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官制,主要情况前面已经讲过了。从元统年间到至元年间,官制也有一些变化,增加了些官职,也减少了一些。到了至正年间,战争爆发,到处都是敌军,中书省和枢密院都设立了分省和分院;除了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之外,还增设了很多分省和分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都增加了许多官职。而各地总兵官,可以自行其是,他们只要上报拟任人选的姓名和军功,朝廷就会根据他们的要求发放任命文书,根本不去考查这些人的实际能力。所以,官职越来越滥,纪律越来越乱,国土越来越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可惜的是,相关的史料残缺不全,我们只能根据各部门上报的资料,整理编撰,补充到之前的史书里,希望大家能从中了解元朝兴衰治乱的大致情况。

中书省方面,元统三年七月,中书省上奏说,以后不再设置左丞相。十月,任命伯颜一人担任中书省长官,并下令全国执行。至元五年十月,晋升右丞相伯颜为大丞相。六年十月,任命脱脱为右丞相,同时恢复设置左丞相。至正七年,增设了四个议事平章。十二年二月,任命贾鲁为新增的左丞。三月,任命悟良哈台为新增的参知政事。七月,又任命杜秉彝为新增的参政。八月,任命哈麻为新增的右丞。十三年六月,任命皇太子担任中书令,沿袭旧制。十四年九月,任命吕思诚为新增的左丞。二十七年八月,任命枢密院知院蛮子为新增的第三平章,任命太尉帖里帖木儿为新增的左丞相。

中书省分设各地办事处,这事儿是从至正十一年开始的。那一年,在济宁设立了中书分省,任命松寿当参知政事。

第二年二月,也就是至正十二年二月,又分别在彰德设立了中书分省,由中书右丞玉枢虎儿吐华和左丞韩大雅负责。到至正十四年,济宁分省的参政帖里帖木儿升职了,当上了平章政事,后来还设了右丞来协助管理。至正十五年四月,彰德分省的右丞和左丞都被撤职了。

至正十七年七月,又任命平章答兰、参政俺普和崔敬去陵州设立分省。同年十一月,平章臧卜负责在冀宁设立分省。可是到了第二年三月,倒霉事儿发生了,扫地王和沙刘攻陷了冀宁,臧卜赶紧逃跑了。五月,扫地王和沙刘往北走了,总兵官察罕帖木儿派琐住院判去冀宁驻守,臧卜这才敢回来。十九年,臧卜死了。

到了至正二十年正月,又任命右丞不花和参政王时去冀宁分省工作。三月,铁甲韩的军队打来了,冀宁分省的官员们又都逃跑了。第二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一年,任命平章答兰去冀宁镇守。二十二年,答兰回到京城,就由左丞剌马乞剌和参政脱禾儿负责冀宁分省的事务。二十三年三月,又派平章爱不花去冀宁镇守。八月,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打来了,冀宁分省最终被撤销了。

至正二十七年八月,朝廷又添设了平章蛮子,让他兼任知院,负责保定分省。九月,朝廷任命太保、右丞相也速统领军队,负责山东分省;沙蓝答里继续担任中书左丞相兼知枢密院,负责大同分省。同时,任命哈剌那海为大同分省的平章,阿剌不花为参知政事。朝廷还在冀宁重新设立了分省,把冀宁总管升职为参政,还给他铸造了印章,凡事都必须先向大同分省请示汇报才能执行。十月,又在真定设立了分省。

元朝政府机构设置变动还真不少呢!先说六部,元三年十二月,伯颜他们建议,吏部考功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各加一个人。到了元至正元年四月,吏部又新设了一个司绩,正七品,负责记录百官的升迁情况,方便以后考核和安排。六月,中书省觉得户部事情太多,建议按照元至元二十八年时的做法,户部司计再增加两个人。同年十一月,吏、礼、兵、刑四部都分成了两个库,户部和工部也一样,每个库都设了个管勾。到至正十二年正月,刑部又增加了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人。至正十五年十月,在济宁还分设了兵、刑、工、户四部。

接下来是枢密院。至正七年,枢密院的阿吉剌建议恢复枢密院议事平章二人,皇帝就同意了。至正十三年六月,皇帝让皇太子担任枢密使,跟以前一样。至正十五年四月,枢密院又增加了佥院一人,院判二人。

