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履谦,字伯恒,他爸爸齐义很擅长算术。齐履谦六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去了京城;七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十一岁的时候,他爸爸教他推算星历,他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十三岁,他开始拜师学习圣贤之书。从那时起,他就把探究道理作为自己的目标,只读《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到了元朝至元十六年,朝廷刚成立太史局,要修订新的历法,齐履谦被任命为星历生。和他一起工作的都是司天台官员的子弟,太史令王恂曾经考问他们算术,大部分人都答不上来,只有齐履谦能对答如流,王恂对他非常惊讶。新的历法完成后,他又参与了《历经》、《历议》的修订工作。至元二十九年,他被授予星历教授的职位。

都城的刻漏,以前是用木头做的,形状像碑,所以叫碑漏。碑漏里面装有弯曲的管道,用铜铸成小球,小球从碑顶往下滚动,撞击铙钹来报时,但是这个碑漏已经很久没用了,早晚报时都不准了。到了元朝大德元年,中书省让齐履谦去检查维修。他看到刻漏旁边有四只宋朝留下来的铜壶,于是就根据图纸考证了莲花漏、宝山漏等古代漏刻的制造方法,然后让人重新制作,他还建议重建鼓楼,增加更鼓和守漏的士兵,这些措施当时就被采纳了。第二年,他升迁为保章正,开始全面负责历法方面的事务。

大德三年八月初一,日出时间是巳时,根据历法推算,应该发生日食,而且时间还比较长。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却没有发生日食,大家都非常害怕。齐履谦说:“古代也有过预测日食准确与否的情况,何况现在是接近中午,阳气旺盛,阴气微弱,发生或不发生日食都是正常的。”然后,他考证了唐朝开元年间以来,预测日食准确与否的十个案例来向朝廷汇报。大德六年六月初一,日出时间是戌时,根据历法推算,应该发生日食,时间是57秒。因为日食发生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接近黄昏,很多人想隐瞒不报。齐履谦说:“我负责的是天文常数,日食发生与否,都是天意。”他独自向朝廷上报了此事。到了那个时候,果然发生了日食。以前大家争论“没日”(指太阳消失的日子)的计算方法,总是无法得出结论,齐履谦说:“一个月的日数是十五天,有时会有十六天,这是多余日数的积累。所以历法用积累下来的多余日数来确定‘没日’,不超过一个月的天数才是正确的。”大家都很信服他的说法。

话说公元1277年(元成宗七年)八月某一天晚上,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皇帝下令调查地震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个叫许谦的人,他根据《春秋》的说法回答说:“大地属阴,主静,就像妻子、臣子、子女一样,这三者如果都失去了应有的本分,大地就会不安宁。解决的办法,大臣们应该自我反省,去掉专权跋扈的行为,来回应上天的警示,不能只是单纯地搞一些祭祀祈祷活动。” 当时成宗皇帝正卧病在床,朝中大臣中有人专权,所以许谦的话是暗指这些大臣。

到了公元1279年(元成宗九年)冬天,朝廷开始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许谦代理司天台的官职。 以前,祭祀的时候,司天台虽然负责掌管时间,但却不用钟鼓更漏,往往要等到天亮才开始仪式。许谦就向执政的大臣建议,应该使用钟鼓更漏,让祭祀活动有时间安排,大臣们同意了他的建议。

公元1281年(元至大二年),太常寺请求修缮社稷坛,并疏浚太庙庭院里的井。 有人因为这工程要占用岁君(掌管财政的官员)的钱,想阻止这项工程。许谦说:“国家把天下百姓都当作一家,怎么可以说岁君的钱就只能用在这里呢!”

