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沙不花是康里国王族的人。一开始,太祖攻打康里的时候,她奶奶刚守寡,康里氏被灭族了。阿沙不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曲律,一个叫牙牙,都还小,国家乱了,家也破了,没地方去了,想回朝廷,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到朝廷去。
有一天晚上,突然来了几峰骆驼,驮着很多东西,闯进了军营,赶也赶不走。第二天早上,阿沙不花就把骆驼拴在营地外面,把骆驼驮的东西放在骆驼旁边,晚上又把骆驼牵回营里。就这样等了十多天,也没人来认领。她打开一看,全是西域的珍宝,吓了一跳,心想:“大概上天想要资助我回东方吧,不然这些东西我哪能拥有呢?”于是她带着两个儿子,骑着骆驼,穿过好几个国家,来到了京城。
那时候太祖已经去世了,太宗皇帝登基了。阿沙不花把所有东西都献给了皇帝。皇帝非常惊讶,就命令有关部门给她安排住处和粮食。她在京城住了两年,听说康里国已经平定了,就请求皇帝让她回去。皇帝问她:“你当初为什么来,现在为什么又要走?”还问她想要什么。阿沙不花回答说:“臣妾以前是因为国家乱了,没有主子,才远道而来投奔陛下。现在多亏陛下的恩德,听说国家已经平定了,我想回去守着祖坟。我只有两个儿子,虽然愚笨不懂事,但想让他们留在陛下身边侍奉您。”皇帝非常高兴,立刻把她的两个儿子召来,让他们在宫里当侍卫,然后才送阿沙不花回去。
十三年后,阿沙不花又来了,这时她的两个儿子已经跟随宪宗皇帝去打蜀地了。到了和宁,听说宪宗皇帝去世了,其他的将士都回去了,只有她的两个儿子还在后面,她心里正着急呢。路过一座古庙,她就进去祈祷。好像听到了神的声音,连着说了两个“好好”,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她问懂汉语的当地人,才知道这是吉利话。回到住处,她的两个儿子也到了。于是她就留在了那里。
曲律无子,这孩子没爹。后来他被封为康国王,生了六个儿子,其中阿沙不花最优秀。十四岁的时候,他就去侍奉元世祖忽必烈了。皇上赏赐给他土地、庄园和奴仆,让他住在兴和的天城。
有一次,西蕃的使者来朝见,递交了奏章。皇上接见了使者,打发他们走了。过了几天,皇上问身边的侍臣大臣们:“前几天西蕃使者来求什么?朕是怎么回复他们的?” 大臣们一个也答不上来。这时,阿沙不花在一旁详细地把使者的来意和皇上的答复都说了出来。皇上非常生气,训斥大臣们说:“你们掌握着国家的重任,竟然不如一个孩子! ”
有一次,阿沙不花跟着皇上到上都去,正赶上进宫的时候,宫里的草地上露水很多。他光着脚走,皇上在御座大安阁上看见了他,就指着阿沙不花给侍臣们做了个例子,告诫他们要谨慎小心。还有一次,皇上故意命令守卫们不许阿沙不花进宫。阿沙不花到了宫门口,守卫们都不让他进去,他就从水沟里钻进去了!皇上问他怎么回事,阿沙不花如实禀报,还说:“我一天不侍奉皇上,心里都不得安宁啊!”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就下令让守卫们允许阿沙不花随意出入宫门,还特别吩咐要好好看管兵器,不能有丝毫怠慢;又让他负责掌管宫门,不许随便让人进去。皇上说:“这孩子,可以用啦!”
