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刚打下中原地区,中书令耶律楚材建议用儒家的选士方法选拔人才,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过了九年,秋天八月,皇帝下诏,命令断事官术忽和山西东路课税所的长官刘中,到全国各地去考试。考试内容分经义、词赋两科,考试时间为三天,每天考一科,如果有人能兼顾两科也行,但必须保证文章的文义通顺才能算合格。考试合格的人,就免除他们的赋役,让他们跟各地的长官一起办公。这次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像东平人杨奂等等,一共好几十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但是,当时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种考试方法不好,所以这件事后来就停了。
元世祖忽必烈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就下令让丞相史天泽去准备一些重要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科举考试,但是后来没实行。过了四年,也就是元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人又提议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他们从周朝的制度说起,然后又讲到汉、隋、唐朝的考试科目,最后还说到辽、金两朝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以及元太宗时期选拔人才的成功经验。他们说:“现在贡举制度废除了,读书人没有办法做官,有的就当个小吏,有的给官员当仆人,有的就学点技术当个工匠或商人。现在看来,科举考试是当务之急,更何况这是以前朝代的旧制度,更应该恢复。” 奏章递上去后,皇帝说:“这真是个好办法,那就实行吧!”
中书省左三部和翰林学士们一起制定实施方案,又提议说:“按照以前朝代的制度设立国子监,挑选蒙古各级官员的子孙一百人,专门请老师教他们学习经书,等他们学成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勋贵人家也能人才辈出,方便以后提拔重用。” 到了至元十一年十一月,元成宗铁穆耳还在当太子的时候,朝廷大臣们又上奏说:“去年奉旨要实行科举考试,现在把翰林院老臣们讨论出来的方案呈报上来。” 皇帝下令批准设立蒙古进士科和汉人进士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制度,但这事儿还没开始实施。
又过了十年,到了至元二十一年九月,丞相火鲁火孙和留梦炎等人说,十一月的时候中书省的大臣们上奏说,现在天下学习儒家经典的人很少,而通过做小吏当官的人却很多。皇帝问:“那怎么办呢?”他们回答说:“只有恢复科举考试才方便。凡是蒙古的读书人和儒生、算命先生、医生,都应该参加考试,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学习。” 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接着,许衡也提出了关于学校和科举考试的方案,他建议取消诗赋考试,重视经学,制定新的考试制度。虽然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实行,但是科举考试的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
公元1287年(元仁宗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的官员上奏说:科举考试,咱们元朝的世祖、裕宗皇帝都曾经下令实行过,成宗、武宗皇帝后来也下过旨意,现在却没动静了,我担心有人在从中作梗。选拔人才的方法,经学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词赋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隋唐以来,选拔人才过分看重词赋,导致士风浮夸。我们现在拟定的考试方案,律赋、诗歌、小赋这些都不考了,专门设立德行和经学的科目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十一月,皇帝下诏说:咱们祖宗凭借神武之力平定天下,世祖皇帝设立官职,征召儒雅之士,重视学校教育,创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规模宏大,眼光长远啊!我这个不肖子孙,继承了祖业,要继续完成祖宗的事业,祖训就是我的准则。从三代以来,选拔人才都有不同的科目,但归根结底,选拔人才应该以德行为首要条件,考试内容应该以经学为重,词赋次之。华而不实,是我所不取的。所以,我命令中书省参考古今,制定具体的考试制度。
