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字子山,是康里氏家族的人。他父亲叫不忽木,家学渊源。他爷爷燕真,曾经侍奉过世祖皇帝,立下过战功。张养浩从小就在国子监学习,读了很多书,他为人正直,注重修身养性,这些都得益于许衡的教诲以及他父亲和兄长们的家教。

长大后,他继承了祖上在宫廷侍卫的职位,气质高雅,举止端庄,一看就知道是出身名门的公子哥儿。他处理事情非常果断,一旦辩论起来,胡子都气得翘起来了,那些法律专家和饱学之士都辩不过他。他最初被授予承直郎、集贤待制,后来升迁为兵部郎中,又转任秘书监丞。

奉命去检查泉州的海外贸易,他对待那些珍宝奇玩,就像对待路边的野草一样,根本不放在眼里。之后,他改任同佥太常礼仪院事,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升任河东廉访副使。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提升为秘书太监,又升任侍仪使。接着他又被提拔为中书右司郎中,升迁为集贤直学士,又转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后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监管群玉内司。张养浩为人正直,以身作则。按照朝廷规定,大乐署的乐工都隶属于礼部,每逢宫廷宴会,各种乐器和表演都会齐全展示。但张养浩对此却十分平静,一点也不动心,他的下属官员也都跟着变得严肃认真起来。

他又升迁为领会同馆事尚书,继续监管群玉内司。不久又兼任经筵官,再次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还没等他上任,就被留下来担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然兼任经筵官。之后又升任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再次升任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知经筵事。

他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又被留下来担任大学士、知经筵事。随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并提调宣文阁崇文监。

首先,文宗皇帝励精图治,赵孟頫经常在皇帝身边讲解圣贤的格言,给了皇帝很多好的建议。

后来顺帝继位,铲除了奸臣权贵,想着要进一步治理国家。赵孟頫在经筵侍奉皇帝,每天都劝皇帝努力学习,皇帝也认真学习,并且想用老师的礼仪来优待赵孟頫,但是赵孟頫坚决推辞了。凡是《四书》《六经》里记载的治国之道,赵孟頫都详细地解释给皇帝听,一定要把意思讲清楚,让皇帝真正理解和接受之后才罢休。像柳宗元写的《梓人传》、张商英写的《七臣论》,他尤其喜欢讲解。有一次在经筵上,他详细地向皇帝讲述了张商英文中提到的七位大臣的事迹,旁边的人都很吃惊,甚至有人嫉妒他,但因为大家都知道赵孟頫的贤德,所以也就没人敢再说什么了。

皇帝闲暇的时候想看古代的名画,赵孟頫就拿出郭忠恕的《比干图》给皇帝看,并且以此劝诫皇帝,商王不听忠臣的劝谏,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有一次,皇帝看宋徽宗的画,觉得画得很好,赵孟頫就进言说,宋徽宗虽然多才多艺,但有一件事做得很不好。皇帝问是什么事,赵孟頫回答说:“他做不好一个君王。他本人受辱,国家灭亡,都是因为他做不好君王造成的。君王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好君王,其他的都不重要。” 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赵孟頫脸上一定会露出忧虑的神色,然后趁机向皇帝进言说:“上天仁慈,爱护君王,所以用灾难来警示君王。就像慈爱的父亲对待儿子一样,爱他就会教育他,告诫他。儿子能够敬重孝顺,父亲的怒气自然就会消解。君王如果能够修身养性,上天的旨意自然就会改变。” 皇帝看出赵孟頫的真诚,虚心接受他的建议。皇帝还特别赏赐给他孙子燕服九套,以及玉带和钱财,以表彰他的忠言。

赵孟頫曾经对别人说:“天下大事,应该由宰相来进言,如果宰相不敢说,就应该由谏官来进言;如果谏官也不敢说,就应该在经筵上进言。我身处经筵,能够在皇帝面前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所以,对于当时朝廷政事上的得失,只要需要匡正的地方,他从来不会保持沉默。大臣们讨论要取消前朝设立的奎章阁学士院和艺文监等机构。赵孟頫就进言说:“老百姓家产只有千金,还会设家塾,请老师来教书,难道堂堂朝廷,拥有整个天下,连一个学府都不能容纳吗?”皇帝听了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当天就将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艺文监改名为崇文监,保留了原来的机构,并且任命赵孟頫负责管理。他还请求设立检讨等职务十六个,用于进讲。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科举考试已经停止了,赵孟頫不慌不忙地对皇帝说:“古代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怎么能废除呢?”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就恢复了科举制度。

有一天,赵孟頫在给皇帝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就建议国家应该趁现在修撰辽、金、宋三朝的史书,时间久了,恐怕会遗漏很多重要的内容。后来修撰这三朝史书的事,正是赵孟頫提出来的。他还建议在国子监举行乡饮酒礼,让百姓知道尊老爱幼,以及建议追赠唐朝的刘蕡和宋朝的邵雍,表彰他们的道德和正直。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此下达了诏书。

