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抹明里,是个契丹人,姓石抹,祖上世代都是皇家的御厨。按照国家的制度,御厨都是非常接近皇帝的近臣,如果不是平时对皇帝忠心耿耿、表现突出的人,根本当不上。明里的祖先叫曷鲁,侍奉过太祖皇帝。后来睿宗皇帝也想把曷鲁请到自己身边,还特意跟太祖皇帝提过。太祖皇帝同意了,还派了十个曷鲁的同事一起过去。太祖皇帝还特意嘱咐他们说:“我的皇子现在正在带兵开疆拓土,我把曷鲁借给你们了。你们要像对待我一样恭敬地对待他,要是他能好好地为我办事,我就要用黄金把他全身都包裹起来!” 显懿庄圣皇后也曾经对宪宗和世祖皇帝说过:“曷鲁侍奉太祖皇帝的时候,只要皇帝稍微有点不舒服,他做的饭菜就比平时精细百倍!你们兄弟俩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他!”
睿宗皇帝曾经跟着太宗皇帝一起西征,路上曾经遇到过缺水的情况。曷鲁一大早起来,就收集草叶上的霜,煮了汤给睿宗皇帝喝。睿宗皇帝问他:“你是从哪儿弄来的水啊?”曷鲁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睿宗。等打完仗回来,睿宗皇帝赏赐了曷鲁很多金银财宝。曷鲁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
话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政初期,明里被召见。世祖皇帝让侍臣把明里送到裕宗那里,还特意说:“明里啊,他是朕的亲臣之子,现在让他跟着你,负责膳食的事。”
过了一阵子,世祖皇帝又吩咐裕宗,让他派十个人来,说要赏赐他们。十个人到了皇帝面前,其中四个人站在明里前面。皇帝问:“第五个人不是明里吗?”明里回答:“是的。”皇帝说:“让他往前站。”明里就越过一个人站到了前面。皇帝又说:“再往前站。”明里又越过一个人站到了前面。皇帝说:“好了。”然后赏赐给他一件金纹衣服。
明里出来后,侍臣们私下议论纷纷,说明里后来居上,这事儿挺奇怪的。皇帝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说:“明里的祖上曷鲁,侍奉过太祖、睿宗以及朕兄弟几个,那时候你们这些人在哪儿呢?还管它后来居上?” 后来,皇帝亲征北方平叛,明里主动请缨,拿着长矛上战场。战争结束后,因为他战功卓著,皇帝赏赐给他一百两白银。
元至元二十八年,明里被任命为典膳令。元成宗即位后,提升明里为朝列大夫,赏赐给他金带,又赏赐给他一件御用衣服和一万五千贯钱,还下诏说:“明里是老臣了,让他儿子们都到宫里当侍卫吧。可以让他暂代礼部尚书的职务,晋升为嘉议大夫,享受尚书的俸禄颐养天年。”
元武宗即位后,下诏说:“明里夫妇侍奉过几代皇帝,还照顾过朕,朕非常感激他们。特封明里为荣禄大夫、司徒;他的妻子梅仙封为顺国夫人。赏赐黄金二百五十两,白银一千五百两,以及一件衣服。” 元仁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对宫人说:“以前我病得很重,情况危急,徽仁裕圣皇后非常担心,梅仙更是日夜守护,七十天没脱过衣服。我现在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要赏赐明里宝带、锦衣、马车和四匹骡子。”
至大三年二月,明里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官至显贵。
谢仲温,字君玉,是丰州丰县人。他爹谢睦欢,家里挺有钱的,在当地挺有势力的。后来金兵南下,他们一家就跑到兀剌城避难去了。 等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时候,路过兀剌城,谢睦欢就带着城里的头头脑脑一起投降了。