皇庆三年八月,全国各郡县要推荐贤能之士,充实各级官府;次年二月在京城举行考试,考中的人,我要亲自面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举人由其籍贯所属官府从各种户籍中推荐,年龄必须在25岁以上,乡里称赞他孝顺友爱,朋友佩服他的诚信义气,是经学精通、品德高尚的人,要隆重推荐,并提供路费,送到各路府。如果有人徇私舞弊,或者该推荐而不推荐的,监察御史和肃政廉访司要调查处理。考试程序如下:蒙古人和色目人,第一场考经义五道题,题目出自《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使用朱熹的注释本。义理精深,文章典雅者为考中。第二场考策论一道,题目是时政问题,字数要超过五百字。汉人和南人,第一场考明经,经义两道题,题目出自《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也使用朱熹的注释本,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字数要超过三百字;经义一道题,每人选择一本经典,考《诗经》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尚书》以蔡沈的注释为主,《周易》以程颐、朱熹的注释为主,以上三经都要参考古代的注释;考《春秋》可以使用《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和胡安国的注释;考《礼记》使用古代的注释,字数要超过五百字,不限格律。第二场考古赋、诏诰、章表,古赋和诏诰用古体,章表用四六文,也可以用古体。第三场考策论一道,题目出自经史和时政,不要追求华丽的辞藻,只要直截了当,字数要超过一千字。蒙古人和色目人,如果愿意参加汉人和南人的考试,考中者可以提升一级。蒙古人和色目人一榜,汉人和南人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都是正七品;第三甲以下,都是正八品,两榜相同。各地官府如果延误考试日期,监察御史和肃政廉访司要追究责任。流官子孙的荫叙,沿用旧制,如果愿意参加考试并考中,可以提升一级。在职官员,即使没有入流品级,也可以参加考试。如果考中者已经有九品以上官职,比照其原有品级提升一级;如果没有品级,就按照考试结果优录。乡试地点和其他细则,由中书省议定执行。
经明行修,庶得真儒之用;风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咨尔多方,体予至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中书省那边定下来的考试流程是这样的:乡试考中了,要给每个考生发个合格证明,然后把考生的卷子,连同录取名单一起,送到行省,行省再转交给中央的礼部。同时,还要通知宣慰司和各个地方的关卡,让他们配合礼部,并通知监察御史和廉访司,按照录取名单去核查,然后把核查结果上报给御史台,再转交给中央。这样才能作为最终录取的凭证。
乡试考试时间安排在八月二十号。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经义问答五题;汉人和南人考明经经义疑难问题两道,和一篇经义。二十三号,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策论一道;汉人和南人考古赋、诏诰、章表、内科文章一道。二十六号,汉人和南人再考策论一道。
会试考试,省部按照乡试的流程,在次年二月初一考第一场,初三考第二场,初五考第三场。
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考试,在三月初七举行。考试前要先任命两名考试官、两名监察御史和两名读卷官进宫考试。
每个考生考试的时候,都要安排一个怯薛歹(蒙古武士)看守。汉人和南人考策论一道,字数要超过一千字;蒙古人和色目人考时务策一道,字数要超过五百字。
选拔考试官,行省和宣慰司以及各个地方,如果有行台和廉访司,都要和御史台一起商量选人。上都和中都的考试官,则从省部里选,还要从监察御史和廉访司里各选一人去监考。每个考场都要安排一名考试官和一名副考试官,这些人都得是从在职或退休的德高望重、有学问的官员中挑选;还要选一名封卷官和一名誊录官,从廉洁干练、有文资的官员中选。所有誊录试卷和传递文件,都必须用朱砂书写,并且要加盖印章,防止舞弊。省部会试,中央要选派一名主考官、一名副主考官,四名考试官,两名监察御史,以及封卷官、誊录官、对读官、看门的等等。
乡试考试的地点分十一个行省:河南、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还有两个宣慰司:河东、山东。直隶地区则由省部直接管辖,分为四个地方:真定、东平、大都、上都。
全国选拔合格的考生三百人参加会试,从中录取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别考试,每组二十五人。蒙古族录取七十五名合格考生:大都十五人,上都六人,河东五人,真定等地五人,东平等地五人,山东四人,辽阳五人,河南五人,陕西五人,甘肃三人,岭北三人,江浙五人,江西三人,湖广三人,四川一人,云南一人,征东一人。