后来,乃颜叛乱,很多诸王,包括纳牙王等等都响应了乃颜。皇上问阿沙不花怎么办,阿沙不花说:“我觉得,不如先安抚那些诸王,然后再讨伐乃颜,这样叛乱者的力量就会孤立无援了。”皇上说:“好,你去试试看。”阿沙不花就跑到北方去劝说纳牙王:“大王听说乃颜叛乱了吗?”纳牙王说:“听说了。”阿沙不花又说:“大王知道乃颜已经派使者来投降了吗?”纳牙王说:“不知道。”阿沙不花说:“听说大王您等人都想帮助乃颜,可现在乃颜已经投降了,只有您还在跟皇上对抗。皇上圣明,也知道这不是您的本意,所以没追究。但是,朝廷上有些大臣心里还是有疑问的,大王您为什么不去见皇上,把事情说清楚,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啊!”纳牙王听了很高兴,答应了。这样一来,诸王的叛乱阴谋就都瓦解了。阿沙不花回来向皇上汇报,皇上就决定亲自出征,命令在辽阳征兵,还派了千户帅昔宝赤率领军队跟随出征。
好家伙,等乃颜平定之后,阿沙不花发现大同、兴和两郡通往朝廷的车驾必经帷台岭,这地方几十里地一个人影都没有!他就请求皇上命令有关部门在岭上盖房子,把一百户人家迁过去住,还划出一块以前宝赤牧场的土地让他们耕种自给自足。皇上就同意了。 阿沙不花接管了昔宝赤之后,皇上又想把兴和桃山几十个村子的老百姓都迁走,把那地方变成昔宝赤的牧场。阿沙不花极力请求留下三千户人家,说需要他们养鹰。皇上也答应了。老百姓都感激他,到现在还都祭拜他呢,吃饭之前都要拜一拜。
元成宗至元三十年,海都造反了,成宗皇帝派皇孙带兵去北方平叛。阿沙不花跟着去了,翻过金山,在杭海打仗,立了大功。成宗皇帝登基后,大宗正扎鲁火赤脱儿速因为贪污受贿被揭发,皇上下令审问他,脱儿速认罪了,皇上就让阿沙不花顶替了他的位置。成宗皇帝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阿即剌。阿即剌,翻译过来就是阎罗王的意思。 有人告发朱清、张瑄暗中搞小动作,两人都被定罪了。皇上派兵马都指挥使忽剌术抄了他们的家,因为他们受贿被处死了。然后皇上又派阿沙不花去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还赏了他一套房子,一万五千贯钱,并且让他兼任两城兵马都指挥使。
到了武宗皇帝当政的时候,阿沙不花已经当上了怀宁王,统领漠北的军队。武宗问他:“现在谁是能担当大任的人才?”阿沙不花回答说:“我弟弟脱脱,将相之才,无人能及!” 于是武宗就让脱脱跟着他一起办事,后来脱脱果然成了著名的贤臣。
成宗皇帝驾崩了,安西王阿难答瞅准机会,想篡位当皇帝。成宗皇太后、丞相阿忽台,还有几个王爷,比如迷里帖木儿,都在暗中帮他。这时候,武宗皇帝还在北方,太后和仁宗皇帝也还在怀孟,还没到京城。正巧,武宗派脱脱到京城办事,丞相哈剌哈孙赶紧让他快马加鞭回去报信给武宗。结果,成宗皇太后已经偷偷地命令通政使只儿哈郎,拦下脱脱的驿马。
阿沙不花知道情况紧急,就跟通政院同知察乃商量,赶紧伪造了之前的公文,让马匹先跑。只儿哈郎听说脱脱已经出发了,才去质问办事人员,查阅案卷,这才作罢。太后和仁宗到了京城后,有人说安西王计划在三月三日伪造祝贺仁宗千秋节的名义,然后发动政变。阿沙不花把这事儿告诉了哈剌哈孙,还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等皇太后垂帘听政,咱们都得受制于她,不如先发制人!”哈剌哈孙说:“好!”于是提前两天向仁宗皇帝报告,谎称武宗派人召安西王去商量事情,安西王一来就把他抓起来,押送到上都。然后把丞相阿忽台以下那些乱臣贼子都杀了。阿沙不花和哈剌哈孙都留在宫里。
仁宗皇帝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派人去北方迎接武宗皇帝。可武宗皇帝磨磨蹭蹭的不肯回来,派人回信给太后说:“非阿沙不花来不可。”于是派人送去衣服帽子和酒,到野马川见到了武宗皇帝,详细地汇报了皇太后和仁宗皇帝的意思,以及安西王谋反的经过,并且说:“太子监国是为了防止其他变故,等候陛下,臣下万死也要保证不会出其他乱子。”武宗皇帝非常高兴,脱下衣服给他穿上,任命他为中书平章政事,军国大事都听他裁决。然后,又奏请把平定内乱有功的燕只哥等十个人,提拔为兵马指挥和直省舍人。武宗下令先送葡萄美酒和锦缎回去报信给皇太后和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当天就率领群臣出城迎接。
元武宗到了上都,提升阿沙不花为特进、太尉,还让他继续担任平章政事。皇上还命令他和丞相塔思不花回京城,处理西王党余党的事情。那些牵连被抓起来的,像囊加真等等三十多个人,都被释放了。
