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庸,字伯常,是雄州归信人。他特别孝顺他母亲李氏,远近闻名。他母亲生病的时候,王庸整夜对着北极星祈祷,甚至磕头磕到头破血流,他母亲的病就好了。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就露宿在母亲坟前,日夜哭号。有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暴雨,邻居们拿着被褥想去给他遮雨,结果发现他坐卧的地方竟然一点都没湿,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离开了。更神奇的是,后来竟然有几十窝蜜蜂飞到他家安家,每年都能收获很多蜂蜜和蜂蜡,用来祭祀他母亲。

黄赟,字止敬,是临江人。他父亲黄君道,在延祐年间去京城谋官,把黄赟留在江南。那时候黄赟年纪还小,长大后听说他父亲娶了后妻,住在永平,就跑去探望。结果发现他父亲已经去世三年了。他后母听说黄赟来了,就卷走了他父亲的所有财产,改嫁了,还拒绝见黄赟。黄赟哭着跟别人说:“我来是为了看望我父亲,没想到父亲已经去世了,我想把父亲的遗体运回家安葬,可是连墓地都不知道在哪儿。如果能见到后母,让她告诉我父亲的埋葬地点,我死也瞑目了,她竟然还贪图我父亲的钱财!”过了很久,他听说后母住在海边,就赶紧带了干粮去找她。后母还是拒绝见他,三天都没让他进门。他后母的弟弟同情他,就带他去了永平附近的乐亭县找他父亲的墓地,可还是没找到。黄赟就在那里哭着向神灵祈祷,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他父亲用拐杖指着一个地方说:“看到那块砖就能找到了。”第二天,他就在那个地方寻找,他后母的弟弟说:“确实如此,下葬的时候有样东西可以作为记号。”他们打开腐朽的棺材,找到了黄赟父亲的遗骨,把他带回了家。

石明三和母亲住在余姚山里。有一天,石明三从外面回来,发现母亲不见了,却看到墙上有个洞,洞里有三只小老虎,他明白了母亲是被老虎害死的。于是,他把三只小老虎都杀了,磨好一把大斧头,立在墙边,等着母老虎回来,一斧头砍死了母老虎。他又跑到岩石边,拿着斧头等着,又砍死了公老虎。石明三也当场死了,却站着没倒下,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活着一样,他手里紧紧握着斧头,怎么也拔不出来。

刘琦,是湖南岳阳临湘人。他两岁的时候,妈妈刘氏因为战乱被抓走了,从此他就只和爸爸生活在一起。长大一些后,刘琦一直记挂着妈妈,经常唉声叹气地说:“别人都有妈妈,就我一个人没有!”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起来。等到刘琦成年了,他就请求爸爸,让他去寻找妈妈。他跑遍了黄河两岸,淮河上下,找了好几年都没找到。后来,终于在安徽池州贵池找到了他妈妈,把他接回家奉养。十五年后,爸爸去世了;三年后,妈妈也去世了。刘琦守孝期间,一直吃素菜粗粮。当地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在他的家门口立了“孝义”的牌坊。

刘源是河南归德中牟人。他妈妈吴氏,七十多岁了,病得很重,连路都走不动。偏偏这时候,战火烧到了他们家附近,邻居们都逃跑了,刘源一个人根本无力救火。他只能对着天哭喊,然后冲进火海,抱着妈妈一起被烧死了。

祝公荣,字大昌,是浙江丽水人。他隐居在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按照礼仪尽心尽力地守孝。有一天,厨房灶台着火了,祝公荣无力扑灭,就伏在母亲的棺材旁悲痛哭泣,结果火自己就灭了,乡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他还在堂屋里塑了父母的像,每天早晚都像侍奉活人一样侍奉着。

陆思孝,是绍兴山阴的一个樵夫,为人非常孝顺。他母亲年老生病,得了痢疾,陆思孝四处求医问药很久,都没见效。陆思孝正打算割下自己的腿肉做成粥给母亲吃,突然在梦中好像看到神仙给他指点了一个药方。陆思孝觉得很神奇,就按照药方给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姜兼,是浙江淳安人。他七岁就成了孤儿,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孝顺养母。母亲去世后,姜兼悲痛欲绝。母亲下葬后,他独自住在母亲墓旁,每天早晚都去哭祭,在荒凉的山里过着简朴的生活,自己砍柴做饭,吃素菜喝白水,一年四季穿着粗布衣服,从不改变。同村的陈家和戴家的孩子都不孝顺父母,听说姜兼的事迹后,都感到羞愧后悔,纷纷把父母接回家奉养。

