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字仲畴,是柔王的第九个儿子。他擅长骑马和使用马槊,还会写诗作词。二十岁那年,他哥哥张弘略担任顺天路总管,去寿阳给皇帝祝寿,就把张弘范留在家里负责府里的事务。百姓都觉得他办事果断明智。蒙古军队经过的时候,常常滥杀无辜,张弘范就严厉地惩罚他们,以至于蒙古军进入他的管辖区域都不敢造次。
中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张弘范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三年后,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随亲王合必赤去济南讨伐李璮。柔王告诫他:“你包围城池的时候,不要去那些危险的地方扎营。你要认真对待这件事,这样你的军队才能取得胜利。敌人会担心那些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来进攻,他们一定会去救援,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立功,努力去做吧!”张弘范在城西扎营,李璮带兵袭击其他将领的营地,唯独没有攻击张弘范。张弘范说:“我的营地在险要的地方,李璮这是在向我示弱,他一定会用奇兵来偷袭,认为我不会察觉。”于是他修筑了坚固的营垒,在里面埋伏了士兵,外面挖了壕沟,打开东门等待敌人。晚上,他又命令士兵加深加宽壕沟,李璮对此一无所知。第二天,李璮果然带着飞桥来进攻,还没到岸边,军队就陷进了壕沟里。那些能够跨过壕沟的人,冲进营垒的大门,结果都遇伏身亡,还有两个敌将投降了。柔王听说后说:“这真是我的好儿子啊!”李璮被杀后,朝廷认为李璮之所以能够造反,是因为他独揽了兵权和民权,于是决定罢免所有藩王子弟的官职,张弘范自然也被罢免了。
至元元年,张弘略入朝当了侍卫,皇帝召见了他,觉得他的兄弟中有人可以代替他守卫顺天,又想到张弘范在济南立下的功劳,于是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并赐给他金虎符。第二年,他又被调到到保定府(大名府)任职。那一年,发生了大水灾,很多房屋被冲毁,赋税无法征收,张弘范就自作主张免除了赋税。朝廷因此罪责他擅自做主,张弘范请求面见皇帝,进言道:“我认为朝廷设立小仓库不如设立大仓库。”皇帝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张弘范回答说:“今年因为水灾收成不好,却一定要责令百姓交税,虽然仓库里装满了粮食,但是百姓却要死光了,明年赋税又从哪里来呢?不如先救活百姓,让他们不至于逃亡,这样年年都能有稳定的收成,这不是比陛下的大仓库更好吗?”皇帝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这件事就不用再追究了。”
六年的时候,朝廷派兵包围宋朝的襄阳,还让我当上了益都、淄莱等路的行军万户,还给了我金虎符,真是风光无限啊!朝廷之所以让我带兵,是因为益都的兵都是李璮训练出来的,个个骁勇善战,不好控制,所以才让我来管。我的任务是驻守鹿门堡,切断宋军的粮道,顺便也挡住江陵方向的援兵。
弘范提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咱们打襄阳,图的是个长远之计,就是要慢慢消耗他们,让他们自己垮掉。以前夏贵趁着江水上涨,把衣粮送进城里,咱们的军队却袖手旁观,一点儿也不阻拦。襄阳南边紧挨着江陵、归州、峡州,商贩、旅客、士兵络绎不绝,他们怎么可能自己垮掉呢!应该在万山筑城堵住他们的西路,在灌子滩设防堵住他们的东路,这样才能加快他们灭亡的速度!” 帅府采纳了他的建议,调派弘范手下的千名士兵去万山筑城。
