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字友恒,是山西高平人。从小就很有志气,长大后更是智谋超群。元朝延祐、至治年间,他两次通过明经考试,考取了乡贡。泰定年间,他被朝廷恩授为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来又当过宪史、行省掾,做过潞城县县令,还被选为丞相东曹掾,最后升迁为户部主事,但还没来得及上任。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心慌,翻到父亲的来信,看到父亲颤抖的笔迹,就立刻辞官回家了。等他回到家,父亲已经得了风寒,没多久就去世了。
贾鲁守孝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担任了太医院都事。正赶上朝廷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贾鲁被召去参与《宋史》的编纂工作。书写完成后,他被选派到燕南山东道担任宣抚使幕僚,工作表现最好,升迁为中书省检校官。他上书皇帝说:“十八个河仓,近些年来损失了130万斛官粮,这主要是因为富人兼并土地,穷人流离失所造成的,应该先丈量土地,重新划分田地。但是这件事非常重大,如果不处理得非常完善,就不能轻易动手。”他的奏疏长达数万字,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首先提出御史的奏章应该直接呈报皇帝,不应该由其他官员先进行审核。后来又升任台都事,接着升任山北廉访副使,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工部郎中,并上书陈述了十九条关于考工的建议。
公元1344年,黄河在白茅堤决口,接着金堤也垮了,好几座城镇都被黄河水淹了,老百姓的家园被毁,年轻人四处逃难,情况非常糟糕。皇帝非常着急,就派人去实地考察,还催促大臣们想办法治理黄河,并且特别任命鲁某人担任都水监。
鲁某人沿着黄河走来走去,仔细查看地形,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千里路,终于摸清了黄河水患的关键所在,然后把自己的治理方案写成图纸呈给皇帝。他提出了两套方案:第一,建议修建北堤,阻止黄河泛滥,这样工程量会比较小;第二,建议疏通河道和堵塞决口同时进行,引导黄河往东流,恢复原来的河道,虽然工程量大很多,但是效果更好。 结果他还没来得及把这事儿办完,就被调任右司郎中了。
在右司郎中任上,他提出了二十一件关于国家大事的建议,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执行了。后来他又被调到都漕运使的职位上,又提出了二十条关于漕运的建议,朝廷采纳了其中八条:第一,京畿地区的粮食收购;第二,优待漕运司原来的漕运户;第三,委派官员接替工作;第四,通州总管要预先确定委派的官员;第五,船户被坝工(负责河道工程的工人)欺负,海运也因为坝工而受损;第六,疏通运河;第七,临清的运粮万户府应该归漕运司管辖;第八,宣忠船户应该归漕运司管辖。不过,这些建议也并没有全部执行。
后来,黄河水又往北侵蚀安山,冲进了运河,一直蔓延到济南和河间,眼看着就要冲毁两地的漕运司盐场了,这可是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大事啊!