色目人录取七十五名合格考生:大都十人,上都四人,河东四人,东平等地四人,山东五人,真定等地五人,河南五人,四川三人,甘肃二人,陕西三人,岭北二人,辽阳二人,云南二人,征东一人,湖广七人,江浙十人,江西六人。
汉人录取七十五名合格考生:大都十人,上都四人,真定等地十一人,东平等地九人,山东七人,河东七人,河南九人,四川五人,云南二人,甘肃二人,岭北一人,陕西五人,辽阳二人,征东一人。
南人录取七十五名合格考生:湖广十八人,江浙二十八人,江西二十二人,河南七人。
乡试和会试,只允许携带《礼部韵略》,其他任何文字材料都不允许带入考场。要安排一名专门搜查考生是否夹带的官员,每名考生由一名士兵看守,没有士兵的地方,就由巡逻士兵负责。
要指派一位廉洁的官员负责检查考场,安排考生的座位,务必保证考生之间距离足够远。而且,从考官入场开始,就要一直有人值守,看管考场大门。
乡试和会试的弥封、誊录、对读等环节的工作人员,由各衙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试卷不按格式要求答题,或者犯了忌讳,或者出现文理不通、涂改字数超过五十字的情况,都不予评阅。誊录人员要将试卷用朱砂誊抄一遍,准确计算涂改字数,核对无误后,将朱卷逐一送交考场。如果朱卷上有涂改,也要标明字数,并由誊录官员签字盖章。等到考卷评阅完毕,录取人数确定后,就抄录中选考生的号码,找到他们的原卷,请监考官、主考官和考官一起核对,然后开卷阅览。
好家伙,参加乡试的举人啊,得自己准备三场考试的卷子,还有草稿,一共十二张纸,每场四张。卷子开头要写上自己的祖宗三代、籍贯和年龄,考试前半个月得把卷子送到指定的收卷地方。那边会登记造册,盖章缝好,再把卷子还给你。
考试当天,天没亮就得进考场,天黑了才收卷。收卷的官员把卷子送到密封的地方,写上考号,封好后,再送到誊抄的地方去。考试结束以后,要是各地送来的贡生和被推荐的读书人,得让他们回原籍参加考试。
那些唱戏的、有残疾的、犯了十恶不赦罪行的,都不能参加考试。考试的时候,举人们在考场里不许大声喧哗,要是违反了,就要治罪,而且往后推迟两次考试资格。
举人和考试的官员要是五服之内的亲戚,举人自己必须回避,再另外安排官员来批改他的卷子。要是该回避却没主动说明的,就往后推迟一次考试资格。
乡试和会试,要是有人作弊或者找人代考的,还有汉人、南方人穿着孝服参加考试的,都得往后推迟两次考试资格。
国子监的学生和伴读出身的,按照以前的规定,愿意参加考试的都可以。要是考中了,在国子监学习的,还能根据他们的品级,优先安排官职。
其他地方来投靠的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要是长期住在北京或上都,有固定房产的,可以由两京的官府按照上面的规定推荐参加考试,其他的假冒籍贯的,就要治罪。
负责贡举考试的官员以下,都要到公堂集合,一起商量一下考试的具体事宜。
好家伙,这规矩可真多!首先,要是有人在弥封处打听举人试卷的封号姓名,或者泄露考试内容的,要严惩!要是考试题目还没公布就泄露了,允许别人举报。对读试卷的官员不能偷懒让下属代劳,要是对读完后出现差错影响考校的,要处罚。誊录的人要是字写得不好或者出错影响考校的,要重罚!
要是官吏故意放纵举人私自带试卷出考场,或者工作人员知情还帮忙传递的,允许举报。监考官负责考场秩序,不能干预考校成绩。考场里的人不许和考场外的人说话。闲杂人等不准随便进考场。举人要是诽谤主考官,或者闹事不服管教的,要治罪。
考试的时候,举人无故不戴帽子,或者乱换座位,或者和亲戚朋友坐一起却不主动说明的,或者找人代笔的,一律轰出去!撕毁试卷封面的,要追究责任。试卷上写其他无关内容的,取消考试资格;要是写诽谤的话,要追究责任。考试期间,给举人传递文书或者收受贿赂的,允许举报。举人在草稿纸上写东西的,张榜公布取消考试资格。科举文章里不许写自己家境如何辛苦,誊录的人要检查,违反规定的,不誊录,报考试院张榜公布取消资格。
冒名顶替考试的,或者收钱帮人代笔的,允许举报。考试没考好还乱告状的,要治罪。看门的官员要仔细检查出入物品,该收的物品要拆封检查。巡逻的官员和士兵不准喧哗,不准偷看试卷,不准放任举人随意进出,没公务不准和举人私下说话。试卷弥封盖章后,要用“三不成”三个字做标记,并在涂注乙处盖章。
每考取一个举人,就给他配一个巡军看守,晚上举人进考场,分住在各自的房间。考试当天,会敲钟来报时。第一次敲钟,考场里的官员都去洗漱;第二次敲钟,监考官打开考场大门,举人进去,搜身检查完毕后,把检查证明交给监考官。礼生喊:“举人再拜!”,举人先给主考官(隔着帘子)行一拜,主考官回一拜;再给考官行一拜,考官回一拜。第三次敲钟,发放考题,大家开始答题。中午,供应考试午饭。交卷的时候,举人走到收卷处行礼后就退下,不许交谈。收卷官在考生的名册上登记姓名,举人行礼后离开,拿着检查证明出考场,巡军也跟着出去。晚上,敲钟一次,锁上考场大门。第二天和第三天考试,程序都一样,只是第二天每十个考生编成一组,依次排队到公堂下,行礼后发放考题答题。