杨巍因为声望很高,位居高位,但他特别喜爱儒士,胜过饥渴一样。所以,各地的士大夫都纷纷归附他,聚集在他的门下。有个达官显贵,仗着权势,对杨巍说:“儒生有什么好的,您怎么这么喜欢他们?”杨巍回答说:“太祖皇帝认为儒学可以治理国家,还命令裕宗皇帝向赞善王恂学习。现在秘书省收藏的裕宗皇帝临摹的字帖,当时皇帝的亲笔题字就在学生临摹的字下面,写着‘习书谨呈’,可见他的恭敬谨慎到了这种地步。太祖皇帝曾经深夜召见我的父亲,让他坐在寝榻下边,讲解《四书》和古代治乱兴衰的历史,一直到三更半夜都不睡觉。太祖皇帝高兴地说:‘我之所以让你跟随许仲平学习,就是希望你能用好的话来告诉朕,你更要加倍恭敬,来符合我的心意。’你现在说我不喜欢儒生,难道你不记得圣祖皇帝和神宗皇帝都非常喜爱儒家的意思吗?再说,儒家的道理,遵循它就能君主仁慈、臣子忠诚、父亲慈爱、子女孝顺,人伦关系都能得到完善,国家就能得到治理;违背它,人伦关系就会败坏,家国就会混乱。你要是想让你的家败落,我管不着你,但你千万不要用这种话来扰乱我的国家!”那个达官显贵羞愧地低下了头。

不久,杨巍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当时中书省平章政事职位空缺,朝中大臣想推荐人选,试探皇帝的意思。皇帝说:“平章政事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已经在半路上了。”大臣们知道皇帝指的是杨巍,便不再推荐别人了。杨巍到京城七天后,因患热病去世,那是至正五年五月辛卯日,享年五十一岁。他家里很穷,几乎没有钱办丧事。皇帝听说后,非常震惊和悲痛,赐予丧葬银子五锭。杨巍生前欠朝廷的营运钱,朝廷官员奏请用罚没的布匹来抵偿。杨巍擅长真、行、草书,行家认为他的书法继承了晋代人的笔意,他写的字,哪怕只是一张单页或碎片,人们都争着收藏,珍贵程度不亚于金玉。死后谥号为“文忠”。 “家贫,几无以为敛”。

他哥哥叫回回,字子渊,为人沉稳少言,特别好学,文章也写得好。在成宗当皇帝的时候,他在宫里当差,后来升到太常寺少卿。后来太常寺改成了太常院,他就当了太常院使。武宗皇帝登基后,因为他是从藩邸时期就跟着皇帝的老臣,所以被派出去执行一些重要的任务。到了至大年间,他被调到中央当大司农卿,之后又外放担任山南廉访使,接着又调到江南行台当治书侍御史,然后又升任淮西廉访使,这些地方他都干得很出色,很有政绩。后来他又调到河南当廉访使。

那时候,行省的丞相作风不正,很多事情都不按规矩来。有个叫纳璘的人,很正直,被丞相任命为郎中,但是纳璘经常因为坚持原则跟丞相对着干,丞相很生气,想把他赶走。回回觉得纳璘是个贤才,就上书力保他,让他继续留在风宪部门工作。后来回回自己也升迁,历任三台,成为著名的清官。有一次,驸马都尉家的奴才仗势欺人,强买强卖,回回查办此案时,毫不手软,严惩不贷。

英宗皇帝即位后,丞相拜住第一个推荐回回担任户部尚书,不久又升任南台侍御史,后来又改任参议中书省。他参与制定刑法,做得非常公正合理,皇帝很欣赏他的建议。泰定初年,朝廷讨论漕运问题,他上奏建议减少漕粮数量,减轻东南地区百姓的负担。他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丞,后来又改任山东廉访使,还没等上任,就被提升为翰林侍讲学士,之后又升任江浙行省右丞。文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宣政院使。他上奏请求裁减僧道人数,并且建议把僧道的田地也像普通百姓一样征税。之后他被提拔为中书右丞,但他坚决推辞,回到家里。听说明宗皇帝驾崩后,他悲伤得流泪不止,吃不下饭,从此闭门不出,好几年,最后因为生病去世了。他和弟弟赵孟頫都是当时的名臣,世人称他们为“双璧”。