跟着大军去攻打西京的时候,谢睦欢可勇猛了,冲锋陷阵,第一个爬上城墙,结果中了三箭,直接倒在城下了。成吉思汗看见了,挺同情他的,就命令士兵把箭拔出来,找来一头牛,剖开肚子,把谢睦欢光着身子塞进牛肚子里。过了好一会儿,谢睦欢才醒过来。他发誓要为成吉思汗效死,以后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最后官做到太原路金银铁冶达鲁花赤。
谢仲温长得高大威猛,声音也很洪亮,虽然没读多少书,但也略懂一些历史。元世祖忽必烈在壬子年的时候,在野狐岭见到了谢仲温,就让他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后每次出行,谢仲温都寸步不离地跟着。到了丙辰年,忽必烈在中都建城,谢仲温被任命为工部提领,负责工程建设。忽必烈还夸他:“你只要拿着棍子站在那儿,就算来上千人,也肯定不敢动你!” 到了己未年,大军围攻鄂州,忽必烈又派谢仲温督促各路将领。当时守城的士兵缺粮,谢仲温就教他们怎么用渔网捕鱼,解决粮食问题。忽必烈听说后很高兴,对身边的臣子说:“我想不到这点,谢仲温真是个人才啊!赏他喝驼奶,以后也不能忘了他的功劳!” 有一次晚上,忽必烈听到敌军喧闹,就下令戒备。谢仲温赶紧抬来一张绳床,让忽必烈靠着他的肩膀休息,一直到天亮忽必烈都没睡着。
中统元年,谢仲温被提升为平阳、太原两路宣抚使;第二年,又调任西京宣抚使。到了至元九年,他又升任顺德路总管。当时正值江淮用兵,有个寡妇为了交纳运输费用,竟然要卖掉自己的孩子,谢仲温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了回来。至元十六年,他被任命为湖南宣慰使;至元二十二年,又调任淮东宣慰使。那年闹旱灾,谢仲温就带领大家开挖白水塘,用来灌溉农田,百姓和官府都因此受益匪浅。
至元三十年春天,谢仲温进宫朝见忽必烈,忽必烈说:“你不是谢仲温吗?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他们俩就聊起了当年攻打鄂州的事情,忽必烈非常高兴,问谢仲温:“你想复出做官吗?我可以给你找个好职位。”谢仲温回答说:“我年纪大了,没什么本事了,而且我的一个儿子早夭,只有一个孙子孛完,希望陛下能可怜可怜他。” 忽必烈当天就让他继续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大德六年,谢仲温去世,享年八十岁。
子兰,是江浙地区的达鲁花赤,他先去世了。
他的孙子叫孛完,当过承事郎,还做过冀宁等路管民提举司的达鲁花赤。
高觿,字彦解,是渤海人。他家祖上世代在金国做官,他爷爷高彝搬到了上党居住。他爸爸高守忠,建国初期是千户官。元太宗九年,高守忠跟着亲王口温不花去攻打黄州,战死了。
高觿在世祖时期当了侍卫,很受皇帝赏识。元朝刚建立的时候,立燕王为皇太子,朝廷要选拔优秀人才做太子身边官员。高觿被任命掌管文书,还兼管皇宫酒库和宫门守卫,又负责修建皇太子的宫殿。他做事很有章法,皇帝很高兴,赏了他金银财宝和马匹,还赐给他一个名字叫失剌。元世祖十八年,他被任命为中议大夫、工部侍郎,同时还负责管理王府事务。
十九年春天,皇太子跟着皇帝去北方巡幸。当时丞相阿合马留守大都,他专权跋扈,贪赃枉法,百姓都恨透了他。益都千户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密谋杀掉阿合马。三月十七日,高觿在宫里值夜班,有两个西域僧人来到中书省,说今晚皇太子和国师要来这里做法事。省里的人觉得可疑,就让那些经常出入东宫的人辨认一下,但高觿他们都不认识这两个僧人。于是,他们用西域话问那两个僧人:“皇太子和国师现在在哪儿?”那两个僧人脸色大变。然后又用汉语问他们,他们慌乱得答不上来,于是把这两个僧人抓了起来交给官吏审问。审问后,他们都不承认。高觿担心会有变故,就和尚书忙兀儿、张九思一起召集卫兵和官兵,都拿着弓箭以防万一。