胡伴侣,是钧州密县人。他爸爸以前得了一种心脏病,病了好几个月,差点死了,找了好几个医生都没治好。胡伴侣就斋戒沐浴,点上香,哭着向天祈祷,然后用自己身上佩戴的小刀,在他右肋下割了一块肉,煎了药给他爸爸吃,他爸爸的病就好了,他自己身上的伤也很快就痊愈了。朝廷还专门表彰了他家。

王士弘,是延安中部人。他爸爸生病了,王士弘倾尽家产给他爸爸看病,见到医生就下跪,到处去求神拜佛,额头都磕破了。他爸爸去世后,王士弘按照礼节尽心尽力地服丧,守墓三年,脚都没回过家。他爸爸墓地附近,来了一对喜鹊筑巢,很多鸟都飞来这里,还跟王士弘很亲近,好像很熟悉的样子,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守孝期满后,王士弘又在墓前建了一座祠堂,每个月朔望都要去祭拜,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有关部门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表彰了他。

何从义,是延安洛川人。他的爷爷和奶奶,李氏,一起去世了,何从义就在墓地旁边搭了个棚子住下,每天都悲伤地怀念他们,一直穿着孝服,不吃蔬菜水果,只吃粗粮。他对自己的父亲何世荣和母亲王氏非常孝顺。他的伯祖父、伯祖母,叔祖父、叔祖母(两位),叔叔、婶婶,都没留下孩子。他们去世后,何从义都为他们操办丧事,修建了高高的坟墓,按照礼仪进行祭奠,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孝心。

哈都赤,是大都固安州人。他天生就非常孝顺。从小父母双亡,他由养母抚养长大。养母曾经生过一场大病,怎么治都好不了。哈都赤就磨快了他身上佩戴的小刀,对着天哭着说:“慈母生我养我这么辛苦,现在我该用自己的身体来报答她了!”然后,他割开了自己的左肋,取下一块肉,做成汤给养母喝。养母说:“这是什么肉啊?怎么这么鲜美!”过了几天,病就好了。

高必达,是建昌人。他五岁的时候,他爸爸高明大突然离家远游,不知去向。高必达长大后,日夜思念父亲,非常伤心。于是他就娶了媳妇来照顾母亲,同时四处寻找父亲。十几年过去了,都没找到父亲,心里越来越悲痛。突然听说黄州全真道院有个叫虚明子的道士,修道三十年了,本来姓高,是建昌人,只是隐瞒了姓名做了道士。高必达打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他可能就是自己的父亲,就去拜访他,详细地说了自己家的情况,包括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祖父母的丧葬情况等等,边说边哭着磕头,不停地叩拜。虚明子却闭着眼睛坐着,不理他。过了很久,才斥责他说:“我不是你父亲,你还不走干嘛?”高必达仍然不放弃,一直侍奉在虚明子身边,寸步不离,他的哀伤和孝心让人同情。虚明子的徒弟们劝他说:“师父,您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忍心不认他吗?”虚明子没办法,只好回家了。高必达孝顺父母,非常尽心,乡里人都称赞他。

曾德,是渔阳人,是宗圣公的第五十七代孙。他母亲早亡,父亲曾仲祥娶了左氏为继室。曾仲祥到襄阳游玩,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就带着左氏定居在那里。后来襄阳发生战乱,曾仲祥失去了左氏的下落。曾德就四处到南方寻找继母,五年后终于在广海地区找到了她,把继母接回家,尽心尽力地孝顺她。这件事被官府上报朝廷,朝廷下令表彰曾德并恢复了他的家谱。