然后是枢密分院。至正十五年三月,在卫辉设立了枢密分院。四月,彰德分院又加了同知、副枢各一人,都事一人;直沽分院也加了副枢一人、都事一人。至正十六年,又在沂州设立了枢密分院,归指挥使司管辖。

大宗正府的情况是这样的:元至元元年闰十二月,中书省建议恢复世祖时期设立的大宗正府(至仁宗时曾去掉“大”字),皇帝同意了。至正十年十二月,大宗正府又增加了掌判二人。

奎章阁学士院在元至元六年十一月被撤销了。至正元年九月,设立了宣文阁,但没设学士,只给授经郎和监书博士授予宣文阁的衔头。

艺文监在元至元六年十二月改名为崇文监。至正元年三月,崇文监归翰林国史院管辖。

最后是详定使司。至正十七年七月,设立了四方献言详定使司,正三品,负责审核各地进献的建议,把好的建议呈报给皇帝。详定使二人,正三品;副使二人,正四品;掌书记二人,正七品,都由中书省官员监管。

首先,在至正元年十二月,皇上下了道旨,按照世祖皇帝的旧例,重新设立了司禋监。这个司禋监的印信是四品官的级别,主要负责皇家的祭祀和祈福活动。司禋监的机构设置包括:内监、少监、监丞各两位,一位主管,还有译史、令史、奏差各两位。后来,司禋监的级别又升到了三品。

接下来,说说延徽寺。至元六年二月,中书省奉旨,按照历代的惯例,修建了懿璘质班皇帝的斡耳朵(蒙古语,指帝王的驻地),并设立了延徽寺来管理它。

然后是规运提点所。至元六年十一月,太禧宗禋院隆祥使司被撤销了。到了十二月,中书省上奏,建议将宗禋院管辖下的会福、崇祥、隆禧、寿福四个总管府,以及隆祥使司,全部改成规运提点所,级别是正五品。同时,又新设立了一个万宁提点所,这两个提点所都归宣政院管辖。

再来说说诸路宝泉都提举司,这个机构是在至正十年十月设立的。它下面有鼓铸局,是正七品;还有永利库,是正七品。主要负责铸造至正通宝铜钱和印制交钞。

元统元年十二月,按照太皇太后的旧例,为皇太后设立了徽政院,这个机构的官员共有三百六十六位。

最后是资正院。至元六年十二月,中书省奉旨为完者忽都皇后设立了资正院,级别是正二品。院里设有院使六位,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两位。主要的办事人员有:经历、都事各两位,管勾、照磨各一位。将昭功万户府的属官,除了已经撤销的缮工司以外,以及集庆路的钱粮都划归资正院管理,相关部门每年都要验收数量,然后拨付给资正院。其他属官也都归资正院管辖。后来,正宫皇后去世后,册立完者忽都为皇后,资正院就被改名为崇政院了。

东宫那边的事儿,元至正六年四月,给太子殿下设立了宫傅府,让长吉他们当宫傅官,那时候太子还没正式册封呢。到了九年冬天,又建了端本堂,作为太子的学校。 学校里设置了谕德一人,正二品;赞善二人,正三品;文学二人,正五品;正字二人,正七品;司经二人,正七品。 十三年六月,太子终于正式册封了,又设立了皇太子宾客二人,正二品;左、右谕德各一人,从二品;左、右赞善各一人,从三品;文学二人,从五品;中庶子、中允各一人,从六品。

詹事院的事儿,也是在至正十三年六月,设立了詹事院,宫傅府就撤销了。詹事院设詹事三人,从一品;同知詹事二人,正二品;副詹事二人,从二品;詹事丞二人,正三品;首领官四人,中议二人,从五品;长史二人,从六品;管勾、照磨各一人,正八品;蒙古的必霝赤六人,回回的掾史二人,汉人掾史十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十人。詹事院下面还有几个部门:家令司,家令二人,正三品,再加二人,正四品;家丞二人,正五品;典簿二人,从七品;照磨一人,正九品。府正司,府正二人,正三品;府丞二人,正五品;典簿二人,从七品;照磨一人,正九品。典宝监,典宝卿二人,正三品;太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监丞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照磨一人,正九品。仪卫司,指挥二人,从四品;副指挥二人,从五品;知事一人,从八品。 十一月,又设立了典藏库,从五品,负责保管太子殿下的钱财。十七年十月,又设立了分詹事院,设詹事一人,同知、副使各一人,詹事丞二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兼架阁一人,断事官二人,知事一人。

