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伯坚,字寿之,是桓州人。他性格豪爽侠义,喜欢和有名望的人交往。因为有人推荐,他当上了官,做了工部主事。
元朝至元九年,他又升迁到保定路清苑县当县尹。一开始,安肃州因为徐水河的泛滥受苦,就向大司农司告状。大司农司想把河道改到原来的老路,把水引到东边去。可是东边就是清苑县的地界,地势不适合改道,如果真改了,清苑县肯定受灾,而且水还会再回到老路,造成更大的灾害。耶律伯坚详细地分析了地形和利害关系,要求大司农司的官员和郡守亲自去看看情况,这才避免了这场灾难。
清苑县西边有个池塘,灌溉了很多农田,可是有些有钱有势的人霸占了池塘的水,用来磨东西,老百姓因此失去了灌溉的利益,纷纷来告状。耶律伯坚下令拆掉那些人的磨坊,把水放回田里,允许他们在收割完庄稼后的一个月内,再修建水坝和磨坊。他还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省部,最后还制定成了制度。
清苑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每年都要为亲王和高级官员在县西边修建临时住所,规定必须在十月完工,到第二年再拆掉重建,官吏们借机中饱私囊,花费巨大。耶律伯坚下令建造一座公共官邸,用来代替那些临时住所,这样一来,那些弊端就彻底消失了。
凡是郡府征收的赋税,如果对清苑县比其他县加重了,耶律伯坚总是说:“宁可得罪上面的人,也不能得罪下面的人!”他一定会亲自去府里据理力争。他在清苑县做了四年县尹,老百姓都像对待父母一样敬爱他,他离开后,人们仍然怀念他,还立碑歌颂他的功德。后来,他被提升为恩州同知。
段直,字正卿,是山西晋城人。元朝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到处都是强盗,段直就召集了家乡的亲戚朋友,一起筑起工事,保护自己。
忽必烈皇帝派大将攻打晋城,段直就带着他的队伍投降了。然后,他被朝廷任命为潞州元帅府右监军,算是进了幕僚班子。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朝廷分给他土地,让他世世代代守护这片土地。皇帝还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泽州的长官。
当时好多老百姓因为躲避战乱还没回家,段直就命令把他们的田地房屋登记在亲戚邻居的名下,并且跟大家约定:“等地主回来,就把田地房屋还给他们。”逃难的人们听说后,很多都回来了,段直也按照约定把他们的田地房屋还给了他们,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那些原本一贫如洗的人,段直就拿出粮食救济他们;那些被其他州县抓走的人,段直就花钱把他们赎回来;那些在战场上战死,尸体暴露在外的,段直就收敛起来,好好安葬。没过多久,泽州就变成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地方。
他还大力修缮了孔庙,拿出上千亩地作为庙产,又收藏了上万卷书籍,还请来了儒学大师李俊民来当老师,吸引四面八方的学子来这里学习。不到五六年时间,就有122个学生通过考试,被朝廷选拔出来做官。
段直做了二十年的官,做了很多好事。朝廷特地任命他主管泽州的学校,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就去世了。
谙都剌,字瑞芝,是凯烈氏的人。他祖上阿思兰,曾经跟着大将阿术去打宋朝,做到冀宁路达鲁花赤这么高的官位,他的子孙就因为阿思兰名字里有个“兰”字,就都改姓兰了。谙都剌这个人啊,精通经史子集,还会说好几种外国话。元成宗当皇帝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翰林院札尔里赤,主要负责起草各种诏书文件。
有一次,皇帝下旨要他起草一份给藩王的圣旨,谙都剌一看,就说:“这圣旨,不仅有损朝廷的威严,而且还会给老百姓带来灾难啊!”皇帝听说后,跟身边的官员说:“一个小小的官员都能这样考虑问题,真是难得啊!”所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负责校对蒙古的各种史书,做了不少贡献。之后又升官做了待制。当时朝廷正在选拔地方官员,他被任命为辽州达鲁花赤,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皇帝还赏赐了他贵重的礼物和荣誉称号,又让他当了集贤直学士。