公元1282年(至大三年),许谦升任时郎秋官正,兼领冬官正事。公元1283年(至大四年),仁宗皇帝即位,他很推崇儒家学说。 朝臣们都说许谦有学问有品德,可以教导国子监的学生,于是许谦被提升为国子监丞,后来又升任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与吴澄同时受命,当时人们都说朝廷选对了人。

许谦每天五更天就到国子监上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懈怠。他的教学很有方法,学生们都很敬畏服从他。没过多久,许谦又兼任太史院佥事。公元1292年(元皇庆二年)春天,彗星出现在东井星附近。许谦上奏说应该加强修明善政来回应上天的警示,并陈述了八条时务。仁宗皇帝很感动,立刻吩咐宰相们迅速执行。自从许谦离开国子监后,吴澄也因病辞职回家,国子监的学风有所衰落。

公元1311年(元延祐元年),朝廷下令挑选优秀的老师,于是许谦再次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许谦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教导也更加深入人心,他每斋都安排一位伴读作为长官,即使助教职位空缺,学生的讲授学习也从未中断。 当时刚开始规定国子监学生每年要选拔六个人作为贡生,按照入学的先后顺序来决定。许谦说:“不考核他们的学习成绩,怎么能选拔优秀人才呢!”于是他根据旧制,制定了升斋、积分等制度:每个季度考核学生的学业和品行,根据成绩依次递升;升到上斋后,必须再学习两年才能参加考试;正月和二月考经义,三月考古赋、诏诰、章表、策论;蒙古族和色目人考明经策问;文章辞藻和道理都优秀的得一分,辞藻平平道理优秀的得半分,一年到头积满八分者为高等,共四十人;然后由集贤院和礼部确定其中成绩合格的六人作为贡生;三年内不能通读一经,或者在学不满一年的,都予以淘汰。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人人努力学习,出现了很多有文采的学子。公元1315年(延祐五年),许谦被外放为滨州知州,但因母亲去世,未能成行。

公元1341年,他当上了太史院使,相当于现在国家天文台的领导。

到了公元1325年九月,他以太史院使的身份被派去江西和福建当钦差大臣,整顿吏治。这一去,可不得了,他一口气罢免了四百多个贪污腐败的官员! 他还减免了数万石的苛捐杂税,那些本来应该为官府服务的,靠着祖上余荫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也被他统统赶回家了。福建省的官府自己管着一些田地,每亩地每年要收三石米,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下令减免了这部分税收,结果得罪了不少人。 等他回北京后,福建的官府就捏造罪名诬陷他。

没过多久,那些诬陷他的人自己反而因为犯了事被免职了, 他才终于洗清了冤屈,重新当上了太史院使。 公元1329年九月,他去世了。

这个人叫履谦,从小刻苦学习,家里穷,没啥书读。后来当了天文官,在太史局工作。一次,他发现秘书监里留着一些宋朝的旧书,就留下来自己看。他就日夜不停地读,认真研究,所以学问特别好,天文地理、历史典籍、礼乐制度、阴阳五行、医药卜算,他都懂,尤其精通经书。他还写了不少书,比如《大学四传小注》、《中庸章句续解》、《论语言仁通旨》、《书传详说》、《易系辞旨略》、《易本说》、《春秋诸国统纪》等等。

他还根据《洪范》里的“皇极”和邵雍《经世书》里的“皇极之数”,写了《经世书入式》和《外篇微旨》这两本书。“皇极”的数,其实不是真正的极限,只是借用“极”字来表达某种含义而已。 当时的《授时历》用了五十年,都没人仔细研究过。履谦每天都测量日影,观察晨昏和五星的位置,从至治三年冬天到泰定二年夏天,他发现实际的天文数据和历书上的数据,每天都差两刻钟,于是写了《二至晷景考》这本书。 《授时历》虽然有经和串(编排方法和数据),但它只讲结果,没讲计算方法,履谦就写了《经串演撰八法》来解释计算方法。

元朝建国一百多年了,祭祀用的音乐还沿用宋金两朝的,没人敢改。履谦认为音乐的根本是律,律的根本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以前的史书里都有记载。他说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建个密室,用金门竹子和河内芦苇来制作乐器,这样就能制定出正确的雅乐,用来祭祀,也能规范度量衡,促进社会和谐。他还上书朝廷提出了这个建议。 他还得到一根黑色的古律管,长一尺八寸,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中间有个隔板,隔板上有小孔,应该是用来调节气流的;隔板上面九寸,管子是均匀的,直径大约三分;隔板下面九寸,管子逐渐变细到管底,直径大约二寸多,这样可以聚集气流向上。这根律管的制作方法和现在的律学家说的不一样,应该是古代的“玉律”。后来他调到别的部门工作了,这件事就搁置了,很多有志之士都很惋惜。至顺三年五月,朝廷追赠他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等职务,追封汝南郡公,谥号文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