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希亮,字明甫,是耶律楚材的孙子,耶律铸的儿子。一开始,也就是他爸爸耶律铸结婚的时候,六皇后(指的是元朝的皇后,这里指代具体哪位皇后,史料不详)用赤帖(一种红色的文书)把吉氏许配给了耶律铸,耶律希亮就出生在和林南边一座凉亭里,那凉亭的名字叫“秃忽思”,所以六皇后就用这个地名给他取名。

后来,宪宗皇帝曾经派耶律铸去燕京(今北京)查核钱粮。耶律铸就说:“我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住在中原地区,我想带着我的孩子们去燕京读书。”宪宗皇帝同意了,就让耶律希亮拜北平的赵衍为师。当时耶律希亮才九岁,还没过十天,就已经能写诗了。丙辰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史料推算),宪宗皇帝召耶律铸回和林,但耶律希亮却留在了燕京。戊午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史料推算),宪宗皇帝在六盘山,耶律希亮就跑去六盘山见他。后来,耶律铸跟着皇帝南征,耶律希亮也跟着去了。第二年,宪宗皇帝在四川病逝,耶律希亮就带着行军的辎重,往北回到陕右地区。

第二年,是中统元年,忽必烈当了皇帝,阿里不哥造反了,派人找主将浑都海。铸劝浑都海他们进京,他们都不听,于是铸就丢下妻儿,自己跑回去了。后来浑都海知道铸跑了,很生气,派一百骑兵追,没追上。他就派一百人看着希亮母子,逼着他们一起走,从灵武经过应吉里城,到了西凉甘州。阿里不哥派大将阿蓝答儿从和林带兵到焉支山,希亮碰上了他。阿蓝答儿问:“你爸爸在哪儿?”希亮说:“不知道,和我爸爸一起办事的人应该知道。”浑都海一听,骂道:“我怎么知道?他爸爸现在逃到东边去见皇帝了!”希亮说:“既然这样,你怎么说不知道呢?”阿蓝答儿仔细看着浑都海说:“这话里有话啊。”就狠狠地盘问希亮。希亮说:“要是我知道,我也早就跑了,怎么会留在这儿?”阿蓝答儿信了,就放了他们。后来阿蓝答儿和浑都海都被大兵杀了,剩下的兵往北跑,大家推举哈剌不花当头儿。希亮就偷偷藏在甘州北边黑水东边的沙陀人中间。

殿后的军队已经过去十多里了,有个找马的人正好过来,老仆人说漏了嘴,大家马上就来了,把他们抓到肃州。哈剌不花和铸有亲戚关系,而且哈剌不花在蜀地的时候,曾经得过病,铸还请医生给他看过病,还送过酒菜给他,所以哈剌不花就解开了希亮的绑绳,说:“我受过你爸爸的恩情,这是报答的时候了。”到了沙州北川,希亮和兄弟们步行负重,好几天没吃东西。那年冬天,他们冒雪翻越天山,到了北庭都护府。两年后,到了昌八里城。夏天,过了马纳思河,到了叶密里城,这是元定宗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当时六皇后的妹妹当了皇后,和宗王火忽都想回中原朝见皇帝。希亮母亲偷偷知道这件事,带着希亮去见他们,后来这事没成。冬天,到了火孛的地方。

第三年,定宗的幼子大名王担心希亮不能回去,给了他们钱财、马匹和鞍具,于是希亮跟着大名王到了忽只儿的地方。碰巧宗王阿鲁忽来了,杀了阿里不哥安插在那儿镇守的唆罗海,想归顺忽必烈。希亮又跟着大名王和阿鲁忽两位王爷回到了叶密里城。大名王送给他一对耳环,两颗珠子像榛子那么大,价值千金,想让他戴上。希亮推辞说:“我不敢因为这个而损伤父母的遗体。再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就受赏赐,不合礼数。”大名王又解下金腰带送给他,说:“系上这个,对遗体应该不会有损伤。”五月,又被阿里不哥的军队追赶,向西走了1500里,到了孛劣撒里的地方。六月,又向西到了换紥孙的地方。又跟着到了不剌城。又向西走了600里,到了彻彻里泽剌的山,后妃的行李都留在了这里,希亮母亲和兄弟们也在那里。希亮独自骑马走了200多里,到了出布儿城。又走了100里,到了也里虔城,这时哈剌不花的军队突然来了,希亮又跟着两位王爷带兵,回到不剌城,和哈剌不花作战,打败了他,全歼了他的军队。两位王爷就把哈剌不花的头装进箱子里,派人报捷。十月,到了亦思宽的地方。