话说九年的时候,太傅兼右丞相脱脱大人再次担任宰相,他心里惦记着黄河决堤的事儿,想着怎么救救百姓,减轻他们的苦难。于是他就跟皇上建议,召集朝中大臣一起商量对策。大家七嘴八舌,说法不一。鲁昌大人站出来说:“黄河必须得治理!”他还提出了两套方案。丞相大人选择了第二套方案,并且把这件事全权交给了鲁昌。鲁昌推辞,丞相大人说:“这事儿除了你,没人能办成!” 于是鲁昌就进宫向皇上禀报,皇上非常赞同。
十一年四月,皇上任命鲁昌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官升两级,还赐给他银章,让他统领河南、河北各路军民,调集汴梁、大名等十三个路府的十五万民工,以及庐州等地的十八支军队两万人来帮忙,所有参与的军民官员都听从他的指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当月就开始动工,七月就挖通了河道,八月把水引回原来的河道,九月船只就能通行了,十一月堤坝都修好了,工程全部完工,黄河恢复了原来的河道,这事儿都记载在《河渠志》里呢。皇上还派人祭祀河伯,并召鲁昌回京。鲁昌还献上了《河平图》。皇上正看着台臣的奏疏,奏疏里请求表彰脱脱治理黄河的功劳,皇上顺势也夸奖了鲁昌的功绩,直接提拔他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还让翰林院丞欧阳玄撰写了《河平碑》,歌颂脱脱的功劳,同时详细记载了鲁昌的贡献,并且把这些都记录进了史馆。皇上还追赠了鲁昌祖上三代的官职。
后来,鲁昌被任命为中书左丞,跟随脱脱平定了徐州。脱脱班师回朝后,皇上命令鲁昌去追剿残余势力,分兵攻打濠州,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一起督战。鲁昌在誓师大会上说:“我奉旨统领八卫汉军,在濠州城下已经驻扎七天了。各位将士一定要齐心协力,务必在今天午时之前攻下城池,然后才能吃饭!”鲁昌骑上马,冲锋陷阵,到达城下时,突然头晕,不得不下马,并嘱咐士兵不要溃散。病好后,他拒绝吃药,也不肯出汗,最终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这是十三年五月壬午日的事儿。月可察儿亲自为他料理后事,挑选精兵护送灵柩回高平,皇上还下旨赐给他五百锭交钞用于丧葬。他的儿子叫稹。
鲁曾,字善止,是修武人,性格刚正不阿,学问渊博。天历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职位,后来又调到御史台当办事人员,负责处理机密事务。有一次,监察御史弹劾中丞史显夫为人傲慢,鲁曾当着大官的面,直接拆开密封奏章说:“中丞平时为人很稳重,只是不太会跟人打交道,御史们这是以个人感情来弹劾他,不是公正的意见。” 这件事以后,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正直的人。
后来,鲁曾升任太常博士。武宗庙里,还没决定立哪位皇后陪祭。朝廷上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鲁曾站出来坚决反对说:“先朝因为武宗皇后真哥没有儿子,所以没有让她陪祭。”当时,伯颜是右丞相,他认为明宗的母亲也姓乞列氏,可以陪祭。徽政院传达了太后的旨意,说文宗的母亲唐兀氏可以陪祭。伯颜就问鲁曾:“先朝既然因为真哥皇后没有儿子,不让她陪祭,那现在要立谁陪祭呢?是明宗的母亲还是文宗的母亲?”鲁曾回答说:“真哥皇后在武宗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正式册封为皇后,她是武宗的皇后,而明宗和文宗的母亲,只不过是妾。现在因为没有儿子,就不立正宫皇后,反而让妾室当正宫,这是做臣子的废了先君的皇后,做儿子的追封先父的妾室,这在礼法上说不通。再说,燕王朱棣登基后,废了他父亲的皇后,而立自己的生母为皇后,来陪祭先王,成了千古笑柄,我们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集贤大学士陈颢,一向嫉妒鲁曾,就跳出来说:“唐太宗册封曹王明的母亲为皇后,那也是两个皇后啊,怎么就不行呢?”鲁曾反驳道:“尧的母亲是帝喾的妾,尧当了皇帝后,也没听说过册封她为皇后来陪祭帝喾。皇上是大元天子,不应该学尧舜,反而要学唐太宗吗?” 大家都被他的论证说服了,伯颜也赞同他的意见,最后决定以真哥皇后陪祭武宗。
我再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然后弹劾了答失海牙、阿吉剌太尉、巩卜班右丞、兀突蛮刑部尚书、吉当普监察御史、哈剌完者、月鲁不花院使和吕思诚郎中,把他们都给撸了职务。这八个人里,只有吕思诚的过错比较轻,但他也是违反了祖宗定下的选官制度;其他人都是伯颜那伙儿的,朝廷一下子就清净多了。
后来我升任枢密院都事,然后向皇上建议说:“以前伯颜专权乱杀大臣,他的党羽们还利用职务之便,巧妙地陷害大臣的妻女,编造罪名。现在不管是大小官员还是老百姓,只要犯了罪,就只处罚他自己,不能牵连他的妻女。郯王就是被伯颜陷害的,他的妻女流离失所,应该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他子孙的爵位。”皇上同意了我的建议。
