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师泰,字泰甫,是安徽宣城人。他爸爸贡奎,可是有名的文学家,元朝延祐年间和至正年间,在京城当官,做到集贤直学士,后来去世了,追封谥号为“文靖”。贡师泰从小就在国子学读书,是个秀才。元泰定四年,他参加考试,考中了官,被任命为从仕郎、太和州判官。后来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之后改任徽州路歙县丞。江浙行省想把他招过去当幕僚,但他因为自己是当地人,就主动辞职了。
后来,一些大官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提拔为应奉翰林文字。 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府推官。 他所在的郡里有一些疑难案件,他都认真调查,仔细审理,最终都把案子给判清楚了。 比如,山阴白洋港那边,有一艘大船漂到岸边,船上有二十个船员,他们到海边捡柴火,看到船上没人,就顺手拿走了船上的篙和橹。船上还有两个死人。有个叫徐乙的人,觉得奇怪,船上什么值钱东西都没有,却有两个死人,就说这二十个船员是抢劫杀人。这二十个船员在富户高丙家干活,结果高丙也被牵连进去了。船员们虽然承认了罪行,高丙也被抓了。贡师泰暗中仔细调查,发现事情的真相是:当地一个叫沈丁的人,从杭州运货回来,渔民在海里撒网捕鱼,沈丁偷了渔民网里的鱼,结果被渔民打死了。这二十个船员其实并没有杀人抢劫,高丙也不知道这件事,他们的冤屈都被贡师泰洗清了。
有个巡盐的官差徐裕,打着巡盐的旗号,在乡下横行霸道。有一天,他遇到几个诸暨商人,抢了他们的钱,把人杀了,然后把尸体扔到水里,跑到县里报告说:“我抓到一个贩私盐的,他畏罪跳水自杀了。”官府验尸,发现尸体有伤,觉得可疑,就把案子搁置了。贡师泰后来追查这个案子,查明了徐裕杀人的真相,让徐裕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个叫孙国宾的,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他抓到一个叫姚甲的人伪造钱币,收受贿赂后放了姚甲。然后又抓了高乙和鲁丙,诬陷他们和姚甲一起伪造钱币。高乙曾经为姚甲办事,但并不是他伪造的钱币,孙国宾放了姚甲后,就加罪于高乙,而鲁丙和孙国宾有仇,所以也被牵连。其实鲁丙和高乙根本不认识。贡师泰觉得高乙等人的口供和事实对不上,就审问孙国宾,孙国宾抵赖不住,真相大白。于是释放了鲁丙,高乙按罪论处,姚甲被处死,孙国宾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像这样的冤假错案,贡师泰查明的有很多。所以,当地老百姓都觉得他很公正,他的政绩在各个郡县中都是最好的。
考完试,他又回到了翰林院,当了个应奉,参与编写后妃和功臣的传记。这事儿干完后,他升了官,当上了宣文阁授经郎。后来又当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然后是礼部郎中,接着又调到吏部,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自从元世祖以后,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南方人很少有机会担任,直到他,才恢复了以前的制度,南方人才又有了机会。从师泰开始,大家觉得朝廷终于选对人了。
正正十四年,他升任吏部侍郎。那时候,江淮地区战乱不断,京城粮食不够吃,师泰奉命去浙江等地收购粮食,弄来了百万石粮食,解决了京城的燃眉之急。之后,他又升任兵部侍郎。朝廷觉得京城到上都的驿站很破败,就派师泰去巡视整顿。他到了之后,仔细调查了问题的原因,了解了各个地方的富裕程度,然后平均分配徭役,好几十个郡的百姓都因此得到了些许缓解。一些权贵因为师泰的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非常嫉妒他,但又找不到什么把柄来攻击他。后来,朝廷想继续在浙江西部收购粮食,就让师泰担任都水庸田使。
正正十五年,庸田司撤销了,他被提升为江西廉访副使,还没等上任,他又升任福建廉访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当时平江府缺一位知府,朝廷讨论了好久也没决定人选,最后又选中了师泰,让他担任平江路总管。那年冬天,他刚到任,张士诚就率领大军从高邮渡江,直逼城下,猛攻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第二年春天,守城的将领抵挡不住,打开城门逃跑了。师泰带领义军出战,但敌众我寡,打不过,他也只好带着官印逃跑了,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张士诚后来投降了,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邇就私下任命师泰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整顿了盐务的积弊,疏通了盐运的渠道,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充实了国库。丞相又私下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正正二十年,朝廷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让他负责福建地区的户部事务,用福建的盐来换取粮食,再通过海路运到京城,总共运送了数十万石粮食,朝廷非常依赖他。正正二十二年,朝廷召他回京担任秘书卿,走到杭州的海宁时,他生病去世了。
师泰这个人啊,性格洒脱不羁,长得也高大威猛,不仅文章写得好,在政事上更是很有本事,走到哪儿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他尤其喜欢提携后辈,只要是贤才,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大力推荐,所以大家都非常敬重他。他留下了不少诗文,流传于世。
周伯琦,字伯温,是饶州人。他父亲周应极,在至大年间,仁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被召见,献上了《皇元颂》,仁宗又向武宗推荐了他,于是他做了翰林待制。后来,他给皇太子讲书,每天都在皇太子府侍奉。仁宗即位后,他升迁为集贤待制,最后做到池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周伯琦从小就做官,在京城游历,进入国子监学习,成为上舍生,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凭借荫庇,被授予将仕郎、南海县主簿的官职,三次升迁,最终成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朝廷把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把艺文监改名为崇文监,周伯琦被任命为宣文阁授经郎,负责教导皇亲国戚和大臣子弟。他每次讲课,都深得皇帝欢心,而且皇帝经常向他咨询问题。皇帝看中周伯琦精湛的书法,命他篆刻“宣文阁宝”,还亲自题写了宣文阁的匾额;又让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刻在宣文阁的石头上。从此以后,他不断升迁,都在宣文阁和崇文监之间辗转,而且皇帝对他的宠信也越来越隆重。皇帝经常直呼其字“伯温”,而不称呼他的姓名。
