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儿塔识,字九龄,是国王脱脱的儿子。他天资聪颖,被选拔到国子监学习,读书特别聪明,比一般人都强。他很早就侍奉过明宗,那时明宗还是皇子呢。元文宗即位后,铁木儿塔识从同知都护府事一步步升迁,做到礼部尚书,后来又参与中书省政事,接着被提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之后留任奎章阁侍书学士,还当过大都留守,不久又担任了同知枢密院事。到了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右丞。至正改元后,他升任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

伯颜下台后,很多政务都需要重新调整,铁木儿塔识就尽心竭力地辅佐皇帝。每次他值夜班,皇帝都会让他在宣文阁休息,还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常常聊到深夜才结束。第二年,皇帝举行郊祀大典,铁木儿塔识说,祭祀成功后,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于是皇帝下令,免除百姓来年一半的田赋。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种庄稼,每年都要征收富人的粮食作为军费,虽然老百姓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但政府却要花费大量的盐来作为交换。铁木儿塔识就建议,另行向京仓输送一百万斛粮食,储存在和林作为储备。有一百多个日本商人遭遇风暴漂流到高丽,高丽人抢走了他们的货物,还上表请求没收这些人作为奴隶。铁木儿塔识坚决反对,他说:“天子应该一视同仁,怎么能利用别人的危难来谋取利益呢?应该帮助他们返回日本。”后来,日本果然派人来表示感谢。

不久,有个日本和尚告密说,日本派人来刺探我国的情报。铁木儿塔识说:“敌国派人刺探情报是很正常的,现在天下已经统一,还用得着刺探吗?就算真的有,也可以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强大,然后回去告诉他们的国王,让他们知道归顺大元的益处。”两浙和福建的盐课额度不断增加,但税收却越来越少,江浙行省请求减少额度,铁木儿塔识奏请每年减少十三万引盐课。

五年的时候,他当上了御史大夫。他做事非常稳重,不搞那些苛刻残暴的事情来显示自己的威风。他上奏说:“最近几年,很多大臣获罪,严重的被灭族,轻的也要抄家。祖宗的教诲是,父子罪责不相干,请取消这种做法。”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布了新的法令。

当时京城附近闹饥荒,很多人跑到京城来要饭。他拿出贪污受贿没收的钱,买了上万石粮食,在城郊的寺庙里施粥救济,救活的人数不清。一年多后,他升任平章政事,位居第一。皇上巡视的时候,让他留在大都镇守。

以前,老百姓到官仓买粮食,要先领印券,每月发放的,每石三百文钱,叫“红贴米”;一次领三个月的,每石五百文钱,叫“散筹米”。有些贪官就倒卖这些印券和筹码赚钱。铁木儿塔识建议另外拨出二十万石粮食,派官员到市场上卖,五十文钱就能买一升米,这样那些奸商的勾当就都没了。

七年的时候,宰相卸任了,皇上召见铁木儿塔识,对他说:“你以前为朝廷效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你确实能光宗耀祖,现在我任命你为左丞相。”铁木儿塔识叩头谢恩,坚决推辞,皇上不答应,他才接受了任命。

铁木儿塔识整顿吏治,制定了内外官员调动的制度:朝中官员外放,必须向皇上辞行,接受皇上的训示,并承担责任;地方上那些有才能的官员,要逐步提拔到朝廷来工作。他还把四十万石漕运的粮食分别储存在沿河的各个粮仓,以备不时之需。以前,僧人和老百姓一样都要服徭役,后来制度有所改变,他奏请恢复旧制。

孔子后代袭封衍圣公,品级只有四品,他奏请提升为三品。每年他都要两次去国子监,鼓励学生,奖励优秀人才。中书省以前有个惯例,让老臣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后来废除了,铁木儿塔识奏请恢复这个制度,起用了腆合、张元朴等四人担任议事平章。

不到半年时间,各种纠正弊端、补救缺失的措施陆续实施,朝野上下都很高兴。他跟随皇上到上京回来,刚进政事堂一天,就突然得了重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追赠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追封冀宁王,谥号文忠。