之后我升任刑部员外郎,认真地为那些被伯颜冤枉的人平反昭雪。然后又升任宗正府郎中,接着外放去辽阳行省担任左右司郎中,后来又担任佥山北道肃政廉访司事,最后回到中央,当上了礼部郎中。
到了至正十二年,丞相脱脱去讨伐徐州的贼寇,因为官兵不适应当地的水土,他就招募沿海的盐丁当兵。于是,我被破格提拔为鲁曾资善大夫、淮南宣慰使,负责征讨徐州的事务,带五千盐丁去参战。徐州攻克后,我又继续率领我的部队去讨伐淮东地区的敌人,最后在战场上战死了。
贡师泰,字泰甫,是安徽宣城人。他爹贡奎,是个有名的文学家,元朝延祐、至治年间在京城做官,是集贤直学士,后来去世了,追封谥号为文靖。贡师泰年轻时在国子监学习,是个秀才。泰定四年,他参加考试及格,当上了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丁忧,后来改任徽州路歙县丞。江浙行省想让他去工作,但他因为是当地人,就主动辞职了。后来,一些大臣推荐了他,他就当上了应奉翰林文字。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府推官。 绍兴府有一些疑难案件,他都认真审理,最终都解决了。
有一次,山阴白洋港边漂来一艘大船,船上有二十个船员,他们上岸去捡海边的柴火,发现船上没人,就拿走了船上的桨和橹。船上还有两个死人。有个叫徐乙的人觉得奇怪,船上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却有两个死人,就说船员们抢劫杀人。这二十个船员在富人高丙家打工,结果高丙也牵扯进来了。船员们虽然承认了罪行,高丙也被抓了。贡师泰暗中调查,发现是当地人沈丁把货物运到杭州回来的时候,渔民在海里撒网捕鱼,船员偷了渔民网里的鱼,被渔民杀了,船员根本没杀人抢劫,高丙也不知道这事儿,他们俩都是冤枉的。
巡盐的官差徐裕,借着巡盐的名义,在乡下横行霸道。有一天,他遇到几个诸暨商人,抢了他们的钱,把人杀了,扔到水里,然后跑去县里报案说:“我抓到一个贩私盐的,他畏罪跳水自杀了。”官府验尸,发现死者有伤,觉得可疑,就把案子搁置了。贡师泰追查后,查明了徐裕杀人的真相,让他等待处罚。 余姚有个叫孙国宾的,因为受贿放走了制造假钞的姚甲,还抓了高乙、鲁丙,诬陷他们也制造假钞。高乙曾经帮姚甲办事,但不是他自己制造假钞,孙国宾放了姚甲后,就加罪于高乙,而鲁丙和孙国宾有仇,所以也被牵连了,鲁丙和高乙根本不认识。贡师泰觉得高乙等人的口供对不上,就盘问孙国宾,孙国宾招供了,真相大白。于是释放了鲁丙,高乙按原罪处罚,姚甲被处死,孙国宾也被绳之以法。
像这样的冤假错案,贡师泰查明的很多。所以当地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认为自己没有冤屈,他的政绩在各郡中是最好的。
考完试,他又回到了翰林院,当上了应奉,参与编写后妃和功臣的传记。这事儿干完后,他升了官,做了宣文阁授经郎。后来又当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然后升任礼部郎中,接着又调到吏部,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从元世祖以后,监察御史和给事中这些职位,南方人很少有机会担任,直到他,才恢复了旧制,南方人才又重新有机会担任这些要职。从师泰开始,大家普遍认为朝廷选对了人。
至正十四年,他升任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发生兵变,京城粮食不够吃,师泰奉命去浙江一带收购粮食,弄来了百万石粮食,解了京城的燃眉之急。之后他又升任兵部侍郎。朝廷觉得从京城到上都的驿站太破败了,就派师泰去巡视整顿。师泰到了之后,仔细调查了驿站破败的原因,了解了各个驿站的贫富情况,然后平均分配徭役,几十个郡的百姓因此稍微轻松了一些。那些达官贵人因为师泰的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非常嫉妒他,但又找不到他的把柄。恰逢朝廷想要继续在浙江西部收购粮食,就又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