城刚修好,我跟将士们在东门比试射箭,没想到宋军突然杀到!将领们都说咱们人少敌众,应该赶紧回城防守。我却说:“咱们在这儿干嘛?敌人来了难道不打吗?谁敢说要撤退,就杀了他!” 我立刻穿上盔甲,骑上马,安排李庭带兵在前面抵挡,其他将领从后面攻击,我自己则率领二百骑兵组成一个长阵,下令说:“听到鼓声再进攻,没听到鼓声不许动!” 宋军步骑混杂着冲锋陷阵,我的军队纹丝不动,宋军一会儿进攻,一会儿后退,我看他们气势已经衰弱了,就下令擂鼓,前后夹击,宋军顿时溃不成军。
八年的时候,我们修筑了一字长城,逼近襄阳,还攻破了樊城的外城。九年,我们攻打樊城,结果被流矢射中了胳膊肘,我包扎好伤口,就去见主帅,说:“襄阳和樊城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唇亡齿寒,所以不能只攻打一个。如果我们切断江上的通道,断了他们的援兵,然后水陆并进,樊城就一定能攻破。樊城破了,襄阳还有什么依仗呢?” 主帅同意了我的建议。第二天,我又派精锐部队率先登城,最终攻下了樊城。襄阳城破之后,我和宋将吕文焕一起进京朝见皇上,皇上赏赐了我锦衣、白金、宝鞍,将士们也都各有赏赐。
公元1272年,丞相伯颜带兵攻打南宋,张弘范率领左路大军沿着汉江一路东进,攻下了郢州和武矶堡。蒙古大军渡过长江,张弘范担任先锋。南宋丞相贾似道率兵在芜湖阻击,殿帅孙虎臣则驻守丁家洲。张弘范一路猛攻,其他部队紧随其后,南宋军队溃败,张弘范一路高歌猛进,直逼建康(今南京)。
第二年五月,元世祖忽必烈派使者传达旨意,让丞相伯颜不要轻敌冒进,正值酷暑,应该稍作休整等待时机。张弘范却进言道:“皇上对士兵的恩情确实很厚,但战机的把握,不能光靠远距离的判断。现在敌人已经士气低落,我们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他们,哪里能迟疑不决,让敌人缓过劲来呢?”丞相伯颜同意了他的意见,立刻快马加鞭赶回朝廷,当面向忽必烈陈述战况,最终获得了继续进军的命令。
公元1273年,大军抵达瓜州,分兵设置营垒,占据战略要地。扬州都统姜才率领精兵强将,有两万人马从扬子桥杀出。张弘范协助元帅阿术迎战,双方在水上展开激烈的战斗。张弘范仅率领十三名骑兵,直接冲入敌阵,但敌阵坚固未动,张弘范便下令撤退。这时,一名宋军骑兵跃马挥刀,直奔张弘范而来,张弘范迅速调转马头迎战,一击将敌将斩于马下,宋军顿时溃败,蒙古军一路追杀到城门,斩杀万余人,还有许多人互相践踏或溺水而死。
之后,宋将张世杰、孙虎臣等率领水军在焦山与蒙古军决战,张弘范率领一支军队从侧翼猛攻,宋军大败。蒙古军追击到圌山东侧,夺取了八十艘战船,俘获和杀死敌军数千人。张弘范因此立下大功,被封为亳州万户,后来又赐名拔都。与此同时,中书左丞董文炳从海上与丞相伯颜会合,大军逼近临安(今杭州)。南宋皇帝向元朝递交了降表,以侄子的身份向元朝称臣,但双方往复商议,迟迟未有结果。张弘范奉命入城,列举南宋大臣的罪状,大臣们都屈服了,最终递交了称臣降表的奏章。
公元1274年,台州发生叛乱,张弘范迅速平叛,只诛杀了叛乱首领。公元1275年,张弘范班师回朝,被授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的官职。
十五年了,宋朝的张世杰带着小皇帝广王昺在海上漂泊,福建、广东都响应了他们,所以皇上派伯颜去平定叛乱,还授予他蒙古汉军都元帅的职位。伯颜上朝辞行的时候说:“汉人没带过蒙古军队,请求您派个蒙古族值得信任的大臣当主帅。”皇上说:“你知不知道你父亲跟察罕的事?他们攻破安丰的时候,你父亲想留下军队防守,察罕不同意。军队南下后,安丰又被宋军夺回去了,进退两难,你父亲后悔得要死,这都是因为他用人不专造成的。我怎么能让你再重蹈你父亲的覆辙呢?现在我把这么大的事交给你,你要能像你父亲那样用心,我就重重赏你。”皇上当场赏赐了伯颜锦衣玉带,伯颜没接受,请求赐给他盔甲兵器。皇上打开武库,让他自己挑选,还告诉他:“这剑是你的佩剑,如果不用,就好好收着。”伯颜要出发了,推荐李恒做他的副手,皇上同意了。
到了扬州,伯颜挑选了两万水陆兵,分兵南下,让弟弟伯正当先锋,还告诫他:“选你当先锋是因为你骁勇善战,不是因为偏袒你。军法森严,我不敢因为私情而违反军纪,你一定要努力。”伯正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打三江寨的时候,这个寨子地势险要,居高临下,难以靠近,伯颜就调集兵力一起进攻。寨子里的人严阵以待,伯颜却下令让士兵下马吃早饭,摆出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寨子里的人疑惑不敢轻举妄动,其他寨子也没料到他会这么做。突然,伯颜挥军连克数寨,然后回军攻打三江寨,彻底将其攻破。