他弟弟赵孟頫的儿子叫赵维山,为人品德高尚,在宫里当差,从崇文监丞做起,后来升任给事中,又升任同佥太常礼仪院事,最后调到崇文监当太监。

话说,这位自当啊,是个蒙古人。在英宗皇帝当政的时候,他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做了监察御史。有一次,他在大兴县审查囚犯,发现有个犯人因为冤枉事被关了起来。这犯人之前见过一头骆驼死在路边,就偷偷把它抬回家,剁碎了,放了好几个大缸里腌着。 巧得很,这时候官府的骆驼丢了,四处抓贼抓得紧得很,就抓了这个犯人审问,这犯人自己也承认了偷骆驼的事。

自当审问这个案子的时候,觉得这事儿有蹊跷,觉得这犯人可能是冤枉的,就把案子报给了御史台。御史台的大臣们觉得证据确凿,认为自当只是怕杀错人,所以才不敢判决,根本不听自当的解释,就把案子交给别的御史重新审理,结果那犯人就被判处死了。过了几天,辽阳行省那边传来消息,说抓到了偷骆驼的真凶,冤案才得以昭雪,大家都佩服自当的明察秋毫。

泰定二年,自当跟着皇帝去上都,他弹劾参知政事杨庭玉贪污受贿,但是皇帝没理他,他就直接交还官印回北京了。皇帝派人追他回去让他继续做官,但他又上书两次弹劾杨庭玉,结果还真像他说的那样。后来,他又因为弹劾平章政事秃满迭儿在英宗皇帝被杀的那天,一定预先知道这个阴谋,但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反而赏赐了秃满迭儿金腰带。 自当为此愤而辞职。

后来他被调任工部员外郎,中书省让他去考察开混河工程,自当去查看后,觉得河水水性不稳定,老百姓也累坏了,这工程根本不可能成功,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结果开混河的工程就停了。

话说,皇后去世后,皇帝下令工部拆掉皇后出行用的车帐,重新制作。当时主管这事儿的官员自当觉得没必要,因为这些车帐都是新的。工部尚书说:“这是皇帝的旨意,要是你办砸了,大家都得担责任!”自当却说:“要是有罪,我一个人扛!”

没过多久,皇帝果然来问车帐的事儿办得怎么样了。大臣们就把自当叫去问话,自当要求亲自去向皇帝解释。见了皇帝,他就说:“皇后的车帐还很新,要是重新做,太浪费人力物力了。再说,皇后也没什么病,用这些车帐也没什么不妥啊。非要换新的,那大明殿可是太祖皇帝用过的,历代皇帝继位难道都要重新装修吗?”皇帝听了很高兴,对大臣们说:“国家用人,就要选像自当这样的人,才能不办错大事。”皇帝还特地赏了他贵重的酒和金子,提拔他做了吏部员外郎。

后来,皇帝想给太后加尊号,叫她太皇太后,让朝臣们讨论。只有自当一个人反对,他说:“太后称太皇太后,不合乎礼制。”别人都说:“英宗皇帝不也给皇太后加了太皇太后这个尊号吗?”自当说:“英宗是太皇太后的孙子,现在皇帝是太皇太后的儿子,孙子可以这么叫,儿子可不能这么叫啊!” 就这样,大家的意见统一了。之后,自当又升了中书客省使,不久又改任同佥宣政院事。

文宗皇帝即位后,自当被任命为中书左司郎中。有一次,一个奉旨出使江浙的官员回来,说行省的大臣们好像不服从朝廷。皇帝一听就火了,要派人去查清楚那些大臣的不敬行为,打算把他们全部处死。自当赶紧去跟丞相燕帖木儿说:“皇上刚即位,云南、四川还没完全平定,就因为一个使臣的一句话就要杀掉行省的大臣,恐怕不太合适。再说江浙地区富裕奢华,使臣可能没得到满足,所以才造谣陷害他们。”燕帖木儿把自当的话告诉了皇帝,这件事才算罢休。后来,自当升任参议中书省事。

燕帖木儿想给太保伯颜封王,大家都赞成。只有自当没说话。燕帖木儿问他为什么,自当说:“太保的官位已经位列三公了,再封王,以后再立大功,还怎么封赏他?再说,丞相封王是皇上决定的,现在要给太保封王,应该由丞相向皇上请求。封王也不是中书省该管的事儿。” 于是,封王的计划就取消了。之后,自当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一开始,文宗还在集庆当太子的时候,想建个天灵寺,就让官府征发民夫。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乞剌台就劝谏说:“太子您做善事,应该出钱雇人,要是强征民夫,朝廷知道了不好。”

后来文宗当了皇帝,把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都调到京城当监察御史,还想把亦乞剌台给撸掉。 自当就出来劝谏说:“皇上您还是太子的时候,这些御史都尽心尽力地给您提意见,都是忠臣啊!现在他们没犯错就罢免他们,这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结果,文宗就把亦乞剌台调到湖南当佥宪去了。

有一次,文宗想游西湖,自当又出来劝谏说:“皇上您是天子,却要自己划船游玩取乐,这天下百姓怎么办呢?” 文宗没听。自当就称病没去。文宗在船上,回头问大臣们说:“自当始终对朕这次游玩不满吧?”