至正十五年,庸田司被撤销了,师泰被提升为江西廉访副使,还没等他上任,就被调到福建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当时平江府缺一位知府,朝廷商议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又选中了师泰,让他担任平江路总管。那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率领大军从高邮渡江,直逼平江城下,猛攻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第二年春天,守将抵挡不住,打开城门逃跑了。师泰带领义军出战,但敌众我寡,战败了,他也只好带着印信丢下城池逃跑了,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张士诚后来投降了,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邇就私下任命师泰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整顿盐务,疏通盐运的渠道,大幅度增加盐税收入,充实了国库。丞相又私下任命师泰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二十年,朝廷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让他负责福建地区,用福建的盐换取粮食,再通过海路运到京城,一共运送了几十万石粮食,朝廷因此受益匪浅。至正二十二年,朝廷召他回京担任秘书卿,但他走到杭州的海宁就病死了。
师泰啊,为人洒脱不羁,长得又高大威猛,不仅文章写得好,在政事上更是很有本事,到哪儿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他特别喜欢提携后辈,只要是贤才,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大力推荐,所以大家都非常敬重他。他留下了不少诗文,流传于世。
周伯琦,字伯温,是饶州人。他父亲周应极,在至大年间,仁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被召见,献上了《皇元颂》,仁宗又向武宗推荐了他,于是周应极做了翰林待制。后来,他给皇太子讲书,每天都在皇太子身边侍奉。仁宗即位后,周应极升任集贤待制,最终官至池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周伯琦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官场混,在京城游历,进了国子监,成了上舍生,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他凭借家世荫庇,被授予将仕郎、南海县主簿的官职,三次升迁,最终当上了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朝廷把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把艺文监改名为崇文监,周伯琦被任命为宣文阁授经郎,负责教导皇亲国戚和大臣家的孩子。他每次讲课,皇上都很满意,而且皇上经常向他咨询问题。皇上觉得周伯琦书法很好,就让他篆刻“宣文阁宝”,还让他题写宣文阁的匾额;又让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刻在宣文阁里。从此以后,他不断升迁,都在宣文阁和崇文监之间辗转,而且受到的恩宠也越来越隆重。皇上经常直接叫他“伯温”,连名带姓都不叫了。
后来,御史弹劾说风纪监察应该用朝中比较亲近的大臣,皇上就特地让他去广东廉访司担任佥事。八年后,他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待制,参与修撰后妃和功臣的传记,官职也一步步升到直学士。
至正十二年,朝廷下令允许南方士子都能在中央政府任职。周伯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和贡师泰一起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他们俩都是南方士子的杰出代表,一时之间风光无限。当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率领大军南征,却违反军纪,导致兵败,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人联名弹劾了他。周伯琦却弹劾刘希曾等人越权干预,结果刘希曾等人被贬官,去当了郡判官,所以周伯琦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