到了漳州,军队驻扎在东门,伯颜命令其他将领攻打南门和西门,自己则趁机攻破北门,攻下了漳州。攻打鲍浦寨,也很快攻克了。就这样,沿海的州县都望风归降。伯颜在五坡岭俘获了宋朝丞相文天祥,要文天祥下跪投降,文天祥不肯屈服,伯颜敬佩他的气节,以宾客之礼对待他,把他送往京城。伯颜还俘获了宋朝礼部侍郎邓光荐,并让自己的儿子伯珪拜邓光荐为师。
公元1279年正月初七(庚戌日),我们从潮阳港出发,出海航行,到了甲子门,抓到了宋军的斥候将领刘青和顾凯,这才知道广王(宋帝昺)的藏身之处。正月初九(辛酉日),我们到达崖山。
宋军一千多艘船停在海里,船上都建起了高高的楼橹,看起来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张弘范率领水师前去进攻。崖山东西两面都是悬崖峭壁,北面水浅,船容易搁浅,只有涨潮才能进去,所以我们绕过山东,从南边进入大洋,这才逼近了他们的船队。我们还派出一支奇兵切断了他们的取水路线,烧毁了他们的宫殿。当时,张世杰有个外甥在张弘范的军队里,张世杰三次派人去劝降他,但他都不肯投降。正月十三(甲戌日),李恒从广州赶来,带来了两艘战舰,让他负责守卫北面。
二月初六(癸未日),快要开战了,有人建议先用火炮。张弘范说:“放火的话,虽然能把敌船烧散,但不如直接作战有效。”第二天,他把军队分成四部分,分别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宋军,他自己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在离战场一里多远的地方指挥。他下令说:“宋军的船只涨潮时一定会往东逃,一定要迅速攻击他们,不让他们逃走!听到我鸣金打鼓时再开战,违令者斩!” 首先,他指挥北面的军队趁着涨潮进攻,但没有成功,李恒他们也随着退潮撤退了。
等到鸣金打鼓时,宋军将领以为是宴会开始了,稍微放松了警惕,张弘范的水师就冲了上去,其他军队也跟着进攻。我们战船的船尾事先搭好了战楼,用布幕遮挡住,让士兵们背着盾牌伏在里面,命令他们说:“听到金锣声再开战,听到金锣声之前擅自行动的杀头!” 宋军的箭雨像刺猬一样射过来,但伏在盾牌后面的士兵纹丝不动。等船只靠拢了,就鸣金收起布幕,弓箭、弩箭、火器一起发射,一会儿工夫就击溃了七艘宋船,宋军大溃败。宋朝大臣抱着他们的皇帝宋帝昺跳海自尽了。我们缴获了他们的符玺印章。张世杰先逃跑了,李恒追到大海深处也没追上。张世杰逃到交趾,途中遇到大风,船坏了,死在了海陵港。其他的将领都投降了。岭南和海上的战事全部平定,我们在崖山的山崖上刻石记功,然后班师回朝。
十月的时候,他进宫朝见皇上,皇上在内殿设宴款待他,慰问和赏赐都很丰厚。没过多久,他就得了瘴气病。皇上立刻下令让御医诊治,还派了近臣商量用药,并且吩咐卫兵看守宫门,不让闲杂人等打扰他的休息。
病情严重的时候,他洗了澡,换了衣服,被人搀扶着来到宫廷的院子中央,朝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两个响头。然后他退回座位,命人斟酒奏乐,跟亲朋好友告别。他拿出皇上赏赐的剑和盔甲,交给他的儿子珪,说:“你父亲就是凭借这些立下功劳的,你要好好保管,千万别忘了!”说完这些话,他就端坐在那里去世了,享年四十三岁。皇上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等官职,谥号为武烈。
至大四年,皇上又追赠他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等更高的爵位,并且把谥号改为忠武。到了延祐六年,皇上再次追封他为保大功臣,封他为淮阳王,谥号为献武。他的儿子珪,另有传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