有一次,皇上命令把国库的黄金分赏给各位王爷、贵族和身边的侍卫。皇上刚出朝门,就看到一个人慌慌张张的,好像很害怕的样子,皇上说:“这个人一定是偷了金子的!”于是把这个人叫来审问,果然搜出了五十两黄金、一百两白银。皇上就把这些金银赏赐给了他,然后下令处死这个小偷。 小偷说:“杀我是应该的,但是这些金银我不应该拿,我想把金银还回去,用它来赎我的命。”皇上很高兴,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还有一次,有位近臣在皇上面前踢球,皇上当场就赏赐了他十五万贯钱。阿沙不花立刻叩头说:“因为踢球就得到这么高的赏赐,那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国家将会怎么办?我死也不接受这个命令!”皇上于是就取消了赏赐。
皇上曾经在五花殿,丞相塔思不花、三宝奴、中丞伯颜等人都在侍奉。阿沙不花看到皇上的脸色越来越差,就劝谏说:“您不知道节制饮食,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古人早就告诫过的啊!陛下您不考虑祖宗留下的重托,天下百姓的殷切期望,只沉迷于酒色,这就像用两把斧头砍一棵孤树,最终一定会倒塌的!再说,您的江山是祖宗留下的,您的位置也是祖宗留下的,您自己都不爱惜自己,那祖宗的基业怎么办呢?”皇上非常高兴地说:“除了你,还有谁能这样劝谏我呢!以后你尽管直言不讳,我不会忘记你的忠告。” 然后命令进酒。阿沙不花叩头谢恩说:“我正想劝陛下少喝酒,您却劝我喝酒,那我的话岂不是没被您采纳?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大家都祝贺皇上得到了这么一位正直的臣子。于是皇上提升阿沙不花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右丞相,并让他代理御史大夫。
他后来又担任平章政事,掌管军国要务,同时兼任广武康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被封为康国公。当时有一些人用旁门左道迷惑百姓,很多朝臣都相信并追随他们,结果被他依法处置了。之后,他又升任枢密院事。至大二年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至正元年,追赠他为纯诚一德正宪保大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右丞相、上柱国,追封为顺宁王,谥号忠烈。
他的继室别哥伦氏,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女子,守寡三十年,从不妄言嬉笑,也不穿戴华丽的服饰。朝廷下诏表彰她家门,并和她元配达海的斤氏一起被追封为顺宁王夫人。
他们的儿子伯嘉讷,为人廉洁正直,刚毅敏捷,忧国忧民如同忧虑自己的家一样。他曾经担任京兆尹(今北京市),当时屯兵储备物资的卫队诱骗老百姓梅冻儿,诬告一百零六个海商为盗贼,并抢夺了他们的钱财。案件审理完毕,被押送到刑部。朝廷命令伯嘉讷审理此案,他查明了案情,证明了那些海商的冤屈,向丞相陈述事实,最终释放了他们,并追回了他们的钱财。后来,伯嘉讷升任翰林侍读学士。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他五岁就成了孤儿,由太夫人抚养长大。长大后,他宏伟远大,光明磊落,继承了祖上的优秀品德。至大二年,他继承了宿卫长的职位。仁宗即位后,延佑二年,他被任命为资善大夫、太常礼仪院使。四年后,升任荣禄大夫、大司徒。五年后,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六年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官职不变。每次讨论国家大事,他都要问:“这符合典故吗?”如果有同僚有不同意见,就会说:“朝廷议事只讲典故吗?”拜住就会微笑说:“请您说说看,朝廷哪件事不是依据典故来做的呢?”同僚们都答不上来。太常的公务比较轻松,他每天下班后,总是延请儒士,一起探讨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兴衰的道理,常常废寝忘食。他曾经说过:“做官的人,只要尽职尽责,事情都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学问有其根本,才能应用于事业,这是儒者的职责,也是宰相的才能啊!”