后来,御史有人奏请说风纪监察应该用朝廷近臣,于是皇帝特别任命周伯琦为广东廉访司佥事。八年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待制,参与修撰后妃和功臣的列传,后来又升迁为直学士。至正十二年,朝廷下旨,允许南方士子都能在中央政府任职。周伯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和贡师泰一起被提升为监察御史。这两人都是南方士子的杰出代表,一时之间风光无限。当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率领大军南征,却违反军纪,导致军队战败。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人十人一起弹劾他。周伯琦却弹劾刘希曾等人越权干预,结果刘希曾等人被贬官,补任郡判官,因此周伯琦的做法并没有得到舆论的认可。
话说,这位官员,十三岁那年,升迁做了崇文太监,还兼任经筵官,负责祭祀天妃。后来家里出了丧事,他便丁忧回家守孝去了。十四岁那年,他又重新被任命为江东肃政廉访使。结果,宁国府被长枪锁南班攻陷了,这位官员跟其他官员一起慌慌张张地逃了出来,一路逃到了杭州。朝廷本来要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改任他为浙西肃政廉访使。这期间,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上奏说他失守宁国,应该受到处罚。
十七岁那年,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临时授权让他担任参知政事,去招降平江的张士诚。张士诚投降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又为他辩解,说他没罪,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不过,张士诚把他留在了平江,所以他没去上任。后来,他又被封为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就这样在平江待了十多年。直到张士诚被灭掉后,他才回到老家鄱阳,不久就去世了。这位官员,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像块美玉一样。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很会保护自己。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在当时很有名气。他还写过《六书正伪》和《说文字原》两本书,以及其他诗文稿若干卷。
吴当,字伯尚,是吴澄的孙子。他从小就受到祖辈的良好教育,以聪颖和踏实闻名。长大后,他精通经史百家之言。他跟着爷爷去京城,考中了国子生。过了很久,吴澄去世了,那些曾经跟随吴澄学习的学生,都到吴当这里来完成学业。至正五年,他凭借父亲的功劳,被授予万亿四库照磨的职位,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因为别人的推荐,改任国子助教。他认真讲课,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学生们都很喜欢他。恰逢朝廷下令修撰辽、金、宋三史,吴当参与了编纂工作。书成之后,他被任命为翰林修撰。七年后,升迁为国子博士。第二年,升任监丞。十年后,升任司业。又一年,升任朝林待制。再一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十三岁那年,他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不久又回到国子司业的职位。第二年,升任礼部郎中。又一年,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
话说江南那边的战乱已经打了五年了,朝廷里有人推荐当时住在江西,很了解江西风土人情,而且很有才能,可以胜任政务的人。皇上就特别任命他做了江西肃政廉访使,让他和江西行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一起,去江西各郡招兵捕贼,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因为朝廷的兵力不够,他接到命令后到了江南,就开始招募民兵,从浙江进入福建。到了江西建昌地区,招降了新城孙塔,抓住了李三。道路打通了,就进攻南丰,匪首郑天瑞逃跑了,郑天瑞的儿子自己自杀了。
十六年的时候,调动检校章迪率领他的部队,和黄昭一起夹击抚州,剿杀了首领胡志学,接着又收复了崇仁、宜黄。这样一来,建昌和抚州两郡就都平定了。这时候,参知政事朵歹也在抚州、建昌带兵,好几年都没什么战功。他嫉妒这位江西肃政廉访使屡屡获胜,功劳盖过了自己,又觉得南方人不应该当总兵,就造谣说这位肃政廉访使和黄昭都跟贼寇勾结。皇上就下令解除他们俩的兵权,把这位肃政廉访使任命为抚州路总管,黄昭任命为临江路总管,并且让他们俩都听从平章火你赤的指挥。结果火你赤竟然杀了这位肃政廉访使手下的官员范淳和章迪,将士们都很生气,不服气。这位肃政廉访使就劝他们说:“皇上的命令不能违抗啊!” 而火你赤又上奏章说:“这两个人,难以胜任地方官。” 很快,皇上就下令罢免了这两个人总管的职务,并且革除了他们的官职。
十八年前,火你赤从瑞州回来,龙兴那地方,当、昭他们都跟着军队不敢回去。一开始,当和昭上报平定贼寇的战功奏折,从广东走海路还没到京城,结果火你赤他们的报告却先到了,所以朝廷就责怪当、昭,把他们都贬官了。等朝廷收到当、昭的战功奏折后,才知道之前是被冤枉的,就下诏书任命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命昭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命令还没下达,陈友谅就已经攻陷了江西好几个郡县。火你赤丢下城池逃跑了,当就戴上黄帽子,穿上道士衣服,闭门不出,每天就写书。陈友谅派人去请他出来做事,当躺在床上不吃东西,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决心。后来,人们抬着他的床,把他送到江州,关了他一年,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最后,他隐居在庐陵吉水县的谷坪。一年多后,因为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他写的书,有《周礼纂言》和《学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