一会儿,枢密副使张易也带兵驻扎在宫外。高觿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张易说:“过一会儿你就知道了。”高觿再三追问,张易就凑到他耳边悄悄地说:“皇太子来杀阿合马!”夜里二更天,突然听到人马的声音,远远地看见火把和仪仗,就要到宫门口了。一个人在前面喊着要开门。高觿对张九思说:“太子回宫的时候,一定先派完泽、赛羊两个人来,咱们得先见到这两个人才能开门。”高觿喊完泽和赛羊的名字,他们没答应。高觿就对他们说:“皇太子平时从来不走这个门,今天怎么会来这里呢?”叛乱者计策失败,就往南门跑去。高觿留下张子政等人守西门,自己赶紧跑到南门去查看。只听到喊着省里官员的名字,在烛光下远远地看见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已经被杀了。高觿和张九思大声喊:“他们是叛贼!”命令卫兵赶紧抓他们。高和尚等人四散逃窜,只有王著被抓住了。
天亮后,中丞也先帖木儿和高觿等人快马加鞭赶往上都,报告这件事。皇帝认为内外还不安定,应该加强军事防备,于是就让他们赶紧回来。高和尚等人不久后都被处死了。二十二年,高觿升任嘉议大夫,担任大都留守司同知,兼任少府监。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中奉大夫、河南等路宣慰使。他去世时,五十三岁。
张九思,字子有,是北京人(燕宛平人)。他爸爸张滋,是蓟州的节度使。元世祖至元二年,张九思进宫当了侍卫。当时的元裕皇还在东宫,一见到张九思就觉得他很优秀。按理说,凭他爸爸的官职,他应该外放做官,但裕皇特别留他在身边。
江南平定后,南宋的国库金银财宝都运到了元朝内府,其中很大一部分分给了东宫。为了管理这些财宝,朝廷设立了都总管府,张九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同时兼任都总管府的事务。至元十九年春天,世祖皇帝去上都巡幸,太子也跟着去了,丞相阿合马留守京城。这时,一个叫高和尚的妖僧,还有个叫王著的千户,他们密谋杀害丞相阿合马。
半夜,他们纠集了几百人假扮仪仗队,冒充太子,从健德门冲进皇宫,直奔东宫,还急急忙忙地命令打开宫门。张九思正好在宫里值夜班,他马上命令守卫不要擅自开门,这件事记载在《高觿传》里。 这帮贼人一看骗不过张九思,就翻墙从南门逃了出去,结果杀死了丞相阿合马和左丞郝祯。
当时情况紧急,又是黑灯瞎火的半夜,大家都不知所措。张九思看穿了他们的诡计,立刻指挥侍卫们全力追击,把这些贼人全部抓住了。贼人进宫时,假冒太子的命令,向兵部枢密副使张易要兵,张易也没仔细查问,就给了他们兵。张易后来被处死了,但刑部又说张易事先知道他们的阴谋,要把他的人头送到各地示众。
张九思就向太子进言说:“张易临危处置失当,给了贼人兵,死了也是活该!但说他参与了谋反,就有点过分了,请太子免除把他的人头送到各地示众的处罚吧!”太子把这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就同意了张九思的请求。
张九思平定叛乱的时候,右卫指挥使颜进也在现场,结果被流矢射死了。颜进的仇家诬陷他是叛贼同伙,想要抄了他的家,灭了他的族。张九思竭力为他辩解,才使颜进免受牵连。
阿合马被打败后,和礼霍孙当上了右丞相,中书省的各种事务都焕然一新,各部门用人方面,他也推荐了不少人。
那年冬天,朝廷设立了詹事院,任命九思担任詹事丞,然后他又推荐了上党人宋道、保定人刘因、曹州人夹谷之奇、东平人李谦这些有名的儒生,让他们到东宫当官。
过了两年,皇太子去世了,朝上有人建议取消詹事院。九思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说:“皇孙是宗庙社稷和人心的寄托,詹事院是用来辅助太子培养道德的,怎么能取消呢!”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三十年的时候,九思升任中书左丞,同时兼任詹事丞。第二年,世祖皇帝驾崩,成宗皇帝继位,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九思当了副使。十一月,他又升任资德大夫、中书右丞。
