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延,字子敬,他祖上是雍古族人,住在云中(今山西大同)的北边。他曾祖父叫黑旦,做过金国的群牧使,也就是管理马匹的官员。后来太祖皇帝得到黑旦管理的马匹,黑旦因此而死。他祖父叫按竺迩,从小就没了父亲,是被外祖父术要甲抚养长大的。因为一些原因,按竺迩被认作是赵家人,所以改姓赵。按竺迩这个人,骁勇善战,骑射技术高超,跟着太祖皇帝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最后被封为蒙古汉军征行大元帅,镇守蜀地,所以家就安在了成都。他父亲叫黑梓,凭借家族的功劳继承了父亲元帅的职位,还兼任了文州吐蕃万户达鲁花赤,官职非常高。
简单来说,赵世延家世显赫,祖上几代都在军中效力,从他曾祖父黑旦为金国效力,到他祖父按竺迩为元太祖效力,再到他父亲黑梓继承父业,一直都是军中要员,世代扎根军中,最终在成都安家落户。 这家族的兴衰荣辱,都和金元两朝的兴衰更迭紧密相连。
话说这世延啊,天生聪明,特别喜欢读书,钻研儒家学问的实际运用。二十岁的时候,元世祖皇帝就召见了他,让他到枢密院和御史台去学习处理政务,积累经验。
元至元二十一年,也就是他二十四岁那年,朝廷任命他做承事郎,云南各路提刑按察司的判官。当时乌蒙地区的蛮族首领造反了,世延跟着朝廷的大臣一起带兵去平叛,结果蛮兵被打得大败,纷纷投降。
二十六年,他升职做了监察御史。他和另外四个同事一起弹劾丞相桑哥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可巧的是,当时的御史中丞赵国辅是桑哥的同伙,他压下了这件弹劾奏章,还把这事儿告诉了桑哥。结果,那五个御史都被桑哥挤兑排挤,就世延一个人幸免于难。后来,他奉命查办平阳郡监官也先忽都贪污巨款的案子,又审理了左司郎中董仲威杀人案,都办得公正公平,处理得非常妥当。
二十九年,世延升任奉议大夫,外放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当佥事。他在任上大力推广儒家思想,设立义仓救济贫民,拆除淫祀的庙宇,修缮澧阳县破损的河堤,严厉打击常德、澧州地区拐卖人口的犯罪行为,整个地区都安定和谐。
元贞元年,朝廷任命他为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但他父亲去世了,他便丁忧守孝,没有赴任。大德元年,他又被任命回原职。三年后,他调任中台都事,不久又改任中书左司都事。后来,朝廷大臣们又奏请,让他继续担任中台都事。六年后,他从山东肃政廉访副使升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十年后,他被任命为安西路总管。
安西路,以前是京兆省的治所,号称会府,积压下来的公文多达三千多件。世延到任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些积压的公文处理得差不多了。当时陕西地区闹饥荒,省台想向朝廷请求救济,世延说:“救荒就像救火一样紧急,我建议先拿出粮食救济灾民,如果朝廷不同意,我愿意倾家荡产,甚至拿自己的性命担保!”省台采纳了他的建议,救活了不少人。
元至大元年,赵世延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后来又调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当时蒙古军队里各种杂税徭役特别重,而且驻守的士兵往来途中经常抢劫杀人,甚至有些军官还强迫良民当奴隶,世延把这些坏毛病都给整治了,把该治罪的都治了罪。他还修缮了都江堰,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多了。
四年后,他升职了,当上了中奉大夫、陕西行台侍御史。之前,因为边境问题,八百个媳妇被抓走了,右丞刘深去讨伐,结果兵败回朝,被判了死刑。后来,轮到右丞阿忽台去处理这件事,世延就劝皇上说:“对付蛮夷应该采取怀柔政策,别老想着出兵讨伐,这样只会导致军队损失,大臣被杀,就算最后真把地抢过来了,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这样穷兵黩武,真是有损圣明的统治啊!朝廷应该选个懂治理的人,派他去边境,军队就别再出动了。”这事儿传到朝廷,枢密院的大臣们觉得打仗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一个人一句话就决定要不要出兵。世延听说后,又上书两次,最后这事儿才作罢。
元皇庆二年,赵世延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没多久就被召回朝廷,当上了侍御史。元延祐元年,朝廷大臣上奏说:“皇上之前下旨说要让汉人参与政事,用儒生做官,赵世延就是这样的人才。”皇帝说:“世延确实能用,但是雍古氏不是汉人,他的官职应该排在右边。”于是,世延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他在中书省干了两年,又升任御史中丞。 皇上还下旨,让所有从平章以下的官员都去送他上任,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待遇,所以一些权臣就嫉妒他了。于是,他们就利用皇太后的旨意,把世延外放到了云南行省做右丞。世延去向皇帝辞行时,皇帝特别下令让他回到御史台继续当他的中丞。
