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儿怯不花,名字挺长的,字叫大用,是燕京吉氏家族的人。他爷爷忙怯秃,当年跟着宪宗皇帝南征,立了大功,当上了千户。他爸爸阿忽台,给成宗皇帝当过丞相,后来被杀害了,死后被追封为和宁忠献王。
别儿怯不花从小就没了爸爸,八岁的时候,因为兴圣太后和武宗皇帝的命令,在藩邸侍奉明宗皇帝。没多久就进了国子监读书,成了个秀才。后来明宗皇帝被封为周王,去云南镇守,别儿怯不花跟着去了,到了大同就回来了。仁宗皇帝把他召进宫里当侍卫。有一天,仁宗皇帝在殿里看见他,觉得这孩子仪表不凡,就把他叫过去说话,还安慰鼓励了他一番。他家世世代代都担任八番宣抚司长,英宗皇帝就封他为怀远大将军,还让他当八番宣抚司的达鲁花赤。他到了任上,向当地百姓宣扬朝廷的恩德,那些山里的老百姓都很感动。以前那些多年不服管教的部落,都高兴地说:“原来是咱们的好官的后代啊,我们哪敢违抗命令!”十四个部落都来归顺了。别儿怯不花把这事儿奏报给皇帝,皇帝很高兴,就把他留在身边。
泰定三年,皇帝特别任命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让他跟那些老资格的文人学者一起商量讨论国家大事。没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第二年,又升任中书右司郎中。再过一年,又升任参议中书省事。做了两年参议,就升任吏部尚书。至顺元年,他哥哥,也就是治书侍御史,认为明里董阿子闾闾不适合当监察御史,就上奏弹劾,结果连累别儿怯不花也被贬到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当都元帅。没过多久,他父亲去世了,他就回京奔丧。丧期过后,他又被起复,当上了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当时江浙的漕米都是走海路运到京城,这事儿就由他负责。后来他又升任礼部尚书,然后是徽政院副使,接着又升任侍御史,还被特别任命负责宿卫,之后又升任荣禄大夫、宣徽使,还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一般来说,那些侍卫,如果有人推荐,往往是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但是别儿怯不花却只推荐那些在岗位上待了很久的老臣,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宣徽府酿酒,很多人都会敲诈勒索,每年都要用掉很多陶罐。别儿怯不花就奏请用银瓶装酒,这样一来,那些敲诈勒索的人就没了机会。至元四年,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负责经筵讲学,后来又升任中书平章。
公元1342年,他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走到淮安东部的时候,听说杭州城发生大火,官府和百姓的房屋几乎都被烧光了,他仰天痛哭,说:“杭州是浙江省的治所,我奉命来这里当官,却发生了这么大的火灾,这是我的德行不够,连累了杭州百姓啊!”他立刻快马加鞭赶往杭州,马上命令登记受灾的二万三千多户人家,每户发放一锭银子,死了人的也一样,每人每月发放两斗米,小孩发放一半。他还请求朝廷每天减少酒税,大约一千二百五十贯钱,织造作坊减产一半,军器和漆器生产暂停一年,其他的杂税也全部暂停。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同意了他的请求。他还大兴土木重建省政府的办公场所,百姓的房屋紧挨着省政府的,他就高价收购他们的地基,雇佣百姓来帮忙修建,并且给他们很高的工钱。他还请求朝廷每年减少江浙、福建两地的盐税十三万引。如果遇到大雨或者干旱,他就亲自去神庙祈祷,祈祷都很灵验。他在杭州当官两年,连小孩子和妇女都对他感恩戴德。后来他被朝廷召回,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还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
