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攀鳞,字驾之,是山西大同府人。他曾祖父孟彦甫,因为秉公执法,担任西北路招讨司知事。曾经遇到一百多件疑难案件,犯人都面临死刑,孟彦甫坚持认为案件有疑点,不肯轻易判决,三天后真相大白,所有的人都无罪释放了。他祖父孟鹤和父亲孟泽民,都是金朝的进士。孟攀鳞从小就能背诵上万字的文章,还会写文章,当时大家都说他是个神童。
金朝正大七年,孟攀鳞考中了进士,后来官做到朝散大夫、招讨使这么大的官。元世祖至元元年,汴京(开封)被攻陷,他回到老家平阳。至元三年,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的详议官,于是就长期居住在长安了。元世祖中统三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同修国史。
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孟攀鳞被皇帝召见,一口气提出了七十条建议,主要内容是劝说皇帝祭祀天地、祭祀祖庙,制定礼乐制度,兴办学校,恢复科举考试,选拔贤能的官员治理百姓,储备粮食供给军队,减少不必要的赋税,停止不紧急的徭役,把所有政府部门都归入六部管理,所有规章制度都由中书省负责制定,这些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元世祖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反复向他请教。
后来,皇帝问他王百一和许仲平谁更优秀,孟攀鳞回答说:“王百一文采很好,可以安排在翰林院;许仲平精通经史,可以作为后辈学习的榜样。”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皇帝还曾经问他关于宗庙和祭祀的仪式,孟攀鳞都能根据经典书籍来回答。
当时皇帝要举行祭祀大典,就下令让孟攀鳞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礼仪。孟攀鳞连夜画了郊祀和祭祀祖庙的图画呈给皇帝,皇帝都亲自查看了。后来,孟攀鳞因为生病请求回老家,皇帝就让他参与陕西五路和四川行中书省的事务。中统四年,孟攀鳞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延祐三年,追赠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上护军、平原郡公,谥号文定。
尚野,字文蔚,祖籍保定,后来搬到满城。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祖母刘氏很重视他,资助他读书。元至元十八年,他被朝廷征召,当上了国史院编修官。两年后,他又兼任兴文署丞,之后外放汝州当判官,为人清廉正直,政绩突出,多次受到监察机关的表彰。
至元二十八年,他升任南阳县尹。刚上任时,官司堆积如山,但他处理得井井有条,没几天就把积案都处理完了。后来,他又调任怀孟河渠副使。当时朝廷派人调查民情,尚野就建议说:“治理水利有固定的方法,应该归属于相关部门管理,不应该再单独设立河渠官了。”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河渠官的职位就被取消了。
大德六年,他升任国子助教。当时,很多学生都要进宫侍奉皇帝,每年都要跟着皇帝去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就让尚野在上都开办分学,教导这些学生,还特地给他铸造了印章。上都分学就是从尚野开始设立的。没多久,他又升任国子博士,他教学生先学习经学,然后再学习其他的文学艺术。他经常对学生说:“学习还没有入门,就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就像花钱买水喝,能喝到的水是有限的;如果能自己打井,找到泉水,那水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了。”
那时候,学舍还没有建好,尚野就秘密地请求御史台,希望能动用国库的积蓄,修建大规模的学舍,扩大教育规模。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对太子有很多帮助。有一次,他和宾客姚燧、谕德萧渼一起觐见仁宗,皇帝还特意对他们表示了敬意。
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当时有大臣建议把国子学西序分出来,成立大都路学,皇帝也同意了。但是尚野认为国子学和府学混在一起,不合乎礼制,于是这件事就搁置了。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并兼修国史。
朝廷下令让他去吏部,试用阴补官的办法选拔官员,他在这方面给了很多方便。有人觉得他太宽松了,尚野解释说:“现在刚开始实行这个制度,希望以后的人都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廉耻,并不一定要马上看到效果。”大家这才心服口服。
皇庆元年,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他又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他因为生病辞官回满城老家,各地来求学的学生更多了。延祐六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等官职,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
李之绍,字伯宗,是山东平阴人,从小就聪明好学,跟着当地有名的李谦先生学习。他家境贫寒,就靠教书育人,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他。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朝廷要修《世祖实录》,需要很多有才华的学者来帮忙,马绍和李谦两位先生推荐了他,他就当上了将仕佐郎,在翰林国史院当编修官。
当时翰林院的大学士姚燧想试试他的本事,就给他出了十多道题,都是那种需要立刻写出来的公文。李之绍提笔就写,很快就完成了,还把草稿都交了上去。姚燧特别惊讶,说:“这真是名不虚传啊!”大德二年,李之绍听说祖母生病了,就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编修官,然后升了官。 他一路升迁,官职越来越高,从太常博士到国子司业,再到国子祭酒,一直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人才上。
他为人孝顺,对待继母非常孝敬,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文风典雅,而且很有道理。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师易,当过蕲州路总管府的判官;小儿子李师简,官至中奉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 李之绍平时觉得自己性格比较优柔寡断,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果斋”,以此来激励自己。他写了很多文章,都珍藏在家中。
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直到至大三年,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之后又升了官,一路做到翰林待制。皇庆元年,他升任国子司业。延祐三年,又升任奉政大夫、国子祭酒。 延祐四年十二月,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延祐六年,改任翰林直学士,因为生病回家休息。延祐七年,他又被朝廷召回,担任翰林直学士。至治二年,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至治三年,他告老还乡。最后,他在泰定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李勖,凭借父亲的功劳,当上了诸暨州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