三年后,世延弹劾权臣太师、右丞相帖木迭儿,列举了他的十三条罪状,皇上就下令免除了他的官职。随后,世延被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任御史中丞,但他坚决推辞,只接受了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五年后,他又升任光禄大夫、昭文馆学士,并担任大都留守,但他请求外调,最后被任命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世延建议在重庆路设立屯田,在江津、巴县选了七百八十三顷荒地,调拨了一千二百名士兵开垦,每年可以收获一万一千七百石粮食。
话说第二年,仁宗皇帝驾崩了,帖木迭儿又当上了宰相。这老小子心眼儿坏着呢,一心想要报复别人。他就指使他的同伙何志道,去唆使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犯了罪。于是,世延就被抓了起来,押解到夔州的路上,正好赶上大赦天下,给放了。世延因为路上病了,就到了荆门治病。可帖木迭儿又派人追着他,硬要把他押回京城,想方设法给他安个罪名。
还好,这时候皇帝下旨了,说这事儿已经大赦了,别再追究了。结果,帖木迭儿又找了个别的理由,把世延关进刑部大牢,逼着他自杀。世延一点儿也不怕,在牢里关了两年。那个胥益儿哈呼,因为他诬告的事儿败露了,自己偷偷跑掉了。中书左丞相拜住,多次为世延说好话,说他根本没罪,最后皇帝下旨把他放了,让他回家养病。
早些时候,皇帝在北凉亭打猎,跟大臣们说:“赵世延是先帝很看重的人,可帖木迭儿却胡乱给他安罪名,几次三番地要杀了他,这分明是私仇报复嘛,我怎么可能答应呢!”大臣们都赶紧磕头谢恩,高呼万岁。帖木迭儿在京城听说世延被放出来了,就赶紧翻看奏章,一看,气得直跳脚:“这是左丞相蒙蔽皇上啊!”这事儿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说:“这是我的意思!”没过多久,帖木迭儿就死了,这事儿才算完。世延就搬到金陵去了。
泰定元年,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第二年,他又被派到江南做行台御史中丞。四年后,他又回到京城,继续当御史中丞,后来又升迁为中书右丞。第二年,皇帝下旨说:赵世延以前是被奸臣陷害的,中书省要通告天下,昭雪他的冤情,并且加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皇帝还让他参与经筵讲学,负责挑选讲师,那些讲师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还被加封为同知枢密院事。
泰定帝死了,燕铁木儿跟其他王公大臣商量说:武宗有两个儿子,周王和怀王,按照规矩应该立他们其中一个为帝。周王远在北方边疆,而怀王长期在民间生活,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老百姓肯定拥护他,皇位不能长期空着,不如先迎接怀王登基,顺应民意。
八月,他们就决定了这个方案,去江陵迎接怀王。怀王登基,就是元文宗。当时,大家都觉得耶律世延在拥立新帝这件事上出了大力。文宗即位后,耶律世延仍然担任御史中丞兼翰林学士承旨,但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回家,皇上没同意。
天历二年正月,他又被任命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路过济州的时候,三月,升任集贤大学士;六月,又加封奎章阁大学士;八月,升任中书平章政事。冬天,耶律世延到了京城,再次请求退休,皇上还是没同意,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允许他坐小车进宫。
至顺元年,皇上让耶律世延和虞集等人一起编纂《皇朝经世大典》,耶律世延多次上奏说:“我年纪大了,请求辞去中书省的职务,专心编书。”皇上说:“像你这样老成持重的臣子已经不多了,别再提退休的事了!”四月,他又被加封为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天,因为生病,他向中书省递交了辞呈,第二天就离开了京城,在金陵的茅山养病。皇上召他回朝,但他实在去不了,两年后,又被改封为凉国公。
元统二年,皇上赏赐耶律世延四万贯钱。至元改元后,他又被任命为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依旧是鲁国公。第二年五月,他到了成都,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至正二年,追赠他为世忠执法佐运翊亮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耶律世延一生侍奉了九位皇帝,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五十多年,他很有才能,而且忠义正直,清廉俭朴,文采斐然。凡是国家大事,百姓疾苦,他都敢于直言不讳,尤其重视儒家名教。他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谨。他还曾经修订法律条文,编撰了《风宪宏纲》一书,流传于世。