第二段: 这哥们儿1342年升职了,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那可是个肥差!结果走到半路,听到杭州城一把大火,烧得那叫一个惨,官府民宅几乎全没了!他一听,急得不行,仰天长叹:“唉,杭州是我的管辖地,我这个当官的没做好,害苦了老百姓!” 说完,立马飞奔杭州,赶紧组织救灾。 二万三千多户人家受灾,每家发银子,死了人的也照发,每人每月还发米,小孩儿发一半。 他还跟朝廷申请减税,酒税、织造、军器漆器,能停的都停了,就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朝廷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还重建省政府,高价买下附近百姓的房子地基,雇人修建,给工钱还特别高! 甚至连盐税都申请减免了,江浙福建两地每年少收十三万引! 要是遇上天灾,他还亲自去庙里祈祷,每次都灵验!两年下来,杭州城里,老百姓,从小孩到妇女,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后来朝廷把他调回去了,升了翰林学士承旨,还管着皇宫的安全。
四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朝廷当时正要选派使者去宣抚各地,考察民情疾苦,核查官员贪污腐败情况,还要选派熟悉北方边疆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的人。于是,就派别儿怯不花去沙漠地区巡视,解决冤假错案,清除各种弊端,那真是数不胜数啊!他还上奏朝廷,派使者去通知诸王,赏赐他们金衣和珍宝,让他们好好治理百姓,不要违反法令制度。一时间,朝野上下都为之震动。
第二年,闹了大饥荒,流民遍地都是,他就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灾民,那些想回乡的,还给他们发放路费粮食。他还把京城里的贫困百姓都登记造册,每天都给他们发放粮食救济。皇帝从上都回来后,还派了好几个内侍催促他进宫觐见。见面后,皇帝还亲自给他斟酒,表示慰劳。七年的时候,他升任右丞相。
第二年,御史弹劾别儿怯不花,但是徽政院使高龙卜在皇帝身边为他辩解,皇帝最终没有采纳御史的奏章。然后,皇帝就让御史大夫亦怜真班去担任江浙左丞相,其他的中丞以下的官员都辞职了。皇帝又下诏书,加封他为太保。这下子,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别儿怯不花更加坐立不安,不久就被贬到渤海县居住。十年正月,他去世了。他的儿子达世帖木尔后来在朝廷上得到重用,朝廷追赠他为“弘仁辅治秉文守正寅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追封为冀王,谥号忠宣。他儿子达世帖木尔,字原理,后来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很有学问,把家业也传承下去了。
太平,字允中,一开始姓贺,名叫惟一,后来皇上赐他改姓蒙古,叫太平。他是仁杰的孙子,胜的儿子。他爹胜啊,是冤枉死的,太平那时候还小呢。后来泰定帝给平反了,还给了抚恤金。太平这孩子天性开朗,为人正直,虽然年纪小,看着却像个大人似的。他曾经跟赵孟頫学习,还拜云中吕弼为师。
太平一开始继承他爹的职位,当了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没多久就升迁到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后来文宗皇帝把他召进京,当了工部尚书,负责奎章阁的工程,之后又让他当了上都留守同知。到了顺帝元统年间,皇上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当上了御史中丞。那时候中书省有个参议叫佛家闾,是个坏家伙。御史弹劾他的罪行,但是当时的宰相包庇他,这事儿就没下文了。太平就借口生病在家休息。
到了至正二年,皇上又下诏让他当中书参知政事,他推辞了。皇上又提拔他当右丞,他又推辞了。正好这时候御史祁君璧又弹劾佛家闾,把他给罢官了,太平这才出来上任。皇室宗亲们每年领的俸禄、衣服、钱币都不一样多,太平就向皇上建议,把这些东西的数额统一一下,该多的少给点,该少的多分点。当时很多地方官吏不称职,太平建议从朝廷里选拔优秀官员去担任,还派人去调查他们的政绩,政绩好的就升官,赏赐金银。辽、金、宋三朝的史书很久都没修好,太平大力支持这件事,当了总裁官,终于把史书修好了。
那时候粮食贵,金银便宜,太平建议拿出官府的本钱,派人去收购粮食,收了不少粮食。后来打仗了,这些粮食就派上了大用场。至正四年,太平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又升任宣徽院使。宣徽院管着皇家的饮食,权力很大,经常敲诈勒索。太平把账本拿来看看,发现只有太常礼仪使阿剌不花什么都没要,太平就向皇上说这事儿,建议提拔阿剌不花,并且重重赏赐他。
六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按照惯例,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只有皇室宗亲才能担任,但是因为太平的才能出众,皇帝破例赐给他皇姓,还改了他的名字。