第四年,到了可失哈里城。四月,阿里不哥的军队又来了,希亮又跟着出征,到了浑八升城。这时希亮母亲在阿体八升山避暑。先前,铸曾经对忽必烈说:“我的妻儿都在北方。”到了这个时候,忽必烈派不华到两位王爷那里,用诏书召见希亮,让他快马加鞭进京。六月,从苦先城到了哈剌火州,出了伊州,穿过大漠回来。八月,在北京的大安阁朝见忽必烈,详细汇报了边境的情况,以及一路上的艰难困苦。忽必烈很同情他,赏赐他一千锭钞票、一条金腰带和三十匹布,任命他为速古儿赤、必阇赤。至元八年,授奉训大夫、符宝郎。

十二年,元朝灭掉南宋之后,忽必烈问张禧亮:咱们能不能打日本?夏贵、吕文焕、范文虎、陈奕这些降将都觉得可以打。但张禧亮上奏说:“宋朝跟辽国、金国打了三百多年仗了,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大家总算能歇口气了,再等几年,再出兵也不迟。”忽必烈听进去了他的建议。

十三年,有个叫卢贽的,是太府监的小官,他跟上司说:“各地进贡的布,都是三丈长,就只有平阳府进贡的布是四丈长,那些蒙古贵族们就为了抢平阳府的布而争来争去。如果把长的布剪短,跟其他地方的布一样长,就不会再抢了,剪下来的布还可以用来做宫殿里的器皿,多好啊!”上司同意了。结果这事儿传到了忽必烈耳朵里,忽必烈问责上司,上司吓得不知所措,就把责任推到了卢贽身上,忽必烈下令杀了卢贽。张禧亮在路上碰见了卢贽,卢贽喊冤。张禧亮让先别着急,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写成奏章上报。忽必烈让董文用重新审理此案,最后卢贽被释放了。忽必烈还把御史大夫塔察儿等人叫来训斥了一顿:“这种事,言官应该说出来,他们却不说,要不是秃忽思(指卢贽)说了,差点就冤枉杀人了!”十四年,张禧亮升任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不久又升任吏部尚书。

忽必烈在察纳儿台驻跸,张禧亮去见他,奏事完毕,董文用问张禧亮大都城里最近的情况怎么样。张禧亮说:“监狱里关押的犯人太多了。”忽必烈当时正斜靠着枕头睡觉,突然醒了,问怎么回事。张禧亮奏道:“最近奉旨:汉人偷盗六文钱就处死。所以监狱里关押的人才这么多。”忽必烈吃惊地问:“是谁传达的这个命令?”大臣们说是脱儿察传达的。脱儿察解释说:“陛下您在南坡的时候,跟蒙古孩子们说的。”忽必烈说:“我当时是开玩笑的,哪有真的下令啊?”于是惩罚了脱儿察。张禧亮趁机上奏说:“既然命令已经下达了,就必须明确指出它的错误,才能安定民心。”忽必烈赞同他的说法,立即派张禧亮去大都,向中书省传达旨意。

十七年的时候,希亮因为长期在西部地区奔波,脚病严重,行动不便,就辞官回家了,在惣阳隐居了二十多年。到了至大二年,武宗皇帝四处寻找前朝的老臣,特意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不久又改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希亮因为担任的是史官的职务,就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世祖皇帝的嘉言善行呈献上去,英宗皇帝看了他的书,还把它放在宫里珍藏。过了很久,希亮在京城闲居,很多各地来的读书人纷纷来拜访他。泰定四年,希亮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希亮为人非常孝顺,即使在边远贫困的地方,家产都败光了,但他仍然珍藏着祖先的画像,一年四季都在帐篷里摆放画像祭奠,尽心尽力。北方边疆的人都聚集来看,感叹说:“这是中原的礼仪啊!”即使生病了,他也坚持读书学习,有时候半夜起来坐着,点上蜡烛看书。他写下的诗文和从军经历记录共三十卷,书名叫做《愫轩集》。去世后,朝廷赠予他推忠辅义守正功臣、资善大夫、集贤学士、上护军等称号,追封漆水郡公,谥号忠嘉。

