还管辖三个县。(下。)唐怀州,复改河内郡,又仍为怀州。宋升为防御。金改南怀州,又改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三县。录事司。县三:河内,(中。)修武,(中。)武陟。(中。)州一:孟州。(下。)
孟州在西边,唐朝设立了河阳军,后来升格为孟州。宋朝属于河北道。金朝大定年间,因为河水泛滥,城池被毁,于是向北迁移了十五里,建造了新的城池,把州治迁了过去。原来的城池被称为下孟州,新的城池被称为上孟州。元朝初期,州治设在下孟州。元宪宗八年,又重新设立了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个县都归上孟州管辖,并设立了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王屋县被并入济源县,司候司也被并入河阳县。孟州管辖三个县:河阳县,济源县,温县。(下。)唐置河阳军,又升孟州。宋隶河北道。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温县。
卫辉路,在古代,它经历了好几个名字,唐朝叫义州,也叫卫州,还叫汲郡。金朝的时候改名叫河平军。元朝中统元年,升格为卫辉路总管府,还设立了录事司。当时,卫辉路户口数是两万两千一百一十九户,人口是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四个县和两个州。
录事司就不用多说了,下面说说这四个县:汲县,靠近州府;新乡县,中等规模;获嘉县,规模较小;胙城县,规模也小。以前胙城县是靠近州府的,但宪宗元年,州府搬到了汲县,胙城就成了普通的县了。
再来说说这两个州:辉州,规模较小。唐朝的时候,用共城县设立了共州,宋朝的时候归属卫州。金朝的时候,先改名叫河平县,后来又改名叫苏门县,最后升格为辉州,还设立了山阳县。元朝至元三年,苏门县被撤销了,山阳县也降格为镇,并入了辉州。
淇州,规模也小。唐朝、宋朝、金朝的时候,它都是卫县的一部分,叫鹿台乡。元朝宪宗五年,用大名、彰德、卫辉三地剩余的人口设立了淇州,同时设立了临淇县,临淇县靠近州府。中统元年,淇州归属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设立卫辉路,淇州就归属卫辉路了,而临淇县则被撤销了。
河间路,级别比较高。唐朝的时候叫瀛州,宋朝的时候叫河间府。元朝至元二年,设立了河间路总管府。户口数是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户,人口是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六个县和六个州,州下面管辖着十七个县。
录事司这就不说了,下面是六个县:河间县,中等规模,靠近州府;肃宁县,规模较小,至元二年的时候被降格为镇,并入河间县,后来又恢复了县的建制;齐东县,规模较小,宪宗三年归属济南路,至元二年又回到河间路;宁津县,规模较小,宪宗二年归属济南路,至元二年又回到河间路;临邑县,规模较小,本来属于济南府,太宗七年划归河间,宪宗三年又回到济南,至元二年再次归属河间;青城县,规模较小,本来是青平镇,太宗七年,用临邑、宁津的部分地区设立了这个县,归属济南。中统年间设立青城县,归属陵州,至元二年归属河间。
六个州,先说沧州,中等规模。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景城郡,后来又改回沧州。金朝的时候升格为临海军,元朝又改回沧州,管辖着五个县。
清池、乐陵、南皮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县,其中南皮、无棣后来合并到乐陵县,县治搬到了济南的棣州,后来又重新设立了。盐山也是个县。
景州,唐朝的时候叫观州,后来改名叫景州,宋朝又改名叫永静军,金朝又改回观州,元朝沿用观州的名称。到了元朝至元二年,又改回景州。景州管辖着五个县:蓚县,以前属于观州,元朝初期升格为州,后来又降回县;故城县,元朝初期属于河间路,至元二年并入故城镇,归属景州,同年又重新设立了故城县;阜城、东光、吴桥也是景州管辖的县。
清州,五代时期设立了乾宁军,宋朝改名为乾宁郡,大观年间因为河清改名为清州,金朝又改名为乾宁军。元太宗二年,改名为清宁府,七年后又改回清州。至元二年,靖海、兴济两县和清州的司候司合并成了会川县,后来清州又重新设立了。清州管辖着会川、靖海、兴济三个县。
献州,以前是乐寿县,宋朝的时候一会儿属于瀛州,一会儿属于河间府。金朝的时候改名为寿州,后来又改名为献州。元朝至元二年,献州并入乐寿县,直接隶属于河间路,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原状。献州管辖着乐寿县(乐寿县就在州治旁边)和交河县。至元二年,交河县并入乐寿县,不久后又恢复了原状。