到了至顺元年,他又升任襄阳路达鲁花赤。那会儿山西闹大饥荒,河南行省担心流民涌入,就下令守卫武关,不让流民进来。谙都剌就负责检查那些流民,只要是老百姓,他就放他们过去。有官员说:“这样会不会违抗朝廷的命令啊?”谙都剌说:“我是防备坏人,又不是跟老百姓过不去,怎么能堵住他们的活路呢!”他还让人煮粥给流民吃,救活了好几万人。襄阳临着汉水,经常发大水,他就让人在城外修建堤坝,从此再也没受过水灾的困扰。
元统二年,他又被任命为益都路总管。益都那地方的人民风俗比较彪悍狡猾,但他一心扑在兴办学校上,用温和的方式治理地方。有一次,有几个骑马的强盗,大白天就抢劫百姓,抓了很久都没抓到。结果谙都剌亲自出马,把他们给抓住了。那些强盗的同伙就贿赂宣慰使罗锅,诬陷谙都剌滥用职权,把强盗给放了。后来,那些强盗又去河间府抢劫,再次被抓获,这才把事情的真相都招供了出来,谙都剌的冤情也得以昭雪,朝廷又让他重新接受考核。
益都驻扎着亲王的军队,亲王府里的人也经常欺压百姓,谙都剌就严厉地制止了这种行为,百姓们因此得到了安宁。至正六年,谙都剌去世了,享年七十岁。他的儿子兰燮彻坚,后来做了新喻州同知,以孝顺闻名。
杨景行,字贤可,是江西吉安太和州人。他考中了延祐二年(元朝年号)的进士,被任命为赣州路会昌州的判官。当时会昌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要打井喝水,都喝河水,所以疾病流行;也不知道用瓦片盖房子,都用茅草盖,所以经常发生火灾。杨景行教老百姓打井喝水,用陶瓦代替茅草盖房子,老百姓这才免受疾病和火灾的困扰。
当地有十个豪强,自称“十虎”,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杨景行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依法惩处。他还创办了学堂,聘请老师教书,鼓励老百姓拿出一些好田地供养老师,读书声朗朗,学习氛围浓厚。
后来,他调任永新州判官,奉命核查百姓的田赋,清除积弊,杜绝欺诈,老百姓都因此受益。之后,他又升任江西行省照磨,再转任抚州路宜黄县尹,处理了几十件积压已久的冤假错案。
升任抚州路总管府推官后,他揭露了不少奸邪之事,使得抚州再无冤狱。金溪县有个叫陶甲的恶霸,家财万贯,心狠手辣,多次诬陷县官,把他们赶走。所以,官吏们都害怕他,不敢追究他的罪行,他便在金溪县横行霸道。杨景行到任后,依法严惩了他,把他流放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金溪县有个豪横的和尚叫云住,他盗掘坟墓,偷取财物。事情败露后,官吏们收受了和尚的贿赂,想拖延审理。杨景行却立刻严查此案,和尚又想行贿,杨景行不为所动。和尚又想贿赂上级官员,用恐吓的话威胁杨景行,但杨景行仍然不为所动,最终依法惩处了这个和尚。从此以后,那些豪强恶霸都销声匿迹了,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了。
他后来又调任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之命,整顿荒田租税,百姓再无欺诈之事。杨景行在各个地方任职,都有政绩;他离开后,百姓都为他立碑颂扬。最后,他以翰林待制、朝列大夫的职位退休,七十四岁去世。
林兴祖,字宗起,是福建福州罗源人。元至治二年,他考中了进士,先是被任命为承事郎,后来又升任黄岩州同知,再升任铅山州知州。
铅山以前伪造钱币的人特别多,当地一个有钱有势的恶霸吴友文是幕后主使,他的伪钞甚至流传到了江淮、燕蓟地区。吴友文这个人狡猾狠毒,靠着伪造钱币发了大财,还招募了四五十个地痞流氓,让他们在官府里当差,专门监视告发他的人,谁要是敢告他,就先下手为强把人给杀了。这么多年下来,他杀了很多人,还抢走了十一个女人的妻女当小妾,老百姓都受害了,但因为害怕他,十几年都不敢告状。
林兴祖到铅山上任后,说:“这祸害不除掉,我怎么治理好老百姓呢!”于是他就张贴告示,严禁伪造钱币,还悬赏鼓励老百姓举报。很快有人来举报,但林兴祖发现举报内容不实,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又有人举报抓到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还缴获了赃物,林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招供了。吴友文听说后,亲自来求情,想把他们救出去,林兴祖直接把吴友文也抓了起来。没过一会儿,就有上百人来告发吴友文,林兴祖从中挑选了几件罪行严重的案子审理,很快就结案了,然后又抓捕了他的二百多名同伙,全部绳之以法。