正赶上要修撰世祖皇帝和裕宗皇帝的《实录》,朝廷就让九思兼管这件事。大德二年,九思升任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又加封司徒。六年,再次升任光禄大夫,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金界奴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宫里当差,深得元世祖的宠信。因为哥哥的关系,王伯胜也得以进宫面圣,被安排在皇帝身边侍卫。那时候王伯胜才十一岁,宽额头,大鼻子,长得特别有气势。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比你强,就叫他伯胜吧!” 有一次,皇帝洗脸的水温正好,他问是谁打的,内侍李邦宁回答说是王伯胜。皇帝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很会处理人情世故的。”
元至元二十五年,王伯胜跟随军队去征讨乃颜,因为立了功,被授予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的官职。元贞元年,皇帝赏赐给他金虎符,官职升为嘉议大夫。成宗皇帝即位后,他又升为通议大夫。起初,拱卫直隶教坊的卫兵大多是市井无赖,冒名顶替来当侍卫。王伯胜当了指挥使后,就全部招募良家子弟来替换他们。
五年后,王伯胜跟随皇帝去上都。天上一直下着大雨,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战鼓一样的声音。王伯胜带领一百名卫兵出去查看,结果发现是洪水突然暴涨。他立刻让人准备好工具,组织大家一起用土石和毡子堵塞城门,又开挖壕沟来疏导洪水。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控制住洪水,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丞相完泽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非常赞赏王伯胜。
九年后,因为侍奉成宗皇帝生病,王伯胜得罪了安西王,被贬到宁路当总管,他哥哥王伯顺也被贬到梁王那里当傅。武宗皇帝即位后,又召他回朝,任命他为通奉大夫、也可紥鲁花赤、刑部尚书。至大二年,他升任右丞。第二年,他又升为银青荣禄大夫、大都留守,兼任少府监。
当初,大都的城墙是用土筑成的,每年都要用芦苇盖上防雨,时间长了土墙越来越结实,费时费力又花钱。王伯胜上奏朝廷,建议取消这种做法。仁宗皇帝即位后,重新调整百官的品级,王伯胜被降职为资德大夫,不久后又升回荣禄大夫,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辽阳省的治所懿州,情况很不好,老百姓也不重视学习。王伯胜刚到任,就增加了郡学的学生名额,挑选优秀的老师来教书。以前有客人来,没地方住,都住在老百姓家里,老百姓很苦恼。王伯胜就选择空地修建了馆舍和马厩,又划拨一百顷闲田,招募老百姓耕种,用来供应粮食。
那年大旱,王伯胜斋戒祈祷,祈祷完就下雨了,人们都称之为“平章雨”。廷祐二年,他被召回大都担任留守,辽阳的老百姓上书中书省,请求留下王伯胜,但没有得到批准,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走了。三年后,他被特授为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他被赐予金虎符,授任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大都屯田事,仍然担任大都留守。他还奉命监修文武楼,创建咸宁殿,修建太庙。泰定三年冬天,王伯胜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老大,一开始叫安童,官做到兵部尚书、南台治书侍御史,还做过宣徽院佥事。老二叫马儿,袭了他的父亲的爵位,当上了宣武将军,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孙子善果也继承了爵位。
大哥伯顺,官儿做到大司徒。