莫州,唐朝的时候叫鄚州,后来改名为莫州。以前管辖着两个县,至元二年,这两个县被并入河间,没多久又恢复了原状。这两个县是莫亭县(在州治旁边)和任丘县。至元二年,莫亭县和任丘县都并入了河间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
陵州,以前叫将陵县,宋朝和金朝的时候都属于景州。元宪宗三年,划归河间府,同年升格为陵州,隶属于济南路。至元二年,又降回县,三年后又恢复州的建制,仍然隶属于河间路。
话说这东平路啊,地位可不低!(下。)唐朝的时候叫郓州,后来改成东平郡,还叫过天平军。到了宋朝,又改成了东平府,归河南道管。金朝的时候,它就归山东西路管了。元朝太祖十五年,严实带着彰德、大名、磁州、洺州、恩州、博州、浚州、滑州等地的三十万户人家投降了元朝,于是就设立了东平路,管辖着五十四个州县。严实死后,他儿子严忠济接替他当了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负责处理总管府的事务,州县的设置和以前一样。到了至元五年,东平路降格成了散府,九年又改成了下路总管府。那时候,东平路有户口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人口五万两千四百四十七,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和六个县。这六个县分别是:顺城县(下,东平府治所)、东阿县(中)、阳谷县(中)、汶上县(中)、寿张县(下)、平阴县(下)。到了至元十一年,把平阴县的辛镇寨、孝德等四个乡划给了其他地方管辖。第二年,又把辛镇寨改成了肥城县,升格为中等县,归济宁路管辖。平阴县则降格为下等县,仍然属于东平路。
接下来咱们说说东昌路,它地位也比较低。(下。)唐朝时叫博州,宋朝属于河北东路,金朝属于大名府。元朝初期,它还归东平路管。到了至元四年,从东平路分出来,设立了博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又改名叫东昌路,总管府照旧保留。那时候,东昌路有户口三万三千一百二,人口十二万五千四百六,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和六个县。这六个县分别是:聊城县(中,倚郭)、堂邑县(中)、莘县(中,宋朝时属于大名府,元朝才划过来)、博平县(中)、茌平县(中)、丘县(下)。丘县原本是个镇,属于曲周管辖。至元二年,它被并入了堂邑县。到了至元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说:“丘县并入堂邑县后,收税和处理诉讼都很不方便,两地相隔二百多里,来回跑太麻烦了。现在平恩地区有两千七百户人家,可以升格为县了。”于是,丘县就重新设立了,归东昌路管辖。
济宁路,说起来啊,它最早是唐朝的麟州地界。后来周朝在这儿设了个济州。元太宗七年的时候,它被划给了东平府管。到了至元六年,济州又回到了巨野,还从郓城那边划了一些地方过来。八年的时候,升格成了济宁府,府治在任城,不过没多久又搬回巨野了。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济州,府治在任城,归济宁府管。十五年,府治搬到了济州,但巨野却代管着济州的事务。同年,府治又回到了巨野,济州还留在任城,不过就成了个普通的州了。十六年,济宁升格成了路,还设立了总管府,当时户口一万五千四百四十五户,人口五万九千八百一十八人,管辖着1个录事司、7个县和3个州,这三个州下面还管着9个县。
接下来是具体管辖的地区:录事司一个;七个县分别是巨野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城墙,金朝的时候被废除了,后来至元六年又重新设立了);郓城县(上等规模,金朝的时候因为水灾,搬到了盘沟村,元至元八年又搬了回来);肥城县(中等规模,宋朝和金朝的时候是平阴县的一部分,元至元十二年,利用平阴莘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改建成了现在的肥城县);金乡县(下等规模,开始隶属于济州,至元二年才划归济宁路);砀山县(金朝的时候被水淹没了,元宪宗七年才重新设立,一开始属于东平路,至元二年因为人口少,并入了单父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属于济州,八年后归属济宁路);虞城县(下等规模,金朝的时候也被水淹没了,元宪宗二年才重新设立,一开始属于东平路,至元二年因为人口少,并入了单父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属于济州,八年后归属济宁路);丰县(唐朝的时候属于徐州,元宪宗二年属于济州,至元二年,沛县并入了丰县,三年后沛县又重新设立了,八年后丰县直接归属济宁路)。
最后是三个州,(具体州名未列出)。