老百姓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了,林兴祖的政绩也传遍了各地。江浙行省丞相别儿怯不花向朝廷推荐了他,林兴祖被提升为南阳知府,后来又改任建德路同知,但这两个职位他都没来得及上任。元至正八年,朝廷特旨任命他为道州路总管。他到任途中,在城外遇到了土匪,土匪已经追到他身后二十里了。当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在城外驻军,听说土匪来了,因为军需不足,想撤兵。林兴祖听说后,连夜去劝说哈剌帖木儿留下。哈剌帖木儿说:“明天要是能拿到五千锭银子、五百面桐木盾牌,就能打败土匪。”林兴祖答应了。第二天,他刚进城处理完公务,就用诚恳的态度劝说盐商们借给他五千锭银子,又把郡楼上的旧桐木板拆下来做成盾牌,中午之前就全部准备好了。哈剌帖木儿拿到银子和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下来,一起想办法对付土匪。土匪听说新任总管来了,还准备了五百面盾牌,以为大军马上就要到了,半夜就逃跑了。
永明县的洞徭(一种类似于徭役的赋役)经常偷盗,危害百姓。林兴祖亲自写告示劝诫他们。大家都说:“林总管清廉爱民,我们不能得罪他!”三年里,洞徭再也没有犯事。那年春天干旱,虫子吃麦苗,林兴祖作祈祷文向上天祈雨,结果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麦子也丰收了。后来,他停止了兴修土木工程,赈济贫民,减轻赋税,道州治理得很好,朝廷考核时,道州的政绩名列第一。后来,林兴祖因为年老而退休,在家中去世。
观音奴,字志能,是唐兀人,住在新州。泰定四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户部当主事,后来升迁到归德府当知府。他为人清廉公正,断案像神一样厉害。老百姓有冤屈,即使是几十年前的事,也会从千里之外跑来告状。观音奴都能迅速查明真相,十天半个月就能把案子都解决了。
彰德有个富商叫任甲,路过睢阳,他的驴死了,就让一个叫郄乙的人给他剖驴。任甲因为生气,把郄乙打死了。郄乙的妻子王氏和妾孙氏,孙氏去官府告状,可是官吏收了任甲的贿赂,说郄乙不是被打死的,反而要治孙氏的罪,把她关进了监狱。王氏来告状,观音奴立刻让人把孙氏从监狱里放出来,然后对府里的办事人员说:“我准备了香火纸钱,你们帮我到城隍庙去祈祷,让神明把事情显现出来。” 睢阳有个小吏也参与了这件事,他害怕观音奴的严厉,更怕神明揭露真相,就主动承认了:“郄乙确实是被打死的,任甲贿赂了上上下下隐瞒了真相,我也收了他的贿赂,我敢于承认。” 于是,任甲被判罪,孙氏也被释放了。
宁陵有个地主恶霸叫杨甲,一直想霸占王乙的三顷田地,但一直没得逞。后来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去淮南讨饭,结果王乙病死了,他妻子回来后,发现田地已经被杨甲霸占了。王妻去官府告状,杨甲行贿,伪造文书说:“王乙生前已经把地卖给我了。”观音奴让王妻和杨甲一起去崔府君的神祠对质。杨甲害怕神灵显灵,提前用羊酒贿赂巫师,嘱咐神明不要泄露此事。结果王妻和杨甲去神祠对质,神明果然什么也没显现。观音奴怀疑有猫腻,就叫来巫师审问,巫师说出了实情:“杨甲用羊酒贿赂我,让我嘱咐神明说:‘我确实霸占了王乙的田地,希望神明不要泄露此事。’”观音奴根据巫师的供词查明了真相,判了杨甲的罪,把田地还给了王氏,还责备了神明,把神祠给拆了。
亳州闹蝗灾,庄稼都被蝗虫吃光了。观音奴因为公务来到亳州,百姓向他告状。观音奴立刻抓来蝗虫,对着天祈祷,然后用水把蝗虫研碎喝掉,那一年蝗灾就消失了。后来,观音奴升任都水监官。
周自强,字刚善,是江西省新喻县人。他特别爱学习,文笔也好,而且很擅长处理政务,因为文章写得好,办事能力强,所以被选拔为官吏。元泰定年间,广西的洞徭族造反了,周自强主动前往见他们的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造反的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洞徭首领当场就决定停止叛乱,乖乖地进贡财物,请求朝廷的原谅。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帝特别下旨,破格提拔他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事。后来他又升任饶州路经历,接着又升任浙江省婺州路义乌县县令。
