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养直,字无咎,是东昌府堂邑县人,从小就以才华出众而闻名。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把符宝郎改成了典瑞监,想找个有学问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当时朝中有人推荐了焦养直,皇帝就下令召见了他。焦养直的回答让皇帝很满意,于是直接提升他为典瑞少监,这可是越级提拔啊!

至元二十四年,他跟着皇帝去征讨乃颜。至元二十八年,皇帝赏赐给他一套房子。焦养直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向他讲述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皇帝听得津津有味,每次都听得很投入,完全忘了时间。有一次,他们聊到汉高祖刘邦从平民百姓起家的事迹,焦养直还就一些历史细节跟皇帝从容不迫地辩论,皇帝也欣然接受了他的观点,从那以后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就更高了。

元成宗大德元年,皇帝到柳林行宫,让焦养直讲解《资治通鉴》,焦养直趁机提出了许多规劝皇帝的建议。皇帝听了之后,赏赐给他酒和一万七千五百贯钱,这可是笔巨款啊!大德二年,皇帝又赏赐给他金带和象牙笏板。大德三年,他升任集贤侍讲学士,还赏赐给他犀牛角做的腰带。大德七年,皇帝下令让他在宫中给太子讲课,焦养直教导太子非常认真负责,皇帝听说后非常高兴。大德八年,他代表皇帝祭祀南海神。大德九年,他升任集贤学士。大德十一年,他又升任太子谕德。到了元武宗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参与朝廷的大政方针的讨论和决策。后来他告老还乡,去世后被追赠为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谥号文靖。

他的儿子焦德方,凭借父亲的功劳被任命为兴国路总管府判官。

孟攀鳞,字驾之,是山西大同府人。他曾祖父孟彦甫,因为秉公执法,担任西北路招讨司知事。当时有一百多件疑难案件,犯人都面临死刑,孟彦甫坚持认为案情不明,不肯判决,三天后真相大白,所有的人都无罪释放了。他祖父孟鹤和父亲孟泽民,都是金朝的进士。孟攀鳞从小就能背诵上万字的文章,还会写文章,当时被称为神童。

金朝正大七年,孟攀鳞考中了进士,后来官至朝散大夫、招讨使。元世祖至元元年(壬辰年),汴京(开封)被攻破,他北归,居住在平阳。至元四年(丙午年),他担任陕西行省的详议官,于是就在长安定居了。

元世祖中统三年,孟攀鳞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同修国史。元朝刚建立的时候,他被皇帝召见,提出了七十条建议,主要内容是劝说皇帝祭祀天地,祭祀太庙,制定礼乐制度,兴办学校,实行科举考试,选择贤能的官员治理百姓,储备粮食以供军队食用,减少不必要的赋税,停止不紧急的徭役,将百官府署归并到六部,所有规章制度都由中书省制定,这些都是长久之计。元世祖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多次和他亲切地商讨国事。

后来,皇帝问他王百一和许仲平谁更优秀,孟攀鳞回答说:“王百一文采很好,可以放在翰林院;许仲平精通经史,可以作为后辈学习的榜样。”皇帝非常赞同他的看法。 皇帝还曾经询问宗庙和郊祀的仪式制度,孟攀鳞都能根据经典书籍详细地回答。当时皇帝要举行祭祀大典,就下令让孟攀鳞和太常寺的人一起商议确定礼仪,孟攀鳞连夜画了郊祀和宗庙的图样呈献给皇帝,皇帝都亲自查看了。

后来,孟攀鳞因为生病请求回老家,皇帝就让他参与陕西五路和四川行中书省的事务。他在至元四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延祐三年,追赠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上护军、平原郡公,谥号文定。

尚野,字文蔚,祖籍保定,后来搬到满城。他从小就聪明过人,祖母刘氏很重视他的教育,资助他读书。元至元十八年,他被朝廷征召,当上了国史院编修。两年后,他又兼任兴文署丞,之后外放汝州当判官,为人清廉正直,政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推荐。至元二十八年,他升任南阳县尹。刚上任时,官司堆积如山,但他处理迅速高效,不到十天就处理完毕。

后来,他调任怀孟河渠副使。当时朝廷派人调查民情,尚野就建议说:“治理水利有固定的方法,应该交给专门的部门负责,不应该再单独设置河渠官了。”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河渠官的职位最终被取消了。大德六年,他升任国子助教。当时很多学生要随皇帝去上都,丞相哈剌哈孙让尚野在上都开设分学,教导这些学生,还特地给他铸造了印章。上都分学就是从尚野开始的。没多久,他又升任国子博士,他教学时先教经学,再教文艺,经常告诫学生说:“学习还没入门,就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就像花钱买水喝,能喝到的水有限;如果能自己打井,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那时候学校的设施还不完善,尚野就暗中请求御史台,希望能动用国库的积蓄,大兴土木,修建学校,扩大教育规模。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尚野曾担任太子文学,对太子帮助很大。有一次,他和姚燧、萧渼一起觐见仁宗,皇帝还特意对他们表示了尊重。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当时有大臣建议把国子学西序划给大都路学,皇帝已经同意了,但尚野认为国学和府学混在一起不符合礼制,这件事就搁置了。至大四年,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并兼修国史。

朝廷下令让他去吏部试用阴补官,他给予了很多方便。有人觉得他太宽松了,尚野解释说:“现在刚开始实行这个制度,希望将来的人都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廉耻,不必现在就要求他们立竿见影。”大家这才心服口服。皇庆元年,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他又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他因为生病回到满城老家,各地慕名来求学的学生更多了。延祐六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等官职,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

李之绍,字伯宗,老家是东平平阴的,从小就聪明伶俐,跟着东平的李谦先生学习。家里穷,他就教乡里人读书,好多学生都来听他讲课。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朝廷要修《世祖实录》,招募有名望的读书人来当史官,马绍和李谦推荐了他,他就当上了将仕佐郎,在翰林国史院当编修。翰林学士姚燧想试试他的本事,就把十多篇翰林院需要写的文章给他,让他写。李之绍提笔就写,写完直接把稿子交上去了。姚燧又惊又喜地说:“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大德二年,他听说祖母病了,就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编修官,然后升了将仕郎。六年后,升任应奉翰林文字;七年后,又升任太常博士。九年后,他母亲去世了,朝廷多次召他复职,但他始终不肯。至大三年,朝廷再次任命他为太常博士,后来又升任承事郎。四年后,又升任承直郎、翰林待制。皇庆元年,他升任国子司业。延祐三年,升任奉政大夫、国子祭酒。他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心扑在培养人才上。延祐四年十二月,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六年后,改任翰林直学士,因为生病又回家了。七年后,朝廷又召他回京,任翰林直学士。至治二年,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三年后,他告老还乡。泰定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儿子李勖,靠他父亲的功劳做了诸暨州同知。李之绍平时觉得自己的性格比较优柔寡断,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果斋”,以此来激励自己。他写了很多文章,都珍藏在家中。 他为人孝顺继母,名声很好;文章典雅,很有道理。他父亲李师易是蕲州路总管府判官;他叔父李师简是中奉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