还有一次,大臣们上奏推荐官员的名单,文宗用笔划掉了一个人的名字,却在后面加上了将作院官员闾闾的名字。自当就说:“这闾闾这个人爱开玩笑,只适合在教坊司做事,要是让他管风纪,那朝廷的纪律就全乱套了!” 文宗这才作罢。后来,自当被外放,去陕西当行台侍御史了。

话说元顺帝刚上台的时候,任命张自当为福建的盐运使。早在他当左司郎中时,泰定帝就打算把河间、江浙、福建的六万盐引赏赐给中书参议撒迪,但张自当坚决反对,只同意赏赐他两万福建盐引。到了现在,张自当又上书建议,说盐引的收入应该全部充实国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当时撒迪已经当上了御史大夫,并没有因此记恨张自当,还经常派人去探望张自当在京城的母亲。后来张自当母亲去世,他守孝一段时间后,再次被任命为浙西肃政廉访使。

那时候,有个驸马当上了江浙行省丞相,他的家奴仗着公主的势力,霸占了杭州达鲁花赤的职位,强迫老百姓卖东西给他,不从就打人。当地官员向张自当报告了这件事,张自当立刻把那个家奴抓起来,并且当众惩戒了他,从此丞相府再也不敢欺压百姓了。没多久,张自当就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院同佥。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同知经筵事。

宁夏有人告发买买等人图谋害死太师伯颜,伯颜就让张自当和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一起去宁夏调查。结果查明是诬告,告发者反而因此获罪。伯颜很生气,张自当却说:“太师之所以让我们三人去调查,是因为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如果一定要治我们的罪,那责任在我,我应该一个人承担。”伯颜这才把张自当降职为同知徽政院事。

张自当在四朝为官,从一个小小的郎官一直升到通奉大夫,他为人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始终如一,很有古代正直官员的风范。但是,也正因为他这样得罪了权贵,最终没能再得到重用,很多正直的君子都为他惋惜。

阿荣,字存初,是怯烈氏族人。他爸爸是按摊,官职是中书右丞,那可是个大官儿。阿荣从小就侍奉武宗皇帝,在宫里当侍卫,一步步升官,最后当上了湖南道宣慰副使。

后来,温迪罕奉命去湖南安抚地方,事情大小都交给阿荣处理。碰巧那几年湖南各地闹饥荒,阿荣把自己俸禄里的粮食都拿出来熬粥,救济那些饿肚子的人,还从仓库里放粮赈灾,救活了不少人。 广西那边又闹起了土匪,大家都吓得不轻。阿荣却很镇定,他指挥地方官员训练军队,加强防卫,那些土匪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

之后,他又升官了,当上了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接着被召进福州参与政事,没多久就当上了吏部尚书,那是管人事的大官。泰定年间,他又被派去湖南当宣慰使,后来又升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但他因为生病就辞官了。天历年间,他又被重新启用,再次担任吏部尚书,接着又参与中书省政务。两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还负责给皇帝讲课。 官儿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奎章阁大学士、荣禄大夫、太禧宗禋院使,还负责神御殿的典礼事务。

文宗皇帝对他特别器重,阿荣也一心为国,有什么话都敢直言不讳地跟皇帝说。可后来,他突然变得闷闷不乐,就向皇帝告假,回武昌老家去了。 元至元元年,阿荣去世了。

一开始,阿荣在家闲着,就用写文章、写字来打发时间,还广泛研究以前朝代兴衰治乱的原因。要是遇到让他特别有感触的事,他就拍着大腿说:“忠臣孝子是国家的宝贝,那些有志气的男子汉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他经常和一些有才华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一到风景好的地方,就弹琴作诗,玩得乐不思蜀。他尤其擅长数学,能根据各种情况推算出事情的成败、利害,以及人的祸福寿夭、贫富贵贱,算得很准。

天历三年春天,朝廷举行考试选拔人才。阿荣和虞集在直庐相遇,两人感慨万千,阿荣对虞集说:“再过一科,科举考试就要停办了,停办两科之后再恢复,恢复之后就会有很多优秀人才涌现出来啊!”他又叹息道:“我恐怕看不到了,你或许还能看到。”虞集回答说:“人才多不多,就看能不能像你刚说的那样。现在文治正在兴盛,未必会停办科举。你刚进朝廷就受到重用,在皇上身边辅佐,文坛的希望都在你身上啊!我年纪大了,衰老了,就算看到了又能怎么样呢?”阿荣又叹了口气说:“这是天数啊!”虞集问他怎么知道的,阿荣没回答。三年后,阿荣去世了。元统三年,科举考试果然停办了,到了至正元年才恢复,跟阿荣说的完全一样。