周知强为人很了解百姓的疾苦,而且性格宽厚仁慈,从不刻薄刁难老百姓。如果有人因为纠纷打官司,他只要见上一面就能判断出谁是谁非。但他不会马上就处罚他们,而是会引用经典中的语句,反复开导他们,让他们自己诵读并讲解。如果他们能够悔过自新,说实话,他就原谅他们的罪过;如果他们执迷不悟,继续作恶,那他就一定会依法严惩,毫不手软。老百姓既敬畏他,又爱戴他,所以官司诉讼一下子就少了许多。
当时民间田赋的账册有很多错误,导致徭役分配不均,周知强就下令逐块土地丈量核实,老百姓再也无法作假了,账册也变得清晰明了,于是赋税徭役就分配得公平合理了,老百姓不论贫富都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他审理案件,秉公执法,没有一件事情能瞒过他。那些狡猾的官吏想用几句话来蒙骗他,根本不可能得逞。因此,他的政绩显著,名声也越来越大。
上级官员多次因为他的清廉能干而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又被任命为江西省抚州路金溪县县令,官阶升到了奉议大夫,政绩也更加显著。最后,他以亚中大夫、江州路总管的职位退休。
白景亮,字明甫,是南阳人。他精通法律,擅长书法和算术。因为在征东行省做翻译官期间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为南恩知州,后来又升任沔阳府尹,因为政绩突出,朝廷特地任命他为衢州路总管。
早些时候,衢州的官员征收徭役时,并没有按照田亩多少来衡量,而是让官吏随意操作,有钱人家可能轻松完成,而穷苦人家却往往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失去生计。白景亮深刻了解其中的弊端,于是亲自核实田亩,按田地多少平均分配徭役,大小户人家都感到公平合理,都很满意。这样一来,老百姓不觉得辛苦,事情也容易办成,其他州县都纷纷效仿。
衢州的郡学很久没有好好管理了,祭祀先贤的塑像都没有,学生也没有伙食补贴,祭祀用的服装、乐器也缺失很多。白景亮都一一补齐了,儒学风气大为振兴,当地名流都称赞他。白景亮为人清廉正直,勤奋刻苦,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妻子更是节俭,平时只吃粗粮。主管官员曾上报他的事迹,朝廷特地嘉奖他,赐给他宫廷织造的锦缎,并将他调任台州路总管。他最终在任上去世。
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他很有气节,读书注重理解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从不夸夸其谈。淮东廉访司聘请他做书吏,后来调到淮西。碰上朝廷革除南方士人的官职时,他在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了一段时间的吏员,因为年限到了,被任命为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又聘请他做令史,因为他廉洁能干而闻名。之后他又被调到峡州总管府做知事,又被江浙行省聘为掾史。
朝廷恢复设立各地的市舶司时,王艮跟随省里的官员到了泉州,他上书建议:“如果购买现有的船只交给舶商使用,就能节省开支,而且容易筹集船只,还能杜绝官吏贪污受贿的弊端。”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共建造了六艘船,节省了朝廷五十多万贯钱。
先是在建德县当县令,后来调到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当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觉得按人口征收食盐很不方便,就向行省提建议,但还没得到回复,王克敬就升任转运使了。大家开会讨论,想稍微减少一下盐额,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有人反对,说户籍已经登记好了,不能改。但这位艮大人却很坚决地说:“老百姓本来就少,赋税又重,很多人已经死了或者逃走了,难道我们要为了户籍登记不变而放弃老百姓的性命吗?再说,浙江右边的郡县,商人很多,从来也没按人口征收过盐税啊。把盐税改成按商人聚集的地方征收,这才是好办法!” 于是,大家决定每年减少绍兴的食盐征收额五千六百引。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跳出来反对之前的决定,艮大人想辞职走人。丞相听说后,赶紧派人把他留了下来,最终这个决定还是定下来了。