收卷官把收到的试卷,依次交给封卷官,把考生的家世背景材料和试卷用腰封封好,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方人分别装订,用三个不常用的字组成卷号。每个考生每场考试都用同一个卷号,收卷官要在试卷和名册上都写上卷号。然后,把名册交给誊录官,誊录官分派抄写员,用朱砂墨抄写试卷正文,并在原卷和抄本上注明字数,卷末写上抄写员姓名,誊录官签字盖章,再封好,送交校对处。翰林院的官员统计好誊录完毕的试卷总数,呈报给监察御史。校对官亲自核对原卷和抄本,无误后签字盖章,送回贡院,原卷送回封卷处。所有文书传递都用朱砂墨书写,试卷按原卷号附在卷册上。
考官们阅卷,主考官坐在中间,其他考官相对而坐,一起评阅试卷,把试卷分成三等,每一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等,用墨笔批注。评阅结束后,收卷官在号簿上标明分数。主考官、同考官、监察御史、封卷官一起,根据卷号打开试卷,主考官在试卷和家世背景材料上写上考生的名次。拆号完毕,所有试卷送交礼部存档,贡院官员离开。中书省把录取的举人分成两榜,分别贴在省门左右。
三月初四,中书省批准了考试安排,决定初七在翰林国史院举行殿试,还确定了监考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初五,各位官员都到考场报到了。初六,考题拟好了,呈给皇上过目,等皇上选定。初七这天,工作人员在考场正堂前面,对着皇宫的方向摆好桌子,把考题放在上面。考生们入场,搜身检查完毕后,蒙古族考生一组,按顺序站好,礼生引导他们到堂前,对着皇宫方向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领到考题,再行两次跪拜礼,之后各自到座位答题。色目族考生一组,汉族和南方考生一组,流程都一样。每个考生旁边都安排一个蒙古族侍卫监考。中午,发放午餐。考生交卷后,离开考场。监考官和阅卷官一起阅卷,根据考卷内容排出名次,分成三甲,然后上报皇上。然后制作两份榜单,用黄色的敕纸书写,贴在皇宫内红门左右两侧。
前一天,礼部通知录取的进士们,第二天要到皇宫前谢恩。礼部准备好香案,侍仪舍人点名,进士们依次谢恩,之后公布榜单。选个日子在翰林国史院举行庆祝宴会,中书省的官员负责主持宴会,所有参与考试的官员和进士都参加。参加宴会的官员和进士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之后再选个日子,进士们一起到皇宫谢恩,上交谢恩表。第二天,进士们去中书省拜见各位官员。又选个日子,所有进士到先圣庙行祭祀礼,第一名进士负责撰写祝文并主持仪式,并在国子监刻石留名。
延祐二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五十六人,其中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人都及第,官职有所不同。五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五十人,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人都及第。
至治元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六十四人,达普化、宋本等人都及第。
泰定元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八十六人,捌剌、张益等人都及第。四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八十六人,阿察赤、李黼等人都及第。
天历三年春天三月,殿试录取进士九十七人,笃列图、王文烨等人都及第。
元朝元统癸酉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考试,录取了李齐等考生,还额外增加了名额,一共录取了一百多人。考试制度有点不一样,左右两榜各录取了三个人,都赐予进士及第,其余的人根据情况分别授予官职。这届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是元朝历次科举考试中最多的。三年后,这个考试制度就取消了。又过了七年,科举考试又恢复了,但考试程序稍作了修改,减少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明经考试科目,增加了本经义的考试科目;汉人和南人的第一场考试,把《四书》疑义一道题改成了本经疑义,第二场考试增加了古赋,并在诏诰、章表考试中又增加了一道题。这就是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大致情况。