七年,他又升迁为中书平章政事,跟同僚们一起上朝。当时,国王朵而只担任左丞相,他主动向皇帝请求说:“我凭借先辈的功劳,很早就继承了国王的爵位,对国家大事并不了解。现在我担任宰相,如果没有太平辅佐,我无法胜任。”于是,十一月,太平被任命为左丞相,朵而只担任右丞相。太平推辞,皇帝不同意,还下诏告示天下。
第二年正月,朝廷下令修撰后妃和功臣的传记,还特别任命太平参与监修国史,这可是非常罕见的殊荣啊!太平还建议把有妻室的僧道还俗,减少国家负担;提高校官的俸禄,防止他们弄虚作假;给经筵讲官安排座位,以此来重视圣学;另外他还建议设立行都水监来治理黄河。他还举荐了一批隐士,分别是完者笃、执礼哈郎、董立、张枢和李孝光。
那时候,天下太平,朝廷开始恢复古代的礼仪制度,凡是失传的,都要重新恢复。太平平时就喜欢四处寻找人才,不管来自哪里,他都会详细记录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就提拔重用他们。
一开始,脱脱下台后,被外放到西部地区。碰巧他父亲马札儿台去世了,太平极力请求让他脱脱回去奔丧,尽尽孝道。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事很难办,太平说:“脱脱这个人心里想着皇室,能够做到大义灭亲,现在他父亲去世了却不能回去奔丧,这做好事的人难道不应该尽力吗?”他坚持请求,所以脱脱才得以回京。
脱脱回到朝廷后,马上被任命为太傅,但他却不知道太平对他有恩。因为汝中柏的挑拨离间,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脱脱竟然想要陷害太平。当时,中书参政孔思立等人都是一时名流,都是太平提拔重用的,脱脱却诬陷他们有罪,把他们全部罢免了。九年七月,脱脱被罢免了翰林学士承旨的职务,接着又有人诬告他的过失,还牵连到他儿子也先忽都,说他不应该娶宗室女子。脱脱的母亲听说后,对脱脱兄弟说:“太平是个好人啊,他怎么害你了,你为什么要想把他弄下去?你们兄弟要是违背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儿子!”侍御史撒马笃在朝堂上公开说道:“御史们想害好人,破坏朝廷纲纪,这天下后世怎么办啊?”说完之后,他就卧病不起。 老官员田复劝太平自杀,太平说:“我没错,应该听天由命,如果自杀,那心里就真的有愧疚了。”于是他回到奉元,闭门谢客,以读书为乐。
河南闹起了盗匪,持续了十五年。皇上任命张士诚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还没等他上任,任命又改成了淮南行省左丞相,同时兼任行枢密院事,统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济宁。当时军队在外征战已久,粮草供应非常困难。张士诚下令有关部门发放耕牛和农具让士兵种麦子,从济宁一直到海州,老百姓没受什么影响,军队也因此得到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他还提议设立土兵元帅府,实行轮流耕战的制度。
十六年,他调任益都。没过多久,又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他负责从各地收购粮食供应京城,方法得当,运来的粮食很多,老百姓却没受什么苦。十七年五月,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左丞相。当时毛贵占据山东,第二年,他从河间进犯,官军屡战屡败,越来越逼近京城,朝野上下都非常惊恐,朝廷里很多人建议迁都躲避。大家意见出奇的一致。张士诚力主不可迁都,他起用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在彰德迎战,结果大败敌军,京城这才平安无事。正巧这时张士诚率领浙西军队投降,而晋、冀、关陕一带,察罕铁木儿也接连传来捷报。于是,全国上下人心安定,都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张士诚还仔细考查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追赠谥号;有官职的,就给他们的子孙安排官职,大家都非常感动。当时,右丞相搠思监的家人因为伪造钱币的事情败露了,刑部想要株连搠思监。张士诚极力为他辩解,说:“堂堂宰相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呢?天下人都知道了,那朝廷的脸面往哪搁?”搠思监虽然被罢免了官职,但张士诚所得的俸禄大部分都分给了他。