小云石海涯,他家里的祖先故事都写在《阿里海涯传》里。他爹是楚国忠惠公,名字叫贯只哥,所以小云石海涯就跟着姓贯,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酸斋。他妈是廉氏,据说她晚上做梦,梦见神仙给她一颗大星星让她吞下去,之后她就怀孕了。小云石海涯生下来就长得特别漂亮,灵气十足。十二三岁的时候,力气就比一般人大了好多,那些壮汉骑着三匹特别凶猛的马飞奔过来,他拿着长矛站在那儿等着,马到了跟前,他噌的一下就跳上去了,而且还能从一匹马跳到另一匹,耍起长矛来,风都呼呼的,看得人目瞪口呆。他还会拉强弓射猎,追捕猛兽,上山下坡跟飞一样快,那些武将们都佩服他的身手敏捷。

长大以后,他开始认真读书,看书看得眼睛都花了。写文章写得特别好,从来不模仿别人,他的文章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意想不到。一开始,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当了两淮万户府的达鲁花赤。他在永州镇守的时候,军纪非常严格,军队里井然有序。有空的时候,他就玩投壶,唱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也不拘泥于形式。有一天,他叫来弟弟忽都海涯,对他说:“我这个人天生对做官没啥兴趣,不过考虑到祖上的爵位,我不敢不继承,现在已经好几年了,我想把官位让给你,你千万别拒绝啊!”说完,就把自己佩戴的金虎符解下来给了弟弟。

后来他到北方去拜姚燧为师,姚燧看到他写的古文,又严谨又规范,写的歌行和古乐府慷慨激昂,非常惊讶。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他把官位让给了弟弟,就对宫里的臣子说:“将相家的子弟,竟然有这么贤德的人啊!”没多久,他就被选为英宗皇帝在潜邸时的说书秀才,在宫里当差。仁宗皇帝登基后,小云石海涯上书提出了六件事:一、减少边境戍守,发展文化;二、教育太子,巩固国家根本;三、设立谏官,辅助皇帝;四、表彰姓氏,奖励功臣;五、规定服饰,改变风俗;六、选拔人才,振兴国家。这封奏章有一万多字,还没来得及批复。后来,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科举考试的事,他都认真地处理,突然长叹一声说:“辞去高官做低微的工作,这是古代贤人所看重的啊。现在我拒绝了朝廷的优厚待遇,人们会怎么议论我呢?”于是他就称病辞官,回到江南,在钱塘卖药。他改了名字,换了装束,没有人认出他来。

有一次,他路过梁山泺,看见一个渔夫用芦花织成的被子,想要用东西交换。渔夫怀疑他的身份,就说:“你想要我的被子,就得先赋诗一首。”他就提笔写了一首诗,然后拿走了被子。这件“芦花被诗”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这种隐居玩世的态度,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他晚年文章写得越来越深邃,诗也变得清淡自然。他的草书和隶书,都从古代名家那里汲取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所以各地士大夫都像云一样地追随他,得到他的一点文字,都像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他看淡生死,就如同看待白天黑夜一样平常,根本不在意,潇洒地好像想要遗世独立。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去世,享年三十九岁。朝廷追赠他集贤学士、中奉大夫、护军等官职,追封京兆郡公,谥号文靖。他留下了若干卷文集和一卷《直解孝经》。

他有两个儿子:阿思兰海牙,在慈利州担任达鲁花赤;另一个儿子叫八三海涯。还有一个孙女,很有学问,能写诗词,嫁给了怀庆路总管段谦云。

泰不华,字兼善,是伯牙吾台氏。他最初的名字叫达普化,后来文宗皇帝赐给他现在的名字。他们家世代居住在白野山。他父亲塔不台,在宫中担任宿卫,后来做到台州录事判官,就定居在台州。家里很穷,但他喜欢读书,记忆力很好。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并教导他。十七岁时,他考中了江浙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他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赐予进士及第,授予集贤修撰的官职,后来又升任秘书监著作郎,最后被任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当时御史大夫脱欢权势熏天,贪赃枉法,泰不华就弹劾罢免了他。文宗皇帝设立奎章阁学士院,提拔他担任典签,后来又升任中台监察御史。

顺帝当了皇帝,给文宗的皇后加了个太皇太后的称号,大臣燕铁木儿、伯颜都封了王。泰不华就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上奏章说:“婶母不应该加尊贵的称号,大臣不应该接受封地。” 太皇太后一听就生气了,想杀了这些进谏的大臣。泰不华跟大家说:“这事儿是我提出来的,要杀就杀我一个,绝对不能连累你们!”