咱先说大抚军院的事儿。公元1367年8月某一天,皇帝下令让太子统领全国军队。到了9月份,太子就成立了一个大抚军院,级别那是从一品的大官儿!院里设置了四个知院、两个同知、一个副使、一个同佥,还有领导层的经历、都事各两个,再加上一个照磨兼管勾。 结果到了1368年闰七月,皇帝又下令把这大抚军院给撤了。

再说大都分府。公元1358年三月,东安、漷州、柳林那边天天闹警报,北京城为了防备,在四个方向都设立了大都分府。这些分府的官员数量,比正儿八经的大都府少一半。

最后是警巡院。公元1351年七月,左、右两个巡院升格了,成了正五品。到了1358年,又在北京城四个方向分别设立了警巡分院,官员数量也是比原来的警巡院少一半。

元朝至正十二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352年1月,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都增加了平章的职位。陕西行省也增加了右丞的职位。

闰三月,也就是那年的3月份,在扬州设立了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淮西宣慰司、两淮盐运司,还有扬州、淮安、徐州、唐州、安丰、蕲州、黄州都归它管。这个新行省设置了两个平章,一个右丞,一个左丞,两个参政,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官员,加起来一共二十五个人。其中一个平章还要兼任镇南王傅氏家族事务的总负责人。一直到十一月份,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印章才铸造好,正式发放给他们。同年,江浙行省又增加了右丞和参政的职位,四川行省也增加了参政的职位。

至正十六年五月,也就是公元1356年5月,在福州设立了福建等处行中书省,铸造印章,设置官员,跟其他行省的制度一样。江浙行省的平章左答纳失里和南台中丞阿鲁温沙被任命为福建行中书省的平章政事,福建闽海道廉访使庄嘉当了右丞,福建元帅吴铎当了左丞,司农丞讷都赤和益都路总管卓思诚当了参政。他们到了九月才到福州上任,之后就撤销了福建的元帅府,正式启用行省衙门。

至正十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357年9月,设立了山东行省,大司农哈剌章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并授予了行省印章。至正十八年,福建行省的右丞朵歹在建宁府分设了一个行省办事处,参政讷都赤在泉州也分设了一个。至正二十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363年3月,设立了广西行中书省,廉访使也儿吉尼担任平章政事。同年,还在莱阳设立了胶东行省,负责管理山东东部地区。至正二十六年八月,也就是公元1366年8月,又设立了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我去了枢密院一趟。元至元三年,伯颜丞相大人提议,在四川、湖广江西以及江浙三地,分别设立行枢密院,主要用来镇压那些闹事的百姓。每个行枢密院都设有知院一人,同知、佥院、院判各一人。考虑到湖广、江西两省地广人稀,路途遥远,还额外增加了一名同佥。此外,每个院里还有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客省副使一人,断事官二人,蒙古必阇赤二人,掾史六人,宣使六人,知印、怯里马赤各一人,断事官译史一人,令史二人,怯里马赤、知印各一人,还有奏差二人。到了四年二月,这些行枢密院就都撤销了。

到了至正十三年五月,岭北行枢密院又增加了两个断事官,之前已经有四个了,现在一共六个。同时还设立了镇抚司,设置了两个镇抚。又设立了管勾所,设置了一个管勾,兼任照磨。后来又增加了两个佥院和一个都事。十五年十月,在扬州设立了淮南江北等处行枢密院。十二月,河南行枢密院又增加了一名院判。十六年三月,在杭州设立了江浙行枢密院,这个院的规模比较大,知院二人,同知二人,副枢二人,佥院二人,同佥二人,院判二人。其他的领导干部也比较多:经历、知事各一人,断事官二人,经历一人。

到了十八年,任命参政崔敬为山东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并在漷州设立分院,还让他负责屯田的事务。十九年八月,任命察罕帖木儿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同时兼任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知院。二十六年八月,又设立了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

我被任命去御史台工作。至正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朝廷任命纳麟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御史大夫,其他官员也按照各自的品级依次任命。当天,御史台奉旨,将行台迁到绍兴。到了十二月,所有御史台的官员才正式到齐,开始办公。同一年,在沂州设立了河南廉访司。