济州,说白了,唐朝以前是济北郡,治所在单父。唐朝初期改成济州,后来又改成济阳郡,最后又改回济州。它就建在济水边上。宋朝沿用了这个州名。金朝把州治迁到了任城,因为原来的地方被河水淹没了。元朝至元二年,因为户口不到一千,就并入了任城。六年后,又把州治迁到了巨野,任城成了它的属县。八年后,升格为济宁府,府治在任城,后来又迁回巨野。十二年,因为任城在江淮水陆交通要道上,又重新设立了济州,隶属于济宁府,而任城就暂时撤销了。十五年,把府治迁到了济州,巨野代管济州的事务。同年,又在巨野设立了府治,济州也依旧设在巨野。二十三年,又重新设立了任城县,隶属于济州。济州管辖三个县:
任城县,就在州城旁边;鱼台县,唐太宗七年划归济州,元至元二年并入金乡县,三年后又恢复;八年后属济宁府,十三年后又划归济州;沛县,唐太宗七年,滕州的州治迁到了这里,宪宗二年,州被撤销,又恢复为县;元至元二年,并入丰县,三年后又恢复,八年后隶属济宁府,十三年后又划归济州。
兖州,唐朝初期是兖州,后来升格为泰宁军。宋朝改称袭庆府。金朝改称泰定军。元朝初期又恢复为兖州,隶属于济州。宪宗二年,划归东平路。至元五年,又隶属于济州。十六年,隶属于济宁路总管府。二十三年,设立了尚珍署,管辖四百五十六户屯田户,收取的粮食运到济州官仓,多余的粮食就卖掉,卖粮的钱上缴光禄寺。兖州管辖四个县:嵫阳县,曲阜县,泗水县(元至元二年并入曲阜县,三年后又恢复),宁阳县(元至元二年并入嵫阳县,大德元年又恢复)。
单州,唐朝设立辉州,治所在单父。后唐改名为单州。宋朝升格为团练州。金朝隶属于归德府。元朝初期隶属于济州。宪宗二年,隶属于东平府。至元五年,又隶属于济州。十六年,隶属于济宁路。管辖两个县:
单父县,以前跟单州一样都归济州管。后来宪宗二年,它归属了东平府。到了至元二年,单父县又重新设立了。三年后,它又回到济州管辖,现在属于单州。
嘉祥县,以前是济州管的。宪宗二年,被划给了东平路。至元三年,又回到了济州。现在是单州管辖的县。
曹州,级别比较高。唐朝初期是曹州,后来改名叫济阴郡,之后又改回曹州。宋朝改成了兴仁府,金朝又改回曹州。元朝初期归属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接归属中央政府管理。户口数是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户,人口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人。曹州管辖五个县:济阴县、成武县、定陶县、禹城县和楚丘县。
濮州,级别也比较高。唐朝初期是濮州,后来改名叫濮阳郡,之后又改回濮州。宋朝升格为防御郡,金朝是刺史州。元朝初期归属东平路,后来又把大名府的馆陶县、朝城县,恩州的临清县,开州的观城县划归濮州管辖。至元五年,濮州直接归属中央政府。户口数是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户,人口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人。濮州管辖六个县:鄄城县、朝城县(最初属于东平府,至元五年划归濮州)、馆陶县(最初属于东平路,至元三年划归濮州)、临清县、观城县(金朝属于开州,元朝初期划归濮州)和范县(最初属于东平府路,至元二年划归濮州)。
高唐州,级别中等。唐朝时是县,属于博州。宋朝和金朝沿用这个建制。元朝初期属于东平路,至元七年升格为州。户口数是一万九千一百四户,人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人。高唐州管辖三个县:高唐县、夏津县(最初属于东平路,至元七年划归高唐州)和武城县(最初属于东平路,至元七年划归高唐州)。
泰安州,级别中等。最初是博城县,唐朝初期在县的基础上设立了东泰州,后来州被撤销,改名为乾封县,属于兖州。宋朝改名为奉符县。金朝设立了泰安州。元朝初期属于东平路。至元二年,新泰县被并入莱芜县。至元五年,泰安州直接归属中央政府。至元三十一年,新泰县重新设立。(东岳泰山就在这里。)户口数是九千五百四十户,人口一万七百九十五人。泰安州管辖四个县:
奉旨,长清县,以前属于济南府,元朝初期才划归过来。莱芜县,以前属于泰安州,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莱芜县,到至元三十一年才重新设立。
德州,唐朝初期是德州,后来改名叫平原郡,又改回德州。元朝初期属于山东东西路。元朝初期隶属东平路总管府,从大名府的清平县和济南府的齐河县划归过来。户口数是两万四千四百二十四户,人口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人。德州管辖五个县:安德县,平原县,齐河县(金朝时期设立,属于济南府,元朝至元二年划归德州),清平县(宋朝、金朝时期属于大名府,元朝初期划归德州),德平县。
