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咱们看看这宝贝!先说金部的编钟,一共十六个钟,挂在一个架子上,架子是铜做的。这架子啊,横着叫“笋”,竖着叫“虡”,上面雕刻着树枝和羽毛,还涂着金漆,画着两只凤凰,中间是座博山,架子上有十六个小支架,用红绒绳子挂着钟。架子底下是青龙,趴在地上,还垫着两块绿油油的木板,架子两边还有两个小托。架子两头是铜做的龙头,嘴里衔着铜做的璧和流苏,流苏是五彩的,用红绒线系着。架子底下有四个铁桩子,防止它倒。以前用砖头垫着,后来换成了石狮子。架子上还刻着金字,挺讲究的。敲钟的棒子是用茱萸木做的,柄是用竹子做的。平时不用的时候,就用黄色的丝绸盖着;下雨天,就用油布盖着。磬也是这样。元朝初期,用的都是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钟,上面刻着“大晟”、“大和”、“景定”字样的就是。后来又新做了些,一起用。
接下来看看石部的编磬,也是十六个,用石头做的。用红绒绳子挂着,架子底下是狻猊(suān ní)的造型。敲磬的棒子是用牛角做的。其他的架子、支架、树枝、羽毛、璧、流苏这些,跟编钟的都一样。元朝初期,用的也是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磬。到了元朝中期,才开始用泗滨灵壁石做的。
咱们再看看丝部的乐器。琴有十张,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两张。琴面用桐木做的,底用梓木做的,琴弦是冰弦,琴轴是木头的,琴身是漆的,琴徽是金的,长三尺九寸。琴头宽五寸二分,中间高二寸七分,两边各高二寸;琴尾宽四寸一分,中间高二寸,两边各高一寸五分。每张琴都用黄色的丝绸包着。琴的架子是黑漆绿的。
瑟有四张,琴面和琴底都是梓木做的,琴面涂着颜色,两头画着锦绣图案,长七尺。琴头宽一尺一寸九分,中间高四寸,两边各高三寸;琴尾宽一尺一寸七分,中间高五寸,两边各高三寸五分。琴弦是红色的丝线,一共二十五根,每根弦都有一个琴柱,琴的两头都有孔,互相连通。每张瑟也用黄色的丝绸包着。瑟的架子有四个,也是黑漆绿的,上面还装饰着八个金色的凤头。
竹部……
这东西啊,是箫,用竹子做的,一架有十六根管子,宽六分左右。上面装饰着黑色的枪和金色的鸾凤,用黄铜钉子铰好。用黄绒带系在脖子上,两边还垂着红色的绒绦结。箫架是用木头做的,高两寸多,也叫排箫,用黄色的布套包着。
然后呢,还有一支笛子,也是用竹子做的,长四寸,七个孔,也叫长笛。笛身缠着红色的丝线,也垂着红色的绒绦结,用黄色的布套包着。
还有两个籥(yuè),样子跟笛子差不多,不过只有三个孔。也缠着红色的丝线,垂着红色的绒绦结,用黄色的布套包着。
还有两个篪(chí),颜色像桐树叶子那样,有七个孔。也缠着红色的丝线,垂着红色的绒绦结,用黄色的布套包着。
接下来是匏(páo)部乐器。有四个巢笙,四个和笙,一个七星匏,一个九曜匏,一个闰余匏,这些都是用斑竹做的。底部是黑色的漆,把管子放在匏里,簧片装在管子的末端,参差不齐的,像鸟的翅膀一样。大的叫巢笙,次大的叫和笙,管子都有十九根,簧片也是十九片。十三簧的叫闰余匏,九簧的叫九曜匏,七簧的叫七星匏,这些都用黄色的布套包着。
然后是土部乐器。有两个埙(xūn),用陶土做的,周长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状像秤锤,有六个孔,上面一个,前面两个,后面三个,也用黄色的布套包着。
再看革部乐器。有两个搏拊(bó fǔ),样子像鼓但比较小,里面装满糠,外面涂着红色的漆,画着绿色的云纹,系着青色的绒绦。演奏时用双手,一会儿敲一会儿拍,来配合歌唱的节奏。
木部乐器。有一个柷(zhù),用桐木做的,形状像方形的桶,上面画着山,涂着白色的漆,旁边有个圆孔,里面放着椎子。椎子是用杞木做的,敲击它来演奏。
还有一个敔(yǔ),也是用桐木做的,形状像伏着的虎,彩绘装饰,背上有二十七个鉏铻(chú yǔ)的刻纹,下面托着个盘子。演奏时用一根两尺四寸长的竹子,劈成十根竹片,叫做籈(bì),用它敲击敔的背部来停止演奏。
最后是金部乐器……