二皇后奇氏跟太子合伙,想搞宫廷政变,让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们。她就派个太监朴不花去跟太平说这事儿,太平压根儿没搭理她。皇后又把太平叫进宫,举着酒杯再次表达了她的意思,太平还是模棱两可,没给个准话。
那时候,太子想把皇帝身边的人都赶走,还让监察御史弹劾皇帝的亲信,御史中丞秃鲁铁木儿。结果还没等弹劾奏上去呢,那个被弹劾的御史就被调到别的地方去了。太子怀疑是也先忽都把这事儿泄露了,更加坚定要搞掉太平的权力。枢密院知院纽的该听说这事儿后,叹了口气说:“好人啊,是国家的脊梁,要是把好人赶走了,国家还靠什么啊!” 他在皇帝面前多次为太平说话,所以太子的阴谋暂时没得逞。后来纽的该死了,太子就让监察御史买住、桑哥失理弹劾左丞成遵、参政赵中等官员,把他们下狱处死,说这两个人是太平的同党。
太平知道自己情况不妙,就多次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二十年二月,他被封为太保,让他回家养病。朝臣们上奏说,现在国家正处在危急关头,急需贤才来治理,太平应该兼任师保和宰相的职务。可是皇帝没同意。正赶上阳翟王阿鲁辉铁木儿造反,闹得北方不得安宁,兵临上都城下,太子就对皇帝说,让太平去守上都,其实是想置太平于死地。太平就去了。有个太常院同知叫脱欢,是也先忽都以前的部将,听说阳翟王要来,就带兵把阳翟王绑到军前。太平没接受这个战功,而是命令把阳翟王活着押送到京城,北方这才平定下来。太平始终没把这功劳揽到自己身上。
没过多久,朝廷下诏书,封太平为太傅,赏赐给他很多田地,让他回老家养老。皇帝想让伯撒里当丞相,伯撒里推辞说:“我年纪大了,当不了丞相,陛下要是非要让我当,必须得让太平和我一起才行。”于是皇帝就秘密下令让伯撒里留下太平,别让他走了。太平到了沙井,听到这个命令就停了下来,在那里住了很久。太子讨厌太平走了又回来,二十三年,他就让御史大夫普化弹劾太平违抗圣旨,应该受到惩罚。朝廷下令没收了之前赏赐给太平的物品和官印,让他去陕西西部居住。搠思监又诬告他,把他安置到土蕃地区,接着又派人逼他自杀。太平到了东胜,写了一首诗,然后自杀了,享年六十三岁。二十七年,监察御史为太平辩白,说他冤枉,请求朝廷追赠他荣誉。
也先忽都,名字叫均,字公秉。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才华,一路升迁,当上了殿中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翰林侍读学士,还兼任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太平当宰相的时候,一心想广纳贤才,而也先忽都又是宰相的儿子,为人又谦逊,很会结交朋友,所以名声特别好。后来有人弹劾他,他就下台了,回家侍奉父母。
过了六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当了通政院使。太平再次当宰相后,任命他为枢密院知院事,之后又升迁为太子詹事。十九年的时候,一群盗贼从开平出发,往辽阳方向去了。冬天,朝廷下令让也先忽都以枢密院知院事兼太子詹事的身份带兵去讨伐。太平觉得他年纪轻,几次请求换人,但皇上没同意。也先忽都到了之后,就派兵攻下了懿州的州府,盗贼们就渡过辽河逃跑了。可是朝廷里那些人不断地中伤他,最后把他贬为上都留守。没多久又改任宣政院使,但他因为父亲去世,就辞官在家守孝了。
搠思监再次当宰相后,又奏请皇上让也先忽都复职,结果当天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和李好直就弹劾他,把他罢官了。后来,搠思监奉皇太子的旨意,制造了一场大冤狱,诬陷老的沙、蛮子、按难达识理、沙加识理、也先忽都和脱欢等人谋反,抓了脱欢严刑拷打,牵连逮捕的人越来越多。皇帝知道他们都是冤枉的,想把这件事了结,特地下令大赦天下。但是搠思监却在赦免名单里加了一条,把之前的案子排除在外,没赦免。只有老的沙逃到了孛罗铁木儿的大同军营里,蛮子、按难达识理等人最后都被贬官处死了。
也先忽都被贬到撒思嘉,路过朵思麻的时候,因为宣政院使桓州闾跟太平关系好,就把他留在了那里。朝廷里的当权者知道这事儿,就奏报说也先忽都违抗命令,把他杖毙了,那年他才四十四岁。他留下诗集十卷。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是国王脱脱的儿子。他天资聪颖,被选拔到国子监读书,学习能力特别强。后来他在元明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着他做事。