至正十八年,御史台奏请朝廷批准,在建宁路设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暂时办公。至正二十二年九月,在惠州暂时设立山北廉访司。至正二十三年六月,济南路重新设立肃政廉访司。至正二十五年闰十月,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儿上奏说:“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衙门,曾经奉旨在绍兴路设立,但是现在因为道路阻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西、福建等地的公文,都要送到京城南边的御史台,传递消息很不方便,干脆直接送到中书省,这样一来事情的真相就难以查实。所以应该在福建设立一个分台,颁发印信,让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西、福建各地的公文,通过分台转达中书省,这样处理事情会更方便。”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十一月,又在冀宁重新设立河东廉访司。

我后来又去了宣政院工作。元统二年正月,朝廷撤销了十六个广教总管府,在杭州设立了行宣政院。行宣政院设置院使二人,同知二人,副使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下设经历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令史八人,译史二人,宣使八人。至元二年五月,西番发生叛乱,朝廷设立行宣政院,任命也先帖木儿为院使前往讨伐。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设立崇教所,设置相当于中书省理问官的职位,官阶为四品,负责处理僧人和百姓之间的事情。

最后,我还参与了河南山东都水监的工作。至正六年五月,因为黄河连年决堤,造成很大灾害,朝廷设立都水监,专门负责治理黄河。

1348年二月,黄河水灾严重,朝廷下令在济宁和郓城设立行都水监,负责治理黄河。 到了1349年,又在山东和河南设立了行都水监的分支机构。1351年十二月,又设立了河防提举司,归行都水监管辖,主要负责巡视河道,这个官职是正五品。1352年正月,行都水监又增加了两个判官。1356年正月,又增设了少监、监丞、知事各一人。

总之,就是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朝廷不断地设立和扩充相关机构,从最初的两个地方设立行都水监,到后来增加河防提举司以及增加官员的职位和数量,可见朝廷对治理黄河的重视程度。

1263年正月,在平江府设立了都水庸田使司,负责管理水利和屯田,但后来被撤销了。到了1266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机构。1352年,因为海运受阻,导致京城粮食短缺,朝廷下令在河南洼下水泊地区设立八处屯田,并在汴梁设立都水庸田使司,这个机构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种植水稻。 这个机构的官员设置也很多,有庸田使、副使、佥事各两员,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以及司吏十二人,译史二人。

可见,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朝廷不仅设立了屯田,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并且设置了大量的官员,可见朝廷对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视程度。

1350年,在河南江北等地设立了都总制庸田使司,这个机构的级别很高。都总制庸田使是正二品,副使是正三品,佥司是正四品。其他官员还有经历、都事、照磨等,以及大量的令史、宣使、壕寨人员等。 此外,这个机构下属还有五个军民屯田总管府,每个府都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判等官员,以及大量的其他工作人员。 此外,还有农政司和丰盈库,也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官员。

这个机构的规模非常庞大,人员众多,机构设置也比较复杂,说明朝廷对屯田和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地方行政管理的完善。

好家伙,这都是元朝的机构设置啊!先说农司的事儿,元朝至正十三年正月,皇帝下令让中书右丞悟良哈台和左丞乌古孙良桢兼任大司农卿,还给他们发了分司农司的印章。这分司农司管辖的范围可大了,西边到西山,南边到保定、河间,北边到檀州、顺州,东边到迁民镇,凡是官府的地,还有元朝管的那些屯田,都得听分司农司的,他们要招募老百姓来种地。

接着说大兵农司,这玩意儿是至正十五年才有的。皇帝说,那些有水田的地方,得设个大兵农司,招募壮丁,有仗打的时候就拉去打仗,没事儿的时候就种地。这大兵农司分了好几个地方,比如保定等处大兵农使司、河间等处大兵农使司、武清等处大兵农使司、景蓟等处大兵农使司,下面还有兵农千户所二十四处,百户所四十八处,每个司还设一个镇抚司。

再来说大都督兵农司,这个是至正十九年二月才在西京设立的,由孛罗帖木儿当老大,这是他主动要求的。这个司下面还设了十个分司,专门管屯田种地的事儿。

然后是茶运司,元统元年十一月,湖广江西榷茶都转运司又开张了。

盐运司,至正二年十一月,中书省奉旨整顿盐务,在杭州、嘉兴、绍兴、温台四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了个检校批验所,直接归运司管,专门负责检查盐商的引票,统一盐的重量和计量方法。每个所设一个检校批验官,六品官;一个副手,正七品官。

最后是漕运司和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至元二年五月,京畿都漕运司又添了提调官、运副、运判各一人。至正九年,又添了海道巡防官,正七品,管着水兵和保护粮船的事儿,有两个巡防官,还有两个副手。至正十五年七月,台州海道巡防千户所升格成了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九月又在平江设了个分府。