我五个儿子,三个有出息。老大叫野峻台,做到黄州路总管。老二叫次月鲁,做到江浙行省理问官。老三叫伯忽,做到夔州路总管。天历年间初期,有个叫囊加台的家伙在四川叛乱,老三伯忽战死沙场,朝廷特别追赠他“推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的称号,还追封他为蜀郡公,谥号忠愍。
就这么回事儿,我三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老大老二还好,老三那可是为国捐躯了,朝廷给的追封也相当高,可见他生前是多么忠勇。
孔思晦,字明道,是孔子第54代孙。他为人端庄稳重,性格比较内向,从小读书就很有悟性,理解大道理。长大后,他师从导江张先生学习,钻研义理,对辞章之类的学问不太重视。他家境贫寒,靠自己耕田养活自己,即使是酷暑严寒,也从不间断学习,附近的人都争着请他当孩子的老师。元大德年间,他去京城游历,祭酒耶律有尚想推荐他做官,但他因为母亲年迈,辞官回家了。母亲生病时,他亲自服侍,端药喂饭,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五天滴水未进。
元至大年间,他考中了茂才,被任命为范阳儒学的教谕。元延祐初年,他又调任宁阳学教谕。在此之前,这两个县的学校官员因为待遇低微,都待不久,而孔思晦为人俭朴,教学有方,比前任教谕好太多了,学生们都很舍不得他离开。于是孔氏族人商量说:思晦是嫡长子,而且非常贤能,应该继承衍圣公的爵位,奉祀孔子。他们上书朝廷,但这事还没定下来。元仁宗皇帝在位时,非常推崇儒家思想,有一天,他问大臣:“孔子的后代现在多少代了?谁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大臣们回答说:“还没确定。”皇帝亲自翻阅孔氏族谱,说:“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应该由思晦继承爵位,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于是,皇帝特授予孔思晦中议大夫的官职,袭封衍圣公,每月俸禄一百缗,后来又加到五百缗,还赐予四品官印。
元泰定三年,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奏说:“袭封衍圣公,官阶却只有四品,这等级不匹配,有损尊崇之意。”第二年,孔思晦被提升为嘉议大夫。元至顺二年,他的官印被改为三品。孔思晦深感宗庙祭祀责任重大,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每次祭祀,都非常恭敬谨慎。当初,孔庙被战火毁坏,虽然后来勉强修缮,但角楼和围墙都没修好,孔思晦尽力筹划,修复了孔庙。金丝堂毁坏后,他又重新修建,祭祀用的器物和祭服,也都重新整理。他又考虑到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所以那里也建有孔庙,但已经毁坏,百姓在祭田里耕种已经一百多年了,孔思晦把祭田收回来,并且请求在尼山建立书院,列入官学,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三氏学旧有的三千亩田地,被豪强霸占,子思书院旧有的营运资金一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利息用于祭祀,时间久了,百姓不交利息,还欠着本金,孔思晦都一一追讨回来。孔思晦的父亲原先被封为齐国公,孔思晦向朝廷上奏说:“宣圣被封为王,而父亲的爵位却还是公,希望能提高父亲的爵位。”于是朝廷下诏,追封孔思晦的父亲为启圣王,母亲为王夫人。
话说五代十国时期,孔子的后代没落了好一阵子,后来才逐渐兴盛起来。偏偏有些人想用假冒的来取代真正的孔子后裔,差点儿把孔子的子孙都害死了。到了思晦这一代,居然又有人想冒充孔子的后代!思晦觉得这事儿不能拖,心想:“要是不赶紧辨明真伪,时间长了真假就更难分清了。这些人跟我们根本就是势不两立的仇人,居然还能跟我们列在同一个族谱里,一起在孔庙拜祭,这像话吗?” 于是,他就召集族人,查阅典籍,狠狠地揭露了那些冒牌货的真面目。他还把族谱重新刻在石头上,这下子,孔氏家族的正统血脉就更加清楚明了了。思晦在元统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死的那天,竟然有上百只鹤在他家屋顶上盘旋飞翔,还有神光从东南方向落到他家北边。到了至正年间,朝廷追赠了他官职,并赐谥号为“文肃”。
思晦的儿子孔克坚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官阶也一路升迁,从嘉议大夫升到了通奉大夫。至正十五年,朝廷召他去担任太常礼仪院同知,后来又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侍御史,之后又升迁为国子祭酒,最后还被提拔为山东肃政廉访使,不过他没去赴任。 他的孙子孔希学后来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