恩州,唐朝时叫贝州,也叫清河郡。宋朝改名为恩州。金朝时属于大名府路。元朝初期,清河县划归大名府,武城县划归高唐县,恩州只剩下历亭县和一个司候司。元朝至元二年,县和司都被并入恩州。七年后,从东平府析出,直属中央政府。户口数是一万五千四十五户,人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人。
冠州,本来是冠氏县,唐朝沿用隋朝旧制,设立毛州,后来州被撤销,县就属于魏州了。宋朝和金朝都属于大名府。元朝初期属于东平路。元朝至元六年,升格为冠州,直属中央政府。户口数是五千六百九十七户,人口两万三千四十人。
益都路,唐朝时叫青州,后来升格为卢龙军。宋朝改名为镇海军。金朝时是益都路总管府。户口数是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户,人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人。益都路管辖一个录事司,六个县,八个州,州下面管辖十五个县。 录事司。县:益都县(倚郭,元朝至元二年,淄州和淄川县并入益都县;三年,临淄县和临朐县也并入;十五年,临淄县和临朐县重新设立,都属于益都路),临淄县,临朐县,高苑县(以前属于淄州),乐安县,寿光县。州:八个州。(州名未列出)
潍州,一开始是唐朝初期的潍州,后来废除了。宋朝的时候又成了北海军,后来又升格为潍州,隶属于益都路。元朝初期管辖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和一个司候司。元宪宗三年,把司候司并入了北海县。元至元三年,又把昌乐县并入了北海县。所以最后潍州就只管辖北海和昌邑两县了。北海县和昌邑县,都是下辖县。
胶州,唐朝初期是胶西县。宋朝设立了临海军。金朝又改回胶西县,属于密州。元太祖在胶西县的基础上设立了胶州。胶州管辖三个县:胶西县(中等规模),即墨县(下辖县,宋朝和金朝都属于莱州,元太祖二十二年才划归胶州),高密县(下辖县,宋朝和金朝都属于密州)。
密州,唐朝初期改名为高密郡,后来又改回密州。宋朝的时候是临海军,后来又改回密州。元朝初期沿用密州的名称,把胶西县和高密县划归胶州管辖。元宪宗三年,把司候司并入了诸城县,诸城县隶属于益都路。密州管辖诸城县(州治所在地)和安丘县(下辖县)。
莒州,唐朝的时候废除了莒州,莒县划归密州管辖。宋朝沿袭了这种做法。金朝又恢复了莒州,隶属于益都府。元朝初期沿用金朝的设置。莒州管辖四个县:莒县(下辖县,州治所在地,元宪宗三年,司候司并入莒县)、沂水县(下辖县,有沂山,是东镇)、日照县(下辖县)、蒙阴县(下辖县,元朝初期,沿用旧名叫做新泰县。中统三年,因为李璮造反,百姓逃散,蒙阴县被撤销并入沂水县。到了皇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蒙阴县)。
沂州,唐朝初期改名为琅邪郡,后来又改回沂州。宋朝属于京东东路,金朝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属于益都路。沂州管辖两个县:临沂县(中等规模,州治所在地,元宪宗三年,司候司并入临沂县)、费县(下辖县)。
滕州,唐朝是滕县,属于徐州。宋朝沿用旧制。金朝改名为滕州,属于兖州。元朝隶属于益都路。滕州管辖两个县:滕县(下辖县,元宪宗三年,司候司并入滕县)、邹县(下辖县)。
峄州,唐朝设立了鄫州,又把兰陵县改名为承县,后来鄫州被废除,兰陵县(承县)划归沂州管辖。宋朝沿用旧制。金朝恢复了兰陵县,并在兰陵县的基础上设立了峄州。元朝初期,峄州隶属于益都路,至元二年,兰陵县被并入峄州。
说起来,博兴这地方啊,以前是唐朝的博昌县,后来唐朝改名叫博兴,宋朝的时候属于青州,金朝的时候归益都府管,元朝初期才升格为州。
济南路呢,地位比较高。唐朝的时候叫济州,后来又改名叫临淄郡,再改成济南郡,最后又变成青州。宋朝的时候是济南府,金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初期改成了济南路总管府,管着淄州和陵州两州。可是到了元朝至元二年,淄州被划给了淄莱路,陵州划给了河间路,临邑县也划给了河间路,长清县归了泰安州,禹城县归了曹州,齐河县归了德州。不过,从淄州又划来了邹平县,这才组成了总管府。当时,济南路总管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户,人口一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人,下辖一个录事司,四个县,两个州,州里又管着七个县。
录事司就不用多说了,主要说下这四个县和两个州。四个县分别是:历城县(中等,紧挨着州城),章丘县(地位较高),邹平县(地位较高,唐宋时期都属于淄州,元朝才划过来的),济阳县(中等)。两个州是棣州(地位较高),唐朝的时候是从沧州的阳信、商河、乐陵、厌次四个县划出来建的。宋朝、金朝都沿用了这个州名。元朝初期,滨州和棣州合在一起,叫滨棣路安抚司,到了中统三年,又改成了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滨州和棣州都归济南路管辖了。棣州下辖四个县:厌次县(中等,紧挨着州城,最初有个司候司,至元二年撤销了),商河县(中等),阳信县(中等),无棣县(地位较低,宋金时期属于沧州,元朝初期,无棣县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归沧州,一半归棣州)。