赵世延,字子敬,他的祖先是雍古族人,住在云中北边。曾祖父黑旦公,是金朝的群牧使,太祖皇帝得到他管理的马匹,黑旦公因此而死。他的祖父按竺迩,从小就成了孤儿,被外祖父术要甲抚养长大,因为误传成了赵家,所以改姓赵;按竺迩骁勇善战,骑射技术高超,跟随太祖皇帝征战,立下功劳,被封为蒙古汉军征行大元帅,镇守蜀地,因此在成都安家。他的父亲黑梓,凭借家族功勋继承了父亲元帅的职位,还兼任文州吐蕃万户达鲁花赤。

这位世延啊,天生聪明,特别喜欢读书,钻研儒家学问的实际运用。二十岁的时候,元世祖皇帝就召见了他,让他到枢密院和御史台学习处理政务。元至元二十一年,也就是他二十四岁那年,被任命为承事郎,到云南各路提刑按察司当判官。当时乌蒙的蛮族首领造反了,世延跟其他省里的官员一起带兵去平叛,打得蛮兵溃不成军,纷纷投降。

至元二十六年,他升迁为监察御史,跟另外五个同事一起弹劾丞相桑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可巧的是,当时的御史中丞赵国辅是桑哥的同伙,他压下了这件弹劾案,还把这事儿告诉了桑哥。结果那五个同事都被桑哥挤兑走了,就世延一个人幸免于难。后来,他奉命查办平阳郡监官也先忽都贪污巨款的案子,又审理了左司郎中董仲威杀人案,都办得公正公平,处理得非常妥当。

至元二十九年,世延升任奉议大夫,被派到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当佥事。他在任上大力推广儒家思想,设立义仓救济贫民,拆除淫祠,整修澧阳县破损的河堤,严厉打击常德、澧州地区拐卖人口的犯罪行为,整个地区都安定祥和。元贞元年,他被任命为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但因为家里有丧事,就没去上任。大德元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原来的官职。三年后,调任中台都事,不久又改任中书左司都事。后来,朝廷大臣们建议,还是让他回中台当都事。大德六年,他从山东肃政廉访副使升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大德十年,世延被任命为安西路总管。安西路,就是以前京兆府所在地,是重要的行政中心,积压下来的公文多达三千多件。世延到任后不到三个月,就把这些公文处理得差不多了。当时陕西地区闹饥荒,省里的官员向朝廷请求赈灾,世延说:“救灾就像救火一样紧急,我建议先发放官仓里的粮食救济灾民,如果朝廷不同意,我愿意倾尽家产,甚至拿自己的性命担保!”省里采纳了他的建议,救活了不少人。

元至大元年,赵世延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后来又调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当时蒙古军队摊派的任务很重,来来往往的士兵经常害人,有些军官还强迫良民当奴隶。世延把这些坏事都给解决了,把该治罪的都治了罪。他还修缮了都江堰,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多了。

四年后,他升职了,当上了中奉大夫、陕西行台侍御史。之前,因为边境问题,八百个媳妇被卷进去了,右丞刘深去讨伐,结果兵败被杀头了。后来,轮到右丞阿忽台去处理这件事,世延就劝皇上说:“对付蛮夷,应该采取怀柔政策,不要动不动就兴师动众,搞得军队损失惨重,还把大臣杀了。就算真的打下来了,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这样穷兵黩武,实在有损圣明的统治。朝廷应该选个懂治理的人去边境,军队就别派去了。” 这事儿传到枢密院,那些大臣觉得用兵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一个人一句话就轻易决定。世延听说后,又上书了两次,这事儿最后才作罢。

元皇庆二年,赵世延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没多久就被召回京城,当上了侍御史。元延祐元年,朝廷大臣上奏说:“按照圣旨,现在汉人参与政事,要用儒士,赵世延就是合适的人选。”皇上说:“世延确实能用,但是他祖上是雍古氏,不是汉人,他的官职应该排在右边。”于是,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在中书省干了二十个月,他又升任御史中丞。 皇上还下令,让从平章以下的大臣都要亲自送他上任,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待遇,所以就引起了一些权臣的忌恨。后来,皇太后下旨,把世延外放到云南行省当右丞。 临走前,皇上又特地让他回御史台继续当他的中丞。

