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卿,洛阳人。长得高大帅气,性格洒脱不羁,胸怀大志。元世祖在京兆当藩王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了。等世祖登基后,一心想招揽天下人才,就破格把秦长卿从老百姓中召进京城。秦长卿为人正直,喜欢议论时政,他和刘宣一起在宫里当差,两人都很有骨气,互相看重。那时候,朝廷刚设立尚书省,阿合马专权独断。秦长卿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虽然愚笨,但也看得出阿合马这个人,他擅自杀人,大家都害怕他,不敢吭声,但心里怨恨他的人已经非常多了。他禁止不同的意见,堵住忠言,这手段跟秦朝的赵高一样;他私下积攒的钱财超过了国家财政,图谋不轨,这行为跟汉朝的董卓一样。《春秋》里说臣子不能带兵,我请求趁着他还没造反之前,把他杀了,这样对国家有利。” 这奏章递交到了中书省。

阿合马这个人很会拍马屁,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且他钱财多得能收买人心,那些宫里的宦官都帮他说话,结果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但是,阿合马因此非常恨秦长卿。后来,秦长卿被任命为兴和宣德的同知铁冶事,阿合马就诬陷他贪污了几万贯钱,把秦长卿抓起来,抄了他的家产充公,还让狱卒把他杀了。狱卒用湿纸堵住他的嘴和鼻子,秦长卿就这样死了。没过多久,王著联合众人杀了阿合马。皇帝后来才明白过来,也追究了阿合马的罪责,掘开棺材鞭尸,并且诛杀了他的儿子,但是秦长卿的冤屈却一直没有昭雪。

秦长卿的侄子秦山甫,在建康府当判官,听说秦长卿的冤情后,当天就辞官了,后来多次推荐都没被采用,最后郁郁而终。秦山甫的儿子秦从龙,官做到南台治书侍御史;另一个儿子秦从德,做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赵与{票灬},字晦叔,是宋朝宗室的后代,曾经考中了进士,当过鄂州的教授。元朝至元十一年,元朝丞相伯颜渡过长江后,赵与{票灬}就带领在鄂州的宋朝宗室成员,去元军军营上书,极力陈述不滥杀无辜就能平定天下,并且请求保全他们的宗族。

后来伯颜回到元朝首都,元世祖忽必烈问起宋朝宗室里有哪些贤才,伯颜第一个就推荐了赵与{票灬}。至元十三年九月,元朝派使者把他召到上京,忽必烈穿着便服接见了他。赵与{票灬}分析了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都是因为误用了奸臣权贵,他的话语恳切激昂,令人感动。忽必烈很欣赏他,马上任命他为翰林待制。

朝廷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经常向他请教,赵与{票灬}总是直言不讳,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后来他升任直学士,又升任侍讲。他还上书批评江南地区赋税沉重,强征暴敛,并且把责任归咎于那些权臣擅自更改圣旨,导致宋朝的坟墓都被挖开,百姓流离失所。

至元二十七年,京城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第二年正月甲寅日,竟然有老虎跑到南城里来。赵与{票灬}再次上书,指出这是权臣专权的恶果,然后就辞官回家,等待处罚。没过多久,权臣桑哥被击败,平章政事不忽木向元世祖推荐赵与{票灬},说他虽然贫穷,但为人正直,有抱负。元世祖说:“他是不是指那些权臣是老虎呢?”于是赏赐给他一万三千贯钱,并且每年都给他和家人提供衣食。后来,他又多次升迁,最终官至翰林学士。

他的伯祖父师渊曾经跟随朱熹学习,家里世代相传儒家学说,家学渊源深厚。所以,赵与{票灬}能够和许衡一起探讨理学精髓,许衡对他非常敬重。

赵与{票灬}年老的时候,元成宗特别任命他的儿子孟实为官,让他尽孝道。大德七年,赵与{票灬}因病去世。家里贫穷,无力为他办丧事,元成宗下令拨款五千贯,并提供船只和军队,把他送回老家台州黄岩安葬。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天水郡侯的官衔,并谥号为“文简”。

姚天福,字君祥,是山西绛州人。他爸爸姚居实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雁门关。姚天福小时候就读《春秋》,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长大后,因为才能出众被朝廷征召,担任怀仁县丞。至元五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设立御史台,姚天福被任命为架阁管勾,不久后升任监察御史。他经常在朝廷上弹劾那些有权势的大臣,皇帝很欣赏他的正直,还给他赐名“巴儿思”,意思是说他像老虎一样,不怕强权。皇帝还赏赐他很多东西来表彰他的忠诚,但姚天福说:“我的职责就是监督弹劾,我担心的是辜负了朝廷的恩宠,哪敢贪图厚赏,加重自己的罪责呢?”