英宗太子的时候,问身边的侍卫们谁是好人,大家都说拜住不错。于是派人去请拜住,想和他聊聊。拜住跟使者说:“这可是个容易让人误会的时候啊,君子应该谨慎小心。我长期在太子身边侍卫,现在又私下和太子来往,我本来就犯了错,这难道是太子的福气吗?” 最后,他没去。
英宗当上皇帝后,就提拔拜住当了中书平章政事。有一次,在太庙大明殿召见诸位藩王,皇帝下令宣读太祖皇帝的金匮宝训(原文:太祖金匮宝训)。拜住仪态端庄,声音洪亮清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五月,徽政使失烈门、要束木和他的妻子也里失八等人密谋造反,皇帝秘密知道了这件事,在穆清阁召见拜住商议对策。拜住说:“这些人专权乱政已经很久了,现在还不惩治他们,他们暗中结党营私,图谋危害国家,应该立刻采取行动,用皇家的威严来维护祖宗的法度。” 皇帝很感动地说:“这就是我的想法!” 于是命令拜住率领侍卫把他们抓起来斩首,他们的同伙也都被处死了。
拜住后来升任中书左丞相。之前,很多近侍拿着皇帝的口谕,让六七百个官员到中书省去登记任命,弄得选官部门非常混乱。拜住向皇帝汇报了这件事,规定所有任命都按照选官制度的程序来,官员们再也没有机会徇私舞弊了。对于刑部的一些案件,如果情况允许,他会酌情宽恕;但对于贪赃枉法的人,他绝对不会放过。皇帝经常告诫身边的侍卫说:“你们要小心谨慎,要是触犯了国法,即使我私下想赦免你们,拜住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公元1341年正月,也就是至治元年的正月,皇帝想在宫里建个漂亮的高楼,准备元宵节的时候挂灯笼摆宴席热闹热闹。 那时候正赶上先帝刚去世不久,还在守孝呢,大臣张养浩就上书劝谏皇帝不要这么做。拜住觉得张养浩说的对,应该劝劝皇帝,于是就拿着张养浩的奏章进宫面见皇帝,把奏章呈了上去。皇帝听了很高兴,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赏赐了张养浩一些布匹,表彰他敢于直言进谏。
三月,皇帝带着一帮人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玩,中途在察罕脑儿(地名)住了一段时间。皇帝觉得行宫里的亨丽殿太小太简陋了,想把它扩建一下。拜住就上奏说:“这地方太冷了,夏天才能种庄稼,陛下您刚登基,还没顾得上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呢,就急着搞这么大的工程耽误农事,恐怕会失去民心啊!” 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没再扩建亨丽殿。
皇帝曾经跟拜住说:“我这么信任你,委以重任,是因为你祖上木华黎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你爷爷安童又辅佐世祖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你应该想想祖宗的功业,怎么能不尽心竭力呢?” 拜住赶紧跪下磕头说:“陛下您这么信任我,委以重任,我心里其实有三件事很害怕:害怕对不起祖宗;害怕天下大事太多,我的见识有限,处理不好;害怕自己年纪轻轻,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报答不了您的恩情。 只能希望陛下您多加关照,经常指点我,我才能不辜负您的期望啊!”