好家伙,元朝至正十年十月,中书省上奏说:咱东南边千里之外,冒出妖气了!必须得赶紧设立四个兵马司,负责防御!于是乎,就有了大名兵马司、东平兵马司、济南兵马司和徐州兵马司。每个兵马司的配置呢,都指挥、指挥各两个,副指挥四个,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个,译史两个,司吏十二个,奏差八个,贴书二十四,忽剌罕赤三十个,司狱、狱丞各一个。到了至正十一年,又把沂州的分元帅府给撤了,改成了兵马指挥使司。再到至正十五年十月,济宁兵马司又加派了两个副指挥。

接下来说说宝泉提举司的事儿。至正十一年十月,在河南行省以及济南、冀宁等地,一共设立了九个宝泉提举司。江浙、江西、湖广行省每个地方也各设了一个。到了十二年三月,又在饶州路德兴县、信州路铅山州、韶州岑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铜冶场。每个宝泉提举司和铜冶场都配备提领一人,正八品;大使一人,从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这些官职都是从朝廷的官吏名册里选拔的。直隶宝泉提举司主要负责铜的冶炼工作。

元朝至元元年六月,批准在湖南道宣慰使司下设立都元帅府,负责统领辖区内的万户军马。

元朝至元四年十二月,又设立了邦牙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前呢,因为缅甸地处云南边境,元朝就让当地酋长当个头头,每三年进贡一次。后来缅甸又来进贡了,元朝就设立了这个官府,算是给人家一个奖励吧。

元朝的时候,政府决定在永昌地区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名字叫“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都啥时候的事儿呢?是至正三年七月,中书省上奏说:阔端阿哈管辖的地方,跟西番接壤,自从脱脱木儿死后,就没个继承人,当地老百姓达达人经常被西番人抢劫杀害,情况很糟糕。所以,就决定设立这个府来管这事儿。这个府里设有宣慰使三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还有好多其他的小官,比如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令史十个,蒙古翻译四个,管印章的两个,还有个叫怯里马赤的,以及其他一些办事人员。

过了几年,在至正六年十二月,山东又设立了一个“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主要负责开荒种地和驻扎军队。再往后,至正十一年十一月,荆湖北道也设立了“荆湖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到了至正十二年正月,浙江东部地区又增加了“浙东宣慰司”,添设了宣慰使一人,同知一人,都事二人。 至正十五年二月,淮东地区设立了“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个府还管着濠州、泗州的义兵万户府,以及洪泽湖周围的义兵。招募有钱有势的人,凑够五千人的,就封他当万户,五百人的封千户,一百人的封百户,还给发个牌子,正式任命。这个府衙就设在泗州的天长县。 同年十二月,兴元地区也设立了“兴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至正十六年九月,江州地区也设立了“江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这个府的宣慰使和都元帅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其他的官员呢,就由江西行省的平章政事道童和火你赤来暂时负责。最后,在至正十九年十月,洛阳的招讨军民万户府撤销了,改成了“河南宣慰司”,张俊被任命为宣慰使。 另外,在至正八年正月,还设立了“东路都蒙古军都元帅府”。

元朝的时候,因为福建闹匪患,元朝政府在至正八年十二月,在汀州和漳州设立了分元帅府,专门用来剿匪。 没过多久,十一月,又在沂州设立了分元帅府,用来对付东海的盗贼。 到了至正十一年正月,湖南宝庆路也设立了分元帅府,同时还在宝庆路设立了宝武分元帅府。三月,山东登州也设立了分元帅府,负责管理登州、莱州、宁海州三个州的三十六个海口。至正十二年二月,又设立了安东和安丰两个分元帅府。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元朝在孟津县设立了河淮水军元帅府。

元朝至元四年,监察御史反映说:“四川在宋朝的时候,有个绍熙府,管辖着六个州、二十个县、一百五十二个镇。这几年,雍州、梁州、淮甸的人民,看到四川那里的土地广阔,纷纷去开垦,已经有二十多万户了。” 朝廷讨论后,决定设立绍熙等处军民宣抚司。 这个宣抚司的正职官员有六个,分别是宣抚使、同知、副使各两个。 还有三个首领官员,分别是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 此外还有司狱一人,蒙古和儒学的教授各一人,令史八人,译吏、知印、怯里马赤各一人,以及奏差四人。 它管辖着资州、普州、昌州、隆州四个州,盘石县、内江县、安岳县、昌元县、贵平县五个县,以及十三个巡检司,各个官职的设置都按照制度来。 还设立了都总使司,任命御史大夫脱脱兼任都总使,治书侍御史吉当普为副都总使。 但是,到了至元六年十一月,因为朝廷要精简冗员,中书省根据台臣的建议,就把绍熙军民宣抚司给撤销了。