说起来,会试考试落榜的人,从延祐年间科举制度刚建立的时候,丞相帖木迭儿、阿散以及平章李孟等人就上奏说:“会试落榜的举人,七十岁以上的,授予从七品流官,让他们退休;六十岁以上的,授予教授的职位;以前有官职的,在原有的官职品级上再提高一级;没有官职的,授予山长或学正的职位。这是特例,以后不再这样做了。现在有些考生因为来晚了没赶上考试,也没安排他们做官。请皇上指示。”皇帝说:“按照落榜者的恩典处理,不要把它定为制度。”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三月,中书省的官员上奏说:“会试落榜的举人,仁宗延祐年间,朝廷曾命令中书省授予他们教官的职位,以安慰他们。现在改元之初,应该恩泽广施。蒙古人和色目人,三十岁以上并且考了两次都没考中的,授予教授的职位;三十岁以下的,授予学正或山长的职位。汉人和南人,五十岁以上并且考了两次都没考中的,授予教授的职位;五十岁以下的,授予学正或山长的职位。以前有官职的,再提高一级;不愿意做官的,让他们到国子监当学生。以后不要再把这个当作制度。”皇帝准奏了。其他的落榜士子,一般得不到这样的恩典,偶尔有通过考试补任书吏而进入仕途的。只有在科举考试废除后又恢复之后,制度才有所改变,落榜者全部授予路府学正或书院山长的职位。又增加了乡试的备取名单,也授予郡学录或县教谕的职位。这样一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就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公元1271年春天正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在京城设立蒙古国子学,招收学生。从蒙古、汉族官员和怯薛歹官员中挑选优秀子弟入学,但是当时还没有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学校用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等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校会出题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决定授予什么样的官职。
到了公元1300年二月,成宗皇帝又增加了三十名学生的伙食补贴,这样国子学学生的总数就达到了六十人。公元1311年,武宗皇帝又确定了四十名伴读,从在籍学生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者担任。公元1318年十月,仁宗皇帝时,国子学学生总数达到一百人,其中蒙古族学生五十人,色目人二十人,汉族人三十人。但是,来学校学习的百官子弟经常超过两三百人,所以需要增加伙食补贴。于是,减少了一百一十四名普通百姓子弟的名额,让他们旁听学习,在原有的100名正式学生之外,又增加了50名学生。元朝规定,蒙古族学生二十名,汉族学生三十名,只有三十名学生可以领到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一年发放两次。
公元1269年秋天七月,元朝在各地设立了蒙古文字学校。同年十二月,中书省制定了学制并颁布实施,命令各路府县官员子弟入学,上路府各派两人,下路府各派两人,州各派一人。此外,民间子弟也可以入学,上路府可招收三十人,下路府可招收二十五人。愿意入学的学生,可以免除徭役。学校用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分发到各地学校。公元1305年十月,成宗皇帝又规定了各地的学生名额:散府二十人,上、中州各十五人,下州十人。公元1307年,元朝政府下令划拨土地,为各地蒙古族学生提供伙食补贴。
关于学校的教职人员,公元1282年,元朝规定各路、府、州都设置教授,国字在诸字之右,府州教授为从八品,如果升任路教授,就是正八品,之后再回到原来的级别,这样循环往复。公元1304年,又增加了学正一职,从国子学到州县都有设置。学校会从优秀学生中选拔人才参加翰林院的考试,那些在学校担任翻译和史官工作的教职人员,也会被选拔到翰林院。
公元1289年夏天五月,尚书省的大臣们上奏说:“伊斯兰教的文字应该推广使用,现在翰林院的益福的哈鲁丁精通伊斯兰文字,请求授予他学士的职位。所有达官贵人的子弟,以及富裕人家的孩子,都按照汉人的入学制度,每天学习。”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章。
同年八月,元朝正式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到了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四月,又设立了回回国子监,设置了监官,因为伊斯兰文字方便用于关防和账目核算,所以命令沿用旧制,认真学习。
泰定二年(1325年)春天闰正月,因为近年来达官贵人子弟和普通百姓子弟入学的人数众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已经有五十多人,其中已经有二十七人领到了伙食补贴,另外又给一位助教和二十四位学生发放了伙食补贴。国子学设在首都,各部门和府衙里需要翻译的人,都从国子学里选拔。