元朝延佑年间,北方草原刮起了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都冻死了,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当奴婢。拜住认为,这关系到国家根本,应该好好救济灾民,于是建议设立宗仁卫,让县官把这些流民赎买到卫中,让他们得以生存繁衍。
到了至元十四年,元朝在北京建起了太庙,可直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皇帝祭祀太庙的仪式还没举行过。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制度要经过一百年才能兴盛起来,现在正是举行郊庙祭祀的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朕能够做到!”于是,他下令有关部门,按照古代典籍,制定亲祭太室的仪注礼节,一丝一毫都不能随意增减。 十月,皇帝终于在太庙举行了祭祀仪式。
第二年正月,举行孟享祭祀。皇帝乘坐御驾,仪仗队浩浩荡荡,皇帝身穿通天冠、绛纱袍,从崇天门出发前往太庙。拜住以太尉的身份陪同前往。皇帝看到盛大的仪仗队,感慨地说:“朕能够举行这么隆重的祭祀仪式,多亏了你啊!”拜住回答说:“陛下以帝王之道教化天下,这不仅是我的荣幸,也是天下百姓共同庆贺的事情啊!”
祭祀过程中,皇帝行酌献礼,举止庄重,一举一动都像平时练习过一样,内外都非常肃穆。第二天回宫,鼓乐齐鸣,百姓夹道观看,百年失传的典礼重现,许多人都感动得流泪。拜住率领百官在大明殿上向皇帝祝贺,参与祭祀的官员都得到了赏赐。拜住又上奏,建议修建太庙前殿,并商议举行祫禘配享等祭祀仪式。
皇帝平静地对拜住说:“朕思虑国家大事,能力有限,你是我重要的助手,不要忘记规劝我,帮助我弥补不足之处。”拜住叩头谢恩说:“古代尧舜当政时,每件事都征求大家的意见,好的就采纳,万世称颂他们为圣明之君。而夏桀商纣却刚愎自用,拒绝别人的劝谏,只听信小人的话,结果导致国家灭亡,身死国灭,后世都称他们为暴君。臣等蒙受皇恩,不敢不竭尽忠心来报答。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陛下您能努力去做,如果我们不说,那就是我们的罪过了。”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铁木迭儿这丞相,贪得无厌,阴险狡诈,动不动就杀大臣,卖官鬻狱,拉帮结派,凡是不听他话的,都得想办法弄走。他尤其恨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因为京城粮仓失窃的事儿,铁木迭儿想把他们俩都弄死。这时,拜住悄悄跟皇帝说:“治理国家,是宰相的职责,用这种小事来责怪他们,合适吗?”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王毅和高昉这才保住了性命。
后来,铁木迭儿又把张思明提拔成左丞,好帮着他一起干坏事。张思明这小子,为了巴结铁木迭儿,使劲浑身解数,还特别嫉妒拜住为人正直,经常跟他的同伙密谋,想害死拜住。拜住身边的人知道了这事儿,赶紧告诉了他,还建议他多加小心。拜住却说:“我家祖上都是为国效力的功臣,世代忠诚,一百多年了。我年纪轻轻就得到皇帝的重用,都是托了祖上的福。大臣们团结一心,对国家有利。现在右相要害我,我要是报复他,不光是我们两个倒霉,国家也会跟着倒霉。我知道尽我所能,对得起君王,对得起百姓就行了。生死祸福,老天爷都看着呢,你们就别再说了。”没过多久,拜住奉旨去范阳为忠宪王立碑。
铁木迭儿这老家伙,一直装病,听说拜住要出差,就赶紧进宫,想趁机捞点好处。结果刚到宫门口,皇帝就让人赶紧给他送酒,还说:“你年纪大了,应该多保重身体,等新年再上朝也不迟。”铁木迭儿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但是他的党羽还在朝中遍布,什么事都要先跟他汇报,因为拜住的原因,铁木迭儿也没法肆无忌惮地作恶,他千方百计想整垮拜住,却始终没能得逞。