那时候御史台设有两个大夫,互相牵制,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姚天福就跟元世祖忽必烈说:“古人说‘一条蛇九个尾巴,头动尾巴就跟着动;一条蛇两个头,寸步难行’。现在御史台的纪律松散,就好像一条蛇有两个头一样,效率低下。陛下如果不赶紧解决这个问题,时间长了就会乱成一团,难以收拾。”皇帝于是下令让玉速帖木儿和孛罗来听取姚天福的意见,孛罗因为年纪小,自己主动承认了错误。

姚天福当时正在畿内巡视,发现有个出使的外交官欺压百姓,收受贿赂。姚天福便乔装打扮暗中调查,掌握了证据后,奏请皇帝将此人处死,以儆效尤。那些权贵们这才害怕了,不敢再胡作非为。至元十二年,朝廷下令撤销各地的按察司,姚天福就对玉速帖木儿说:“设立按察司是为了广泛收集信息,防范意外情况,这是深谋远虑的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地方官员而已啊!”玉速帖木儿很吃惊,说:“要不是你提醒,我差点就犯了大错了!”当晚,玉速帖木儿就进宫向皇帝汇报了姚天福的意见,皇帝恍然大悟,下令恢复按察司。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很不高兴,就将姚天福贬为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但姚天福没有接受这个任命,后来被起用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

当时北方边境战事频繁,后勤运输非常紧张,河东地区的百姓因为繁重的徭役而苦不堪言。姚天福担心会发生兵变,于是弹劾执政大臣失职,奏请朝廷停止那些劳民伤财的徭役。后来,他又被征召为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岁那年,江南平定之后,他被任命为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西地区当时正处于战乱之后,很多官吏仗势欺人,鱼肉百姓。他把这些为非作歹的家伙都给收拾了,老百姓可高兴坏了。

后来他又调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了数十个省级官员贪污受贿的事儿,上报朝廷。皇帝念在他之前立过功,就特地饶恕了他们,不过把那些贪官的同伙都给流放了。他治理的地方,都成了有名的清廉之地。

二十岁那年,他升迁到山北道按察使。那地方的人们,对种庄稼啥的都不太懂,他就教他们种树,搞种植。结果大家伙都富裕起来了,老百姓还给他修了祠堂,刻了碑记念他。

二十二岁,他被调回朝廷,当上了刑部尚书,没多久又外放,当了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岁,他又回到淮西当按察使,抓了个大贪官,抄了他的家,政绩那是相当好。二十八年,桑哥兵败,朝廷要调查他的同伙,平阳府的情况比较复杂,他就被派到平阳府担任总管,彻查此事。之后,他被任命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辞官回家尽孝了。

三十一岁,他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接着又当了真定路总管。真定驿站的费用,以前总是压榨百姓,他重新制定了管理办法,让百姓不再受苦。有些官员不同意他的做法,上报朝廷,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把他的办法推广到全国。大德二年,他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参政,因为生病就辞官了。四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治理京畿地区,政绩显著,后来的京城官员,都拿他当标杆。六年后,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刚当御史的时候,他母亲告诫他:“古人讲公而忘私,既然做了官,就要尽职尽责,不要因为家里人而有所顾忌,让我即使死后也能感到光荣。” 他还向朝廷保证:“监察官的职责就是直言进谏,该说的就要说,即使因此受到处罚,也不要牵连家人。” 这事儿有人告诉了皇帝,皇帝感叹道:“巴儿思母子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他们的忠义之言,也足以与古人相比。”

他的儿子祖舜,是秘书监著作郎;儿子侃,是内藏库副使。

许国祯,字进之,是山西绛州曲沃人。他爷爷许济,是金朝绛州的节度使;他爸爸许日严,是荣州的节度判官。他们祖孙三代都是医生。许国祯知识渊博,通晓经史子集,尤其精通医术。金朝灭亡后,他躲避战乱去了河南嵩州永宁县。等河南平定后,他就回到太原住了下来。

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因为许国祯医术高明,就把他请到了身边,让他负责管理医药。后来,庄圣太后生病了,许国祯给她治病,很快就治好了,还按时完成了治疗目标。世祖为此非常高兴,特地赐给他座位。太后当时53岁,世祖又赏赐给他53两白银。

有一次,伯撒王妃眼睛有毛病,别的医生用针灸给她治疗,结果弄坏了她的眼睛。世祖很生气,想把那个医生处死。许国祯不慌不忙地劝说世祖说:“虽然那个医生该死,但是他也是因为害怕紧张,操作失误才造成的。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还敢来给您看病呢?”世祖听了他的话,消了气,还夸奖他说:“许国祯真是个敢说实话的人,可以当谏官了!” 宗王昔班几次请求把许国祯调到他手下做事,世祖都不同意。后来,世祖想把许国祯调走,许国祯就说:“皇上您提拔了我,我发誓要尽心尽力报答您,不敢轻易改变工作。” 所以世祖最终也没把他调走。

后来,世祖因为饮酒过度,得了脚病。许国祯开的药很苦,世祖不愿意喝。许国祯就说:“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过了一段时间,世祖的脚病又犯了,赶紧把许国祯找来。世祖说:“我不听你的话,结果病又犯了。”许国祯回答说:“良药苦口您已经知道了,希望您也能记住忠言逆耳的道理。”世祖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七副宝马鞍。

公元1253年,我跟着皇帝去云南打仗,好多机密的事情我都参与了,每天都跟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有时候我有什么话要禀报,皇帝有时候会不高兴。