再说滨州,唐朝的时候属于棣州。周朝才开始设置滨州。金朝的时候归益都管。元朝初期,棣州和滨州合称滨棣路,至元二年,滨棣路撤销,滨州直接归济南路管辖。滨州下辖三个县:渤海县(中等,最初有个司候司,至元二年撤销了),利津县(地位较低),霑化县(地位较低)。
话说般阳府,以前叫淄州,唐朝的时候是淄州,宋朝属于河南道,金元时期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年,元太祖忽必烈在潜邸的时候,设立了新城县。中统四年,又把滨州的蒲台县划归淄州。之前,淄州是归济南路总管府管的;中统五年,淄州升格为淄州路,并设立了总管府。这一年改元为至元,同时把邹平县划归济南路,高苑县划归益都路。至元二年,淄州路改名为淄莱路。至元二十四年,又改名为般阳路,这是取汉朝的一个县名。当时般阳路户口总数是两万一千五百三十户,人口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人,管辖一个录事司,四个县,两个州,而这两个州又管辖着八个县。
接下来,咱们看看这四个县和两个州的情况。首先是四个县:淄川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州城;长山县,中等规模,本来属于济南路,中统五年才划归淄州;新城县,中等规模,最早是长山县的一个驿站,元太祖忽必烈在潜邸时,看到这里人多地好,就建了座城,取名新城,还把田镇和索镇划给了它管;蒲台县,小规模,以前属于滨州,元朝初年属于滨棣路,中统五年划归淄州,至元二年又划归淄莱路,并升格为中等规模的县。
然后是两个州:莱州,中等规模,唐朝初年把东莱郡改成了莱州,宋朝是防御州,金朝升格为定海军,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年属于益都路,中统五年划归淄莱路,以前设有录事司。至元二年,莱州的录事司被撤销,即墨县并入掖县,即墨县的部分地区又并入掖县和胶水县,仍然隶属于般阳路。莱州管辖四个县:掖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州城,至元二年,莱州录事司被撤销,即墨县的一部分并入掖县;胶水县,小规模,至元二年,即墨县的一部分并入胶水县;招远县,小规模;莱阳县,小规模。
再来说说登州,小规模,唐朝初年叫牟州,后来改名为登州,宋朝属于河南道,元朝初年属于益都路。中统五年,另设淄莱路,登州划归淄莱路管辖。至元二十四年,又改属般阳路。登州管辖四个县:蓬莱县,小规模;黄县,小规模;福山县,小规模,伪齐的时候,把登州的雨水镇设为福山县,杨疃镇设为栖霞县;栖霞县,小规模。
最后是宁海州,小规模,伪齐的刘豫把登州的文登县和牟平县合并设立了宁海军,金朝升格为宁海州。元朝初年属于益都路,至元九年,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宁海州户口总数是五千七百一十三户,人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人,管辖两个县:
好家伙,这地方叫牟平,下面是文登。
大同路,位置靠上,以前唐朝的时候,一会儿叫北恒州,一会儿叫云州,后来又改名叫云中郡。辽朝的时候是西京大同府,金朝改成了总管府,元朝初期设立了警巡院。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又把西京改成了大同路。户口数是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户,人口是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五个县,八个州,州下面还管着四个县。对了,大德四年的时候,在西京的黄华岭设立了屯田,六年的时候又设立了万户府,管辖着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这七个屯。
接下来看看具体情况,先说录事司。然后是五个县:大同县,位置在中间,紧挨着城墙,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把西县并入大同县了;白登县,位置靠下,至元二年的时候,先废除了改成镇,划归大同县管辖,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宣宁县,位置靠下;平地县,位置靠下,原来叫平地袅,至元二年的时候并入了丰州,三年后又重新设立了县,叫平地县;怀仁县,位置靠下。