铁木儿塔识这个人啊,天生就忠厚老实,学问也很正派,那些伊尹、洛阳一带儒家的书,他都研究得很深。皇帝曾经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他回答说:“要遵循祖宗的规矩。”皇帝说:“王文统是个奇才啊,朕真恨不得像这样的人才为朕所用。”铁木儿塔识却说:“世祖皇帝本来有尧舜那样的才能,可是王文统没有用王道来辅佐他,反而推崇霸道,只图眼前的利益,这是世祖皇帝的罪过。要是现在还有王文统这样的人,那应该离他远远的,又有什么值得重用的呢!” 一开始,伯颜想取消科举考试,铁木儿塔识当时在参议府,坚决不签署奏章;后来进了中书省,他又提议恢复科举。他还主张征召隐士,给予他们不寻常的提拔重用。有人觉得这太优待了,铁木儿塔识说:“隐士不求于朝廷,朝廷却需要隐士,区区官爵,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大家都赞赏不已。当时在修辽、金、宋三朝的历史,铁木儿塔识担任总裁官,做了很多贡献。

达识帖睦迩,字九成,从小和他哥哥铁木儿塔识一起在国子监读书,读经史,都能理解其中的大道理,尤其喜欢学习书法。他开始是凭借家族背景得到官职,担任太府监提点,后来升任治书侍御史,因为直言进谏而被罢官。之后又担任枢密院同知,然后升任中书右丞、翰林承旨,最后做到大司农。至正七年,他被外派担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回到中央担任大司农。至正九年,他又被外派担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沅州、靖州、柳州、桂州等地的徭、獠族人造反,朝廷觉得那些山区地势险要,就下诏安抚他们。达识帖睦迩却说:“这些土匪的意图难以预测,应该设立三个省份来管理,一个管静江,一个管沅州、靖州,一个管柳州、桂州,然后派左右丞、参政带着军队驻守这些地方。应该取消靖州路总管府,改成靖州军民安抚司,再设立万户府,增加驻军。”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那些造反的徭、獠族人都投降了,达识帖睦迩被召回朝廷,又担任了大司农。

公元1311年,台州出了个海盗方国珍,闹得挺厉害。朝廷派达识帖睦迩和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去劝降他。

第二年,河南也闹起了盗匪。达识帖睦迩被朝廷任命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河南省长。他到任后,赶紧修城墙,加强防御,结果那些贼寇连边都不敢靠近。后来他又升迁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公元1315年,达识帖睦迩升任中央政府的中书平章政事,官位更大了。那时候中书省好多事情都被官吏拖着,效率很低。达识帖睦迩到任后,就点名批评了两个负责督办的官员,让他们分头负责,把积压的事务都处理了,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之后,他又被派去江浙行省当左丞相,还兼任行枢密院事,权力很大,朝廷还允许他便宜行事,意思就是让他自己看着办。当时江淮一带盗匪势力越来越大,南北交通都断了。达识帖睦迩虽然独自负责这一块,但他用人不当,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完全是看钱多少决定官职高低,所以大家对他意见很大,到处都在骂他。 他管辖的很多州县都被盗匪攻破了,他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完全无动于衷。

16年正月,张士诚攻陷了平江。到了七月,他又逼近杭州,当时的杭州守将达识帖睦迩直接放弃了城池,逃到了富阳。守城的万户普贤奴拼死抵抗,而当时驻扎在嘉兴的元朝将领杨完者也带兵赶来支援,打败了张士诚的军队,达识帖睦迩这才敢回来。话说一开始,达识帖睦迩把杨完者提拔为海北宣慰使都元帅,后来又升任他为江浙行省参政,这次更是直接升为了右丞。可是啊,苗军(杨完者军队)的纪律太差了,到处烧杀抢掠,他们经过的地方,啥也没剩下。达识帖睦迩特别倚重杨完者,所以也没人敢管他,杨完者就越来越骄横跋扈,根本管不住了。

第二年,张士诚又来攻打嘉兴,好几次都被杨完者打败了。张士诚于是派了一个叫海牙的蛮族人带着降书来诈降。这个海牙以前是南行台御史中丞,曾经带兵在采石筑水寨,结果被明朝军队打败了,这才逃回张士诚那里。所以张士诚就派他来诈降,那降书里话说的可嚣张了。杨完者想接受张士诚的投降,但是达识帖睦迩不同意,他说:“我以前在淮南的时候,曾经招安过张士诚,我知道这小子反复无常,他的投降根本不可信!”杨完者一直劝说,达识帖睦迩才勉强答应。一开始张士诚要求封王,达识帖睦迩没答应。他又要求封为三公,达识帖睦迩说:“三公的爵位不是我们这些地方官能随便定的,我现在虽然可以便宜行事,但也不敢擅自做主啊!”杨完者又极力为他求情,达识帖睦迩虽然表面上说得正气凛然,但其实心里巴不得张士诚投降,又怕得罪杨完者,最后还是把张士诚封为了太尉,他弟弟张士德被封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张士信被封为同知行枢密院事,张士诚的党羽也都分别授予了官职。后来张士德被明军俘虏了,张士信又被升为了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可是,张士诚虽然投降了,但他控制的城池、府库、军队、钱粮却一点都没交出来。朝廷就因为达识帖木儿招安了张士诚,下旨加封他为太尉。