靳昺,字克昌,是绛州曲沃人。他的哥哥靳荣是奎章阁承制学士,带着母亲王氏在朝廷做官。母亲去世后,靳昺和哥哥靳荣护送母亲的灵柩回家。走到平定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很大的雷雨,河水暴涨,靳昺趴在母亲的灵柩上,靳荣叫他躲避洪水,但他舍不得离开母亲的灵柩,结果被洪水冲走了。后来,人们在三里外找到了王氏的灵柩,在五里外找到了靳昺的尸体。朝廷下令为他立碑,碑名为《孝子靳昺碑》。

黄道贤,泉州人。他亲妈苏氏在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就因为生病去世了,养他的是后妈唐氏,唐氏没有生孩子。长大后,黄道贤一直思念亲妈,多次请求父亲把亲妈的牌位接回来供奉。他父亲同意了,于是黄道贤就尽心尽力地侍奉两位母亲,两位母亲都很喜欢他。后来他父亲病重,黄道贤日夜守在父亲身边,端茶倒药,一刻也不离开,还四处寻找名医,但都没什么效果。没办法,黄道贤就晚上对着老天爷祈祷,说愿意减少自己十年的寿命,来延长父亲的寿命。结果他父亲的病还真就好了!到元统二年他父亲去世,正好是十年之后,应验了黄道贤的祈祷。黄道贤为父亲守丧,非常尽心尽力,自己动手挖土筑坟,住在坟墓旁边,吃粗茶淡饭,直到守丧期满。元二年,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在他们家门口立了块牌匾,上写“孝子黄氏之门”。

史彦斌,邳州人,特别喜欢学习,而且非常孝顺。至正十四年,黄河发大水,金乡、鱼台很多坟墓都被冲坏了。史彦斌的母亲去世了,他担心母亲的坟墓被冲坏,就特意为母亲准备了一口结实的棺材,还在上面刻了铭文:“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还用四个铁环钉在棺材上,然后才下葬。结果第二年,墓地真的被洪水冲了,史彦斌就用草扎了个草人,扔到水里,然后对着老天爷哭喊:“我母亲的棺材被水冲走了,不知道在哪儿,希望上天可怜可怜我这个可怜的孩子,让我用这个草人找到我母亲的棺材!”说完,他就放声大哭,然后就坐船跟着草人漂流。漂了十多天,走了三百多里路,草人停在一个桑树林里,史彦斌一看,他母亲的棺材果然在那里!他赶紧把棺材运回家重新下葬。

张绍祖,字子让,颍州人。他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因为孝行而被朝廷知道,被特地任命为河南路儒学教授。至正十五年,他带着父亲躲避战乱,躲到了山里。结果土匪来了,抓住了他父亲,要杀了他父亲。张绍祖哭着说:“我父亲是个德高望重的好人,不应该杀他,请你们杀了我代替我父亲死吧!而且你们难道不是父母养大的吗?怎么能忍心杀害别人的父亲呢!”土匪们很生气,举起兵器就要打他,结果兵器一下就钝了,土匪们都很惊讶,互相说:“这是个真正的孝子,不能杀他!”于是就放了他们。

李明德,是江西高安人。他读书很有志气,孝顺父母非常至诚。公元1354年,乱兵攻陷袁州,进而抢掠高安。乱兵抓住了他的父亲,想要杀了他,李明德哭着求他们说:“你们能不能杀我代替我父亲?求你们不要伤害我父亲!”乱兵于是杀了李明德,而放过了他的父亲。李明德的父亲后来寿终正寝。

张缉,字士明,是山东益都人。他性情孝顺友爱,还能写诗作文。公元1347年,他和哥哥张绅、弟弟张经一起考中了乡试,后来从泽州儒学正升任泰州幕僚,但他放弃了官职,在家中侍奉父母,住在扬州。公元1355年,扬州发生战乱,张缉的母亲姬氏正卧病在床,贼兵闯入卧室,举起枪要刺杀姬氏,张缉用身体护住母亲,枪刺中了张缉的肋部,三天后他便去世了。

魏敬益,字士友,是河北雄县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形容憔悴。他平时乐善好施,如果遇到男女因贫困而无法成婚的,就拿出钱财帮助他们结婚;如果遇到灾荒年景,老年人和体弱者挨饿的,就为他们煮粥吃。魏敬益只有十六顷田地,有一天他对儿子说:“自从我买下四庄村的十顷田地后,村里的人都无法自给自足,我对此深感同情。现在我把这十顷田地还给他们,你好好守着剩下的田地,就不会挨饿了。”于是他叫来四庄村的村民告诉他们说:“我买你们的田地,导致你们贫困潦倒,连父母都无法赡养,我的行为实在是不仁义啊!我把田地还给你们。”村民们听了,都惊呆了,不敢接受,魏敬益硬是把田地给了他们,村民们这才接受,并把此事报告给了官府。官府将此事上报给中书省,请求朝廷表彰他。丞相贺太平感叹道:“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人啊!”