到了年底,京城仓储的官员该轮换了。张思明也装病不上朝,大家都等着看情况。拜住虽然天天在皇帝面前,但这事儿拖不得,于是每天坐在省里跟手下说:“左丞生病了,省里的事就都耽搁了吗?”郎中李处恭说:“仓储的职位,必须谨慎选择,找不到合适的人,不敢随便提名。”拜住说:“你这是在为卖官做准备呢!”然后派人好好劝劝张思明,这才让他出来一起把该办的事都办完了。
拜住觉得学校和政治就像水源一样,看似缓和,实则关系重大,但负责的人却没尽心尽力,导致情况越来越糟,所以他请求朝廷内外官员一起想办法解决。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就问他怎么治,那人回答说:“佛教讲究清净寂灭,自己修行可以,但要治理天下,抛弃仁义道德,那纲常伦理就乱套了。”拜住也曾经问皇帝:“现在还有像唐朝魏征那样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吗?”皇帝回答说:“盘子是圆的,水就圆;盘子是方的,水就方。有像唐太宗那样虚心纳谏的君主,自然就会有像魏征那样敢于进谏的臣子。”皇帝对他们的回答都很满意。六月壬寅这天,皇帝下令赏赐拜住平江肥沃的土地一万亩。拜住推辞说:“陛下让我整顿各种事务,如果我先接受赏赐,别人会怎么想呢?”皇帝说:“你是老臣,子孙又清廉谨慎,别人可能会效仿,朕会亲自解释清楚的。”
到了秋天七月,拜住奏请召见张思明到上都,列举他的罪状,将他杖责后放逐。铁木迭儿不久后也病死了,拜住为此悲痛不已。一开始,浙江老百姓吴机因为祖上几代失业,把田地卖给了司徒刘夔。刘夔贿赂宣政使八剌吉思,把土地买下来送给寺庙,增加僧人的伙食费,还伪造圣旨,从国库里拿出六百五十万贯钱来支付地价。这块地早就易主了,铁木迭儿父子和铁失等人上上下下都被蒙蔽,分赃受贿,贪污的钱财数额巨大。道士蔡道泰因为奸杀案被判刑,案子已经结了,但铁木迭儿收了他的钱,让官府改判了结果。拜住把这两件事都上报了朝廷。皇帝下令让有关部门调查审理,查清了事情的真相,把土地还给了原主,刘夔、蔡道泰、八剌吉思等人都被判处死刑,其他人根据罪行轻重分别处罚,只赦免了铁失。
十二月,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同时负责修撰国史。皇上想封我为三公之一,我坚决推辞了。所以,皇上没让我当左相,而是让我一个人处理政务。
首先,我推荐了张珪,让他重新担任平章政事。我还召回了一些退休的老臣,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参与中书省的议事。我提拔人才,不拘泥于等级,就怕人才不够用,每天都把推荐贤才、罢免不称职的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我担心法令制度不统一,各部门无所适从,就上奏朝廷,请求详细整理旧的典章制度,作为通行的规范。皇上到五台山巡幸,我向皇上进言说:“自古以来,帝王取得天下,靠的是得到民心;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天下。赋税钱粮,是百姓的血汗,多收则百姓困苦,国家危亡;少收则百姓富足,国家安定。”皇上说:“你说的非常好!朕也这么想,百姓为重,君主为轻,国家没有百姓,君主靠什么称君?现在治理百姓的事务,你们要认真考虑,谨慎执行。”
三年春二月,国史《仁宗实录》就要进呈了,我提前一天到翰林国史院去听读。第一卷写的是大德十一年发生的事情,我没有记载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写了越王秃剌的勇敢果断。我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就算有上百个越王又有什么用?记载鹰犬的功劳,却忽略了指引方向的人,这合适吗?” 我立刻下令把哈剌哈孙的功劳写进去。其他一些史料记载不完善的地方,我也一一进行了修改,大家都佩服我的见识。