唐太宗贞观六年(癸巳年),冯志常被任命为国子学总教,并命令十八位大臣子弟入学。到了元世祖至元七年,又命令十一位大臣子弟入学,其中四个年纪大的跟着许衡学习,七个年纪小的跟着王恂学习。到了至元二十四年,正式设立国子学,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设立博士,全面负责教学事务,分教三个斋的学员,讲解经书的要义,纠正语音和训诂,上要严格教导学习方法,下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还设有助教,协助博士处理教学事务,但主要负责一个斋的教学;正、录则负责明确规定和规矩,督促学生的学习任务。所有学生读书的顺序是先读《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然后才是《诗经》《尚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经》。博士、助教亲自教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则依次传授。讲解经书也按照阅读顺序进行,正、录、伴读也依次传授。第二天,学生们要抽签,复述昨天的功课内容。至于对对子、写诗、解释经文、评论史书,则由博士出题,学生们写好后先交给助教,助教审核后交给博士定稿,最后记录在课簿上,作为考核的依据。国子学学生人数定为二百人,先招收一百名学生和二十名伴读。这百名学生中,蒙古族、色目人和汉人各占一半。许衡还编写了《诸生入学杂仪》和《日用节目》。至元七年,又招收了八十名学生,并规定此为常例,以后都应遵照执行。
元成宗大德八年十二月,正式规定国子学学生名额:蒙古族、色目人、汉人三年各推荐一人入学。十年冬闰十月,国子学正式规定蒙古族、色目人、汉人学生各一百人,三年各推荐两人入学。
元武宗至大四年秋闰七月,国子学学生人数定为二百人。同年十二月,又制定了国子学考试和贡举制度:蒙古族学生考试及格授予六品官职,色目人授予正七品官职,汉人授予从七品官职。蒙古族学生的考试应该宽松一些,色目人稍严格一些,汉人则完全按照科举考试的制度进行。
元朝仁宗延祐二年秋天八月,国子学增加了100个生员和20个陪堂生名额。 这套制度是根据集贤学士赵孟頫和礼部尚书元明善等人的建议,对国子学的贡试方法进行修改后制定的。 主要改动有三点:第一是升斋制度。
六个斋舍东西相对排列,最下面的两个斋舍,左边叫“游艺斋”,右边叫“依仁斋”,学习诵读、讲解、小学、对对子之类的学生都在这里学习。中间两个斋舍,左边叫“据德斋”,右边叫“志道斋”,学习讲解《四书》、练习诗词格律的学生在这里。最上面的两个斋舍,左边叫“时习斋”,右边叫“日新斋”,学习讲解《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经书,学习明经义理和程朱理学文章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每个斋舍的学生人数不一样,每个季度都要考核学生学习经书和功课的情况,以及有没有违反规章制度。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依次升到更高的斋舍学习。
第二是私试的规则。汉人学生参加“日新斋”和“时习斋”的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参加“志道斋”和“据德斋”的考试。在国子学学习满两年,没有犯过错误的学生,可以参加考试。学习满三年,就可以参加贡举考试。汉人的私试,孟春(一月)考经义疑难问题一道,仲春(二月)考经义一道,季春(三月)考策问、表章、诏诰各一道。蒙古人和色目人,孟春和仲春各考明经一道,季春考策问一道。答题辞藻和道理都好的,评为上等,记一分;道理好但辞藻一般的,评为中等,记半分。每年年底,把全年的分数加起来,满八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升为高等生员,名额共40个,其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各10个,汉人20个。 年终贡试,名额不一定都用完,主要看实际能力。如果分数相同而名额不足,就按在斋舍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那些没达到标准的,或者达到了标准但名额已满的,当年的分数就不算,明年再重新计算。
每月初二清晨,学生们行完拜师礼后,国子学的博士和助教就会在座位上,亲自给参加考试的学生发放印有考卷的纸张,然后当场出题考试。 不允许夹带或者找人代写,必须用发放的印有考卷的纸张,用真楷书写。国子学的正录和录事负责密封和誊抄考卷,其余程序都按照科举考试的流程进行。助教和博士依次批改考卷。第二天,监考官复查,在名册上记录每个学生的得分,国子学保存这些考卷,等到年底进行总评。第三点是处罚条例。参加私试并获得分数的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或者违反规章制度,第一次犯错扣一分,第二次犯错扣二分,第三次犯错就开除学籍。国子学的正录和录事有责任举报违规学生,如果他们知道学生违规却不上报,就要受到国子监的处罚。已经成为高等生员的学生,如果违反规章制度,第一次犯错就推迟一年参加殿试,第二次犯错就开除学籍,由正录和录事举报,如果正录和录事知道却不上报,也要受到国子监的处罚。在校学生,如果到年底学习时间不满半年,也要开除学籍。除了规定的假期以外,其他的请假都不算学习时间。国子学的正录和录事每年年底都要考核在校学生,除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另有规定外,汉人学生三年内学不会一经或不肯努力学习的,就勒令退学。其他的处罚,都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