后来他又升迁到海道漕运都万户府当经历。绍兴的官粮要海运的有十万石,城离海边十八里,每年都要强迫老百姓的船只来运粮,官吏们就借此机会欺压百姓。到了海边,负责运输的人又不及时接收,粮食还经常有损耗。艮大人据理力争说:“运输户已经领了官府的运费,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呢!”于是他责令运输户自己把粮食运到运输船上。运输船因为风浪损坏的,就核实情况减免相应的数量。这来来回回的公文,好几年都没断过。艮大人仔细查阅这些文件,最终减免了五万二千八百石粮食和二百五十万缗的钞票,运输户才免于倾家荡产。
后来他又升任江浙行省检校官。有人到中书省告状,说松江的富户隐瞒田地,少报了大概一百七十万石粮食和五百多万缗的钞票,请求设立官府来查处追缴。中书省把这事交给行省处理,派人去调查,结果松江府独自承担了十九分之一的责任。艮大人到了松江,详细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戳穿了他们的谎言,他说:“他们不过是想引起朝廷的注意,报复以前的仇怨,并且想借此机会设立新的衙门,捞取名利罢了。万一激起民怨,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这岂不是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吗!”艮大人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江西省左右司员外郎的职位,他辞掉了。江西安福县有个小吏,诬陷老百姓隐瞒土地租税,说少报了九千多石。一开始只牵扯到八户人家,前后几十年,竟然株连到了一千户人家!省里好几次派官员去调查,那个小吏的谎话早就被揭穿了,可是那些喜欢邀功、故意找事的官员,又逼着老百姓补交六百多石粮食。监察部门根据圣旨的条款,把这事儿给撤销了,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耿先生上任后,首先就说:“这个州的粮食,比起元朝时期管理的时候,已经增加了1100多石了,哪里还有什么隐瞒和少报的情况呢?按照监察部门的建议处理就行了。”省里采纳了耿先生的意见,把所有多收的粮食都免除了。耿先生在任一年多,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的职位退休。七十一岁去世。
耿先生,他可不是一般人。安福县那个小吏,坏得很,为了陷害百姓,竟然编造谎言说百姓隐瞒了九千多石的田租,这简直是欺人太甚!起初只有八户人家被牵连,可时间一长,竟然发展到一千户,这影响太大了!省里虽然派人调查过好几次,小吏的谎言也暴露了,但那些贪官污吏为了邀功请赏,还是强迫百姓补交六百多石的粮食。还好,监察部门根据朝廷的命令,把这事儿给取消了,但问题依然没解决。耿先生到任后,直接指出:现在粮食产量比元朝时期还多了一千一百多石,哪来的隐瞒?直接按照监察部门的意见处理就行了!省里听了他的话,就把多收的粮食全部免除了。耿先生在任一年多后就退休了,享年七十一岁。他真是个好官啊!
卢琦,字希韩,是惠安人,在至正二年考中了进士。十二年的时候,他升迁到了永春县当县令。他刚到永春,就先赈济了饥荒,制止了各种乱收费的行为,公平分配赋税徭役,还减少了盐税一百多引,免除了那些本不该征收的包银和铁税。没过多久,官司少了,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了,他就新建了学宫,请来老师教书育人,每个月考核一次,每季度进行大考,一时间永春的文风大盛。
后来,邻县仙游发生了盗匪作乱,卢琦恰好就在永春境内。盗匪远远地看见了他,就赶紧上前跪拜说:“这位是永春的县令啊!能有这样的父母官为百姓办事,真是我们莫大的福气啊!我们县令却用残酷暴虐的手段对待我们,所以我们才落到这个地步。”卢琦就下马劝说他们,给他们讲明祸福,那些盗匪都纷纷放下刀枪,请求卢琦把他们的首领绑起来,向官府自首,卢琦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把首领押送到州府后,卢琦的威名和恩德就传扬到了邻县。