话说元朝夏六月,拜住大人凭借海运粮食,让朝廷的粮食储备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可江南百姓都累坏了,国库却堆满了粮食,拜住就上奏皇帝,建议每年减少二十万石的粮食征收。皇上也同意了,把铁木迭儿之前增加的江淮地区的粮食征收也给免了。当时铁木迭儿干的坏事越来越多,拜住都一一奏报给了皇上。皇上这才明白过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职,还砸了他的碑。铁木迭儿的同伙铁失等人吓得不轻。
皇上当时在上都,晚上睡不着觉,就下令大规模做佛事祈福。拜住觉得这样会耗费大量的国库资金,就劝谏皇上不要这样做。没想到那些害怕被处罚的人,又偷偷地去怂恿和尚们说:“国家要遭殃了,不做佛事,不进行大赦,就无法化解灾难。”拜住一听就火了,指着那些和尚骂道:“你们不过是想弄点金银财宝而已,还想包庇那些罪犯吗?”那些奸党听到这话更害怕了,就开始密谋造反。
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在北方边境镇守,铁失暗中派人去联系晋王,告诉他那些奸臣的阴谋,并许诺事成之后拥立晋王为帝。晋王却把来人抓了起来,派人去上都告发此事。还没等使者赶到上都,皇帝的车驾就南下了。走到南坡的时候,铁失和赤斤铁木儿等人,趁着夜色,利用他们手下阿速卫的兵力里应外合,杀死了拜住,然后在行宫里杀害了皇帝。晋王随后登基,铁失等人也被处死了。
后来,朝廷下令隆重地为拜住大人举行仪式,百官和老臣们都走在前面为他送行,还在海云寺为他画像,并大规模地举行了佛事活动,参加的人数以万计,大家都非常惋惜,痛哭流涕。拜住大人一心为国,常常在宫里值班,有什么话都直言不讳。太官给他进贡美酒,他都忧心忡忡。他家里曾经被盗走了百余两金器和其他价值连城的宝物,后来抓到了小偷,找回了金子,他家里的仆人来告诉他,他脸上却没有任何喜怒的表情。
从延佑年间末期开始,水旱灾害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拜住当了宰相后,整顿纲纪,修缮废弃的工程,裁撤不必要的开支,堵塞侥幸的漏洞,减轻兵民的负担,减轻赋税。英宗皇帝非常信任他,两人一起励精图治。当时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很多以前没和中国交往过的外国也都来朝贡,请求任命官员。可是那些奸臣却害怕拜住的权势,最终设计陷害了他,酿成了这场悲剧。
他妈,姓烈,才二十二岁就守寡了,一个人带着儿子过日子,可厉害了!她儿子拜住,刚二十岁就当了太常礼仪院使,那可是个官儿。有一天,衙门里的人来拜住家让他签字,他却在后花园看人家耍猴呢!他妈一听,立马大声呵斥他:“工作都不好好干,你这是大人该干的事吗?!”拜住被骂得心里直打鼓,赶紧反省自己。
还有一次,拜住进宫陪皇帝英宗吃饭,英宗知道他平时不喝酒,那天却硬让他喝了好几杯。回家后,他妈又教育他:“皇上这是在考验你呢,所以才让你喝酒。你以后更要小心谨慎,千万别喝醉了!” 拜住去祭祀睿宗太庙回来,他妈又问他:“真定府的官员待你好不好?”拜住说:“他们对我挺尊重的。”他妈说:“那是因为皇上的威严和你们家的功劳,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拜住能成为那样优秀的人,全靠他妈的教导啊!后来,他妈还被封为东平王夫人呢!
泰定年间,中书省上奏说丞相拜住忠心耿耿,死于乱臣贼子之手,请求朝廷褒奖他,好让后代子孙光宗耀祖。“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 皇帝下旨,追封他各种荣誉称号,给他极高的评价。到了至正年间,他的封号又改成了“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其他的封号不变。他的儿子叫笃麟铁穆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