再来说说八个州:弘州,位置靠下,唐朝的时候叫清塞军,归蔚州管辖;辽朝的时候设立了弘州,金朝沿用旧制。以前管辖着襄阴、顺圣两个县,元朝至元年间,把顺圣县划给了宣德府,弘州就只管襄阴县和司候司了,后来这两个也都并入州里了;浑源州,位置靠下,唐朝的时候是浑源县,归应州管辖;金朝升为州,县城还在州城里,还设立了司候司,元朝至元四年的时候,县并入了州;应州,位置靠下,唐朝末年设立,后唐的时候升为彰国军,元朝初期又恢复为应州,管辖着金城县和山阴县,金城是州治;金城县,位置靠下;山阴县,位置靠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朔州,位置靠下,唐朝的时候把马邑郡改成了朔州,后唐升为振武军,宋朝是朔宁府,金朝是朔州,元朝沿用旧制,管辖着鄯阳县和马邑县;鄯阳县,位置靠下,至元四年的时候,录事司并入了鄯阳县;马邑县,位置靠下;武州,位置靠下,唐朝的时候归定襄、马邑两郡管辖,辽朝设立了武州宣威军,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把宁边州的一半划给了武州,以前管辖着宁边县和司候司,四年后并入州里;丰州,位置靠下,唐朝初期的时候是丰州,后来改成了九原郡,又改回丰州,金朝的时候是天德军,元朝又恢复为丰州,以前有录事司和富民县,元朝至元四年的时候,都并入了丰州。
咱们先说说东胜州。一开始叫唐胜州,后来改成榆林郡,又改回胜州。张仁愿修建了三受降城,东城南边对着榆林,但是因为东城挨着河,所以后来又搬到了绥远峰南,现在的东胜州就是那时候定下来的。金朝的时候,这地方先属于西夏,后来金朝又把它收回来了。元朝至元二年,把宁边州的一半并入了东胜州。以前这儿有东胜县和一个录事司,至元四年,县和司都被并入了州。
接下来是云内州。唐朝初期,这儿设立了云中都督府,后来改成横塞军,又改成天德军,就是中受降城的地方。金朝的时候叫云内州。以前管着云川县和柔服县两个县,元朝初期废除了云川县,设立了一个录事司。至元四年,录事司和县都被并入了州。
再来说冀宁路。唐朝的时候叫并州,后来改成太原府。宋朝和金朝都沿用这个名字。元朝太祖十三年,设立了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因为地震,改名为冀宁路。户籍有七万五千四百四户,人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人。管辖着1个录事司,10个县,14个州。每个州又管辖着9个县。
下面是冀宁路下辖的具体行政区域:一个录事司;十个县:阳曲(中等,靠近州城)、文水(中等)、平晋(下等)、祁县(下等,以前属于晋州,后来晋州被废除,就归太原路管了)、榆次(下等,至元二年归太原路管)、太谷(下等)、清源(下等)、寿阳(下等)、交城(下等)、徐沟(下等);十四个州:其中汾州(中等),唐朝时先改西河郡为浩州,又改成汾州,又改回西河郡,最后又改回汾州。金朝时叫汾阳军。元朝初期设立了汾州元帅府,把灵石县划给了平阳路管辖的霍州,同时又设立了一个小灵石县,后来元帅府被撤销了。至元二年,又恢复了汾州的州治,把小灵石县并入了介休县。至元三年,把温泉县的一部分并入了孝义县。汾州管辖四个县:西河(中等)、孝义(下等,至元三年,把温泉县的一半划出来设立了一个巡检司,归孝义县管)、平遥(下等,元朝初期属于太原府,至元二年划归汾州)、介休(下等,元朝初期设立,属于太原府,至元二年划归汾州,同时把小灵石县并入介休)。
石州,最早是唐朝初期改离石郡设立的,后来又改名叫昌化郡,最后又改回石州。宋朝和金朝都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中统二年,把离石县并入了石州,三年后又重新设立了离石县。元朝至元三年,把温泉县并入了孝义县,临泉县则升格为临州。以前石州还管着司候司,后来司候司和孟门、方山一起被并入了离石县。石州管辖着两个县:离石县和宁乡县。
离石县,倚着州城建的。宁乡县,太宗九年的时候归太原府管,定宗三年归石州管,宪宗九年又归太原府管,到了元朝至元三年才重新归石州管。
忻州,唐朝初期设立的是新兴郡,后来改名叫忻州,又改名叫定襄郡,最后又改回忻州。金朝的时候归太原府管,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忻州管辖着两个县:秀容县和定襄县。
秀容县,倚着州城建的。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忻州,四年后又重新设立。定襄县,倚着州城建的。
平定州,唐朝的时候叫广阳县,宋朝的时候叫平定军,金朝的时候叫平定州。元朝至元二年,把倚着州城建的平定县和乐平县并入了平定州,七年后又重新设立了乐平县。平定州管辖着一个县:乐平县。
乐平县,倚着州城建的。元朝至元二年,乐平县被降格为乡,并入平定州,设立了巡检司。七年后又重新设立了乐平县。
临州,唐朝的时候先设立了临泉县,后来又设立了北和州,北和州后来废除,临泉县就归石州管了。宋朝的时候叫晋宁军,金朝废除了晋宁军,设立了临水县,归石州管。元朝中统二年,又改名叫临泉县,直接归太原府管,三年后升格为临州。