十三年的時候,泉州地区发生了大饥荒,饿死的人遍地都是,能走动的人,都是互相搀扶着,来到永春讨饭吃。卢琦就命令把寺庙和富户家的粮食分给这些难民,救活的人数不胜数。十四年,安溪来了几万盗匪来攻打永春。卢琦听说后,就召集了永春的百姓,对他们说:“你们能打仗就跟我一起打,不能打,我就一个人去死!”大家听了都很感动,纷纷表示:“县令您说什么呢!您是我们的父母官,我们是您的子民,怎么能忍心把父母官交给贼人呢!何况这些盗匪还要抢掠我们的妻儿,烧毁我们的房屋,这可是全县的深仇大恨啊!今天这事儿,只能进不能退,您就别担心了!”于是大家踊跃地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卢琦带领大家一起抵抗盗匪,大获全胜。第二天,盗匪又倾巢而出,再次被卢琦击溃。前后大小打了三十多仗,斩杀了抓获了一千二百多人,而永春百姓却一个都没死伤。盗匪被打得大败,逃跑了。当时天下战乱不断,很多郡县都人心惶惶,不安宁,只有永春县却一片安宁,跟太平盛世没什么两样。十六年,卢琦调任宁德县令离开了永春。
邹伯颜,字从吉,是高唐人。他当上了建宁府崇安县的县令。崇安县的地,分成了五十个区域,叫“都”。这五十个“都”上缴的粮食,一共是六千石。那些大户人家,就五十多户,却占了五千石;而普通老百姓,四百多户,才凑够一千石。大户人家的田地,连着好几个“都”,而老百姓的粮食,有的可能就只有几升几合。官府总是让四百多户老百姓,承担五十户大户人家应做的徭役,所以穷人干几天活,家就垮了。
邹伯颜一看这情况,就说:“穷苦百姓受的苦,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于是他拿来粮食登记册,仔细核算。谁家有一石粮食,就让他承担一石粮食的徭役;谁家只有几升几斗粮食,就让他承担几升几斗粮食的徭役。田地多的,要承担好几个“都”的徭役,没得商量;田地少的,就按自己家的粮食产量承担徭役,也逃不掉。那些以前因为没处申诉而受苦的穷人,终于可以休息了。崇安县的赋役从此公平合理,成了全国的榜样。
崇安县有宋朝赵抃开凿的一条水沟,灌溉了数千亩田地。过了很久,水沟淤塞了,田地荒废了。邹伯颜修缮了这条十里长的水沟,绕过枫树陂,用石头加固,完全恢复了赵抃当年开凿的样子,田地又恢复了丰收,百姓都因此受益。
安庆路抓到了一批制造假钞的人,派兵押解犯人到崇安县,想抓捕他们的同伙。结果犯人和士兵串通一气,到处敲诈勒索老百姓。邹伯颜查明了情况后,立刻把犯人送回安庆路,从此以后,安庆路制造假钞的案子再也没有牵连到崇安县。因此,行省帅府和御史台都称赞他的政绩,把他调到漳州路当判官。
刘秉直,字清臣,是北京武清人。元至正八年,他到卫辉路当总管。上任后,他减轻徭役,发展教育,鼓励老百姓好好干活,发展农业生产,还特别照顾孤寡老人和贫困孤儿。
有一次,汲县有个老百姓叫张聚,被强盗抢走了一千二百锭银子,还被杀害了。强盗没抓到,刘秉直就亲自到城隍庙去祈祷,还派人去案发现场守着。结果,有个村民阿莲,吓得瘫倒在地,详细说了强盗的名字和藏身之处。刘秉直马上派人去汴州抓捕,果然抓到了强盗,并依法处决了他。
秋天七月,闹虫灾,老百姓受苦受难。刘秉直又去八蜡祠祈祷,结果虫子都死了。那年闹大饥荒,人吃人,死了一半以上的人。刘秉直拿出自己的俸禄买米,还号召富人捐粮,救济饥民,给病人治病,给死人买棺材下葬。
后来,老天不下雨,庄稼都快旱死了。刘秉直跑到城北太行山苍峪神祠去祈祷,还写了祈雨文。这时,一条青蛇蜿蜒着爬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刘秉直从神祠回来,走了几里地,就下起了大雨,雷声隆隆。任期满了,因为父母年老,他就辞官回家侍奉父母了。
许义夫,是砀山人。他当过夏邑县令,经常亲自到乡下走访,教老百姓种地。他看到老百姓勤劳的,就拿出自己的俸禄奖励他们;看到懒惰的,就惩罚他们。三年时间,夏邑县就丰衣足食了。
后来,他当了封丘县令。正赶上至正四年的大饥荒,到处都是盗贼,抢劫州县。许义夫听说盗贼快到封丘了,就一个人骑着马,到离城十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们。他看到几百个强盗,就努力劝说他们说:“封丘县的老百姓都很穷,都逃跑了,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可抢的。”他说话态度诚恳,强盗们就离开了,封丘县的老百姓因此免遭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