到了1260年,皇上带兵围攻鄂州,抓了好多宋朝的俘虏,几百号人呢!其他将军都想把他们全杀了,但我极力劝说,只杀了那些凶狠暴戾的,剩下的都放了。等军队撤回的时候,有几十万老百姓投降,好多人又累又饿,倒在路上。我赶紧从蔡州调来粮食救济他们,救活了不少人。

皇上登基后,记着我之前的功劳,给了我荣禄大夫的官职,还让我管太医院,还赏赐了我金符。公元1266年,又给了我金虎符。到了1274年,我升了礼部尚书。

我曾经上书给皇上提建议:要谨慎管理财政,禁止奢侈浪费,要明确法律条文,加强军事力量,要设立谏官,平均分配卫兵,兴办学校,制定朝仪。好多建议都得到了采纳。我推荐的人才,都是有名望的贤士,大家都很敬重我。

皇上跟身边的大臣们说起那些有功劳的老臣,就对我说:“我当年出征的时候,一起经历艰苦的人,就只有你几个。”然后就封我为集贤大学士,还升了光禄大夫。每次我去见皇上,他都叫我“许光禄”,不直呼其名,所以朝里朝外,大家都叫我许光禄。后来我又升了翰林集贤大学士。我76岁的时候去世了。

那时候,大臣们除非是有大功劳,得到皇帝的赏识,很少能得到追封谥号的。皇上破例追封我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忠宪”,大家都觉得很荣耀。后来又追封我为“推诚广德协恭翊亮功臣、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还追封我为蓟国公。

一开始,我母亲韩氏,因为医术高明,在庄圣太后身边侍奉,而且她还很擅长调配食物和酒水,深得太后欢心。凡是各地进贡的珍馐美味,都由她掌管。太后体谅她辛苦,赏赐给她真定的一处宅子,还每年给她提供衣物和粮食,让她终身享用,我家就因此在那里安了家。我只有一个儿子,叫许扆。

忽鲁火孙,字扆字君黼,他跟着他爹国祯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左右了。为人做事稳重得体,世祖很喜欢他,还赐给他现在的名字。后来让他跟着许衡学习,之后进入宫中担任侍卫,做事忠诚谨慎,小心细致。有一次,他因为一些事情触怒了世祖,世祖想惩罚他。后来世祖后悔了,就对身边的贴身侍卫帖哥说:“我本来想惩罚忽鲁火孙,你怎么不劝劝我呢?从今以后,你们俩结拜为兄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互相劝谏。”然后,世祖把金酒倒在杯子里,让两个人一起喝,算是结拜盟誓。

那时候裕宗还在东宫,世祖又对忽鲁火孙说:“如果太子要惩罚你,你让谁来劝谏呢?”于是,世祖又命东宫的官员庆山奴也一起喝了金酒。没多久,忽鲁火孙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任提点太医院的事务,还赏赐了两件绣着日月龙凤的华丽衣服。每当有外国使臣来访,世祖总是让他去跟使臣谈话,忽鲁火孙说话条理清晰,言辞犀利,没有一个使臣不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后来,他又被改任为尚医太监。世祖还曾经让画师给他画像,并且把画像赏赐给他。之后,他又升任正议大夫,仍然兼任提点太医院的事务。

有一次,有人偷了大安阁祭祀神灵的钱财,本来要处死他,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忽鲁火孙一个人站出来劝谏说:“尊敬神灵是好事,但是因为这件事就处死人,恐怕神灵也不会接受祭祀。”世祖听了他的话,就下令释放了那个人。忽鲁火孙和丞相安童关系很好,在国政方面有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桑哥嫉妒他们,多次在世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世祖却不相信。后来桑哥败露,被关押在左掖门,世祖让忽鲁火孙去吐他一脸唾沫,忽鲁火孙坚决不肯,世祖夸他仁厚,赏赐给他一条白玉带,并且对他说:“你为人清廉正直,就像这块白玉一样,所以才赏赐给你。”

成宗即位后,忽鲁火孙被提升为中书右丞,兼任太常卿。他极力推辞,最后才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署理太常卿的事务。不久,他又被改任为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当时关中地区发生了饥荒,有人建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他的同僚们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命令不能擅自行动,忽鲁火孙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现在他们都饿成这样了,如果等到朝廷下令,就来不及了。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于是,他就下令大规模地开仓放粮,没几天,朝廷的命令也下来了。第二年,关中地区又遭遇了旱灾,忽鲁火孙在终南山祈祷,结果就下起了雨,那一年五谷丰登,老百姓都画了他的画像来供奉他。

忽鲁火孙这个人啊,啥正经营生都不干,地和房子都是皇帝赏赐的。他脚有毛病,走不动路。仁宗皇帝念他是前朝的老臣子,特地给他赐了辆小车,让他坐着进宫,聊聊以前的事儿。

后来,他的腿脚越来越不行了,连出门都成问题。每当国家有大事要决定,皇帝就派近侍到他家里去请教。皇帝还特别给他授了荣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让他终身享有俸禄。死后,皇帝又追赠他“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这些头衔,还追封他为赵国公,谥号“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