三年后,世延弹劾权臣太师、右丞相帖木迭儿,列举了他十三条罪状,结果帖木迭儿被罢官。之后,世延被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任御史中丞,但他坚决推辞,只接受了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五年后,他又升为光禄大夫、昭文馆学士,还担任大都留守。但他请求外放,最后被任命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世延在重庆路设立屯田,在江津、巴县选择七百八十三顷荒地,调拨一千二百名士兵开垦,每年可以收获一万一千七百石粮食。

话说第二年,仁宗皇帝驾崩了,帖木迭儿又当上了宰相。这老小子心眼儿小,记仇,一心想要报复赵世延。他就指使他的手下何志道,去唆使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犯了罪。于是,世延被抓了起来,押解到夔州的路上,赶上了大赦,逃过一劫。世延因为身体不好,到了荆门就停下来治病。可帖木迭儿又派人催着他赶紧去京城,想方设法要把他整进大牢。 正巧这时候,上面又下旨说这事儿已经大赦了,不用再追究了。 结果帖木迭儿又找了个别的理由,把世延关进了刑部大牢,逼着他自杀。世延一点儿也不怕,在牢里关了两年。 后来,胥益儿哈呼自己也觉得诬告的事儿做得太缺德了,就逃跑了。

中书左丞相拜住多次为世延说好话,说他根本没罪,最后皇帝下旨把他放了,让他回家养病。 早些时候,皇帝在北凉亭打猎,对身边的臣子说:“赵世延是先帝非常器重的人,而帖木迭儿却无缘无故地给他安罪名,几次三番地请求杀了他,这分明是私怨作祟啊,我怎么能听他的呢?” 大臣们都叩头高呼万岁。 帖木迭儿在京城听说世延被放出来了,就赶紧找来奏章看,气得大骂:“这是左丞相蒙蔽皇上啊!” 这事儿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说:“这是朕的意思。” 没过多久,帖木迭儿就死了,这事儿才算完。世延就去了金陵住下了。

泰定元年,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第二年,他又被派到江南当行台御史中丞。四年后,他又回到京城,重新当御史中丞,后来又升任中书右丞。 第二年,皇帝下旨说:赵世延以前是被奸臣诬陷的,中书省应该把这事儿昭告天下,为他平反昭雪,并且加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 皇帝开经筵的时候,还让他兼管经筵的事务,负责挑选讲经的官员,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 后来,他又被加封为同知枢密院事。

泰定帝死了,燕铁木儿跟其他的皇族大臣们商量:武宗的两个儿子,周王和怀王,按理来说应该继承皇位。周王远在北方边疆,而怀王在民间待了很久,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老百姓肯定都支持他。皇位不能空着太久,不如先把怀王迎回来,顺应民意。

八月,他们就决定了,迎接怀王到江陵。怀王登基,这就是元文宗。当时啊,耶律楚材在迎立文宗的过程中出了很大的力。文宗当上皇帝后,耶律楚材还担任着御史中丞兼翰林学士承旨,但他因为生病了,就请求退休回老家,皇上不同意。

天历二年正月,他又被任命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路过济州的时候,三月,又升职为集贤大学士;六月,又加封奎章阁大学士;八月,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冬天,耶律楚材回到京城,再次请求退休,皇上还是不同意,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准许他坐小车进宫。

至顺元年,皇上让耶律楚材跟虞集他们一起编纂《皇朝经世大典》。耶律楚材多次上奏说:“我年纪大了,请求辞去中书省的职务,专心编书。”皇上说:“像你这样老成持重的臣子已经不多了,别再提退休的事了!”四月,他又被加封为翰林学士承旨,封为鲁国公。秋天,因为生病,他向中书省递交了辞呈,第二天就离开了京城,在金陵的茅山养病。皇上召他回朝,但他实在走不动了。过了两年,他又被封为凉国公。元统二年,皇上赏赐给他四万贯钱。

至元改元后,他又被任命为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依旧是鲁国公。第二年五月,他到了成都,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至正二年,追赠他为世忠执法佐运翊亮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耶律楚材一生侍奉九位皇帝,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五十多年,他很有才能,又忠义正直,清廉俭朴,还很有文采。凡是国家大事,百姓疾苦,他都敢直言不讳,尤其重视儒家的名教。他写的文章气势磅礴,很有道理。他还曾修订法律法规,编纂了《风宪宏纲》一书,流传于世。