至正十一年四月,永顺安抚司升格为永顺宣抚司。

至正十五年八月,因为云南的土司死可伐等投降,并且他的儿子莽三进贡了物品,所以元朝设立了平缅宣抚司来管理他们。

至正十一年七月,元朝取消了四川省管辖的大奴管勾等洞的长官司,设立了忠孝军民府。 到了至正十五年四月,又改名为忠孝军民安抚司。

1345年4月,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的羊母甲洞和臭南王洞的长官司,改设忠义军民安抚司。同时,也撤销了盘顺府,改设盘顺军民安抚司。说白了,就是把原来的管理机构给换了,改了个名字,重新管理那块地方。

1345年4月,政府又下令在四川设立提调军民镇抚所和蛮夷军民千户所,负责管理当地的军事和百姓事务,这相当于设立了新的军事和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1348年9月,政府在耀州设立了奉元延安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在邠州设立了巩昌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这两个机构由丞相朵朵和行台大夫完者帖木儿领导,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训练、安抚和农业生产。每个使司都设有正使、副使、同知等官员,人员配置还挺齐全的,规模不小。

1347年1月,山东那边来报告,说要团结义勇军,于是政府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决定在每个州都增加一个州判,每个县都增加一个主簿,同时让各级官员都兼任防御使,听从宣慰使司的指挥。简单来说,就是加强地方的军事力量,提高地方的防御能力。

1345年12月,政府在沛县设立了军民屯田使司,级别是正三品,这可是个重要的机构,负责管理当地的屯田事务,可见当时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1267年5月,两淮屯田打捕总管府升格为正三品,地位提高了。

1322年10月,湖广行省上报说,海南地处偏远,与占城、交趾接壤,海岸线长达四千多里,居住着许多黎族和獠族人民,需要设立一个万户府来管理。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参照广西屯田万户府的模式,设立了黎兵万户府,级别是正三品,下辖13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下辖8个百户所。

1343年10月,政府在昆山州设立了水军都万户府,由浙东宣慰使纳麟哈剌担任正万户,宣慰使董抟霄担任副万户。1344年2月,又在镇江设立了水军万户府,由江浙行省右丞佛家闾负责。1345年10月,又在黄河小清口设立了一个水军万户府。可见当时政府对水军建设的重视,在多个地方都设立了水军机构。

1354年(至正十四年)二月,朝廷下令在河南和淮南两省分别设立义兵万户府。到了五月,又在南阳、邓州等地设立了毛胡芦义兵万户府,招募当地老百姓当兵,免除他们的徭役,让他们自己去打贼寇,立功赎罪。话说这“毛胡芦”啊,本来是当地老百姓自己组织起来的一个称呼,所以义兵府就用这个名字了。到了1355年(至正十五年)四月,又在汴梁等地设立了义兵万户府。同年十二月,又在宿州和武安州设立了忠义、忠勤万户府。

1360年(至正二十年),朝廷以巩县为中心设立了招讨军民万户府。到了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三月,又在嵩州设立了嵩州军民招讨万户府。

1350年(至正十年)七月,中书省批准在广西平乐等地的古城竹山院、桑江隘、尊化乡、剌场岭,以及湖南道州路、武冈路,湖北靖州路等地设立义兵千户所。每个义兵千户所设千户一人,弹压一人,百户十人。千户、弹压、百户这些职位,都从义兵里挑选那些勇敢能干的人担任。至于首领官和都目,则从本省的都吏目中选拔任命。这些义兵千户所,受当地帅府节制。湖南道州的两个千户所,由帅府分司管理,听从分司调遣;湖北靖州的千户所,则由本省的镇守调遣。总共设立了九十六个这样的职位,朝廷还给他们颁发了印信和敕令。1353年(至正十三年)十一月,又在江西设立了义兵千户水军千户所。