这套乐器,厉害着呢!首先是镈钟,十二个架子,每个架子上都放着一口钟,比编钟还大!这十二个架子分别对应十二个时辰,所以也叫辰钟。架子用竹子做的,涂上朱红色,再描金,还画着飞龙!东边是青龙,西边是白虎,南边是赤翟,北边是玄麟,上面还挂着五彩流苏,漂亮极了!其他的制作工艺和编钟一样。
编钟呢,十二个架子,每个架子上十六口钟,具体怎么做的,《登歌》里都有记载。(后面乐器制作方法和《登歌》一样的,就不再重复了。)
接下来是石制的乐器,编磬,十六个架子,每个架子上十二个磬,制作方法也参考《登歌》。架子跟镈钟的一样。
丝弦乐器,琴有二十七根弦,单弦的有三张琴,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的各六张。瑟有十二张。
竹制乐器,箫、籥、篪、笛,每种都有十个。
匏制乐器,巢笙十个。竽也有十个,用竹子做的,跟巢笙一样都是十九根簧片,只是按压的方法不一样。还有七星匏一个,九曜匏一个,闰余匏一个。
土制乐器,埙八个。
革制乐器,厉害了!先说晋鼓,一个就够大的,长六尺六寸,鼓面直径四尺,周长一丈二尺,鼓面是鼓身高度的三分之一,鼓面直径六尺六寸又三分之一寸。鼓面上画着云龙,鼓身用朱红色漆过,下面是彩绘的底座,整个鼓高一丈多。在郊祀的时候,要用马皮蒙鼓面。
树鼓四个,每组三个鼓。每个鼓高六尺六寸,中间立着一根柱子,叫建鼓。柱子顶端雕刻着飞翔的鹭鸟,下面装有小圆轮。鼓的上面是方形的盖子,都涂着彩绘。四个角上都有竿子,挂着璧翣流苏,下面是四个青狻猊作底座。建鼓旁边还有两个小鼓,一个叫鞞,一个叫应,这四个鼓分别放在乐队的四个角落。踏床和鼓槌都涂着朱红色。
雷鼓两个,跟晋鼓差不多,就是小一些,用马皮蒙面,拿着柄敲击,鼓的两侧还有耳状物可以自己互相碰撞,郊祀的时候用。
雷鼗两个,也用马皮蒙面,大小鼓各一个,用一根柄串起来,郊祀的时候用。
路鼓两个,跟雷鼓差不多,就是不用马皮,祭祀宗庙的时候用。
路鼗两个,大小两个鼓用一根柄串起来,两侧都有耳状物,用柄摇动,耳状物互相碰撞,不用马皮,祭祀宗庙的时候用。
话说这乐舞的道具啊,可讲究了!首先,得有柷(zhù)和敔(yǔ),各一个。然后,指挥用的麾(huī),用红色的绸子做成,长七尺,上面画着升天的龙,龙的头用金涂,再挂在红色的木棍上。乐队指挥拿着它,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
再来说说照明工具,得准备两盏照烛,用长竿子挑着,竿子顶端套着红色的纱笼,里面点上蜡烛。晚上演出,指挥旗挥舞起来距离远了看不清,乐正(乐队负责人)就拿着照烛,举起来表示开始,放下表示停止。还有纛(dào),两面,形状像旌旗,高七尺,木棍顶端刻着牛头,下面用红色的绸子做成三层盖子,用来引导文舞的队伍。
接着是籥(yuè),六十四个,用木头做的,形状像个管子,舞者们拿着它跳舞。翟(dí),也是六十四个,木头做的手柄,一头刻着龙头,装饰着野鸡羽毛和流苏,也是舞者们用的道具。旌(jīng),两面,形状像纛,不过木棍顶端是凤凰,用来引导武舞的队伍。干(gān),六十四个,用木头做成,再涂上颜色,舞者们拿着它跳舞。戚(qī),六十四个,形状像剑,舞者们拿着它跳舞。《礼记注》上说,戚是斧头,不过现在的样式和古代不一样了。
金制的乐器也有不少。金錞(chún),两个,用铜铸造的,中间是空的,鼻子的形状像狻猊(suān ní),下面是方形的木座。两个人一起举着錞,在木座上敲击。金钲(zhēng),两个,形状像铜盘,挂起来敲击,用来调节乐器的节奏。金铙(náo),两个,形状像古代的火斗,有柄,用铜做框架,上面镂空得像铃铛一样,里面有个小球。拿着柄摇动它,声音“铙铙”作响,用来停止击鼓。
单铎(duó)和双铎,各两个,形状像小钟,上面有柄,用金子做钟舌,用来配合武舞的节奏。两个铎共用一个柄的,叫做双铎。雅鼓,两个,形状像漆筒,用羊皮蒙面,旁边有两个纽扣。乐工拿着它,敲击地面来调节舞蹈的节奏。相鼓,两个,形状像拍板,外面用皮革包裹,里面装满谷糠。拍打两端,用来配合乐舞的节奏。还有鼗(yú)鼓,两个。最后是表,四个,木头做的杆子,上面刻着方形的记号,用来标识舞者的位置和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