保德州,原本是岚州的地盘,宋朝才设立的这个州。以前有个倚着州城建的县,元朝宪宗七年废除了这个县。元朝至元二年,把隩州和芭州并入了保德州,三年后又把岢岚军并入保德州。四年后,把岢岚划归管州管辖,隩州又重新归保德州管辖。
崞州,原本是崞县,元朝太祖十四年升格为崞州。
管州,唐朝的时候用静乐县设立的,后来州被废除了,归岚州管辖,后来又改名叫宪州。宋朝的时候叫静乐军,金朝的时候叫静乐郡,后来又改名叫管州。元朝太祖十六年,把岚州的岢岚、宁化、楼烦三个地方并入了管州。元朝至元二十二年,把岢岚划归岚州管辖,宁化和楼烦则并入管州。
代州,唐朝的时候叫代州总管府,金朝的时候改名叫都督府。元朝中统四年,把雁门县并入了代州。
台州,以前是唐朝的五台县,属于代州管辖。金朝的时候升格为台州,隶属于太原路。元朝沿袭了金朝的设置。
兴州,以前是唐朝的临津县,属于岚州管辖,后来又改名为合河县。金朝的时候升格为兴州,隶属于太原路。元朝沿袭了金朝的设置。
坚州,以前是唐朝的繁畤县。金朝的时候设置了坚州,隶属于太原路。元朝沿袭了金朝的设置。
岚州,唐朝和宋朝都是岚州。金朝升格为镇西节度。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被并入管州。五年后又重新设立了。
盂州,本来是盂县,金朝升格为州。元朝沿袭了金朝的设置。
晋宁路,以前是唐朝的晋州。金朝的时候是平阳府。元朝初期是平阳路,大德九年因为地震改名为晋宁路。户口数是十二万六千二百户,人口数是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人。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六个县,一个府,九个州。府管辖六个县,州管辖四十个县。
下面是录事司和六个县:
临汾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城墙),襄陵县(中等规模),洪洞县(中等规模),浮山县(下等规模),汾西县(下等规模),岳阳县(下等规模,原本是猗氏县,属于平阳府。元朝至元三年的时候,被并入岳阳县。四年后,因为这个县位于东西驿路要冲,所以又重新设立了,并且把岳阳县和和川县都划入其中。后来又改回岳阳县了)。
下面是一个府:
河中府,唐朝的时候是蒲州,后来改名为河中府,又改名为河东郡,之后又改回河中府。宋朝的时候是护国军。金朝又改回河中府。元朝宪宗在潜邸的时候,设立了河解万户府,管辖河州和解州。河中府管辖录事司以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个县。元朝至元三年,虞乡县被并入临晋县,万泉县被并入猗氏县,录事司被并入河东县,河解万户府被撤销,河中府继续管辖解州。八年后,解州被划归平阳路直辖,河中府只管辖五个县了。十五年后,又重新设立了万泉县,划归河中府管辖。所以河中府最终管辖六个县:河东县(下等规模,府治所在地),万泉县(下等规模),猗氏县(下等规模),荣河县(下等规模,金朝的时候属于荣州,元朝初期荣州被废除,荣河县重新设立),临晋县(下等规模),河津县(下等规模)。
最后是九个州。
首先,咱们说说绛州。唐朝初期叫绛郡,后来改成绛州,宋朝的时候是防御州,金朝改成了晋安府。元朝一开始是绛州行元帅府,河州和解州管辖的那些县都归它管。后来元帅府撤销了,又恢复成绛州,归平阳路管辖。绛州管着七个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和垣曲县。其中,正平县倚着州城,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把录事司并入正平县了;翼城县,金朝的时候是翼州,元朝初期又改回翼城县,归绛州管;绛县,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把垣曲县并入绛县,十六年后又重新设立了垣曲县,绛县还是老样子。
接下来是潞州。唐朝初期是潞州,后来改成上党郡,又改回潞州。宋朝改成隆德军,金朝又改回潞州。元朝一开始是隆德府,还设了个行都元帅府。元太宗三年,又改回潞州,归平阳路管。元朝至元三年,把涉县划给了真定府,把录事司并入了上党县。潞州管着七个县:上党县、壶关县、长子县、潞城县、屯留县、襄垣县和黎城县。其中,屯留县,元朝至元三年的时候并入了襄垣县,十五年后又重新设立;黎城县,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把涉县的偏城等十三个村庄并入了黎城县。
然后是泽州。唐朝初期是泽州,后来改成高平郡,又改回泽州。宋朝属于河东道,金朝是平阳府。元朝初期设立了司候司,管着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个县。元朝至元三年,把司候司和陵川县并入了晋城县,把端氏县并入了沁水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陵川县。所以泽州管着五个县:晋城县、高平县、阳城县、沁水县和陵川县。