奉旨出差,去各地安抚百姓。至正五年十月,朝廷派官员分头去各地安抚,传达圣旨,了解百姓疾苦,解决冤假错案,取消苛捐杂税,考察官员的德行能力,该升迁的升迁,该降职的降职。犯了罪的,四品以上官员先停职自请处分,五品以下的直接就地处理。老百姓为了发展生产、除害安民做的那些事儿,都允许他们去做。其他的事情,必须得向上级汇报的,都得详细地写成报告呈上来。

浙江东部地区,派江西行省左丞忽都不丁、吏部尚书何执礼去,宣政院都事吴密当组长;江西福建地区,派云南行省右丞散散、将作院使王士弘去,国子典簿孟昉当组长;江南湖广地区,派大都路达鲁花赤拔实、江浙参政秦从德去,留守司都事月忽难当组长;海北广东地区,派平江路达鲁花赤左答纳失理、都水使贾惟贞去,都水照磨杨文在当组长;燕南山东地区,派资正院使蛮子、兵部尚书李献去,太医院都事贾鲁当组长;河东陕西地区,派兵部尚书不花、枢密院判官靳义去,翰林应奉王继善当组长;山北辽东地区,派宣政院同知伯家奴、宣徽佥院王也速迭儿去,工部主事明理不花当组长;云南省,派荆湖宣慰阿乞剌、两浙盐运使杜德远去,通政院都事杨矩当组长;甘肃永昌地区,派上都留守阿牙赤、陕西行省左丞王绅去,沁源县尹乔逊当组长;四川省,派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河南参政王守诚去,宣政院都事武祺当组长;京畿地区,派西台中丞定定、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去,太史院都事留思诚当组长;河南江北地区,派吏部尚书定僧、宣政院佥院魏景道去,中书检校哈尔丹当组长。

至正十七年九月,皇上又下令让中书右丞也先不花、御史中丞成遵去彰德、大名、广平、东昌、东平、曹州、濮州等地安抚百姓,并鼓励那些将领们好好干。

经略使大人,在至正十八年九月初六那天,下令让经略使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招抚那些叛乱的人。如果真有人顽固不化,怙终不悛,那就由总督大人以及所有大小官员,一起整顿军队,筹集粮食,好好训练士兵,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严格执行军纪。首先要稳住江西、湖广、江浙、福建等地,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争取尽快平定叛乱,不要滥杀无辜。江南各省的老百姓都很忠义,拥护朝廷,爱戴皇上,那些名字没报上来的,也要好好安抚他们,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功劳,授予他们官职。要表彰那些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经常让官府去照顾那些孤寡老人和孤儿寡母。另外,还要选拔两位官员做经略使的参谋,再找一位有名望的学者来负责文书工作。再设一个行军司马,正五品,负责军队的纪律。

△科目

这个经略使啊,在至正十八年九月初六那天,命令他去问问老百姓受了啥苦,劝劝那些造反的家伙回头是岸。要是真有人死不悔改,怙终不悛,那就得总督大人带着所有大小官员,一起整军备粮,好好训练士兵,认真计划作战,严格遵守纪律。先把江西、湖广、江浙、福建这些地方稳定下来,然后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争取尽快平定叛乱,别光想着杀杀杀。江南各省的老百姓都很忠心,爱戴皇上,那些没报上名字来的,也要好好照顾,根据他们的本事和功劳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些孝子、好媳妇、好丈夫、老好人,还有那些年纪大的长辈,都要好好表彰,官府也要经常去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和孤儿寡母。还得选两个官员当经略使的参谋,再请一个有名气的文人来管文书。再设个行军司马,五品官,管军队的纪律。

△科目

元朝用考试选拔人才,从延祐年间到元统年间,一共举行了七次科举考试,这些记载在之前的史书里都有。科举考试废除后又恢复,到至正二年三月戊寅日,朝廷举行考试,录取了拜住、陈祖仁等人,授予他们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不同级别的官职,一共七十八个人。国子监的学生里,有十八个人也被录取:蒙古人六名,授予从六品官职;色目人六名,授予正七品官职;汉人和南方人各三名,共六名,授予从七品官职。

五年三月辛卯日,又举行了一次考试,录取了普颜不花、张士坚等人,授予他们的官职和人数与上次一样。国子监的学生录取情况也和上次一样。八年三月癸卯日,又举行了一次考试,录取了阿鲁辉帖穆而、王宗哲等人,授予他们的官职和人数也和前面几次一样。国子监的学生录取情况也一样。同年的四月,中书省批准,每年从监生和生员中录取四十人,三年后参加会试的人,一共一百二十人。除了例行录取的十八人之外,以后还要额外录取二十人,其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各四名,前两名担任司钥,后两名担任侍仪舍人。汉人录取十二人,前三名担任学正、司乐,接下来四名担任学录、典籍管勾,剩下的五名担任舍人。如果有人不愿意担任这些职务,可以回学校继续学习。