话说,这位伯琦大人,十三岁那年就当上了崇文太监,还兼着经筵官的差事,甚至还代替皇帝祭祀天妃呢!可惜后来家里出了丧事,他得回家守孝。十四年后,他又重新被任命为江东肃政廉访使。结果,宁国府被叛军长枪锁给攻陷了,伯琦大人和下属们吓得赶紧跑路,一路逃到了杭州。之后,朝廷本来要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但后来又改成了浙西肃政廉访使。谁知道,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上奏说伯琦大人失守宁国,应该受到处罚。十七年的时候,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竟然让伯琦大人担任参知政事,去招降平江的张士诚。张士诚投降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又替伯琦大人辩解,说他没罪,于是就让他当了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可张士诚把他给留下了,没让他走。后来,伯琦大人又升了资政大夫,做了江浙行省左丞,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张士诚被灭了,伯琦大人才回到老家鄱阳,没多久就去世了。伯琦大人长得温文尔雅,像块美玉一样,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却总能保全自己。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草书样样精通,在当时可是名声在外。他还写过《六书正伪》和《说文字原》两本书,以及其他诗文若干卷。
吴当,字伯尚,是吴澄的孙子。他从小就继承了祖辈的优秀品质,聪明又踏实,很受人称赞。长大后,他精通经史子集,跟着爷爷去了京城,考中了国子生。后来,吴澄去世了,以前跟着吴澄学习的学生,都拜吴当为师,继续学习。至正五年,吴当凭借他父亲的功劳,被授予万亿四库照磨的职位,还没上任,就因为有人推荐,改任国子助教。他认真讲课,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们都很喜欢他。恰逢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朝史书,吴当参与了编纂工作。书写完后,他被任命为翰林修撰。七年后,升任国子博士;次年,升任监丞;十年后,升任司业;次年,升任朝林待制;又一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十三年,升任监察御史,不久又回到国子司业的职位;次年,升任礼部郎中;又一年,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
话说江南那边的战乱已经打了五年了,朝廷里有人推荐说,有个叫XXX(原文未提及姓名,以下简称“当”)的人,一直住在江西,非常了解江西的风土人情,而且很有才能,可以胜任治理政务。于是皇上就特别任命他为江西肃政廉访使,让他和江西行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一起,去江西各地招安捕盗,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因为朝廷的兵力不够,所以“当”到了江南之后,就开始招募当地老百姓当兵,从浙江一路打到福建。到了江西建昌地区,他招降了新城孙塔,抓住了李三。道路打通了,就进攻南丰,那个贼头子郑天瑞逃跑了,郑天瑞的儿子自己自杀死了。
十六年的时候,朝廷调派检校章迪率领他的部队,和黄昭一起夹击抚州,剿杀了主要的贼寇胡志学,然后又收复了崇仁、宜黄。这样一来,建昌和抚州两郡就全部平定了。那时候,参知政事朵歹也负责抚州和建昌的军事,但是好几年都没什么战功。他嫉妒“当”屡屡获胜,功劳盖过了自己,又觉得南方人不应该担任总兵官,就造谣说“当”和黄昭都跟贼寇勾结。皇上就下令解除他们两个的兵权,“当”被任命为抚州路总管,黄昭被任命为临江路总管,都得听从平章火你赤的指挥。结果火你赤竟然杀了“当”的幕僚范淳和章迪,将士们都很愤怒不服气。“当”就劝他们说:“皇上的命令不能违抗啊!” 可是火你赤又上奏朝廷说:“这两个人啊,不适合做地方长官。” 没多久,皇上就下令罢免了“当”和黄昭的总管职务,还把他们革职了。
十八年过去了,火你赤从瑞州凯旋回龙兴,而当、昭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敢跟着回来。
早些时候,当和昭上报了平定贼寇的战功奏章,他们是从广东走海路回京的,还没到京城呢,火你赤他们上报的公文就先到了。所以朝廷就怪罪当和昭,把他们都贬官了。后来朝廷收到了当和昭的战功奏章,才知道之前是被冤枉的,就下诏书提升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提升昭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可是圣旨还没下来,陈友谅就已经攻陷了江西好几个郡县。火你赤丢下城池跑了,当呢,就戴上黄帽子,穿上道士衣服,闭门不出,每天就写书。陈友谅派人去请他出来做事,当躺在床上不吃东西,誓死不从。没办法,陈友谅的人只好把他的床抬上船,送到了江州,关了他一年,可他始终没有屈服。
后来,他就隐居在庐陵吉水的谷坪。一年多以后,因为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他留下了《周礼纂言》和《学言稿》这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