最后是解州。本来是唐朝蒲州的解县,五代汉朝乾祐年间设立了解州。宋朝属于京兆府,金朝升格为宝昌军。元朝至元四年,把司候司并入了解县。解州有个盐池,面积有一百二十里方圆。解州管着六个县:解县、安邑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和芮城县。
霍州,最早是唐朝初年的霍山郡,后来改名叫吕州,后来又撤销州建制,变成晋州下面的一个县。金朝时期又恢复了霍州的建制,元朝沿用了这个建制。霍州管辖三个县:霍邑县(县城紧挨着州城,霍山是州城的屏障),赵城县(以前属于平阳府),灵石县(以前属于汾州)。
隰州,唐朝初期是隰州,后来改成大宁郡,后来又恢复了隰州的名称。元朝的时候,隰州属于晋宁路。它管辖五个县:隰川县(州府所在地,元朝至元三年,大宁县、蒲县、温泉县被并入隰川县),大宁县(至元三年被并入隰川县,二十三年又重新设立),石楼县,永和县,蒲县。
沁州,唐朝初期是沁州,后来改成阳城郡,后来又恢复了沁州的名称。宋朝的时候设立了威胜军,金朝又恢复了沁州的名称,元朝沿用。它管辖三个县:铜鞮县(州府所在地,至元三年,录事司和武乡县被并入铜鞮县),沁源县(至元十年,绵上县被并入沁源县),武乡县(至元三年被并入铜鞮县,后来又重新设立)。
辽州,唐朝初期是辽州,后来改成箕州,又改成仪州。宋朝又恢复了辽州的名称。元朝的时候,辽州属于晋宁路。它管辖三个县:辽山县(县城紧挨着州城),榆社县(至元三年被并入辽山县,六年又重新设立),和顺县(至元三年,仪城县被并入和顺县)。
吉州,唐朝初期设立西汾州,后来改成南汾州,又改成慈州。宋朝设立吉乡军,金朝改成耿州,后来又改成吉州。元朝初期,吉州管辖司候司和吉乡县、乡宁县。中统二年,司候司并入吉乡县。至元二年,吉乡县被撤销。至元三年,乡宁县也被并入吉州,后来乡宁县又重新设立。最后吉州只管辖一个县:乡宁县。
最后,这片区域归属于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管辖。
话说这和宁路啊,(上。)一开始叫和林,因为城西边有条哈剌和林河,所以就用河的名字来给城命名了。元太祖十五年,统一了河北地区,就把都城建在了这儿。最开始叫元昌路,后来改成了和林转运使司,元朝五个皇帝都在这儿当过皇帝。
(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丁酉,治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营图苏胡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 这期间,太宗皇帝在乙未年修建了和林城,还建了万安宫;丁酉年,又修建了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城北边七十多里地;戊戌年,又修建了图苏胡迎驾殿,离和林城三十多里。
后来到了世祖中统元年,元朝迁都大兴(今北京),和林就改成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再后来,又把都元帅府分到了金山南边,和林就只留下宣慰司了。到了至元二十六年,一些诸王和叛军攻打和林,宣慰使怯伯他们趁机叛逃了。到了至元二十七年,又重新设立了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又设立了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任命淇阳王月赤察儿当右丞相,太傅答剌罕当左丞相,同时撤销了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改成了和林总管府。
至大二年,把行中书省改成了行尚书省。四年后,又把行尚书省给撤了,重新改回行中书省。到了皇庆元年,又把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给改了名,同时把和林路总管府改成了和宁路总管府。
(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并和林屯田入五条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 对了,还有件事,至元二十年,命令西京宣慰司送一千头牛到和林来开垦田地;二十二年,把和林的屯田并入了五条河;三十年,派了四百名汉军士兵戍守和林,留下了一百人,其余的人就去杭海耕种屯田;元贞元年,又从六卫汉军中抽调了一千人去青海屯田。另外,在北方还设立了一百一十九个站,比如帖里干、木怜、纳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