汤霖,字伯雨,是江西新建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曾经生病发高烧,请了好几个医生都没能治好。母亲不肯喝药,说:“只有冰才能治好我的病。”当时天气非常炎热,汤霖四处寻找冰块却找不到,连续几天在池塘边哭泣。突然听到池塘里“哗哗”作响,他擦干眼泪一看,原来是冰块融化了。他赶紧把冰块拿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孙抑,字希武,是山西洪洞县人。他考中了进士,做到刑部郎中这么大的官儿。后来碰上关保之乱,他带着父母妻儿逃到平阳的柏村躲避战乱。结果,乱兵冲进村里抢劫,拿着雪亮的刀子吓唬孙抑的母亲,抢不到钱财,就举起刀要砍她。孙抑赶紧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母亲,请求乱兵砍自己,他母亲这才得救。可是,孙抑的父亲却被乱兵抓走了,不知道被带到哪里去了。有人告诉他:“你父亲被抓到东边去了,但是东边的军队把抢来的百姓都杀了,你千万别去送死!”孙抑说:“我能因为害怕死而抛弃我的父亲吗?”于是他就去了,在极其危险的地方来回奔走,几次都差点丧命,最终还是把父亲找了回来。

石永,是绍兴新昌人。他为人淳朴厚道,对父母非常孝顺。碰上乱兵抢掠乡里的时候,石永的父亲谦孙已经八十岁了,年纪大了走不动路,石永就背着父亲躲到山谷里。乱兵抓住了他的父亲,想要杀了他,石永赶紧跑过去抱着父亲,请求用自己的命来换父亲的命,乱兵最后杀了石永,放了他父亲。

王克己,是延安中部人。他父亲伯通去世后,王克己自己动手挖土筑坟,并在坟墓旁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守孝。后来,貊高率兵四处抢掠,县里的人都逃跑了,只有王克己一个人守在坟墓旁不肯离开。家人叫他躲避战乱,王克己说:“我发誓要守着墓三年,来报答我的父亲,就是死了也不离开!”于是,他始终没有离开。没过多久,乱兵来了,看到他穿着孝服,形容憔悴,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不忍心杀他,让他最终完成丧事才离开。

刘思敬,是延安宜君人。他对继母沙氏和杜氏都非常孝顺,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她们。他父亲八十岁了,眼睛都瞎了,正赶上乱兵抢掠他们家乡,刘思敬背着父亲躲到山洞里。有乱兵来了,想杀刘思敬,刘思敬哭着说:“我父亲年纪大了,又看不见,我死不足惜,可是我父亲怎么办呢?”乱兵被他的孝心感动,不忍心杀他,父子俩都免于一死。

吕祐,字伯通,是福建晋安人。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城破了,有个士兵闯进他家,拔出刀子威胁他母亲林氏要钱财,没找到,就挥刀要砍他母亲。吕祐赶紧用身体护住母亲,夺下士兵的刀,手指都裂开了,受伤倒地。过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睁开眼睛看着母亲说:“娘,您没事就好,我死也瞑目了。”说完就闭上眼睛死了。

周乐是浙江温州瑞安人,是宋朝状元周坦的后代,他父亲叫周日成,是个通晓经史、文采出众的人。海盗占据了温州,抓了周日成关在海船上,周乐跟着去了,非常孝顺地侍奉父亲。有一天,海盗头目派人把周日成扔到水里淹死,周乐哭着求他们说:“我还有祖母,需要父亲来照顾,请让我代替父亲去死。”海盗头目不答应,周乐抱着父亲不肯放手,最后父子俩一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