话说那时候,徽州和建德都已经被攻陷了,完者多次出兵都没打赢。张士诚一直想干掉完者,而完者呢,又偏偏娶了庆童的女儿,虽然达识帖木儿同意了这门婚事,但心里其实很讨厌完者。于是他就偷偷跟张士诚合计着怎么弄死完者。他们对外宣称要张士诚出兵收复建德,完者当时在杭州城北安营扎寨,一点防备都没有,结果就被包围了,完者的军队全军溃败,完者和他弟弟伯颜都自杀了。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追封完者为潭国忠愍公,伯颜为衡国忠烈公。完者死了以后,张士诚的军队就占领了杭州。

十九年的时候,朝廷任命张士诚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士诚就下令大规模动员浙西各郡的百姓修筑杭州城墙。在此之前,海运漕运很久不通畅了,朝廷派人来征收粮食,张士诚就运送了十多万石粮食到京城。地方上的权力,都掌握在张士诚手里,达识帖木儿就只剩下个空头衔了。没过多久,张士诚就让他的手下自己歌功颂德,一心想要封王。达识帖木儿跟身边的人说:“我奉命在这里当官,只不过靠着嘴皮子来驾驭这些人。现在张士诚又想要王爵,朝廷虽然实力弱小,但终究不会被他吓倒,但是如果我现在违背他的意思,那眼前肯定要吃亏,只能忍气吞声地顺着他了。”于是他就写奏章上报朝廷,反反复复地请求了好几次,但朝廷就是不批准。张士诚没办法,就自己自立为吴王,在平江修建宫殿,设立官员。

话说这兰帖木儿和真保,当时分别担任江浙行省右丞和左右司郎中,这俩人巴结张士诚,没少收他的好处,还经常在张士诚面前说达识帖睦迩的坏话,所以张士诚和达识帖睦迩的关系就越来越僵了。

到了公元1364年,张士诚就派王晟等人当面指责达识帖睦迩的不是,逼着他上书省院,说自己年老体弱,想退休。 他还说:“丞相的位置,非士信莫属啊!” 张士诚直接把达识帖睦迩手上的印章抢过来,自己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然后把达识帖睦迩赶到了嘉兴。这事儿传到朝廷,朝廷也就承认了张士诚的任命。达识帖睦迩到了嘉兴后,张士诚让人把达识帖睦迩的房子围得严严实实的,门窗都堵上了,看管得非常严格。 不过达识帖睦迩倒是不怎么在意,每天还是和妻妾喝酒唱歌,跟没事人似的。

张士诚还下令所有公文都要写上“吴王令旨”,还让行台去朝廷请求正式任命,可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就是不同意。 这会儿,张士诚已经把达识帖睦迩软禁起来了,又派人去绍兴找普化帖木儿要行台的印章。普化帖木儿把印章锁进库房,说:“我的脑袋可以砍掉,印章绝对不能交出去!” 张士诚又逼他上船,普化帖木儿说:“我可以死,但不能受辱!” 他平静地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跟妻子告别,还写了两首诗,然后就服毒自尽了。临死前,他把酒杯摔在地上说:“我死了,这逆贼也很快会完蛋的!” 几天后,达识帖睦迩听到普化帖木儿的消息,叹了口气说:“普大人都死了,我还活着干嘛!” 于是就让手下拿来毒酒,喝了毒酒自尽。张士诚就把他们的棺材和家眷送回京城。

普化帖木儿,字兼善,是鲁乃蛮氏,行台御史大夫帖木哥的儿子。他官至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当时福建各地都被豪强占据,他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后来调到南方行台,又被张士诚逼死。不过人们都说,他死得比达识帖睦迩更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