元朝泰定三年夏天六月,考试制度改革了,改用积分制来选拔贡举,沿用了世祖皇帝以前的老办法。考试的具体流程,是按照监学官拟定的方案来的,跟以前差不多,不过在防作弊方面更严格了。负责考试的官员,包括本学正、录事各两人,司乐一人,典籍两人,管勾一人,以及侍仪舍人。以前这些职位都是用积分高的生员来担任,后来因为取消了积分制,就从上斋里选拔三十岁以上、品学兼优的学者担任本学正、录事;懂音乐、学问好的担任司乐;办事效率高的担任典籍、管勾。至于侍仪舍人,则从上、中斋里选拔那些熟悉礼仪、声音洪亮、曾经主持过春秋释奠、每月告朔明赞,并且能力出众的人来担任。
到了文宗天历二年春天三月,伴读的员额问题也做了调整。一开始只有二十人,每年选拔两人;后来在大德七年,定为四十人,每年选拔六人;到至大四年,又改为四十人,每年选拔四人;延祐四年,因为积压人数太多,每年选拔人数增加到八人。既然已经定额四十人,其中应该有四人担任部令史,四人担任路教授。之后,又规定贡生们每次参加大规模的选拔考试时,都要和全国的考生一起在礼部考试,在殿廷答策,并且增加了备榜和进一步筛选的环节。
元朝初期,燕京刚平定,宣抚使王楫建议把金枢密院改建为宣圣庙。太宗六年,设立了国子监祭酒和提举官的职位,命令皇亲国戚子弟入学学习。宪宗四年,世祖皇帝还在藩邸的时候,就特别下令修缮殿宇;等到他即位后,又赐予玉斝作为祭祀用的器皿。至元十三年,提举学校官的职位被授予六品官印,国子监改名为大都路学,并称作提举学校所。至元二十四年,元朝迁都到北城后,在国城东边建立了国子学,于是把南城的国子学改成了大都路学,从提举官以下,都设置了相应的官职。仁宗延祐四年,大兴府尹马思忽重修了殿门、堂庑,并建造了东西两斋。泰定三年,府尹曹伟又增建了环廊。文宗天历二年,又进行了扩建,提举郝义恭又增建了斋舍。从府尹郝朵开始,到曹伟为止,国子监的学生人数最终定为一百人,每人每月都有伙食供应,由京畿漕运司和当地政府负责提供。泰定四年夏天四月,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学校里一起吃饭了。
唐太宗刚统一中原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建立学校,设立考试选拔人才。元世祖中统二年,才正式下令在各地设立学校官,对所有来学习的学生,严格进行教育,力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备将来选用。
元朝至元十九年四月,命令云南各地都兴建学校来祭祀先圣。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皇帝在德兴府的行宫,下诏书说江南地区学校以前有的学田,要恢复拨给他们,用来供养读书人。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命令江南各路州府和各县的学校里,都设立小学,挑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教书。如果学生自己想找老师,或者在家从父兄那里学习,也随他们的便。其他一些先贤教化过的地方,名士曾经走过的地方,以及那些乐善好施的人捐钱捐粮资助学生的地方,都建立起书院。
朝廷任命的老师,叫教授,在路府和上州中州设置。由礼部、行省和宣慰司任命的老师,则称作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在路州县和书院设置。每路设置教授、学正、学录各一人,散府上州中州设置教授一人,下州设置学正一人,县里设置教谕一人,书院设置山长一人。中原地区的州县的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礼部任命。各省所属州县的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行省和宣慰司任命。
路府州的书院,都设有直学来管理钱粮,由郡守和宪府官员考试录用。直学考试合格后,还要考十篇自己的文章,然后可以升为学录或教谕。学正、山长、学录、教谕,也可以由集贤院和台宪等机构推荐的人员担任。教谕、学录经过两次考试,可以升为学正、山长;学正、山长经过一次考试,可以升为散府上州中州的教授;上州中州的教授再经过一次考试,可以升为路教授。教授之上,各省设有提举二人,正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从七品,负责学校的一切事务。后来改成直学考试合格后当州吏,按照惯例,落榜的举人可以担任学正、山长,备取的举人可以担任教谕、学录,如果有人推荐,也可以考虑录用。
从京师的学校到州县的学校,还有书院,所有在这些地方学习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推荐,由台宪考核,有的被选为教官,有的被选为官吏,因此人才辈出。