后来,太皇太后的气消了,说:“幸亏还有你们这些敢于直言的臣子,要不然祖宗的法度可怎么守得住啊?” 然后赏了他两块金子,表彰他的正直。 接着,他被派去河南当廉访司的官员,没多久又调到淮西。后来又升迁到江南行御史台当经历,但他没去,改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 浙江西部发了大水,庄稼全毁了,泰不华正好进京,他就跟中书省的人极力争取,免除了那里的赋税。

之后,他被提拔为秘书监,又升任礼部侍郎。到了至正元年,他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他改革官吏的弊端,取消了没收的官牛租税,让老百姓自己申报田亩,以便公平地分摊赋役。他还推行乡饮酒礼,教育老百姓要谦让,当地风俗也因此大为改观。 后来被召进史馆,参与编写辽史、宋史、金史,书写完毕后,被授予秘书卿的职位。 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同时兼管会同馆的事务。

黄河决堤了,他奉命拿着玉圭、白马去祭祀河神。祭祀完毕后,他又上奏说:“淮安以东,黄河入海的地方,应该像宋朝那样设置撩清夫,用那种滚江龙铁扫,把沙泥冲刷干净,随着潮水一起入海。”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还让这些民夫顺便屯田,不过后来这事儿没做成。

话说元朝八年,浙江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因为给蔡乱头、王伏之报仇的事被逼急了,就跑到海里当起了海盗,抢劫朝廷的漕运粮船,还抓了管海防的千户德流于实。这事儿传到朝廷,皇帝就派江浙参政朵儿只班带兵去抓他。追到福建福州五虎门的时候,方国珍知道情况不妙,一把火烧了船想跑路,结果官兵自己先乱了起来,朵儿只班反而被抓了。方国珍逼着朵儿只班写了投降书,朝廷竟然同意了,还给方国珍兄弟都封了官。可方国珍压根儿不去上任,反而更加嚣张跋扈了。

到了九年,朝廷派泰不华去调查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泰不华查明情况后,就上奏朝廷建议抓捕方国珍,但朝廷没听。后来,朝廷又提拔泰不华当了江东廉访使,接着又升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没多久又让他去当都水庸田使。十年十二月,方国珍又跑到海里去烧杀抢掠沿海的州县。

元朝十一年二月,朝廷任命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让他带兵去庆元。因为泰不华了解方国珍的情况,朝廷就把他升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派他带兵去温州,两面夹击方国珍。没过多久,方国珍就来攻打温州,泰不华用火船烧了他,方国珍一夜之间就跑了。后来,孛罗帖木儿和泰不华秘密约定,六月乙未一起出兵讨伐方国珍。孛罗帖木儿就提前在壬辰日到了大闾洋,结果方国珍半夜带着精兵强将放火呐喊,官兵没怎么打就全溃散了,跳水淹死的官兵超过一半。孛罗帖木儿也被抓了,方国珍还给他编了个理由上报朝廷。泰不华听说后气得不行,好几天没吃饭。朝廷根本不知道这事儿,又派大司农达识帖木迩等人去黄岩招降方国珍。

方国珍兄弟都上了岸跪拜投降,然后退到民间的小楼里住着。那天晚上是中秋节,月亮又大又亮,泰不华想派勇士去暗杀方国珍兄弟。结果达识帖木迩正好夜里来拜访泰不华,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泰不华,达识帖木迩说:“我奉命招降的,你敢擅自行动吗?”这事儿才作罢。朝廷下令让泰不华亲自去海边,解散方国珍的队伍,收缴他们的船只和武器,然后又给方国珍兄弟分别授予官职。后来,朝廷又把泰不华升为台州路达鲁花赤。

十二年的时候,朝廷要征讨徐州,命令江浙省的官员招募水军去守卫长江。国珍这个人,他心里头起了疑心,又跑到海里去造反了。泰不华觉得自己应该用死来报效国家,就带兵去堵住黄岩的澄江,同时派了义士王大用去跟国珍联系,表示愿意跟他讲和,劝他回来投降。国珍更加怀疑了,把王大用扣押起来不放,就带着两百来艘小船,冲破海门,进了州港,攻打马鞍山一带。

泰不华对大家说:“我一个书生,能做到这个位置,心里一直担心自己辜负了所学的知识。现在我守卫着这海边,敌人刚开始招兵买马,又再次变乱,你们大家伙儿帮我一起打,要是能打赢,那就是你们的功劳;要是打输了,我也会拼死报效国家!” 大家一听,都非常踊跃地表示愿意跟他一起上。当时国珍的亲戚朋友陈仲达来回跑着商量,说国珍有可能投降。泰不华就带着部队,打出了接受投降的旗帜,乘着涨潮往前冲。