元文宗刚即位的时候,铁木儿塔识从同知都护府事做起,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后来又参与中书省政事,之后被提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接着留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之后又担任大都留守,没多久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到了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右丞。至正改元后,他更是升任平章政事,成了宰相。
伯颜下台后,很多政务都需要重新调整,铁木儿塔识尽心竭力地辅佐皇帝。每次他值班上朝,皇帝都会让他在宣文阁休息,还让他坐在自己榻前,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常常聊到深夜才结束。
第二年,举行郊祀大典,铁木儿塔识说,这么大的祭祀活动结束后,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才能符合天意。于是,皇帝下令免除百姓来年一半的田赋。
岭北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种地,每年都要征募富人收购粮食作为边防军费,虽然老百姓略有盈利,但政府却要花费大量的盐来进行交易。铁木儿塔识就建议,另行向京仓输送一百万斛粮食,储存在和林作为储备。
有一百多个日本商人遭遇风暴漂流到高丽,高丽人抢走了他们的货物,还上表请求没收这些人作为奴隶。铁木儿塔识坚决反对,他说:“天子应该一视同仁,怎么能利用别人的危难来谋取利益呢?应该帮助他们回国。”后来日本果然派人来表示感谢。
不久,有个日本僧人告发说,日本派人来刺探我国情报。铁木儿塔识说:“刺探情报在敌对国家是很常见的,现在天下已经统一,还谈什么刺探情报?就算真的有,也可以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强大,然后回去告诉他们的国王,让他们知道归顺大元的好处。”
两浙、闽地盐税额度不断增加,但税收却越来越少,江浙行省请求减少盐税额度,铁木儿塔识奏请每年减少十三万引盐税。
五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他做事非常谨慎稳重,注重大局,从不苛刻蛮横地树立威信。他上奏说:“近些年来,大臣获罪,严重的被灭族,轻的也要抄没家产。祖宗的教诲是,父子罪责不相连累,请废除这项规定。”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废除。当时京城附近闹饥荒,很多灾民涌入京城。他拿出贪污受贿没收的钱,买了上万石粮食,在京城附近的寺庙道观里施粥救济,救活的人数不胜数。
一年后,他升任平章政事,位居第一。皇上巡视各地的时候,让他留守京城。以前,老百姓从官仓买米,要先领印券,每月领取的米,价格是三百文,叫做“红贴米”;如果一次领三个月的,价格是五百文,叫做“散筹米”。一些贪官污吏利用这个制度从中牟利。铁木儿塔识建议另外拨出二十万石米,派官员在市场上卖米,五十文就能买一升米,这样一来,那些贪污腐败的行为就彻底消失了。
七年,宰相卸任,皇帝召见铁木儿塔识,对他说:“你以前为朝廷效力,功劳显著,你确实能光宗耀祖,现在我任命你为左丞相。”铁木儿塔识叩头谢恩,坚决推辞,皇上坚持,他才接受了任命。铁木儿塔识整顿纲纪,制定了内外官员调动的制度:朝中官员外放,允许向皇上辞行,皇上亲自给他训话,并要求他取得政绩;地方上贤能的官员,要逐步选拔,提升到朝廷任职。他把四十万石海运来的粮食,分别储存在沿河各仓,以备不时之需。以前,僧人和百姓一样都要服官役,后来制度有所改变,他上奏恢复了旧制。孔子后代袭封衍圣公,品级只到四品,他上奏请求提升为三品。他还每年两次到国子监,鼓励学生,奖励优秀人才。中书省以前有个惯例,让老臣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后来废除了,铁木儿塔识又恢复了这个制度,起用了腆合、张元朴等四人担任议事平章。
不到半年时间,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就陆续推行,朝野上下都很高兴。他跟随皇上从上京回来,刚进政事堂一天,就突然得了重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的称号,追封他为冀宁王,谥号文忠。