我家五个儿子,三个有出息。老大叫野峻台,做到黄州路的总管。老二叫次月鲁,做到江浙行省的理问官。老三叫伯忽,当上了夔州路的总管。天历年间初期,有个叫囊加台的家伙在四川造反,老三伯忽战死沙场。朝廷特别追赠他“推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这些官衔,还追封他为蜀郡公,谥号忠愍。

就这么着,我三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老大老二还好,平平安安的。老三啊,虽然英勇牺牲了,但朝廷给他的荣誉也够高的了,也算死得其所吧。

孔思晦,字明道,是孔子第54代孙。他为人稳重,性格内向安静,从小读书就很有悟性,理解大道理。长大后,他在导江张先生那里学习,钻研儒家义理,对辞章之类的学习,兴趣不大,也没怎么深入研究。他家境贫寒,靠自己耕田养活自己,即使是酷暑严寒,也从不间断学习,附近的人都争着请他当孩子的老师。元仁宗大德年间,他去京城游历,祭酒耶律有尚想推荐他做官,但他因为母亲年迈,辞官回家了。母亲生病,他亲自服侍,端药喂药,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五天滴水未进。

元至正大中年间,他考中了茂才,被任命为范阳儒学的教谕。元延祐初年,他又调任宁阳学教谕。在此之前,这两个县的校官因为俸禄太低,都待不久,而孔思晦生活简朴,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他调任后,学生们都很舍不得他离开。于是孔氏族人商量说:思晦是嫡长子,而且非常贤能,应该继承衍圣公的爵位,负责祭祀孔子。他们把这件事上报朝廷,但一直没有结果。元仁宗皇帝在位期间,非常推崇儒家道统,有一天,他问大臣:“孔子的后代现在传到多少代了?谁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大臣们回答说:“还没有确定。”皇帝亲自翻阅孔氏族谱,说:“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应该由思晦继承爵位,还有什么疑问呢!”于是,皇帝特地授予孔思晦中议大夫的官职,袭封衍圣公,每月俸禄一百缗,后来又加到五百缗,还赐给他四品官印。

泰定三年,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奏说:“袭封衍圣公,官阶却只有四品,这等级不匹配,有损尊崇之意。”第二年,孔思晦被提升为嘉议大夫。至顺二年,朝廷又改赐给他三品官印。孔思晦因为承担着祭祀孔子的重任,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每次祭祀,都非常恭敬谨慎。当初,孔庙被战火毁坏,虽然后来勉强修缮,但角楼和围墙都没有修好,孔思晦尽力筹划,修复了孔庙。金丝堂也破损了,他又重新修建,祭祀用的器物和礼服,也都重新整理完善。他又考虑到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所以那里也有一座孔庙,但这座庙已经毁坏,百姓在祭祀的田地里耕种已经一百多年了,孔思晦把这些田地收复回来,并且请求在尼山设立书院,列入官学,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三氏学(孔子的三代祖先的学校)以前有三千亩田地,被豪强霸占;子思书院以前有营运资金一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利息用于祭祀,时间久了,百姓不交利息,还欠着本金,孔思晦都一一追讨回来。孔思晦的父亲以前被封为齐国公,孔思晦向朝廷奏请说:“宣圣孔子被封为王,而我父亲的爵位却只是公,我希望能够提高他的爵位。”于是朝廷下诏,追封孔思晦的父亲为启圣王,母亲为王夫人。

话说孔子的后代,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才逐渐兴盛起来。可是,偏偏有些人想用假的来代替真的,差点儿把孔子的后代都给害了。到了思晦这一代,居然又有人冒充孔子的后代!思晦觉得这事儿不能拖,心想:“要是不赶紧辨别清楚,真假就更难分清了。这些人跟我们根本就是水火不容,却要让他们列入族谱,跟我们一起在孔庙祭拜,这成什么话?” 于是,思晦召集族人,查阅典籍,狠狠地揭露了那些冒牌货的真面目。他还让人把族谱刻在石头上,这样孔氏家族的传承就更加清晰明了了。思晦在元统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死的那天,一百多只鹤在他家屋顶上盘旋飞翔,还看见一道神光从东南方向落到他家北边。到了至正年间,朝廷追赠了他官职,并赐谥号为“文肃”。

思晦的儿子孔克坚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官至嘉议大夫,后来又升为通奉大夫。至正十五年,他被朝廷召去担任太常礼仪院同知,之后又出任陕西行台侍御史,接着升任国子祭酒,最后被提拔为山东肃政廉访使,但他没去赴任。 他的儿子孔希学后来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