结果船触礁了,动不了了,眼看着就要跟国珍的船相遇了。泰不华就喊陈仲达过来再商量商量,结果一看陈仲达脸色不对,眼睛里全是怒气,泰不华觉得他心里不对劲,当场就把他杀了。然后立刻冲上去跟敌人的船搏斗,射死了五个人,敌人跳上他的船,他又砍死了两个人。敌人举着长矛要刺他,他又把长矛砍断了。敌人越来越多,想要抱住泰不华的船,把他送到国珍的船上,泰不华瞪大眼睛呵斥他们,猛地站起来,抢过敌人的刀,又杀了两个人。敌人一起用长矛刺他,结果他颈部中了一矛,死了,可是还是笔直地站着没倒,最后他的尸体被扔进了海里。他死的时候,四十九岁,那是十二年三月庚子日。他的随从抱琴,还有临海县尉李辅德、千户赤盏、义士张君璧,都在这次战斗中战死了。

泰不华死后,朝廷本来要授予他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行台州路达鲁花赤的职位,但他已经不在了,没来得及听到这个任命。三年以后,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国的称号,封他为魏国公,谥号忠介,并在台州为他建立庙宇,并赐名为“崇节庙”。

泰不华这个人啊,很有骨气,不随波逐流。太平王把他罢免相位的时候,泰不华还特地送他到城门外。太平王说:“你回去吧,别因为我连累你。”泰不华说:“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还要怕祸患吗!”后来虽然被当时的当权派排挤,但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对。他擅长篆书和隶书,字写得温润有力。他还曾经认真校订《复古编》十卷,纠正了很多错字,对经史典籍有很多考证。

余阙,字廷心,也叫天心,是唐兀氏族人,祖籍河西武威。他父亲沙剌臧卜在庐州做官,所以余阙就成了庐州人。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靠教书养活母亲,还跟吴澄的学生张恒交往,学问一天天进步。元统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泗州同知,为人正直,那些老官吏都很怕他。没多久就被朝廷召进京,当了翰林院的编修,后来又升任中书省刑部主事。因为他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因为要修辽、金、宋三朝的历史,他又被召回翰林院当修撰。之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改任中书省礼部员外郎,最后外放到湖广行省当左右司郎中。正赶上莫徭蛮族叛乱,右丞沙班应该带兵去平叛,却死活不肯去,没人敢说什么。余阙说:“右丞应该去,您是天子任命的重臣,负责一方安危,不去讨伐叛贼,反而想偷懒吗!您应该去!”沙班说:“郎中说得对,但要是军需供应不上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先去,这个好解决!”余阙立刻下令筹集军需,三天就都准备好了,沙班这才带兵出发。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集贤院经历,后来升任翰林待制,之后又外放到浙江东道廉访司任职。他母亲去世后,他就回庐州守孝去了。

话说贼寇从河南起事,攻陷了不少州县。到了至正十二年,我在淮东行中书省任职,当时把宣慰司改成了都元帅府,我的办公地点在淮西。我被任命为副使,兼任都元帅府佥事,负责带兵守卫安庆。那时候南北消息完全不通,军队的粮草都严重不足。我到任十天,贼寇就打来了,我成功击退了他们。

接下来,我就召集各级官员和将领们一起商量,制定了屯田和防御的策略。我们在周围修建堡寨,挑选精锐士兵在外围防御,同时在堡寨里面进行耕种。安庆附近灊山地区的八个乡镇土地肥沃,都很适合屯田,我们就都利用起来了。第二年春天和夏天,发生了大饥荒,饿得人都吃人了,我把自己俸禄都拿出来,熬粥救济百姓,救活了不少人。当时失业的百姓有好几万人,我都把他们安置下来了。我还向中书省请求拨款,得到了三万锭钞票用来赈济灾民。之后,我升任同知,兼任副元帅。

又过了第二年秋天,又遇上了大旱灾,我写文章祈求灊山神灵保佑,三天后就下雨了,那年总算没发生饥荒。当时盗匪占据了石荡湖,我就带兵去平定了他们,还命令老百姓捕捞湖里的鱼,作为鱼租上缴。十五年夏天,下大雨,江水暴涨,屯田的庄稼有一半被淹了,城下水势汹涌,还听到像雷一样巨大的吼声。我赶紧到阙祠祭祀,用少牢祭品祭祀,水位才慢慢退下去。秋天庄稼收成不错,收获了三万斛粮食。我看军队有余力,就加深了护城河,加高了城墙,在护城河外围修建了大型防御工事,挖了三重深沟,还从南边引江水灌入沟中,并在周围种植树木作为栅栏,城墙上四面都修建了飞楼,里里外外都非常坚固。