铁木儿塔识这个人啊,天性忠厚正直,学问也很扎实,那些伊洛学派的儒家经典,他都研究得很透彻。有一次,皇帝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他说:“要遵循祖宗的规矩。” 皇帝说:“王文统可是个奇才啊,朕真希望自己也能用上这样的人才。” 铁木儿塔识却说:“世祖皇帝本来有尧舜那样的才能,可王文统没用王道来辅佐他,反而鼓吹霸道,只图眼前利益,这可是世祖皇帝的罪过啊!就算现在有王文统这样的人,也应该远离他,哪里值得重用呢!” 早些时候,伯颜想取消科举考试,当时铁木儿塔识在参议府,坚决不签署奏章。后来他进了中书省,就提议恢复科举考试。他还主张征召隐士,给予他们破格提拔的机会。有人觉得这太优待了,铁木儿塔识说:“隐士对朝廷没什么要求,是朝廷需要他们,区区官爵算什么?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大家都记住了。当时朝廷在修辽、金、宋三朝的历史,铁木儿塔识担任总裁官,做了很多贡献。
达识帖睦迩,字九成,从小和他哥哥铁木儿塔识一起在国子监读书,读经史,都能理解其中的大义,尤其喜欢学习书法。他开始是凭借家族背景得到官职,担任太府监提点,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因为直言进谏而被罢官。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枢密院同知,然后升任中书右丞、翰林承旨,最后做到大司农。至正七年,他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大司农。至正九年,他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沅州、靖州、柳州、桂州等地的徭、獠族人民起义,朝廷觉得那些山区地势险峻,就下诏安抚他们。达识帖睦迩却说:“这伙人的心思难以捉摸,应该设立三个行省,一个管辖静江,一个管辖沅州、靖州,一个管辖柳州、桂州,然后派左右丞和参政带着军队驻扎在那里。同时,应该取消靖州路总管府,改成靖州军民安抚司,再设立万户府,增加驻军。”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那些起义的徭、獠族人民都投降了,达识帖睦迩被召回朝廷,再次担任大司农。
公元1311年,台州出了个海盗方国珍。朝廷派达识帖睦迩和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去招降他。
第二年,河南闹起了盗匪。达识帖睦迩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河南省长。他到任后,就加固城池,加强防御,结果那些贼寇连边都不敢靠近河南的地界。后来他又升迁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公元1315年,达识帖睦迩升任中央政府的中书平章政事,官位更大了。当时中书省的很多事务都被官吏拖延,他到任后,就责令两个主管文书的官员分别监督左右两边的办事部门,所有事情都要及时处理。
没多久,他又外放担任江浙行省左丞相,不久又兼任行枢密院事,还被授权可以便宜行事,权力很大。当时江淮地区盗匪势力越来越强,南北交通都断了。达识帖睦迩独自负责这一地区,但他用人不当,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完全是看钱多钱少决定官职高低,所以到处都是对他的批评声。他管辖的很多州县都相继沦陷,但他却一点也不在乎。
16年正月,张士诚攻占了平江。七月份,他又逼近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达识帖睦迩直接放弃了城池,逃到了富阳。守城的万户普贤奴拼死抵抗,而当时驻扎在嘉兴的元朝将领杨完者也带兵赶来支援,打败了张士诚,达识帖睦迩这才敢回来。话说一开始,达识帖睦迩把杨完者提拔为海北宣慰使都元帅,后来又升任为江浙行省参政,这次更是直接升到了右丞这个高位。可是啊,杨完者的军队纪律很差,到处抢劫,走到哪儿哪儿就什么都没了。达识帖睦迩当时很依赖杨完者,所以谁也不敢管他,结果杨完者越来越骄横跋扈,根本就管不住了。
第二年,张士诚又来攻打嘉兴,好几次都被杨完者打败了。张士诚就派了一个叫海牙的蛮族人带着降书来诈降。这个海牙以前是南行台御史中丞,曾经带兵在采石筑水寨,结果被大明军队打败了,这才逃到张士诚那里去的,所以张士诚才派他来。而且这降书写得一点儿也不客气,态度很嚣张。杨完者想接受他的投降,但是达识帖睦迩不同意,他说:“我以前在淮南的时候就招安过张士诚,知道他这个人反复无常,他的投降绝对不可信!”杨完者一直劝说,达识帖睦迩才勉强答应了。张士诚起初要求封王,达识帖睦迩没答应。他又要求封为三公,达识帖睦迩说:“三公的职位不是我们这些地方官能随便决定的,我现在虽然可以便宜行事,但也不敢擅自做主啊。”