十一年三月丙辰日,又举行了一次考试,录取了朵列图、文允中等进士,授予他们的官职和人数,一共是八十三人。国子监的学生录取情况和以前一样。十二年三月,朝廷下旨说:“省、院、台三司不用南方人,好像有点偏颇。天下都是我们的百姓,应该按照世祖皇帝时期的用人方法,南方有才能有学问的人,都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从那以后,好几科考试中,南方出身的进士,开始有人当上了御史、宪司官员和尚书。十四年三月己巳日,又举行了一次考试,录取了薛朝晤、牛继志等人,授予他们的官职和人数,一共是六十二人。国子监的学生录取情况和以前一样。十七年三月,又举行了一次考试,录取了侻征、王宗嗣等人,授予他们的官职和人数,一共是五十一。国子监的学生录取情况和以前一样。

十九年的时候,中书左丞成遵提了个建议,说:“宋朝从景祐年间开始,一百五十年来,虽然没发生大的战争,但一直都保留着给各地读书人参加考试的名额。现在淮南、河南、山东、四川、辽阳这些地方,还有江南各省的州县,因为战乱,好多老百姓都逃到京城来了。按照以前的规矩,咱们应该另外设立一个给这些流亡的读书人参加乡试的考试名额,让他们也能参加考试。可以允许京城的官员和领俸禄的抄写员、翻译人员,如果他们的亲戚朋友在这些地方避难,就担保他们,把他们的考试卷子送到大都,查验人数,另外安排考试官员,单独给他们考试。按照各地的原有名额,录取合格的人,这样国家就能找到人才,也不会出现埋没人才的情况了。” 后来监察御史也提了这个建议,中书省就把这事儿交给礼部去具体安排。礼部拟定了一个方案:“那些以前受过战乱破坏的地方,乡试的名额,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方人加起来一共是一百三十二个。现在流亡的读书人,参加考试的人数,肯定比以前太平盛世的时候少,所以这个额外考试的名额,应该按照原有名额减半来确定。蒙古人和色目人各录取十五名,汉人录取二十名,南方人录取十五名,一共是六十五名。” 中书省批准了这个方案,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了。

这一年,福建行省第一次设立乡试,规定录取七个人,结果江西逃难到福建的读书人也参加了考试,最后一共录取了十五个人,送到京城参加贡举考试。陕西行省的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儿又提了个建议:“今年八月的乡试,河南的举人和因为战乱逃难来的读书人,不管籍贯,都按照河南省原有的名额,在陕州设立贡院参加考试。”皇上也同意了。第二十年三月,朝廷举行考试,赐给买住、魏元礼等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不同等级的称号,一共三十五个人。国子监的学生按照以前的制度录取。二十三年三月丁未日,朝廷举行考试,赐给宝宝、杨輗等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不同等级的称号,一共六十二个人。国子监的学生按照以前的制度录取。这一年六月,中书省上奏说:“江浙、福建的举人,乘船走海路来京城参加考试,有六个人,以后会试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授予教授的官职;考得第三名的,也授予他们教授的官职。这不仅是为了表彰他们克服艰难险阻的辛苦,也是为了鼓励远方有志之士。”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二十五年的时候,皇太子在河东带兵,正赶上全国大考那年。当时北方战事吃紧,扩廓帖木儿在江南、四川等地打仗,很多地方的乡试都停办了,只有燕南、河南、山东、陕西、河东几个地方的乡试还在进行。于是扩廓帖木儿就请求皇太子把这些地方的乡试录取名额翻倍。

二十六年三月,朝廷举行殿试,考中了赫德溥化、张栋等等进士,这些人有的被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不同头衔,一共七十三个人。朝廷还特别优待了这些新科进士,第一名的,授予承直郎,正六品官;第二名的,授予承务郎,从六品官;第三名的,授予从仕郎,从七品官。 另外,还有国子监的学生参加考试,蒙古族七名,授予正六品官职;色目人六名,授予从六品官职;汉人七名,授予正七品官职;一共二十个人。

自打战争爆发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元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就在这一年达到了巅峰,之后就再也没这么大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