不久我就升任都元帅了。广西的猫军五万,跟着元帅阿思兰沿江而下,到达了庐州。我给他们写信,说苗蛮不应该窥视中原,请求阿思兰将军带兵回去。如果猫军有人在当地作恶,我就立刻处决他们,因此他们个个都战战兢兢,不敢造次。当时盗匪四面环伺,我身处其中,却能左右逢源,成为淮地的一道屏障。因为我的功劳,我被任命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继续留守安庆,安庆也因此成为江右地区重要的通道,商旅云集。池州的赵普胜率领军队攻打安庆,连续打了三天都没能攻下来。没过多久他又来攻打,我们抵抗了二十天才把他击退,怀宁县达鲁花赤伯家奴也在战斗中牺牲了。十七年,赵普胜又联合青军从两路进攻,我们抵抗了一个多月,最终把他们打败了。

秋天的時候,我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左丞。安庆城依托着小孤山作为屏障,我命令义兵元帅胡伯颜率领水军驻守在那里。十月,沔阳的陈友谅从上游直接进攻小孤山,伯颜和他打了四天四夜都没能取胜,赶紧向安庆求援。陈友谅的军队追到山口镇,第二天癸亥日,就逼近了安庆城下。我们派兵在观音桥堵截他们。很快,饶州的祝氏叛军又攻打西门,我们把他们打退了。乙巳日,陈友谅的军队攻打东门,红旗都爬上城墙了,我们挑选精锐士兵奋力抵抗,敌人再次被打退。戊申日,陈友谅集中兵力攻打东西两门,又被我们击退了。陈友谅非常愤怒,于是筑起栅栏,架起攻城用的高楼。庚戌日,他又来攻城,金鼓声震耳欲聋。我将各路将领分别安排到各个城门抵御敌人,大家昼夜不停地战斗。癸卯日,陈友谅增兵攻打东门。丙午日,普胜军攻打东门,陈友谅的军队攻打西门,祝氏叛军攻打南门,到处都是叛军,像蚂蚁一样多,城外一点援兵都没有。西门的情况尤其危急,我亲自上阵,徒步提着戈矛冲在最前面。士兵们哭着喊着阻止我,但我挥舞着兵器更加卖力,同时还分派麾下将领督促其他三门的军队,自己则率领孤军血战,斩杀了无数敌人,我也身中十多处伤。中午的时候,城池失守,城里燃起了大火,我知道大势已去,就拔刀自刎,跳进了清水塘。我的妻子耶卜氏和儿子德生、女儿福童也都投井自杀了。

同时殉难的还有守臣韩建一家,韩建当时卧病在床,但他骂贼不止,被敌人抓走,下落不明。城里的百姓纷纷登上城楼,自己拆毁了登上城楼的梯子,高喊:“我们宁愿一起死在这里,誓死不投降!”被烧死的百姓数以千计。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万户李宗可、纪守仁、陈彬、金承宗,元帅府都事帖木补化,万户府经历段桂芳,千户火失不花、新李、卢廷玉、葛延宗、丘卺、许元琰,奏差兀都蛮,百户黄寅孙,安庆推官黄秃伦歹,经历杨恒,知事余中,怀宁尹陈巨济,一共十八个人。安庆城破的那天,是至正十八年正月丙午日。

话说这阙将军啊,纪律特别严,自己和士兵同甘共苦,可要是谁稍微违反了命令,立马就斩首示众。有一次,阙将军生病了,不能处理公务,将士们都上天祈祷,想要替他受罪。阙将军知道了这事儿,硬撑着穿戴整齐,出来处理军务。

有一次打仗,箭矢石头像雨一样往下落,士兵们都用盾牌护着阙将军。阙将军把盾牌推开说:“你们也有自己的性命,干嘛要护着我!”所以将士们都拼死效力。 稍微有点空闲时间,他就研究《周易》,带着学生们去郡学讲学,还让士兵们在门外听着,让他们知道尊崇君主、孝敬父母的道理。他这风范,跟古代那些好将军一模一样。有人想拉阙将军进翰林院,但他觉得国家正处在危难之际,就推辞了,可见他忠心耿耿,早就是铁了心了。阙将军去世的时候,才五十六岁。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追赠他“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豳国公,谥号忠宣。人们都说,自从战争爆发以来,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就数阙将军和褚不华最厉害了。

阙将军平时特别喜欢钻研经史子集,《五经》他都做了注释。他写文章很有气势,想表达什么都能表达出来。写诗呢,风格像江左的诗人,看不起鲍照、谢灵运,更别说徐陵、庾信那些人了。他写的篆书和隶书也很古雅,值得流传后世。

一开始,阙将军死后,贼寇还很忌惮他,特意从池塘里把他的尸体捞出来,给他准备了棺材,在城西门外安葬了他。后来安庆投降了朝廷,明朝皇帝非常欣赏阙将军的忠义,下令在忠节坊给他修建庙宇,还命令有关部门每年都要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