杨完者又极力为他求情,达识帖睦迩表面上说得一套一套的,其实心里巴不得张士诚投降,又怕得罪杨完者,最后还是把张士诚封为了太尉,他弟弟张士德被封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张士信被封为同知行枢密院事,张士诚的那些党羽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官职。后来张士德被大明军队抓住了,张士信又被升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可是,张士诚虽然投降了,但是城池、府库、军队、武器、钱粮都还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一点都没交出来。朝廷因为达识帖木儿招安了张士诚,就下诏给他加封太尉。
话说当时,徽州、建德都已经被攻陷了,完者几次出兵都没打赢。张士诚本来就一直想对付完者,而且完者还强娶了平章政事庆童的女儿,虽然达识帖木儿是这桩婚事的操办者,但心里也很讨厌这门亲事,于是就暗地里跟张士诚合计着要弄死完者。他们对外宣称要让张士诚出兵收复建德,完者当时的大营就在杭州城北,根本没防备,结果就被包围了,完者的军队全军溃败,完者和他弟弟伯颜都自杀了。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追封完者为潭国忠愍公,伯颜为衡国忠烈公。完者死后,张士诚的军队就占领了杭州。
十九年,朝廷任命张士诚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士诚就下令大规模动员浙西各郡的百姓修筑杭州城。之前,海运漕运很久不通畅了,朝廷派使者来征收粮食,张士诚就运送了十多万石粮食到京城。地方上的权力,都掌握在张士诚手里,达识帖木儿就只剩下个空头衔了。没过多久,张士诚就让他的手下们自己歌功颂德,非要争个王爵。达识帖木儿跟身边的人说:“我奉朝廷的命令在这里,只是靠着嘴皮子来管束这些人。现在张士诚又要王爵,朝廷虽然实力弱小,但终究不会被他挟持,但我现在要是违背他的意思,眼前肯定要吃亏,只能忍辱负重,顺着他了。”于是就草拟奏章上报朝廷,反复几次,都没得到批准。张士诚最后干脆自己自立为吴王,在平江修建宫殿,设立官职。
话说张士诚手下的兰帖木儿和真保这两个家伙,巴结上司拍马屁那是相当的厉害,没少收张士诚的好处。他们还经常在张士诚面前告达识帖睦迩的状,说他各种不好,所以张士诚和达识帖睦迩的关系就越来越僵了。
到了公元1364年,张士诚就派王晟他们去当面指责达识帖睦迩的不是,逼着他写信给朝廷,说自己年老体弱,想退休。同时还说:“丞相这个位置,非张士信莫属!” 张士信借此机会,直接把达识帖睦迩手上的印章都抢了过来,自己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然后把达识帖睦迩赶到了嘉兴去。这事儿传到朝廷,朝廷也就认了张士信这个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到了嘉兴后,张士信还让人把达识帖睦迩家的围墙加高,门窗都堵上,看管得非常严。
达识帖睦迩对此却一点也不在意,每天还是和妻妾们喝酒唱歌,过得逍遥自在。张士诚下令,所有公文都要写上“吴王令旨”四个字,还让行台去朝廷请求正式任命他。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坚决不同意。这会儿,张士诚已经把达识帖睦迩软禁起来了,又派人去绍兴找普化帖木儿要行台的印章。普化帖木儿把印章锁在库房里,说:“我的脑袋可以砍掉,印章绝对不能交出去!” 张士诚又逼他上船,普化帖木儿说:“我宁死也不受辱!” 他从容地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跟妻子告别,写了两首诗,然后服毒自尽了。临死前,他还把酒杯摔在地上,说:“我死了,这逆贼很快也会跟着我一起完蛋!”
几天后,达识帖睦迩听说普化帖木儿死了,感叹道:“普大人都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让手下拿来药酒,一饮而尽,自杀了。张士诚就把他们的棺材和家眷一起送回北方老家去了。
普化帖木儿,字兼善,是鲁乃蛮氏,行台御史大夫帖木哥的儿子。他官做到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当时福建各地都被一些地方势力控制着,他根本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后来调到南方行台,又被张士诚逼死了。不过,人们普遍认为,普化帖木儿的死比达识帖睦迩的死更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