话说元世祖中统二年夏天五月,太医院的王猷大人跟皇上说:“现在医学这行啊,荒废太久了,年轻人没老师教,学不到真本事。我担心朝廷随便找个郎中,医术不行,那后果可太严重了!” 于是,皇上就派了副使王安仁,给他发了块金牌,让他去全国各地设立医学院。 录取的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免除一些杂役,每个月还要考试,考题都是些疑难杂症,根据考得好坏来奖励或惩罚。后来,又制定了医学院的规章制度,在各地都设了主管机构来管理。宫里、各省衙门需要的医生,都从医学院里调拨,这算正经的仕途,可以为百姓服务。但是,从太医院内部升迁的,就不算这一条路子,这意思是说,当官不能走捷径。 那些在太医院当官的,级别都跟文武官员一样,五品以上都能升迁,其他的就按原来的级别慢慢升,他们的子孙也能继承官位,跟正规官员一样。至于掌管药材的,可以做到都监、直长,甚至御药院副使、大使,考评合格后,还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外放。医学院的教授,都由太医院推荐,各地医学院的院长也跟教授一样,都是九品官。所有在宫里当太医的,还有太医的子孙,以及各地州县的学官,都得参加考试。那些名医写的医书,都要经过审核;各种药材的产地、药性、真伪,都要仔细辨别。各地医学院每年都要出13道疑难杂症的考题,送到太医院,再发到各地医学院,让学生们练习,年底还要总结成绩报上来,评定优劣。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夏天六月,又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阴阳学。在北方和江南地区,如果发现懂阴阳之术的人,各地的官员都要仔细考察,按照儒学和医学的模式,每地设立一个教授来教导他们。那些精通术数的人,每年都要向省府汇报,然后到京城考试,如果真有本事,就能在司天台当差,在皇上身边做事。到了延祐年间,又规定阴阳先生也要像儒生和医生一样,在各地设立教授,管理阴阳先生,而这些阴阳先生最终都归太史局管辖。
他们想找一些隐居的、有才能的人才,就四处寻找。元世祖中统年间,就请许衡来做官,让他在怀孟地区教书育人,培养当地优秀的孩子。 同年,又请金朝的进士李冶来当翰林学士。还请刘因来做集贤学士,但他没来。又根据咸宁王野仙的推荐,请萧渼做官,萧渼也没来,最后直接任命他为陕西儒学提举。
元至元十八年,朝廷下令寻找前朝圣贤的后代,还有精通儒学、医学、占卜、天文历算的,以及隐居山林的人才。二十年,朝廷再次召见刘因,让他当右赞善大夫,刘因推辞了,但朝廷没同意。没过多久,刘因因为父母年迈,请求回家尽孝,并且不要俸禄。后来朝廷派人到他家授命,刘因以生病为由推辞,没去上任。至元二十八年,朝廷再次寻找隐居的贤士,让各级官吏上报人名。
元成宗大德六年,朝廷征召隐居在临川的吴澄,让他做应奉翰林文字,吴澄领命后就回家了。九年,朝廷寻找山林间有德行、有学问、懂治国之道的人,派人去请萧渼,还说:“即使你不愿意做官,也可以来见朕一面,聊聊之后再回去。”元武宗至大三年,再次召见吴澄,让他做国子司业,但他因为生病回去了;延祐三年,朝廷又请他做集贤直学士,但他因为生病没去;至治三年,朝廷又请他做翰林学士。元武宗、仁宗多次征召萧渼,让他做集贤学士、国子司业,但他都没去,后来改任命他为集贤侍讲学士。后来又请他做太子右谕德,他才到京城,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的职务也保留着。
元仁宗延祐七年十一月,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这些年来,我们设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还是担心有很多高尚的人才隐居在乡野,我们找不到他们。各地如果有隐居、有德行、有才华、有治国才能,但不求名利的人,地方官吏要将他们的姓名上报到本道的廉访司,再呈报朝廷,以便录用。”朝廷还多次下诏,鼓励大家向朝廷进言,即使批评时政,也不会受到责罚,朝廷往往会采纳他们的意见,任用他们做官,让他们参与治理国家。其他那些著书立言、对教化有益、启迪后人的,也会根据情况录用,并将其作为常例。
话说这童子科考试啊,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正式设立的,不过呢,也不是每年都考,名额也不固定。元成宗大德三年,考中了杨山童和海童两个孩子。五年后,大都提举学校考中了安西路的张秦山,江浙行省考中了张升甫。到了武宗至大元年,又考中了武福安。
仁宗延祐三年,江浙行省考中了俞傅孙和冯怙哥。六年,河南路考中了张答罕,学士完者不花也考中了一个叫丁顽顽的孩子。七年,河间县考中了杜山童,大兴县考中了陈聃。英宗至治元年,福州路连江县考中了陈元麟。至治三年,河南行省考中了张英。泰定四年,福州考中了叶留畊。文宗天历二年,考中了杜夙灵。至顺二年,考中了答不歹子买来。
这些人啊,都是因为天资聪颖,比同龄孩子强得多,有的能背诵经文,写一手好字,有的能写文章,讲解经史典故,考中后都被送进国子监学习。其中,张秦山尤其擅长篆书,陈元麟对理学理解很深,叶留畊被问到《四书》的大义时,他回答说:“不过就是尽力孝敬父母,尽忠报国罢了。”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将来肯定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